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方案

2024-05-20

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方案(精选6篇)

篇1: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方案

八一初中

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县教育局《学校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方案》精神,根据上级对治安综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在充分发挥校治安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切实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状况下,努力创造一个社会、家长、老师、学生放心的平安学习环境。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治安秩序集中整治领导小组。组

长:陈辉 副组长:刘巧灵

成员:周茂文

刘泽光

罗毅

各班班主任

三、重点问题:

1、协助乡治安秩序集中整治领导小组的治理工作,对学校周边非法违规经营和对学生有影响的一切经营场所包括各类流动摊点进行排查,并及时向区、县教育局整治领导小组报告实况。

2、组织老师和职工进行学习。认识集中整治的重要性,宣传集中整治活动的现实意义。要求各年级通过对学习的调查,对网吧、电子游戏的学生进行登记,在与家长联系的基础上对以上学生进行重点并进行有方式方法的教育和管理。

3、校教代会、校整治小组对门卫制度再一次进行讨论,该补充的补充、该修的修改。考察门卫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实况,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对不够格的人员坚决辞退。

4、加强与法制副校长联系,聘请副校长来校对师生进行治安整治专题课。

5、加强对校内外学生的管理。

6、各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在六周之前各班出一期宣传板报和专栏。利用班队活动时间讨论怎样预防防火、防毒、防意外事故。

7、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严禁学生随意购买,流动摊担食物更不能在来校路上吃早餐。

8、严禁学生携带刀具和其他易伤他人器具及危险品到校。

四、具体实施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各班认真学习,落实学校《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方案》。

第二阶段:学校整治领导小组到各班进行检查(包括学生对整治活动的认识,对饮食、安全防范等内容的落实、执行情况)。对防治观念强、防治措施得力、防治行动落实较好的班级给予表扬奖励,对措施不得力、不到位的班级,特别是学生有违反学校“整治”方案的行为的班级,学校给予公开批评,作为年终班级评比的重要依据。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集中整治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长抓不懈,切实维护学校秩序,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平安环境。

篇2: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学习践行“四讲四爱”系列之“讲党恩爱核心”实践活动,创建文明城市。

二、活动目的

让学生懂得爱护环境,爱护家园,热爱劳动参与到七城同创中来。

三、活动主题

“文明城市创建,我参与”

四、活动时间

2018年6月5日 下午

五、活动地点

昌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周边

六、参与人员

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及全校师生

七、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捡垃圾

八、活动流程

15:30—15:40带好工具,排队 15:41—16:30 捡垃圾

16:31—16:40检再次检查清理情况 16:41—17:00带垃圾返校 17:00—17:10学生洗手回教室

九、活动准备 撮箕4个 小垃圾袋15个 扫帚6个。

十、组织领导

语文教研组组长 :斯朗拉姆

篇3: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方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中生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日益趋向多元化。学生对校外环境的偏好给校园周边的饮食市场提供了重要商机, 但是由于校园周边的饮食店多为小店, 且小商小贩较多, 同时顾客流动性大, 所以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学校周边饮食环境调查

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餐馆是高中生们就餐的两大场所。学校的食堂价格相对较低, 饮食环境较好, 同时食品大多数都有质量保证, 学生们可以放心饮用, 并且学校食堂中的消毒以及管理方面相当规范, 且管理严格。但是, 由于学生们下课高峰期的问题经常造成食堂拥挤, 他们需要在食堂中排很长的队等候, 极大地浪费时间。校园周边的饮食店虽然价格高一些, 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不用排队, 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多样化的食物。另外, 由于校园周边饮食店的服务态度相对较好, 学生们相对而言比较喜欢去学校周边的饮食店吃饭。据调查统计, 学生们在学校周边的食品店多是选择一些食堂中没有的菜式, 比如:鸡蛋饼、煎饼、锅贴、凉米粉等, 这些食物受到学生尤其是女生们的青睐。但是, 学校周边的饮食店也存在着流动性很强的小摊小贩, 这些小摊贩缺乏完整的经营资质, 并且环境不干净, 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 学校周边食品店有着很多的不健康没有营养的食品, 比如:麻辣烫、烤面筋等, 虽然这些食品能够满足学生口味上的需求, 但是这些食品没有营养, 甚至对学生的生命安全存在威胁。

