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2024-05-13

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精选11篇)

篇1: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区域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时间里,让幼儿在设置的各活动区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展开活动,例如角色活动区(娃娃家)、建构活动区(建筑角)、科学活动区(数学角)。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具有年龄段特点,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是为5—6周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需要而创设的。与中小班幼儿相比,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水平、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表现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不同,游戏经验也更丰富,幼儿间的互动交流也更频繁有效了。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应该针对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性、合作性游戏需要,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发展幼儿创造、探索、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各区域活动的地理位置以及互补关系如何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一般以动静原则为主来划分场地。较为吵闹的、幼儿互动较为频繁的活动区域通常集中在相邻不远的场所。例如角色区的“新鲜水果店”“电脑形象设计中心”“飘影发型设计中心”集中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形成了热闹的“商业一条街”。较为安静的、幼儿单独或二、三人共同活动的区域可以集中设置在教室的一端,或

分散于教室僻静角落。如进行美工创作的“艺术工作坊”和进行科学探索的“走进科学”集中设置在教室北边较为宽阔的地带,便于幼儿运用各种材料自由操作;“乐乐书吧”设置在远离其他区域采光条件好的大窗户下,两个硕大的蘑菇形书架就像两堵墙使书吧自成一个温馨舒适的小天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具有开放、自主的特点,能更多的体现幼儿的自主愿望和行为。但是怎样做才能既让幼儿遵守必要的活动规则,又不影响区域活动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呢?怎样让幼儿在秩序井然的活动中体验与材料、同伴的协调互动?答案在于建立“具有规则提示”的环境。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理解活动规则的运用和意义,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学习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客观上也能保障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般规则提示包括活动区域人数的提示、活动时间的提示、操作过程以及评价的提示,不同的活动区域可以利用墙饰、图文标志、操作材料、家具、建筑物等形成不同的规则提示。

由于活动空间、活动区域的自身特点等因素的限制,各活动区域只能容纳数量有限的部分幼儿,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幼儿和活动区域数量确定各个活动区域的人数;从另一方面来说,大班幼儿活动目的性和计划性已经进一步增强,能够根据自己的游戏愿望和游戏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项目。各区域活动标志用图文两种形式表示,对应各

区域名称有一排小插袋,插袋总数大于幼儿人数,以放宽幼儿的选择范围,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一般说来,大班区域活动时间为四十分钟左右,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幼儿的活动、活动后的收拾整理及评价三个部分,大部分活动时间完全由幼儿自己掌握。在游戏的某个阶段或合作游戏中,时间提示既能帮助幼儿安排自己的游戏进程,与同伴约定游戏次数,又可锻炼幼儿的时间概念,增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

区域活动材料时幼儿操作,探索的学具和物质基础,教师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不同区域的活动,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

角色区是幼儿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通过模拟、想象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游戏,需要在游戏中运用各种逼真的玩具以及玩具代替品和半成品材料支撑游戏的进行。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玩具物品不仅要坚固耐用、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而且要数量适宜,仿真度高。

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意识和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能够有意或无意地将生活经验自然地运用到游戏活动中。仿真度高的玩具物品或是真实材料的运用,更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和活动兴趣。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景象却是,角色活动区里一排排、一堆堆已经破旧的塑料仿真小玩具充斥孩子们的游

戏空间,数量并不少,足够幼儿把玩一段时间,可是其中却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操作程度低,使用功能有限,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的使用物品的兴趣和探索热情。玩具的数量应该与幼儿的人数相匹配。适宜的玩具数量不仅可以减少因争抢玩具物品而导致的人际纠纷,而且可以引发幼儿间的合作、轮流使用、等待的意识。如果说角色区需要的材料主要是逼真的玩具或替代品,这些高结构性材料,那么美工区就绝对需要纸、布、线等低结构性材料,以及笔、剪刀、胶水等工具。美工区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丰富的操作材料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无论最终作品“好看”还是“不好看”,“像”还是“不像”,对于幼儿来说,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在尝试中摸索出符合自己内在建构需要的材料的使用方法,体验自由创造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也许不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做一件作品的收获小。就是所提供的材料不仅应从市场上购买,而且还应鼓励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进行美工创作,这不仅是为了提倡“美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用美的心灵巧的手创造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关键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大班幼儿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在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

趣。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意识,使它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此外,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个体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差异。科学探索区与数学活动区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活动材料更具有探究性。探究是幼儿在动手动闹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一艘轮船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认识轮船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作用,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轮船模型中的门、窗,让幼儿自己拼装出一艘轮船,就是一种探究活动。

总之我们的环境创设适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突出了本园的特色,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促进了幼儿想象,让幼儿在其中受到美的熏陶。

篇2: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及《指南》精神, 促进幼儿园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开展区域活动,兼而提升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使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提供机会和平台,让教师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寻找差距,从而提高区域创设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1、班级环境创设情况,教师对班级物品的管理及摆放。

2、活动区区域设置、设施设备的配置、材料的提供和幼儿区域活动实施情况。

3、区域操作材料是否具有操作性、层次性。

三、评价标准:

1、区域设置: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设置相应活动区域,在空间的分隔上、区域的选择上要便于幼儿活动。每个班级至少应设置4个区域,至少包含一个固定区域。(小班娃娃家、中班语言区、大班数学区)

2、环境创设:整体氛围美观、大方、区域标题明显,有网络图、有规则图(能让幼儿所理解的);幼儿作品呈现多元;体现墙面与幼儿区角活动的互动。

3、材料投放:

(1)教育性:区域的创设与材料要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环境与材料的教育价值。

(2)适宜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兴趣及能力来提供材料玩具,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层次性。

(3)操作性:材料能引发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活动,能吸引幼儿反复操作、不断探究的活动材料。

(4)多元性: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材料的选择和利用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巧妙利用废旧物品;

(5)创意性: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区域活动游戏,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趣味性、艺术性,达到美观、新颖、多功能的要求。

(6)安全性:本着安全、卫生、耐用的原则,区域设置便于幼儿活动,材料便于消毒,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四、评比办法

1、实地查看各班目标与实际操作相匹配。

2、实地察看各班幼儿活动情况,听教师介绍幼儿的操作活动,对各班级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

3、实地查看班级区角活动过程性、结果性材料(包括幼儿作品等)并调查幼儿活动情况。

4、奖项设置:全体教师及园办整体赋分,评出优胜班级;现金奖励:全园设一等奖一名(奖金2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100元),其余均为三等奖(奖金50元)。绩效评分奖励:一等奖80分

