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的典故

2024-04-14

炎帝的典故(精选12篇)

篇1:炎帝的典故

炎帝的典故

太阳神炎帝是女娲升天若干年以后,出现在大地上的又一位大神。他和他的玄孙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大地,主宰着南方的生命。

炎帝是一位慈爱仁厚的大神。他在世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由于不断的生息繁衍,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于是,仁爱的炎帝便教给人类如何播种和收获五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当他要教给人类种五谷时,从天空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他收集起这些谷种来,播种在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一次,他看到一只浑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在空中飞过,穗上的谷粒落在地上,炎帝把它们拾起来种到了田里。

这些谷物长成后,人们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死。人类从此有了足够的粮食,生活就非常安定了。

那时候,人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奴隶,人们收获的果实大家平均分配,感情亲如手足。

为了能让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炎帝又让太阳发射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更加茁壮的生长,使人们生活在灿烂温暖的光明中。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人们非常感谢炎帝的恩德,便尊称他为“神农”。那时,炎帝的样子是牛头人身,这大概是与他的这一贡献分不开的。

炎帝是农业之神,同时又是医药之神。因为,太阳光是健康的源泉。炎帝有一根神鞭,被称做赭鞭。他用这根鞭子来抽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药草经过赭鞭的抽打,有毒无毒、或寒或热的各种药性就很明显地呈现出来。于是,他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药性来治病救人。为了更加确定药性,他还亲自去品尝百草。为了尝药,他曾在一天里中毒过70多次。一次,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竟然被烂断了肠子。

炎帝看到人类虽然丰衣足食了,但在生活上却还有诸多不便,于是又让人们设立了贸易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交换。在市场上,可用五谷换兽皮,或用珍珠交换石斧等。有了这种交换,人们的财富就更加丰富起来了。

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其他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又不能放下手中的活儿,整天地守在市场上。于是,炎帝又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当太阳照在人们头顶上的时候,就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大家便自动离去,也就散市了。在当时,人们实行起来,感觉又简便、又准确。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后代也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如他的重孙殳制作了射箭用的箭靶;鼓和廷又制作出了一种叫“钟”的乐器,后来,他们两人又经过努力,制作了许多歌曲,使音乐在人间得到广泛流行。

篇2:炎帝的典故

5000年前,华夏始祖炎帝神农在随州烈山这块土地上高举文明之火,带领上古先民刀耕火种,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千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不远万里烈山寻根,抒发对先祖的感怀之心,对故里的思念之情。在他们的眼里,炎帝神农故里是华人的家、民族的魂。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必将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随州炎帝故里 人始终为此而努力。

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传颂炎帝文化的圣地品牌

炎帝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的基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符号,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是湖北最重要的文化品牌,也是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这场文化的盛会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神农祭典”为核心,以炎帝文化为纽带,凝聚和寄托了天下华人“血脉同根 文化同源 民族复兴”的夙愿,促进了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的归宿感,促进了56个民族对中华大家庭的认同感。连续七届寻根节在炎帝故里成功举办,充分肯定了寻根节在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海内外华人民族情感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炎帝文化庙会——传播炎帝文化的重要平台

寻根节作为炎黄子孙的祭祀盛会,在推动炎帝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随州民俗文化的竞相发展。一年一度的寻根节,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参与面最广、最接地气的莫过于炎帝文化庙会。2010年至2015年连续6年在炎帝故里景区举办的炎帝文化庙会,为海内外游客献上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濒临失传的随州花鼓戏、义阳大鼓等传统节目,在注入炎帝文化元素后,被重新搬上舞台,引得游客纷纷叫好。安居板凳龙、天河口九莲灯、唐县镇随州慢板和随县“三独”(独人轿、独角兽、独轮车)、万福店摔跤等民间特色文艺节目相继成为每年的风俗节庆。

炎帝文化庙会作为传扬炎帝文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传承了“共生”“利民”等炎帝文化的精髓,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逐步擦亮了炎帝文化品牌。传统节日常态拜祖——传扬炎帝文化的有力推手

树离根不活,人无根不立。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深怀于心,寻根问祖是凝聚炎黄子孙最好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民间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从未间断,海内外炎黄子孙远涉重洋,跋山涉水,寻根炎帝故里。

炎帝故里景区将每月的初一

十五、重大节假日作为弘扬炎帝文化的重要推手,自主筹划了演绎版拜祖、传统礼仪展示等系列活动,逐步将炎帝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将炎帝精神深入人心。除夕首祀千人同拜,元宵节万人敬仰,清明节前来寻根问祖的海外团队、学生团体络绎不绝,每逢周末或小长假,更是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寻根观光热。

炎帝文化进校园——传承炎帝文化的有效载体

扎根基层,面向学生,让炎帝火种代代相传。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召集专家学者对炎帝神农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编写了地方教材《华夏文明始祖——炎帝神农》,以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将炎帝文化根植于随州莘莘学子心中,激发其热爱炎帝文化、热爱炎帝故里的责任心和自豪感。随县学生结合炎帝文化和随州地方特色编排的《神农颂》节目,在2016全国新教育工作会议上精彩亮相,获得全国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随州市举办的“2016年随州炎帝文化知识电视大赛”,为丙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在全市掀起一场“学炎帝文化,弘炎帝精神” 的热潮。

