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

2024-05-20

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隆中对教学设计

莫晖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4] [5] [6]

篇2: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第一课时)(人教版九义实验教材九年级语文)

二、执教者:

渠县中滩乡中心学校李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相关历史知识;

②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③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感悟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形象。

②了解本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论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培养、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相关历史知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极大的兴趣。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片面,朗读文言文的语感较差。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设计理念:

1、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

2、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3、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现语文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七、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教学过程简述

1、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①自制一幅《群雄割据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②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2、导入新课

(1)请1~2名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讲故事、可说成语、也可谈典故。

(2)板书课题,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解题。

篇3:隆中对教学设计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 颇爱这首名歌, 他每天颂唱, 这也隐约地流露了其远大的志向和力挽狂澜的政治抱负。诸多事实证明, 诸葛亮有着惊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他隐居隆中时, 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 初次会见刘备就提出了占据蜀地, 联合东吴, 抗击强魏的长远战略目标。火烧博望坡出奇制胜, 仅靠几千人马, 居然杀退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 这一方面赢得了关羽、张飞的“拜伏”, 奠定了他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威信, 另一方面也为刘备争夺霸权的斗争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后来为实现鼎足之势, 再图中原的战略计划, 他发挥才智, 成为核心人物。赤壁之战前夕, 他孤身到吴国, 不仅在身临危境中舌战群儒, 同东吴上下各方面进行复杂曲折的斗争, 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 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策略, 而且在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都表现出超过曹操、周瑜的见识和才能。在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展示中, 诸葛亮完全成为整个战争的决策者和指挥者, 就是周瑜的举措、决策、部署都逃不脱诸葛亮的慧眼。在火烧赤壁时, 他妙避了周瑜的追杀, 同时, 又部署蜀军, 在华容道等处截击曹操, 致使曹军丢盔卸甲, 狼狈而逃。鼎足大势形成后他更是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把刘蜀政权治理得井然有序。在平南中、渡泸水、七擒孟获等情节里诸葛亮出奇制胜, 深得人心。虽然, 在军事上诸葛亮有偶然的失利, 但他却能在失利中很快反败为胜, 做到处处以谋略战胜对方, 真可谓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排除万难的才能和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诚结合在一起, 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诸葛亮的一生也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是一首悲壮的颂歌,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中,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 他公正严明, 勤政廉洁, 对刘氏政权真可谓忠心耿耿, 至死不渝。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诚惶诚恐, 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尽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乎!”此后, 他确实以自己的真实行动, 证实了自己的承诺, 尽到了作为臣子应尽的“忠贞之节”。而在辅佐刘禅的过程中, 诸葛亮更是尽心竭力, 更深层次地反衬出了他的奇才, 致使曹军闻风丧胆, 深得蜀地民心, 体现了一代英明, 忠义廉洁的治理者形象。

因此, 诸葛亮酷爱《梁甫吟》, 并没有言过其实, 是完全符合其性格特征的。这也正表现了作者在刻画人物时, 严密地保持其前后的一致性, 每一情节和每一句话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真可谓“一字千金”。

牟庆农,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第一中学教师。

摘要:陈寿的《隆中对》一文中提到, 诸葛亮喜欢《梁甫吟》一歌。本文以此为基础, 拟对这一情节作一番探讨。

篇4:做顶层设计不妨先读《隆中对》

唯此时,需冷静。通过百度搜索“顶层设计”, 立刻出现100多万个网页,这说明,“顶层设计”不只属于“电子政务”,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小到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顶层设计”。毋庸置疑,顶层设计是对电子政务发展很有意义的一件好事。但要想办好事,只靠热情远远不够,更要有缜密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在开始动手“设计”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顶层设计的“前世今生”,做到“以古喻今,古为今用”。

历史上最著名的“顶层设计”要算后汉三国时期的《隆中对》了。

史家对《隆中对》的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最高政治纲领,是蜀国的战略方针,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顶层设计”案例。在做出这个设计之前,诸葛亮认真分析了形势,指出天下还有哪些地盘可以占有,哪些地盘暂时不能去碰。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凭借《隆中对》一炮走红,登上三国的历史舞台,根本原因是,他虽是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二十七岁的读书人,却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确实显现了诸葛亮“当世奇才”的过人之处。

那么,从我们电子政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隆中对》,又能对我们现在所要做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有什么借鉴和帮助呢?通过仔细品读《隆中对》不难发现,这个三国时期的成功案例,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给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以启迪。

其一,在着手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全国和各兄弟省市、各兄弟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要让主管领导和“一把手”意识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分析曹、孙两大竞争对手的情况一段就十分精彩: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有长江天险和百姓的支持,占据地利。你刘皇叔和他们比起来,已经落后了,已经输在起跑线了。言外之意,你要不急起直追,你就不可能和他们二位“三分天下”了。诸葛亮巧妙地通过背景介绍告诉刘备,接下来的我要为你做的“设计”是多么的重要啊!