二等奖50分

三等奖30分

五、评比时间: 2014年11月30日

保教部

篇3:浅谈区域活动心理互动环境的创设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心理互动

一、引发幼儿与幼儿的良好互动, 激发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

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往往能给幼儿提供更多探索和发现的可能, 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自主获取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所以,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互动, 分享各自的见闻、学习情况、生活经验等, 在独立个体的交流与碰撞中建构形成新的经验。

1.创设情景, 关注幼儿对“事实”的理解。

每一个幼儿都来自不同的家庭, 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立想法, 所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也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发展速度和认知风格, 允许每个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发现、去了解、去获得。如在探索“沉与浮”时, 我使用了两个塑料瓶和两个鸡蛋来进行活动。我先将两个瓶中倒入差不多等量的水, 悄悄在其中一瓶水中撒了一把盐, 然后让学生把两个鸡蛋分别放入瓶中。结果出乎孩子们的意料, 一个鸡蛋浮在水面上, 而另一个却沉入了瓶底, 于是立马孩子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一个说“是因为这个瓶大, 那个瓶小”、另一个又说“是这个鸡蛋大, 那个鸡蛋小”, “等等。”突然一个孩子指着瓶底的沉淀物说:“大家快看!这个瓶子里面有东西!”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撒有盐的那个塑料瓶。“老师, 这是什么?”学生问。我故作无知, “诶?老师也不知道呀, 大家自己开动脑筋来猜一猜吧。”“是冰块?”、“是沙子?”、“是白糖?”“是盐?”猜想很多, 但是无从证实。这时, 一幼儿用手蘸了蘸鸡蛋浮着的瓶内的水, 然后放进了嘴里, 马上他就大声叫道:“是咸的!水是咸的!水里放了盐!”于是鸡蛋浮在水面的奥秘就被解开了。幼儿的个体经验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自主实验等发生了碰撞, 他们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 主动地去接近某些知识和现象, 并自主探索求知, 这为他们今后在各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应多关注幼儿对“事实”的理解, 利用教育资源为他们创设可以进行具体探究的情景, 促使幼儿在主动的实践操作中迁移, 建构起自己的理论概念。而在此过程中, 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也使得幼儿原有的个体经验在集体合作中获得调整、提升, 而幼儿整体的认知水平也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中获得了提升。

2.交流和质疑, 提炼和获得经验。

在幼儿的探索操作活动中, 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这样可以发现一些新奇的想法和做法, 有助于对探索出的知识经验进行提炼和迁移, 从而达到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如在一次“美丽的叶子”活动中, 幼儿甲:“这片叶子怎么有小洞?”幼儿乙:“这是被虫子吃的。”幼儿丙:“那可不一定。”幼儿丁:“可能是青蛙。”幼儿乙:“不是, 青蛙吃害虫, 是保护庄稼的。”幼儿丙:“那就是蜗牛, 我看见蜗牛会粘在叶片上吃菜叶。”幼儿甲:“那怎么办呢?”幼儿丁:“让太阳晒晒, 小虫就会死掉。”幼儿乙:“帮叶子打针, 就不会被虫子咬了。”幼儿丙:“那不行, 要用农药杀虫。”幼儿甲:“对了, 我在电视上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喷撒农药沙虫。”幼儿丁:“我在书上看到飞机上也能洒农药……”由此可见, 幼儿间的积极互动, 大胆地交流和质疑, 会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致, 并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更加清晰, 再在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实现知识经验的提炼与迁移, 这也正是区域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幼儿与教师的良好互动, 激发幼儿展现、迁移

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作用于幼儿, 使之发生变化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 是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而幼儿则是在教师影响下主动活动使自身能力获得发展的主体, 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从而衍生出新的学习内容, 可是怎样才能实现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呢?

1.敏感地捕捉幼儿发出的互动信号。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和自由表达的开放性活动, 所以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 应突出其启发作用。在切入活动主题时, 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用一连贯的提问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我们的活动主题中来;而当幼儿自发生成新主题时, 教师应适当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并通过提出开发性的问题推动幼儿的探索。同时, 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幼儿发出的各种互动信号, 如左右张望、挠头思考等, 及时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共同推进学习主题的深入。

2.敏锐地抓住幼儿探索中的关键点。

在探索活动中, 幼儿的探索有时是无声无息的, 有时甚至会出现无序的状况。作为教师, 如何在观察中把握幼儿探索的线索, 引导他们有目的、有序地进行探索, 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 教师要和幼儿一起思考并从多种现象中找出探索的关键点, 巧妙“介入”, 教师以一位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 不显山露水地推动幼儿按他们的逻辑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从而在与幼儿共同分享中激励他们探索。如:在户外活动时, 旭旭摸着地上的小草说:绿绿的小草真好看。”舒舒说:“草软软的很舒服。”花花说:“这些草有的长有的短。”琳琳说:“有的草会开花。”看到孩子们对草的兴趣, 我敏锐地抓住幼儿这个探索的关键点, 故意提出问题:“草有什么用呢?”、“草是不是都会开花?”引领幼儿的探索不断深入, 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并帮助他们提升经验。

3.帮助幼儿整合与迁移经验。

幼儿正处在“表象性思维”占主导的时期, “抽象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思维阶段, 要他们根据对事物的外显特征概括、推断出其本质特征十分困难, 他们只能对经验范围之内的熟悉事物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所以, 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活动, 使其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获得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进而重新构建新的学习经验。如在玩“车轮滚筒”时, 在游戏的开始阶段经常有孩子出现“翻车”现象,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 让他们先停下然后观察玩得较稳的幼儿, 于是, 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不能抓得太死, 既要放手又随时调摆方向”的要领, 然后对照着模仿, 一点点纠正自己的操作行为。在幼儿熟悉了“车轮”的性能和玩法后, 我们又提出了“赛车”跑和“接力”跑等玩法, 鼓励孩子通过亲身体验, 不断捕捉、摸索出更多、更高难度的玩法, 实现各自经验的展现和迁移。

