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

2024-04-24

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共6篇)

篇1: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

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

说明:

1、古代文学时期界定为起自我国第一位诗人屈原止五四新文化运动。

2、思想家、历史学家原则上不入选。

3、所列作品均为能反映作者主要成就的代表作。

4、因只列一百名有成就的作家,难免会忽略某些很有特色的作家。

5、100个作家排名主要依据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作家的贡献。

6、由于这100个作家文学类别不尽相同,如诗词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之间很难比较高下,根据各自文学类别的影响力相互递补排列。

7、代表作较多的,优先入选最能反映作家各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

8、代表作为单篇的,列收入该作的集子,如苏洵的《过秦论》收入《嘉佑集》。

李白(诗集《李太白集》)

杜甫(诗集《杜工部集》)

司马迁(史学著作《史记》;赋《报任安书》)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曹雪芹(长篇小说《红楼梦》)

苏轼(诗文集《苏文忠公全集》)

韩愈(诗文集《韩昌黎集》)

欧阳修(诗文集《欧阳文忠公集》;词集《六一词》)

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施耐庵(长篇小说《水浒传》)

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

王维(诗集《辋川集》)

刘禹锡(诗文集《刘宾客集》)

黄庭坚(诗文集《山谷集》)

陆游(诗集《剑南诗稿》;文集《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

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诗文集《文木山房诗文集》)

蒲松龄(短篇集《聊斋志异》)

陶潜(诗文集《靖节先生集》)

秦观(词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诗集《淮海集》)

李清照(词集《淑玉词》、《易安词》;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杜牧(诗文集《樊川文集》)

李商隐(诗集《李义山诗集》;文集《樊南文集》)

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散曲集《东篱乐府》)

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

白朴(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

王昌龄(诗集《王昌龄集》)

冯梦龙(短篇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三遂平妖传》;传奇《双雄记》)

晏殊(词集《珠玉词》;文集《晏元献遗文》)

嵇康(诗文集《嵇中散集》)

曹操(诗集《魏武帝集》)

温庭筠(诗集《温飞卿诗集》;词集《金奁集》)

韦庄(诗词集《浣花集》)

李渔(文集《闲情偶寄》;传奇《风筝误》、《比目鱼》、《蜃中楼》;短篇集《无声戏》、《十二楼》)

谢眺(诗集《谢宣城集》)

范仲淹(文集《范文正公集》)

苏洵(文集《嘉佑集》)

苏辙(文集《栾诚集》)

五义》)

袁枚(诗文集《随园诗话》、《小仓山房诗文集》)

王勃(诗文集《王子安集注》)

骆宾王(诗文集《洛临海集笺注》)

1、重要诗人:李白、杜甫、屈原、白居易、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刘禹锡、苏轼、黄庭坚、陆游、曹植、陶潜、元稹、杜牧、李商隐、李贺、王昌龄、王之涣、欧阳修、王安石、范成大、杨万里、曹操、蔡文姬、阮籍、嵇康、谢灵运、鲍照、谢眺、文天祥、袁枚、王勃、骆宾王、孟郊、贺知章、龚自珍、黄遵宪、柳亚子、韩愈、柳宗元、郑板桥、钱谦益、吴伟业、陈子昂、张九龄、李颀、崔颢、张籍、张继、韦应物、沈诠期、宋之问、储光羲、刘长卿、皎然、左思、陆机、郭璞、庾信、皮日休、陆龟蒙、尤袤、梅尧臣、苏舜钦、元好问、曹丕、王揲、刘桢、陈琳、阮禹、徐干、应炀、张华、张载、张协、沈约、王融、上官仪、杨炯、卢照邻、卢纶、司空图、柳开、王禹俣、杨亿、徐照、虞集、汤显祖、龚鼎孽、屈大均、张惠言、周济

2、重要词人:苏轼、辛弃疾、李煜、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温庭筠、韦庄、吴文英、刘禹锡、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晁补之、陈亮、张孝祥、刘过、刘克庄、张炎、元好问、马致远、柳亚子

