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2024-04-08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精选12篇)

篇1: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一、活动宗旨

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积极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展示优秀青年教师风采,加强青年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丰富青年教师教育生活,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参赛人员

35岁以下(1976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语文、数学、英语科青年教师必须参赛,同时鼓励其他超过35岁有才艺特长的青年教师自愿报名参赛。

三、比赛时间

XX年4月中旬——5月底。

四、比赛程序及内容

程序:即兴美文诵读——现场书写粉笔字——表演才艺特长——课堂教学展示

内容:、即兴美文诵读

提前抽签决定诵读的顺序,赛前五分钟抽取诵读篇目,内容选自小学各科教材,(语文科教师诵读内容为三……五年级语文教材,英语科教师诵读内容为三……五年级英语教材,数学科教师的诵读内容为小学语文教材古诗),准备5分钟后开始诵读。占总成绩15%。、现场书写粉笔字

利用学校的黑板,在规定的时间(5分钟)内书写规定的内容,内容选自小学语文各年级教材中四句古诗,并由评委当场评分。占总成绩15%。

3、表演才艺特长

展示内容:歌曲、舞蹈、曲艺、书法、绘画、健美操、乐器、口技、剪纸、手工制作等均可;比赛过程中所需音乐、道具一律自备;时间为 5 分钟。占总成绩10%。

4、课堂教学展示

教学展示为讲读课课堂教学,内容选自本年级本学期对应科目学期中、后期教材,提前一周抽签决赛上课内容,每节课三十分钟,每班选三十名学生上课。占总成绩60%。

六、奖项设置

比赛分单项奖和全能奖,各设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4名,并为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七、具体要求

1、各青年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把参赛人员名单交教导处,要写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年级、任教学科等。

2、评委人员名单:

诵读:xx。

书写:xx。

才艺:xx。

课堂展示:

(语文):xx

(数学):xx

(英语):xx。

3、请各参赛教师积极准备、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xx三小教导处

2012年2月

篇2: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近期,古城街道教办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打造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局计划安排,成立了古城教办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团队。

比武团队经过:(1)宣传发动,人人参与。古城教办根据比武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具体意见,并传达到有关教师。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要求人人参与。

(2)层层培训、选拔。通过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比赛,促进每个青年教师大练基本功,并通过评比活动,层层选拔、推荐出优胜者参加市里的比赛。

进过选拔,共确定14名青年教师、18名辅导教师组成基本功比武团队,比武团队将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准备、积极训练,积极备战寿光市青年教师团队比武。

篇3: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一、分析、组织教材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之外还有很多繁杂的电教工作, 所以大部分教师平时上课都抱着应付、敷衍的态度, 一些有着七、八年教龄的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1.不会合理改组教材

很多教师习惯于教教材, 也就是书本上是什么内容、什么任务、什么实践活动等, 都一概不加删选地全都用上, 力求面面俱到, 效果可想而知。对于教材内容, 我们应认真研究, 明确三维教学目标,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教学任务等, 学会合理地改组、删选教学内容, 做到用教材教。

2.重难点把握不住

一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该用什么策略来突破?这是备课时每位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但从听课情况来看, 很多教师都把握得不到位。具体表现为2种情况:一是无主次型, 即把教学时间平均分给了各个知识点, 根本没有分析重难点的意识;二是主次颠倒型, 即该一带而过的简单知识点要花大量时间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任务来完成, 而重难点却寥寥几句话就敷衍过去了。把握不住重难点的课堂只能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 其实把握好重难点并非难事, 只要教师平时多花心思去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 认真地备课上课, 积极主动地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能逐渐掌握把握重难点的方法和技巧。

二、情境创设方面

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课堂的展开所作的铺垫, 也是引出任务的切入口。从听课中可以看出, 教师们在情景的创设上花了不少工夫和心思, 但大多都设计得华而不实。

1.情境与所要引出的教学内容脱节

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第二节《图片的处理》为例, 有一位教师是以这样的情境导入的, 展示了很多奇特的、吸引学生眼球的Photoshop特效图, 学生都以为会学习图片的美化与特效, 个个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而后教师引入的教学内容却为图片的基本处理方法, 即问题图片的处理, 如亮度、对比度、旋转、裁剪等, 学生刚被调起来的兴趣一下子就又降下去了。