4.“抛、接球”的艺术。

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指明了幼儿教师教学和区域活动中的职责, 就是要随时关注幼儿的语言和行为, 及时捕捉其中有价值的问题, 然后再把这些问题像打羽毛球一样“抛还给”幼儿, 让幼儿“接过球”后投入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 这尤其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要求甚高。下面就以教师和幼儿打羽毛球为例:幼儿向教师抛出一个球, 问:“我打球的时候明明是羽毛在前, 但是球飞行的时候却是羽毛在后?”教师一边抛回球一边回问:“同学你玩过不倒翁吗?”学生接过球说:“玩过。”接着教师又抛回球:“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下面比较重”“啊, 我知道了, 羽毛球的头比较重会先着地, 所以在飞行的时候就总是头在前了。”在这“一推一打”“一问一答”中, 学生所要探索的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利用语言进行互动的艺术。虽然最后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科学, 表述也并不怎么恰当, 但却是其认知水平内所能做出的最合理的解释, 是教师利用语言诱发学生思考探究并得出结论的成功范例。

三、结语

幼儿区域活动的展开过程, 是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幼儿学习和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 只有当幼儿与教师的兴趣、智慧在共同的问题上聚焦时, 双方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经验等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 从而迸发出动人的火花。所以, 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时, 对心理互动环境的创设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 (05)

篇4: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一、调查目的

1.切实了解教师对区域活动课程的看法,了解怎样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创设区域环境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

2.为幼儿园课题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3.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践的具体方法和理论基础。

二、调查内容:调查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区域环境创设

1.合理利用空间:合理划分区域数量,合理的时间安排,丰富的区域内容。

2.投放材料:提供材料的目的性、适宜性、多用性。

3.教师对创设适宜环境支持幼儿行为的理解与意识。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群体

1.从我区四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小、中、大各两个班的区域活动。

2.问卷或访谈幼儿园在职教师100人。

(二)方式方法

1.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教师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2.参考教师上课的数据和过程,反思教师区域活动的能力和提高的空间。

(三)调查时间

2012年9月——11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单选题(抽样)

问题1:区域活动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否重要?

选项: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统计:76.3%;23.7%;0%

问题2: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行为吗?

选项:是 一般 不是

统计:59.3%;40.7%;0%

问题3: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体在谁?

选项:教师 幼儿 两者互为主体

统计:0%;0%;100%

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76.3%的教师认

为区域游戏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很重要;59.3%的教师认为,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的行为,但仍有40.7%的教师认为适宜的环境创设对支持幼儿行为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这说明教师的观念虽然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仍有困惑。大部分教师也已经认识到,幼儿环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充分参与到其中,同时合理地利用好家长资源,这也是创设适宜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问卷多选题(抽样)

问题1:在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时,应该注重哪个方面?

选项:A.兴趣性 B.互动性 C.主题性 D.平衡性

统计:全选83.3%;选择A、B:16.7%

问题2:怎样的区域环境才是最适宜孩子发展的?

选项:A.与课程目标一致 B.吸引孩子参与 C.动态可操作的 D.美观、童趣

统计:全选66.7%;选A、B、D:16.7%;选B:8.3%;选B、D:8.3%

问题3:你所在班级区域活动材料的主要来源?

选项:A.教师自制 B.师幼共制 C.园所购买 D.幼儿自带

统计:全选69%;选A、B:17%;选C:11%;选D:93%。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教师教育观念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他们在环境创设中能够关注到幼儿兴趣、当前教育的主题等各方面内容的整合。66.7%的教师认识到区域环境的创设要与课程目标一致,吸引孩子参与,材料操作性要强;69%班级的材料来园于家园多方的共识与合作,93%班级材料来源于家长支持下的幼儿携带。家长、幼儿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访谈与考察情况分析

1.对班级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存在重集体教学、轻区域活动的倾向,视区域活动为教学的延伸或“摆设”,适合班额较少的开展。于是,将精力主要放在集体教学上,幼儿园在教师教学考核和展示中也更多关注集体教学,园本教研中听课评课多,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认真备课和研讨;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很少去研究思考与幼儿学习、发展的节律相吻合;有的班级在检查评比阶段,区域活动内容很丰富,但事后就变得有名无实了。

2.不同年龄适用的时间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在一周中区域活动的时间每天在2—3次之间,每天2次的有40%,每天3次及以上的占60%,每天1小时左右,在划定的地方上,每班在5—8个之间,一般有2—3个固定的区域,3—4个流动区域;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

小、中、大班材料投放稍有层次,如小班以娃娃家为主,中班以烧烤等角色游戏为主,大班以智力游戏为主。有的材料投放过少或更新不及时;有的班区域中成品材料、固定性材料较多,多用性、半成品、创造性材料不足。

3.教师对次活动的指导存在心理障碍,指导不到位。区域活动主要通过环境材料来传递和承载教育目标,而环境及材料是否适宜,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当前兴趣及相关经验、发展水平的深刻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所以说,教师的指导对于活动的开展来说尤为重要,虽然说,教师有心对学生进行指导,但对材料的投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一些要求存在畏难心理,指导水平一般,往往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39%的教师抱怨客观条件所限,班额多,空间小。这说明教师的指导水平有待加强。

五、反思与建议

区域活动是一个重在利用环境育人的活动,区域活动的开展应该在适宜环境的创设中。

在区域环境探究中,我们深深意识到环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摇篮,环境能激发幼儿相应的体验,创设和利用良好的区域环境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有力措施。

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其主要任务是用来满足孩子的需要,通过观察与聆听从孩子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在孩子探究模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并结合环境的调整或改变,将孩子们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环境”对幼儿来说还是一种隐形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只有有了经验之后,幼儿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创造。

篇5:大班班级环境创设方案

大二班

本学期,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为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欲望,特决定将本班的教室空间充分利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依据本班的实际情况,以幼儿参与为主线的前提条件下,特创设了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布置方案。

1、班级主题环境创设:

根据幼儿年龄特征,结合主题目标和幼儿的需要,本学期,我班依次开展以下几个主题活动:在《我是哥哥姐姐》主题活动中,开设“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专栏,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怎样做好哥哥姐姐,帮助幼儿把说的话记下来,并请幼儿布置图画,布置在专栏内。在主题《大中国》活动中,布置一个“祖国风光展”,让幼儿将自己旅游的照片展现出来,师幼共同收集图片,各种物品和绘画作品进行布置。在主题《丰收的季节》中,我们计划设计一个丰收展,师幼共同收集秋天的成果,搜集有关秋天的美术作品,布置画家眼中的秋天。通过《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师幼共同收集地球被破坏污染的资料,布置“地球妈妈您怎么啦”的专栏,供幼儿观看讨论。关于《生命的奥秘》主题环境创设:墙面一角布置“我的牙齿”主题墙,把幼儿日常画的“我有几颗牙”张贴在墙面上,写上幼儿的姓名,过一段时间,再次观察自己牙齿的变化。《过冬了》:创设“过冬了”主题,师幼共同搜集调查动植物过冬的图片,文字材料,将幼儿绘制的各种小动物及人类过冬的方式的图画分类呈现。《勇敢的人》:收集幼儿绘画作品、语言等,师幼共同布置“做勇敢的人”主题墙,墙面布置有关解放军海陆空部队,保卫祖国的图片资料,幼儿设计绘制新式武器等。最后一个主题是《迎新年》,师幼共同布置教室主题环境,迎接新年。

