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案设计

2024-04-07

雪教案设计(通用9篇)

篇1:雪教案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优

秀教案设计

看雪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小小组的学习,自主认识“省、店”等生字。在教师的指导下,端正地书写“候、惊”等字。

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练读感叹句与反问句。看雪教学设计了解“台湾、北京”的地理差异与气候差异。熟读第9自然段,积累第9自然段的语句。

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1、了解“台湾、北京”的地理及气候差异,了解“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2、看图说话,积累词句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小小组的学习,自主认识“省、店”等生字。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教师引导下,朗读对话,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学习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雪景”图

小朋友们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一般什么时候,在我们这儿能看到图上的情景,我们也能向图上的小朋友一样?

揭题:看雪

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初读课文

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一读,也可以问问老师、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看雪教学设计

与同桌合作读一读。

带着问题读一读,知道的在书上圈一圈。

交流反馈

指学生读课文,正音

比着读,尽量让别人少发现你的错误

学习生字

在小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生字

反馈交流:

开双人火车拼读——单人火车拼读,说词——去掉拼音认读,遇到学生说到好词,指导理解,口头说话

再读课文,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棒了。

整体感知

通过刚才与课文的亲密接触,小朋友们肯定能帮老师一个忙,谁能动动脑筋,让题目按老师的要求“长胖”些?

看到了雪

学生自由准备,说

你是在哪些自然段的帮助下,使题目长“胖”的?

5、朗读师生对话

小朋友,仔细地数数课文中有多少个“说”字,老师说了哪几句话,学生说了哪几句话?

到书上找找,划划,读读

引导学生懂得第9自然段也是老师说的,变成直接对话

师生对读全文

学生对读全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台湾、北京”的地理知识、气候特征

3、了解现在台湾与祖国的关系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

2、导下,3、学会看地图,4、通过交流,5、知道台湾、北京的地理位置,6、了解它们的气候差异,7、了解“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8、了解台湾与祖国的关系,9、懂得台湾是祖国不

10、可分割的一部分,11、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12、指

13、导看图说话,14、学习积累词句。

15、指

16、导书写个别生字,17、学会观察,18、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

出示“玩雪”图,指导学生从近到远观察,说话

出示第9自然段,读、诵、背,积累词句。

解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在台湾很

难看到雪?”

刚才第9节中美丽的雪景,快乐的场面,是老师在北京看到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地图,我们来找找北京。

师指地图上的北京

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北京的地理、气候资料

书中台湾的小朋友很难看到雪。在地图上找找,台湾在哪里?指学生指出。

指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台湾的地理、气候资料

教师补充看地图的常识

播放一段北京、台湾地理、气候的短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两地的差异

现在,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在台湾很难看到雪?

朗读课文的第1句话

10、再读第9自然段

11、看不到洁白美丽的雪,玩不到快乐的雪仗,真是太可惜了。听老师说得这么好,小朋友们羡慕极了,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话,读好感叹号与问号

三、感悟提升

1、台湾小朋友怎样就能到北京来看雪,请你们帮他们想个办法?

2、学生交流

3、小朋友们提议真不错,我们确实欢迎他们来。可是他们今天要到我们这儿来,还没有同学们说得那么容易。

篇2: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深入体会文章深邃、鲜明的主旨。

2、能力目标

(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体会对比、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教学难点

1、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路线,深入理解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不同的态度及其原因

2、品味两幅不同雪景,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内涵。教学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借助朗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2.点拨法:学生接触本文时间有限,适当进行分析、点拨,有助于文章理解

3.讨论法:针对本文这个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培养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是学生得到充分发展。4.讲授法: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雪吗?那同学们知道80多年前雪的模样吗?不知道吧!今天,我们进入鲁迅先生的《雪》好好的去感受一番八十年前的雪是什么模样。

二、鲁迅生平介绍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1918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相继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药》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坟》《三闲集》《二心集》等。

三、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四、听朗诵对生字词进行注音

处()子 磬()口 塑()雪 粘()结 脂粉奁()目光灼灼()朔()方 粘()连

凛()冽()褪()尽

五、词语解释:

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精魂:精灵,魂灵。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六、全面感知课文

1.以图文方式分析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答: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 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说到“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4、③在第四段开头为什么要用“但是”,如果去掉但是会有影响吗?

