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2024-04-11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共8篇)

篇1: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2018年高考全国Ⅱ、Ⅲ卷满分作文

幸存者偏差

对战机如何防护,根据英美军方作战后幸存飞机弹痕分布的调查,“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的结论似乎理所当然。但偏偏是军事门外汉的统计学家沃德,却跳出了当局者固有的思维圈子,拂去乱花般迷惑的表象,力排众议,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不为乱花迷人眼,实事求是得真知,这是沃德高明之处,对那些迷于表象或盲目跟风者来说,这不啻为一剂医心醒脑的良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受制于各自的位置或格局,每个人看到的表象都各不相同,如盲人摸象,终不能一窥全貌。其实,这倒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不知自身之局限,或执于一念故步自封,或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遇“乱花”而迷眼,终不识“庐山真面目”,于人于己,于家于国,均遗患无穷。

莫为乱花迷人眼,需要的是超越自我局限的眼光和境界。你的眼光和境界决定着你的格局和成就。

最近的中兴事件可谓生动的一课。世界通信界排名第四的中兴公司,尽管业务红红火火,利润日进斗金,但“芯片”刚一被人断供,便立即陷入了停摆状态,让人不胜唏嘘;反观华为,提前布局,早做准备,不为一时得失而迷惑,坚持重点研发核心技术,从而能在关键时刻,“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最高领导人曾告诫到,“核心技术是靠化缘要不来的”,“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体现了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境界。

莫为乱花迷人眼,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智慧和勇气。从实际出发,才能跳出主观主义的迷局,不盲从,不怯懦,自信地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不就是“实事求是”的有力诠释和完美证明吗?

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这一些列英明措施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智慧,而且展现了我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魄力。

国外甚嚣尘上的“中国崩溃论”没有让我们怯懦不前,居心叵测的“中国威胁论”也没有让我们得意忘形。乱花飘过,我们矢志不渝,不为所迷,就在于我们有智慧有勇气,有实事求是的法宝。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我们应透过变幻多姿的表象去深究事物的本质。向统计学家沃德学习,实事求是,不为乱花迷人眼,跳出自我狭隘的迷局,迈入阳光明媚的广阔天地。

看到看不到的

轰轰烈烈的空战过后,专家对伤痕累累的战机进行整修。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幸存战机弹痕多的部位,只有沃德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幸存战机之所以幸存,是因为受伤的部位并不致命,而真正应该受到重视的那些伤口,却早已随着失事战机消逝在硝烟与炮火中。如果没有沃德这样的人,以自己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被忽略的内容,那么对战机的加固将是徒劳的,甚至会如“马掌钉与将军”的故事一样,导致整个国家的覆灭。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诗句也正是揭示了这一道理。当我们看待成功者、看待残酷筛选下的“幸存者”时,我们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只看到了他们所展现的光鲜亮丽的一面,将他们的成功看得唾手可得,却忽略了成功者每一份今日的成就,背后都凝结着昔日的血与泪: 德摩斯梯尼之所以成为千古留名的雄辩家,背后是十年如一日口含石头对着大海演讲的决心;“黑曼巴”科比之所以统治篮球界,是因为每天凌晨四点都在洛杉矶迎着朝阳奔跑。看到别人所忽略的,因为那很可能蕴含着所有伟大背后的秘密。即使无法成为伟大,看到成功背后的汗水,然后向着它努力;或是看看遗憾落幕的人,然后补足自己的短板,也至少能让你我免于平庸,成为时代洪流的“幸存者”。

但是否所有被忽视的都有价值?并非如此。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不意味着必须要将自己慧眼独识的内容加以利用,而是在仔细辨别与考量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哪怕这一部分只有1%是有益的,但全面的眼光与独到的思维的也可能会带来100%的改变,这即是成功。

巴尔扎克曾说过:“真理喜欢捉弄人,他总是给你看虚幻的真相,然后自己藏在别处偷笑”。任何时候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我们的眼中都不能只看到应当看到的,更应该用智慧的头脑寻找看不到的部分,或许真理正藏在其中等待发掘,它将使我们免于平庸,甚至走向伟大。

时代在新,我们在行

流水不返,是一路向前的告诫;绿水青山,是环保今天的呼唤;走好脚下,是当代行人的需要。纵观古今,时代发展的脚步永无停止,而作为肩负当代责任的我们,更应更新自我,与时代同行。

更新自我,活在当下。无论何时,一个人要施展鸿浩之志,必于当时的时代相同步。李白、杜甫等诗歌界的领袖,他们之所以在诗歌上一展壮志,正是因为站在盛唐的舞台上,他们与时代共荣。而鲁迅、李大钊等,他们有的以笔为刀,有的高呼救国救民之口号。正是于当时国家陷于危难之际,时代沉沦、黑暗,他们更新自我观点,为时代呐喊。而今,虽是和平年代,当科技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发展,正是需要一个