2、教室走廊布置

走廊设为“作品栏”和“家长园地”两个板块,主要是将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和我们的班级工作及时的反映给家长,让家长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班级的活动。幼儿作品展示栏,小画家将自己手中的画笔变成了一支魔术棒,绘画出各种美术作品。同时将作品栏分为两类,为绘画作品类、手工作品类,希望从不同的两个层面和角度展现幼儿的进步和提高。在家长园地墙饰的布置中,我班用KT板作为背景,再在背景上用鲸鱼、花草等来稍作装饰。家长园地我们分为温馨语记、周计划、育儿分享。用简单明了的三个板块配合简单的装饰让家长一目了然,更好地进行关注孩子在园表现,以及老师需要配合的一些要求。

3、区域环境创设

本学期准备开展七个区角,分别是美工区(艺术畅想、七彩编织)、科学区(探索发现)、建构区(搭一搭)、音乐表演区、角色游戏区(理发店、开心烧烤)、图书角(我爱读书)以及体育区。我们根据班级每期主题以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投放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紧密和主题相结合,随着主题的改变而适当的增减材料。区域名称的设制充满童趣,深受幼儿喜爱,与班级理念也紧密相结合。

篇6: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方案

幼儿园活动区教育,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内在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创设活动与表现的良好环境,有目的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根据我们幼儿园五大领域划分,幼儿园活动区大致有社会体验区、分享阅读区、科学发现区、美术创意区、益智操作区、建构区、表演区

★存在的问题:

①忽视幼儿活动区的创设,幼儿缺乏自由活动的区域,也缺乏有效的指导 ②区角位置、摆设以及投放材料数量、种类变化不多,显得贫乏和单调,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从而导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受到了抑制

★方案:

①根据幼儿发展情况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各取所需 ②教师适当地提问与指导,让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提高,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实际情况逐步更换,丰富材料,操作应具有层次性,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区基本要求:

①数量:每班设4—5个,这些区要能同时容纳下所有幼儿游戏活动。②分割:活动区界限明确,可以利用桌子、玩具架或积木、纸箱作为分隔物。其高度要低于儿童的身高,以便于儿童观察全局和教师观察儿童。

③开放:活动区的开放,有利于儿童了解都有哪些活动可供选择。一个主题游戏可以混合在几个活动区域进行。儿童可以随意选择或变换各种内容的活动,也可以在一个游戏中玩出多种花样。如儿童离开娃娃家去搭积木,或从娃娃家出来“买菜”,“带孩子”看病,去“加工厂”上班等。开放的活动是为了便于儿童从一个活动区转移到另一个活动区,如果有的活动区设置在活动室外,要让儿童了解这一情况,并允许他们往来于这些地方。

④合理:根据每一区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来具体安排。分享阅读区和美术创意区的活动较安静,可以考虑安置在相近的地方,其中分享阅读区要在光线比较好的地方,美术创意区可以靠近水源。建构区、益智操作区和科学发现区都要来回摆弄物体,可以相邻。表演区应设置在远离安静活动的地方,以免干扰这些区域的活动。社会体验区可以安置在活动室内的任何地方。但各个区之间来往应该是方便的。

⑤标志明显:使每位幼儿清楚活动区所在的位置。活动区的标志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大班可采用汉字写出活动区的名称或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绘制标记。小班可采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活动区名称。中班第一学期可以利用图画,第二学期可以采用汉字。

⑥人数限制:使幼儿知道当某个区人数够了,其他的幼儿就不能再进去,应去别的区活动。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小班幼儿可以用脚印、靠垫、头饰作标志,中班第一学期采用小班的方法,第二学期可以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区域的人数。

⑦玩具材料应该合理组织:严格分类、摆放,所有摆放玩具及游戏材料的橱子上的每个格子都有相应的标记,如娃娃家的柜子上,根据品种贴上有碗、勺子等的标记,小班、中班上学期可用图、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可用文字。用完后各归其位,便于下次使用。新出的物质材料应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吸引幼儿去摆弄。

⑧教师要随时掌握幼儿每日参加活动区活动的情况,为此,设计活动区登记表,大中班幼儿在表格上做标记,小班幼儿由教师在表格上进行登记。★各区域材料的投放

1、社会体验区

社会体验区包含着娃娃家、商店(超市)、医院、餐厅、理发店、银行。根据相应的区域和幼儿的年龄段投放适宜材料。(1)娃娃家材料: ①大小不同娃娃 ②家具 ③衣物 ④餐具 ⑤炊具 ⑥洗涤用品 ⑦食物

⑧自制的小家电、电话等(2)超市材料:

①水果、蔬菜、点心模型,饮料、小食品等包装盒和包装袋 ②小汽车、娃娃、球等 ③各种儿童服装、鞋帽、饰品等 ④洗漱用具、清洁用具、餐具、炊具等 ⑤各种笔、本、书包、文具盒等

⑥购物筐、购物袋、钱币代用券、收款机模型等(3)医院材料:

①不同角色的服饰、便签等 ②玩具血压计、针管、听诊器、点滴药瓶、药包、药瓶、药棉、绷带等 ③笔、纸、本等,可供幼儿自制病历使用(4)餐厅材料: ①碗、盘、筷子、勺 ②食品模型

③食品汉字名称、价格标签等 ④同角色的服饰

⑤钱币代用卷、记录点菜用的纸、笔等(5)理发店材料: ①洗发、烫发用品 ②理发用具

③理发室的服装、围裙、橡胶手套等 ④镜子、各种发式图片等(6)银行材料: ①不同面值的钱币代用券 ②银行职员服饰、名签等

③小计算器、验钞机模型、电脑模型、装钱袋等

2、分享阅读区(1)图书角材料: ①单幅画面的图书、识物类图书、故事类图书、简单的汉字与物体对应的图书;交通工具类、动植物类小图书、查功能键标志类小图书、迷宫图书、动画类图书、描画本、看图识字书、卡通类书籍、常识类图书、益智类图书

