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不耻下问

2024-04-07

典故不耻下问(精选14篇)

篇1: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意思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典故不耻下问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不耻下问造句

1、在学习上,我们不但要谦虚谨慎,而且还要能做到不耻下问。

2、其实,不耻下问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反而更显得谦虚。

3、孔子的不耻下问之说,很值得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

4、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5、我曾经的老师不耻下问地向我请教电脑方面的问题。

6、不耻下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做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推崇。

7、虽然他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遇到问题仍然能做到不耻下问。

8、张老师不耻下问地向我咨询电脑绘图方面的知识。

9、只有能做到不耻下问的人才能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知识。

10、一个懂得不耻下问的人,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11. 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12. 只有不断用学习武装自己,不耻下问,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知识,个人能力的含金量就大,教育工作就会出色并赢得尊重。

13. 谦虚不是虚伪,更不是虚弱,而是放开心胸容纳他人,尊重他人;谦虚不是退避,更不是推委,而是虚怀若谷地精益求精,不耻下问地处处学习。

14. 自我评价:每日三省吾身,闵于行,而好于学,不耻下问,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 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

16. 对学过的东西要温故知新,对不认识的东西要不耻下问,对于学习要学而不厌。

17. 你不但谦虚而且还不耻下问以及还在网上来征求答案。

18. 比如,课前主动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认真作笔记,大胆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主动复习,善于归纳和,碰到问题要先动脑思考,然后使用工具书,要不耻下问。

19. 因此,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会主动帮助速度较慢的学生,速度慢的学生也会不耻下问。

20. 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勇于面对,不耻下问,这样的胆魄不是人人都有的。

21、我们应当秉承不耻下问的精神,更好地来提升我们自身。

22、学习委员不耻下问的精神,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篇2: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不学不成事,不问不知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

【释义】不耻:不以为可耻。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他门下弟子众多,相传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人”。他与他的弟子经常就一些事情或言行展开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孔子及时地对他的弟子进行教育和点拨。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而且还非常谦虚。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谥号?”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并决定要向孔圉学习。

不耻下问的【成长心语】

篇3:典故不耻下问

关键词:典故,物理教学,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多年的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又不会”,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过程的比较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信息源产生不同的设想,一旦一种思维方式受阻,他们便能立刻转换思维方式。而后进生从同一信息源产生的设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些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道题设计一些发散式的问题,讲解一些一题多解或多变的习题,并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些此类题目,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并培养学生的知识交叉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1]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力呈几何级数分化,学校教育无法穷尽知识与能力;社会生活愈加纷繁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学校教育无法培养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超人”。因此,学校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挖掘和运用典故的教学功能,不仅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物理教学中典故教学功能的挖掘与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典故的运用

1. 利用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北宋名相司马光小的时候,看见同伴掉进大水缸里,急中生智拾起石头使劲砸缸,结果砸破水缸,使掉进缸里的伙伴获救。我们知道,要从水中救人,一般是使人离开水,即把落水者拉出水面,这对还是儿童的司马光来说是很难的。那么,能否让水离开人呢?往问题的反面一想,于是就有了砸缸救人的千古佳话。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正是物理解题中逆向求解的生动一例。通过这个事例,教师可启发学生:解题时,如果从正面出发,不易求解,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把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的方向思考分析。这样,很有可能获得新的认识、好的想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例1】用刻度尺测量如图1所示的瓶子的容积。问如何操作?需要测出什么?

分析与解:对多数学生来说,瓶子的下部是容易测量计算的,而对瓶子上部的体积,却想不出恰当的办法来进行计算。若将瓶口盖好,倒置,多数学生则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出相应的测量方法:先量出瓶中液体高度h1,封口倒置,再量出瓶子空出部分的高度h2,最后量出瓶子的半径r,则瓶子的容积可表示为V=πr2(h1+h2)。这里利用了液体倒置前后体积不变的道理,使不易测量的量变成易于测量的量。

2. 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三国时,曹操要称大象的质量(当时还没有能称大象质量的秤),身边的大臣们一筹莫展,但曹操的儿子曹冲却想出了一个称大象的绝妙方法: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当船的吃水深度与前次相同时,再称出船上石头的质量,这些石头的总质量,即为大象的质量。曹冲运用的妙计,就是物理中的借代思维、等量变换的巧用。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启发学生:解题时,应注意运用静与动的变换,数形结合及局部与整体的转换,使自己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2】把R1=3Ω,R2=4Ω,R3=12Ω的三个电阻并联,其总电阻是____Ω。

