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2024-05-01

5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5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5个误区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宋振远、董振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已一年有余,对照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观察各地的行动,可谓总体平稳,亮点频闪。但综合记者采访、部门督查和专家调研的情况也发现,部分县乡的新农村建设在一些方面陷入误区,急需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

误区1:搞试点“嫌贫爱富” 示范点变“官”赏点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抓点带面,但一些地方把示范点上的工作抓成“一枝花”,面上的工作却成了“豆腐渣”。

江西有个县为倾力打造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把原有的一点水利、造林、交通等资金捆绑在一起,全部投入到示范点上,“官”赏点是建成了,可一些村镇群众急需的专项投入却“断了炊”。

山东、河南有些县乡选的试点,过去建小康村时就是样板村,现在转眼又成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集中大量财力投入到一些老典型上,结果取得的“经验”缺乏普适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阳说,试点初衷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果变成盆景,就成了“搞好一个点,荒了一大片”。误区2: 贪大求洋“大跃进” 农民背上新负担

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提口号,希望短期内建成新农村。中央党校等机构近期发布的《2006年新农村建设状况报告》说,贵州德江县川岩村计划用5年至10年建成新农村,这对一个人均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数的村来说,很难令人相信。其次是层层下指标,搞新的“达标升级”。如要求短期内村村通柏油路,村村用沼气,村村通互联网等。

新农村建设贪大求洋,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即出现了新的农民负担。江西有的试点村只落实“改路”资金9万多元,却包给工程队30多万元的“改路”工程。东部沿海一些县市为了让农民住上别墅洋楼,不惜让农民贷款补交差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四项制度”,要落实这些制度,关键是新农村建设要量力而行。

误区3:“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

一些地方干部错误地认为,新农村贵在一个“新”字,所以首要的是让旧村换新装,为此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村容整洁上。中部有个乡镇要求各村墙壁统一刷成“上黄下蓝”,给民房“穿裙戴帽”,结果有个村筹到新农村建设资金20万元,仅粉刷墙面就花去9万元,装饰屋顶花去6万元。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在督查中发现,有的试点村花了60万元建一座广场,有的花十几万元建一座牌楼。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理事长包永江说,重外轻内、重村庄整治轻产业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背后,是“干部任内快出成果”的扭曲政绩观,急需纠正。误区4:“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为规避征地调控政策,他们借机推行“以租代征”,跑马圈地。

记者在豫中、鲁南、苏北一些乡村周边的农田看到,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不无忧虑地说,“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应警惕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演变成为乱占耕地、大办村户企业的“非农运动”。

误区5:重物质投入 轻制度建设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最近一份调查显示,有16.3%的受访农牧民所在村没有开展过“村务公开”;有11.3%的受访者认为所在村的村务公开只为“应付检查”。一些专家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忽视培养新型农民、忽视民主管理等制度建设,无异于舍本逐末。

安徽某地农民上访反映干部乱拆农民房子,当地干部解释说:“拆房子建新农村,我们是在江西赣州学来的。”对此,赣州市有关领导回击说:一些地方只学了皮毛,实际上,赣州模式的精华是每个村都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制度创新,一些公共事务和项目由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山东有个乡镇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时,为完成任务,干部把全部事情包下来,结果上级检查完后,“三不清”又故态复萌。发改委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说,建设新农村需要制度创新,这要求各地把主要精力用于打造服务型政府上,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现代发展理念。说到底,新农村建设是个农民现代化的过程。

篇2:5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敬爱的党组织:

党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的短片很精彩,短短的几十分钟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了我国六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短片的第一模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此我感触颇深,因为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农业是中国立国之本,所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几乎每年,国家都要出台“红头文件”、“一号文件”来专门讨论三农问题,由此传达出党和政府有益的政策和坚定的立场。

xx年1月1日,农业税全面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当时,我在我们村里经常听到大家说“哎哟,这个东西都能取消?!”。农业税是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26xx年的“皇粮国税”,农民都把它看成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对于它的取消,大家有些无法接受。无法接受不是不愿意,而是那种不敢相信的惊喜!我想:这句话的潜台词难道不是党和政府做的,至少在这方面做的已经超出了农民的期望了。