2.情境与学生的兴趣脱节, 或远离生活实际

有一位教师想让学生亲身体验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 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自己, 让学生在百度输入自己的名字, 查找自己的信息。学生的兴致都很高, 以为都能找到与自己的相关信息, 结果是事与愿违, 这样就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情境的创设既要迎合学生的兴趣, 又要考虑是否切合生活实际, 有谁会在搜索引擎中查询自己的信息呢?难道又要演绎一场《我是谁》!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 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任务设置方面

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 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好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探索、构建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任务布置不明确

有些教师喜欢口头随意地布置任务, 也不多加分析说明就让学生盲目地手操作, 导致学生动手前没有明确任务要求, 操作很茫然。在设计任务时教师最好能将任务及要求写在课件中, 并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将有关任务的要求、说明、提示等展示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作用下明确、思考任务。在任务的引导上, 有些教师还有曲解新课程理念的现象, 虽然新课改追求知识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而习得, 但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袖手旁观。有些任务在学生探索前, 教师必须要作适当的分析引导, 使学生少走弯路,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任务的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

任务是为了突破重难点, 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仍以《图片的处理》为例, 这一节内容的重难点主要为:学会分析图片存在的问题并能尝试调整;学会利用图片来合理地表达主题。其中有一个可以一带而过的知识点——图片格式的转换, 有位教师竟设置了一个基础任务 (转换的方法) 和一个探索任务 (为图片瘦身) 花了大量时间来讲这个知识点, 能看出这位教师没有明确任务设计的目的, 导致任务与教学目标脱节。

3.素材提供太多, 干扰学生的操作

有些任务需要教师提供操作素材, 如图片、文字、主题等, 这些资料宜精不宜多, 而实际上, 教师往往会提供十分丰富的素材, 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会花很多时间在浏览、选择素材上, 无形中给任务的探索设置了干扰, 延长了任务操作时间。

4.设计重复任务

对于重难点而设置的任务, 一般会采用提出任务→分析引导任务→学生探索→点评任务→学生修改完善任务这几个环节来处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一般不提倡设计重复任务, 除非某个知识点实在太难, 学生一时理解不了, 或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我们才有可能会再设计一个类似的任务加以巩固。

四、教学策略方面

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 主要出现的问题有: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 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 扼杀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

2.分组学习形同虚设

在大部分比赛课上, 教师们会设计分组学习这一环节, 实效如何?只能说是为了迎合新课改而加入的摆设, 图个热闹走过场。分组学习的优势在此就不赘述, 相信教师们都心知肚明, 只是不知如何操作。比赛课一般都是去其他学校上课, 参赛教师对学生不了解, 分组原则用不上, 此时我们可以就近4~5位同学一组, 在分组任务下达后,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协作时有何要求, 如何协作, 有何评价机制等, 关注学生的协作过程, 分组任务完成后应及时评价学生的分组协作情况, 让学生发现协作存在哪些问题, 学会与人协作,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3.重结果轻过程

大部分教师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课堂任务, 至于学习过程如何并不十分关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任务的评价上, 很多教师惯用的评价方式就是展示几份完成得较好的作业, 复述一下操作过程, 至多是展示问题作业, 指出错在哪里, 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探索或协作学习时表现出的各种值得学习或反思的方面等, 都被教师所忽视, 而这些知识与方法恰恰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4.漠视投影和电子教室软件的功能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两个普遍现象, 其一, 在学生探索任务或教师评价小结时, 投影的大屏幕上要不就显示电子教室的界面, 要不就是显示在课件的无关页上。没有发挥大屏幕的作用。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 大屏幕上可以显示与任务有关的内容, 如要求、说明、提示等, 在评价过程中, 可以显示知识梳理、温馨小贴士等。其二, 教师在分析引导任务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这两个重要环节中, 很少会控制学生机, 导致很多学生只关注手头的操作, 丝毫不关心教师在讲什么。后来询问了几位教师, 才了解到他们怕学生会产生反感, 所以都不敢去控制学生机, 这是一种典型的漠视课堂效率而一味地去迁就学生的现象。

五、教学语言方面

教学语言可分为有声和无声两个方面, 有声的教学语言也就是教师上课时的语音、语调、节奏、语速、吐字及用词等。无声的教学语言也就是常说的教态, 包括教师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重现几个课堂中的镜头:

镜头1:学生在探索任务时, 教师在一旁打哈欠。

镜头2:教师上课如同背书, 毫无激情。

镜头3:教师上课的声音如蚊子叫, 如同唱催眠曲一般, 听得学生直伸懒腰、打哈欠。

镜头4:教师居然能站在原地, 几乎只动嘴巴地讲一节课……

从听课情况来看, 教师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设计教案上, 而忽视了教学语言的功能。恰到好处、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是有效课堂的调味剂、催化剂, 在适当时候利用生动的肢体动作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课堂气氛。

六、课堂预设和生成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可能生成的情况很多, 有些是我们课前能预见的, 有些则很难料想到。如:软硬件故障生成;知识点的生成;师生、生生之间矛盾的生成;教学效果与预想的背离而出现的生成等。

例如, 有两位参赛教师来自同一个学校, 比赛内容和要求下发以后, 他们都只看了教学内容《Flash简单动画的制作》, 而没有细读比赛所用机房的软硬件环境, 备课时, 这两位教师都是按照Flash CS4来设计, 临上课时他们才发现比赛机房用的是Flash 8.0, 其中一位教师一下子慌了阵脚, 上课铃响了, 学生已经等在机房门口, 这位教师居然请评委和其他教师帮他装软件, 急急忙忙安装, 慌慌张张上课, 一堂课在手忙脚乱中完成, 效果可想而知。而另一位教师发现问题后, 不慌不忙照常上课, 把装软件的工作留给学生, 评委教师都以为这位教师本来就是这样设计的。

从以上两位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上, 我们不难看出后一位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明显优于前一位。类似的课堂生成处理不当的事例还有很多, 那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有:第一,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 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第三, 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 也预示着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的课备得再精彩也只是一种预设, 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我们也要学会灵活应对。

篇4: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上午8时许,竞赛正式拉开帷幕,由“两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说课、中高考模拟考试、课件制作四个项目组成,比赛形式均为现场展示,组织严密,程序严格,内容丰富,在场的参赛老师都能沉着应对、仔细答题,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其中,在八分钟内的说课中,青年教师或激昂慷慨、引人入胜,或理实结合、循循善诱。他们自然大方的授课仪态、标准流畅的语言表达、严谨缜密的教学组织、精准灵活的现场掌控,充分展现了该校青年教师的风采。

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不仅为广大教师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对促进教师基本业务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赛后,各位参赛老师对活动的举办反响热烈,认为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老师们之间既赛出了水平,也看到了差距。大家普遍认为活动的开展对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建设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篇5: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方案

搭建交流平台

小学部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方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学习,特此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活动主题:

深化课堂改革,搭建交流平台。

三、活动形式:

1、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各组比赛的前一天,上午抽签确定参赛人员,下午抽签确定参赛内容。参赛内容为现行教材中未教学的内容。

四、参赛对象: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五、活动时间:

语文组:11月19日 数学组:11月20日 英语组:11月22日

六、活动过程:详见活动安排表。

七、组织机构及评为安排:

组 长:彭立荣

副组长:王丽君 林 萍 熊小艳 何佳锦

评委:彭立荣 吴才芳

八、竞赛规程及地点安排:

1、参赛教师在赛课的前一晚采用抽签的形式决定自己的比武内容;

2、参赛教师独立进行教案设计,杜绝从网上下载教案。

3、教案一式数份,在赛课前由年级备课组长发放给评委,另交一份至教导处。

4、评委老师按统一安排听完全部竞赛课,按《教师赛课评课表》对每堂课进行即时评分,全体评委务必严格把关,确保竞赛公平、公正,评选结果准确有效。

5、组内教师,必须准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不得迟到。

6、所有参赛教师将学生带至一年(4)班赛课。

八、奖项设置:

语文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2名;

数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2名;

英语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望各位参赛教师精心准备,各备课组长大力扶持,认真对待本次活动!

