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造句

2024-04-26

不耻下问造句(通用14篇)

篇1:不耻下问造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3、不耻下问,学识才会加深,因此肯去寻找的人才能有所发现!

4、中国人尽避自信,但是并不自封自闭,能够不耻下问而师夷。

5、因为他不耻下问,所以他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6、在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要不耻下问。

7、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9、你寻找它。在学习上应当不耻下问。

10、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11、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我们会注意每一个好的创意,并会不不耻下问的借鉴一下。

14、我们一直在讲求公平,客观,在讲求不耻下问,然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根本做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人的顽固不化。

15、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6、当干部的要不耻下问,到下面去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问题。

17、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8、不耻下问,知错则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9、就要不耻下问,要尊重别人,要诚实谦虚,虚怀若谷,不可自以为是,浅尝辄止。

篇2:不耻下问造句

1、我们应当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对同学们的提问,要求有问必答,并要求尽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2、不论是学习什么,我们都要抱着不耻下问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好。

3、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矫揉造作。

5、为了提高你的学习成绩,你应当不耻下问。

6、我们一向在讲求公平,客观,在讲求不耻下问,然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根本做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人的顽固不化。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8、当干部的要不耻下问,到下头去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问题。

9、一个谦虚的人会不耻下问,因为他知道,知识的海洋如此浩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

10、就要不耻下问,要尊重别人,要诚实谦虚,虚怀若谷,不可自以为是,浅尝辄止。

11、三千年前孔子就教育我们要不耻下问。

12、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

13、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14、连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能不耻下问,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15、不耻下问,学识才会加深,所以肯去寻找的人才能有所发现!

16、斯特恩表示他已经意识到了别的联赛在那里获得的成功:“我们将会时刻关注与我们的计划相关的方案。我们会注意每一个好的创意,并会不不耻下问的借鉴一下。”

17、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18、你寻找它。在学习上应当不耻下问。

19、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

20、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

21、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22、到办公室工作后,我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系统学习了有关业务知识和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初步具备了一个文秘人员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

23、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我们应当不耻下问。

24、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5、如我的普通话发音不准,我主动请教发音好的同学,并向他们学习,虽然,我的发音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我的谦虚,我的好学,我的不耻下问,却给同学们起了表率作用,还培养了他们诚实的品格。

26、我们会注意每一个好的创意,并会不不耻下问的借鉴一下。

27、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

28、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很进取主动的学者,不懂的东西他会不耻下问。

29、不论是学习什么,我们都要抱着不耻下问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好

30、课前主动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认真作笔记,大胆提问,进取回答问题,课后主动复习,善于归纳和,碰到问题要先动脑思考,然后使用工具书,要不耻下问。

31、不仅仅仅仅仅仅要多学,还要多温习,甚至要不耻下问才能考出好成绩。

32、教师应在教室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各小组活动的情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经常听取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真实体验,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不耻下问,进取参与语言实践。

33、中国人尽避自信,可是并不自封自闭,能够不耻下问而师夷。

34、我们一向在讲求公平,客观,在讲求不耻下问,然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根本做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人的顽固不化。

35、学习,不仅仅仅仅仅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36、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

37、家长要提醒和鼓励孩子不仅仅仅仅仅仅要不耻下问,并且还要不羞与上问。

38、课程改革的今日,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39、因为他不耻下问,所以他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40、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勇于应对,不耻下问,这样的胆魄不是人人都有的。

41、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能够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42、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43、就要不耻下问,要尊重别人,要诚实谦虚,虚怀若谷,不可自以为是,浅尝辄止。

44、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会主动帮忙速度较慢的学生,速度慢的学生也会不耻下问。

45、孔子遇到不懂得东西就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4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7、你不但谦虚并且还不耻下问以及还在网上来征求答案。

48、作为强势的政治领袖,邓小平不耻下问,不少真实信息经过各种渠道进入他的耳中,从而保证了在现行制度下作出巨大贡献。

49、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50、在学习上应当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切不可不懂装懂。

51、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52、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3、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54、虚心求艺,不拘门派,博采众长,不耻下问。