大学生村官是国家的又一有力政策。大学生村官有固定工资,且不花农民一分钱,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而无需顾及土地的问题。寒假回家时,我才听父母说我村有幸成为大学生村官试点村。一个女大学生成了村副主任。她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我有兴趣专门前去看了看。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村民的关心和认真的态度。不管以后这个制度能发展的什么程度,我想,这位女大学生村官的努力、关心和认真无时不昭示着党和政府的这步棋走对了!除了这些以外,有利于农民的好政策还有很多,例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殖补贴、种粮补贴、粮食保护价,但光明和希望的背后总有些问题。

前两年,国家扩大了农村低保范围,每个村都有好几个名额。可我们那里有些村干部不仅不把上级政策如实向村民传达,而且瞒天过海地将与自己亲近的人家报上去,昧着良心领取补贴。而那些真正贫穷的依然延续着贫穷。镇县里的官员也同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核查,和一些村干部一起欺上瞒下。他们之间的默契不得不让人怀疑里面是否有猫腻。无独有偶,与此类似的事情经常见于报端,令人不得不深思。

篇3:5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是注重表面有余而注重实质不足。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 “乡风文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在赣北的许多新农村建设点, 无论村干部的领导思想还是农民群众的普遍认识都存在严重的误区, 他们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以此为契机把村级公路修好, 这也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最高的环节, 他们眼中的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意义等同。我们所走访的新农村建设点,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最大变化除修了水泥马路之外, 就是房屋的外墙粉刷、改水改厕、休闲广场 (主要添置几个健身器材) 的兴建、图书室的建设等外在的亮化工程, 新农村建设没有内涵性的建设, 并没有给当地农村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如修水县的某个新农村点,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建好了图书室, 也摆放了一定数量的图书, 但是这些图书没有多少是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 也没有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 更没有创造农民积极主动看书的氛围。村庄亮化等工程并非农民最急需开展的村容整洁方面的活动, 改造农村卫生条件、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农民迫切需要却解决的问题被束之高阁, 新农村建设并没有促进农村发生内涵性的变化。

二是政府积极有余而农民参与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多角度的配合,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 这样既能从宏观上规划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又能微观上体现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也能更好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点调查走访中感到,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 工作力度也很大, 甚至喧宾夺主、主客倒挂, 由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如修水县、武宁县的新农村建设点的规划图, 都是由县规划部门统一制订出来的, 包办代替, 农民根本参与不进来, 农民没有话语权。甚至有些新农村所需物资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发送给农民, 如广告牌匾、垃圾桶、树苗、健身器材、书籍等。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 有愿望参与进来, 我们调查的农民大都支持新农村建设, 并表示会积极投身其中, 愿意参加兴修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义务劳动。但因为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有一些地方的农民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 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在新农村建设行动中, 只听到来自官员和专家的声音,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 却在这场关乎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去话语权, 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必定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三是物质建设有余而文化建设不足。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需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共同推进, 其中“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角度加强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中, 新农村建设具体的验收标准中并没有考核和评估 “管理民主”的任何指标, “乡风文明”的主要验收标准体现在新农村建设必须有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图书资料室。但图书室的功能和使用情况停留在应付上级的检查, 公共活动场所就是一个水泥操场加上几套健身器材, 其实这些健身器材都是由县里统一采购和配送, 质量差, 且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农民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贯彻, 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心理健康和权益保障,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知识的普及, 留守人口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村民自治中, 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等。

四是统一标准有余而因地制宜不足。《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各地存在“千篇一律”、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投入资金额、验收标准、整体规划, 还是配备的书籍、健身器材等都是统一标准, 甚至新农村建设点房前屋后所栽种的树苗都是统一的, 不分贫困村还是富裕村, 不分平原还是山区, 完全忽视了地区和农民的多元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 这必然导致新农村建设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更不能让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因此, 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因素, 以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特殊需求为导向,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不同地区创建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五是前期监督有余而后期监管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无论前期的规划还是施工建设中的监管和检查, 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都会按照建设进度检查验收, 但所有的硬件建设都完成以后, 或者说按照规划该建的项目都完成以后, 即所有工作验收完毕, 新农村办公室就如数把新农村建设款项划拨到乡村, 新农村建设工作就到此结束, 工作人员此后再也不会到新农村点进行后续的走访和跟踪调查。这样造成新农村建设成一阵风, 除从硬件建设还可以看见新农村建设的痕迹外, 其他软件建设如休闲文化、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则又回到了建设前的原点。其实新农村建设好之后, 村乡两级政府就村级公路、水利设施、人畜饮水等硬件建设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就休闲文化、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软件建设要定期组织一些适合农村环境的比赛和检查评估活动, 如舞龙比赛、拔河比赛、读书心得比赛、种田能手比赛、最美村庄比赛等,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农村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又有利于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并且把比赛成绩和检查结果与村干部业绩考核挂钩, 这样长期的跟踪调查既有利于发现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 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 又有利于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常规、有效地建设, 收获新农村发展长效。