教导处

篇6: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中学:

为促进我县青年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构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经研究决定,举行全县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参加人员:

参加教师是2010年9月各学校上报的全县初中教师中1976年以后出生的,如果有差错或漏报的教师,请于3月15日前告知教研室本学科教研员。

观摩教师:参加教师所在单位另选派一名教师同去观摩学习。

2、活动时间、地点、教师讲课内容详见下表。上午参加活动的教师于当日7:30、下午参加活动的教师于当日13:30赶到指定地点;在活动所在地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自备课本和课件,教学设计打印6份。

3.活动形式:每位教师在多媒体教室面对学生授课30分钟。要突出个人教学特色,充分展示教学基本功(教态、表达、板书、课件、师生活动、目标达成、效果等);授课要按照课标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和兴趣的培养。活动结束后开展研讨总结。

4.其他要求:1)、学校要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并做好指导,参赛教师要按照指定教学内容着手准备,精心设计。2)、与会人员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缼席,确有事须由校长请假。各单位签到、活动结果计入学校年终考评。3)、承办活动的学校要准备好多媒体教室和七、八年级的听课学生。

枣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2011-03-07

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活动安排表

附表一:初中七年级数学:

篇7: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课改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比武为平台,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本次教学大比武活动目的1.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发现一批富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为以后推荐部分教师参加地区教学比赛作准备。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雅思实验学校高中部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郑大明

副组长:杨杰、陈宏胜

成员:彭书辉、杜韶山、符付军、曾召辉、李光勇、陈美华、田卫东、肖昌亮、郁家平

四、参赛对象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共九科教师,分文理科组进行,具体如下:

文科组(6人):谭姣、肖毕君、刘艳、肖昌亮、张长城、蒋欢宜

理科组(7人):李光勇、李凤春、曾昭福、李作球、吴兴贵、田卫东、罗振初

五、活动时间

本次大比武活动从2012年10月29---11月2日,具体安排见通知。

六、评比内容(具体见评分细则)

1.基本素质

2.课堂教学情况

七、评比办法及奖项设置

1.本次教学大比武活动的评委主要由教研组长、相关学科专家和各教研组相关科目教师组成,各评委听课后给参赛教师打分,其中专家组成员(非相关科目教师)打分占40%,该相关科目教师打分占60%,最后计算出评委所给分数的平均值即为参赛教师的最后得分。

2.教学内容为届时将要上的内容、班级为自己所带班级。

3.本次比赛设特等一、二等奖若干名,根据参赛人数再具体确定。

八、评课小组成员

文科组:陈宏胜(组长)、曾召辉、陈美华、肖昌亮及该科教师

理科组:杨杰(组长)、杜韶山、李光勇、田卫东及该科教师

九、活动要求

1.各教研组参赛老师要高度重视本次大比武活动,认真准备,将该活动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教学比武的平台上锻炼自我、展示自我。

2.未参加比武活动的教师应积极听课(相关科目教师必须听课,自行换课),从别人身上找长处,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在比照中有所得益。

十、经费预算

1、各教研组组织活动经费:每个教研组300元,300元*6=1800元

2、奖金:每人200元,200*13=2600元。

3、证书:13人计划100元

4、各种资料收集:展板宣传、摄像记录等其他计500元

总计:5000元

雅思实验学校高中部教科室

篇8: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同学们两个一组, 一位同学单手举起, 手掌平摊, 另一位同学将书一本一本地往上叠……”心理学老师刘立平正在教同学们做“单手抗压”的游戏。这是湖南省洞口县第一中学开展优质课大比武时的情景。2012年10月以来,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形势需求, 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湖南省洞口县第一中学组织开展了优质课大比武活动。

本次优质课大比武呈现出了三大特点:一是参与人数多、范围广, 全校共有80多名教师踊跃报名参加, 包括了一部分中老年教师, 涵盖了高中教学的10个学科;二是科学设计评选方法, 严格执行评选程序, 教科室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 制定评选方案, 从评选的标准、程序、指标分配和评委选聘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要求, 确保评选活动科学、公正、公平;三是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教师们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用精美的教学课件, 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 使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课得以完美呈现, 得到了学生、评委的高度认同与赞誉。

篇9: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摘 要:当前,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授课水平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认为,正确、严谨地掌握基本概念是青年教师提升自身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青年教师;基础物理教学;基本概念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投身基础物理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笔者观看了上海赛区初赛的全程录像,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基础物理教学的现状有许多感想和体会。现在整理成文,以期与物理教学界同行交流讨论。