3、重要散文家: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相如、班固、阮籍、嵇康、宋廉、刘基、方苞、姚鼐、徐霞客、范仲淹、王勃、苏洵、苏辙、曾巩、宋玉、贾谊、杨雄、枚乘、张衡、蔡邕、杜牧、左思、陆机、陶潜、鲍照、庾信、丘迟、袁枚、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高启、梅曾亮、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元好问、汤显祖、龚自珍

4、重要小说家: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吴敬梓、蒲松龄、李汝珍、许仲琳、笑笑生、冯梦龙、褚人获、西周生、李百川、石玉昆、郭小亭、李宝嘉、吴趼人、刘鹗、曾朴、文康、吴睿、韩邦庆、吕熊、佚名、钱彩、唐芸洲、凌蒙初、刘义庆、干宝、郭勋、李渔、洪升、孔尚任

5、重要戏曲家: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洪升、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高则诚、施惠、纪君祥、李渔

篇2: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学技术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C 等(24 个): 名单略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相干链接地址:http:///viewthread.php?tid=105466 老王卖瓜一下,安师大的古代文学是文学院的王牌专业,号称华东四小强。在唐宋方向的研究上占据国内最前一列,设有中国诗学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单位。师大历史上名师辈出,现还有余恕诚,刘学楷等古代文学老一辈泰斗级学者任教。且由于地舆优势各地名师包括袁行霈,莫砺锋等常来讲学。师大文学院与南大中文系等高校专业交流广泛。本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少,且极为严格。马上玄月,又有很多同学要报名了,希望有志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朋友都能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没有最佳的学校,只有最佳的专业。没有最佳的专业,只有最佳的人才!在这里给大家一点建议,也是一点点心得。研招报名与本科报名的选择是差别的。本科主要是看学校,而硕士则着重于专业。也就是说你想考哪个专业,就要去查这个学校的专业怎么样,不能只注重学校的名字别号。固然,声名响的大学各专业普遍都好,但是在教育界范围内就不必然得到认可。比如文学类,东南大学的研究生是排不上号的。很多人在报时都很盲目,其其实网上每年都有武书连按类区分清楚的天下大学长幼秩序序,报考人文类的同学就能够参考一下。再详细一点可以去查所报专业的长幼秩序序,比如安师大人文类长幼秩序序是94,古代文学专业是第九。有的放矢,会少走很多弯路。附:师大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实在的力量最强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天下首批硕士学位点之一,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在此学科基础上组建了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2001年3月正式被教育部批准为天下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该学科已经插身于天下同类学科的先举行列。2000年该学科新增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2003年该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该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博士7人。近十年来,科研成果丰硕,共出版著作近60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该学科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研究方向很久已被同行专家誉为国内唐诗研究的重要基地,刘学锴教授、余恕诚教授是国内唐诗研究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尤其在李商隐研究方面,是海内外公认的权威。除了获得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奖励的《李商隐诗歌集解》之外,《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研究资料汇编》这两部规模庞大的著作获得2001年度国家古籍出版资助,也由中华书局同时出版。《李商隐文编年校注》2003年荣获国家图书奖。刘学锴教授的新著《李商隐传论》(上、下册)获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一等奖。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的专著《唐诗风貌》和《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1998年《唐诗风貌》获得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的论文《李白与长江》2003年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一等奖和《文学评论》编辑部优秀论文奖。余恕诚教授2003年还荣获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的庆幸称号。该方向的后继力量也很强,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胡传志博士是安徽省高校首批特聘教授,他的《金代文学研究》先后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和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被视为整个学术界金代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01年荣获安徽省第五届社科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他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就宋金文学关系发表了多篇论文。叶帮义博士(教授)在宋朝诗词研究方面陆续有新作问世。

篇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初探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 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 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 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 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 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 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通过诵读, 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 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 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 通过朗读活动, 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 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 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 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 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 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 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 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 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 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并与作者进行对话, 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 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 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 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 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 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 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 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 (痛苦、不如意) 是绝对的, 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 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 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 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 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 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 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 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 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 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 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类的进步, 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 但作为一种人格, 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 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 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 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 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 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 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 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 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 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 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 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 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 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 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 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 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 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 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 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 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 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 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 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 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 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善”, 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 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 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 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 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 学习王维的山水诗,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 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 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 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 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 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 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 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 让学生去寻找原文, 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 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 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长此以往, 教学难免单调, 因此, 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 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 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 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 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 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 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 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 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 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 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 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 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 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 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 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 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 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 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 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 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 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 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现代技术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2) .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篇4: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这个答案的号码前边打“√”)