总之,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一些非典型新农村建设点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政府必须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中期管理、后期跟踪,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的实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R].

[2]叶敬忠.农民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篇4:陕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8月初,记者驱车前往陕西省府谷县采访,快到王家墩乡政府的时候,我们首先被山上的景色震惊了:夏末季节,远处山头的土地一片荒芜,几乎看不到绿色!身边少数田地里的庄稼更让我们惊讶:就要立秋了,山地上的玉米不到二尺高,糜子不到五寸!当地的农民说:由于天旱,今年王家墩又是一个大灾年!

府谷县是陕北的一个贫困县,当地许多农民依然生活在缺电缺水、出行不便的山沟里或塬畔上,因此,改变居住环境就成了这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

“新农村”里少人烟

记者与王家墩乡的三名干部一起来到该乡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李家焉行政村。接待我们的是李家焉自然村71岁的村支书杨外信。

杨外信告诉记者,李家焉两个自然村共有284人,但现在留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只有83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是另外一个自然村杨家沟村。杨家沟原先170多人,现在只有60口人。建设“新农村”用的是国家扶贫移民资金,准备投资60万元,盖30套房子,把住在沟底下的杨家沟村人搬迁到山上来。现在地基已经铲开了,具体什么时间动工盖,他也说不准确。

说到搬迁的事儿,杨外信显得很淡漠。他说,两万元盖一套房最多也就是个主体,内工、门窗要花的钱都得农民自己出,现在呆在村里的人吃饭都成问题,到哪儿寻钱去?

杨外信说,李家焉自然村过去是人不多光棍多,114口人有30多个光棍,当过村长的人都找不上媳妇。现在是钱少、粮少、人更少了,全村只住着33口人!今年的灾荒已经遭下了,有劳力在外打工的人家还好说些,那些没有依靠的人怎么度过这个灾年是个大问题。

在场的一位70岁老人拿起了一个很大的玉米面窝窝头对记者说:“明年春上我们能吃上这样的窝窝,就不怕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目睹了一场令人心酸的“交易”:一个走村串户收废品的人路过李家焉村,该村一个老汉拿着5个类似矿泉水瓶一样的塑料瓶子,打算以每个7分钱出售,但是收废品的人每个只给5分钱,双方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这笔买卖没有成交,就因为1毛钱的争议。后来,收废品的人走了,老汉则把那几个塑料瓶子宝贝似地收藏起来。

记者前往王家墩乡的路上,在武家庄乡段黄河边的一片百亩左右的河滩上,看到了几十套没人居住的房子。这些房子显然是通过统一规划建起来的,都是砖混结构,主体已经完成了,但绝大多数没有做内工,门窗大都用砖干垒着。

路人告诉记者,这是几年前政府修起的“移民新村”,从建起来就没有什么人搬进来住过。记者把这个“移民新村”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只一套房子好像有人烟。

带着疑问,记者专程赶到了武家庄乡。一名乡政府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移民新村”叫川头新村,2000年左右建成,是为本乡生存条件很差的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整体搬迁而建的。没人入住大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原来居住在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的近700人,近几年走得剩下不到200人,又大都是老弱病残者,难离故土;二是两个村的村民太穷,多数做不起新房的内工,也修不起门窗,因此搬不起家;三是“移民新村”建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黄河滩上,说不定一场大水就会被夷为平地,想搬的村民也不敢搬。

记者从武家庄乡政府提供的一份移民资料上看到,2000年到2003年,全乡8个村开展了移民工作,共284户,1325人。但是,真正有多少农户搬迁,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返回的时候,记者穿过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武家庄“移民新村”,按说这应该是该乡移民工程最闪亮的“新村”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2003年建成的“新村”,目前的入住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的房子也都空着。

