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筋的算术题小学生作文

2024-04-08

动脑筋的算术题小学生作文(通用7篇)

篇1:动脑筋的算术题小学生作文

脑筋急转弯: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小米步童鞋店里买了一双鞋子。 这双鞋子成本是15元,标价是21元。 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50元要买这双鞋子。 小米步童鞋店当时没有零钱,用那50元向街坊换了5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29元。 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50元是假钞,小米步童鞋店无奈之下,还了街坊50元。 现在问题是:小米步童鞋店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答案:1.到头来亏了顾客给的50元,但在卖鞋中赚了6元,所以50-6=44元,2.鞋子亏了进价的15元,亏了找给的29元,一共15+29=44元,所以亏了44元。

篇2:动脑筋的算术题小学生作文

脑筋急转弯:利用加减乘除使得等式成立;8 8 8 8 8 8 8 8=1000;8 8 8 8 8 8 8 8=

答案:((8+8)*(8+8)-8)*8+8+8 = 2000。(8×8×8-8)×((8+8)÷8))-8=1000

篇3:试论小学数学算术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算术教学;现状;方法

计算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先进的电子计算产品不断涌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不再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是让学生依靠计算器、手机等进行计算,导致学生的独立计算能力较低,因此,重视计算教学的重要地位,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一、小学数学算术教学的现状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严重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较低,采用死板的教学方法,不仅会降低教学效率,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1]。另外,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主要讲解计算方式,并且通过布置大量计算习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算术教学的有效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2]。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出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需要进位的题目,像12×3、9×11以及14×2等题目,然后引出进位的知识点,像15×4、12×9以及9×13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乘法的具体特点和计算规律,引导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规律和计算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九九乘法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背、倒背、斜背乘法表,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3]。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并且根据小组的计算正确率、计算速度以及得分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积极鼓励小学生的优秀表现,以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3、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服务于现实生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拉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4]。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买菜、买水果等事例,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计算,以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计算热情。比如,爸爸带了200元钱去水果店买水果,一斤苹果3.5元钱,一斤香蕉2.5元钱,一斤橘子2元钱,爸爸买了4斤苹果,6斤香蕉,5斤橘子,那么买水果总共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计算,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算术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算术教学的有效性,以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淑平.浅析小学数学算术教学的有效方法[J].时代教育,2012,24:199.

[2] 羊锦冰.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69.

[3] 刘士海,汪金玲.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145-146.

[4] 王亮彬.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12:40-41.

篇4:数学脑筋急转弯之算术题

脑筋急转弯:小李有40元钱,他想用他们买饮料,老板告诉他,2元钱可以买一瓶饮料,4个饮料瓶可以换一瓶饮料。那么,小李可以买到多少瓶饮料

答案:先用40元钱买20瓶饮料,得20个饮料瓶,4个饮料瓶换一瓶饮料,就得5瓶,再得5个饮料瓶,再换得1瓶饮料,这样总共得20+5+1=26瓶

篇5:动脑筋的算术题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低年级 算术教学 代数思维 培养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29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和代数”放在一起叙述,足见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且低年级数学知识中存在许多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衔接点。因此,在低年级算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使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启蒙:等号作为代数思维的理解

等号,学生一般都认为它像一个从左向右的单向箭头,就在确信相等之前要进行计算。如学生看到6-5时,常常条件反射地写上等号,这个等号被理解成执行四则运算的标志,意为“得到”。于是,在低年级学生作业中就会出现2+3=5×4=20+6=26之类的错误,他们总认为等号后面是前一个算式的得数。这反映了学生在算术中只关注等号的程序性质,忽视或无视等号的关系性质。而卡彭特等人认为:“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换标志之一,是从等号的程序观念到等号的关系观念的转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等号理解成表示相等且左右相等的符号。如49+36与转化成的50+35,它们之间仍然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连接;而2+3=5×4=20+6=26中却不存在相等关系,应改为5×4+6=20+6=26。

从低年级起,教师可以结合运算律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如3+2=2+3、(13×5)×8=13×(5×8)等,促进学生对相等关系的理解。教师还应通过39+36=40+( )、13+( )=15+( )、8×( )=6×( )等式子,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思维,识别出算式中隐含的结构关系。同时,教师可设计30=2×3×5、30=13+( )=90÷( )等式子,让“=”在学生头脑中变成双向的箭头,并要求他们做出清晰的左右相等关系的解释。这样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又使他们对等号关系性特点的认识更深入。

