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

2024-04-15

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精选6篇)

篇1: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

2011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一、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 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 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 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三)几组手法区别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3、衬托和烘托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篇2: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

一、考点解析

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选用小说、戏剧等。《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包含3点内容: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

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

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

三、复习方略

1.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文体知识。

要想读懂文章,头脑中必须有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武器。

比如散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

①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

②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

③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

2.掌握各种写作技法 如从写景角度和方法来看,可以有远近、高低、大小、水陆、动静、点面、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形声色态味等角度;从修辞方面看,可以有比喻、比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顶真、用典、双关等手法;在表现方法上,可以有铺陈渲染、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技法,明确其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触类旁通,学会迁移

以课本为“本”,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

4、文体训练与分点训练相结合

现代文大阅读的范围较广,文学类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实用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专题复习不能泛泛做题,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分析归纳近几年高考对某一文体的考查情况,找出该种文体的设题角度,归纳出各种设题角度的解题规律。

5、阅读中提升能力

高三也应注重高考现代文的类文阅读。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强调三个面向,面向名家:余秋雨、季羡林、冰心、李健吾、卞毓方、严文井、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现当代作家。

面向生活: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社会重大事件或思潮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面向人文: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

还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文、游记,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

阅读要有方法,要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四、技巧点拨

(一)、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1.看赋分,配答案。

一般来说,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

2.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本部分试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从前到后步步推进。

3.把握各题间的相互关联。

4.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做好多选题。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的特点);张冠李戴(把甲的说成是乙的);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误划类别(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偷换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了解了这些手法,对提高解题意识意义重大。

5.开放性试题,在语言组织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高考中的大忌。在组织语言时,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

(二)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

第一类 考查方式: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技巧点拨:

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第二类

考查方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

技巧点拨:

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

*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2、从“结构上”入手: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第三类

考查方式: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技巧点拨:

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分析作者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从内容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

考生分析时要注意三点:(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

(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

第四类

考查方式:解释文中语句的重要词语。

技巧点拨:

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一般不涉及表现手法。具体说来:

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

2、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语的含义。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

总之,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

五、必须强化六项基本能力

1.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意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

(2)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3)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对每段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连点成线(将各段主要内容连成一体),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即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主旨句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关键句是文中负载主要信息的语句,一般包含在如下句中:①指示语。文中专门告诉你文章对象的句子。如告诉时间空间范围的时空指示语。②概括语。揭示层次,指示文章内容的句子。③情态语。表情态基调的句子。如《肖邦之家》的开头和结尾中感觉和肖邦在“促膝谈心”的句子,就是主旨句。

2.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1)体会命题意图。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2)明确答题方向。

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3)寻找阅读区间。

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4)确定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3.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

(1)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

这些关系主要包括: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明确了信息间的彼此关系,我们才可能分清主次,准确把握主要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筛选。

(2)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包括:顺序词(如首先、其次等)、关系词(如各种关联词等)以及提示词等。

语言转换和整合能力,是指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主要信息进行深加工的一种能力,也即答题语言的最终组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六、明白常用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篇3:语文学案运用的体会与思考

一、运用语文学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语文学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对于《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按照之前的教学理念,我会在教学中逐字逐句地向学生灌输“母爱伟大”的思想,虽然教学效果也不错,但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

而运用了学案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明显改观。学生在预习时,对导学部分的几个问题很感兴趣,尤其是看到“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这一问题后,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小亮的妈妈为什么不把奶糖直接送到家里而非要送到学校呢?”“同学们看到小亮咧开嘴的鞋子,为什么没有嘲笑他?”“小亮在家里受到后妈的虐待,爸爸为什么不管呢?”……针对学生的这些疑问,我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思路,重新进行了设计,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困惑。这样, 不但较为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尊重,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二、教师要强化学习,不断提高语文学案的设计水平

虽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教师的角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教师要提高语文学案的设计水平,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的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具体而言,语文学案的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能够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起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学案的:先让学生初读文章, 理解什么是转基因花,了解转基因花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文章题目改为“转基因花”,并说明理由;最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真挚感情的句子并进行赏析。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既体现了知识的逐步生成,也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在相互启发、共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篇4: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