答:有影响,因为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的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朔方的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七、层次的梳理内容概括

如这张图片告诉大家的,中华书法博大精深,一个雪字就有上百种写法,那么大家难道会认为大自然的雪景只有一种吗?不,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给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层次,并做出这两个层次的小标题 学生一: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1、2、3为第一层次,写的是江南的雪景图,4、5、6为第二层次写的是北方的雪景图

八、详细介绍,讲解两幅雪景图

给同学五分钟的时间,找出文中描写江南雪景图,北方雪景图的句子,完成屏幕问题 学生一:回答文中描写江南雪景图的句子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分析)

江南雪景图的总特征是滋润美艳之至,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冷绿杂草在雪下对江南雪景图的具体描绘而冬花开在雪野、蜜蜂嗡嗡闹着忙碌地飞着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此处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呢?没错,就是动静对比的手法,对江南雪景图的细致描写运用了静态描写,体现了一种静态美,而蜜蜂嗡嗡闹着忙碌地飞却是一种动态的体现,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动静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一幅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与此同时抒发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生二:回答文中描写北方雪景图的句子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分析)

她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了作者对北方雪景图总特征的描写,那么现在就有同学有疑问了,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江南的雪景图为什么会出现北方雪景图的总特征呢?问的很好,请大家再次阅读第一段的第一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好的,请问大家暖国指的是什么?没错,暖国指的是江南,那么江南向来没有的,那么哪里会有呢?当然是北方啦,这不过是作者玩了一种的简单的文字游戏,却强有力的将江南雪景雨北方雪景区分开来。

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学生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具体分析)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九、江南雪景与北方雪景的对比 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两幅雪景作者更喜欢哪一幅呢?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的那种独立,坚强不屈,奋发向 上的精神,因为在鲁迅所生活的严酷社会里,北方的雪的 精神正是鲁迅的人格的真实写照,他不屈服于社会的黑污 浊,高举思想的旗帜奋斗在那冷酷的社会环境中。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十、文章小结

让学生提出文中不明白的地方,并加以解答(此次比赛时间有限,此项不展开)之后有教室对文章进行小姐

十一、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补充课外作业

十二、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1、2、3)——滋润美艳(寄托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比

北方的雪(4、5、6)——决不粘连(孤独而且坚强的战斗者)

十三、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理念,引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如自主学习环节是从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环节是细处赏析,这是从整体到部分;合作探究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设计的。这样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究课文。

因为作者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所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搜集写作背景资料,结合已学知识《风筝》,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不能产生歧义,这些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理解。

篇3:散文诗《雪》教学设计

学生欣赏殷秀梅演唱的歌曲《我爱你, 塞北的雪》。 (大屏幕展示歌词) 引出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一) 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大屏幕展示鲁迅照片、生平、作品) 。

(二) 注音释词: (大屏幕出示生字生词, 让学生完成)

(三) 文体知识简介: (大屏幕展示“散文诗”有关知识) 教师讲解。

三.读文感知

(一) 听读。导语: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让学生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 边听边展现画面, 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的特点 (放朗读录音, 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

(二) 感读。导语: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 需视之以目, 感之以心, 动之以情, 发之于口, 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 直面课文, 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 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1、感读一

第一层 (第1段) , 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 (第2-3段) , 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江南的雪: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因为想象中的蜜蜂而充满生机, 激发人对春天的联想。

2、感读二

第一层 (第4段) , 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 (第5-6段) , 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北方的雪的特点:她“永远如粉, 如沙, 决不拈连, 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追求自由的精神。

四.教师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 江南雪的滋润美艳, 朔方雪的蓬勃奋飞, 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 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 优美的语言, 也让我们陶醉。要求学生加强朗诵, 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