二、实践:数形结合的代数思维特征

数形结合中“数”的代数性质与“形”的几何性质的转化是等价的。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另外,数形结合还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经常见到数形结合的例子,如以数辅形和以形助数等。

1.以数辅形

题目:计划植树60棵,今天已植树20棵,余下的在4天完成,余下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这道题本来定位为算术问题,当用线段图来表示时,数和形之间就存在对应关系,促使学生运用代数思维解决问题。另外,有了图形,数学问题就变得直观;有了数量,图形才成为线段图。

2.以形助数

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教师设计以下活动:(1)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2)摸尺子: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3)找一找: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4)比一比:在老师身边或者同学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时,教师出示如下的练习题:“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这个5厘米、3厘米以及所画的长方形都是抽象的,它们不仅是已知与结果的关系,而且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学生运用代数思维予以解决。

数学课堂中,对于线段图、几何图形及韦恩图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条件,适当借助数与形(图)的关系来帮助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三、渗透:式子作为一个数的代数思想

代数式可以是一个数、一个字母或一个式子,而在没有出现字母表示数之前,出现的式子一般都是可以算出一个具体的数(得数)的。如:“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合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学生用24÷3这个算式来解决问题,得到结果是“8台”,此“8台”也是教师需要的答案,若用24÷3来表示结果,那学生肯定认为不行。这样,学生形成了算式与一个数是不一样的思想,而不去想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受算式表示具体数的影响,在学习代数初步知识时,对形如a-1的式子可以表示一个数量难以理解。因此,在这之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一个数的思想。

在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一个数后,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进一步抽象,强调列综合算式解题,为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老师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同时,教师予以解释:“‘剩下的面包数÷9=还要烤几次,这里的‘剩下的面包数就是90与36的差,列成综合算式应该是‘总数与烤好的数的差除以9,即(90-36)÷9。”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把90-36这个算式理解为一个数,参与到列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算式与数的关系,懂得了添括号的必要性,为以后理解代数式做好准备。

四、坚决:低年级教学必须培养代数思维

1.对算术思维与代数思维的初步理解

算术思维是利用数量计算出答案及得到答案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情境性、特殊性、计算性等特点。代数思维是一种形式的符号操作,它的运算过程具有结构性等特点,侧重的是关系的符号化及其运算,是无法依赖直观运作的。此外,算术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向代数思维过渡。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提起代数思维,首先想到的是正式学习代数的起步内容“用字母表示数”,这是肤浅的认识,而有的教师明明在低年级教学时运用了代数思维进行指导,但他全然不知这是代数思维。而且,不少教师对代数思维的认识是模糊的,更别提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了。

2.代数思维的培养与数学成绩密切相关

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第一学段成绩非常好,但到第二学段后成绩却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第一学段对代数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到位,只是过分强调算术思维的训练。事实证明,教师不能无视算术教学中学生代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实,代数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核心,虽然低年级数学以算术思维为基础,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代数思维对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培养代数思维必须从一年级开始

代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经历足够多的练习便可跨越的量变过程,而是必须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结构转换才能实现的质变过程。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需要孕伏,可这样的任务不能只靠学生主动开展、单独面对,也不应该仅仅是高年级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与其着眼于小学和初中代数知识的衔接,不如重视小学第一、第二学段代数思维的衔接。因此,低年级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恰当的内容,寻找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方式,及时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

代数思维应自低年级、在不同知识领域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边适时孕伏,边适当培养代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不能过早地引入抽象的代数符号和不必要的术语,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篇6:动脑筋的算术题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新课标;算术能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利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能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算术方法的研究

1.结合实物引导学生对于算术的探索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好奇心最重、探索能力最强的时期,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年龄的心理特性,采取实物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学生的算术能力。比如,利用瓶盖、纽扣、石子等小物品进行简单的算术加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实物的具体形态掌握算术方法。教师在利用实物学习算术方法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明确计算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其次,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参与,随时提点学生操作方式;最后,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和理性点评,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并对不足之处着重提出进行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的算术能力,以便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

