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2022-07-03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现状监测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国内大气环境现状与污染监测措施思考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发逻辑分析发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当前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获得限行空气环境质量的具体研究范式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

1国内外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手段

环境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息息相关的。具体到生存在现实中的个体生存的过程中来说,环境与个体是相互适应与相互作用的,那么对于个体来说环境有着不可或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的关注则与空气污染相关。然而,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在空气质量中成为评价空气的重要指标,也是一种数字化的模型标准。这一标准最初起源于美国,大约是在20世纪七80年代所制定。通过对美日空气质量的报告,进行长期曲线是的表述给予区域型一定时期的空气质量的研究项目,为社会大众提供及时有效地空气质量评测报告。通过空气质量的评测报告来反映环境的现状,是环境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的。

从国内外对空气质量评测来看,空气污染指数的使用可以说是对空气质量检测最有效的指标。目前,部分城市已经采取空气污染指数评价来估测人体健康以及与人体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空气质量的评定时间上来看,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中国环保发布条例城市空气质量技术管理规定对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要求,空气质量分为不同等级。从空气质量分级来观察,污染轻微、污染中度、重度污染等几个级别进行。那么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人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在户外进行适当的活动,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时容易造成个体心脏和呼吸的疾病,大众应该减少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则会使社会公众心脏和肺变得出现几率增加,将增加个体的运动内耐力逐渐下降,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人体在进行运动的功能中出现强烈的症状出现大量的呼吸心肺功能减弱的疾病社会个体应避免在户外进行活动从细节。

2现行国内大气环境存在的趋势

从现行中国大气环境的具体情况来看,近年逐渐出现恶化的情况,尤其是在重工业地区诸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因此,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刻不容缓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对重工业的要加强监管。通过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与监管可以与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防止空气污染的进一步加重。从我国现行污染的情形来看,基本上处于氧化性污染,局部地区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物质相互混杂在大气中。灰霾的天气成为城市光学污染的重要载体,人们现在对空气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对空气质量进行监管和检测。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的空气质量的具体测定,从现行国家标准的制定入手,进行空气质量标准的局部性制定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就一定得参考性提出,诸如增加检测的频度提高监测发布的效率对现行采取一系列的的空气报告进行重新整改。针对一小时和分钟到空气检测进行即时新闻发布实行实现空气质量的报到制度。局部得到有效的管控,对空气污染时间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控制,对于普遍存在的污染时间给予积极地的处理和上报,给相关的空气质量管理部门采取联动的方式进行空气质量管理,进行空气质量统计模型的建构,提高数据的制定的典型性与相关准确性进行空气质量的模式化模型的构建。

3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空气环境的关注

从现行发展上来看,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局部地区空气质量已经进行了指数图,指数统计规律的选取在生活在区域性的人们只提供相对规范和准确的空气质量模型,同时,通过对表格式发布的信息质量在人们在具体生活中可以表格的形式观测到空气质量的变化,要采取相应的自我管理措施,来促进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转换。其中的图形是这是一种较为普遍和相对简便的方法人们可以通过查询和检索该地区的污染空气质量的时间进行相对认知和了解。

相对理性化的区间管理和判断还可以采用风向风速等具体指标在地图上的显示帮助人们对空气质量污染的发展趋势作出良性的判断加强空气质量信息的发布与构建和提高空气质量信息能力的建设,尤其是对传统污染和现行新发现的雾霾,对天气的监管、服务与群众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城市出现的光污染和相关的污染颗粒状物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注意环境保护的方法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处于相对集中的进行了解和理解环境与空气相关的知识。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相关管理人员,还得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考虑到局部和整体的具体特点,尤其是对现行空气监测的介绍与理解以及现实实践中的应用,显得更为突出。空气质量的具体知识的现实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报告的形式,迅速地掌握所要了解的知识,迅速地能够提高空气效率,对空气质量观测的方法在具体的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则在实践中被重视。

4结语

空气质量与个体生活紧密相关,生活中参考美国、德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空气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国内空气质量的提高。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尤其是北方地区的空气污染与沙尘暴现象较为严重,从成因上来分析,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人为破坏则是其诱因之一。运用现代性空气指数性和区域性污染处理方式相结合进行空气质量的管控,是各级部门相应地应该采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 虞统.空气质量日报中的空气污染指数 [ J ] .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0, 2( 1) : 23- 26.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 S ] . 2000.

