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2024-05-09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精选11篇)

篇1: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消毒供应室人员应严格按照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着装。

(1)病房:污染物品回收时应戴圆帽、手套,必要时戴口罩。

(2)去污区:机械清洗装载时戴圆帽、口罩、手套,穿隔离衣/防水围裙,换专用鞋;手工清洗器械和用具时,还需加戴护目镜/面罩。

(3)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时戴圆帽、换专用鞋,必要时戴手套、口罩;无菌物品卸载时可戴防烫手套。

(4)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物品时戴圆帽、换专用鞋。

2、工作人员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特种设备需持证上岗。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做好日常维护保养,保证使用安全。设备出现异常时,立即停止使用,通知设备维护人员及时检修。

3、热力消毒、压力蒸汽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戴防烫手套,着长袖工作服,防止皮肤的灼伤。

4、环氧乙烷灭菌应专人负责,灭菌前进行安全检查、关严柜门,防止有毒气体泄漏发生燃烧和爆炸。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或面罩及橡胶手套;满或空的环氧乙烷气瓶应专门放置。

5、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时,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按规定要求上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6、发生消毒剂、污染水误入眼内时,用洗眼装置反复冲洗眼睛;环氧乙烷气体导致眼喉干涩、皮肤瘙痒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同时滴眼药水、大量饮水等对症处理。

7、消毒供应室内禁止吸烟,保持安全出口通畅及各种消防设施的备用状态。

8、掌握防火、防爆知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工作结束关闭水、电、汽及设备开关,注意用电、用汽、用火安全。

9、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篇2: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一、提高职业安危险;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一)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危险因素

1.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所污染。

2.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效热源灭活剂、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3.物理性因素: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线照射、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危害。

(二)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

1.针刺伤: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分拣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

2.化学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时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或喷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湿内衣。

3.高压灭菌器的烫伤:高压灭菌结束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易致烫伤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二、安全防护工作

(一)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防止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另外,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办登记备案。

2.防止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时,操作者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无菌袖套,可戴隔热、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时应避 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3.防止化学因子污染致伤:清洗、消毒、保养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乳胶手套、防水围裙,必要时戴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情况致使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如果喷射至衣服上浸湿内衣要立即更换。

(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消毒的重要部门,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每位护士都要不断更新知识,把好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关,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操作水平,推进医院发展。在防止仪器与器械受损害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以免因工作原因而致个人伤害。

1.提高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对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安全隐患发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正规操作流程,确保个人安全和使用中的仪器安全。

2.岗前教育:对新上岗的护士加强岗前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并掌握受伤后的相应处理措施及上报程序。如:被刺伤出血应及时处理伤口:挤压出血-清洗-消毒:上报至院感办做好登记,必要时注射疫苗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3.把好洗手关: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的规定执行,洗手后使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擦手用物,如一次性纸巾、清洁毛巾、烘干机等。

篇3: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供应室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工作人员接触的微生物数量多、菌种杂, 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穿刺针、切开包都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伤口, 都有较大的感染性, 特别是艾滋病或乙肝患者用过的穿刺针、切开包, 可能有患者的血渍、污渍、呼吸道分泌物, 工作人员处理锐利器械、穿刺针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有被污染的危害, 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环境要求严格经常对室内空气、操作台、墙壁、地面等进行常规消毒, 对传染性污染物品还需要采取特殊的消毒手段, 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 弥漫空气中可引起眼部烧灼感、头痛、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 长期接触可导致记忆力障碍、记忆力分散、生理功能异常等。

1.3 物理因素

供应室设在半地下室, 工作人员经常受高温、潮湿及污染空气侵袭, 另外消毒供应室各种仪器设备如压力灭菌器、排风扇、电热鼓风干燥箱、真空泵等, 在工作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常超过WHO规定的医院环境的噪声标准极限值, 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声污染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减退等症状, 护士在工作中长期重复一个动作也易造成身体尤其是颈椎的疲劳、强直。