前园则村的渴望

前园则是府谷县墙头乡的一个行政村。墙头乡地处府谷县东北部,黄河沿乡而过,拥有耕地13900亩,其中有7000多亩水浇地,是府谷县拥有水浇地最多的乡镇,也是最具有“田园风光”的一个乡。

前园则村村支书李鹏元家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农家小院,窗棂上的油漆很多已经脱落,显得有些陈旧。

李鹏元告诉记者,前园则村在墙头乡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几年,由于国家免去了农民的各种税费,加之当地农副产品市场的兴旺,村民们从种植业中已经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虽然村里真正有大积蓄的人并不多,但论起生活水平来,也算小康了。现在,村里的劳动力基本都在地里干活,一般人是不出去打工的。

提到建设新农村,李鹏元一下子来了劲头。他说,建设新农村的事,全村人都知道了,乡里和县上已经把前园则村作为全县首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这是村民们的大喜事。前一段时间,县城建局请了外地一家设计院已经来村里勘测过了。

在李鹏元的心里,对前园则村的未来是有初步设想的。他说,由于村民们普遍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科学种植方法,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前园则村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不仅上市早,而且品质也远远超过了塑料大蓬里生长的作物,因此,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村民富起来靠的就是果蔬产业,这也是前园则村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现在前园则村的村舍大多数是30多年以前建起的,李鹏元设想将全村搬迁到即将建成的沿村而过的公路边上,统一规划,为每户人家修建一处两层小楼,二楼住人,一楼统一做门面房,使这里在将来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农贸市场,逐步打出前园则村农产品的品牌。至于旧村农舍则全部拆除,几十亩土地全部复耕变为水浇地。

说到搬迁费用,李鹏元掰着指头算了一下,每户拆旧建新需要10万元,全村搬迁到新村里至少需要1100万元。但是当记者问1100万元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时,李鹏元看了一眼跟随记者采访的乡政府的王秘书,不大有把握地说,村上和乡上肯定没有这么多,县上大概会想办法吧。

个人出资建新村

从府谷县城出发沿神府一级公路到达新民镇段后,记者拐进了一条山沟。在沟底,我们碰到了新民镇芦草畔村村民刘润羊,他是芦草畔新村建设前期工程的施工负责人。而投资建设芦草畔新村的则是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彪。

刘润羊带记者来到芦草畔新村的建设工地。这是一块平展展的土地,大约有50余亩。刘润羊告诉我们,这是刚刚用推土机铲平的,新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80套内设楼梯的两层别墅式住宅,每套住宅的使用面积320平方米。同时,还将建设与

之配套的中心街道和绿化娱乐休闲园区。

随后,刘润羊又带着我们爬上了新村村址旁边的一个荒芜的山头。他说,平整这个山头也是芦草畔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一部分,首先给有130口人的芦草畔自然村修出200亩基本农田。将来把山下矿井里的地下水抽上来,这里就是一片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了。

在一个山头上,记者看到了对面山崖上的原来的芦草畔村,远远看去,村子里基本没有什么住户了,大部分是被遗弃了的土窑洞。我们走进村里,在村西头找到一家农户,家里住着老两口,男主人告诉记者,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人不到全村人的20%,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有劳动能力的轻壮年包括妇女们都到山下的煤矿或者焦化厂里做工去了。为了干活就近,许多人都在打工的煤矿或工厂附近搭建了简易房子全家搬了下去。我们问老人,知道刘彪要在山下新建一个芦草畔村的事吗?老人说知道,还说:“那是大好事呀,不过几时修建起来呢?”

在府谷县城,记者见到了刘彪。

刘彪的头发梳理整洁,略有点花白,看上去更像个中年教师。今年53岁的刘彪出生在芦草畔村,由于家境贫寒,上小学期间就辍学了。他当过泥瓦匠,在小煤窑挖煤当过炮工。刘彪告诉记者,在井下挖煤那几年,他从一个井下矿工开始,逐渐懂得了煤矿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彪在芦草畔村的山脚下办起了一座煤矿,开始几年吨煤坑口价只能卖十几元,有时还卖不出去,常常负债经营。1999年以后,煤炭市场兴旺起来,煤矿也值钱了。他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把原有的煤矿生产能力从10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今年底可以达到30万吨),并于2001年成立了一个煤焦公司,进行煤炭的深加工。

记者想让刘彪透露他现在有多少钱?他没有正面回答。不过,他轻松地告诉我们,建一个芦草畔新村的钱,自己是不用借债的!

