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2024-04-25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精选8篇)

篇1: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1 海绵城市热潮

传统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已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与危害,近年来的城市内涝灾害广受病垢。

事实上,严重的径流污染、水文循环的破坏乃至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必须受到更充分的重视。无论如何,以刚性的、灰色的雨水排除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问题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年相继发布文件(国发 23、国办发36号文),指导城镇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排水防涝规划》)编制要求与总体方向。在住建部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建筑大学负责主编、多家规划设计研究院参加编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几经修改与完善, 年10 月,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的名称发布。同年 12 月,国家住建部协同财政部、水利部共同发布海绵城市试点申报通知,调动全国 100 多个城市的积极申报。2015 年3 月底,经过数轮竞争性评选,确定南宁、白城、济南、武汉、镇江、嘉兴等 16 个城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要求每个试点城市 3 年内建成并运行不少于 15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超过 200 亿元。目前,全国范围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方兴未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1].然而,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难题,涉及到观念的转变、新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制定、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程序、管理模式创新、跨专业协作、政策与实施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等诸多亟待解决和配套的工作。从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及城市建设经验来看,这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从 80 年代延续至今,仍在发展和不断创新。从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容的普遍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储备、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来看,在几年内快速完成行业的整体转型,并大规模的推行,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巨额资金支持的建设热潮背后,更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全面梳理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误区和障碍,把握关键,从长远着眼,从近期入手,制定近远期规划,才能构成更科学、持续的推进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和科学发展。

2 困难和误区

2.1 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难度认知不足

一些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艰难程度还认识不足。申报成功城市的试点区域一般既包括改造难度极大的老旧城区,也包括部分新城区与待建区,在两三年内完成超过 15km2的试点区域建设与改造,普遍涉及数百个改造与新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评估。

不仅项目数量大、周期短,还必然涵盖各种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选择和合理组合,甚至还可能涉及河道、湖泊及流域的综合整治,如何尽快、有序地完成实施方案的整体规划,科学、有序、全面开展各个项目的设计及施工建设,是一项异常紧迫又有很大难度的工作。而且,不同区域也都面临不同的建设风险和落实困难。

对于不少城市老旧城区改造项目,一方面,绿地率很低,难以提供充足的地上空间布置低影响开发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面临已建绿地的改造、市政道路空间和竖向关系的改造、合流制区域管网的提标改造、水涝点整治、涉及许多不同部门的协调、市民对大范围改造的理解和支持等综合性难题。

新城区虽然绿地率相对较高,但建筑与小区普遍景观条件较好,高层建筑多,不仅面临建筑内排水雨落管断接、景观改造阻力大和提升空间小等专业问题,公共空间大范围改造工程对城市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和对居民的干扰,也会面临市民的抵触情绪甚至投诉压力等,成为推进的障碍。

对于待建城区,地块开发建设时序与海绵城市建设期限的匹配、已拿到土地开发许可的建设项目如何强制落实控制指标,也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

而且,接下来编制具有强指导性、实施性的专项规划,大量项目的具体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推行 PPP 模式,质量监督和保障,评估验收准备等安排,都是各城市尽快推进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焦点和难点。

总而言之,旧城和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都会面临主、客观两方面许多的巨大困难和障碍。缺乏对这些困难和障碍的清晰认知,以及高效的制度突破和安排,高效率的应对策略,将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海绵城市内涵关系不清

从部分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与近期工作进展来看,存在对海绵城市的内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排水防涝、径流总量及径流污染控制等基本概念和关系的认识模糊。

一方面,狭义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功能和适用范畴被有些人忽视或夸大。通俗说,就是笔者略为夸张地归纳为对低影响开发的“万能论”与“无用论”两种认识,或者说是“灰色派”和“绿色派”两种不同的主张,即完全依赖或完全否定灰色基础设施。客观来讲,已建城市条件错综复杂,务实有效、可持续的排水系统解决方案很难简单地依赖单一的灰色或绿色设施。毫无疑问,完全依靠灰色设施不符合“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和建设要求[2],而在已建城区大范围的改造工作,受绿地率、管网条件及地面竖向关系等许多因素的限制,不考虑现实条件,一味追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也如天方夜谭,不仅增加实施难度,还可能拖延建设周期、增加投资甚至根本无法落实。

另一方面,排水防涝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也亟待明晰。

如一些城市的申报实施方案中,将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狭义地局限于低影响开发分散式设施,而忽视了如多功能调蓄公园、管网提标改造、合流制区域内涝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综合方案和设施的建设。

2.3 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和指标的片面理解和僵化操作

海绵城市涉及新的突破性的控制目标和指标。“渗、滞、蓄、净、用、排”即精炼地概括海绵城市建设的多目标、多途径特征,如何科学地认识这六字的内涵至关重要。

但从一些城市实施方案看,存在理解僵化、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而影响实施方案的合理性。例如,在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各类项目的分配时,将这六字截然分开对项目进行安排,就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方面,显然是不了解或忽视大多数低影响开发设施多功能的特点。以典型的生物滞留设施为例,该技术不仅包括渗透、滞蓄、净化、雨水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同时,它还必须具有溢流排放之功能以防止水涝,即,仅一种小设施就体现了上述“六字方针”;另一方面,在一个具体的项目甚至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流程中,也是由多功能的许多设施所组成。而且,在实际的雨水系统中,径流总量、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3-4]乃至排水防涝指标,也多是交织在一起,或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和耦合关系,而不是截然的分开。因此,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或专项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僵化分割控制指标与项目建设方案,而是要根据具体条件的不同,根据各种设施的特点、适用性和多功能特征,综合分析和选择,进行系统的优化组合,及项目的总体安排。