个善于更新的自我,活在当下,抓住当今时代的腾飞之翼。

适应时代,勇于创新。无论是改革开放的首创,还是“绿水青山”的呼唤,亦或是现如今“走好我们的路”的提出,都是时代最强音,是对时代召唤的践行,而回看“改革开放”首次提出之时,多少人曾在反对,不敢尝试;“绿水青山”之时,又有多少人在担忧经济发展会因此而迟缓。但这一切归是发展起来了,而且越走越是阳关大道,在许多先辈们创新思维的引领下,敢于尝试、勇于尝试,不怕千山万阻而走出了一条条平坦之路。创新是适应时代的思维,而勇于创新更是付诸于实践的行动。

时代在行,我们同行。时代的前行,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历史长河中,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逐步成长壮大,是一群科学先驱,不畏孤独,共同推动的结果。而我国从当初的落后走到如今的繁荣,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每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今,我们的时代还在不断前行中,它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肩负前行的责任,一同前行!

时代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而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需要我们活在当下创新,与众不同行!时代在新,我们在行!

篇2: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试题特点:

今年新高考Ⅱ卷的写作材料为“人”字描红漫画。表面上说用笔写“人”,实道做人为人。语料形象内蕴,审题难度有一定难度,但核心均指向“人”字,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考察要求很高。材料是4幅图画,分别从起笔到中锋、收尾及形成方正的人字,都有书写说明。这一组图实际上隐含关于人生做人、行事立人等方面的内涵,学生只有体会出这样一个意思,才能写好这篇文章。题目表面揭示“如何写人”,却隐含“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作文要求当中说要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让学生立足当代,写出新时代青年对人生的认识理解看法,切合了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能够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

题目解析:

从整体看,4幅图表面上蕴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即如何写成一个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它内含着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即如何去做人的问题。

第1幅图“撇”书写说明是“逆风起笔藏而不露”,结合“起”字,“藏”可理解为贮藏、隐藏之意,可意指:人生之始应敢于因难而上,适时积累并隐藏自己能力、实力,不外露张扬虚浮。

图2的书写说明是“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蕴含的道理是人生应该在有为的过程中不偏不倚,不偏私,不履斜,不取巧,踏实勤恳,做事为人适宜得体,端方正直。

图3的书写说明是“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其意为“人”字的那一捺在收笔时要顿一顿,实则是说,人之行事和为人做事讲求方式方略,即使胜利在望,在收官阶段,也要行稳,不要轻率冒进仓促而为。这样最后才能形成图4的一个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如此也就可能让他人去描红,去模仿,成为别人的榜样。

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几幅漫画的寓意,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正确的立意,再结合作文的其他要求选择材料,布局谋篇,书写成文。

满分作文:

学写人

莫看“人”字只有两画,但这其中却有很大的学问,须认真做好三步: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三步,既是写字技巧,也暗含做人的道理。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寓意着做人不能张扬,要谦虚。

《易经》中说“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里有“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句也比比皆是。即使如牛顿这样的伟人也在临终前这样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我自己只觉得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____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被发现。”停顿片刻,他又说:“如果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才会认识到自己知道得越少。当代青年应谦虚向上,不张扬。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寓意着做人要正直,不偏私。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是诸葛亮在劝谏后主刘禅时所说的,做人同治国一样,应公正不宜“偏私”。狄仁杰在任丞相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一年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多人,却无一人冤诉,其名声远扬海外。只有廉洁的官员才会受到百姓的爱戴,只有正直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每个人都喜欢与正直的人打交道,相信正直的人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则启示我们要坚持不懈,沉着冷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习西方制度失败后的中华民族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坚持不懈,才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找到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道路,才找到了一条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华民族遇事向来沉着冷静,积极地想方法解决问题,不骄不躁,这不正是中华民族该有的样子吗?这不正是当代青年该学习的吗?

篇3: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启示之一:标准卷面设计, 排版技巧很重要。就是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规范, 写字必须端正, 卷面要求整洁, 给阅卷老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正常情况下阅卷老师是不会也没时间看完全篇文章的, 所以平时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排版技巧”, 字体大小、间距、行距、字体轻重都要有意识地去注意。有的考生用笔型号不对或者写字太轻, 结果因扫描得到的图像看不清楚而影响得分。高三一线教师应该在平常练习时设计和高考作文答题卡一样的作文纸, 提供给学生练习, 让学生学会“排版”, 养成应考时合理有效安排字、行、文三大块, 势必会大有益处。

启示之二:多种文体常练习, 范文只作参考。老师要教给学生各种题型基本的写作结构, 让学生明白目前全国高考英语II卷大都是“要点型”的作文, 答题时在内容上与格式上符合参考答案即可, 表达上要灵活。要求学生正确对待范文参考答案, 自己的作文并非与范文一样才能得高分。

启示之三:力图避免空白卷和文不对题卷。写作时如出现抄阅读理解等现象, 这样只能得零分。当然写作时单词数不够也影响得分。老师可教一些基本的得分方法或技巧给学生, 比如第一段的概括怎么写或怎样抄写可得分, 第二部分的正文一定要动手写自己的内容, 只要是自己的语言, 符合一些题意就会有分, 这样差生能得5到10分也不错。