1.4 锐利器械的伤害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和包装过程中, 操作不慎极易发生锐器伤。治疗包、穿刺包内的手术刀片、缝合针、穿刺针均为潜在的损伤器械, 可导致工作人员发生血液暴露。美国医学会 (AMS) 对针刺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发生的危害性调查, 认为两者相关性较大, 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 针刺伤时, 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5 职业安全意识缺乏

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个别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 缺乏相关知识,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等认识不清, 不能正确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及防护措施, 导致感染隐患发生。

2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定期组织供应室护理人员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内容, 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职业危险性和缺乏防护意识的危害性认识。将回收, 清洗器械过程中穿戴防护用品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与科室经济挂钩, 使其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和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规程, 有效减少职业危险因素, 保障职业安全。

2.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在交换物品的过程中, 回收、清点器械及物品时应注意保持相对的距离, 预防操作意外引起的污染物飞溅, 引起黏膜、呼吸道感染。防止锐利器械损伤, 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大量污染锐利器械, 有资料显示工作人员戴手套后, 即使遭遇针刺, 其感染发生率较不戴手套操作时下降50%。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坚持戴手套、口罩。注意避免损伤, 动作轻巧, 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 以免刺伤。一旦被锐器刺伤, 应先脱去手套, 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轻轻挤压损伤部位, 尽量挤出损伤处血液, 同时用肥皂流动水冲洗伤口, 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 必要时用无菌敷料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 应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 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 建立和健全刺伤登记制度, 并定期跟踪检查。

2.3 加强标准化建设, 控制流程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内部布局科学合理, 工作区内设缓冲间将污染区, 清洁区和无菌区严格分开, 标志醒目, 清洁区和污染区建议采用十万级净化空气, 气压从无菌区至清洁区至污染区呈正压梯度分布, 3区有实际屏障, 流程合理, 并严格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人流、物流、气流有序、不逆流、不交叉。

2.4 科学操作和防护, 减少职业伤害

篇4: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关键词】 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1 提高职业安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1.1 增强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知识,充分认识到消毒供应室在控制医院感染环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肝炎、艾滋病等病毒等污染。其次消毒供应中心所用的化学消毒剂也会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刺激。还有高压蒸汽压力锅及其他各种机器产生的噪音、高温等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及全身各系统的损伤。各种粉尘、紫外线照射等都对人体有危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内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2 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如针刺伤:工作人员在回收、分拣物品时不慎被锐利器械、刀片、缝合针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其次是化学因子的污染致伤,清洗、保养、消毒物品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果因意外情况使液体飞溅至皮肤和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如果喷射至衣服上要立即更换。

2 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2.1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积极做好职业防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防止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工作应认真细致,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接触,还应选择加厚耐用的手套,洗刷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隔离衣、防水围裙。消毒供应中心还担负着集中处理手术器械的工作,再接收和清点器械时若防护不当,极易造成感染、损伤,当手套有破损或潮湿时应立即更换,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定期跟踪检查,并及时上报院感办登记备案。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同时也避免了因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每月院感办工作人员下科室检查、科护士长和科室人员自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使用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烘干器等,最高温度达

2.2 岗前教育 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加强安全防护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把好洗手关,勤洗手是自身防护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隔离措施,洗手后防止二次污染应用一次性纸巾、清洁毛巾、烘干机等。手套能有效地防止皮肤与感染因子的直接接触。口罩是防止微生物的有效屏障。拖鞋、一次性鞋套可以加强工作人员足部保护,防止器械落地刺伤。医院应组织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检,定期预防接种,提高工作人员的机体免疫力。还应加强设备的检修和保养工作,每次进行高压灭菌前、消毒过程中认真观察和检查设备各部位性能,及时发现设备安全隐患,上报器械科维修,排除故障,确保消毒供应工作的顺利进行。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科室,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因此,每位护理人员都要高度重视本职工作,积极落实各项制度、职责、操作规范,以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安全。做好自身防护,努力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促进医院整体的發展。

参考文献

[1] 黄淑萍.加强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1005.