此外,对“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控制性指标,也需要科学地理解,结合不同项目具体条件,和其它量化控制指标,合理地来应用。

2.4 PPP 模式如何适应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特点和要求

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的 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内容。首轮试点申报中,开展 PPP 模式的城市额外奖励达到 10%,也是这次申报与建设试点的热点与难点之一。

PPP 模式不是简单的融资渠道,更不应成为地方政府转嫁责任和财政负担的途径。海绵城市建设的 PPP 模式,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建设 / 运营等不同的阶段、面对政府 / 开发商等不同责任主体下的运作,否则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举例来说,城市水厂及管网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等,一些企业具有相对成熟的运营经验,可通过水费分成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获得长期盈利,比较适合直接作为 PPP 项目。但长期来看,需要探索和解决雨水排放显性或隐性收费的问题。而某些旧城小区、道路雨水系统改造项目,没有长期可持续的收入,建设阶段政府投资难辞其咎,运营阶段也需要综合考虑物业交割和特许经营等不同的管理方式。

事实上,上述一些困难或误区都是由于对海绵城市的内涵与系统的复杂关系缺少科学理解和清晰认识,如果不能清晰理解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会直接造成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混乱和缺陷,对未来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广造成负面影响。

3 海绵城市推进的若干关键环节

3.1 准确把握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和系统组成

(1)内涵与目标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通过现代雨洪管理理论、方法和科学技术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水文题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具体目标就是要有效控制径流排放总量、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保护生态环境。《指南》及相关的规范标准已经给出了这些综合目标的具体控制指标和参数。

(2)系统组成现代城市雨水系统,或者说海绵城市雨水系统,更多通过低影响开发(LID - Low Impact Development)和 绿 色 雨 水 基 础 设 施(GSI - Green StormwaterInfrastructure),结合必要的灰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子系统[2].图 1 给出了海绵城市雨水系统与设施层面的各子系统的相应关系示意。

·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源头控制系统)

·雨水管渠蓄排系统(或称小排水系统)

·超标雨水控制系统(或称大排水系统)

通过上述系统的整合和有机衔接,综合达到总量减排控制、水质控制和洪涝防治,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或修复。

3.2 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

现代雨洪管理或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对上述系统形成共识,并基于每个城市的具体条件来科学地运用并落实。而具体应用于老城区改造,必须考虑城区现有绿化率条件,建筑雨落管的改造、既有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提升和道路坡度与地形竖向的综合利用等复杂现实条件,广泛采用“绿-灰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国际上,很多城市如西雅图、华盛顿、费城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大力倡导未来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结合“灰色”基础设施共同改造城市老旧城区以及建设新城,并编制中长期的实施规划和投入长期的政府资金。2012 年启动的旧金山城市排水系统升级规划(Sewer System Improvement Program, SSIP)中,计划在未来 20~30 年间投入资金 60 亿美元,统筹绿色与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对旧金山湾区进行系统更新。该计划既涵盖在部分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的绿色改造,也包括污水厂升级、管网提标以及隧道等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综合应对城市洪涝、设施老化、雨水径流和合流制溢流污染以及抗震等多方面问题[5].

国内一些城市例如沈阳市、镇江市、嘉兴市等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例如笔者参与沈阳规划设计院合作开展的合流制老旧城区的系统改造策略研究,通过源头低影响开发、管网局部改造和调蓄设施建设、盾构雨水干管等多种方式综合解决洪涝与污染问题。虽然研究方案最终由于资金等原因尚未实施,但对于“绿 -灰结合”、“多级蓄 - 排结合”已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成果。目前在参与的多个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也是以绿-灰结合为主要规划策略和实施方案的技术路线。

3.3 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项规划和工程设计

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复杂现实条件、突出的跨专业和系统衔接问题以及紧迫的建设时序,各试点城市急需编制一个具有高度可实施性的综合性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项规划[6],科学提出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顶层规划提出土地利用要求,并衔接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道路与交通、绿地等其他专项规划等新编与修编,结合旧城改造规划或计划、“棚户区改造”、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造等,共同落实雨水系统相关建设内容(图 2)。

基于各试点城市短期内见效的特殊要求,该专项规划应至少涵盖以下要点:(1)低影响开发、小排水系统、大排水系统的综合目标与控制指标体系;(2)响应控制指标要求,提出市政以及各地块海绵城市工程主要建设方案,既包括分散式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也包括管网及处理厂提标改造、地面行泄通道与调蓄空间、末端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容;(3)重点项目建设清单与时序安排;(4)试点区域考核体系与评估达标方案;(5)建立清晰的资金保障与机制保障措施,权责明确落实到责任主体;(6)相关规划修编建议等。

在上述规划指引下,还需要全面开展大量具体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对第一批试点城市,由于建设任务量大,难度系数高,各地普遍缺乏有技术储备和丰富经验的设计单位和施工队伍为后续工作做强力的支撑。因此,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本地规划设计单位重要作用和责任,还需要借助有实力的咨询团队的有力协助或指导。

毫无疑问,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绝不限于以上几方面。例如还必须有给水排水、风景园林、景观、水利、道路等专业工程师的通力协作,等等。

4 展望

长期来看,我国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必然向海绵城市 -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转变。无论是工程界、学术界还是政府管理者都已经清晰认识到原有的目标单一、高碳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雨水排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但从一些雨水管理领先国家的推进经验来看,这一转变和新体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管理理念、政策机制方面有重大突破,必须建立系统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和培育新型的产业等等,期望短期内快速见效恐欲速而不达。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正是向这个方向转变迈进的一大步和跨越式发展的尝试。尝试,就应该允许出现偏差甚至出错,就应该准以纠偏。

我们期待未来的步子更大也更稳,让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成为“美丽中国”和未来“绿色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和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车伍,闫攀,赵杨。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18):45-51.