篇3:访寻炎帝神农的足迹

因为把火广泛地用于生活和生产,有火之德,人们便

尊他为“火师”、炎帝;

传说他得五谷、制耒耜、教人稼穑,发明了耕播农

业,有神之功,因而人们又称他为“农皇”、“神农”;

传说他“尝味百草,宣医疗疾,救夭伤人命”,开创

了医药之先河,因而又被奉为“先医”;

传说在他及其部落的积极努力下,人类完成了由

游牧渔猎到农耕畜牧这样一个伟大的进化,为中华民

族的發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世相传,代代祭祀……

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如生生不息的稻谷代代相

传,绵延至今,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心底一种彩色的

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传说不是真

实的历史,但传说与历史不可分割。炎帝生活的那个

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神

秘莫测,却又让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真实可

信。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在与大自然的拥抱中访

寻炎帝神农的足迹,感受造化之伟大,感受古老的文

化带给我们的震撼!

自春秋战国到今,历朝的历史学家、历史文献都

有有关炎帝的记载,据《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

居姜水”。远古时,炎帝率其部落在我国西北方沿着大

河游牧渔猎,逐渐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曾在

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约15华里的黎侯岭建国。据《竹

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

治两市的18县、市中,为炎帝神农氏所建的陵、庙、

祠、宫以及以炎帝神农命名的地名物名,不下百余处,

仅在羊头山南北的高平、长治、长子三县、市就有50

多处,散佚民间有关炎帝神农建国、祭祀、农事、医药、

婚嫁、丧葬等各方面的故事传说,可收集整理百万言。

在不过方圆二三百里的地域内,能有如此繁密有序的

为同一人(氏族)所建的祭祀建筑,能有如此众多动人

的以同一人(氏族)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绝不是偶然

的、人为的,这是一种复杂甚至神秘的历史文化折射

现象,使人不能不细细品味、认真思考。

至于炎帝葬于何处,史书则有不同的记载,以至

于在国内的许多地方都有炎帝陵的存在,如湖南有炎

帝陵,陕西有炎帝陵,河北也有炎帝陵,而在山西高平

羊头山下的庄里村,则有明万历三十九年石碑一块,

上书“炎帝陵”三个大字,从残留的地基来看,炎帝陵

庙原来的规模也很宏大……

我们无需考证这些炎帝陵存在的真伪,毕竟已年

代久远,毕竟掺杂有许多传说的因素,只是从这些现

象中,我们能细细品出龙的传人将炎帝作为中华民族

原初缔造者、始兴与统一的象征、凝聚力与认同感的

共同标志所具有的新的意蕴。炎帝创业奉献、敢为人

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华

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数典念祖,敬祖爱

国,终将成为一代代炎黄子孙不了的情缘而继续发扬

篇4:炎帝的神话故事

太阳神炎帝是女娲升天若干年以后,出现在大地上的又一位大神。他和他的玄孙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大地,主宰着南方的生命。

炎帝是一位慈爱仁厚的大神。他在世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由于不断的生息繁衍,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于是,仁爱的炎帝便教给人类如何播种和收获五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当他要教给人类种五谷时,从天空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他收集起这些谷种来,播种在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一次,他看到一只浑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在空中飞过,穗上的谷粒落在地上,炎帝把它们拾起来种到了田里。

这些谷物长成后,人们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死。人类从此有了足够的粮食,生活就非常安定了。

那时候,人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奴隶,人们收获的果实大家平均分配,感情亲如手足。

为了能让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炎帝又让太阳发射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更加茁壮的生长,使人们生活在灿烂温暖的光明中。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人们非常感谢炎帝的恩德,便尊称他为“神农”。那时,炎帝的样子是牛头人身,这大概是与他的这一贡献分不开的。

炎帝是农业之神,同时又是医药之神。因为,太阳光是健康的源泉。炎帝有一根神鞭,被称做赭鞭。他用这根鞭子来抽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药草经过赭鞭的抽打,有毒无毒、或寒或热的各种药性就很明显地呈现出来。于是,他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药性来治病救人。为了更加确定药性,他还亲自去品尝百草。为了尝药,他曾在一天里中毒过70多次。一次,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竟然被烂断了肠子。

炎帝看到人类虽然丰衣足食了,但在生活上却还有诸多不便,于是又让人们设立了贸易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交换。在市场上,可用五谷换兽皮,或用珍珠交换石斧等。有了这种交换,人们的财富就更加丰富起来了。

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其他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又不能放下手中的活儿,整天地守在市场上。于是,炎帝又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当太阳照在人们头顶上的时候,就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大家便自动离去,也就散市了。在当时,人们实行起来,感觉又简便、又准确。