[2] 孙雪莹,王华生,宋婉丽.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05.

[3] 张杰,苏迅,李新华,林晶,杨涛.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监测及管理工作[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7).

[4] 李凤娣,王惠珍,陈琼芳.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护理学报,2010(21).

[5] 陈少岚.王苓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信息沟通的实施过程及效果[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0(24).

篇5:二十三、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制度

一、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 时按要求摘脱并按医疗垃圾处理。

二、按照标准的预防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和处理暴露选用的防护用品:手套、口罩、防护眼罩、防水围裙、一次性袖套。

三、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防水围裙:内面为清洁面,外面为污染面。当不能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2.防护面罩:在冲刷器械飞溅严重时使用。

3.手套:手套外面为污染面,内面为清洁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内面。手套有破损或清洁面已污染时立即更换。

4.一次性防护用品不得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要清洗处理干净。

篇6: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2095-6851(2018)06--01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医疗器械,其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对大量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在工作过程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会面临大量职业暴露风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将会严重危害工作人员健康[1]。为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当对其防护意识、防护行为能力进行强化,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充分执行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我院于2017年7月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供应室未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前20例工作人员成立常规组,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供应室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后20例工作人员成立实验组。纳入标准: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历大专及以上;无认知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2]。常规组包括女15名、男5名;年龄范围21~48岁,平均(36.5±2.7)岁;工作年限2~17年,平均(6.3±1.7)年;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4名。实验组包括女16名、男4名;年龄范围22~48岁,平均(36.7±2.4)岁;工作年限2~18年,平均(6.6±1.7)年;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13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职业暴露防护,实验组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具体内容包括:(1)职业防护培训:组织所有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受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制定并发放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手册,并通过讲座等形式引导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技能和知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办法等知识进行学习。对供应室不同区域的危险因素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制定,预防发生职业危害。同时还应当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进行强化,认识到开展职业防护的重要意义,定期组织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考核,保证各项职业防护措施和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形成对职业保护危害的有效预防。(2)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在佩戴防护用具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例如戴好手套、口罩、帽子,运送污染器械和物品要应用专用回收车,并在供应室污染区集中处理,并依据相应流程分类处置物品。(3)标准预防教育: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污染物前后均应洗手,为避免血液传播疾病,需避免发生针刺伤。一旦发生锐器意外刺伤,应当将手套脱去后将受伤部位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同时将伤口放在流动净水下清洗,有效排除血液,在应用碘酊消毒后进行无菌包扎。处理好受伤部位后向感染管理科报告相应情况,并接受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4)储备防护用品:对消毒供应室使用防护用品需统一采购,并保证储备数量充足。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职业损伤发生率、防护行为执行率。

篇7: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69年共报告疟疾死亡26例,占报告传染病死亡总数的1.86%,居第8位,年均死亡率为0.181/10万,病死率为0.17%,死亡病例发生在1955年前,有10个年份有死亡病例报告,20世纪40年代有6个年份共死亡9例,其中1945年死亡4例,死亡率为3.194/10万,病死率为3.67%,50年代有4个年份共报告死亡17例,其中1953年死亡9例,死亡率为6.46/10万,病死率为0.48%。龙泉疟疾流行特点

2.1 报告的疟疾虫种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媒介于1981年~1985年按山区、丘陵、平原、城镇四种生境进行蚊相和生态学调查,获得蚊虫6属23种,按蚊获得2种,中华按蚊1种,另1种雷氏按蚊根据四龄幼蚊鉴定,未获成蚊;1989年4月至1990年4月进行人房、牛栏蚊子季节消长调查,获得蚊虫3属6种,按蚊仅有中华按蚊1种,人房与牛栏捕获的中华按蚊分别为49与842只,按蚊活动时间是4月中旬至10月中旬,7月是人房中华按蚊活动高峰,8月是牛栏中华按蚊活动高峰。