第二篇: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内涵、作用及其对象,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和3S技术等现代监测技术,并结合当前我国环境特点分析了未来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近今年,我国资源、环境危机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蔓延趋势加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新污染物质的危害逐渐凸显,我国的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加强环境监管和生态环境应急预警体系的建设正成为政府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1]。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境决策的技术基础,因此,发展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现状,重点探讨了环境监测的内涵、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环境监测的内涵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文翻译为“monitor”,原指监视、监控之意,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广义的环境监测包括对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等的监测。

1.环境监测的内涵

所谓环境监测,即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和评估,探讨环境污染源及其变化趋势,描述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有助于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协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环境执法的依据和重要手段,更是环境管理、规划与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3.环境监测的对象

按照介质不同,环境监测对象可大致分为水质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等几大类。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总体呈现以下特点:①环境监测由单一分析发展到多种技术手段监测;②环境监测由断续性监测发展到全自动监测;③环境监测完成了方法、制度和体系的建设;④监测技术正朝着现代化,监测手段也朝着自动化和系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目前,生物技术、3S技术和信息技术正成为我国环境监测的主流技术[2,3]。

生物技术主要分为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和PCR技术。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标记物及其检测技术有核酸分子损伤检测技术、报告基因标记技术、DNA芯片技术和酶分子标记物检测等。后者是在体外合成特异性DNA片段的方法,只要在试管内提供DNA体外复制所需的原料(DNA聚合酶、模板核酸、寡核苷酸引物、四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其原理类似于生物体内DNA的复制。

3S技术主要应用于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环境监测。其中前者主要用于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评价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后者以GIS为信息处理平台,可实现对水域分布变化、水体沼泽和水体富营养化等进行监测。此外,3S技术还可以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中的进行应用,运用多时相、多平台的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及时获取湿地动态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对遥感技术获取的湿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可获得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信息技术主要分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PLC技术。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上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Internet。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对耐热、防尘、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确考虑,在硬件上采用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非常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及工业现场。对雨水的远程监测及控制对于农业生产及防洪抗旱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笔者认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总体呈现以下趋势。

1.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向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如气体采样吸附技术、微波技术等应用到环境监测当中。

2.监测仪器

重点向高自动化、小型化、高精密化的研制方向发展。

3.监测方法

向分析项目系统化方向发展。

4.监测精度

向痕量分析甚至超痕量分析方向发展。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其浓度虽然很低,但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因此,要想控制这类污染物质,必须先发展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掌握其污染现状。

5.监测重点

①加强对三废为代表的重度工业污染源的监测;②监测分析项目以有机污染物质的监控为主;③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监测系统。

6.监测介质

从监控介质上,将对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整个体系的有毒有害的“三致”物质作全面监控。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某些重金属等在环境介质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保障环境安全,不能局限在只对水质加以监测、保护,还要考虑与水体相关的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的综合作用。

四、结语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其对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加大投入,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监测技术,更新现代监测设备,并努力提高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测人员的基本素质,从而构建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管理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山茅.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北方环境. 2011,(09).

[2]刘卫东,秦东升. 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6).

[3]袁明辉. 浅议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与推进[J]. 装备. 2008,(12).

------------最新【精品】范文

化学工程与

第三篇: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一、我院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由放射科组织,委托林区疾控中心或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我院工作人员从事放射诊断操作时必须穿防护服,带铅眼镜和防护手套,配戴个人计量仪。

三、个人计量仪定期送达林区疾控中心或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剂量监测。

四、放射科每年应对放射防护装置个人防护监测结果进行一次检查和总结,确保空气吸收剂量率等指标达到《电离国徽防护与国徽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医院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要求。

五、自觉接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我院进行的辐射环境监测。当防护装置发生变化时,主动邀请卫生、环保部门对新装置的效果进行监测。

第四篇:校园水环境监测方案

一、概况简介

资料显示水域面积: 32亩 平均水深:1.1m最深:1.5湖水来源:雨水、自来水

二、监测目的及意义

了解校园内水质状况,并判断水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巩固我们所学知识 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技能、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具体的取样方案

1.布点与采样

静态水域无分区网格法设监测垂线,每处设一采样点,共设4个采样点,

在水面下0.3m-0.5m处采样,不便现场测定项目也应尽快监测,如需保存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小时之内进行测定。

四、监测项目及使用的检测方法

(每项指标应至少做两次平行样,部分须做空白样)

(一)、物理指标的监测 .

1、水质色度、

稀释倍数法,水样稀释倍数表示

2、水质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测定(现场测定,至少三分钟)

3、电导率的测定

电导仪测定

(二):化学指标的监测

1、水质PH值的测定

Ph试纸测定(现场测定,天然水质PH约6-9)

2、水中溶解氧(DO)的测定

碘量法(现场加药固定,单独取样)

3、水中COD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

4、水中铬的测定

比色法

五、原始数据与数据处理

六、结果分析评价

第五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印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

(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发射系列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星后续星并组网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全天候监测。

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国家和地方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

(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

(十一)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

(十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五、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十三)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考核问责地方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对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十八)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环境保护部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十九)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等能力建设,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分析及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上一篇:环境日开展的活动下一篇:环境污染中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