篇5:炎帝的神话故事精选

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她常常到“东海”里游泳沐浴,采集草药,尽兴玩耍。

“东海”的浅水滩处生长着一种椭圆状的植物,上面开着漂亮的小白花。女娃知道父亲炎帝把这种草药取名为“泽泻”,可做清火泻肚之用,便经常到水边去采集。

这天,女娃又来采药,不小心滑到了深水处,不幸溺水而亡。

炎帝和子民们将女娃的遗体打捞上来,安葬在发鸠山上。

没多久,人们发现发鸠山上出现了一只鸟,白嘴,红腿,花纹头,很像乌鸦。

每天早上,鸟儿“精卫”、“精卫”地叫个不停。于是,人们就把这只鸟取名叫“精卫鸟”。

人们还发现,每天这只鸟要衔山上的小木棍或小石头飞过羊头山,投到不远处的“东海”里。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专程来到发鸠山赋诗凭吊。“精卫填海”的故事最早载于《山海经?北山经》。原文如下:

篇6:关于炎帝的神话故事

根据中国非常出名的神话著作《山海经》中的记载,“听訞与炎帝生了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了术器”,炎帝的妻子在书中记载的也就只有听訞,炎帝的儿子子孙虽然继承了“炎帝”这一称号,但是中国各种书中并没有记载后世炎帝的妻子,因此炎帝的妻子指的就是第一任炎帝的妻子听訞。

根据记载,听訞是赤水氏族的女子,他嫁给炎帝之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就是下一任炎帝炎居,其中一个女儿就是神话故事中著名的精卫,其实据记载,她原来的名字是女娃,她的另一个女儿叫瑶姬。听訞帮助炎帝统治管理姜氏部落,炎帝的好名声少不了他妻子听訞的帮助。听訞还发明了一些日常所需的东西,算是一个发明家了,据说她还跟她的丈夫炎帝共同执政等等,只是她的相关信息都非常少,不知道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

篇7:炎帝信仰的三种模式

“重黄轻炎”信仰关系的历史建构

“炎黄二帝”——是中国人建构起来的人文祖系信仰系统。他们在建构中国的信仰结构乃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古往今来,同样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对于炎帝与黄帝的信仰程度,却大有差别。人们对于黄帝的信奉,往往要高于对炎帝的信奉,重黄帝、而轻炎帝。这种源自同一祖系,却信仰分别的奇特现象,无疑源自于圣王功绩观及“史从黄帝出”的历史建构。如今,人们又因为一个炎帝信仰,建构出多种祭祀模式及其信仰类型,这同样也是基于权力、利益、资源等诸多关系的信仰建构。

中国人喜欢以炎黄子孙自称,然对其内涵却比较模糊。炎黄子孙的称谓,不仅是对于祖先的敬仰与尊崇,更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其中,人们对于炎帝的认识和理解,更是远远不及黄帝。炎帝及其信仰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始终不得明晰。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或称“黄帝子孙”,却鲜有自称“炎帝子孙”。虽然在先秦及汉代的其他典籍中,不乏关于炎帝的文献记载,但长期以来,炎黄子孙对于黄帝的尊崇及其信仰程度却明显超过了炎帝。

同为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对中国文明贡献各有不同。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从渔猎时代走向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被后人誉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和医药之神。而黄帝是集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军事、部落管理之大成的创立者。黄帝时代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取得涿鹿大捷,杀死蚩尤,克服炎帝,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黄帝以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的形象,而成为此后历代帝王尊崇效仿的圣人楷模,声威天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部族推崇与祭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迄”,可见,司马迁视黄帝为远古时代第一帝王来加以记述,渐渐成为中国人最为正统的祖神加圣王的信仰正统。

自古迄今,黄帝陵前香火鼎盛,历代官民都有清明朝拜祭祀黄帝陵的习俗。公祭黄帝起源于春秋时期,至唐代列为国家祭典,之后代代相传。康熙末年,黄帝陵祭祀和妈祖祭祀、孔庙祭祀一起被列入清代三大国家级祭祀活动,从而借着皇权的力量和权威,表达出与民间祭祀非常不同的信仰逻辑与实践方式。近代中国,更是有许多高官和名流都先后来黄帝陵祭拜。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等对于黄帝信仰皆盛赞与题词。因而,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号,比较而言,“炎帝陵”难为天下第一,虽有多处存在,但却存在更多争议,没有像黄帝陵一样举世公认的炎帝陵之称。湖南炎帝陵虽然被誉为“神州第一陵”,始建于北宋,却比始建于西汉的黄帝陵晚了1000多年,祭祀的规格远远不及黄帝陵祭典之气势庞大。

可见,炎黄同为华夏始祖,然其处于中华信仰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却明显不同。历朝历代对黄帝的祭祀较之炎帝更胜一筹,究其实质,在于黄帝所建构起来的正统圣王及其大一统信仰符号,更能迎合后世历代的政治信仰需求,源自天命祖系,盛于姬姓华族,实乃正统圣王的象征、皇权神圣的符号。如此一个“黄帝”称谓,更能契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正统。黄色象征着皇权的威严,“黄袍加身”更是登基称帝、君临天下的代名词。凡此种种,不得不说,在正统信仰与皇权思想的主导下,炎黄二帝信仰之主从偏正关系由此确定。显然,所谓炎黄信仰及其“重黄轻炎”的信仰格局,实乃一种族群的、权力的、历史的建构结果;而这个建构的结果及其方式,也直接影响到炎帝信仰及其传统的分异。一个炎帝、三种信仰,无疑即是这一信仰传统的当代发明。