55、第三,要向现实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具有不耻下问的学者之风。

56、一个人要做到时时事事都能够谦虚谨慎并非易事,尤其是要做到如曾子所说的不耻下问,更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才有可能到达的。

57、在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要不耻下问。

58、并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59、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勇于应对,不耻下问,这样的胆魄不是人人都有的。

60、聂先生是常向他上小学的儿子请教的,不耻下问的精神可嘉。

61、在学习上应当不耻下问。

62、对学过的东西要温故知新,对不认识的东西要不耻下问,对于学习要学而不厌。

63、聂先生是常向他上小学的儿子请教的,不耻下问的精神可嘉。

64、不耻下问,知错则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5、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6、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7、你如果要学习,就要不耻下问。

68、以昨日为鉴。以今日为乐。以明天为盼。永远不耻下问最重要。

69、仅有不断用学习武装自我,不耻下问,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知识,个人本事的含金量就大,教育工作就会出色并赢得尊重。

70、虽然开放了,但很多想法在我们脑子里还是根深蒂固,现实中高傲的人为谋生而孜孜不倦地学习,却又总是不屑于不耻下问,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71、在认识论上,主张学而知之,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实事求是。

72、中国人尽避自信,可是并不自封自闭,能够不耻下问而师夷。

篇3:不耻下问造句

一、激发想象, 让比喻句精彩起来

比喻句可以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生动起来, 因此, 课堂上, 我们常常让学生说比喻句, 以达到丰富学生语言之目的。但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 学生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月亮像香蕉”“太阳像个大火球”之类的句子。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想象, 让造句这一项重要训练, 为学生发展语言、培养表达能力起到真正的作用。

《小池塘》是一篇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六个比喻句写出池塘里水波、芦苇, 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的美, 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小朋友们, 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生:柳条。

师: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会像什么呢?

生: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像长长的头发。

师:很好!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长长的头发。

师: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像什么?

生:蜻蜓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架小飞机。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把黑色的剪刀。

师:黑色的剪刀美吗?

生:不美。

师:那还可以像什么?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只快乐的风筝。

师:真棒!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

……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还未从小池塘那美丽的倒影里走出来, 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继续想下去。因为在课文情境的引导下, 学生想象的大门打开了, 才能说出精彩的比喻句。再者, 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 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学生才会越说越好。为什么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说比喻句时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想象, 语言贫乏?殊不知有几个孩子天生就会想象, 就能语出惊人?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课堂上,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提高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 就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善于创设情境, 努力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 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二、确定目标, 让模仿式造句不仅仅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牙牙学语都是从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开始的。所谓“其来有自”, 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 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 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

《放小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姑妈送我一只小鸟, 绿色的羽毛, 黄色的嘴巴, 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 非常可爱。”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后, 让学生用“非常”模仿课文造句:

师:小朋友, 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你能用“非常”说一句话吗?

生:妹妹非常漂亮。

生:这朵花非常漂亮。

生: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

师:嗯, 小朋友们说得都非常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今天, 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乖。

学生被老师表扬, 都很得意。

师:还有谁能来说?

……

学生说得很多, 热热闹闹很是精彩, 但这些看似精彩的造句都局限于“什么非常怎样”这样简单的句式。如果仅是这样造句就算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那学生的语言岂不是只会模仿课文语言,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 很多词语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都具有不一样的作用, 句子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作为教师, 应该明确让学生用课文中词语来造句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从模仿开始, 而不仅仅是模仿的训练机会。这样, 学生的造句就不会只是依葫芦画瓢了。

用“非常”造句, 在这堂课中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如何让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之后, 真正学会运用语言?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课文语段的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用词说话是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教师却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小鸟的可爱在哪里?“非常”一词学生就体会不到它的意思, 自然不能深入人心, 说出来的句子干巴巴的。所以, 在让学生说话之前对文中写小鸟非常可爱的这句话要重点教学并指导朗读, 体会小鸟的可爱表现在哪里?或者说哪里让你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从而让学生注意到“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这些短语的作用, 就是因为小鸟有以上特征, 才让小作者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只有把这段话教透了, 一只活灵活现、可爱的小鸟才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 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 真正走进文本, 为接下来的说话训练埋下伏笔。