[2] 车伍 , 赵杨,李俊奇,等 .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J]. 中国给水排水,2015,30(8):1-5.

[3] 车伍 , 张伟 , 李俊奇 . 城市初期雨水和初期冲刷问题剖析[J]. 中国给水排水 , , 27(14): 9-14.

篇2: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山地城市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该意见确定了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更需抓住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支持的政策机遇,结合贵州特点,统筹推进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贵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

1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1贵州省城市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各大小城市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在水生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水环境变差。目前贵州省很多城市的主城区的排水系统主要采用雨污合理制,每遇暴雨,合流制管段的大量污水会随着雨水溢流至自然水体;其次,部分城市污水收集率不高,城市生活污水溢漏至自然水体的现象十分严重;再次,由于贵州建设用地紧张,部分城市绿化率不高,暴雨时节,城市路面、屋面雨水未经足够的生态净化,直接汇入城市河流,径流污染严重。以上因素导致许多城市的河流和胡泊水环境较差,甚至为黑臭状态,如现状的安顺市的贯城河、六盘水的水城河等。(2)城市内涝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区面积的增大,城市下垫面较建设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负荷越来越大,某些本身排水条件较差、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的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14年7月18日,贵阳主城区24h内降水量达201.7mm,内涝受灾人口近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307.5万元。

1.2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城市水生态环境脆弱

贵州省大部分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地区,地形破碎、土层较薄、地表渗漏强、有水留不住、环境容量小,水生态环境稳定性差、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其修复难度较大。贵州的生态环境总体偏好,但是城市水环境并不乐观,由于大部分城市建设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环境风险较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系统的提出了针对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方法和措施。通过加强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已破坏的水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低影响开发布局,达到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利用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的目的。因此,在贵州各城市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十分必要,而且国家已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表,海绵城市的建设刻不容缓。

2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

2.1贵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部门多、需解决的问题也多。涉及的部门有建设、环保、规划、水利、园林、国土等部门,解决的问题有水环境修复、水安全改善、雨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因此在多部门、多专业、多问题导向的复杂环境里,需重点提出建设方向。根据前述分析,贵州省大部分城市已经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部分城市应及时解决水安全问题,只有少部分城市需要对水资源加以利用。因此,贵州省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首先主要解决水污染问题和水安全问题,只有在部分缺水城市,可结合经济条件酌情实施雨水资源化利用。

2.2贵州省城市建设方法和特点

海绵城市是个宏观的概念,需要大大小小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布局来完成。海绵城市的建设核心是低影响开发,通过各种工程措施有机组合模拟雨水在城市里的自然循环,恢复水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与传统的建设的方式不同,海绵城市并非讲究“规模效应”,更讲究“生态效应”。针对不同城市,其建设方法不同、工程布局也有差异。结合贵州城市发展的特点,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和布局有以下特点:

(1)贵州省城市规模小、发展速度快,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城市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改造为辅。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考核指标是年径流控制率,《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2020年及2030年,城市建成区20%及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即年径流控制率达到70%以上),其中“城市建成区”既包括城市新建区,也包括旧城区。贵州的城市规模较小,仅贵阳市中心城区人口大于100万,其余大部门城市城区人口在25万人以内,根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未来一段时期内,贵州省绝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新区的建设力度较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规划也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条件较好;而对于老城区,由于贵州用地条件较差,城市的建筑密度较大,绿化率偏低,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改造难度偏大。所以,要完成在2020年及2030年分别达到“城市建成区20%及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应积极在城市新区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而对于旧城区,仅仅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旧城改造实施低影响开发实施的建设,不宜大拆大建,大面积铺开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

(2)贵州省城市形态以山地城市为主,海绵城市的建设需结合山地城市的特点进行设施布局。①山地城市的建设用地平均坡度较大,决定了雨水在城市建设区域的平均流行速度比平原型城市要快。因此,要将一定降雨量的雨水“留”下来,需加强“滞”方面的工程措施,延缓雨水在城市内的流行时间,同时增加“渗”的功能和效果,缓解洪峰的峰值,降低内涝风险。②许多山地城市往往是“群山环抱”,其城市内河就是城市外围山体汇水面积的收纳水体,每逢暴雨,城市内涝风险极大。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因此,与平原型城市不同,对于贵州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除了解决好“高频率,小暴雨”下的雨水存储问题,更应解决好“小概率,大暴雨”的内涝风险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同时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外的雨水防洪设施。

(3)伴随贵州城镇化进程,海绵城市的建设尤其应重视规划引领、示范引领。贵州省快速的城镇化率必将带来大量的城市小区建设、城市道路和广场建设、城市公园建设以及城市水体建设。这些建设项目恰恰是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的重要载体,但是以上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专业、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实施起来相对复杂。因此,要将海绵城市相关项目有机有序的进行建设,规划引领十分重要和必要,在编制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另外,目前“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全国范围内都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甚至在某些建设理念上仍然存在着观点分歧。如何能从技术上创新、从管理上创新、从融资上创新,开辟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和方法,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部门正在努力探索的目标。因此,要全面推进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还应加强示范引领,尤其是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的贵安新区,可将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好的经验进一步总结,为贵州省其他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