启示之四:强化写作基础练习。写作教学中, 要多背各种题型的范文;常练各种句型, 熟记常用的四会单词。这样写作中就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结构, 甚至一些低级语法错误, 或一些简单单词的拼写错误, 避免给阅卷老师以不好印象。汉式英语一定要避免, 如:“坐车”译为sit t he bus, “有很多车到那里”译为There have many buses cr oss t he st r eet.等。同时要警惕“八股文”, 如很多考生都使用了first, second, t hi r d, l ast but not l east等, 说明范文背诵起了作用, 但用在本篇上则显得有些生硬而缺乏新意。数字用英语写很别扭, Bus sevent een, The st reet is eight hundr ed met er s l ong and has a hi st or y of si x hundr ed year s.这些问题说明考生写作基础不扎实。

启示之五:认真审题。写作一开始要审写作中的体裁、人称、时态和写作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做题的好习惯。审好写作内容意义特别重大, 不会漏掉写作要点, 更不会走题。阅卷老师首先看段落中的内容要点, 再看语言结构和段落、句子间的连贯性, 有闪光点就加分, 出现低级语言错误则减分。有部分考生作文跑题, 如写北京多而不提或简单提到前门大街, 不扣要点。平时复习当中, 一定要让学生熟悉《高考说明》中作文的评分标准。

下面给出考生真文以及评卷组专家的评语来了解评分标准:

2009全国高考II书面表达真题:

假定你是李华, 你的美国朋友打算暑期来北京旅游, 来信询问改建后前门大街的情况。请你写信回复, 简单介绍以下内容:

1.简况:长800米、600多年历史、300余家商铺;

2.位置:天安门广场南面;

3.交通:公共汽车1 7、69、59等路, 地铁2号线;

4.特色:步行街、当当车、茶馆、剧院等。

参考词汇:步行街:pedest rian st reet当当车:t rolley car地铁:subway

注意:

1.词数1 00左右, 开头语已经为你写好;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 以使行文连贯。

考生作文一:

Dear Sar ah,

Thank you f or your l et t er f or aski ng about t he r ebui l t Qi anmen St r eet.Her e i s somet hi ng about i t.

The st r eet has a hi st or y of 600year s whi ch i s 800 met r es l ong.And t her e ar e mor e t han 300 shops at t hi s st r eet.And at t he sout h of Ti an An Men i s Qi anmen St r eet.

Meanwhi l e, i t i s conveni ent f or you t o t ake buses.Ther e ar e many cour ses about buses.For exampl e, No 2 subway, and No 1 7, No 69, No 59 buses.You can t ake buses at many pl aces.

What’s mor e, t her e ar e many part i cul ar t hi ngs at t hi s st r eet.Ther e ar e t r ol l ey car, pedest r i an st r eet, t ea houses and ci nemas.

That’s al l my i nst r ument about Qi anmen St r eet.Wel come t o Bei j i ng.Wi sh you a happy t r i p.

Your s

Li Hua

分值28, 评语:要点全, 有复杂句子结构, 语言比较地道。用词丰富, 有个别瑕疵。

考生作文二:

Dear Sar ah,

Thank you f or your l et t er f or aski ng about t he r ebui l t Qi anmen St r eet.Her e i s somet hi ng about i t.

You wi l l be sur pr i sed i f you pay a vi si t t o Bei j i ng.Now, t he r ebui l t Qi anmen St r eet i s 800 met er s’l ong and It has a hi st or y of mor e t han 600 year s.We can go shoppi ng because t her e ar e about 300 shops.It i s l ocat ed i n sout h of Ti an An Men’s squar e.It i s cr owded enough.The way goi ng t her e i s conveni ent.We can t ake a bus of 1 7, 69 or 59.besi des, we al so can t ake a 2 subway, especi al l y we can hang out t o t he pedest r i an st r eet, t ake t r ol l ey car s and subway.It i s i nt er est i ng.

You wi l l have a good t i me i n Beij i ng i f you come t o Bei j i ng i n t hi s summer hol i day.I’m l ooki ng f or pl ayi ng wi t h and shoppi ng wi t h you.Wel come t o Bei j i ng.

Your s

Li Hua

篇4: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二、试题主要特点分析

1,突出主干知识,力求对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考试内容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综观全卷,试题的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设问都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中,地图知识部分考查的主要有比例尺、等高线等考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气温垂直变化、天气系统、地球运动中的月相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核心内容;人文地理部分考查的则有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主干知识点;还考查了中国与世界部分的区域空间判断与区域特征分析。可见,全国文综卷Ⅱ每一个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源于中学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板块中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

同时,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在紧紧围绕主干知识设计考点的基础上,从凸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出发,还力求对考生进行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如通过第7题估算甲聚落的气温,第39题第(4)小题“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等试题的考查,对考生是否具有对地理知识的敏感程度,具有极佳的评价功能。又如,要顺利解答第36题的3个设问和第39题第(5)小题,考生就必须具备对主干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再如,第1~3题组、第4~5题组、第11题等,综合性很强,回答这些试题对知识运用与支配的自如程度至关重要。而且,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能力测试中,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核心地理能力的考查,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所体现的对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是其最大亮点之一。