学校周边安全饮食对策思考

学校及家长加强管理教育

让学生不吃学校周边食品点的不健康食品, 需要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加强管理。首先, 学校要加强对食堂的管理, 扩充食堂里的菜式、菜品, 实现学校菜饭种类多样化, 满足学生的需求, 另外, 学校要对食堂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 学校中经常存在着因为食堂工作人员素质不佳克扣饭菜或服务态度不佳造成的争吵, 这样会极大影响高中生的情绪, 使其无法安心学习。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校在招聘时需要招聘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食堂服务人员, 能够真正关爱高中生, 稳定学生的情绪。其次, 为了解决食堂中人比较多的问题, 学校可以合理设置学生们的下课时间, 在早中晚吃饭的时间, 学校可以错开不同年级的吃饭时间, 比如:在中午, 高三的学生在11:45 下课, 高二的学生在11:55 下课, 高一的学生们在12:05 下课,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相对地错过食堂高峰期, 不会导致因为过度拥挤或排很长的队浪费时间。最后, 学校对于食堂的管理还可以体现在适当增加食堂的窗口, 增设一些特色菜品,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食堂中的拥挤问题, 还可以吸引学生们在食堂中就餐。除了需要学校做出相应的措施外, 还需要学生们家长的配合, 部分学生家长会宠溺学生,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但是学生选择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食物是不健康的食物。部分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学校周边食品店的食物比学校食堂的食物安全, 这样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家长应教育孩子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的食品, 另外, 家长可以采用一些控制学生生活费的方法使学生减少外出吃饭的次数。

学生自觉选择健康食品

杜绝学校周边不健康的事物, 最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食物。学生需要理性选择自己的食物。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食堂中的食物是平价健康而且有安全保证的, 学校周边的食品店中很多缺乏相关的营业执照或手续等, 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高中生功课很多, 学生的课业压力大, 需要在吃饭时适当补充自己的营养, 这样才能有很好的体力和精神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自己, 更好地应对高考。因此, 笔者建议学生根据食堂的情况为自己构建一份健康食谱, 根据食谱在食堂中吃饭, 这样会有较高的情绪。另外, 食堂中人比较多, 学生们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笔者建议学生可以在课间时写下单词本放在兜里, 在排队时背一些英语单词或数学公式, 合理地利用时间。最后, 高中生应理性控制自己的需求, 在学校食堂吃饭, 虽然会有一些瑕疵, 但是在食堂中吃饭可以有很好的质量保证。而在学校周边食品店吃饭, 则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甚至对学生的身体安全造成威胁, 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应对高考。

篇4: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篇5: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方案

开展校园及周边卫生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为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贯彻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动员会议精神,落实《全区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集中活动月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滨州市沾化区教育局“小手拉大手 争当环卫小卫士”活动实施方案》(沾教〔2015〕16号)文件要求,我校决定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卫生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抢抓沾化撤区设区新机遇,紧紧围绕改善城乡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以提升校园和家庭环境面貌为重点,实现师生、学生家长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校园、家庭环境卫生面貌的整体提升,助推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

以建设“和谐、文明、卫生、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奋斗目标,提高师生员工的环境卫生意识,创建一个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成立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校园环境卫生治理的组织,保障活动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下领导小组。组长:丁洪良 副组长:徐景山 具体负责人:徐景山

成员:赵汝峰、刘明芳、郭金峰、范宜勇、耿荣文、各班班主任

三、治理活动时间

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5月13日为重点治理时间;之后,进入长久治理时间。

四、环境卫生要求

各班包片责任区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要严格按照要求,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1、校园环境卫生:地面和楼面无垃圾、无污渍;墙壁无乱贴、乱涂、乱画;教室、宿舍、功能室(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室、等)卫生清洁,陈设整齐,无乱堆乱放;校园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放养家禽与家畜,无垃圾广告;水沟畅通、干净。