3结语

篇3: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动物防疫法》实施以来,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迅猛健康发展, 家畜家禽饲养数量越来越多, 病死畜禽无化处理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 形势越来越严峻, 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我县2014年为例, 全县生猪饲养量156万头, 牛饲养量45万头, 羊饲养量80万只, 家禽饲养量3 500万只, 按照我国多年来对畜禽疫病年死亡率的控制要求:“猪3%以下、牛羊1%以下、家禽6%以下”的中位数来测算我县畜禽病死亡数量, 并加上养殖环节非疫病死亡以及运输、屠宰、经营环节产生的病死动物, 全县年均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病死动物:猪5.68万头、牛羊1.28万头、家禽220万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生物安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已成为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 保证食品安全、生物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工作重中之重, 因此, 很抓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已成为我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 农业部出台了《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6548-2006) 、《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 (试行) 》 (农业部农医发[20015]25号) , 农业部、财政部办公厅农办财[2011]163号、农办财[2012]11号明确规定:50头以上生规模养殖场 (小区) 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头给予80元的补助;国办发明电[2011]26号对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补贴由每头500元提高到800元。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 在16个省, 3个直辖市, 208个县, 其中, 在我省济源、汝州、新郑、永城、郾城5个市县作为无害化处理试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逐步得到加强, 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很多工作需要加强。

2 存在的困难

2.1 无害化处理方式滞后

根据《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6548-2006) 生物处理要求, 通过用焚烧、化制、掩埋或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将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或附属物进行处理, 以彻底消除病害因素, 保障人畜健康安全的目的。当前, 养殖场 (户) 对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方式, 以掩埋及焚烧为主。处理方式仍然为原始和简陋, 有的地方找土地掩埋动物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掩埋、焚烧方式, 操作方便, 但选址困难, 同时, 由于操作不当或者监督不力, 造成病死畜禽流向市场、污染环境、传播疫病。

2.2 机制不健全

2.2.1 现行法律没有明确无害化处理行政主体。

目前, 我国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病死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没有明确病死动物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只有在《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一条中要求:“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 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 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 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不得随意处置”。农业部为规范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的处理, 防止动物疫病传播, 杜绝屠宰、加工、食用病死动物, 保护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依据《动物防疫法》, 制定了《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 (试行) 》,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时, 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并做好临时看管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 应立即派员到现场作初步诊断分析, 能确定死亡病因的, 应按照国家相应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处理。”, 从国家到地方层面, 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界定, 只是明确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监督, 由畜主进行无害化处理, 处理费用由货主承担。在县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中, 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官方兽医接到养殖场 (户) 报告后, 及时到现场进行诊断, 确定死因的, 进行拍照, 由畜主填写病死畜禽登记表, 选好掩埋地址, 焚烧, 掩埋, 而后逐级上报乡农业服务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畜牧局审批把关。”, 但是, 依然出现一些法律意识淡薄养殖户 (散户) , 随意乱扔病害畜禽尸体到池塘、沟河、田边、地头, 这部分无害化处理工作没有明确由哪家部门负责, 出现真空状态, 这又给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2.2 缺乏工作人员和经费。

基层官方兽医肩负着养殖环节投入品监管、“瘦肉精”检测、产地检疫等责任, 由于养殖场 (户) 较为分散, 监管人员过少, 工作量大, 工作范围大, 交通工具落后 (自备摩托车) , 缺乏经费, 随着国家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要求越来越严, 而体制又不健全,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监管力度的加大, 监管人员更显得责任重大, 力不从心, 出现了官方兽医“待遇无限低, 责任无限大”的局面。由于缺乏工作经费, 出现了官方兽医赔钱干活的怪圈, 出了问题又无限大的放大官方兽医的责任, 同时, 奋斗在第一线的人员, 随时面对病死畜禽, 又面临着传染病的威胁, 而这方面又无任何有害津贴, 所有这些都极大的挫伤了官方兽医的积极性, 当然, 官方兽医队伍里也确实出现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员, 违章违纪人员, 更有违法人员。

2.3 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网络不健全

尽管国家已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 在16个省, 3个直辖市, 208个县, 其中, 在我省济源、汝州、新郑、永城、郾城5个市县作为无害化处理试点。但我县目前仍然没有县级无害化处理厂, 乡村没有病死畜禽集中点, 更没有病死畜禽运输车辆, 也就是说无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网络, 无害化处理工作只局限于养殖场 (户) 、屠宰场、冷库等就地处理。

3 建议

3.1 出台专门法律法规, 明确无害化处理行政主体

坚持“政府主导, 部门引导, 社会参与”原则, 尽快出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法律法规, 明确行为实施责任、行为管理责任、监督管理责任。划定养殖、屠宰、隔离、运输、经营、案件查处以及弃置等环节病死畜禽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权利范围, 具体到主管部门, 或者直接纳入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环保污水污物处理部门、城管垃圾处理部门,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分工。

3.2 组建无害化处理研发团队, 增加人员经费, 推广无害化处理工作科技成果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尤其突出。养殖业的污染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畜禽粪便, 二是养殖过程产生的污水, 三是病死畜禽。前两项污染表现明显, 影响较大, 相关部门重视程度较高, 正在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治理。而病死畜禽污染危害方式比较隐蔽, 污染治理的难度和问题的严重性也更大。

目前, 通过用焚烧、化制、掩埋等方法将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或附属物进行处理, 以彻底消除病害因素, 保障人畜健康安全的目的。但这些无害化处理方式, 都存在工作量大、执行困难、二次污染及监管难度大等问题。组建无害化处理研发团队, 已势在必行。本着“充分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疫病传播, 确保食品安全”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畜牧兽医执法队伍、规模养殖场、动物隔离场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联合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 增加科研经费, 研究高效、节能、环保、无害、再生利用的无害化处理方式, 及时转化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科研成果。比如:河南省南天种畜有限公司、华北水利大学、河南省汝南县畜牧局、河南省汝南县金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病死猪的高压高温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动物卫生监督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的《病死动物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应用探讨》就置得推广。同时, 增加监管人员, 提高监管人员待遇, 增加有害津贴。