分析与解:若按并联电阻公式先求出R1和R2的合电阻,然后再求与R3并联的合电阻,这样做能顺利求解,但比较麻烦。能否简化一些?我们可以退一步,先把R1=3Ω看成是四个12Ω电阻的并联的结果,R2=4Ω看成是三个12Ω的电阻并联的结果,连同R3算在一起,可以认为这三个电阻的并联与八个12Ω的电阻并联效果一样,则12/8Ω=1.5Ω。

这种等量变换求解的方法,其要点是:不直接用公式求解,而是先找出R1、R2、R3电阻值的最小公倍数R0,再分别求出R0与各电阻之比,如R0/R1=a,R0/R2=b,R0/R3=c,则可以认为R1、R2、R3分别是a个、b个、c个R0并联的等效电阻,其合电阻可以用R0/(a+b+c)求出。用这种方法求几个并联电阻的合电阻,不需要运算过程,对相关填空题的解答显得尤其方便、快捷。

3. 利用鲁班造锯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鲁班上山伐木,手攀杂草时,被一种带齿的茅草割出了血。鲁班想,既然带齿的茅草能割破手掌,那么带齿的铁条不是能割断树木吗?受此启发,他发明了锯子。鲁班造锯的思考方法,就是物理中类比联想的方法,在物理解题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种解题策略就是从要解决的问题,联想到类似而熟悉的另一个问题,通过两个问题的类似之处的比较,由其中一个问题的性质、结论和解决方法,猜想另一个问题也有类似的性质、结论和解决方法。

【例3】用细绳悬挂一根粗细不匀的直棒,静止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若从棒上绳子悬挂处A把棒截成两段,设左段为G1,右段为G2,可以肯定,G1与G2重力大小关系是G1___G2。(填“>”、“<”或“=”)

分析与解:此题可以这样分析,如图3,假定一段均匀的直导线,从中点悬挂,必然平衡。当右端向中心O弯折后,由于右端的重心向O点移动,力臂变短,若仍是悬于中心O,则右端必逆时针转动,若要重新平衡,悬点向左移到O′才行。把弯折的右端与上题中粗端类比,岂不是说,从新的平衡点O′处截断,其粗端G2较大。所以应填“<”,即G1<G2。

4. 利用田忌赛马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齐王和田忌赛马,齐王的上、中、下三种马都比田忌的马快,第一局比赛田忌三战三败,这是必然结果。第二局比赛孙膑运用了重组思维的方法,将田忌的上、中、下三种马分别对齐王的中、下、上三种马进行比赛,取得了两胜一败的好成绩。他的成功主要是打破了习惯性思维,进行了发散思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过:“凡有发散性加工和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地多向思考,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再经过筛选、重组,就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最佳设想。“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一个问题,通常会有几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现有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4】将一只小灯泡与阻值为4Ω的电阻串联后,接在电压为8V的电源上,恰能正常发光,这时灯泡的电功率为4W,求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从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压分配规律着手,本题有四种解题方法。不少学生都能找出三种或四种。

三、扫除障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扫除创新思维的种种障碍。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习惯性思维、心理障碍以及环境因素造成的思维障碍。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比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点,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们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小圆点。”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线段的断面,或是线段的无限缩小,或是一个物体的无限缩小,等等。大家只认定一个答案,这就是习惯性思维的弊病。它禁锢了人的思维,束缚了人的想象,扼杀了人的创新意识。

克服习惯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变通思维训练。我们常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等,这些词语实际上都表达了一种思维方式,叫变通思维。变通思维是指不同分类、不同形式思维的转换运用,即从这个思维角度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角度。比如说,废弃的饮料瓶,大部分人都把它当废品扔了,而有人却把它制成精美的工艺品,非常漂亮(曾盛行一时)。根雕艺术产生前,大多数人可能会把树根当柴烧,偏偏又是变通思维使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足见变通思维的重要。

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它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解惑,而且还包括对学生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逻辑能力的综合培养。我国古代文学中足智多谋的人物举不胜举,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多是发散的,有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果我们的教师平时注意收集智慧的事例,遵循针对性、渗透性、有机性和合理性原则,有的放矢地穿插讲述一些典故,就可以丰富物理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的“热度”和“强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质,从而变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理性思维和快乐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纲论[J].教育研究,1999(8).