②生活常见标志卡片、幼儿生活照片、排序讲述图片、游戏操作卡片,形容词、量词卡片、字卡、拼音卡等

③废旧电话、故事盒、词语接龙卡、废旧画报、看图识字拼图等(2)辅助工具材料:胶水、透明胶、线绳、曲别针、夹子、剪刀等

3、科学发现区

①投放昆虫类动物的标本、各种动物及人体的模型或图片、饲养角中的胎生、卵生动物

②树叶、花、草、水果、种子等植物图片、简单拼图

③生活物品及工具类:各种玩具以及生活废旧物品纸、瓶子、罐及其他材料记录纸、记录笔

④实验操作类材料: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等,颜色、天平、滤网、匙、铲、勺、筛、滤器、漏斗、量杯、量勺、量瓶、钳子、镊子、喷壶等,温度计、有关磁铁、水、沙子、力、空气、光、影子的材料、围裙

⑤环保方面的材料:有关生态平衡、保护色、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图书、图片

4、美术创意区(1)工具类:

①油画棒、水彩笔、棉签、颜料、彩色铅笔、橡皮泥、泥工板、毛笔、刷子、剪刀、尺子、各种胶剂

②刻制的印章(如动物、植物印章)、印油 ③各种废旧材料,如盒子、瓶子、纸杯、纸盘等(2)纸张类:

①大的图画纸、彩色纸、旧报纸、皱纹纸、包装纸等 ②画有各种图案的纸样:如动物、水果、交通工具等

5、益智操作区 ①简单的动物、水果、蔬菜、物品或基本几何图形的整体图形嵌板的拼图,2~4块的组合拼图。

②简单的迷宫图案、迷宫模型。③数字点数的物品。

④穿孔类材料、镶嵌类材料、套式玩具、棋类玩具、掷股子、分类盒、排序推理玩具、配对、接龙玩具

6、建构区 ①积木 ②积塑

③板材:硬纸板、木板、塑料板等 ④工具 ⑤模型玩具 ⑥废旧材料

7、表演区

①各种风格的短小歌曲、乐曲、器乐曲及儿歌、故事表演磁带、空白磁带、鼓、撞钟、三角铁、沙锤、串铃、笛子、响板等 ②常见人物、动物的手偶

③饰品:头花、发卡、头套、纱巾、帽子、眼镜、手绢、扇子、哈达等。④服装: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汉族等的服装

⑤京剧表演所需材料:脸谱、面具、纱巾、披风、剑、饰品、彩绘笔、音乐光盘与磁带。

3、幼儿作品的展示:

从某种意义上对教学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注意(持续性、创意性、全面性、评价性相结合)

①活动作品更换要及时,可以偶尔穿插一些创意式的、有变化的作品展示。比如,除了展示涂色作品,也可展示幼儿绘画轮廓、剪纸等作品

②作品展示作为激励幼儿的形式之一,教师不能只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作品,因为这不仅会使作品未被展示的幼儿失去参与的机会,也会使作品被展示的幼儿失去对照

③每次作品都对幼儿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幼儿相互评价。体现展示的实际功效。

④展示形式多样化,比如,可以把作品悬挂起来,也可以用线串联起来,既美观又节省空间。

4、幼儿评价:

是手段,不是目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从中可以看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对幼儿的评价一般是通过观察来收集信息、记录的方式进行的。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如:成长档案袋、成长记录手册、图表等方式来记录幼儿的活动情景、活动表现、及活动作品。★注:

红色圆形里面有两个朋友手拉着手,表示幼儿的同伴关系;黄色长方形里面有一把勺子,表示幼儿的吃饭情况;蓝色三角形里面有月亮和星星,表示幼儿的睡眠情况、名字下方空格上的笑脸是幼儿的奖励贴纸。这是我为小班设计的评价图表,由于小班的孩子不认识文字。以这种方式展示,他们能够理解意思,并且这种设计对幼儿的认知大有帮助,可以让幼儿认识形状和颜色,一举多得。

5、家园联系栏

篇7: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策划方案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所以在创设的过程中要让孩子能够参与其中,只有孩子们参与进来了,那环境的创设才会变得有意义。在这期间,向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与环境进行对话的同时受到教育,也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该该如何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呢?首先,老师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在直觉、视觉到触觉都有所收获。然后能更好地参与到环境创设里面来,其次,环境的创设要具备开放性,开放的环境能够让孩子们更够更快的适应,也就加快了他们参与的步伐。最后,有趣的创设会让孩子们更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一个丰富有趣的环境,会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去探索新鲜的事务,这也为幼儿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二、环境创设的内容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投入。

幼儿环境里除了基本设施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外,玩具以及游戏的材料是孩子活动的物质支柱,通过跟材料的接触,孩子们可以获得各种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针对小、中、大班,创设的环境要有所区别,针对小班投入的材料,第一位是要让孩子能够学会基本的认识和区分,而对于中班的孩子,则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运用,大班的孩子就要让他们在已有的材料基础上能够学会去创造。不能三年一贯制,每个班墙面的角色游戏的主体以及内容要时常进行变化。

(2)墙面环境的布置。

以往的墙饰只是做个样子,根本起不到什么实质上的效果。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墙饰。老师要定时定量的去改变墙饰,不能一成不变,在改变过程中还要结合孩子们的爱好,要与孩子有关,重点是能够让孩子们驻足观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能是为了完成领导下达的要求而去做。毕竟创设幼儿环境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精神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给予的孩子们的是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孩子们的精神环境是要老师们给予的。这就要求老师跟幼儿们能有良好的沟通与交往。精神环境的建设虽说是无形的,但它对孩子们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个性发展。当然,精神环境的创设还要包括幼儿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一般行为准则,融洽、和谐、健康向上也是创建人际环境的一个基本准则。因而良好的精神环境的创设需要的是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和睦相处,幼儿与同伴们之间的融洽交往这三点来共同完成的。简而言之,物质环境是硬件,精神环境是软件,精神环境是物质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环境也为精神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两种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篇8: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一、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科学性与秩序性