2,根植基础,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考查“双基”的痕迹十分明显。如第4~5、6、7、9~11等题对地理数据的处理,第36、39等题对区域空间的判断与区域特征的把握,第2、4~5、6~8、36、39等题对“白色污染”、自然增长人口数、净迁入人口数、高压天气系统、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第1、3、4~5、7、8、9~11、36、39等题对工业区位、人口增长、气温垂直变化、反气旋、地球运动、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第4、5、6~8、36、39等题对常见地理图表的判读和识别、分析与综合所需的基本技能等。这些试题都选取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素材,立足于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的考查,体现了中学基础教学的特征。

综观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所有试题,其切入点新颖,设问灵活,在思考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创新,整份试卷几乎找不出要用死记知识点来解答的设问,它需要的是考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出只要考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能在实战中得到高分的特点。如第39题第(4)小题,虽然它运用全新的资料来提供信息,考生对把握题旨也有困难,应该说是一道很难的试题,但考查的还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交通区位问题,只要具备有关交通区位方面的知识建构,再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与设问的实际,把相关知识重新组合、迁移,使新旧思维线索联系起来就能够完成试题的要求。

3,结合新课程考核目标要求,试题质量有很大提升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目标和要求的考核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仔细分析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可以发现很多试题对每一个考核目标的要求在层次和水平上有了新的提升。如第4~5题和第6~8题对试题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不仅要求考生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而且更要求考生能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与价值,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并能够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才能完成作答。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目标的考查,这两组试题所体现的要求,同样也从“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的角度,提升到了“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的层面。又如,对第39题第(4)小题的作答,既需要考生极强的信息解读和准确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更需要考生具有“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篇5: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

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适用地区:青海***甘肃吉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重庆陕西海南辽宁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命题意图

2016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可谓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改革。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国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过分的“经济意识”,传统文化在流失,在青少年中式微,具体表现为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结合当下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解读

题目延续2015年全国Ⅰ卷的设计理念,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本作文题的材料主要内容为:

1.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

材料主要围绕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展开,谈到了个人发展、整个社会、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个人的语文学习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每个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材料中提到的国家软实力即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具体包括文化、教育、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文化产品等,更甚至语言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实力。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度依赖经济利益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导致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人民日报》英文版2006年的一期中写道: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如果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那么中国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事实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软实力”,它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有着以和为本的价值观和依靠德行赢得尊重的传统,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材料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放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

2.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

(1)课堂有效教学

这一途径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是关键。考生要明白,课堂不仅教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等,更能让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有限性,课堂教学是我们提升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课外大量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书籍作为一种间接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更快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生活的丰富性。但考生依然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大量的课外阅读固然能够很好地提升语言素养,但过多、太杂的书籍也会降下我们的语文素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更是要注意。

(3)社会生活实践

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和永不枯竭的素材。如果考生从这一途径入手,同样需要明白,社会生活实践虽然是语文知识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很多时候它无规则、无技巧,单靠自我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

本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

1.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就事论事。也要求考生不要泛泛而谈或一味地拔高,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体会,从己入手,由小到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比较”二字就告诉考生,这三种途径都可行,哪一个更有效呢?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作文,在对比中阐述自己看法和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效的那个途径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三)立意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在三种途径中进行权衡和选择,考生可以从肯定课堂有效教学,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也可以从肯定课外大量阅读,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亦或可以从肯定社会生活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来立意。

(四)下水作文

语文素养之提升途径需兼而用之

语文素养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灵魂格局。而中学阶段乃一个人语文素养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社会语文素养之基础,以何种途径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不深思之大事。语文素养的提升,并非无迹可寻,它来自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来自于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也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三者于提升语文素养,作用不同,但需兼而有之,殊途同归之谓也。

由于中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特点,语文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之主要形式。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形式直接影响语文素养的基础。从辞藻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到意境典雅的《赤壁赋》,从上古瑰丽的神话到欧亨利令人回味的小说,从小学的看图写话到中学的千字文章,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语文素养的基础。正如有人在地铁上看到一中学生在背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心中顿生感动与共鸣。这些课堂语文记忆形成的语文素养可以构筑起一个社会情感连通的基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确保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经典性、连续性与落实的有效性,是语文素养由师到生的传递。由听、说、读、写的训练到个人内化素质的感悟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大河干流,滋养着语文素养的干与枝,是繁茂的基础。言质兼美的雅文,节奏意境皆雅的诗歌,议论独到精辟的议论文,是启迪智慧与思想之明灯。语文课堂要能对学生以语雅之,以文化之,以丰富之形式吸引之,展现语文课堂之魅力,则学生会喜之好之,于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也。课外大量有益的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益辅助。课堂教学的内容、任务多样,难以提供学生大量、符合学生兴趣的阅读,课外有益的阅读补充是必要的。阅读是扩展视野,激发心灵感受的有效方式。正如谢冕所言:“人们通过读书,却能进入不同时空,进入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超越了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不仅多识了草木之名,而且还可以上溯古今,下及未来。”阅读能激发想象力的萌动,思接千载,神骛八极,如源头活水滋养着语文素养的叶茂枝繁。