五.读文感知

老师:精力专注, 走入散文诗的意境, 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 恰当运用朗读技巧, 用声音加以传达。

1、提示朗读要求:

(1)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2) 进入情境, 读出特点。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3) 女:江南的雪 (优美) ;男:朔方的雪 (壮美)

个别学生自主有感情朗读课文 (全文或某一段落) 师生评价。

2、评价参照:

(1) 发音准确, 节奏合理。

(2) 读出诗意, 感情充沛。

(3) “江南雪”语调要温润, 赞美的, 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3、品味语言 (研讨与练习二, 可根据情况补充)

第1题, “冰冷”“坚硬”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 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 这里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 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 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 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 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 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六.探究归纳

(一) 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 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的倾向, 你认为作者的称赞倾向哪方?

(学生思考发言后老师评价总结)

(二) 主旨 (老师可适当介绍背景材料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主旨:滋润美艳的南方雪, 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 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 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篇4:《沁园春·雪》说课教案

1、学习词的崇高美,了解词的格式,掌握阅读词的方法。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

二、教学创意:两条教学线索。

1、知识穿插 2、师生朗读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点·雪》

1 、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冰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就因此而得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沁园春”长调114字,双调,上阕13句56字,四平韵,下阕12句,58字,五平韵。

2、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写下的这千古绝唱的词。值2月5日,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距黄河二十来里的清涧县的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2月7日,已飞了一天的大雪仍在漫天飞舞。作者素来喜爱雪,此时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白茫茫浑无涯际,当晚,心情十分振奋,在住处,一灯如豆,伏在一张小炕桌上一气呵成该词。

二、师生配乐朗诵《沁园春·春》

1、教师要读出节奏,把握轻重音,学生闭书静听,潜心感受。板书提示,要求学生读准下列字音。(自制语言卡片)

A:字音

分(fèn)外 妖娆(ráo) 逊(xùn) 数(shǔ)

B:短语

红装素裹 山舞银蛇 一代天骄 原驰蜡象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 分外妖娆

2、学生分组分人朗读:(朗读训练)

A、学习活动之一:诵读,整体理解。

a、请同学们体味词的意境,进行朗读。语速适中,表现出一种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情景融合。

b、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全词内容,试着用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对这首词进行评价,比如: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教师略作小结,

B、学习活动之二:朗读,分层概括,朗读训练二,语速缓急有致。读出特殊节奏与感情(教师点拔)

请同学们大声朗诵,感受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拮萃: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仗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而“沁园春”这种词格一般都用较多的对仗。如:“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C、学习活动三:诵读品味词句。朗读训练三

知识撷萃:练字

诗人讲究炼词、炼句、炼字、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反复推敲语句,使之精确简洁,生动传神。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并说说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用得好。

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一静一动,静移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望”字取“登高远眺”之意的评价。“略输”、“稍逊”两个词表明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中有贬;“只识”一词则表明作者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藐视.

请同学们在品味欣赏再自由地朗读课文,体会词中的情感.

学习活动家四:朗诵 感受意境 朗诵训练四.

知识撷萃:意境.音调高亢激昂,意气风发。

意境:就是作品中,表现着、蕴含着、渗透着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意境是悲壮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是凄婉的。本首词的意境是崇高的。

激情朗读,读出气势,感受意境。先请同学们激情背诵这首词。教师小结:可励志激发,从而以求有所作为。

三、赏析上下阕,把握词的宗旨

1、由对万里江山的描绘过渡到对万代历史的评述。

2、由“惜”总领出对百代帝王的评价,分别指出了历代封建帝王的局限性。

3、对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

词的最未三句,雄视万代,超越往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历史发展到今天,无产阶级,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创立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奇迹——新中国的建立和伟大的成就!