当代炎帝信仰的三重建构

炎帝信仰及其祭祀,中国各地多有。唯陕西宝鸡地区之祭祀炎帝历史,最为悠久。基于千百年来的信仰传统,炎帝“生于峪、长于瓦峪,沐浴于九龙泉,成于姜水,俎于天台”,陕西宝鸡地区由此成为中国人祭祀炎帝的核心地域,包括今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等地。

该地的炎帝祭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其后,秦灵公曾于公元前422年在宝鸡吴山祭祀炎帝,可谓开创了官方祭祀炎帝的先例。唐代以前,宝鸡有规模宏大的神农庙、炎帝祠,曾有十里常羊、庙宇相连之说。每逢农历七月七日炎帝诞辰、清明节和七月七日炎帝祭日,这里便鼓乐阵阵,香烟缭绕,祭奠者络绎不绝,传承至今,从未间断。

然而,在此信仰传统之中,当代炎帝却分别构成了神农祠、炎帝祠、炎帝陵等三种不同的信仰方式。而在此三种不同信仰方式之中,首先复兴的,是来自民间乡村的炎帝信仰。

1950年代初期,民间祭祀曾经兴盛于今渭滨区峪泉村九龙泉神农庙、天台山神农庙、金台区先农坛等地。可好景不长,1958年前后,这些始建于唐代、历时1300余年的神农祠殿宇与建于市区北塬、姜城堡等地的先农坛、先农祠,均被拆除。其后20年间,峪泉村的神农祠所在地,也先后被不同的政府单位占用,其内古建筑渐次拆除,损毁殆尽。唯在1980年代以后,民间祭祀炎帝的活动方才陆续恢复。1980年,峪泉村村民集资,在九龙泉边上重建一座占地9平方米的神农祠,建有炎帝神农氏塑像。此后10余年,台湾、新加坡等地华人寻根问祖,不断地来到神农祠前拜谒、祭奠。1992年,神农祠就接待了来自台湾地区200余人的寻根问祖团。这些海外游子,人人皆用九龙泉圣水做洗礼,并捐款捐物,给当地村民乃至政府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0年,峪泉村村民在村组长的带领下,集体出资并且加上四方民众捐款,在原神农祠旧址距泉水30米的310国道北侧,再次建起一座高大宏伟、巍峨庄重的新神农祠。祠内供奉有炎帝神农氏、神农父少典、母任姒以及太阳神与太阴神等,每年正月十一炎帝诞辰,举办祭祀活动。

nlc202309040152

其次,才是官方炎帝信仰的重建。1991年,宝鸡市政府为了更好地向海内外宣传炎帝故里,做好旅游开发,决定把原峪泉村的“神农庙”迁移至市区中心的河滨公园(今宝鸡炎帝园),是为官方恢复的“炎帝祠”;与此同时,宝鸡市政府正式决定将传说中炎帝的忌日即农历七月七日,作为“中国宝鸡炎帝节”日,并且在1993年,于炎帝祠、炎帝陵分别主办了隆重的官方和民间祭祀活动,正式拉开了“中国宝鸡炎帝节”的帷幕,从而把原分散在天台山、峪沟、茹家庄、峪泉村的“祭炎”活动整合为一体,试图以官方权力整合炎帝信仰。

紧接着,是民间资源与乡镇政府合作复建的炎帝信仰。其主要工程,即是把原在宝鸡天台山早已湮没无迹的“炎帝陵”,重建于视为炎帝出生地的常羊山上。这座炎帝陵,于1993年8月份完工,呈现为官民合办、协同建设的炎帝信仰。另外,在炎帝尝百草而去世的天台山,人们亦在政府的引导下,塑起了炎帝像,修建了祭祀场所,每年七月七日举办有为期十天的民间庙会。目前,天台山庙会已经被宝鸡市政府审批为渭滨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天台山的脚下,更有一批专门为转播炎帝信仰化的老一辈民间文化工作者,成立有专门的天台山管理处。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表现为一种官方认可、官民合作的炎帝信仰组织。

至此,宝鸡祭祀炎帝的三大格局正式形成,并由于其信仰资源、祭祀主持人、与参与人员等要素的不同,这些炎帝信仰大体可划分为官方祭祀、半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三种模式。虽是一个炎帝,同为一种信仰传统,然其祭祀仪式与信仰资源各有不同,很有些天上一方神灵、芸芸众生分别为圣的象征意味。

炎帝信仰的三种表达模式

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炎帝祭祀传统的恢复,陕西宝鸡地区先后形成了以炎帝祠、炎帝陵、炎帝庙为三大主体的炎帝信仰格局。