3.3完善无害化处理体系

国家尽快总结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方案》 (农医发[2013]31号) 落实情况, 推广成功经验, 扩大全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试点范围, 因地制宜, 出台扶持政策, 设置县无害化处理中心, 乡镇设立无害化处理管理办公室、行政村和养殖大户设立无害化收集处理点的管理模式全面开展无害化处理工作, 进一步提升病死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能力,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为畜牧业养殖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为保障消费市场畜产品安全发挥重大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 养殖业快速发展, 给病死畜禽及其品无害化处理工作带来了发展契机, 也给相关部门带来了压力, 同时也带来诸多困难。要想抓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国家、地方政府、执法部门和科研部门必须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法律支持、技术支撑,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也要做好协调及监管工作。通过共同努力, 病死畜禽及其产品无害处理工作一定会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确保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及环保安全。

摘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很广,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引导及社会各界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本文就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病死畜禽,无害化,体系建设,难点

参考文献

篇4:武汉市蔡甸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蔡甸

中图分类号: S7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2-0066-04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增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高位花坛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量,使雨水能够留下来、渗下去,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水循环。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管理之中不仅可以防汛抗旱,还可以净化水质,改良土壤,最重要的是“一片天对应一片地”,改善局部小气候,调节生态平衡。蔡甸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建设中法生态宜居新城,及时提倡并强制执行海绵城市指标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之举。

1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及必要性

1.1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逐渐出现诸如内涝、干旱、热岛效应、雾霾、沙尘暴等城市问题,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开发改变了原有生态水循环,地表径流随着地下排水管带走80%的雨水,地下水位来不及回补,造成严重地质灾害,且水泥表面促使水分蒸发加快,使云朵迅速在城市上空聚集形成暴雨,更严重的是城市高楼阻挡风道,夏季风减弱,雨带偏南,促使厄尔尼诺现象更加频繁,造成我国北旱南涝现象加剧,北方沙尘暴天气南移,各地雾霾天气加重,甚至可能给全球带来极端气候事件。

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一旦被破坏就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环境的措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就是要让雨水截流下来,渗透下去,净化后储存起来,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2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一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水利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启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今年4月10日,武汉市首批获得海绵城市试点,在青山和汉阳启动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匹配5亿资金鼓励海绵城市建设,8月10日副市长张光清在《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培训会》上做重要讲话,要求全市各建设、设计、施工、管理单位转变建设理念,深刻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的需要。蔡甸是武汉市的后花园,建设中法生态宜居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其中,不仅维护了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也包括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三是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建设 “美丽江城、幸福武汉”的首要条件,蔡甸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对建设中法生态新城,对外招商引资,对繁荣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

2 蔡甸城区概况

蔡甸区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北依汉水和东西湖区相连,南临长江和江夏区相望,总面积1 093.6 km2,具有明显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度变幅大,雨量充沛,水热同期。主城区汉江、高湖南北相映,版图面积37.75 km2,总人口12.84万人,城区水乡风情浓郁,有大小莲花湖7个,湖湖相通,以九座跨湖天桥相连,湖城交相辉映,风光宜人,是武汉市后官湖“四化同步”示范区的主要功能板块,也是武汉中法生态示范城的重要窗口。

3 蔡甸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可行性

3.1 海绵理念融入建设,可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海绵城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可谓花钱少、办好事。一是“海绵城市”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设施的工程建设量。二是传统的大马路、大广场、排水设施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运行维护要求低、成本也低。三是“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3.2 适当局部海绵体改造,不仅保留原有体系,还可以提高生态功能

城市各类“海绵体”吸水、渗水功能发挥作用,不仅是对原有排水系统的“减负”和“补充”,也是“助力”生态修复的着力点,因此,“海绵城市”不是要取代传统排水系统,而是要求遵循“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对现有的绿地、排水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城市既有的绿地、硬铺、建筑相结合,既通过植物净化水质、涵养水土,还可以减少干旱、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3.3 蔡甸基础生态构架良好,易于进行海绵化改造

蔡甸区山水资源丰富,北倚汉水,南靠独山,东有后官湖湿地公园,西有运铎公园,城中莲花湖镶嵌其中,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构架,只需要社会各界转变建设理念,就能提升生态品质。比如可以借助老旧社区改造和中法生态新城建设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通过增加透水铺装,鼓励增加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蓄水设施,增加植草沟、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生物滞留设施,通过适当添置小型的储水、净水“海绵体”,达到改善城市微环境的大作用。

4 蔡甸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远赴深圳、广州、珠海学习“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近到汉阳四新示范区和青山示范区学习考察,结合蔡甸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4.1 打造生态海绵系统,理念融入微建设

借助“旧城改造”、“绿道建设年”“五条道路升级”等城市攻坚计划,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进行局部改进,形成蔡甸区“两片三线五点”的海绵系统(见图1)。

“两片”:围绕后官湖湿地公园和蔡甸莲花湖公园,形成两大核心片区,作为蔡甸海绵城市门户节点。两大片区是天然的雨水花园,只需要局部进行植草沟(见图4)、植物品种更换、地表微调做引流处理,就是很好的生物滞留设施。

“三线”:依托新天大道、知音湖大道、通城大道三条绿色生态轴,形成海绵城市示范带。在城市道路维修改造时增加透水铺装比例,将硬化停车位改为带有植草砖的生态停车位;道路绿地改造过程中,合适的位置降低路牙石(见图5),在新天大道、知音大道和通城大道的背景绿化带中,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下洼绿地和生态草沟,种植既耐水湿又耐旱的园林植物。