1.“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属于:

①《易经》中的卦、爻辞; ②《诗经》;③甲骨卜辞 ;④商代的彝器铭文

2.被鲁迅称为“古之巫书”的是

①《尚书》 ②《山海经》 ③《列子》 ④《淮南子》

3.《诗经》中的诗

①主要是各地的民歌,部分为公卿列士所作

②主要是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所作

③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为乐师所作

④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采自民间

4.《战国策》

①分国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

②经刘向整理汇编,按十二国顺序,分列为三十三篇

③分国记载鲁、齐、晋、郑、秦、楚、吴、越八国的史事

④按鲁国十二公顺序分年记事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

①《荀子·劝学》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③《庄子·养生主》 ④《庄子·逍遥游》

6、东汉后期的政论散文作家有

①贾谊 ②王符 ③仲长统 ④崔寔。

7.关于《离骚》的题义

①司马迁释为“别愁”,班固释为“离忧”,王逸解为“遭忧”;

②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

③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

④司马迁释为“遭忧”,班固释为“劳商”,王逸解为“离忧”。

8.秦统一后的文学主要是

①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②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③临潼兵马俑等造型艺术和阿房宫等建筑艺术;

④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陈政事疏》。

9.汉赋四大家是指

①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②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③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张衡;

④贾谊、枚乘、东方朔、司马相如。

10、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

①班固的《咏史》 ②张衡的《同声歌》 ③蔡邕的《翠鸟》 ④辛延年的《羽林郎》。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_______。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_______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_______最为精彩。

4.《战国策》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主要手法是巧于比喻,善用_______ 和博引史事。

5.《论语》是一部记述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6.《招魂》中招魂辞的内容主要是“外陈四方之恶,_______。

7.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三部分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

8.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_______”变来的。

9.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_______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三、词语解释题(10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词或词语1分)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四、翻译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五、解释名词(每小题4分,共12分)

1.“六义”

2.墨子“十诫”

3.《史记》

六、简答题(第1小题4分,第2小题6分,共10分)

1.先秦文学有何传统特征?

2.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七、分析题(10分)

《左传》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八、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汉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1、①

2、②

3、④

4、②

5、③

6、②③

7、②

8、②

9、②

10、①

二、填空题

1、集体生产劳动;

2、文学;

3、婚恋诗;

4、寓言;

5、孔子;

6、内崇楚国之美;

7、《史记》,以人系事;

8、《汉书》,八书(答作“书”亦可);

9、贾谊

三、词语解释

1、① 为:研究 ②之:往 ③踵:至,走到 ④ 廛:一夫所居的住所 ⑤衣:穿、着 ⑥褐:用兽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

2、①揆:测度、揣度 ②肇:始。

3、①淹:久留 ②代序:递相更替;或说,代序即代谢。

(义同(字)词异不扣分;古今字、通假字,写出相应的字(词)即得分。)

四、翻译题

1、大叔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大叔。大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攻打他。

2、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半途而废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的色泽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绳墨,用火熏使它弯曲成车轮,它的曲度合乎圆规;虽然暴晒干枯,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火熏使它这样的缘故。所以木材照墨线砍削就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后就锋利。君子如果能广泛地学习,又能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地反省,那么就会才智增长,行为上也不会有过错了。

(得分点:(1)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夫人,启之,诸;(2)已,中绳,輮,规,有,挺,受绳,金,砺,参省。)

五、解释名词

1.赋、比、兴、风、雅、颂(3分),六诗(0.5分),出处《周礼·春官》“教六诗”,或《毛诗序》“《诗》有六义”(0.5分)

2.墨子“十戒”,即墨子十种主张(3分),见于《墨子》书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快乐》《非命》十篇(1分)。