四、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大气磅礴,写景非凡,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崇高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与结合。

古往中外,写雪的词无计其数,但往往是以小景、小家、小院为描写对象。由于描写对象的局限,写得再好,也只是小家碧玉,而毛泽东主席的词却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宽广胸襟和盖世雄才,同时也让未见过毛泽东的人们,领略到了共产党人的风骨和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无限光明和希望。

五、课文品读:

《沁园春·雪》字词欣赏集句。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祖国的北方风光大好,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大雪纷飞。这三句将在北国壮丽的冬令雪景展现出来。“望”是领字,点明所写都是远望所见,犹如:这边独好,远处有人家,风景如画!

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互文见义,形象地再现了大雪纷飞,茫茫无际的壮丽景象。“惟余”一词,生动地刻画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顿失”两字,则夸张地描绘了北国冬天特有的滴水成冰,大河封冻的景象,且极富有动感、美感。

“江山”概括长城、大河、群山、高原,以“多娇”总结,“北国风光”的面貌;后句“无数英雄”四字,引出下文中的历史人物顺序登场,使这首词由对万里江山的描绘,转为对万代历史的评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意是:历史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篇5:看雪教案设计

1、了解“台湾、北京”的地理及气候差异,了解“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2、看图说话,积累词句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小小组的学习,自主认识“省、店”等生字。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在教师引导下,朗读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学习思考的好习惯。教学过程:导入:出示“雪景”图小朋友们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一般什么时候,在我们这儿能看到图上的情景,我们也能向图上的小朋友一样?揭题:看雪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初读课文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一读,也可以问问老师、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与同桌合作读一读。带着问题读一读,知道的在书上圈一圈。交流反馈指学生读课文,正音比着读,尽量让别人少发现你的错误学习生字[1]在小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生字[2]反馈交流:开双人火车拼读——单人火车拼读,说词——去掉拼音认读,遇到学生说到好词,指导理解,口头说话再读课文,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棒了。整体感知通过刚才与课文的亲密接触,小朋友们肯定能帮老师一个忙,谁能动动脑筋,让题目按老师的要求“长胖”些?(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学生自由准备,说你是在哪些自然段的帮助下,使题目长“胖”的?

5、朗读师生对话(1)小朋友,仔细地数数课文中有多少个“说”字,老师说了哪几句话,学生说了哪几句话?(2)到书上找找,划划,读读(3)引导学生懂得第9自然段也是老师说的,变成直接对话(4)师生对读全文(5)学生对读全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台湾、北京”的地理知识、气候特征

3、了解现在台湾与祖国的关系第2课时课前准备: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

2、导下,3、学会看地图,4、通过交流,5、知道台湾、北京的地理位置,6、了解它们的气候差异,7、了解“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8、了解台湾与祖国的关系,9、懂得台湾是祖国不

10、可分割的一部分,11、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12、指

13、导看图说话,14、学习积累词句。

15、指

16、导书写个别生字,17、学会观察,18、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过程:看图导入出示“玩雪”图,指导学生从近到远观察,说话出示第9自然段,读、诵、背,积累词句。解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在台湾很难看到雪?”刚才第9节中美丽的雪景,快乐的场面,是老师在北京看到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地图,我们来找找北京。师指地图上的北京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北京的地理、气候资料书中台湾的小朋友很难看到雪。在地图上找找,台湾在哪里?指学生指出。指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台湾的地理、气候资料教师补充看地图的常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播放一段北京、台湾地理、气候的短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两地的差异现在,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在台湾很难看到雪?朗读课文的第1句话

10、再读第9自然段

11、看不到洁白美丽的雪,玩不到快乐的雪仗,真是太可惜了。听老师说得这么好,小朋友们羡慕极了,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话,读好感叹号与问号

三、感悟提升

1、台湾小朋友怎样就能到北京来看雪,请你们帮他们想个办法?

