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培训计划

2024-04-08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培训计划(通用9篇)

篇1: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培训计划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培训达标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局《关于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以“微观课堂”为焦点,以“有效教学”为核心,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教学问题”为切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突破“无为低效”的课堂瓶颈,探求“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提升广大教师新课程执行力和反思力,从而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习目标

认真学习县局印发的《有效教学学习读本》,通过学习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促使本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实施有效教学,保证自己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努力做到“三满意”。

三、学习形式

1、以个人自学有效教学理论为先导。通过学习理论,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前沿理念。

2、以学校开展的听、评、说课为主线,以学促教,以评促教,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学习过程

1、参加学校举行的“聚焦课堂 立足有效 提升质量”主题活动动员大会;

2、认真学习县局编印发放的《有效教学学习读本》,做好学习笔记;

3、制定有效学习学习计划。

4、每周完成500字的学习笔记;

5、撰写“聚焦课堂 立足有效 提升质量”有效学习学习心得;

6、参加学校举行的“聚焦课堂 立足有效 提升质量”主题活动大讨论。

7、继续完成学习《有效教学学习读本》,做好每周500字的学习笔记;

8、参加学校举行的听、评、说、讲课活动;

9、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学反思短文评选活动;

10、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11、开展自查、互查活动,写好自查报告和整改方案;

12、写好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2: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培训计划

培训达标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以“微观课堂”为焦点,以“有效教学”为核心,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教学问题”为切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突破“无为低效”的课堂瓶颈,探求“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提升广大教师新课程执行力和反思力,从而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

量。

二、学习目标

认真学习局印发的《有效教学学习读本》,通过学习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促使本人在全面推育时,实施有效教学,保证自己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努力做到“三满意”。

三、学习形式

培训时间:2013年8月5日——8月9日

培训学时:16学时

培训人员:学校全体教师

指导教师:王万才

1、以个人自学有效教学理论为先导。通过学习理论,领悟新

课程改革的前沿理念。

2、以学校开展的听、评、说课为主线,以学促教,以评促教,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学习过程

1、参加学校举行的“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主题活动动员大会;

2、认真学习局编印发放的《有效教学学习读本》,做好学习笔记;

3、制定有效学习学习计划。

4、每周完成500字的学习笔记;

5、撰写“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有效学习学习心得;

6、参加学校举行的“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主题活动大讨论。

7、继续完成学习《有效教学学习读本》,做好半年500字的学习笔记;

8、参加学校举行的听、评、说、讲课活动;

9、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学反思短文评选活动;

10、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11、开展自查、互查活动,写好自查报告和整改方案;

篇3: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培训计划

一、教师培训有效性之内涵

“有效性”一词作为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的关键词,如果对此理解不透,必然会影响到评价体系的构建,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概念内涵有必要再认识。

首先,教师培训是一项活动,涉及利益相关方众多,都有其不同的表现侧面,那么在一项教师培训活动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共同关注点在哪儿,利益不同点又在哪儿,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才会真正理清这“三效”含义。“有效果”仅关注教师“通过培训改变了什么”、“有效率”仅关注培训方所谓的效率、“有效益”仅指培训机构的效益并不全面。围绕某次教师培训活动,存在多方利益角逐,有培训委托方,有培训实施方以及受训教师等主要主体,尽管他们都认可有效果不计成本,有效益不计效果,有效率不计质量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这三方所持立场不同,在他们眼里的效果、效率、效益理解又是必然不同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培训中,就这“三效”而言,这三者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第一重是“效果”,首先应关注教师培训的效果,这也是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它反映在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了哪些知识与技能,然后在哪些方面又得到“改变”或“改善”上,这些都应最终体现于该教师的教学上,体现于他的专业发展水平上。第二重含义是“效率”,上述冯延平等人的界定中,采用了“对培训产出(效果)与培训投入的比率的评价”定义,我觉得还不能更直观地说明“效率”内涵。一是它没有反映出效率的时间范畴,二是它还须从两个层面再作进一步考察,一是培训方的效率:它可反映在“有效培训时间与实际培训时间的比值上,二是受训方(即培训学员)的效率,可反映在学员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上。总体地讲,一次高效的教师培训,它必须体现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教师的行为等方面的“最快改变”,培训所花费时间越短、改变越快,说明效率越高。第三重含义才是效益,笼统地讲,我们可以把效益定义为“培训活动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培训活动有关各方,他们的效益观也会发生不一致的情况,培训委托方、受训学员他们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于受训学员的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与专业发展程度,作为培训承办者,也应有他们的效益形式,尽管目前许多学者都采取了回避的策略,事实上,作为培训机构,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无论是民间机构还是官方机构,它们讲效益也是应该的、正常的,反而不讲效益才是不应该、不正常的。