作为市政府主导下的炎帝祠,由公权力及其公共财政主持,无疑是“公祭”性质。迄今为止,炎帝祠清明节祭祀典礼,出自于政府领导、炎帝研究会和炎帝园的承办,已拥有了20年的历史。其祭祀仪式和典礼过程已经制度化,资金方面已经纳入宝鸡市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中,成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公祭活动。同时,也由于炎帝园地处交通便利、商业繁华的区域之内,炎帝园因其举办的祭炎活动,被建设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公园。每年祭炎典礼,对于参与祭祀活动的市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党政机关干部而言,炎帝祠清明节公祭活动不仅仅是宝鸡市祭祀炎帝的圣典,更是一项政治性任务。在此祭祀礼仪中,市长主祭并代表全市公民宣读祭文,象征着政府公权力对于炎帝信仰的最大认同,成为炎帝信仰正统之体现。

官民合作的半官方化的炎帝陵祭祀和炎帝祠祭祀,也会同时在该地区举行。20年间的祭祀历史中,既有民间为主的祭祀,也有市政府和民间合二为一的祭祀模式。该地区曾经举办的三次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宝鸡市政府及区政府就为其前期准备,为炎帝陵形象的改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炎帝陵具体管理事务上,政府权力与炎帝陵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仅只是政府和民间资源相互结合,在当地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炎帝陵的具体运作则以民间为主。

值得说明的是,这种炎帝陵祭典始终保持了民间祭祀的主要内容,虽然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礼仪细节有所删减,但更多保持了炎帝祭仪的原汁原味。为此,炎帝陵祭典被纳入到政府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获得了目前民间信仰所能获得的最大合法性。

至于民间祭祀炎帝的活动,虽然没有炎帝祠和炎帝陵祭祀活动的盛大,但却是老百姓极为喜欢、乐意表达的一种信仰方式。因而,在民间祭祀炎帝的各种活动中,各地方主要以传统的乡村庙会形式举办祭典,伴随着各种民俗性的活动,如请剧团唱大戏、念经等。在此信仰类型中,老百姓对于炎帝的敬仰及其尊崇,体现出了极大的地方化和民间色彩。

比较以上三种祭炎模式,不难发现,同为一种炎帝信仰,但却因为其组织力量、资金来源、参与人员、祭祀仪式、信仰虔诚与否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信仰类型及其信仰表达方式。然而,在此三种信仰模式之间,它们又并非一种相互隔绝断裂的状态,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信仰整体,仅只是同一个炎帝信仰,在同一区域内、依据其不同的权力、资源、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虽然宝鸡市政府主导的炎帝祠祭祀在市区炎帝园内举行,但炎帝祠的形成实乃峪泉村神农庙的迁移性产物,其院内的唐代石碑就为峪泉村神农庙曾经所有。

在炎帝信仰的神圣性建构方面,政府是通过对神农庙的“迁移”方式,重建并以其公权力认可了炎帝信仰的正统,从而在新的场所中建构出了政府公权力定义的炎帝祠祭祀。而在常羊山炎帝陵举办的全球华人祭祖大会期间,民间信仰主体则先后在九龙泉举行过盛大的“取水”仪式,借用九龙泉“圣水”的名义,以炎帝信仰的显圣与灵验,为炎帝陵祭祀建构其信仰的神圣性。

特别是地处于九龙泉的峪泉村村民,由于深受炎帝“长于瓦峪,沐浴于九龙泉”历史故事的熏陶,他们对于炎帝的信仰格外虔诚。当地村民一般都亲切地称炎帝神农氏为“神农爷”或“爷爷”,似有一种佛道教信仰的民间化特征。在此,炎帝不仅是深受后人敬仰的人文始祖,对中华文明有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更是一种带有信仰符号的地方保护神。每逢庙会期间,过往之人,烧香拜叩,络绎不绝,或是上布施以做功德,或是虔诚祭拜以安自身,求炎帝保佑。

虽然政府主导下的炎帝祠祭祀在组织、号召力和资金方面更有保障,在祭祀仪式和场面布置上更显其庄严和神圣,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公权力认可的正统信仰。但对于炎帝信仰主体的社会大众而言,政府主导下的祭祀形式虽然庄重,但其形式却过于简单,甚至排除了民间祭祀中民俗化的信仰内容。另外,正是因为出于一种公权力的制度安排,炎帝祠祭祀在人数及其参与人员的广度方面,亦是受到了人数及其制度安排等方面的限制。而在民间祭祀方面,虽然在其祭祀仪式及其内容方面,尽管不及官方祭祀的排场与豪华,却能够体现一种民俗和地方文化的结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乐于认同的庙会文化和民间信仰,仅只是限于资源问题,其规模弱小,无法跨越地域,形成更大范围内的信仰影响及其空间认同,最终只能流于底层社会,成为一种具有地方性知识的信仰模式。

篇8:关于神农炎帝的神话故事

后来,湖水被几条恶龙霸占,湖水被搅成了泥浆,腥气冲天。从此,仙女们再也不敢来洗澡,周围数百里的黎民百姓也不得安生。当时有一年轻的猎人居住在湖边,有一手生擒猛虎的好武艺,却未斩过蛟龙。

一天,他偷偷观看着恶龙混战,有的口吐烈火,有的口伸利剑,有的飞沙走石,有的喷水千丈,撕来咬去,不分胜败,只搅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猎人十分愤慨,拉开弯弓,连射九箭,可是却没有伤着恶龙一片鳞甲。