“五点”:蔡甸广场适当改造可做下沉式绿地,增加透水铺装(见图2),适当调整引流渠道;同馨广场连接莲花湖公园,且内部设计有水景,是很好的雨水花园,只需要适当在局部降低,也是很好的试点。已建小区如知音人家等、汉江江滩和运铎公园等都有很好的条件作为海绵体。老旧社区改造可以通过增加蓄水池、透水铺装实现。

4.2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严控海绵城市指标

利用“多规合一”、“三线一路”的契机,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强化对森林、水系、湖泊等大海绵体的保护,强化城市绿线、蓝线等划定。

规划部门应将“海绵城市”的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组织地表径流和严格落实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和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将其纳入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建设(园林)部门在项目规划、审核、建设、施工、验收环节,按照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将海绵城市标准作为硬性指标,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部门要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学习深圳光明新区市政道路排水系统做法,不改变传统排放系统,只是在雨水排放至雨水管渠系统前增加如预处理设施、生物滞留带、雨水收集及回用池等附属设施对峰值流量、径流污染等进行控制。

4.3 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市民共建海绵体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

在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的前提下,我们一直提倡向立面、向屋顶要绿色,绿色建筑在阻滞雨水、净化雨水方面也有强大的作用,所以更应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见图3)。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从小区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建筑物内蓄水装置或周边小型、分散的蓄水设施抓起,积极为雨水利用及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充分利用各类自然条件,推进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建绿色小区、绿色社区。

“海绵城市”其实不是一项具体的项目,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革命。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对小区、工厂等社会领域的建设内容要加强引导和规范,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实施,政府加强监管评估确保落实;对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领域里的项目内容,除财政直接投入实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采取ppp模式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

参 考 文 献

[1] 蕊红.“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的新理念[J].观城走进四季人居,2015,(7):66-69.

[2]俞孔坚,轰伟,李坚,等.“海绵城市”实践: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控规及景观规划[J]. 北京建规划建设,2015,(5):26-31.

[3]俞孔坚.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水弹性绿地惊艳冰城[J].城市建设,2015,(7):40-41.

[4]杨栩,尤学一,季民.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J]. 土木建筑与环境科学,2012,(34):1-6.

[5]苏义敏,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 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风景园林研究前沿),2014,(3):39-43.

[6]张志维.土壤:水系统中被忽视的向度[J].景观设计学,2013,1(4):70-77.

[7]韩世平,李俊奇.合理利用地势绿地[J].住宅科技,2006,(8):45-47.

[8]王思思,苏义敬,车伍,等. 景观雨水系统修复城市水文循环的技术与案例[J].中国园林,2014,30(217):18-22.

篇5: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 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 号) 印发以来, 各有关方面积极贯彻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 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在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 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国务院同意,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工作目标。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 年, 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 年, 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 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 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 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 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 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特许经营等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二、加强规划引领

(三) 科学编制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 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 划定城市蓝线时, 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 明确区域排放总量, 不得违规超排。

(四) 严格实施规划。 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 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 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 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 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 提交备案机关。

(五) 完善标准规范。 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 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 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 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三、统筹有序建设

(六) 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从2015 年起, 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 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 推进区域整体治理, 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各地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 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避免大拆大建。

(七) 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 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 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 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 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 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 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 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 控制初期雨水污染, 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 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 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 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八)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 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 消纳自身雨水, 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 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 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 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 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 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 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 实施生态修复, 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四、完善支持政策

(九)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区别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 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强化合同管理, 严格绩效考核并按效付费。 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 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 发挥整体效益。

(十) 加大政府投入。 中央财政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现有渠道统筹安排资金予以支持, 积极引导海绵城市建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投入, 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统筹, 城市人民政府要在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并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

(十一) 完善融资支持。 各有关方面要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 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 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 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积极开展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五、抓好组织落实

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 要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完善工作机制, 统筹规划建设, 抓紧启动实施, 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 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发展改革委要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部要积极推进PPP模式, 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必要资金支持;水利部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篇6: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摘 要:基于当前城市水问题,结合城市规划发展要求,海绵城市的理念得以产生,这为应对城市水问题提供了契机。该文就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了解读,并就海绵城市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从相关保障政策、建设形势、设计规划以及项目管理等角度就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规划 水安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02-02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好转,经济总值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就在人们为经济的进步而欢呼雀跃的时刻,以水资源稀缺以及污染问题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却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能够更好保障城市水安全,打好保护水安全的攻坚战,以《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下文简称为《指南》)为代表的相关文件得以发布,“海绵城市”理念走进公众视野,并深得民心。而当下将“海绵城市”深入贯彻到城市规划中,加强其应用成为了新时期应对城市水生态问题的关键。

1 “海绵城市”理念的解读

海绵城市理念的表面理解为在城市规划中使城市能够具有同海绵一样的弹性,对水能够进行很好地吸收,同时也能净化水质,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环境,实现涝时排水、储水并实现水资源净化,在城市生活或建设需要时为城市提供水资源。结合《指南》可以看出,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应用绿色科学技术建立起能够实现城市水资源储存、净化、供给的水资源循环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在优化城市排水问题的同时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就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来看,其建设对于实现城市雨水控制,实现科学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其必将会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点。