2. 设计造句训练的梯度

学生的说话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填空式的, 较为简单的水平, 那么课堂就迫切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了。所以, 教师应设计好造句训练的梯度, 给学生一个提升语言表达的台阶, 让他们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如当第一个孩子回答“妹妹非常漂亮”时, 教师就应该进一步追问:“妹妹非常漂亮, 是哪里让你觉得非常漂亮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一定会从妹妹的外貌特点来说, 将话说得更具体。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就不会只是简单地说“这朵花非常漂亮”“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了。

3. 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

课文中的句子“非常”一词在句尾, 学生造句时很容易受到影响, 也都把“非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 教学时教师还要不时引导学生说说把“非常”放在前面的句式。教学时可以这样指导:当学生说出“妹妹那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个高挺的鼻子和一张小小的嘴巴, 非常漂亮”时, 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这个句子还可以变换一下顺序来说吗?把‘非常漂亮’放在前面, ‘妹妹非常漂亮……’”从而让学生体会原来同样的句子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有突破性的提高。

篇4:孔子不耻下问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的一个少年。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如此伟大的学者竟拜一少年为师,其中缘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有一天,項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咯咯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拿来就用: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知识总是不如实践令人收获得多。孔子拜师正说明了,即使是天才也不能孤芳自赏,虚心向别人学习,总能获得意外的收获。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古至今,虚心向学、不耻下问一直是优良的传统,是最美好的品德。

适用话题:圣人之道 不耻下问 虚心 学无止境

篇5:不耻下问作文

上周六,笔畅作文组织学生们去西安品味高尔夫俱乐部。我们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一下车,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已经九点多了,太阳公公还是不肯露出面来,几朵乌云把天空压得低沉沉的。尽管如此,同学们却异常兴奋地讨论着俱乐部的环境,追问老师教练在哪儿。

经过贾教练的简单训练后,我们来到了高尔夫练习场。

一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映入眼帘,真想躺在上面打几个滚儿。我跟着老师的脚步,来到打码区、穆老师给每个码位发了一个球杆,说:“每人打三球后就转给下一个人打。”

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接过球杆走到一个类似于草地的绿色垫子中央,这难道还不简单吗?刚才同级不同班的刘佳欣轻易就打了那么远。我握紧球杆,使出全身力气向球打去,忽然我觉得自己有点晕,球打飞了吗?空中找不到,我低头一看,那个小白球居然还在原地,它好像在说:“哼,就你还想把我打飞,想都别想。”我不愿放弃。试了几次,好像真不能把它怎么样。

我望着坐在椅子上的刘佳欣,心想:我要不要去问问她呢?可我跟她又不熟,她会不会不理我?那我能去问谁呢?就问她吧!我终于鼓足勇气向她走去,小心翼翼地问道:“你能帮帮我吗?”“好呀!”她答道。真的是太好了!

我们走到绿毯上去,她像个老师一样说道:“你首先要改正你的姿势。”她用手纠正着我的姿势。“然后你要把胳膊伸直,再向球打去。”她边向后退,边让我试一下。我用她教给我的方法,果然,球像箭一样地飞去,在空中划了一条美丽的弧线后,降落在50米处。太好了!我送给她了一个大大的拥抱表达我对她的感激。

篇6:不耻下问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延伸阅读:不耻下问成语

【基本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近义词】不愧下学 有问必答 虚怀若谷 移樽就教 功成不居 谦虚谨慎 不矜不伐 不下学

篇7:不耻下问小学作文

不耻下问,就要虚心求问。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你尚未了解的事情,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现在,让我们看看“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怎么做的。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一进庙,他就向人请问了许多事。当时就有人讥笑他“谁说孔子是最有学问的,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后,对他们说:“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只要虚心求问,就可以学到你要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态度开始。

不耻下问,还要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我国著名政治、军事家,从古至今无人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从他的文章《与群下教》可知,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肯向下级请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当今,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不断积累,更新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篇8:▼不耻下问的意思

【发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篇9:不耻下问优秀精选

这天轮到丰子恺还琴,这也是丰子恺最害怕的一件事。他没有吃饱饭,想利用还琴之前的十几分钟去抱一抱佛脚。当他推开琴房的门时,不禁一怔,但见李叔同先生早已静静地端坐在琴边。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贴,露出一排雪白的键板,犹如一件怪物,张着阔大的口,露着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在那里。

丰子恺连忙向李先生鞠了一躬。

“你来了!”