●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高考例题】(浙江卷,选文为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14.联系全文,在横线处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相关段落】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的有关语境,前文中提到盒子里装的东西——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而且在最后一段文字里提到了“家”,所以作答时可以和“家”联系起来。答案: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命题角度二: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高考例题】(江西卷,选文为张炜的《木车的激情》)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相关段落】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答题思路】在文章一开始,作者由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旅行中的焦急状态,很自然地引出了几千年前的孔子的情形,并指出“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据此我们便可以得出答案。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命题角度三: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高考例题】(福建卷,选文为周劼人的《寂静钱钟书》)13.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相关段落】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答题思路】题中的“格调”就是钱钟书的“寂静”,它的内涵其实就可以理解成钱钟书种种“静”的表现。钱钟书的“静”体现在做人、做学问上,还要分析这两方面的“静”对钱钟书有什么样的正面影响。答案: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角度四: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高考例题】(北京卷,选文为和谷的《司马祠》)20.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相关段落】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要结合“读”字所处的最后一段的位置和“读”字所处的句子的意义来分析“读”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和产生的阅读效果。答案:(1)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2)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命题角度五:需要辨别微妙区别的词语

【高考例题】(浙江卷,选文为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段落】(参见浙江卷有关材料)

【答题思路】应结合语境对有关的词语进行辨析,解答这样的题目只要给出理由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1)制造悬念,吸引读者;(2)作为线索,贯串全文;(3)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义。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1)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2)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3)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命题角度六: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高考例题】(广东卷,选文为张炜的《耕作的诗人》)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相关段落】(1)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2)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答题思路】依据“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可知,“它们”指的是大地及大地上的人与事。理解“凹痕”的寓意时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文中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一立足于大地的诗人,所以,此处的“凹痕”应是立足于大地,扎根大地的意思。答案:(1)“它们”是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物。(2)“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命题角度七:需要概括词语含义要点的词语

【高考例题】(江苏卷,选文为《画家黄永厚》)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关段落】(1)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2)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3)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答题思路】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冰炭同炉”的意思。这是说黄永厚身上集中了“寒冰”与“炭火”两种矛盾的现象,性格上有“冷”和“热”两方面。弄清了这一点,形成答案就不难了。答案:(1)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2)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3)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命题角度八:联系某段文字,谈谈对某个词的理解

【高考例题】(辽宁卷,选文为斯蒂芬·杰·古尔德的《达尔文的拖延》)12.(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相关段落】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却有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特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答题思路】本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自主选择角度作答,只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内涵,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参考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有了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有的敬畏。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

●命题角度九: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高考例题】(湖南卷,选文为沈从文的《云南看云》)20.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

【相关段落】(1)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2)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

【答题思路】回答此题要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虽然是短文,也要讲究结构,一般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中间进行分析评论,最后总结。参考答案:“看”字是全文的主脉,通过看云、看地方的人事、看卢先生的云物的摄影,在比照中“深思”自然与艺术之“云”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而“向远景凝眸”,“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将文章主题逐渐“看”出。眼中之景之物与心中之思之虑之望相间相融,臻于一体。

●命题角度十: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高考例题】(四川卷,选文为凯·杰罗姆的《想象》)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相关段落】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答题思路】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阅读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在讲述自己看了医学书后感觉“百病缠身”时提到“实习医院”这一说法的,可见“实习医院”是一种戏称,用比喻的形式达到了幽默的效果。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命题角度十一:体现文章线索的词语

【高考例题】(山东卷,选文为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相关段落】(1)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2)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答题思路】回答时要在弄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解答此题时还要理解“家”和“路”的含义。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命题角度十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高考例题】(湖北卷,选文为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相关段落】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问题主要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涉及的角度较多,比如词语的使用、语句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修辞的特征等。本题涉及三个方面: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参考答案:(1)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2)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3)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而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命题角度十三:判断科学概念正误

判断科学概念的正误,指对自然科学文章(研究天文地理、环保、生命科学等各种自然中的现象的文章)、社会科学文章(研究经济学、历史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中的科学技术或社会科学概念的正确与否。

【高考例题】(2009年全国卷Ⅱ第5题)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相关段落】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分辨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四个选项中A、B、D三个选项的内容均符合文中语意,只有C项“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答案:C。

二、在文中的作用

●命题角度一:赏析某词语的使用特点和效果

【高考例题】(山东卷,选文为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段落】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一要结合语境,看该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要结合句子内容,看该句在表达文章内容上起什么作用。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命题角度二:使用某词语的原因