猎人回到家里正纳闷,突然想起爷爷说过,斩龙要用斩龙剑,而且听说只有神农氏才有此剑,于是就去木城请求神农氏赐剑。

猎人来到神农顶,看不见木城的踪影,疲劳极了,索性坐下歇息,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见一位白发老翁说:“这些孽龙,都是山中巨蟒,久炼得道,互相争夺九湖这个仙地,应该把它们斩了。”说着,给他一把宝剑,银光闪闪,寒气逼人。

篇9:炎帝的经典传说故事有哪些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用来交换东西最为合适,有时为了 换一样东西,等一整天也等不到可以交换的东西。

为此,炎帝想了一个办法。他规定每天太阳升到头顶时,人们可以一起来交换东西, 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还可以节省时间,免去人们跑许多冤枉路。后来人们将这种交换东西 的方式称为“日中为市”。

当时炎帝采用了一种“立杆测影”的方法来确定“日中”的时辰,这也是炎帝的发明 之一。炎帝在观测农业时辰时,在地上立一根木杆,看地上日影变化的情况,日影最短时则 为“日中”,便以此时辰定为人们交换东西的固定时间。

原来的“日中为市”本是以物易物,后来炎帝又发明了一种钱币,即贝壳,以其大小 多少来确定东西的价格。贝壳即成为最早的货币,人们将这种货币称为“神农币”。

篇10:炎帝的典故

传说中的炎帝故里有很多处,而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恐怕是最丰富的。在台湾有几百万人不仅拜祭炎帝,而且信仰炎帝。为什么炎帝在两岸影响如此巨大?因为炎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系最密切的时代。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的合作,整个部落一起耕作,这就培育了以“和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就是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认同,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

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的,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因为我们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今天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摘自2月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有关“中国农耕文化”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是炎帝,他在两岸影响巨大。

B.农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证明了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

C.中国农耕文化以人为本,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D.中国农耕文化的理念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农耕社会的耕作需要多人的合作,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启发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思想。

C.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理念,都是与农耕文化的理念相违背的。

D.我们应把炎帝开创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时代,正是农耕文化最发达的时代。

B.农耕生活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唯一动力。

C.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的说法是作者及中外学术前辈不太同意的。

D.人类青年时期的农耕生活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的生活、繁衍、延续。

参考答案

篇11:从炎帝神农的发明看重构中华文明

吾人纪念炎帝,当区别“人物炎帝”与“文化炎帝”。从“人物炎帝”的观点,炎帝是一个人──神农的后裔,炎帝与神农同是神农氏部落的(一后一前的)两位明主;从“文化炎帝”的观点,则炎帝是一文化概念,是神农氏的代表,涵盖了大约距今七千年到四千年属“新石器时代”的期间。于本“文化论坛”,吾人固着重于文化层面的讨论;本文所探讨的“炎帝”乃是“文化炎帝”,所谓“炎帝神农”是与“神农氏时期”同义。

至于吾人在此纪念炎帝的文化意涵,以下举出四点,就教于先进:

一、中华民族是一多元民族,大家在此一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创造,孕育出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虽然各族群过去彼此有过战争,曾有各种利益冲突甚或杀戮仇恨;但后代子孙当懂得共存共荣的大道理,从而消弭芥蒂,携手合作,再造文明。

二、孔子说:“祭如在。”意思是说:“祭祀自己的祖先,要像祖先还活在眼前一样。”祖先明明已经不在,为何还要祭祀?这是藉着仪式宣示文化的联系,表示个人不是孤单存在于世间,而是与祖先同属一个源流──在时间之流里,人与祖先同在。而且,我们抚今追远,饮水思源,以此昭告后人。在此纪念炎帝,当有与炎帝同在的心情。

三、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代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部落,文明初创的许多重要发明在该氏族中诞生,而后扩展传播到其他部族,因而神农氏曾是中心氏族,深为受敬仰。换言之,炎帝是靠文化传播──而非武力,取得王天下的地位。此点极有启发意义。炎帝部落虽后来衰败,为黄帝部落所统一,但人们至今仍然以“炎黄”并称,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根本原因当在于炎帝有够高的文化水平。

四、炎帝神农的诸多发明传于后代,中华民族乃得以繁衍兴盛。我们不只永志不忘,更应从中获得启示,并发扬光大,以期应用到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华民族过去一百多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仓皇回应,曾几近沦亡边缘;近年虽在奋斗中兴盛,从新崛起,但仍然在西洋文明笼罩之下,颠踬摸索前进的道路。吾人在缅怀炎帝神农之时,当更深思未来应如何重建健康的中华文明。

炎帝神农的重要发明

归纳古籍记述,炎帝神农的主要发明在此举出八项:

一、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神农氏最重要的成就是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他们从野生植物中选育出各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要求栽培性状良好、质量优良、产量高,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体而言,是发现了五谷,于是奠定了中国人吃五谷杂粮的饮食习惯〔1〕。另外,相传炎帝还发明“刀耕火种”法,教民垦荒种地,其法是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2〕。