一、正确性是第一要务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过程,知识的正确性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就物理课程而言,教师本人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图像和物理规律的正确掌握是第一要务。然而,恰恰在这一基本要求方面,相当多的教师存在一定的甚至是较大的差距。例如,一位参赛老师在讲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时,所用的PPT上显示“速率分布函数f(v) 表示分子速率分布在某区间(v,v+dv) 内的概率”,“f(v)的含义是分子具有速率(v,v +dv)区间值的概率;或具有(v,v +d v)区间值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这就反映出这位老师连分布函数f(v)的量纲都未弄清楚,不知道f(v)dv 才是分子处于 (v, v +dv) 区间内的概率,而f(v) 是分子速率在v附近单位速率间隔的概率。这位老师的讲述只能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就基础物理教学而言,熵是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点,往往会挑战任课教师的真知实学和讲授技能,特别是对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就这个知识点而言,清楚认识过程量和状态量是首要的前提。这次一位以此为题参赛的老师果然就出了问题。这位参赛者由卡诺定理出发,试图通过克劳修斯不等式引进熵的概念。这当然可行,事实上很多教材都是这么做的。问题是这位老师将卡诺机与高温热源及低温热源交换热量的热温比Q1/T1及Q2/T2分别当作体系初态及终态的热温比,这就将热量这个过程量当成了状态量,就从根本上弄错了。事实上,这里的Q1/T1是卡诺机与温度为T1的高温热源相接触做等温膨胀吸收热量Q1这一过程中的热温比,而Q2/T2是卡诺机与温度为T2的低温热源相接触做等温压缩释放热量Q2这一过程中的热温比,都不是状态的性质。热量Q是过程量,不是状态量。对热力学系统的状态而言,Q并无任何意义。不仅如此,这位老师又从这个错误的认识出发将热温比当成初始和终了状态的熵,并由克劳修斯不等式得到Q2/T2 ≥ Q1/T1,从而论证熵增加原理。这种说法不符合熵的基本概念以及与熵相关的基本物理原理。熵是状态函数,这里热温比不是状态函数,因而不是熵,但可反映过程中熵的变化。通常对可逆过程用微热温比(可视为微分熵)在初、终态之间的积分表示终态对初态熵的增量,这与简单地将热温比叫熵完全是两回事。至于熵增加原理,通常的表述是,孤立体系的熵不减少。而在卡诺热机情形下,热机运行要与热源交换热量,当然不是孤立体系。这位老师出错,是由于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方面尚有欠缺。

除此之外,比赛中还出现闪电前必闻雷声、振子在水平面上可不计摩擦之类的说法,若非临时语误确实难以理解,值得重视。

二、严谨、准确不可或缺

科学类课程课堂讲授的另一要点是严谨、准确,避免任何含糊、混淆。这对作为基础科学的物理学尤为重要。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应有的要求。在这一方面,青年教师依然任重道远。

有位参赛者在讲述角动量时从回顾线动量入手,大致说应用线动量描写质点平动或直线运动比较方便,而在作曲线运动时用动量虽然也可以,但不恰当,此时应采用角动量云云。这段开场白有几点值得商榷。首先,平动这一概念只适用于刚体,质点无所谓平动。其次,刚体作曲线运动仍可以是平动而不一定只是转动。这表明这位老师对质点和刚体运动的联系和区别并不十分清晰。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对质点而言,当做直线运动时仍有角动量;而作曲线运动时依然有线动量。线动量与角动量两者并无定义域方面相互排斥之处。举一个例子。设想一质点在平面上运动,沿X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而在Y方向作简谐运动,其轨迹为正弦曲线,当然为曲线运动。无疑,对此质点用线动量描述其运动状态不仅“可以”,而且“恰当”。从概念上讲,动量与角动量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的物理量;相应的守恒律也源自物理体系不同的空间对称性。动量守恒源自空间的均匀性,而角动量守恒则源自空间的各向同性。不过,两者对不同的具体问题的应用有不同的优势。例如,在爆炸、碰撞等问题中用动量的概念比较容易;而对圆周运动之类的问题,包括微观和宇观领域,角动量则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基础物理教学范围似没有必要将两者对比,更没有必要以对线动量的“批判”作为引入角动量的前提。具体引入角动量其实可以匀速圆周运动为例,说明引进角动量可使要研究的问题图像简洁、明了,易于解决。对于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物理量处理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只涉及初、末态而其间过程的动力学过于复杂的问题宜用机械能守恒而不用牛顿第二定律。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通常,授课教师都举四个全同分子作体积加倍的真空膨胀的例子。有两位参赛选手也都以此为例,并且以均匀分布宏观态的概率6/16大于4个分子都回到原来半边空间的概率1/16而认定自发过程向概率大的方向进行。实际上,4个分子都又回到原来半边的初始状态的概率1/16并不很小;只要时间长一些,是可以见到这个系统又回到原来状态的。但是,如果分子越来越多,那么所有分子重又回到原来状态的机会就越来越小。四个分子例子的关键意义在于表明,体系回到原来状态的可能性随着分子数的增加急剧减小。对于包含分子数极其巨大的体系,这种自发膨胀的过程就变成不可逆的了。但这两位选手都没有指出这个例子的实质在于反映热力学体系的特点:体系包含千万亿亿量级的分子,因此,逆向过程的概率实际为零。