2.2 季节分布 11154例疟疾发生在7~11月,占发病总数的72.86%,9月至10月为疟疾流行高峰月份,各年代流行高峰分布略有变化。

2.3 地区分布 疟疾遍布全市19个乡镇街道。

2.4 疟疾人群分布 根据1955年部分疫情旬报资料分析,男女性比1:0.26,16岁以下儿童占28.13%,16~59岁成人占70.40%,60岁以上老人占1.47%;20世纪80年代男女性比为1:0.26,16岁以下儿童占5.23%,16~59岁成人占86.63%,60岁以上老人占8.14%;输入病例占6.40%,当地病例占9 3.60%。疟疾流行动态变化因素讨论

3.1 构成1954年大流行和1963年、1965年、1973年的3个较大流行的因素有:一是1954年和1973年两年的高峰是浙江4 次大流行的组成部分;二是与龙泉流行当年的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关;三是与流动人口管理质量有关。

3.2 1956年后疫情下降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1956年国家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在7~12年内消灭血吸虫病及其他几种主要寄生虫规定有关,龙泉开展大规模的抗疟普查普治,同时在重点流行乡村开展休止期、流行季节早期对全体居民采取预防性服药,起到保护易感者作用;二是通过1957年以来的每年1~4次的爱国卫生运动,对于清除蚊虫孳生地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可能与大牲畜存栏量多少有关,大牲畜增加对偏嗜畜血的中华按蚊起到牲畜屏障作用;四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防蚊效果增强。

3.3 20世纪50~60年代疟疾发病高峰较40年代和70年代滞后1个多月,前者与1989年的人房中华按蚊高密度月份加平均潜伏期的发病流行高峰不甚吻合,出现这种情况与前者有大流行使高峰月份延后或者与前者有恶性疟混合流行有关。防制策略

每年要对输入性疟疾病例村镇居民进行血清学的监测。为防患于未然,做到心中有数,除了医疗单位要认真执行“三热”病人血检外,还要开展以按蚊消长为主的蚊情纵向观察监测工作,同时要对基层防保人员进行防疟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要求基层防保人员不但要学习“三热”病人的诊断技术,还要掌握常见蚊种的识别,了解中华按蚊的习性,并要求基层开展人房中华按蚊消长监测。大牲畜存栏量和分布情况也应引起基层注意。参 考 文 献

[1]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M].第二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79-1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疟疾防治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99-103.消毒供应室的压力容器是医院广泛使用的消毒灭菌设备,同时又具有一定压力的容易爆炸危险的特种设备[1],也是医疗重要设备之一。消毒供应室压力容器的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压力容器使用完好率,直接影响着医院经济效益,压力容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是延长使用寿命与安全运行的关键。因此,加强此类设备的安全管理,也是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我院新建供应室近三年来,对压力容器,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压力容器管理的一系列条例、法规、标准等进行安全技术上的科学管理,确保了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现将做法报道如下。加强操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

消毒供应室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是确保安全生产的

消毒供应室压力容器安全运行与管理 俞莉(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1-0095-02 【摘要】 目的 完善消毒供应室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保证压力容器在完好状态下运行。方法 加强操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健全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正确使用压力容器,做好压力容器的维护保养,防止事故隐患。结果 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落实,提高了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了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结论 加强对压力容器名环节的监测,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防止事故发生,是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管理的核心。

【关键词】 供应室 压力容器 安全运行 管理 质量。因此,消毒供应室每月定期组织学习压力容器的基本知识,熟悉国家颁发的安全技术法规,标准中有关安全使用的内容,掌握本科室压力容器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及对一般故障的排除技能。操作人员除了必须参加压力容器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外,还应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操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和高度责任感[2],鼓励操作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确保工作质量。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消毒供应室的压力容器,由于其使用的特殊性,安全、稳定、优质运行是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中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压力容器管理的一系列条例、法规、标准来制定压力容器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