【高考例题】(湖南卷,选文为沈从文的《云南看云》)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相关段落】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四川的云与湖南的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答题思路】从原材料第一段末尾最后一句可知,本文的重点是写云南的“云”对人的教育意义,故本段的描写,是为下文作铺垫。答案:(1)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深刻的意义铺垫张本。(2)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命题角度三:某词语在文中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高考例题】(北京卷,选文为和谷的《司马祠》)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相关段落】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对大量的文字信息进行分类、依序辨别,在理清材料信息的性质特点上,看它们是否与考题的要求相关。在此基础上,将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加以概括。就此题而言,一是要根据要求,找出文中所写的司马祠的有形的部分;二是要在相应的语段中找出对司马迁评价的语言,进行整合,得出关于“无形”的要点;三是要分析出“有形”和“无形”的关系,要注意一一对应。答案:(1)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2)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3)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4)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命题角度四:在文中的作用或对表达主旨(或感情)的作用

【高考例题】(北京卷,选文为和谷的《司马祠》)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段落】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这样写对文章结构安排起什么作用,二是这样写对表现相应语段的内容的作用,三是这样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答案:(1)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2)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向高的走向。(3)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

篇5: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理解常见修辞的表达效果,能在具体的语境中领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辨析常见的修辞方法,领会其作用;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境,巧妙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时数:4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者:文采也,即修辞。

修辞: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九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三、结合高考真题,了解命题规律:

1、[2014·江苏卷]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排除D项,“蝉曳”是主谓结构,与“墙头”明显不对仗;其次排除B项,题干例句中“雨细”是主谓结构,与“无语”明显不对仗;C项“带雨来”没有A项“聚落花”与“垂纤草”对仗工整。

2、[2014·山东卷]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写对联需要注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两个节日的特点,上下联要语意对应,对仗工整,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3、(2013宁夏)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参考答案】 23.(6分)内容贴切,给2分;语言通顺,给2分;形成排比,给2分。

4、(2012年浙江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案: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

5、(2013广东卷)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得满分。

您温暖的眼神像一缕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诲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妈。(不设统一答案)

我深情地望着妈妈,她的眼光就象磁石一般,路在依然走,情在母子间,携手生活的路。我的耳边回响起妈妈的话语:孩子,苦水能让你坚强、苦水能让你成长、苦水更能让你飞黄腾达。我会一直看着你,行走、拼搏。有话对我说,有泪向我流,有苦跟我诉吧。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在你的心中有一个爱你的妈妈——在看着你成长!

6、【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7、(2012年浙江《母亲的中药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答案: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一)投影显示各地的高考卷。小结考查方式、内容及趋势: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

2、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3、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

(二)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一般不单独命题考查,而大多结合着仿写、扩写、变换句式,诗文阅读鉴赏,写作等命题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效果;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

四、结合实例详细讲解高考考查的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结构、特点、种类、辨析、作用及运用等),注重实际的有效、高效运用。

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于”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②思想感情的潮水。③祖**亲。④我的朋友——书籍。(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①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②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人的爱他,也有的人恨他。(五)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六)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准确理解比喻句

例句: 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例句: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暗淡”。

(八)学以致用 共5题 详见课件

1、“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2、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设问: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析它的作用。

答: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做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

比拟

(一)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1格化。

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②可是,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我 还听见零零星星几滴雨声。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 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 人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

例如:①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身子长在水里。

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 侄儿宏儿。

(二)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住口。——比喻

你再咬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拟人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拟人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比喻 比拟的作用

由于比拟是用拟体的属性去表现本体,使本体临时获得拟体的属性,因此爱憎的感情得 以鲜明地表示,气氛得以有力地渲染,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使语言真切、生动、形象、新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比拟要注意问题 1、必须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须有相近的地方

(四)学以致用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C)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

2、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试分析此诗的修辞手法。

析:此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借代

(一)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

(二)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三)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四)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很多,如:

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 “终岁不闻丝竹声” 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中的“鞍马”代“客人”(白居易《琵琶行》)。④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中以“杜康”代“酒”(曹操〈短歌行〉)。另外,古诗中还有许多例子,如:

①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②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③ “阳关”“折柳”寄托离别。④ “鹧鸪”“杜鹃”寓有悲愤。⑤ “石壕村”代穷苦百姓。⑥ “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

五、学以致用

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2、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参考:执干戈以卫社稷。

夸张

(一)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二)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b、缩小夸张。c、超前夸张。(举例见课件)

(三)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四)学以致用

1、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B)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2、赏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学以致用

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2006年全国卷2)