再如一位讲述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的参赛者首先定性介绍了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但除去PPT上出现夫琅禾费字样外,没有说明什么是夫琅禾费衍射,没有强调夫琅禾费衍射的平行光的条件和实验装置中透镜的作用是将无穷远的衍射图样转移到透镜的焦平面上来观察;也没有指出反射式光学望远镜的反射镜起的也是和透镜一样的作用,而望远镜的透镜和反射镜的边缘起了衍射圆孔的作用。在讲完艾里斑和瑞利判据后,这位参赛者又举了几个旨在提高分辨率的例子,但所举的几个例子都值得质疑。第一个例子是根据艾里斑和瑞利判据说明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的一个途径是使用短波长光源。但是,显微镜的物不在无穷远处,这里如何能使用夫琅禾费衍射得出的公式必须加一些必要的说明。参赛者又说,光学显微镜波长是0.2μm。估计这是指波长的下限,但这也不恰当。姑且不论使用紫外光的显微镜的实际困难,0.2μm已远超出常用的近紫外区的360~380nm范围而处于真空紫外区的边缘。可能是这位参赛者将光学显微镜采用可见光的最小分辨距离当成了最短波长。无论如何,都反映相关概念的含糊不清。这样就会误导学生,更会影响到学生严格科学态度的养成。

由于课时等原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但只要教师提及,都必须作合适的交代,或要求学生课外自行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或资料。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留下一些问题,也可能对学生有所启发。

三、博览群书,多做研究

可以看出,一些青年教师物理基础尚不扎实,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甚至存在错误。究其原因,或可追溯到他们本科阶段的学习,甚至还可以追溯到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思想。现在,不少学校教学注重死记硬背,采用题海战术;读书不求甚解,甚至不求理解,只要能练就一手机械的照葫芦画瓢的做题本领就成。所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全是一句空话,骗人骗己而已。

基本概念是做学问、做教师的基础。纵观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上海赛区),我们强烈感到,青年教师必须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真正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真正掌握所讲授的物理内容。另外,青年老师还要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青年教师未必能做到博览群书,甚至教学参考资料往往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教材又未必尽如人意,甚至存在不妥之处。倘若教师深信不疑,就会以讹传讹,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相当多从事高校基础物理教学的教师都把电力线的数目和电通量混为一谈,就是因为有的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没有区别一个纯数和一个有量纲的物理量。

应该提倡多读书,不仅要读与教材属同一类

型的书,也要读更高一级的书。书读多了,遇到问题就能自己通过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伯克利物理教程》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基础物理教材,从初版至今都已有50 年左右的历史了。现在,这些教材还在不断修订重版,值得青年教师重视、参考。与此同时,高校领导也要为以从事基础课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青年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参加一些学术性研究。有关方面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科学报告会,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青年教师做一些物理学最新发展的报告。这样有助于青年教师站得高、看得远,从而扩大青年教师的视野,也能加深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由青年教师自己报告、交流、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和科学水平。

在条件好的学校,多数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都有科研项目。他们中许多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对于当前物理学前沿研究有比较多的了解,回国以后能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与国际接轨。但是,多数人毕竟缺乏基础课教学经验,而且也不是每个人的物理基础都很扎实,基本概念都很清楚,应该虚心学习,积极钻研基础课教学。要成为优秀教师和物理学家,绝不能对基本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开阔创造性思路,使科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上好基础课,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涉及许多方面。除任课教师本人外,相关主管部门和服务部门乃至学生都要发挥积极作用,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使课堂教学本身,也非短短一篇文章所能概括。这里笔者只能挂一漏万,仅就旁观讲课比赛的感想略述一二。虽然讲课比赛反映出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呈现出更多的积极因素,例如青年教师普遍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愿望和热情。我们希望这类比赛能够持续办下去。