万方数据 96 医药前沿 经验交流 2011年6月

括:压力容器管理方法、步骤、规章、制度;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压力容器维护保养制度;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培训考核管理制度等;健全岗位责任制,落实各项工作流程,对突发事件制订防范措施和处理指引,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把各项工作做到程序标准,流程规范,在管理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地防止人为责任事故发生。明确职责,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消毒供应室的压力容器根据设备种类,型号和工艺条件不同,都有其特定的操作内容、方法、程序。因此,操作人员必须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明确职责,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脱岗。不得做与岗位无关的事情,认真执行容器的工艺操作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时刻注意安全,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注意观察容器内

介质、压力、温度的变化,确保安全附件齐全、灵敏、可靠,及时定点、定线或巡回检查,细心监视仪器仪表,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对任何违章操作,坚决制止,认真及时,准确真实填写操作运行记录和生产工艺记录,努力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不断提高操作水平,保证安全生产。正确使用压力容器

由于消毒供应室的压力容器允许使用的温度、压力、流量及介质充装等参数是根据工艺设计要求和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制定的,因此,正确使用压力容器,也是保证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压力容器必须按规定定期检验(包括外部检查,保证容器在有效的检验期内使用,操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过程,做到平稳操作,操作前认真检查容器各元件、安全附件、各管道、压力表、安全阀等处于完好状态,方可操作,严禁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加强压力容器运行期间的安全检测,发现危及安全运行的危险因素,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或排除,以免恶化。当发现压力容器出现故障,严重威胁安全运行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包括紧急停止容器运行,并及时向单位有关部门报告,及时维修,不得“带病运行”,严防蒸汽烫伤或爆炸性事故[3]。做好维护保养,防止事故隐患

消毒供应室的压力容器是医院每天都运作使用的消毒设备,压力容器的安全与其使用和维护保养关系很大,因此,消毒供应室除对压力容器进行技术管理外,还加强对压力容器的维护保养管理,要求操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中去,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防微杜渐。防止出现故障,维护保养不仅包括压力容器本体,还应包括各种附属装置、仪器表、以及支座基础,连接的管道阀门等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能满足正常生产需要。而巡回检查则是压力容器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因此,操作人员在压力容器运行过程中,应从工艺条件,设备状况以及安全装置等方面加强巡回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操作上或设备上所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及时作出调节和处理,以防止异常情况的扩大和延续,以保证运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停用的压力容器,也应加强维护保养,保持容器的干操和防止防腐层的破坏,避免疏忽,酿成事故。小结

消毒供应室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与医院的安全生产,医疗安全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加强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管理一直是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3年来,由于我院消毒供应室不断完善对压力容器的管理,严把安全生产质量关,重视环节管理,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及时排查治理,防止突发事件,提高了设备完好率,使压力容器在完好状态下运行,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延长设备寿命,确保了压力容器安全运行。

参 考 文 献

[1]姚新琴,吴建华.医用压力容器的正确使用与管理[J].医疗装备,2005,18(1:43.[2]朱杏花,郑翠云,梁金秀.浅谈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的方法[J].现代临床护理,2005;4(4:59-60.[3]刘兰,曹丽英.供应室专业人员职业防护[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7:1617-1618.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8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h入院。既往无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每年发作1-3次不等,发作时无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每次发作偶可自行缓解或口服碘胺酮缓解症状。此次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无胸痛、呼吸困难症状,自服“碘胺酮2片”,症状无缓解而入院。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6.7℃,血压16.7/11.5m m g h,心率:162/m i n,节律规整,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率162/m i n。在心电监护下给予静脉注射ATP 20mg+阿托品0.5mg+50%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当给药2min(注入药液5ml左右时患者突然出现全身松软、呼吸、心跳停止,心电监护显示:窦

三磷酸腺苷致心跳骤停1例

徐强(福建东山73501部队门诊部 福建东山 362400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1-0096-01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 心跳骤停

性停搏。立即给予吸氧,胸外挤压。5分钟后患者心跳缓慢恢复。复查心电图示:心率72/min,预激综合征(第二类。留院观察半天后出院。讨论

三磷酸腺苷为一种辅酶,有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同时又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心力衰竭、心肌炎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机理是兴奋迷走神经,延长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从而终止折返。其发挥效应快,为防止心室停搏,临床上应用时多与阿托品合用。本例出现心跳骤停,发现及时抢救成功,建议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时对A T P应用要慎重。需要应用时必须在心电监护仪监测下进行。