语文素养最直观之外现乃出口成章、语优言雅、下笔有神。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亦雅我何须妆,语文素养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气质。这种素质与气质的形成离不开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

而社会实践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的最好形式。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生活舞台就是语文舞台,生活需要语文素养的润色与提升。近若新春佳节,用传统文化知识,吉庆妥帖地贴春联;远若登泰山之巅,知此为五岳之首,秦皇于此封禅,杜子美在此抒怀;又若于面试中,淡定从容,条理清晰,娓娓而谈,展现你的自信与睿智。语文素养能让你在观社会万象,看人生百态之时,用慧眼辨之,以胸怀纳之。而社会实践又能让你的语文素养得以丰富与提升。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拓展于课外广泛有益的阅读,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化于生活之中。

(五)备考启示

高考作为一种引导和规范,今年的作文题应该给我们有以下启示:

1、核心价值观是主流。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注意思辨思维培养。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而Ⅰ卷的漫画作文,也体现得比较明显,“四个显眼的分数比照,巴掌印与唇印的比照”考生要运用思辨思维来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在备考时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关注生活,以小见大。高考作文常从小的点,即我们比较熟悉的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比较大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篇6: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1-9BCDCCADAD10-18DADBBABGC19-20AF

第二部分:

21-29CADBDCDAD30-38BACBACBDA39-40CB41、being42、and43、disappointed44、to45、caught46、tostop47、riding48、Did49、me/mine50、suddenly

第三部分(短文改错):

They→Theredidn’t→don’tmany→much With→forhour→hourslook→looks sat→→helpful

第四部分(作文):略

要点:

1、家庭

2、工作

3、业余生活

篇7: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创新改变世界,创新汇聚精彩,有心才会创新,用心才会精彩。

有心是仔细观察生活并能从中感悟到什么,而不是每天茫茫然碌碌释疑无为度日;创新是挑战自己身体、心理的极限,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最终看到创新的曙光。

有心是道尔顿的追根问底,用心研究。于是他最先提出了“色盲”这一名词,填补了医学界的空白,同时期的康熙皇帝同样是一位色盲,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但碍于自己的身份,最终也没有说出。也许是个遗憾,但我认为这是个必然,因为这就是有心与无心的差别。

魏格是个有心的人。病床上的他没有虚度时光,无意中他发现地图中几块大陆的轮廓图几乎是吻合的。带着疑问他开始了不懈地思索。正因为有这份细心和好奇心,他提出了大陆漂浮说,并很快被人们认可,成了大板块运动学说中的权威。

创新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它的后面隐藏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谢皮罗是一个有心的人。放洗澡水,大家都见过,但谢皮罗发现了真理。每次放洗澡水时都会形成漩涡,并有一定的方向,他考虑到这与地球自转有关,联想到台风的方向,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创新其实也是件很简单的事。对周围的事物不要想当然,更多地是要有那份心,用心观察生活,用心努力创造奇迹。

牛顿是个有心人,从苹果落地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安藤百福是个有心人,仅半个世纪,方便面就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乔利是个有心人,从煤油弄脏了衣服中发明了干洗剂……

篇8: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一书,原文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B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C项的表述“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可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因此,该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是错误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第3题A项,根据原文第1、2自然段表述,传统的故事和早期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传方式,小说的早期功能是对故事的记录,因此,选项作出的“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的推论是合理的。C项“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的判断可从第4自然段的相关表述合理推出,D项“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原文最后一段“减损或逐渐消失”的表述对应,因传统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现代传媒的发展确实对这种古老的故事讲述方式形成了巨大威胁,推论也是合理的。最后来看B项。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是错误的。

