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2024-04-24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通用8篇)

篇1: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帅本明整理

一、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

“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

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

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

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

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若入前为寿(你)

二、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

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

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

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

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事,名词用作动词1

侍奉)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示意)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惩罚)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抄小路),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2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于项羽曰(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24不可不语(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25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用状语,每日每夜)26 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名词用状语,徒步)27从百余骑(从,动词使动用法 ,使„„跟从)28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还,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29樊哙侧其盾以撞(侧, ,动词使动用法,使„„侧过来)30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31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情)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的对象今义:鱼的肉

8.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9.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10.沛公奉卮酒为寿(古:祝寿;今:岁数大)

五、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何辞为?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 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4、秋毫不敢有所近有所,有„ „的人(东西、事情)

5.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表询问

6.籍何以至此何以,怎样

7.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 „的办法

8.今日之事何如何如,表询问,怎么样

9.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 „的办法

七、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7、一词多义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②故遣将守关者(特

意,副词)③故听之(所以,连词)

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带领,使„„跟着,动词)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击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内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动词,告别,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2、虚词

为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④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

⑤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⑦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⑨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⑩且为之奈何(wèi,对,动词)⑾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⑿君为我呼入(wèi,替,介词)⒀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给,介词;wéi,做,动词)因: ①因言曰:„„(趁机)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②不然(这样,代词)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

之 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八、成语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3、秋毫无犯

4、劳苦功高

5、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九、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十、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好)

十一、重点翻译句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十二、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篇2: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鸿门宴”读后感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鸿门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篇3:氨和铵盐的知识点归纳及思路解析

一、归纳知识点

(一)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1. 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无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易液化可作制冷剂, 常温、常压下, 1体积的水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2. 分子结构

3. 氨的化学性质

(1) 与水的反应

(2) 氨气与酸反应

1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 其现象为有白烟生成, 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 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3) 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

(二) 铵盐及 NH4+的检验

1. 铵盐的化学性质

(2) 与碱反应

2. NH4+的检验

二、巩固练习及解析

例1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 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解析:用N2和H2合成NH3的实验要求太高; 加热NH4HCO3可得NH3、CO2、H2O ( g) , 用P2O5干燥后只能得到CO2气体;加热浓氨水产生的氨气 (含水蒸气) 经碱石灰干燥后可得纯净干燥的氨气;氮化镁与水反应可产生NH3, 但NH3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 答案选 (C) .

例2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1) 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 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 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 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 该反应是_____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 .

(3) 为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装置3应装入_____;若取消3, 在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 原因是_____ .

篇4:电路与电流知识点归纳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①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②用电器:工作的设备;③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④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①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②开路:断开的电路;③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確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②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②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

九、电流的大小:I=Q/t

十、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①电流表;②量程;③读数方法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十一、电流的规律

①串联电路:I=I1+I2;②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第一,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第二,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①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②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③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辅导教师:沈 勇

篇5:鸿门宴知识点高中

(一)通假字

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内,通“纳”,接纳,进入。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5.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6.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抄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三)文言固定句式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2.为之奈何?

3.且为之奈何?

4.孰与君少长?

5.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8.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9.不然,籍何以至此?

10.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11.今日之事何如?

1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3.此亡秦之续耳。

14.何辞为?

(四)宾语前置句

1.不然,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为者?4.何辞为?

5.大王来何操?6.沛公安在?

(五)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吾属今为之虏矣!

(六)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于关中。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10.竖子不足与之谋。

(七)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八)重点翻译句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读后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为后人引用的佳话。如今,鸿门宴成了阴谋的代名词。但是,里边的主要人物刘邦,司马迁给出的笔墨甚少,更多的是从部下和项羽一方的博弈。后人给刘邦的评价更多的是虚假诚恳。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假如这天我们都如樊浍那样的性情,恐怕这个世界早就打起来了。()战争早已不知把这个地球整死几回了。这也说明了说我们后人巴不得别人好的通病,人家刘邦一个平民百姓,凭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层、领导者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只能说是头脑不想事。

细细揣摩一下鸿门宴中刘邦说的几句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简洁。更注重把问题让部下来回答,其实他自己早就明白该怎样做了,这就是刘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话,难得糊涂,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来能够了解部下所想的,二来能够让部下感觉到在上司的眼里自己是存在的,若是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就更高兴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样,你却说出来了,时间久了那这部下肯定心里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乐于把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种持久的存在感,因为他们更偏向于不愿意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越简单越好。有时,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这都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是一个人心志成熟的表现。正所谓谎言有时也是美丽的。

刘邦登位后总结到: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但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智慧,这个布衣将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读的懂,这位真正好处上的大皇帝,能够说是有好多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的。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采取休养生息,注重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这也是汉王朝为什么能够持久400多年。外国史学家给出的评价是世界主义统治者。