篇8: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1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中的有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粉尘

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中的折叠包装, 其棉絮纤维、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 长期刺激呼吸道可能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甚至形成矽肺。

1.1.2 高温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全自动清洗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意外而易引起烫伤。

1.1.3 噪声因素

供应室内机器多, 同时开启噪声会很大, 有的噪声>100 dB, 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可造成听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等生理变化

1.2 化学因素

1.2.1 含氯消毒剂及酶

含氯消毒剂用于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器械的初步消毒, 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 刺激性、高浓度的含氯制剂挥发出来的刺激气味, 会使肺及呼吸道感到不适。

1.2.2 环氧乙烷

因其具有低温、穿透力强、灭菌广泛彻底、有效期长等特点, 是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主要灭菌手段之一。环氧乙烷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较强刺激, 如长期吸入环氧乙烷气体可发生慢性病变, 表现为神经毒性、癌变、生殖病变等。

1.2.3 生物制剂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手术植入物的使用, 快速生物监测的使用越来越多, 所使用的生物指示剂又给消毒供应中心带来了另一种生物污染的危险;

1.3 生物因素

1.3.1 锐器损害

常见的有穿刺针或缝合针刺伤, 剪刀、刀片割伤, 或由尖头器械如布巾钳、齿科镊等扎伤, 甚至有的被容器边缘或下送车的玻璃门割破而导致损伤。在回收过程中, 由于临床科室未将污染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而暗藏在其中, 回收人员在打开、清点、分类时容易被针刺伤;对器械、穿刺针进行初洗、精洗时受伤的机会也很多;在做打包准备、器械上油以及对器械、针头进行质量检查如将穿刺针针芯插入针套内以检查是否配套时, 检查刺针是否带钩、弯折、是否通畅时以及测试剪刀的锐利度时, 如操作不当, 就可能被针刺伤造成感染, 有发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危险, 在日常工作中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无一幸免被锐器损伤过。

1.3.2 频繁接触被病毒和细菌污染的物品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回收全院病房和门诊的污染物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复杂。各类布类和器械上存在着大量病人污染的血液、体液等。

1.3.3 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在清洗污物过程中, 尤其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 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呼吸道被传染疾病。

2 相应措施

2.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强化训练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接触各种病原体的几率高, 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 有发生HBV、HCV以及HIV感染的危险, 据统计, 美国1981年—1993年发现30万例艾滋病病人, 护士占63%, 医生占14%, 国内同期检测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75.9%和2.6%。

因此必须建立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对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增加护士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 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教, 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2.2 加强安全管理, 实行标准预防

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中, 对工作人员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 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防护的重要性, 部分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认为遇到的传染病病人少而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也有因防护物品供应不及时而放弃防护措施, 因此, 做好供应室人员的防护工作, 既要提高人员自身的素质, 加强责任心, 提高工作能力, 创造有利于自身防护的能力, 又要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 做好防护监督工作, 有问题及时汇报, 并制定相关的措施进行改进, 达到保护医务人员, 减少伤害的目的。

2.3 加强规范操作,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3.1 物理性防护

使用空间尽可能宽敞, 各区内安装排风扇, 空气净化装置及相应降温、消毒设施, 确保冷热水的供应。减少手工操作产生的各类粉尘对人体的损害, 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棉球、纱布、棉垫等无菌物品。供应中心内的机器, 应定时维修、保养, 按流程操作, 允许操作人员轮流休息, 消毒人员消毒时要小心谨慎, 卸载物品时, 戴无菌且能隔热的棉纱手套, 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不慎烫伤时要及时用冷水冲洗, 严重时涂烫伤膏或就医。