篇10: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在青年教师中掀起业务上的“比学赶超”热潮,展示青年教师们积极奋发的良好风貌,向阳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比武活动于5月22日拉开序幕。这是我校进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较大规模的一次教学竞赛活动。

据悉,参加这次大比武的有语数和技能学科的26位青年教师。评比分语文、数学和技能综合科三个组进行。本次大比武上课内容由上课教师自己选定提供,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和几位骨干教师的评委小组,负责本次比武活动的评委工作。全程参与听课、评课、打分。通过评委的综合考评打分,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篇11: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课改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比武为平台,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本次教学大比武活动目的

1.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课程改革,交流课改经验,提高教师各项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论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切实做好培养骨干教师的工作。

2、通过比武活动,使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他们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参赛教师要体现浓厚的新课程理念,反映个人的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学科示范作用。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平店一中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支永辉

副组长:刘全生、曾纪伟、刘国权

成 员:卿国防、于新生、袁中团、邹中华、四、参赛对象

我校35岁以下教师。名单及分组如下:

语文组:娄素洁 杨芸 王志平武君 李耀光

数学组:刘瑞请 牛莉莉 赵腾飞 袁璐璐 王宏伟 刘静 付规划 位亚 英语组:杨杰 李姿璞 韩杰 汤畅畅 韩艳霞 张圆圆 刘杰 刘鹏程 理化生组:袁素娟 政史地组:樊海灵

五、比赛内容、方法、时间及地点:

本次比赛,上课内容自选,班级自选,用多媒体课件,于4月16日前告知教导处,课次由教导处确定。上课时间暂定为第九周评委: 采用外聘与内定相结合的方法。语文组:于新生、王化美 数学组:袁中团、刘国权 英语组:胡超群、姚丽娟 理化生组:刘全生、张保庆 政史地组:卿国防、曾广军

五、活动时间

本次大比武活动从2014年4月10日开始,具体安排见教务处通知。

六、评比内容

1.基本素质20% 2.课堂教学情况80%

七、比赛形式

1、初赛有学校评出相应人数参加复赛

2、复赛有校外加校内负责人评出获奖人员

八、评比办法及奖项设置

1.本次教学大比武活动的评委主要由学校领导、相关学科专家和有关业务骨干组成,各评委听课后给参赛教师打分,最后计算出评委所给分数的平均值即为参赛教师的最后得分。

2.本次比赛设一、二等奖若干名,根据参赛人数再具体确定。

九、活动要求

1.各老师要高度重视本次大比武活动,将其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比武的平台上锻炼自我、展示自我。

2.未参加比武活动的教师应积极听课,从别人身上找长处,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在比照中有所得益。

平店一中

2014-4-14

平店一中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方案

平店一中教务处

篇12: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测试题

基础知识(30%)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和()是中国两大河流,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因为它们浇灌着全国()的耕地,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所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是中华民族的()。

2、中国是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古代就有四大发明,东汉蔡伦发明了(),北宋毕升发明了(),后来古人又发明了()和(),这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和()是传说中我国古代两个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领。

4、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步的轨迹是()→北京人→()。

5、奥林匹克的故乡是()。她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还是欧洲()的发源地。它被誉为“()”。

6、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

7、世界之最中你知道的有:世界最大的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世界最大的盆地—();世界最高的高原—();世界最大的沙漠—();世界最高的山峰是—()。

8、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9、()领导的()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制度。

10、中国共产党于()宣布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希望,中国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1、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始于(),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2、()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开始了骇人听闻的“()”,我军民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

13、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

14、每年的4月22日被定为()。

15、我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

16、()先后7 次带船队出使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简答题:(10分)

1、请你写出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

2、请你写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

教学理论(7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为基础,促进学生()和()的综合课程。

3、《品德与生活》课程具()、()、()的基本特征。

4、《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用正确的()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开展儿童喜欢的(),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得到熏陶,()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5、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体现以()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的能力,成为有()、有()、有()和()的人。

6、《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功能是诊断与()功能、强化与()功能。

7、《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促进()的发展,提高()质量;促进教师的(),提高()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是什么?

3、《品德与生活》课程,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这里三条轴线指的是什么?四个方面又指什么?