其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归根结底就是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隆中对》,我们不禁又要为之拍案叫绝了。诸葛亮说,荆州是用武之地,它的主人不能固守它,你刘皇叔要把荆州作为整合的目标;益州沃野千里,国富民丰,你要把它也整合进你的势力范围,作为你的大本营。荆州益州都属于你了,你再接下来做一系列的事情,等待机会出现。诸葛亮还为刘备进行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他说,你可以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皇叔你亲自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样,霸业可成,汉室就中兴了。

其三,顶层设计结束后,一定要认真执行,认真落实。否则,再好的顶层设计也就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价值。这一点,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做《隆中对》后的三国历史进程可知,刘蜀国完完全全是按照《隆中对》的设计,一步一步去落实,甚至连顺序都不差分毫。先取得荆州,又拿下益州,最后战胜曹操于汉中。蜀国进入最鼎盛时期。

套用一句时髦的流行语:《隆中对》过程很丰满,结局很骨感。虽然最终没能实现设计目标,但根本原因并不是《隆中对》本身的问题,而是操作过程中细微的失误所致,比如错用了关羽守荆州,而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猇亭之败和白帝城托孤等一系列悲剧的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说,《隆中对》甚至为我们提示了如何避免“误操作”的解决方案。

篇5: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 方针 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fǔsuì yìbǐngqīng tuí duïshēn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遂 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 獗

kuàidàiyīnxùzhîuzhū rïngdān

吴 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每一道题。是谁在问?——先主刘备。问谁?————问诸葛亮。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为什么问?——A 有徐庶的推荐。

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是谁在回答?——诸葛亮。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六)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七)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

安出?”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八)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九)拓展: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十)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孙分析政治形势荆益中将军优势

亮对策: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对 制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篇6:隆中对教学设计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者:西xx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断句。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4、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5、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四、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篇7:《隆中对》教学反思

一、由于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同学们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明显 增长,无效劳动时间明显减少。

二、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欲望强烈、钻研深入、理解透彻 ,效率很高 。

三、普遍掌握得好,通过提问发现,即使平时学习很差的学生,也能 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准确率也很高。

但,整个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问题探究部分,对“侧面描写”这一手法进行学习与训练时,我提 出了三个话题,对这三个话题均进行了训练,但都不太深入,没有充分 展开。如果能把三个话题压缩为一个话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 写一段话,从多个侧面来说说“今年的冬天不太冷”,然后提读,给大家 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效果一定比较好。

篇8:隆中对教学设计

一个是曹操眼中唯一可堪相比的英雄,壮志未伸,穷途末路;一个是得之而能安天下的卧龙,才比管乐,报国无门。隆中晤对,两人在“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目标上达成共识。现在,需要一个战略规划。

既是战略方针,既要指明走出困境的近期举措,更要确立兴复汉室的远景规划。对此, 《隆中对》有一个表分界的句子———“天下有变”。战略方针即据此定夺为两个方面,一是时势朝刘备预设发展,北伐时机趋于成熟;二是时机成熟,兴师北伐。

“天下有变”之前,需做好:

1.高举旗帜。刘备消弭“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志向和诸葛亮“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抱负不谋而合。一个是帝室之胄 (可谓名正),一个韬光养晦已久。面对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扶正朝纲,以清君侧,这是最能顺应时势,让天下人响应的口号(可谓言顺)。

2.建立根据地。刘备虽是“人中之龙”,然而久困浅渊。先后投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现介入刘表集团内部之争而被排挤到新野一隅,疲于奔命。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开辟根据地,站稳脚跟,结束流亡,谋取地利。

诸葛亮审时度势,给他献上了夺取荆州、益州的策略。荆州是用武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是天府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以提 供充足的 战备 , 况且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成功的先例就在眼前。占据了肥沃富庶的益州和通衢枢纽荆州,就有地盘和曹操、孙权抗衡了。而荆州牧刘表的集团内部为继承权问题,正蒸祸萧墙,手足相残。

3. 加强统战 工作。占据 荆、益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蛮荒,王化难及,若轻起战端,势必是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前代君主深谙此道,所以采取的是怀柔政策,有时不惜和亲。只有让少数民族对上归顺中央,对内高度自治,才能和他们和睦相处。这样既排出了外患,又壮大了国力。

4.搞好外交。这需要认清形势,不做无谓的牺牲。

一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占尽天时和人和,以弱胜强,队伍得以扩充,风头正劲。“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使法统的天平向他倾斜,应避其锋芒。二是,孙权经营江东,根基很深,兵多将广。想谋取他,等于与虎谋皮。

言下之意,采取两个战略:即避实就虚,一避一拉。对曹操,当退则退;与孙权结为盟友。这样便孤立了曹魏,对其东部防务,构成牵制之势。

如此,三足鼎立之势必成。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刘备需要的就是坐享荆益 , 修明政治 , 静待天时 的眷顾———天下有变。

做完了近期目标,接下来就得考虑远景规划了。

兵源足、粮草丰、内政和、后方稳、曹魏乱之时,北伐时机便成熟。诸葛亮拟定了一个出兵的“钳形攻势”计划———东线的进击中原和西线的出兵秦川互为犄角,对曹魏成夹击之势。“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样看来,“天下有变”之前的一切铺垫只为“天下有变”之际实施钳形合 围扫清障 碍 , 做好准备 。“教参“只把这个节点以前的准备工作拿来回答整个隆中对策提出的战略方针,显然不全面。

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战略方针,是为实现兴汉战略而制定的事关全局的行动指南。他预设了夺取地盘、三足鼎立、北定中原“三步走”目标。三个阶段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举措合度。全部隆中对策即围绕这“三步走”路线展开。战略意图清晰后,战略方针实为三句话,24个字:

坐拥荆益,富国强兵;

绥靖周边,统战睦邻;

机变势成,钳形进攻。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改革与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下一篇:情感对一个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