2.进行算术方法多样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算术方法对于算术技能的掌握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推动算术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技能,而且要增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鸡兔同笼”是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趣味性数学题,题目大概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共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一般的简单数学算术方法是进行方程运算:设兔子有x只,则鸡有(35-x)只,那么就得出方程4x+2×(35-x)=94,求得x=12,所以兔子有12只,鸡有35-12=33(只)。但是除了这种简单的方程还有其他的算术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1)如果把笼子里全部看成兔子,那么就有35×4=140只脚,这样就比原本多了140-94=46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所以有46÷(4-2)=23只鸡,35-23=12只兔子。

(2)如果把笼子里全部看成鸡,那么就有35×2=70只脚,这样就比原本少94-70=24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少2只脚,所以有24÷2=12只鸡,35-12=23只兔子。

由此可知,无论使用方程还是置换的算术方法,都能够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算术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算术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数学算术方法利用算术游戏进行简单教学,将游戏与教学联系起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而且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比如,进行对联趣味猜数游戏: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秋”,这副对联中可以使用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花甲”指60岁,“花甲重开”就是2×60,“三七岁”是3×7,所以上联中的岁数是2×60+3×7=141岁;“古稀”指70岁,“古稀双庆”就是2×70,“一度秋”是1年,因此下联中的岁数是2×70+1=140。教师在进行乘加这一混合算术方法的教学活动中,利用类似的算术游戏大大地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1.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提取客观环境中数学结构的能力

首先,采用数字和符号进行简单运算,促进形式化结构变换能力的发展;其次,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结合混合运算法则解决不同的数学运算试题;最后利用所学的计算技能对运算结果进行合理评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系统化提取数学结构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把握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新教材的编写将“数与运算”这一特色充分融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算术方法时对数量关系的教学,如,部分量+部分量=总量、较小量+相差量=较大量。算术方法的学习运用有利于学生对于基本数量关系的积累和理解,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算术运算是数学中最基础和最初级的部分,它研究数的性质及其运算,把数和数的性质、数和数之间的四则运算在应用过程中的经验积累起来,并加以整理形成的运算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运算问题。

综上可知,提高小学数学中算术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首要的教学任务,只有算术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善,才能发挥其在解决问题有效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淑平.浅析小学数学算术教学的有效方法[J].时代教育,2012(24):199.

[2]赵春霞.关于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5):70.

[3]黄瑛玮.浅谈小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基于对数量关系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2(7):28.

篇7:“奇怪”的算术题

比bǐ如rú说shuō:

14+24=1(14个ɡe女nǚ生shēnɡ加jiā上shɑnɡ24个ɡe男nán生shēnɡ组zǔ成chénɡ了le我wǒ们men二èr〈3〉班bān这zhè一yí个ɡe班bān级jí);1+1=1(一yì种zhǒnɡ颜yán色sè加jiā上shɑnɡ另lìnɡ一yì种zhǒnɡ颜yán色sè会huì变biàn成chénɡ其qí他tā的de一yì种zhǒnɡ颜yán色sè,比bǐ如rú黄huánɡ色sè和hé红hónɡ色sè混hùn合hé起qǐ来lɑi就jiù变biàn成chénɡ橘jú色sè了le);1+1=7(一yì笔bǐ“横hénɡ”加jiā一yì笔bǐ“竖shù弯wān钩ɡōu”就jiù组zǔ成chénɡ了le“七qī”这zhè个ɡe汉hàn字zì啦lɑ);2+3=1(两liǎnɡ滴dī胶jiāo水shuǐ加jiā上shɑnɡ三sān滴dī胶jiāo水shuǐ等děnɡ于yú一yì堆duī胶jiāo水shuǐ)。

啊ā哈hā,你nǐ说shuō我wǒ的de这zhè些xiē算suàn术shù题tí是shì不bu是shì都dōu写xiě对duì了le呀yɑ!

匹诺曹:这种数学题我也会写。18+2=1(18个馒头加2碗豆浆,就是老叔的一顿早餐)。

老叔(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哪有吃那么多,应该是2+2=1。

众人(鄙视状):这是两锅馒头(一锅蒸9个馒头)加两碗豆浆等于你一顿早餐吧。

上一篇:幼儿园口才表演内容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