2、学生交流

3、小朋友们提议真不错,我们确实欢迎他们来。可是他们今天要到我们这儿来,还没有同学们说得那么容易。出示一段录音: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或播放一段“海峡两岸”相关关系影像)

4、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定会迎来台湾小朋友,到时我们一定能与他们一起看雪。

四、学写生字

1、重点指导书写“候、接”

2、其余的学生自己观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

1、作业本作业

篇6:《瑞 雪 图》教案设计

宋春丽 预学导航: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试着说说课题《瑞雪图》的含义。

2、自学生字。查找“眺、妆、砌、稳”的形近字,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万籁俱寂、粉妆玉砌”的意思。

3、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试着列课文提纲。

4、查找作者资料。

5、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孩子们经常见到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教学难点:

1、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解说)每到冬天,同学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检查预习,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一)畅谈感受

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二)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课件出示)

(三)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1、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4、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四)、质疑、解疑

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三、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

小标题

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

下雪前 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

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

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

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四、学习课文3~6自然段

(一)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和“下雪后”这部分内容。

1.导读卡

(1)读:小组内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4)品:找出你们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

2.小组汇报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

小标题

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

下雪前

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

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

下雪时

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

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二)小组汇报课文4、5自然段

1.读文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

小标题

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

下雪前

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

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

下雪时

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

下雪后

雪后美景,孩子玩乐 山川、河流、树木、房屋

天放晴,太阳出来,雪停了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五、总结全文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六、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板书设计

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瑞雪图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瑞雪兆丰年

下雪后:粉妆玉砌 教后反思: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12单元的主体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上完这节课,总的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后细细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在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新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设疑、质疑、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学生自己快速读、品读、有感情的朗读、研读、示范读、表演读等等,在适当的时候由老师示范读、带读。教学任务就在书声琅琅中轻松的完成。

二、在教学中,我很适当的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唤起了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许多孩子被那些美丽的图片所吸引,在《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里,更从形、声上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雪景里,使学生有了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而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时,我采用雪景图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结时,让学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进白雪皑皑的境界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三、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适时评价后进行鼓励。比如,有个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并发奖励卡给他,而有些学生在示范读的时候读得不是很有感情。我尽力去鼓励他,这一句句的鼓励,学生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课堂检测

一、听写词语

二、在()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阴云

()的天空

()的世界

()的雪花

()的彩虹

()的叫喊声

三、照样子写词语。

毛茸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把谚语加粗。

()风飘扬()春三月

五()十色()然变冷()云密布 粉()玉()寒风()冽()雪()丰年

五、阅读片断,完成题目。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树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1.解释词语。

彤云密布:__________

2.用“‖”把短文分为两层。

3.这段话中描绘声音的词是:__________

篇7:课文雪教案设计参考

一、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体味作者的情感。

2、比较南方雪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欣赏文章中精彩的语言,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这本集子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课文的抒情场景围绕南方和北方的雪的对比展开。升腾着的朔方的雪,也是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雪是多情的、雪是有灵感的精灵。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此折腰,1924年,北京岁未,鲁迅先生傲立雪中,激情满怀,也写下了一篇独抒性灵的抒情散文——《雪》。

[自主学习]

一、基础识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灼灼()凛冽()褪尽()霁()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荷jǐ()páng()徨juàn()念脂粉lián()

3.解释词语。

朔方:

二、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1)(第1——段):。

2)(第段):。

2、课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幅怎样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

3.两幅雪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

[课堂探究]

(一)研读1——3段。

1、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点的词语: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雪景图?

______。

3、作者写怀念中的江南的雪,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

_______

4、“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描写了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_______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_______

6、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________

7.作者还描写了雪罗汉的形象,在全文有何作用?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_______

8.作者在课文开头前三段描写了江南雪景,用意是什么?

(二)研读4——6段。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鲁迅笔下“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_______

2、段首用“但是”,有什么作用?

_______

3、写出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_______

4.课文4、5、6、三段描写北方雪景,用意是什么?