说起建设芦草畔新村,刘彪强调他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很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他说,他的煤矿可以开采30年,现在芦草畔村民们只要在他的企业里干活,不用种地也能过个好日子。但是,30年以后怎么办?现在不考虑芦草畔村的后路,到时候就怕来不及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对芦草畔村未来着想,否则良心上也是过不去的。

记者问到建成芦草畔新村最终需要多少钱时,刘彪回答:“初步预算1000万元,不够再加,总之花多少算多少,我全认!”

篇5:5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形式:走访幸福村村民及村委干部

实践实践以及地点:2011年2月,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

实践意义: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关于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了解幸福村作为新农村示范村的良好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力度,给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提高全社会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背景资料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位于县城南郊,万佛湖下游,马安公路穿村而过,全村4.2平方公里,3200人,可耕面积2200亩。人均七分地,是半丘陵半平原的行政村。一九九二年成立党总支、幸福农工商总公司,与村委会形成了“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新格局。目前,拥有集体产权企业11家,08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幸福村是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全省百佳生态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和全省村镇建设“十佳村”。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幸福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规划成“四区”,以实现“八化”目标。四区:现代农业精品区、个体私营工业区、乡村旅游度假区、现代农民住宅区;八化:农村城镇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特别是在村庄整治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幸福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实践经历

2011年2月13日,笔者来到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希望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示范和指导。一进村,一条整洁而宽大的水泥大道便印入眼帘,道路两旁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洁而美观,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一目了然,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接着笔者沿途进行了走访调查,采访了几位村民。

鉴于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拆房难”以及“强拆房”的现象,笔者对幸福村的一栋栋整洁美观的新农村建设房充满了好奇,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访问调查。村民吴叔叔告诉我,幸福村由于面积比较大,旧的村址大部分位于村的南边,村里为了建设新农村拆除一批老房在村北新建了一大批新的楼房,新房建好后旧房立即拆除、复耕,村民集体搬迁,通过村里的补贴大家一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由于该村村委工作落实,补贴到位,群众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因此该村的村民都表示乐意拆除旧房,因此并不存在“拆房难”的现象。另外,吴叔叔还透露说村里的农田都集体承包了出去,村民们不用亲自下田劳作,而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胡奶奶一家由于常年外出打工,在村里居住的时间甚少,但胡奶奶表示能明显地感受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老人家为此感到开心。胡奶奶还告诉我村里通了公交车,直达县城,方便快捷又省钱,而且供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搭乘。胡奶奶的儿子胡叔叔在一边表示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很给力,村民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真正感到了“幸福”。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中重要的一项,在幸福村的村头,笔者也看到了张贴的大幅民主建设流程图,关于民主建设的执行状况笔者也进行了调查。戴叔叔是一名人民教师,他告诉我村里的民主工作做得不错,村民们通过民主选举推举出了自己心目中满意的村委会干部,真正做到了“话由群众讲,家由群众当,事由群众办”。除此之外,村里还广开言路,就新农村的建设方案及具体实施步骤征求村民的意见,使得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更能体现群众意愿,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广和展开。

戴叔叔的邻居周阿姨表示村里还办起了养老院,并加固小学教学楼,积极发

展教育事业及福利事业,将实惠带给广大的村民朋友们,并积极把大官塘(坐落在该村的一口塘)打造成农业观光、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王大爷说村民还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补贴优惠政策,例如农田保障、植树保障、医疗保险等等,村民看病方便了很多也省去了许多冤枉钱,不像从前村民看病还要到很远的镇上医院,而且没有医疗保险卡昂贵的医疗费用也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但现在大爷表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很满意,不由得感叹起党的政策好了。沈阿姨是浙江人,不远千里来到安徽幸福村承包土地种植草莓,沈阿姨的身后是一大片的草莓大棚,阿姨说这儿的土壤肥沃,气候也适宜,年年草莓的收成都很不错,并表示来年还将继续在这儿承包土地种植草莓。

随后笔者来到了幸福村村委办公室,办公室里的周文书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状况。周文书说幸福村的建设目标是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旅游观光有“新亮点”、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方面:

(一)、产业布局:

1、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对全村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本上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庄成片,大大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条件。

2、农业种植实施三个“一”工程:一是一千亩香稻种植示范区、二是一千亩的稻田龙虾养殖区、三是一千亩农业精品区。实践证明,幸福村所创办的土地流转的新路子符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符合农民的心愿,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3、注重农业品牌建设:2003年注册的“幸福村”牌香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产品供不应求。为发展生态农业,搞好示范、引导、服务,2000年,村里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免费为群众提供政策、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

4、保护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形成“一带一片”。建立生态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关闭窑厂,低处复垦,高处种林,形成一个生态片。

(二)、基础设施:

1、道路水利:近三年修通了10.5公里的环村水泥路中心大道和长河水泥路;2000米得中心排灌渠和800米得沿河支渠改造、截弯取直,为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夯实了基础。

2、公共设施:创办敬老院,发放生活补助;抓好“农家书屋”工程;组建农民文艺宣传队;村里拿出一定的资金,开通了有线电视,接通了自来水;新建了一流的花园式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

3、农民培训:幸福村重视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适时请农业专家来村上农业技术课,以“农组示范基地”为现场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周文书的介绍详细而简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幸福村新农村建设的给力政策和给力力度,周文书还表示尽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村里的农田整改仍在进行中,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村里的资金还不够宽裕,无法进一步展开更深的工作等。但周文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三、实践感言

通过这次走访幸福村,笔者获得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有益启示:

1、一切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农民利益,给予农民补贴和优惠;

2、规划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整改农田;

3、创办一批小型企业,吸纳村民进厂打工,将农民的收益最大化;

4、建设基础设施,方便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5、加强民主建设,由村民当家作主,提高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幸福村作为安徽省新农村示范村,其经验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希望其他地区能够借鉴幸福村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本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好,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一些困难,努力建成美好新家园,共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

篇6: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陵川县西河底村经济发展调查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农村社会的和谐经济要先行。

西河底镇位于陵川县西南部,东与附城镇相邻,西面和南面与泽州县交界,北面与高平市接壤,属土石丘陵平川区。全镇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粮田面积3.3万亩。

陵川县西河底村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但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真正建立。城乡贫富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多年前,西河底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采矿业和农业,由于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逐步发展成为商业、农业、外出打工,比重为2:5:3。可以说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农业种植粮食主要以玉米,谷子为主。经济收入例:

XXX家三口人,父母主要务农,家有6亩地,2015年收

6000+。

XXX家三口人,经营家电商店,家有6亩地,2015年收入10000+。

XXX家四口人,一人外出打工,三人务农,家有6亩地,2015年收入为17000+(以上数据为初略统计)

虽然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民收入比以前有所增加,但还是偏低。无法抵消生活消费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村民储蓄没有明显增加,新农村建设发展比较缓慢,跟不上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存在问题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大都走了出去,外出打工。回到村子以后能见到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老龄化逐渐严重。

二:生活水平质量较低,能省则省、钱都是一分一分省出来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忽视自身精神文化。

三:生活生产用水不足,经常性不定时停水。四:地处农村,对于创业没有形成一定的意思,并且普遍缺乏途径、技术,没有资金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缓慢。

五: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六:农业生产成本高居不下。

七:基层党员干部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八:政府引导不到位。

建议

一:政府对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让他们能健康发展起来。

二:政府加大对农民的培养教育力度,科学生产是第一生产力,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三:对农业生产成本、质量进行硬性规定,(化肥种子等)对于滥竽充数的厂家严厉打击。

四: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用电等。

五:根据我村的人文环境,地理位置实事求是确定经济发展方向。

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村才能留住人。

西河底村今年来经济逐渐发展,修建了广场,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实行垃圾定点投放等措施,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新农合,养老保险的推进取得了很大成效。

篇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现状与经验

1、加快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在稳定农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狠抓支柱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增收。一是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猪—沼—菜,猪—沼—果模式,抓重点,以点促面,树样板,辐射带动,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在寿星、雁桥等9各村,以泰寿水果有限公司、巴蜀两个水果协会为龙头,组建了果蔬、葛根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协会组织、农户入股的方式,推进新村产业发展,化解聚居点居民就业、增收难矛盾。均水果采收20万公斤,商品蔬菜生产15余吨,出栏生猪1.7万头、牛220头、畜禽2万余只,人均收入5216元。