4、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

三、案例分析(20分)

下面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上)第十课《父母的疼爱》的教学设计,请你谈谈每一环节作者的设计意图。

一、教学设计背景

心中有他人,是道德发展的根基;心中有父母、有家人是这种发展的第一环节。《父母的疼爱》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的第二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关心、孝敬父母。《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社会》最根本的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融入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感受父母的疼爱,提升心灵的体验。我们努力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真正的活力,让家庭成为孕育孩子责任性的起点和开端。在活动中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促使获得经验,增加动手操作,情感体验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过上有道德的社会。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疼爱,萌发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2、知识目标: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

3、能力目标:学习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四、教学准备

1、有关课件图片。

2、实物:茶杯、报纸、围裙、毛衣等

3、心行的彩色卡纸

五、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激发情感

1、同学们,当老师看着你们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笑脸,你知道,我想起了谁呢?

2、作为母亲,我想起了我的女儿,想到了生她时的场面,想起了她迈出第一步时的情景,想起了第一次喊我妈妈时的那一瞬间;作为女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想起了父母对我的爱,想起了他们布满皱纹的脸,想起了他们蹒跚的步履。其实,作为父母,他们并不要求儿女给予多少的回报,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出示课件)却是无止境的。(板题、读题)

3、有那么一首歌,就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感动,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聆听这首歌。(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滚动爸爸妈妈和孩子亲热的爱意浓浓的画面)设计意图:

二、亲情故事——感受疼爱

1、听着这熟悉而又深情的歌曲,看着这亲切又动人的画面,你想要说些什么?

2、是呀,世上最温暖的爱是父母的爱,世上最甜蜜的爱是父母的爱,世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的爱。歌声勾起了我们的美好回忆,让我们想到了无限关爱我们的父母。那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你们的呢?你们肯定有许多故事想要告诉小伙伴,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把故事先讲给身边的同学听听。待会儿,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一起来分享你爸爸妈妈疼爱你的故事。

3、小组内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

4、各组代表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

5、小结:其实在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岂止这些!当我们享受生命的快乐时,父母陪着我们欢笑;当我们经历生命的磨难时,父母宁愿一切的痛苦由他们来承受,无怨无悔„„这是世界上一种多么崇高,多么伟大的爱呀!设计意图:

三、家庭剧场——体验疼爱

1、听着同学们深情的讲述,老师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有兴趣将你们的故事编成小剧本来我们的“家庭剧场”表演吗?

2、四人小组先一起交流,选一个最感人的故事编成小剧本进行排练。

3、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谁愿意到咱们的“家庭剧场”来展示?我们这里还准备了道具供你选用。(出示实物:爸爸用的茶杯、报纸等,妈妈用的围裙、毛衣等,孩子用的篮球、吃的食物、喝的饮料等)

4、表演,师根据表演情况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设计意图

四、亲情朗诵——情感升华

1、我们的父母无时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有一篇优美的文章动情地讲述了母亲的爱,真挚地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感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师配乐朗诵《妈妈的爱》。

3、所有的感谢我们汇成一句话,全体学生朗诵名人名言。设计意图

五、爱心行动——亲情绽放

1、走近父母

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世上最好的爸爸妈妈,父母对我们的爱无限,那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了解多少呢?(学生展示“我知道”的内容)

2、我能为父母做什么

看来,我们许多同学对爸爸妈妈的了解还真不少,爸爸妈妈处处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同样,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心,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请同学谈谈你已经或者打算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

出示提示语:当爸爸妈妈身体不舒服时„„

当爸爸妈妈过生日时„„

当爸爸妈妈工作繁忙时„„

当爸爸妈妈心情不好时„„

当爸爸妈妈„„

3、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1)同学们讲得真好,都想着为默默关爱我们的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呀,父母是我们心中最明亮的灯,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小纸片上(指名深情朗诵)。

(2)同学们,你可以把精美的卡片送给你的父母,相信他们见了,肯定会为自己有这么孝顺的孩子而感到欣慰的。设计意图

六、总结升华

1、父母疼爱我们,我们也关爱父母,不分日夜、秋冬和春夏,用爱去编织美好、幸福的家园,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最后,就让我们在爱的旋律中再次回味、享受这最美好的时刻。

(课件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2、师生共欣赏歌曲。

(课件出示:祝孩子们天天开心!

上一篇:说时髦话读书的散文下一篇:婆媳育儿观念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