在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区域活动空间有限或狭窄, 幼儿活动不开, 甚至造成幼儿扎堆、拥堵的场景。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 区域活动空间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在规划区域空间时较少考虑幼儿实际需要, 幼儿感兴趣的、利用率较高的区域数目少, 幼儿不感兴趣的区域数目过多, 场地过大, 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缺乏墙面、户外三维空间的有效利用;其二, 区域活动空间使用无序, 环境创设缺乏协调与指导功能, 例如较少考虑各个区域的“承载量”, 缺乏维持活动秩序的区域标识。

为此, 区域活动空间设置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第一, 积极开拓三维及户外空间, 拓展活动范围。区域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室内、桌面之上, 还应利用墙面、地面、窗台、窗户、走廊以及户外环境资源。第二, 切实把握幼儿实际需要, 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及兴趣需要。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区域, 对于幼儿较为集中的区域提供更多场地, 并随幼儿年龄的成长调整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如为大班幼儿要比小班设置更多的探究性活动的区域。

同时, 区域空间设置需要解决活动秩序难题。第一, 区域规划既要合理又要开放。例如安静的阅读区尽量远离相对喧闹的角色扮演区, “超市”靠近“银行”, 美工区与盥洗区相接等等。[1]第二, 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既要有利于幼儿充分自由、自主游戏, 发挥主观能动性, 又要将秩序融入其中。例如, “因地制宜, 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创设“标识性环境”, 起到控制区域内幼儿人数, 协调活动规则并辅助幼儿教师进行指导的作用[2]。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与互动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 区域材料投放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材料过多, 过于复杂精巧, 造价昂贵而使用率偏低;或自制材料过于简陋, 过于追求成本的经济性, 孩子不感兴趣;或材料更新速度过慢甚至一成不变, 仅仅发挥装饰幼儿园的作用;或材料玩儿法单一, 仅供某个特定区域或主题活动使用, 不具备良好互动性。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首先应该是有效的, 即幼儿感兴趣的, 经常使用的, 能够在活动中切实发挥作用前提之下的;其次是具备互动性, 即在保证经济适用基础上发挥最大作用, 即材料的投放是高效性的, 材料的互动性即高效性的一种表现。

保证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观察和分析, 勿追求材料多、繁, 或者俭、省, 而要将材料投放的目的落在追求符合当前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之上;在材料使用过程中积极发挥幼儿教师的指导和辅助功能, 必要时进行演示或操作, 充分发挥材料的支架作用。[3]其次, 注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区域内的材料设置时间过长或一成不变易造成幼儿心理疲劳、倦怠, 幼儿教师应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准备不同的材料, 同一年龄阶段幼儿的活动材料及时更换、更新。改变原有区域活动环境, 不仅仅是扔掉旧材料, 购置新材料, 还可以通过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的旧玩具改造, 重新包装等活动进行。

有效性是高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只有在保证其有效性的基础之上, 才能追求其更高程度的互动性。某一区域的活动材料不仅仅可用于该区域使用, 还可以在其他区域活动中产生良好互动。如在Highscope课程模式中, 米歇尔小朋友可以将自己和哥哥抓的昆虫带到幼儿园, 首先放到观察区让其他小朋友进行观察, 也可以带到绘画区做小朋友的模特, 甚至在书写区在老师建议下写点什么。一物多用经济实用, 减少了幼儿园经济支出, 减轻幼儿教师制作、准备材料的压力, 在人力、物力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具有良好互动性的材料必须是幼儿感到新奇的, 有兴趣的, 甚至富有挑战性的, 才能高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三、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自主性与教育性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 引导幼儿进行区域的、自主的、充满趣味的活动, 这是区域活动显著的特征。在幼儿园中我们会发现, 往往区域活动会独立的出现在班级日程表之中, 即班级在某一时间段起到衔接其他活动的功能, 通常为半小时左右集中进行, 或上下午、单双日交替进行, 这样的时间安排产生了一系列问题[4]。例如有的教师反映, 原有的教学任务已经占据了足够的工作时间, 区域活动空降而来, 教师感觉力不从心, 心力交瘁;对孩子而言有时起衔接作用的区域活动时间过于短暂, 往往刚拿出玩具, 刚进入活动状态时活动被老师叫停, 又手忙脚乱的收拾玩具, 幼儿感到意犹未尽。区域活动成为教师的负担, 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原因是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未处理好区域活动与幼儿园课程、幼儿园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 将区域活动割裂出来, 突出了区域活动自主性, 忽略了其统一于幼儿园课程之下的教育性功能。

在幼儿园中, 区域活动及其环境创设有明显的自主性, 且渗透到区域主题的设置, 区域活动材料的选取, 幼儿活动形式等各个方面, 但区域活动不应与幼儿园课程及其他活动割裂开来, 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自发的、无目的的玩, 应将区域活动统一于幼儿园课程整体之下。

为此,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在环境创设时应指向幼儿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 不能与之相背离, 应围绕统一目标进行, 即区域活动目标与幼儿园课程目标存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的选取应与幼儿园课程内容相联系, 区域的实用性大于装饰性。第三,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并渗透于其他活动的开展进行之中。环境对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生成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认识枫叶红了, 到生成“秋天来了”这样的课程。[5]同时, 区域空间的设置、区域的划分为幼儿园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提供了空间支持。另外, 有学者指出区域活动就是自主性游戏, 角色游戏区例如“娃娃家”属于区域活动的一个分区, [6]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考虑到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形式的联系, 以促进幼儿园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

幼教工作者积极探索, 接受区域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突破创新, 优化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有利于区域活动发挥优势, 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化, 最终将造福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彰显教育“育人”之本质要求。

摘要:近年来,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总体上虽取得一定成就, 但在幼儿园具体实践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广大幼教工作者应具备问题具体分析, 突破挑战、积极创新的品质和精神。环境在教育中彰显着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提出建议, 即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应遵循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科学性与秩序性原则,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与互动性原则,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自主性与教育性原则。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徐英.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8.

[2]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5.

[3]黄俐.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4, 4.

[4]黄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来源与挑战[J].学前教育研究, 2014, 10.

[5]柏匡峰.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6, 15.

篇9:谈幼儿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关键词:探究性;层次性;操作性

区域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方式。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区域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真正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自由发展呢?