3.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1分)。它由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组成(1.5分)。它集文学和历史于一身,对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著作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1.5分)。

六、简答题

1.答:(1)发愤著书的传统(1分);(2)忧国忧民的传统(1分);(3)放言无惮的传统(1分);(4)深于取象的传统(1分)。

2.答:叙事性、故事性强。(1.5分)形式自由,篇章句式多样。(1.5分)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清新,富于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1.5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色彩。(1.5分)

(各小题的答案均需略作解释或增详[即不仅写“纲” ],有例子酌情加分。)

七、分析题

(1)清醒地认识到民的地位的提高;(2)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3)对民意与舆论的重视。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5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八、论述题

1、(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2)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8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2、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1)从汉初到武帝即位是汉赋的形成期。此期以骚体赋为主,大赋也开始形成。前者的代表是贾谊,作品有《吊屈原赋》等;后者的代表是枚乘,作品有《七发》。(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此时名家辈出,作品众多,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皆在此时。(3)东汉中期以后至汉末,是汉赋的衰变时期。此时大赋衰落,言志抒情的小赋兴起,张衡、蔡邕、赵壹等为其名家。

篇6: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主讲教师:杨国学 朱瑜章 授课班级:00级1班

01级1、2班

授课时间:01-02学年第一学期

02-03学年第1学期

课时计划:54课时

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1、8

目录

教 学 前 言................................................................................................3 第一编

先秦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上古神话..........................................................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诗经》..........................................................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诗经》概说..................................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关于“楚辞”..................................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离 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 学 前 言

(1课时)

一、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意义:

1、传承文明,继承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奠定基础;

2、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

3、为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1、历代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2、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前代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后代文学对前代文学的传承,——形成“史”的框架。

3、文学史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史离不开作品作基础,而作品要从史的角度去理解。教学中文学史和作品二者的比例:先秦文学约为40:60,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约为50:50,元代以后文学约为60:40。

四、关于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

(一)教学。多年来,古代文学的教学大体上有两种模式:

1、以文献的考据为主,重原始资料的考证、阐释;

2、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

拟在教学中尝试着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对文史哲一体的作品要注重文献的考据和文意的阐释;对纯文学作品,要突出艺术鉴赏。同时尝试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课堂讲授为主,兼以讨论课、自学课的形式。

(二)研究。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对没有定论的问题要交给学生讨论。同时经常出示研究论题,介绍资料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写好年度论文。

(三)学习。八个字: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所谓“只管耕耘”,就是要多读作品,多背诵作品,多读一些相关的研修书(教材后面所列),尤其是要多背诵一些名家名篇。诵读,这是学习古代文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舍此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可走。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没有“拿来”,就没有吸收、消化、继承、发展。而领悟和理解只能建立在“拿来”的基础上。

所谓“不问收获”,就是说不要时时处处抱着功利和实用的眼光去学这门课,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过去功利主义、经济主义、实用主义的狭隘教育观中解脱出来,从浮躁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要静下心来,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要培养一种高雅的书卷气;还要有精神投入,感情投入,要把自己燃烧进去,不要隔岸观火;要用心去感受那些古代精英们的大智大慧的头脑,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混沌的心灵开化了,精神境界升华了,言谈举止文明了,思想成熟了,写作时文思通畅了,这就是收获。所以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不在眼前,而在以后和将来。

五、教材介绍(与其它教材比较):

《中国文学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六、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共6章30节内容,54课时。具体教学安排见“教学日志”。

七、布置本学期的背诵篇目(在作品选上标记)和研修书目(见文学史后面所列)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主讲教师:朱瑜章 党万生 授课班级:01级1、2班

02级1、2班

授课时间:02-03学年第2学期

03-04学年第2学期

课时计划:24课时

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3、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秦代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汉代文学总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汉代说理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贾谊的政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汉代其他论说散文概说...............................................................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司马迁与《史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史家之绝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汉代赋体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东汉抒情小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两汉乐府诗...................................................................................................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汉乐府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 两汉文人诗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一篇:119消防宣传优秀的活动总结下一篇:淄河中学集体活动上报审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