李叔同用右手指着谱表说:“来,来,子恺,弹给我听听。”

丰子恺顺从地走近风琴,不安地坐了下来。而李叔同并不逼近他,也不正面督视他的手指,只是斜立在离他数步的桌旁。

琴声响了,节奏紊乱的曲调显然说明丰子恺内心十分紧张。他不敢抬头看先生,只顾低头注视着自己的手指,从双眼的余光中,他仿佛窥见李先生的眼睛不时地流露出不满的神气。

“键板按错了一个!重来……”

“手指用错了一个!重来……”

丰子恺越弹越急,心头就象是压了一块大石头,一首中速的乐曲,竟弹奏成了一首“跑马曲”。“坏了,今天要砸锅了!”丰子恺已经意识到今天必定失败。还不待他细想,只听见李叔同先生用平缓而又严肃的语调低声说:“去吧,下次再还!”

丰子恺只好默默地站起身来,深深地向先生鞠了一躬,随即便闷闷不乐地离开了琴房。他知道,这会儿得再回去加上刻苦练习的功夫了。

下午,天色阴沉得厉害,不到六点,天就暗了下来。在从食堂到自习教室的路上,丰子恺仍在为早晨还琴的事懊丧。他低着头,缓缓地行走,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不停地摸弄黑色制服的第三颗钮扣。“真是倒了大霉!第一次还琴就未通过,李先生准要把我看成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傻瓜了。”丰子恺这么想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占据着他的全个身心。

“子恺、子恺!”丰子恺正走着、走着,突然有人在离他很远的地方叫他。他漫不经心地回头一看,原来是刘质平一边喊着,一边朝他奔来。

且说丰子恺在那次与刘质平为了谁先了解李叔同而发生争执以后,他俩反而更加亲近了。加上刘质平比丰子恺高两级,又有音乐的才气,很受李叔同的赏识,他平时的为人也不错,丰子恺倒也愿意与他交往。此时,刘质平叫喊着追赶他,丰子恺也就停住了脚步。他举头望了望阴沉沉的天空,又做了一次深呼吸,想以此来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刘质平气喘嘘嘘地跑到丰子恺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子……子恺……!你让我找……找得好苦!”

篇10:历史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不学不成事,不问不知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

【释义】不耻:不以为可耻。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他门下弟子众多,相传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人”。他与他的弟子经常就一些事情或言行展开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孔子及时地对他的弟子进行教育和点拨。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而且还非常谦虚。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谥号?”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并决定要向孔圉学习。

不耻下问的【成长心语】

篇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读书的名言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高尔基:《文学书简》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谁在装束和发型上用尽心思,谁就没有精力用于学习;谁只注意修饰外表的美丽,谁就无法得到内在的美丽。 作者:杨尊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孔子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华罗庚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布劳格利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书籍是你的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它非常忠实。--雨果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作者:佚名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6、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巴金书籍是你的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它非常忠实。--雨果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篇12: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释 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 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近义词】不愧下学 有问必答 虚怀若谷

【反义词】自以为是 骄傲自满 居功自傲

篇13:关于不耻下问的话题作文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

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科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84岁高龄时,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任务,追求学问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我们要不耻下问,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学们: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篇14:读书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下,字在此处应该是指的是问题的属性为“下”,而不是请教的人为“下”。孔子主张礼,如果这个成语的解释把“下”字作为被请教人的属性,则会先无礼于人,与他所主张的思想不符。——摘自百度百科《不耻下问》

基本解释

注释:耻:羞耻,奇耻大辱

出处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1]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成语来由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1]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非常经典的读书名言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2、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1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14、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8、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2、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3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3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3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35、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6、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37、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38、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39、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1、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42、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佚名

4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4、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上一篇:集团安监部2016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及下一篇:北兴中学2009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