[2]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4:孔子不耻下问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的一个少年。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如此伟大的学者竟拜一少年为师,其中缘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有一天,項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咯咯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拿来就用: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知识总是不如实践令人收获得多。孔子拜师正说明了,即使是天才也不能孤芳自赏,虚心向别人学习,总能获得意外的收获。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古至今,虚心向学、不耻下问一直是优良的传统,是最美好的品德。

适用话题:圣人之道 不耻下问 虚心 学无止境

篇5:不耻下问作文

WHAT?你问心灵宫殿是什么?都是做什么的?哦!告诉你也无妨。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要到心灵宫殿里选一些品行来作为一生永不分离的好伙伴。不怕你们笑话,我在心灵宫殿里的“冷宫”住了许多年了。奇怪的是,自从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女青年――张海迪选我―不耻下问,作为一生中的好伙伴后,几乎没有人再选过我。与之相反,自高自大倒成了热门抢手了。唉!我只能静静地等候下一个像张海迪一样的人来选我。

“快!不耻下问,有人选你了。”

“真的?”我有一点不相信。

“还煮的呢!那么哩唆干什么?你再不来,那人可就要走了。”

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于是我有了一位小主人。“都怪你。”跟我一起被选进来的抱怨说:“就因为你叫小主人去问班级的差生,让别人看见了嘲笑了许久之后在班级迅速传开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小主人因此大哭了一场。你要为此负责。亨!谁要选了你就会丢掉所有的面子”“对呀!你要为此负责。”几乎所有的品行都反对我。

可我也帮了小主人不少忙啊!凡是认识小主人的,没有一个人不夸小主人是一个懂事,不耻下问的好孩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小主人已经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了,家资过亿。当别人拜访主人时,自私自利却想把他们拒之门外,可是主人第一个把我请进门。他向众人推举我说:“各位,正是因为我有了它,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功。如果我没有它,恐怕我到现在还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因此,我给大家一句忠言:没有了它,你永远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更不用说成功。”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篇6:不耻下问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延伸阅读:不耻下问成语

【基本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近义词】不愧下学 有问必答 虚怀若谷 移樽就教 功成不居 谦虚谨慎 不矜不伐 不下学

篇7:不耻下问小学作文

不耻下问,就要虚心求问。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你尚未了解的事情,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现在,让我们看看“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怎么做的。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一进庙,他就向人请问了许多事。当时就有人讥笑他“谁说孔子是最有学问的,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后,对他们说:“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只要虚心求问,就可以学到你要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态度开始。

不耻下问,还要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我国著名政治、军事家,从古至今无人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从他的文章《与群下教》可知,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肯向下级请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当今,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不断积累,更新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篇8:▼不耻下问的意思

【发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篇9:不耻下问优秀精选

这天轮到丰子恺还琴,这也是丰子恺最害怕的一件事。他没有吃饱饭,想利用还琴之前的十几分钟去抱一抱佛脚。当他推开琴房的门时,不禁一怔,但见李叔同先生早已静静地端坐在琴边。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贴,露出一排雪白的键板,犹如一件怪物,张着阔大的口,露着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在那里。

丰子恺连忙向李先生鞠了一躬。

“你来了!”

李叔同用右手指着谱表说:“来,来,子恺,弹给我听听。”

丰子恺顺从地走近风琴,不安地坐了下来。而李叔同并不逼近他,也不正面督视他的手指,只是斜立在离他数步的桌旁。

琴声响了,节奏紊乱的曲调显然说明丰子恺内心十分紧张。他不敢抬头看先生,只顾低头注视着自己的手指,从双眼的余光中,他仿佛窥见李先生的眼睛不时地流露出不满的神气。

“键板按错了一个!重来……”

“手指用错了一个!重来……”

丰子恺越弹越急,心头就象是压了一块大石头,一首中速的乐曲,竟弹奏成了一首“跑马曲”。“坏了,今天要砸锅了!”丰子恺已经意识到今天必定失败。还不待他细想,只听见李叔同先生用平缓而又严肃的语调低声说:“去吧,下次再还!”

丰子恺只好默默地站起身来,深深地向先生鞠了一躬,随即便闷闷不乐地离开了琴房。他知道,这会儿得再回去加上刻苦练习的功夫了。

下午,天色阴沉得厉害,不到六点,天就暗了下来。在从食堂到自习教室的路上,丰子恺仍在为早晨还琴的事懊丧。他低着头,缓缓地行走,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不停地摸弄黑色制服的第三颗钮扣。“真是倒了大霉!第一次还琴就未通过,李先生准要把我看成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傻瓜了。”丰子恺这么想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占据着他的全个身心。

“子恺、子恺!”丰子恺正走着、走着,突然有人在离他很远的地方叫他。他漫不经心地回头一看,原来是刘质平一边喊着,一边朝他奔来。

且说丰子恺在那次与刘质平为了谁先了解李叔同而发生争执以后,他俩反而更加亲近了。加上刘质平比丰子恺高两级,又有音乐的才气,很受李叔同的赏识,他平时的为人也不错,丰子恺倒也愿意与他交往。此时,刘质平叫喊着追赶他,丰子恺也就停住了脚步。他举头望了望阴沉沉的天空,又做了一次深呼吸,想以此来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刘质平气喘嘘嘘地跑到丰子恺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子……子恺……!你让我找……找得好苦!”