第二大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三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分别安排一到两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三处错误,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B两项共有三处错误,分别为“窥觊储贰”后未断、“冒籍”属下以及“事由己发”属下,D项则兼有这三处错误。A项“窥觊储贰”与后面“广结术士之流”均为陈登云所列举郑承宪罪状,属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有“且”字表示顺接,应予断开,“科场冒籍”作为“重惩”的宾语不能分开;B项“事由己发”是承宪妻“扬言”的内容,应属上,“用以恐喝勋贵”则是“扬言”的目的。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代的宫廷制度。中宫,是皇后居所的代称,也可用以代称皇后。中宫一词的由来是,因古代建筑宫城时,皇后的宫室都位于子午线上,而一般而言,皇后寝宫前是君王的居室,左右两旁夹挟著嫔妃的居室,后方多为太后及宫中年老女性养老之处,整体而言,是以周围建筑来衬托出皇后统辖后宫的领导地位,因而皇后又有六宫之长一称。B项的“陛下”是对古代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C项“吏部”考查的是古代职官知识,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D项说到的“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所以,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被弹劾者的痛恨与同僚们的担忧,但皇帝并未做出反应,也就是没有发怒。B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论罢”“论贬”,即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D项的分析概括说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的表述是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赈济灾民,所谓“帑金”是指国库所藏的钱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专门从国库拨付了救灾钱款,因此不需要锺化民去筹措款项。D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参考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弗胜”“龃龉”两处。“胜”旧读平声,义为能承受,能承担。如《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弗胜”即不能承受、禁不住。“龃龉”原指牙齿上下对不上,用来比喻意见不合、不相投合,抵触等意。韩愈《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有使用,如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考生对此不应感到陌生。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啖”“矢”“囊”三处。“啖”的含义是“吃”,如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比较简单。“矢”在这里同“屎”,即粪便。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囊”指口袋,这里用作动词,用口袋装。类似的例子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2),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3),迥立阊阖生长风(4)。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5),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1)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2)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3)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4)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5)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3分):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2分):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一洗万古凡马空”是杜甫对曹霸画马的概括性评价,充满了热情的称颂。曹霸笔下的玉花骢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相比之下,所有的马都只配称为“凡马”,在此马面前不免要相形失色。这种卓越艺术效果的取得是颇经过一番运筹酝酿的:在接到皇帝的指令之后,曹霸铺展开作画所用的白绢,但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苦心安排,独运匠心,以期不仅在外形上,而且要在神气上对这匹不同凡响的宝马加以全面的把握。《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则寓言:“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曹霸的“惨淡经营”实际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超乎技而进于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当胸有成竹,心意、画笔与摹写的对象完全合而为一之时,便意味着伟大作品的横空出世。此时已不需要精雕细琢,只在心念甫动的须臾之间,一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真龙”便自然主动地在画家的笔下跃出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2)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画作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曹霸高超的绘画技艺。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诗人不厌其烦地做了层层铺垫。首先诗人指出,这匹马已由极其众多的画师摹画过,但是都不成功。难道是这些画工技艺如此低下,以至于不能把一匹马画得“像”吗?当然不可能是这样,须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客体的外在形态,绝不能算是进入绘画艺术的高超境界。众多画工的失败,应该是因为他们无法画出玉花骢的那种神俊气韵。既然是宝马,它所具有气质应该是独特的,也是难以把握的。接着,诗人让这匹宝马真实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它昂头挺立在宫门之前,神气轩昂,虽处于静态,却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这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另一首咏马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静止的骏马也可以让人感到四蹄轻快,犹如被风托起,随时可以腾飞。那么也许此前的众画工并非真的那么无能,这匹马真真切切地在显示,它那时时飞动的神采实在是难以捕捉,要真实领略并将其牢笼于笔下,只能有待一位能与骏马相匹配的伟大画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 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参考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第三大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美]迈尔尼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参考答案】D C

【命题立意】分析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本试题的设计,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A项考查点是对小说叙述人角色的理解。小说开头就写道:“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很显然,这一段文字意在说明,下面将要讲到的故事,是“我”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我”的亲身经历。本项据此说这“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中的叙述人“我”与小说的作者是有区别的,无论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还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我”或许有着作者的影子,但与作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如果说这段文字“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是正确的,但说它“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则是把叙述人“我”与作者混为一体了,因此是错误的。

B项考查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常用手法,小说中的“我”在与女主人公第一次通话后,对她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确实话里有话,因为“我”作为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畅快地跟人说话的机会或许不多,但说“好多年没有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就未必可靠了。很显然,“我”这样说,既有客套的成分,也委婉地表达出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透露出“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于战争环境下的战士渴望与人沟通、渴望获得友谊的愿望。因此,B项说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是符合人物实际的,但说它“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则不明显,所以B项不是最恰当地选择,得1分。

C项考查点是对小说结尾的分析鉴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短小说常常被称作是结尾的艺术。《战争》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我”从乡下回城后失去了与女主人公的联系,十分焦急,但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却只说了句“谢谢!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个结尾看似不合常情,但此时无情胜有情,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事实上,这样的描写不仅真实,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人们在最为悲痛的时候,却往往表现出令人意外的冷静,也符合艺术的辩证法,因为此时说什么话都无法表达“我”的情感,不说,反而更令人感动。因此,C项说“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是正确的,2分。