一、合理的区域划分

第一,在区域划分的时候要考虑教师的空间条件、幼儿人数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到区域划分明显。根据区域空间大小的需要,用教具橱柜作为区域的隔断把区域隔开。在区域名称的设计上也有一定的学问,区域名称大多以吊饰的形式呈现,既美观又能起到一定的分割区域的作用。小班教研组以海洋动物命名,如小海星书屋、小章鱼生活馆等;中班教研组以陆地生物命名,如小蚂蚁建筑区,长颈鹿书屋等;大班教研组以动画片人物命名,如喜洋洋美食坊,老村长藏书阁等,这样的名称让区域充满活力和童话色彩。

第二,在区域划分时做到动静分离、通道畅通,符合采光和用水需要。为了在活动时互不干扰区域划分,要遵循动静分离的原则,建构区和表演区要远离图书区。如果有条件的话,建构区和表演区可以外置或有单独的房间,区与区之间的通道畅通合理保证幼儿在交换区域和取放材料时不挤不堵。为了保护幼儿的视力,图书区要安排在采光好的位置,而生活区要安排在接近水源的地方。

二、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材料不仅隐含着教育意义,传递着对幼儿的期待和鼓励,更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因此教师要不断思考、深入研究材料的投放方法以挖掘材料的使用价值,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

1.材料的投放具有探究性、层次性

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既有挑战性又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得到发展。例如,在大班美工区“扣子游戏”中,教师提供材料有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扣子,辅助材料有不同造型的无纺布、针线、胶水、穿珠线,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选择穿扣子、按造型粘扣子、按造型缝扣子,让幼儿各取所需。再如,在建构区除了提供基本的木质建构积木,保证幼儿最基本的围拢积高处,还提供了奶粉桶、可比克桶、易拉罐、纸板等支持幼儿更高层次的搭建。

2.材料的操作性

材料蕴含着教育目标,是为教育服务的。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一些可操作性强的低结构的材料对幼儿的活动起着关键作用、低结构的材料是没有复杂结构,可变性强,能实现幼儿多种想法的材料。例如,沙、石、水等自然材料,还有瓶子、纸盒、布、绳子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生活,便于幼儿了解材料的不同特性和功能,更容易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再如,幼儿用牙膏盒和瓶盖制作小汽车,利用大小不同的小药盒拼成机器人,把矿泉水瓶变成花篮,利用毛线装饰瓶子,用大小不同的纸箱搭建等,幼儿制作起来乐此不疲,无处不闪烁幼儿智慧的火花。

3.注意材料的结合

高结构的材料规范、精细,目标明确,幼儿在操作中能达到和检验自己的操作结果。但是区角活动中注重不是操作程序、结果,而是让幼儿通过对材料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低结构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注意高低材料相结合。在区角投放的材料,既有买来的现成材料,还应有自制的活动材料;既有成品,还应放置半成品。一些废弃的鞋盒、纽扣、毛线等都成了幼儿最喜欢操作的材料,于是我们特向家长收集各类废旧物品,将其摆放在相应的区角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不引人注目的东西有的被幼儿制作成工艺品。

4.材料的安全性

在材料的投放上,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活动材料必须保证卫生、无毒、无安全隐患,尤其是生活区的食材,保证新鲜、清洗干净,每天带来的食材当天用完,幼儿在操作中也要严格遵守卫生的要求,防止病从口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证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合理的区域的划分和材料的投放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了有准备的物质环境,而教师前卫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观察指导为幼儿自主活动提供了人文的精神环境,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让幼儿做到与环境对话、与材料互动,达到自主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馥嘉.3-6岁儿童发展指南[D].重庆:西南大学,2014.

篇10:班级环境创设评比观摩活动的反思

我园这次举行的班级环境创设评比观摩活动,从开始的准备到创建的过程,到最后评比,虽然足未离园,却也受益匪浅,不亚于外出参观学习。

1、新理念代替了旧观点。

以前,我对开展区角活动不太重视,我只是简单的认为:区角活动就是在早餐后的一段时间里,开展的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这个时间段,有些幼儿仍在进餐,有些幼儿刚刚入园。教师此刻可以进行简单的活动指导,也可以做一些事物性的工作。本次评比活动初期,我就翻阅了一些资料,在理论上,我明白了: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不能随意布置区角,更不能忽视区角活动的开展。

2、创建过程令我专业提升。

明白了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我自然要配合班主任老师把我们班的区角创设得更完善。刚开始,我们班的各个区角划分不是很明显,而且投放的材料也比较单一,整个活动室的环境布置没有特色。于是,我们小二班三个老师首先就是一起商量如何设计活动室的两根柱子。我和李老师都想到将它设计成树,我的设想:用一些绿色的网子做成大块的树叶,可是操作的时候却固定不了网子。这时,李老师又想到利用牛皮纸和卡纸做枝杆和叶子。果然,这两棵“树”成了我们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在我的建议下对每个区角进行更具体的主题布置。在美术区,针对小班幼儿的绘画特点,我设计了便于幼儿涂涂画

画,满足其动手欲望,却又游戏化的主题“给鱼妈妈画衣服”。在语言区,我结合分享阅读读本《天气》设计了“气象播报员”主题。小班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浓厚,探索能力却很弱,我便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标签”,如“喜欢喝水的植物” “不喜欢喝水的植物”“会开花的植物” “不会开花的植物”。利用“标签”引导幼儿根据植物的外型、习性进行分类,从而获取知识经验。在整个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明白:区角建设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可以独自或合作游戏、学习。

3、为同事们喝彩。

在评比之前,我就对幼儿园各个班的环境布置情况有一些了解。几天前,我就十分欣赏大一班的做法:走廊的墙面及活动室的吊饰都是幼儿参与,教师加工,构成了主题鲜明,画面美丽,整体效果好的大环境。而且,大一班的老师们提前计划,紧密合作的工作作风也是我最赞赏的。通过这一轮的观摩,我又感觉每个班都有亮点,人人都有创意。如:大二班的科学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四班的《走一走跳一跳绕一绕》等等,不能不为自己身边的同事发出由衷的赞叹:心巧、手巧、肯干、实干。同时,我也感到自己必须不断努力才不至于在这个优秀的队伍里掉队!

4、一些建议和疑惑。

在欣赏的同时,我对有些方面也有些建议,如:图书角应该设置在采光较好的位置、手工区的材料投放可以更丰富些、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要分开。我较疑惑的是:区角活动只能在晨间开展吗?教

师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开展区角活动?每次区角活动开展多长时间最合适?

虽然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给我们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园本教研,而且我也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方式,我开始享受自己进步的快乐!