二、创制农具耒与耜〔3〕

神农氏发明耒与耜,两者都是木制翻土播种用的农具。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耒耜的发明属生产工具的创造,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提高了耕作效率,农业因而得以发展。耒耜的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三、尝百草,发明中药

神农氏看到族人在生产渔猎中受伤殒命,在生活中患病丧命,于是深入山野辨尝各种草木的性味,发明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4〕。

四、制陶器

把红黏土烧制成陶器,人类于是有取水、存储食物的用具。制陶术的发明是人类由原始茹毛饮血的蒙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基础〔5〕。陶器是文化的结晶,也展现时代的艺术精华。

五、发明纺织

神农氏首创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后来发明养蚕取丝的黄帝夫人嫘祖也是神农氏的后裔。

六、开集市,通贸商

炎帝时期开创在日中时设立集市,聚集四方货物,进行以物易物,各取所需。于是物品开始流通,成果开始共享;这是社会出现分工后所生的贸易活动,开市场经济的先河〔7〕。

七、创立原始天文学和历法

炎帝神农时期已有地域观念,始立地形,甄别考察天下方位〔8〕。又传说炎帝神农氏“造历日,正节气,审寒暑,定为八节,以治农功”〔9〕。可见炎帝神农部落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注意到“火”(案:即星)与季节的关系,并利用所掌握的天文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这正是天文历法中的所谓“观象授时”〔10〕。

八、做琴瑟,始音乐

炎帝神农氏还是乐器的最早创始人。音乐的发明与流传,使人类不仅有了物质生活,也开始有精神生活〔11〕。

说“发明”

这里要说一说“发明”。中国固有词汇里早有“发明”一词,近人更当成西文invention的翻译。一般人常将“发明”的意涵局限用器物上,例如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又例如探讨“中山装是不是孙中山发明的?”《辞海》释“发明”为:“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涵义较广,却仍见狭隘。

Invention一词在韦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字典里释为“an act to finding or of finding out;the power to conceive new ideas and relationships.”换言之,新的理论、新的学问也是发明。中国古人本也这么用的,例如司马光说“学非问辩,无由发明”〔12〕。今人最懂得“发明”的意义的人当属孙中山,例如他说:“近日有这种学理之发明,更足以证明我向来的主张是不错。这是什么办法呢?就是‘权’与‘能’要分别的道理。这个权、能分别的道理,从前欧美的学者都没有发明过。”〔13〕

nlc202309051056

换言之,“发明”就是“发前人之所未见”。发明的对象可以是器物,也可以是技巧、技术、艺文、方法、制度或学问。发明有小,有大;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上节所述炎帝神农的八项发明,其中“农具”、“陶器”、“乐器”属器物与技术层次,“农耕”、“纺织”、“中药”属方法层次;“市场”属制度层次,“历法”则属学问层次。可见,当年炎帝神农的发明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吾人不能只注意到器物与技术的层次。

发明的动机不外解困、牟利或好奇;发明的形态有集体与个人之别。古人发明的动机当是为脱困、解难,还谈不上牟利或好奇。又,炎帝神农时期的发明当属集体的发明。

如何发明?方法不外乎“学”、“验”与“思”──学必须思,思贵能悟,悟然后验;学思复验,验复学思,于是发明。近年我兼顾音义,将science译为“学─验─思”,意在揭橥“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精义,鼓励国人发明新理论,而莫抄袭洋外,或拾人牙慧,或甚至食洋不化。

什么是有价值的发明?须求本固木长,不是境外移植;须是温故知新,不是标新立异;须有完整论述,不是拼凑创意;须可形诸文辞,不是胡言乱语;须能利用益生,不是天马行空。

优秀的发明非凭空可得──其前提是精诚、勤奋、专注;其方法是辩问、旁思、择善;其基础在务本、温故、专业。爱因斯坦有一段话说得精辟:“创造一新理论并不是像毁去旧谷仓后,就地建造一高楼。是像登山,见得更新更广,而发现原先出发点与其丰饶环境间意想不到的关联。出发点仍然在,也仍然看得见,祇是变得更小,成了更广见地中的一个小部分……”〔14〕

换言之,发明须是“温故而知新”,文化发展须是演化而非革命!

现代应如何重建健康的中华文明?

从上节分析,知道炎帝神农是知道“学─验─思”的──中国古人本有“科学方法”的雏形。只是,在文字还没发明之前,当时的“学─验─思”是浅薄的,形成不了理论,因而难以发扬光大。黄帝时期发明文字之后的中国,一向也注重天文历法、注重实验(特别在医药领域)、注重学理(例如发展出《易经》、阴阳五行说等等),何以到了十七世纪之后中国科学大幅落后于西方?这是许多学者探讨的重大历史问题。

对这一问题,爱因斯坦晚年有另一段话很有启发:“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基于两大成就之上;希腊哲人(欧几里得形学里)形式演理体系的发明,与系统实验可找出因果关系的发现(文艺复兴时代)。”〔15〕换言之,中国古人虽注重天文学也重视理论,却缺乏严格的演理体系,只研究“数算”而没发展出一套“形算”。又,中国古人虽也重视观察实验,但没发展出“有系统的”实验方法。至于并重算学理论与实验,是十七世纪西人伽利略与牛顿的重大贡献,在此不赘。