2、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条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组织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近年来,全镇已硬化村道路130多公里,41个村实施了道路畅通工程;已维修整治塘库10口,新建蓄水池21口,修复新建配套渠系10000米,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2939人安全饮水问题;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抽水、脱粒等机械化,部分户使用耕耘机,新建和改造机电提灌站5座;13个村学校、村阵地村民自筹资金排危新建;建沼气池943口;10个村卫生站实施达标建设;环境治理不断深入,公路沿线建标准化垃圾池17个。

3、以集聚点建设为抓手,带动农村面貌改变。全镇率先启动9个农村居民聚居点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聚集土地、统一施工建设,入住户数达584户,占地面积达246亩。

4、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抓教为先,巩固提升“两基”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教育质量。繁荣农村文化,组建了皮影队、文化艺宣传队、篮球协会、100%村建起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跃。计生、卫生事业,全面推行计生村(居)民自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6.6%;建立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农村医改启动实施,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民生建设,高度重视弱势群体扶持救助,着力保障特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获、学有所教,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4800余人,去年和今年发放临时救助金15.5万余元。

5、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社会风气纯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建立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力度加大,积极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隐患,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社会治安稳定;广泛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活动,落实领导干部信访包案责任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变上访为下访,充分发挥信访办、调解中心职能,真情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公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生产力低下。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大多村组处于低水平发展。少数村融于产业园区,仍然存在打工挣钱、务农敷口现状,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弱、妇、幼。在家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寥寥无几,新技术掌握难、新机械使用难、市场信息了解难、思想观念转变难,零散种养多、传统种养多、盲目种养多、靠人力种养多。致使本土经济发展缓慢。

2、人居环境发展滞后。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老百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聚居点等政府补,清洁卫生靠政府管,道路、水利要政府建。很多该农民自己办的事,而政府“包打包唱”到底。

3、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也不平衡。无阵地、无设备、无技术力量的“三无”卫生站占据农村医医疗卫生大半壁河山。科技文化底子薄、人才缺、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农民文化活动枯燥,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不健全。

三、应对的办法和措施

1、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调动农民的自觉性、积极性致关重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尊重农民的意愿,不主观臆断,不强迫命令,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党政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因势利导、热忱服务、不包办代替。认真解决农民新农村建设无思路、无门路、无激情,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等问题;鼓励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回乡创业,让致富能人有用武之地,给有功之臣增添后劲。

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调整结构,加大整村推进规模发展力度。选准主导产品,建设“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的思路。把我镇果蔬、生猪、家禽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朝着规模化经济、精品化经济、低碳化经济发展。培育业主、发展大户、联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3、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投入,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让农民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让外出农民工掌握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4、改善村镇环境。积极推进农村“五乱”治理,突出抓好聚居点建设。以聚居点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分布实施。解决道路中断头路,解决卫生水,解决住居安全,解决环境脏乱差。扎实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6、保障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转变选举中拉帮结派、贿赂选票、藐视选举等不良风气,建立“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的选任用人机制。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党员干部考评”等制度。把普法教育推向深入,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任重道远,只要全党、全民团结一心、奋发努力,明天一定更辉煌。

篇8:5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传播现状

(一) 农村居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新农村建设中, 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拓宽农民获取信息渠道, 包括图书下乡, 开办村级阅览室, 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以及电脑等“家电下乡”活动。但由于农民实际经济状况、各地政府的执行力度等因素制约,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 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的电视和与亲朋的交往, 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而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府机构和网络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农村居民需求信息不匹配

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以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农民不再像以前一样信息闭塞。然而, 面对当今爆炸的信息, 真正对农民生产经营有用的信息并不多, 大众媒介提供的大多是娱乐信息。在调查中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对他们用处很少和几乎没帮助的占到48.32%, 有很大帮助的只占到7.87%。

二、制约农村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政府始终强调信息在促进农村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但效果并不明显, 从调查情况看, 农民仍然处于信息贫乏的状态。如表3所示, 有43.60%的农民认为自己信息拥有较缺乏, 34.83%的农民认为自己的信息拥有状况为一般, 另有4.04%农民信息贫乏;只有不到20%的农民认为自己拥有信息较富有或富有。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信息传播机制不够完善, 信息传播遇到很多障碍。