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我”因受伤住进了伦敦医院,在给朋友打电话时,因为接线生偶然的失误却与一位普通市民相识,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件事,结果却演绎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故事。奥秘在哪里?就在于小说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是意外的,但又是可信的,因为20世纪40年代的电话还比较落后,打电话时需要接线生转接,接错电话号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陌生人通过电话相识相爱是意外的,但又是可能的,因为两人都处于战争中,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因此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正当他们走向爱的永恒彼岸时,悲剧却发生了,既是出人意外的,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的伦敦正处于战争十分激烈的时期,每天都会有爆炸发生。因此,D项说“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这样的赏析是十分正确的,3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概括。发生在“我”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并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一对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也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虽然短小却意蕴深长。但是,这毕竟是一篇短小说,限于篇幅,它不可能也没有像那些长篇小说一样,描绘出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虽然它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因此,E项的选择是不正确的。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2)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3)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在刻画女主人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人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征?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主要有三种性格特征。第一,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关于这一点,小说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我”与她通电话后,整整一天都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在处理电话“危机”时,她确实表现得很机智、得体且幽默,有着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其次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应当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但是即使这样,她仍然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热爱文学,向往美好的爱情。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再次是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上儿子死了,尽管她很痛苦,还关心着母亲,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与“我”真诚相爱,却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很有理性。总之,通过这些性格特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感人的城市女性形象。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2)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3)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命题立意】本题从“电话”在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作用入手,着重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都是通过电话这个特殊的媒介连接起来的。“我”与女主人公是通过电话偶然相识的,两人的爱情也是通过电话聊天发展起来的,最后的悲剧也是通过电话暗示出来的。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构思,这样处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萍水相逢的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错误的电话,竟将命运连在一起,让人感叹人生的复杂奇妙,同时也凸显了战争背景,因为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错,在战争中更容易发生,当然,这也强化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第二,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电话交流,是一个十分隐秘的私人空间,何况他们的通话大多在午夜进行,所以更能够透露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有利于塑造更为真实的人物形象。第三,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这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但由于电话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制性,许多东西并不能直接描写出来比如人物的身份,具体的经历,悲剧原因等等,这就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空白,让人产生了很多的遐想,丰富和补充了人物的性格与思想主题。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2)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3)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2)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3)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观点一认为,用“战争”作题目是合适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一般来说,题目与内容应当契合,但是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常的现象,让人疑惑的同时,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反而强化了艺术张力。第二,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表面看来,战争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事实上战争是一只无形的手,无论是故事、人物,都受到战争的制约。战争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契机,如果“我”不在战争中负伤住进医院,如果“我”不是因为战争而渴望友谊,故事就不会发生。战争是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如果伦敦不遭遇炸弹袭击,女主人公就不会遽然离世,因此离开了战争也就失去了小说构思的基础。第三,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这一点在小说开头的叙述中就暗示出来了:“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作为一个战士,军旅生涯的黯然结束,令自己失望是可能理解的。为什么对战争也很失望呢?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是血腥的,对社会、对人性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人类不应忘记战争,制止战争,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综上所述,用“战争”作为小说的题目是合适的。

观点二认为,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样处理是不合适的,理由也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有故作高深之嫌,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题目与内容契合,是众所周知的创作原则,优秀的作家不仅讲究名实相符,也非常讲究题目的生动形象,像“战争”这样十分抽象的题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战争”作为题目是不合适的。第二,这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我”与女主人公萍水相逢却又心灵相通,真挚相爱而又理智慎行,即使是在战争环境下,他们仍然有着美的追求,爱的向往,正是这种生命态度与乐观精神,感动了所有的人。第三,从情节设置来看,小说中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的,“我”在战争中负伤住院,一度很失望,但因为与女主人公相识,也对生活有了信心。女主人公尽管婚姻不幸,还在战争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但她不绝望,依然热爱着文学,追求着美好的爱情。战争中两个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构成了小说情节设置的骨干,而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因素,是背景,并未成为小说直接描写的内容。综上所述,用“战争”对小说命名是不合适的。

第四大题

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参考答案】E、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A项内容来自材料第一段,原文为:“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吴文俊转系的原因在于对物理强烈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不如对物理强烈。A项表述为“对数学不感兴趣”,不够准确,所以选A项得一点分。B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再看C项,C项中的“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原文中并没有着落,所以C项不得分。再看D项,D项内容来自材料最后一段,原文中吴文俊这样评价外国数学家:“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外国许多科学家存在研究数学时靠巧思妙想的问题,但并不是只靠奇思妙想,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的方法,而非他们的研究成果。所以D项不得分。E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多处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所以得分最高。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2)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3)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

【试题分析】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材料中有多处体现。答案(1)是对材料第三段和相关链接(2)陈省身评语的概括;答案(2)是对材料第二段高小山评语、第四段吴文俊谈基础教育、最后一段吴文俊谈学术生命保持的概括;答案(3)是对材料第五段的概括。这三点与吴文俊数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考生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1)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2)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3)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主要来自材料第四段。第四段中谈到,吴文俊并不认同在国际奥数竞赛中多次获奖是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他对数学基础教育的看法由奥赛而发,但不局限于奥赛。通过分析,可以将之分为三个方面。答案(1)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重要性。答案(2)是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系统学习的重要性。答案(3)是针对奥赛而言的,反对功利化应试对数学思维的不良影响。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1)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2)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3)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4)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本题是要求考生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探究性分析。表面上看,兴趣广泛似乎会占用时间,甚至干扰到学术研究。但事实常常相反。吴文俊在数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了长久的学术生命即是一例。通过材料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吴文俊虽然是数学家,但最初兴趣并不在数学学科上,而在物理学科上。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有很多共通之处。作为一个数学家,吴文俊并没有只沉溺于数学的世界无暇他顾,而是“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消遣,恰恰是他富有创造性的原因之一。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是吴文俊作为数学家非常特殊之处。这与他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是分不开的。对吴文俊而言,看围棋比赛,不是简单的娱乐,而可以培养“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考生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第II卷表达题