我们发展中华文化,除应保守旧文化里的精华,也要就关键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前述“形算”的演理体系及系统实验方法当是现代“学─验─思”教育的要点。

然而在另一方面,大家也看得很清楚,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化”、“都市化”与“长寿化”已使能源、水源及各种天然资源的需求大增,于是气候剧烈变迁,人类生活环境急遽破坏。近年的“网络化”更使人与人间的关系疏离,思虑庸俗化,工作与游戏虚拟化。我们在省视现代文明危机的同时,一方面当期以更高明的“学─验─思”寻求解难之道,另方面也不妨从古代文化蒸馏出智慧。

炎帝神农使我们想起中国一向“以农立国”的本质。当“都市化”的浪潮汹涌逼人之时,吾人是否应当力挽狂澜,深思未来应如何为中国的广大农村重建“现代后”的文明,期作为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又,当“偏重器官”的“西方医学”步入歧途与穷途之时,我们也必须深思,将来应如何发展“注重整体”的现代“中华医学”。

(本文系作者在“炎帝情,中国梦——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名家论坛”之演讲词)

注释:

〔1〕《管子·形势解》:“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同书《轻重戌》:“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

〔2〕《左传》:“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3〕《易·系辞下传》:“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论衡·感虚》:“神农之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白虎通·号》:“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通鉴前编》:“炎帝因天时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4〕《史记·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作》:“神农和药济人。”

〔5〕《逸周书》:“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齐民要求》卷引《逸周书》:“神农逐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

〔6〕《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吕氏春秋》:“神农教曰:‘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织者,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自织,以天下为先,其导民也。”

〔7〕《史记·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孔颖达《正义》:“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象物噬啮乃得通也。”

〔8〕《帝王世纪》:“自天地设辟,未有以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有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9〕所谓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阳历的重要日子。《周髀算经·下二》:“凡为八节二十四气。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10〕《通鉴前编》:炎帝神农“因火德王,故以火纪,官为火师。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

〔11〕《世本·作》:“神农作琴。”桓谭《新论》: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12〕见《司马温公集·乞经筵访问上殿札子》,这句话将“发明”与“学问”连起来,甚有深意。

〔13〕孙文:《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

〔14〕A.Einstein and L.Infeld: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1938

〔15〕A.Einstein致J.E.Switzer函,1953年4月23日?见Science since Babylon,by D.J.de Price.

篇12:小学生一年级炎帝的传说教案

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知道和了解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

4. 理解和学习炎帝善观察,勤思考,不怕困难,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知道和了解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

3.理解和学习炎帝善观察,勤思考,不怕困难,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方法:

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那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呀?(炎帝的传说)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炎帝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一直再说炎帝,那么炎帝到底长什么样子呢?那么我们来一起看看图片。(原来炎帝长这个样子啊!)

2.听配乐朗读课文。

3.课文读完了,那里面有好多生字看同学们记住他们了没有。(做摘苹果的游戏)老师先指同学们读,然后请几位同学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最后再再找几位同学把地下的苹果放到篮子里去。

4.看到字宝宝玩的很开心,词语宝宝也想来凑凑热闹,大家愿意让他来吗?(好的,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5.我们把这些词语和字宝宝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看看你还会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来填一填。 (炎帝 )观察到(鸟儿 )吃剩的(稻粒 )在地上结出了(稻穗 ),他便亲自试种,获得(丰收 ),并指导人们种植( 五谷 )造福人类的故事。

2.看来大家对课文理解的很好啊!那接下来,我们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①炎帝为什么想到要种稻谷?(人们靠野果和打猎充饥。)

②炎帝是怎样种植的?( 炎帝看到鸟儿吃剩的谷粒后来发芽,长叶,结出稻粒。他想到了种稻谷。)

③炎帝种植稻谷辛苦吗?(炎帝先采集谷粒,种到地里, 浇水,锄草等,辛苦!)

3.是啊!种地很辛苦,辛苦,炎帝那么辛苦的植把食物分给大家吃,还把种植方法告诉大家呢?

4.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因为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了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 称炎帝为“神农”。)

四、总结

1.那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吃的米饭是怎样做成的。

看图思考:

(1)香喷喷的米饭哪里来?

(2)白花花的大米哪里来?

(3)金灿灿的稻谷哪里来?

(4)农民伯伯又是怎样种出来的呢?

2.农民伯伯种稻谷的步骤:

犁田—播种—插秧—治虫—除草—成长—收割—晒稻谷—加工

(过程辛苦,吃的东西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应该浪费)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练习巩固

1.我会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平( ) 农( )饥( ) 粒 ( )

乎( ) 衣( )叽( ) 位 ( )

2.复习学过的生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炎帝的典故】相关文章:

炎帝的传说05-04

赞美炎帝的诗句04-22

炎帝文化04-13

炎帝祭祖仲夏之夜联欢会04-09

典故的使用04-16

倾国倾城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05-03

带典故的诗词04-28

剪雪的典故05-01

陶神的典故05-01

典故的含义及意义06-26

上一篇:给老人让座作文300字下一篇:酒店出纳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