信息传播要经历信源、信道、信宿三个阶段, 其中任何一阶段遇到障碍都将影响到农村信息的传播。在当前新农村建设阶段, 政府只将重点放在了信息传播渠道 (信道) 的构建上, 而忽视了信息的受者和传者这两大关键因素。这导致农村信息传播受阻, 信息资源严重浪费, 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农村信息传播遇到的障碍具体如下。

(一) 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养较低

在调查的人群中初中文化占32.3%, 初中以下文化占49.4%, 而高中及以上文化只占18.3%, 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很多农民即使拥有了信息基础设施也不能有效利用。另外,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 许多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够, 他们大多数只是凭经验生产, 对获取的信息无法辨别真伪。信息受者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养不高是导致农村信息传播受阻的根本原因。

(二) 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国家实行新农村建设以来, 先后实施了“三电合一”“村村通”工程等, 我省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电话、电视的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 有的家庭都已装上了有线电视并且配置了电脑, 但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线电视的覆盖率不到1%, 电脑也只有少数个体户或农业专业生产者拥有, 即使是部分个体户拥有了电脑等现代化信息资源, 他们也很少用这些资源来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 而是用它们作为日常结算工具或娱乐工具, 这主要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基础实施如网络、通信设施不健全造成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 信息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同时还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信息人才, 他们分布在信息传播的每一个阶段, 信息能否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农民取决于信息人才是否充分。在调查的大多数乡镇, 农民们普遍反映没有专门的农业科技宣传、指导人员下乡向他们宣传农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政府网站上也没有专门的农业类型的网站, 即使有更新速度也非常的缓慢。当地政府向我们反映, 由于农业效益低, 待遇比较低, 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不够等原因, 很多优秀的IT人才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 有的信息人才甚至流入到二三产业, 导致了农村基层信息人才的缺乏。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相应的信息人才未能满足, 导致信息不能有效的传达给农民。

(四) 信息传播失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众媒介为了追求经济利润, 将信息的受众群体定位在城市的富裕阶层, 它们更多的提供娱乐类型的节目, 在调查中发现, 农民很少能关注到农业类型的节目, 他们每天花在电视、广播上的时间都用来观看电视剧、广告以及一些与农业不相关的新闻节目。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农民需要的信息失衡导致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也阻碍了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优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传播机制的措施

(一) 提高农民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

首先, 政府可以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农村, 通过讲座、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认识到信息对农业生产、个体经营的重要性;其次, 在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应该把农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这不仅符合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再次, 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 通过采取农民职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 重点培养农村“精英”“能人”等措施帮助农村培养信息人才。

(二) 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们调查的乡镇, 电视的覆盖率已经很高, 但大多数家庭的电视都是无线的。主要因为农村农户比较分散, 交通不便造成有线电视的成本过高, 电信公司不愿意向农村铺设有线电视网, 有线电视收费相对与城市偏高, 农民也不愿意高价接入有线电视, 双方僵持导致农村居民家庭始终未能接入有线电视。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措施,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从长远看, 这将是一种可以使农民、企业同时获益的“双赢”举措。另外, 面对农民没书读的情况, 政府建立乡镇图书馆, 为农民们获取农业知识提供方便。

(三) 构建多种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技术平台

我省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较大,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构建多种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平台是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进一步或更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这就要求信息传输的媒介从传统的纸张向电视, 广播, 电脑等现代传输手段转变, 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技术平台, 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 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

(四)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信息消费法律法规

调查发现,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相应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却没能跟上, 成为制约农村信息传播的“瓶颈”。完善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基础,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的责任体系、人员体系和机构体系, 明确政府责任,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同时, 政府应健全农村相关法律法规, 为农村信息传播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以此实现农村信息的高效、稳定、可持续的传播。

四、结语

党和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 安徽省积极贯彻相关方针政策,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由于我省农村仍处于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 信息传播机制还不够完善, 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传播机制, 保证农民及时、准确获取农业生产, 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才能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王众, 郑业鲁.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机制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2) .

[2]马成文.信息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06 (11) .

[3]赵慧清, 杨新成, 薛增召.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8) .

[4]冯广圣.桂东南农村信息传播现状调查及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上一篇:数科学院志愿者活动总结下一篇:黄永玉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