从世界角度而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以及水资源利用一直都是热点话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人口密度大,水资源需求大,过去的城市水资源管理主要是从河道修建、水资源引入、水体净化入手,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水问题,但是很难根治,因此多年水问题一直缠绕着城市建设者。海绵城市的提出之所以让人们眼前一亮,主要是因为其建设原则是与城市实际环境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使自然规律、自然条件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可以说海绵城市理念颠覆了人们对于城市水问题应对的思考,使人们在城市水生态系统构建中获得了新的思路。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013年习近平在相关会议上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这对我国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新时期城市规划中水问题的应对提供了新的思路。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而言尚处于布局谋篇阶段,多数城市已经开始结合理念进行实际系统建设的构思规划,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设方案。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池州市城市建设部门做出了3年规划(2015—2017),其中涉及了117个建设项目,总建设资金达到221.6亿。其规划内容包括以道路交通、建筑小区、水生态水安全、能力保障、园林绿地为代表的五大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水问题的解决。

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我国多数城市需要去面对的尴尬问题,以济南、武汉为代表的部分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城市内涝的代表,同时该部分城市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却很大。基于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优势,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其必将会大展拳脚,从而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就此而言,海绵城市理念不仅在国内城市规划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在国外多数城市其也毕将会备受欢迎。

3 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做好相关政策研制工作

任何一项方案的实施都需要得到相应保障,而以完善城市建设为目的的海绵城市理念要想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地应用将必须从政府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由于海绵城市提出时间较短,相关理念还处于完善阶段,尽管以《指南》为代表的相关文件得到了发布,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建议,并没有实际支持力度。从海绵城市建设构想来看,在建设过程中将会涉及土地的规划利用、城市现有设施的改建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其管理上涉及不同的部门单位,为了便于城市建设部门能够更好地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快进度,力争在海绵城市理念投入实际应用之前颁布相关政策,增强支持力度。

3.2 积极采用试点建设策略

从理论角度来看,海绵城市的构建确实具有较大地可行性,同时对于城市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其建设经验目前世界各国均缺乏。为了使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探索其可行性,了解其实际效果,获取建设经验,采用试点建设策略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来看,目前还是以试点建设为主,但是在试点区的选择上代表性不够,试点区选择不够全面,为此提出下列建议。一是选取水问题严重城市的部分区域作为试点。从目前我国水问题严重的城市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上,而选其为试点是最好的抉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城市经济建设任务多、城市压力大,试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为了能够兼顾,选取其部分区域作为试点区最好不过;二是试点区选择在大中小城市分布上保证一个合理的比例。由于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建设现状差异性较大,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参照,进而展开设计规划,因此将试点区合理地分布于大中小城市上更具科学性。

3.3 做好海绵城市设计规划

想要使海绵城市理念得到更好地体现,在海绵城市设计规划方面需要做足功课。从海绵城市理念上来看,其建设工作与城市内涝、水资源管理以及城市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内容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深入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设计规划工作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把握“政策引领,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海绵城市设计规划工作需要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开展,从而保证相关建设工作能够得到政策支持,符合城市发展要求。此外,海绵城市理念本身便是以遵循水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因此在实际设计规划中,要以生态为前提,做好城市区域现有河道、湖泊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二是全面规划,就规划细节给出具体指标。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将会涉及多方面因素,从空间到主体,从地上到地下,因此全面规划,综合考虑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对于一些具体建设细节,设计规划中要给出详细的指标,比如铺装路面的透水率、下沉式绿地率等。

3.4 把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海绵城市建设难度主要体现在其涉及面广,所牵涉的部门单位较多,为了保证具体规划得以实施,建设成果得到实现,把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是必要之举。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过程中要做到重点项目重点审查,细节规划指标核准。其中建设内容类别属于重点审查项目,再次审查中能够充分了解建设工作将会涉及的城市环境,以及为其所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工作;铺装路面的透水率、下沉式绿地率等属于涉及规划细节,是审查人员需要去进行指标核准的,要保证指标与城市总体规划标准相符合,降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使海绵城市的优势得以体现。

4 结语

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保障城市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新时期,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为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方向,为此做好相关工作便显得尤为关键。全面规划、政策支持、试点建设、严格审批,在各方面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必将会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9(14):6-9,16.

[2]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3]容艳媚.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房地产导刊,2015(1).

篇7: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的论文

1 背景浅析

新疆地处祖国最西部, 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 不仅有丰富的资源, 多彩的地貌, 多元的文化, 还与8个国家毗邻交界, 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 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 同时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5年, 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 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264亿元, 是2009年4274亿元的2.17倍, 年均增加近1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82.6亿元, 是2009年389亿元的3.3倍, 年均增长26.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60元, 是2009年12258元的1.81倍, 年均增长12.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4元, 是2009年3883元的2.16倍。这5年, 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是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天山南北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

与此同时, 新疆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 资源广袤富集与开发方式粗放特征明显, 资源转换和利用率不高; (2) 水资源短缺, 各地普遍存在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问题; (3) 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情况仍不乐观, 只占8%的绿洲面积被荒漠戈壁包围和分割, 面临风沙侵袭、沙漠扩展和土壤盐渍化的威胁; (4) 一些地方多年来招商引资不同程度存在项目未批先建、未验先投, “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 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 (5) 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大气、水、土壤、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五是部分草原、湿地、湖泊、荒漠等地域生态系统持续退化。这些已经成为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严肃面对、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洁净新疆”在此时提出, 是进一步动员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谱写美丽中国新疆篇而赋予的新内涵, 是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 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疆的实践载体, 是一项事关新疆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洁净新疆”可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的目标指向, 逐步推动天山南北实现洁净生产、洁净生活、洁净环境, 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推进“洁净新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洁净新疆”理念和认识亟待深化

一些地区对“洁净新疆”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理解不足, 未能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洁净新疆”建设“该做什么、如何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仅仅把“洁净新疆”建设看成是环保部门的事, 未把“洁净新疆”建设上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 没有统筹全社会的力量, 社会参与度不高, 未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推进“洁净新疆”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农村, 很多地方都还处于“政府干、农民看”的状态。