一、幼儿活动过程中兴趣与积极性。

从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大部分幼儿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自然轻松。孩子们很喜欢教师在引导语言中用“玩”这个字眼,听到老师说要让大家一起来“玩”,孩子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和创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也比往常高了许多,这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频率也大幅度的提高了。

在幼儿提出想站上凳面做操时,教师及时的给予支持和满足,能较好的体现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探索道路上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和游戏的伙伴的观念。

基本部分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和板凳一起游戏,孩子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创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二、游戏目标的达成。

幼儿通过创造性的游戏以及集体的板凳游戏,较好的锻炼了协调、平衡、跳跃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合作、适度等待、坚强勇敢等品质。同时,站在板凳上做操和从高处往下跳游戏情境也给幼儿创造了体验“刺激”、挑战自我的好机会。

三、游戏活动中有引发反思的不足之处:

1、集体游戏“穿过森林”“过断桥”以及“乌龟爬”时幼儿均应分成两队或三队。原活动设计中安排幼儿站一队,是有意识的想锻炼幼儿的等待与合作能力,但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孩子充分的探索和体验。

2、教师观察、分析、特别是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加强。如:发现游戏中幼儿消极等待时间有些多,后面的游戏就应该及时的调整和避免。

3、注意处理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融合性和平衡性。使游戏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互联系,自然的融为一体。如:游戏“小伞兵”中,教师在注重跳跃技能与勇敢品质的锻炼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心理体验,导致个别孩子因惧怕哭泣。这使笔者想到:遇到有难度的活动时,可以引导和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是否尝试,而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鼓励幼儿尝试、体验的同时还应努力尊重每一位幼儿在能力与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篇11: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环境创设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根据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投放不同的运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区域,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内容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一、从大处着眼规划,关注区域的合理性在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前,需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全园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什么地方适宜设置哪些区域,需要多大的空间,周围的环境设施怎样利用等等。我们充分挖掘本园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周围环境和运动区域进行有效结合。

例如:旋转楼梯拐角处比较低矮,可放置“纸箱迷宫钻爬组合”;旁边圆形的紫藤架悬挂呼啦圈练习钻圈;孩子们还可以在临近的小竹林山坡上自由爬上爬下,山坡边摆放拱形门,“钻爬区”就应运而生了。操场边的水泥小路上有一排“城堡”,我们在“城堡”上贴上“灰太狼”或“敌人”等图片,就可以练习投准;“城堡”尽头还可练习投远;投掷材料放置于“城堡”中,真是一举数得的“投掷区”;游泳池边的塑胶地规划成“跳跃区”,孩子们既可以在塑胶地和临近的“蹦床”上自由蹦跳,还可利用葡萄架上悬挂的高低不同的铃铛练习纵跳触物;除了夏季,游泳池还可用来练习从高处往下跳;我们还充分利用沙池,边沿固定废旧轮胎,中间设置“梅花桩”,池外小路上放置平衡木等,规划成“平衡区”„„

二、从小处入手创设,关注动作的全面性幼儿身体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只能锻炼某一种或几种动作技能。因此,我们在梳理了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经验后,以全面发展幼儿的身体为立足点,按基本动作设置活动区域,包括走跑区、投掷区、钻爬区、平衡区、跳跃区、攀登区等,以满足幼儿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尽量避免身体锻炼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但总体来说,区域的设置是相对稳定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我们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状况增加了按材料划分的球类区和车类区,各种各样的球和车,激起了幼儿尝试的欲望、运动的激情,给幼儿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还要灵活调整,寒冷的冬季适当增加运动量较大的跑跳内容,炎热的夏季增加玩水区等。这样,区域性体育活动既有锻炼量大的区域也有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上肢的锻炼又有下肢的活动,既有基本动作的锻炼又有综合素质的活动,从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幼儿获得多种运动体验,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三、外部标识性环境,关注活动的安全性区域性体育活动具有愉悦性、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活动更需要将安全原则贯穿始终。场地的安全、材料的安全、游戏的安全、幼儿的安全都是成功开展活动的先决条件。我们将这些安全因素融入到场景设置中,外部标识性环境让幼儿了解各运动区域的场地、材料及活动的注意事项,为幼儿充分的运动做好周密的铺垫。例如:不同班级幼儿戴不同颜色胸牌,利于区域教师分辨指导;区域入口处的鞋印、插牌、挂钩(胸牌)等的数目控制进区活动的人数;区域的地板上、器械上的箭号指引幼儿运动的方向。同时,每个区都有“标志牌”,图文并茂地介绍该区的内容、玩法、注意事项等。如在攀登区,我们拍摄幼儿正确的攀登、翻越竹梯的姿势,并将相应照片贴在该处;另外,大班的幼儿还设计禁止标志牌,标志中画上爬竹梯的危险动作,并打上醒目的斜杠警示,这样正误对比的展示,简洁易懂地提醒幼儿动作要领和安全要求。

四、内部支架性环境,关注幼儿的个体性虽然区域性体育活动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并不等于“放羊式”的活动。正如“支架学习”理论所指出的,幼儿个体性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是关键,它内隐地构建支架,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质量。

1.蜻蜒点水式。首先,教师要根据各区的活动特点,像“蜻蜓点水”一样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材料,从而满足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的需要。如“平衡区”提供半月摇、高跷、平衡木、梅花桩等练习近平衡技能的多种材料,同时,还配备盛了水的可乐瓶、大沙包等辅助材料,幼儿就发明出“挑水过桥”“顶沙包走桩”等游戏。丰富适量的材料不但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活动材料,而且主材料和辅助材料还可创新多种组合,成为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激活源”。

2.推波助澜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而言,富有童趣的环境,活动材料的拟人化、形象化、色彩化,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钻爬区”中,我们用大纸箱装扮成漂亮的“钻桶”,颜色鲜艳的“钻桶”吸引幼儿将其组合成“钻桶迷宫”,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动物脚掌”似的“护膝”、印有“小乌龟壳”的背饰等,孩子们都爱不释手,提升了运动中的快乐指数,是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调味品”。

3.雪中送炭式。幼儿在运动能力和认知经验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将运动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雪中送炭似的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投掷区我们投放高度不等、大小不一的投掷对象,投掷线距离不同,投掷物轻重不一,可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这样,能力弱的幼儿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力强的有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层次性的材料成为提高幼儿动作能力的“催化剂”。

上一篇:初一学生军训心得感悟下一篇:大学习大调研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