有人说,刘邦狠,其实,此刻的哪个高层不是狠主角,,西藏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村里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愿的,并且有几家还是钉子户,到最后,村干部就强行拆了,当然也得罪这几家人了,但是义无反顾,最后路通了,十好几年了,路还好好的,当别的村里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时,看到自己门前的泊油路时,都不说话了。当时,就有人说:幸亏那个谁了。人就是这样的,既然选取把担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担,担子越大,意味着承担越大,自己需要放下的就愈多。

项羽的败局,从鸿门宴一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刘邦的假意歉意,却得到项羽的答复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先不去论项羽的自负、妇人之仁、杀人成性、残暴、不仁义等等,就这一点就能够定性了项羽是鸿门宴的失败者,更是定性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鸿门宴中心思想

篇6:高中鸿门宴课文预习知识点

此天子气也

2、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结构同《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

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2)定语后置:

白璧一双,玉斗一双(数词修饰名词置后)

五、成语:

鸿门宴、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项庄舞剑,意在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篇7: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

(一)文学常识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三)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 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6.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古义 黄河南北 今义 河南省 河北省)

(四)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 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1.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2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24.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5.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五)一词多义:

实词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 ——《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 ——《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 ——《〈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 ——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 ——《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 ——《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同上

⑨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鸿门宴》

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鸿门宴》

②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 ——《韩非子五蠧》

③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阿房宫赋》

④举贤任能(推荐) ——成语

⑤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 ——《柳毅传》

⑥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⑦举世无双(全部、整个) ——成语

⑧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过秦论》

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孔雀东南飞》

④哙拜谢(感谢)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陌上桑》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 ——《岳阳楼记》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 ——《促织》

②外结好孙 权,内修政理(对内) ——《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篇8: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例1:有关电解水实验 (如图所示) 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试管a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

C.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试管a与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分析:分析电解水实验, 观察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氧气, 两气体体积比为2:1;由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可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解答:解:A.试管a所得的气体体积大于试管b内气体, 根据水电解时电解出氢气体积约为氧气体积的2倍, 可判断a试管内气体是氢气;故A正确;B.水的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此变化为化学变化, 所得到的氢气、氧气是水分解而形成的新的物质, 而非水由氢气、氧气组成;故B不正确;C.水分解出的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而氢、氧元素在分解前形成水, 所以可得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故C正确;D.试管a中为氢气、试管b中为氧气, 根据水电解时电解出氢气体积约为氧气体积的2倍, 可判断试管a与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故D正确;故选B.

根据对教材中实验的回顾, 利用题中实验装置图, 分析图示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所得的一句歌诀为:负大正小二比一, 负极生成是氢气。

记忆的基础是联想、而快速记忆主要是运用定位联想和奇特联想。而化学口诀教学就是从快速记忆入手, 运用定位联想和奇思妙想。学生在新奇好笑中, 轻松愉快地记住了操作要领, 既快又好。

二、将化学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编成歌诀来记忆

例2:下列各项中, 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A.20℃时KNO3的溶解度、80℃时KNO3的溶解度。

B.30℃时:Na Cl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Na 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C.10g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10g铝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

D.Na 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

分析:A.利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判断。B.利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解决。C.同质量的镁铝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量铝比镁多。D.利用不同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改变解决。

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80℃它的溶解度比20℃的溶解度大。B.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故30℃时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C.计算知同质量的镁铝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量铝比镁多, 故10g镁生成的氢气比10g铝生成的氢气要少。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故前者温度大于后者温度。故选D。

此题考查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与溶质力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溶解时放热及吸热现象, 同时也考查了常见物质化学反应前后量的关系。固体的溶解度编成歌诀:溶解度把握四要素, 首先指明某温度, 溶质、溶剂配溶液、溶剂规定100克、质量单位都用克、溶液状态要饱和”。

认知规律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青少年的思维过程与成人不同, 是先整体后部分, 先记忆后理解。”学生在学习化学时, 常常感到知识琐碎、难记。而化学口诀就是把化学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以知识块的形式, 让学生整体记忆, 整体贮存, 这样记的化学知识不易拆散和遗忘。

三、在授课过程中将某些知识点编成歌诀来记忆

知识转变为能力是我们的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科目众多, 有些知识一时之间难以理解, 故记忆显得十分重要, 只有将所需要的知识点长久的记忆下来才有助于以后更好的理解, 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对有些人来说实属困难, 口诀的运用, 则是教学中落实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欲毕其功, 先利其器”, 运用得好, 可以化难为易,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也就有利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并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在归纳酸的通性时, 学生对《金属活泼性顺序》的意义和如何应用它来写置换反应掌握不好, 我将其归纳如下:钾钙钠镁铝靠前, 性质活泼不一般, 锌、铁、锡、铅在氢前, 能把酸中氢置换, 铜汞银铂金末端, 和酸反应实在难, 位置越前越活泼, 前把后边来置换。

2.对PH值的大小规定, 我将其归纳如下:酸碱强度PH值, 规定0到正14, 小7酸大7碱, 中性为7在中间。

上一篇:科室副主任竞聘演讲下一篇: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