篇10:不耻下问的成语解释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虚心求教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押韵词】不胜其任、刻骨仇恨、一枝春信、霞姿月韵、不言而信、匪异人任、神输鬼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江山之恨、杳无音讯、......【年代】古代

【谜语】向乞丐讨教

【歇后语】孔夫子拜师

【教学同步】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刘绍棠《蒲柳人家 》初中六册·课文·6

【成语故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学识渊博,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他去太庙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别人不解地问孔子,孔子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问清楚,这就是不耻下问,勤奋好学。

【成语举例】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成语例举】

◎ 受到揶揄的大领导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想要找机会报复一下精力旺盛的多嘴多舌的夫人,就用一种不耻下问的口吻问道:"请问这头良种猪是不是每次都跟同一头母猪交配呢?"主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 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永远记住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的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真理,具有学而不倦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拜一切有长处的人为老师,随时随地向别人的长处学习。

篇11: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释 义 :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 处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用 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篇12:不耻下问成语常用谜语大全

一、成语谜语

向乞丐讨教 …… 打一成语

二、成语解释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成语造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2.当干部的要不耻下问,到下面去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问题。

3.要当一个好干部,必须深入群众不耻下问。

4.中国人尽避自信,但是并不自封自闭,能够不耻下问而师夷。

5.不耻下问,学识才会加深,因此肯去寻找的人才能有所发现!

6.因为他不耻下问,所以他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7.就要不耻下问,要尊重别人,要诚实谦虚,虚怀若谷,不可自以为是,浅尝辄止。

8.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

9.我们一直在讲求公平,客观,在讲求不耻下问,然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根本做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人的顽固不化。

10.你寻找它。在学习上应当不耻下问。

11.我们会注意每一个好的创意,并会不不耻下问的借鉴一下。

12.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勇于面对,不耻下问,这样的胆魄不是人人都有的。

13.你如果要学习,就要不耻下问。

14.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

15.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矫揉造作。

16.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我们应该不耻下问。

17.你不但谦虚而且还不耻下问以及还在网上来征求答案。

18.以昨天为鉴。以今天为乐。以明天为盼。永远不耻下问最重要。

19.一个谦虚的人会不耻下问,因为他知道,知识的海洋如此浩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

20.虚心求艺,不拘门派,博采众长,不耻下问。

21.聂先生是常向他上小学的儿子请教的,不耻下问的精神可嘉。

22.第三,要向现实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具有不耻下问的学者之风。

23.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24.到办公室工作后,我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系统学习了有关业务知识和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初步具备了一个文秘人员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

25.在认识论上,主张学而知之,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实事求是。

26.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27.家长要提醒和鼓励孩子不仅要不耻下问,而且还要不羞与上问。

28.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29.作为强势的政治领袖,邓爷爷不耻下问,不少真实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的耳中,从而保证了在现行制度下作出巨大贡献。

30.不耻下问有利于学习的进步。

31.三千年前孔子就教育我们要不耻下问。

32.比如,课前主动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认真作笔记,大胆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主动复习,善于归纳和,碰到问题要先动脑思考,然后使用工具书,要不耻下问。

33.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很积极主动的学者,不懂的东西他会不耻下问。

34.教师应在教室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各小组活动的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经常听取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真实体验,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不耻下问,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35.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

36.一个人要做到时时事事都能够谦虚谨慎并非易事,尤其是要做到如曾子所说的不耻下问,更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才有可能达到的。

37.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38.协作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任何学生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对同学们的提问,要求有问必答,并要求尽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39.如我的普通话发音不准,我主动请教发音好的同学,并向他们学习,虽然,我的发音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我的谦虚,我的好学,我的不耻下问,却给同学们起了表率作用,还培养了他们诚实的品格。

篇13:关于不耻下问的话题作文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

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科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84岁高龄时,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任务,追求学问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我们要不耻下问,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学们: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篇14:读书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下,字在此处应该是指的是问题的属性为“下”,而不是请教的人为“下”。孔子主张礼,如果这个成语的解释把“下”字作为被请教人的属性,则会先无礼于人,与他所主张的思想不符。——摘自百度百科《不耻下问》

基本解释

注释:耻:羞耻,奇耻大辱

出处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1]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成语来由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1]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非常经典的读书名言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2、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1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14、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8、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2、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3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3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3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35、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6、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37、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38、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39、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1、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42、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佚名

4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4、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上一篇:陈馨贤-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下一篇:对建筑工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