2.3.2 化学性防护

在使用含氯制剂和含酶清洗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护目镜, 穿防护服。含氯制剂应存放在阴凉处, 配置时水温不超过30°, 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 避免消毒剂挥发。如皮肤直接接触或溅到脸上、眼睛里, 要用眼睛冲洗装置进行冲洗, 严重时就医。环氧乙烷消毒柜应单独安装在消毒供应中心内较僻静的地方, 远离火源, 通风良好, 最好使用专用通风设施及物品储存室, 尽量减少操作人员接触时间, 减少引起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污染。 对生物监测指示剂应专人管理, 使用后应必须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后随医用垃圾处理。

2.3.3 生物性防护

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大量污染锐利器械, 在回收、洗涤中容易受伤, 感染血液传播疾病。在回收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时, 应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 穿防水围裙和长筒靴, 如遇传染病病人使用后的器械应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后, 单独运送。在回收各种穿刺针和锐利器械时, 应特别注意防止刺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一旦发生锐器损伤, 立即挤出血液, 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然后消毒包扎, 并根据具体情况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有效率为96%~99%, 同时对丙肝有预防作用。能用机器清洗的物品尽量采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器械, 个别需要清洗的器械应放在水下进行清洗, 避免水溅而污染自己及环境。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供应中心内部应建立完整的职业防护制度及应对措施, 健全各种应急预案, 以便在伤害发生后能有各种应急预案进行处理。随着消毒供应中心功能的日趋完善, 其在医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明确了危险所在, 了解并掌握相应的自身防护知识, 才能使工作人员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更好的投入工作, 为临床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建立更方便周到的服务。

摘要:[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 提出防护对策。[方法]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 制订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标准预防教育, 有效地减少了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结论]减少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 是加强职业安全防护, 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

篇9: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1-01

消毒供应室的医护人员承担着医院临床医护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工作,消毒供应室的医护人员每天工作接触中,随时都会造成职业暴露性感染和职业危害,科学有效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措施是减少职业危害及相关疾病的有效办法,是确保消毒供应人员职业安全的关键。

1 消毒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理化性质危害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环境是不可避免的伤害之一,消毒供应高温的环境及热水蒸汽极易造成身体中暑,高热病和身体的烫伤。二因为房屋条件因素,冬季还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低体温,风湿类疾病的发生。三消毒供应室中的棉球棉絮等一次性材料易产生纤维絮和粉尘,易产生PM2.5长期吸入容易损伤呼吸系统影响呼吸功能。四消毒供应室产生的噪音极易引起听觉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危害。五消毒供应室中使用的各类消毒液、洗涤液对皮肤黏膜呼吸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容易造成人体器官的损害。六紫外线照射易损伤眼睛、皮肤及免疫系统。

1.2 微生物病原体的危害 消毒供应室回收临床使用过的医疗器械都携带病员的体液、血液。且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医疗器械都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搬运,回收、清点、清洗过程中容易造成接触性的身体损害,清洗器械的污染物容易飞溅到口鼻、眼粘膜等器官,造成消毒供应室人员机体的伤害,是职业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心理及生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中的工作人员要长期站立操作,要搬运接送灭菌物品,长期的站立工作极易造成肌肉关节的劳损,还容易产生下肢静脉曲张。消毒供应室中的工作人员长期面对使用过的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物品,工作中极易造成心理的恐慌,易导致心理失衡或抑郁。

1.4 自我防护意思单薄 供应室人员大部分专业知识缺乏,工作中有部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单薄,加上不小心,极易造成机体的伤害和感染。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认真学习规范制度,制定专业的职业安全防护计划,增强工作人员对职业感染的危险认识,掌握防护方法和措施,减少不安全因素发生,清点清洗污染用品时要严格按照防护标准,穿好工作衣帽,戴好口罩防护镜防护鞋,防护围裙,使用双层手套,减少感染机会,进行紫外线消毒时要避免紫外线对工作人员对皮肤和眼睛的照射,以免损伤,特殊感染的物品要先消毒在清洗,发生人体损伤后要及时处理,对症给予个体注射疫苗。