答案例举: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反复

(一)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1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②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喜欢。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

②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二)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1、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

2、反复与排比的区别: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3、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三)学以致用

1、鉴赏诗词中的反复修辞手法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分析最后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答:运用了反复修辞,突出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2、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看着你离开,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答案示例:看着你归来,我的心一阵高兴,高兴。

对偶

(一)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二)对偶的作用

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①由于对偶 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②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三)学以致用

1、上联和下联配对(注意顺序)

2、[2014·山东卷]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写对联需要注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两个节日的特点,上下联要语意对应,对仗工整,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设问与反问

(一)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二)反问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例: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四)学以致用:2011年四川卷 1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考点:仿用句式,正确运用修辞

答案1: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答案2:蜀道,你的天梯石栈,你的畏途巉岩,你的峥嵘崔嵬,不正好激发起我凌云的壮志吗?

解析:意象1分,句式1分,修辞2分,语言生动1分。

篇6:2009高考语文北京卷

博文综合 博文 博主 图片 音乐 视频 播主 论坛 新浪吧 圈子

爱录斋居士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sl1121[订阅]爱录斋居士博客 相册 音乐 播客 个人中心 首页博文收藏博客圈_ad_新浪广告

共享计划字体大小:大中小 正文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七)(2009-06-11 19:28:59)标签:2009年 全国各地 高考语文 试题及答案(七)教育 分类:高考试题及试题分类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语 文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诠释 出其制胜 瞩(zhǔ)目 人才荟(kuài)萃 B.杀戮 宁静致远 莅(wèi)临 鸢(yuān)飞鱼跃

C.平添 励精图治 缜(zhěn)密 鹬(yù)蚌相争 D.松弛 老奸巨猾 揣度(duó)深陷囹圄(wú)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五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职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C.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5.某校文学刊物转载的一段评论中有四个注解,其中不正确的一个是

矛盾在《子夜》等小说创作中所努力实现的创作模式,是西方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左拉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所成功地实践了的创作模式。

A.《子夜》: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B.巴尔扎克:19实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编年史。C.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以气势恢弘著称。D.左拉: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是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巴黎圣母院》

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

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车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幽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而补不足人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而不恃功 成而 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7分)

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星垂平野阔。,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杯》)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阿房宫赋》)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秦观《鹊桥仙》)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盅教孝,劝贞劝节。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16.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分)

五、本大题共四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20.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页)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页。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22.今年10月1日,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聚会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有市民建议,受阅部队中应有“抢先抗灾部队方阵”和“维和部队方阵”,群众游行队伍中应有“志愿者队伍”和“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

请从上述“方阵”或“队伍”中选择一个,拟写一段现场解说词。

要求:突出该方阵或队伍的特征,赞誉其风貌;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100字。(6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页。23.作文(60分)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十个外,题材不限。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阅读(82)|评论(0)|收藏(0)|打印|举报

前一篇: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六)后一篇: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八)_ad_新浪广告共享计划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发评论] 暂无评论。发评论 新浪微博内测邀请您参加 用户昵称: 插入表情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匿名评论 验证码: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相关博文 女人为什么喜欢逛街

一萧一剑

探秘令女人疯狂的敏感地带 龙谈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三句话

爱燕双飞

尼克松为周恩来脱大衣赢得了大

王大伟

遭遇强势小女生,该怎么办?

天使月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财富雄鹰

在昌图一中讲课的快乐镜头

徐国家

股市进入还债期

向仕双理财老师

2009成都车展模特美艳预览

中东北非

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如何丧失的

北京中考专家

牙医的创意广告

英国唯美现代舞蹈

新中国13次大阅兵合辑

电影台词爆笑英语翻译

植物中的大熊猫

DIY超可爱拖鞋

查看更多>> 推荐博文 模特儿为何成了美国最差职业

乔磊

叛逆期的孩子要巧引导

栀子花开

让孩子成功的五种说话语气

4到20 父母必读:跟孩子沟通要1停2看

点灯的心

?2010考研资料目录索引

考研纳米盘

2009中秋节祝福短信集锦

江山依旧

备战高考:怎样提高答题速度

徐峰

西洋哲学的演变

傅佩荣

美德“绑架”孩子——小学语文

点灯的心

2009年时事政治复习题

憨豆变波特

查看全部>> 谁看过这篇博文 yanshe...6月13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95105670 提示音后按2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一篇:瓦斯抽放总结下一篇:状告垃圾处理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