2.2“洁净新疆”建设体制机制需健全完善

201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跟进步伐相对于内地省市区而言较为缓慢, 没有及时跟进出台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 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也不够健全。

2.3 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些地州的工业产业结构雷同相似, 都是重字过重, 轻字过轻。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等还没有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新疆生态功能区划》进行对接, 形成碰撞, 互有制约。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对资源依存度偏高, 产业结构发展过度重型化,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园区的布局与分布相对密集, 如“奎独乌”区域, 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在各自园区内聚集, 并且呈现产业同构化倾向, 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增长迅速, 致使解决区域污染问题难度很大。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新疆降水量少, 水资源总体缺乏且分布不均, 特别是水资源过度的、不合理的、不经济的开发利用, 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 (1) 有的地区用水总量超标, 在产业发展中未严格坚持“以水定产业”的原则, 致使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 (2) 用水结构不合理, 农业用水占全区用水总量的95%以上, 生态用水微乎其微; (3) 水资源价格不尽合理, 没有形成有效的水价杠杆制约机制。

2.5 农村人居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 新疆各地州市普遍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程, 建成了一批生态乡 (镇) 和生态村, 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但部分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健全, 后期运行维护资金无法落实, 环保治理管理措施缺位, 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加上农田地膜、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大量使用, 部分地区农业地膜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 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 还也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

3 推进“洁净新疆”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1) 应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对生态脆弱区域, 不该动的坚决不动, 能动的慎动, 尽量减少人为生态破坏。植被绿化要分析论证,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以保持生态的稳定性; (2) 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和村规民约, 强化公民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3)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对具备条件地区先行试点,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 (4) 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 建立环境执法保障体系, 成立环保公安局、环保检察厅、环保法院, 杜绝处理环境违法案件因噎废食、责任倒置情况。

3.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1) 继续严格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2) 完善草原、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地、县、乡三级草原监理全程责任体系和县、乡、村、农牧民四级预警防范网络, 通过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 推进草畜平衡; (3)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进一步完善对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考核体系和办法, 特别是对地方和兵团生态环保工作实行统一考核, 进一步突出“洁净新疆”建设的目标考核要求。

3.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3.3.1针对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部分地区产业同构化的问题, 应走全面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 合理规划确定产业结构和布局, 严格控制项目的盲目建设。从自治区层面来讲, 可以考虑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前置条件, 在全面评估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统一、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 避免同构化产业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从各地州层面来讲, 需要冷静思考, 切忌盲目冲动上项目, 避免区域产能过剩, 从而维系现有的生态环境, 保留更多的未开发资源, 让其价值发挥在未来。

3.3.2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大对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计算机信息产业、运输物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的扶持力度, 使绿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3.4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 严格落实水资源红线管控, 全面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 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2) 建立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兵地信息化统计体系、监控体系, 实现“来水、蓄水、供水、用水、排水”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兵地统一精细化管理; (3) 在全疆推行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制度, 建立节水补偿机制, 针对不同用户和农作物实行差别水价和阶梯水价, 发挥价格杠杆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 提高用水效益和效率; (4) 在重大能源基地实施退减灌溉面积、生态移民等深层次的节水措施, 压减农业用水, 增加工业和生态用水, 解放农村劳动力参加工业建设。

3.5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打造洁净乡村

(1) 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 完善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 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 (2) 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为契机, 整合政策和资金形成合力, 开展洁净乡村建设, 突出治理“白色”污染, 集中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清运和处理问题, 逐步推进农村排污管网建设; (3) 搭建投融资平台, 形成多元化生态农业投资。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积极引导并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产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鼓励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推广使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6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洁净新疆”的氛围

(1) 利用一切宣传形式, 让“洁净新疆”家喻户晓。把“洁净新疆”纳入宣传教育体系, 树立先进典型, 普及“洁净新疆”理念和知识, 深入开展“洁净新疆”建设全民行动, 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洁净新疆”; (2) 加大宣传力度, 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纳入“两个可持续”和“洁净新疆”重大主题宣传活动; (3) 各地州市应建立公众动员参与、监督机制, 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洁净新疆”建设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建基, 田新.建设“洁净新疆”工作纪实第一辑[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洁净新疆工作办公室, 2015, 4.

[2]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 2013, 35 (1) :2-12.

[3]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33-43.

[4]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4.

[5]何天祥, 廖杰, 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 2011 (11) :1897-1900.

[6]赵忠文, 杨旭东.新疆农业用水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317-318.

[7]张江华, 蒋平安, 申玉熙, 王维岗, 苏海英.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 2010, 47 (8) :1656-1659.

篇8:环保:内涝倒逼海绵城市加速推进

防治城市内涝的压力倒逼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加速推进。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失去了渗水蓄水功能,此番南方多地强烈降水,更是给城市蓄水排水能力带来严峻考验,海绵城市建设概念再次被多次提及。随着试点城市项目招投标进入高峰期及热点事件的催化,海绵城市全年亮点不断。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推出。2013年《大气十条》推出,日前《大气十条》中期评估出炉,主要结果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已显现,PM2.5、PM10浓度呈下降趋势。但环境空气质量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冬季重污染问题突出,个别省份的PM10年均浓度有所上升,北京市完成2017年终期目标需要付出努力。

今后两年和更长的时期内,需要加大力度释放能源结构调整的污染削减潜力,并构建精准化治霾体系,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保障空气质量长效改善,利好分布式天然气、生物质、清洁煤及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等细分领域相关企业。

重点推荐云投生态、东方园林、聚光科技、江南水务、凯迪生态、金城股份。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下教案下一篇:话给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