第五大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1)(2)(5)B.(1)(4)(6)

C.(2)(3)(5)D.(3)(4)(6)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D项。A项、B项和C项都不恰当。本题给出了六个带成语的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是正确的,另外三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要求从中选出三个使用正确的句子。第(1)句中的成语是“目不交睫”,意思是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而整个句子是说舞台布景快速变化,显然和不睡觉没关系,属于成语误用。第(2)句中的成语是“厝火积薪”,意思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而该句子要说的是未雨绸缪,所以此处成语用得不恰当。第(3)句中的成语是“筚路蓝缕”,意思是驾着柴车去开辟山林,常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辛。用在此处形容航空领域的开拓者,显然是恰当的。第(4)句中的成语是“讳莫如深”,意思是把事情瞒得很紧。和整句话的意思是协调的。第(5)句中的成语是“安步当车”,意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而整句话的意思是大夫指导病人有危险,飞快地往医院跑去,显然和从容的语义是相抵触的。第(6)句中的成语是“苦心孤诣”,指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而整句话是说作者用字讲究,苦心营造一种氛围。该成语的使用是恰当的。综上,正确的答案是C,即(3)(4)(6)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B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在于主宾语搭配不当,“自从……以来”中间的小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主语是“东方红一号”,谓语是“成为”,宾语是“国家”,显然搭配不当。B项的错误在于宾语残缺。“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中缺少了宾语“规定”。D项的错误在于搭配不当,前文“抗灾能力的强弱”说的是正反两个方面,后面“经济实力的雄厚”,只说了一个方面。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1)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2)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3)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4)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5)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6)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只有这一项依次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

本文段说的是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开篇提出话题,接着以美国的超级火山为例,说明它一旦喷发将会带来的种种后果,最后提出人类应该主动了解超级火山的杀伤力以便制订预案。(1)(2)(3)(4)可以放到一起斟酌,它们所关联的是一个大的条件与结果关系句组,(1)关联的是条件,(2)(3)(4)关联的是结果,“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表示如果发生了超级火山喷发就会有后面的结果,符合语意关系的需求;后面接连多种结果中,(2)处所引导的句子紧跟着前面的条件句,表示超级火山喷发当时人与物俱毁的巨大危害,此处可以不用关联性的词而采用意合法,(3)(4)分别引导超级火山喷发之后带来的危害,这两个结果句之间还有时间的先后,与火山喷发当时形成一条时间链:当时、后来、再后来,从语意上看,这里表达的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后果不会随着时间的相对推移而消弭,反而是后患无穷,所以几个后果应该是递进的,“而且”“还”都能表示递进关系,“而且”是一般性的表示意思更进一层,“还”进一步表示火山喷发后果的范围会扩大。(5)(6)可以放到一起理解,(5)引导的“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是个事实,(6)引导的“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是让开不知何时喷发,专说了解杀伤力的作用或目的,这两句用“虽然”“但”来关联既能有效揭示两句的转折关系,又能使语句流畅地收住。

其他三项都不如D项。A项用“一旦”引出条件句尚可,用“则”统领几个结果句也可,但(3)处用“/”无法表现出递进关系,(4)处的“也”更适合表达并列关系,也不太适合表达进一层的意思,此外,(5)(6)的“即使……然而”虽然也表示转折,但却是让步性的,而前面并没有谈到喷发时间问题,所以让步缺少语境支持,显得有些突兀;B项的“倘若……那么”用来表示条件与结果是可以的,(3)处用“进而”、(4)处用意合法,都能显示出递进的语意关系,问题是(5)(6)的“由于”和“所以”,文段的最后两句并非因果关系,用“所以”来关联就不当了;C项的“假如……则”也能显示假设的条件与结果关系,(3)处用“甚至”来表现递进尚可,但(4)处用“更”欠妥,虽然“更”也表示递进,但“随后”的后面往往不用“更”,此外,(6)处的“那么”有推论的意思,而文段末两句的推论意味并不明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1)。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2),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3)

【参考答案】示例:

(1)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2)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3)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1),(1)的前面说的是气候对气候土壤等的影响,其中有个关联词语“不仅”,可知后面要进一步说气候对其他方面的影响。(1)后面一句话是“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综合起来,可以补写出“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再看空缺(2),(2)前面有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可以推出,需要补写的语句和前文的内容是相反的,前文说的是气候可以为人类造福,显然这一句应该补写成“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最后看空缺(3),这句话中有个关联词语“所以”,可知整个句子是根据前文推出来的结论。前文说气候对人有利也有害,那么,人们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显然是为了“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参考答案】示例:

“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上一篇:必修四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导学案)下一篇:调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