2、厕所卫生:厕所要有班级定期管理,要做到干净,无浓重异味、无纸屑、杂物。

3、校园周边环境:校(园)门口清洁卫生、无乱停乱放,无流动摊点,校园周边无广告垃圾,确保校园周边卫生。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1)召开校教职工大会,学习市里有关会议精神。(2)在校周会上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性。(3)张贴标语、出墙报等。

2、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卫生督查小组,并把校园环境分成责任区,并落实给每位责任人员。

(2)实行每天上下午两小扫,每周一、四大扫,保持校园环境清洁、卫生。

(3)各班设立卫生督查岗,负责对本班的责任区进行督查。

(4)结合学校的五项竞赛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大评比,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比公布。

(5)学校餐厅环境卫生:房前屋后没有垃圾,没有柴火、杂物乱堆乱放现象。确保房前屋后卫生干净整洁。

六、具体职责

1、学校每位师生员工都有打扫、监督学校环境卫生的权利和义务。

2、学校卫生检查组对学校环境治理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3、值日领导和卫生监检员及值周教师对学校每天的环境卫生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4、各班主任是所属责任区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组 织学生进行卫生扫除并保持卫生区整天的干净清洁。

七、责任追究

各班包干区卫生检查中全期有三次以上不达标的,向学校检查组写出书面检查;全期有十次以上不达标的责任人,除向检查组写出书面检查外,当年考核不评优。如果有一次被区有关领导来校检查或被暗访组检查不合格的责任人,除向有关方面写出书面检查外,当年考核不评优。

古城镇文峰小学

篇6: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方案

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全力打击和防范校园及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秩序的稳定,经乡政府研究决定,从2010年4月15日至2010年5月31日,集中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综合治理工作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对综合治理工作要求,着力消除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和薄弱区域,确保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深入推进。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深化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加强警校合作,深入开展法制、安全教育,使全乡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及消防防控措施明显加强,学校预防事故和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明显下降,治安、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消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制度不断完善,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让社会和群众满意。

三、重点整治措施

1、治安维稳

由综治办、派出所牵头,重点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依法严惩侵害师生和侵扰学校的恶势力,坚决铲除校园及周边存在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防止伤害师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2、交通安全

加强交通管理,整顿交通秩序,划定停车线,设置减速带、提示牌等交通提醒标志和设置,打击和取缔校园及周边违法载客车辆,消除交通隐患,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

3、消防安全

加强对学校及周边人员集中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严防事故的发生。

4、用电安全

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民房、企事业单位用电情况进行排查,坚决打击乱拉乱接等违章用电现象,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5、饮食卫生

重点整治校园及周边食品卫生。整治和取缔学校及周边的游商摊贩、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摆设点等现象。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加强学校对春季易流行传染病的防控,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6、文化市场管理

清理整治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场所,取缔非法网吧、电子游戏厅、录象厅,禁止不良或有害读物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播,强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和管理,及时删除

和封堵网上有害信息,杜绝网吧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发生。

7、污染治理

对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学校附近噪音污染,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8、法制教育

各学校配齐配足法制副校长,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氛围。

四、整治步骤

此次集中整治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摸底排查宣传发动阶段(4月15日-4月25日)。主要是对师生反映强烈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摸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宣传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4月30日-5月24日)。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组织相关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清理整顿,切实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5月25日-5月31日)由乡领导带队,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对全乡各学校校园及周边集中整治活动情况进行督察,对整治不到位的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治效果突出的学校予以表扬。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及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形

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确保集中整治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2、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层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对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3、加强协调,注重实效。整治过程坚持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师生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好制约学校发展的治安隐患和治安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排查出来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整治的问题不反弹。

4、依法整治,文明执法。此次集中整治行动要依法办事,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法制宣传,坚持说服教育和耐心疏导为主,切忌蛮干或产生对立情绪,防止因工作失误、处置不当使问题扩大。

5、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本次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乡政府成立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各单位及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联络、协调与沟通,以确保本次集中整治活动的目标任务的实现。

XX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上一篇:初三上学期语文核心重要知识点下一篇:优质课《在山的那边》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