2.2 科学选择供应室地址,规范基础建设,合理安排消毒流程 消毒供应室应设在离手术室、产房较近的地方,以便医疗器械的运送和回收,消毒科室应按三区分开,避免交叉感染,室内应配备各类冲洗设备,减少人工操作中的危害,手术用敷料应使用一次性物品,降低制作中产生各类微尘,并保持室内温湿度,确保清洁的工作环境

2.3 加强监督,规范工作检查维护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制度 工作中应规范操作各类消毒设施,避免操作不当心损坏消毒水机器,上级主管部门如感染办要对消毒人员进行定期操作考核,降低人工损伤,及微生物病原体的危害,加强对消毒器械的保养,杜绝安全隐患,安全阀灭菌器均应每半年检测一次,对消毒时工作人员要加强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供应室内应配备快速手消毒液,正确掌握洗手时机,洗手方法,提高洗手质量,和提高手卫生的消毒效果

2.4 加强医疗器械损伤的防护,正确使用消毒用品 消毒室內医疗锐器损伤的发生大部分是工作不认真,注意力分散引起,消毒人员应提高自我防护意思,熟练掌握各种锐器器具的操作,回收、清点、清洗锐利器械时要习惯使用手套操作,用持物钳夹取,并熟练使用容量器械进行物品传递,减少不安全操作,避免误伤,误伤后应熟知应急处理措施,避免伤后机会感染的发生。消毒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消毒剂的配制,要熟悉各类消毒液的化学特性,配制消毒液时要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避免进入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引起伤害,要根据消毒剂的特性配制消毒液,减少消毒液的挥发,以免降低下毒效果,杜绝二次使用消毒剂。

篇10: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人流,物流路线由污到洁,不得逆流与穿梭,操作者应根据区域着装规范。

二、供应室内部要严格区分三类物品: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不得混淆。

三、对特殊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器械等,使用科室进行初步冲洗后应用有标有传染标记的塑料袋双层扎口,由供应室回收进行消毒后,按无菌物品处理,烈性传染病人用过的敷料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器具等应及时焚烧。

四、建立质量监督制,对无菌物品质量、灭菌器效能、纯化水、各房间空气消毒的效果进行定期监测,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五、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前经质量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后的锐器与针头放在防刺利器盒内,一次性注射器用黄色塑料袋存放,专人回收、集中处理,未污染的器具按医用垃圾由专人回收处理。

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消毒技术,消毒液的配置及正确使用方法。

七、严格执行清洁卫生制度,做到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的拖把、抹布分开使用,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处理。

八、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洁消毒后分开放置。

篇11:口腔科消毒供应室的消毒流程

消毒室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存放区、发放区

7:30开始由发放区发放当天医生及各诊室所需要的消毒器械

8:00开始整理前天回收回医生所用过的消毒盒、充填器、车针等器械按规定的数量分装、打包

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操作流

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无菌物品发放。9:30 消毒人员下各科室密闭式回收各种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回收时与诊室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字)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分类】

1、在CSSD的去污区进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点、核查。

2、根据器械物品材质、精密材质、精密程度进行分类处理。【清洗】

1、机械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器械的精密清理

2、手工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器械的常规清理和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 【干燥】

1、选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

2、不耐热器械、器具和物品可使用消毒的擦布进行干燥处理

【器械检查与保养】

1、器械表面及关节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缺损

2、应使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 【包装】

1、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2、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

3、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无品的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日期和失效期

【灭菌】

1使用高温高压灭菌器 2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储存】

1、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

2、物品放置应固定位置,设置标识

3、消毒后直接使用的无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无菌物品发放】

1、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2、发放时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期

11:00开始发放当天所消毒好的器械器具,有消毒室人员与诊室请领人员核对后签字领走 2:00

1、清洗反复使用的治疗盘

2、打包清洁的手术衣、手术包、拔牙包以及缝合包等手术器械消毒

3、穿缝合线和制作拔牙卷 3:30消毒人员下各科室密闭式回收各种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回收时与诊室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字)

上一篇:党员看电影活动下一篇:中药化学辅导: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乌头(检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