_______

[提升训练](15分)

陕北的山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这地球的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像,想像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2分)

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2分)

_______

(2)走进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3分)

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

篇8:《沁园春·雪》的朗读设计

一、听读诗歌, 想象画面

1. 听男声配乐朗诵, 想象诗中的画面。

提示: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 想象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 伸向远方, 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 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 后者奔腾壮丽。

2. 听朗读, 标示句中的音节停顿。

提示:一是注意句间的停顿,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用“/”标示。

二是长句中的意义停顿, 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 在层次转换处的停顿应该稍微长一些, 如上阕前三句总写, 然后“望”字总领, 末尾三句写词人想象, 三个层次间的停顿应该要比较明显, 用“||”标示。再如上阕前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前一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构成“总———分”两个层次, 朗读时就需要在“||”处读断。

二、自读文本, 读出力度

1. 自读课文, 要求吐字要有力度, 读时昂扬顿挫。

提示:全词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望”“惜”处停顿, 每节节奏可先慢后快, 而后再舒展。

2. 第一遍, 重在整体感受, 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3. 第二遍, 细读体味情感, 注意节奏。

4. 第三遍, 在配乐中朗读进入情境, 注意轻重、抑扬、抒情性。

三、点读诗句, 边读边说

1. 从妙词佳句上品味诗词———自选自读自品。

提示:如“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 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再如“莽莽”“滔滔”都用叠词, 音响浑厚, 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2. 从写作手法上赏析诗词———男生选读女生赏析。

提示:如“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封”字凝然静态, “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 淳朴净美, 意境开阔, 气势宏大。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化静为动, 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模样, 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 从词人情感上体会诗词———女生选读男生体验。

提示: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句, 使人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 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四、美读课文, 集体演读

1. 共同策划演读脚本, 分配好角色。

2. 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要求读出轻重, 读出起伏, 读出缓急, 读出真情, 读出韵味。

篇9:《雪》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与作用,理解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各自特點及其寓意。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培养阅读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文中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理清行文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情感倾向,学习他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

重点:理解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各自特点及其寓意。

难点:把握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情感倾向。

关键问题:

弄清“但是”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时间3分钟)

教师介绍导入方法,开场白方法:由彼及此。可由作者引入,可有内容引入,可由写法引入。(这是综合性学习中口语交际中的常见考题)学生自己导入。

多媒体展示目标:散文诗的特点: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或韵或散;句式通常短小;篇章长度通常短小。学习散文诗的最好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结构预习,生成问题(时间:10分钟)

教师强调学法,学生采用“查划写记练思结构化预习法”阅读课文,在书上圈点批注,完成导读单。教师巡视,了解预习情况。

(三)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时间:20-22分钟)

教师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闭眼听,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心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

学生小组讨论:文中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幅呢?

以“我更喜欢的是 的雪,它具有 的特点,是一种 美的句式说话。

归纳总结讨论学习成果,整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推选代表展示发言:

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但不长久,略有遗憾。北国的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的壮美。这两种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重点研读: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讨论归纳: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其实也表现着作者的一种感情倾向。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文中用“但是”一转。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教师针对学生展讲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进行实时的评价指导。(多媒体展示)

深层探究: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北雪?为什么?(提示:可结合课后本文的写作时间谈谈当时的写作背景)

小组讨论展示: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抢答问题: 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通过此环节,采用悬赏激励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领会了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对文章的语言有了深入的感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探究写法:.作者写雪景仅仅是为写雪而写雪吗?

学生讨论归纳: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

美读课文: 为了更进一步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美读课文,领略文章的意韵。

1. 请女生诵读描写江南雪的前三段,尽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男生诵读写北国雪景的后三段,读出其雄浑俊伟的气势。

2. 教师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南雪:语调舒缓,语气轻柔;北雪:语调激昂,语气铿锵有力。

3. 重点诵读描写南方雪野和朔方雪景的语句,然后选择图片给配解说词.。(此环节是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设,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四)问题训练,提升能力(时间:5-10分钟)

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完成问题测评单,教师采用“误导法”(故意出现错误)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学生总结,完善知识结构图。

(五)动笔作文,学习写法

上一篇:初期新文化运动口号下一篇:学风建设调研问卷调查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