其次,关于有效性的理解,无论是效果观、效率观、效益观的单一理解也好,还是这三者的融合理解也好,要描述清楚其内涵,都必须建立参照系。显然,培训的预设目标是衡量该次培训活动的主要参照,所以培训活动预设目标的建立,也是有效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预设目标的合理与否,也是衡量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第三,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除体现于上述“三效”以外,笔者认为,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质量,二是所提供的个性化指导与服务、三是培训模式创新与课程组合的柔性。

培训质量。如果我们借用产品质量定义的话,它是指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委托方和受训方的使用要求,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培训课程与内容的适切性方面;二是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过程与培训内容等满足委托方要求的程度。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概念,委托方或受训学员,总会对培训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到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个性化指导与服务。作为受训方,客观上是存在着个体内与个体间差异的,同时,每个受训学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方向也不一致,通过培训,如何充分使他们都能得到充分提升,离不开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培训模式创新与课程组合柔性。教师培训模式是由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共同组合构成,很多学者曾从多个侧面探讨了我国教师培训的模式,也已很充分,在此,笔者不作过多论述。培训模式的创新可以在很多方面展开,但是,培训课程或培训内容都是任何一种培训模式的核心,因此,任何培训模式的创新必须围绕培训课程开发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既要满足受训学员一般性需求,同时更要满足不同学员、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需求;创新课程组合方式,使培训课程与培训机制、方式、方法间实现更为灵活、快捷的联结,从而能对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促进培训模式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其柔性程度也是衡量个性化指导与服务的重要侧面。

培训质量、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培训模式创新与课程组合的柔性等,与效果、效率、效益等指标一道,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同样反映了教师培训有效性程度。因此,笔者认为,要完整考察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离不开上述要素的共同作用。一个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体现上述要素。

二、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之目的与目标

传统理论认为,评价是确定教育活动的结果相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但是,鉴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指人们行为方式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指在学生行为模式中产生某种所期望的变化,因此,评价是一种确定行为发生实际变化的程度的过程。”[2]泰勒的观点一方面为我们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明了评价目的之所在,同时也为我们如何评价提供了方法选择的依据。

尽管教育评价实践中仍然没有脱离泰勒的传统理论范畴,但是,教育评价理论发展至今天,其概念内涵及其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评价目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斯克里文就认为,“教育评价是一种对优缺点或价值的评价,或者是一种既有描述又有判断的活动,其着重点在判断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所产生的效益,看其是否具有价值。”[3]克龙巴赫等人则认为:“我们可以把评价广泛地定义为,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收集信息和使用信息。而需要通过评价提供信息的决策包括教程的改革、关于个体的决策、行政的决策”。[4]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评价的目的也由传统的目标评价走向多元,现在更多倾向于为决策服务。作为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它的结果也不再局限于评价教师培训活动中所确定的培训目标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它应广泛收集培训方案实施全过程及其成果的资料,为利益相关各方提供决策上的依据。

三、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选择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对于同一次教师培训活动,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立场的不同,评价方案的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与此同时,即便是同一评价结果,由于不同的使用者,他们解读立场的不同、视角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所以笔者认为,由于教师培训活动所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众多利益的交织,迫使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的维度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评价指标的设计,是一次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如何设计,必须要有其专业的方法选择与严格的标准程序。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都是常见并常用的指标遴选与权重设置方法。这时,每一位专家的评价观势必会影响到指标选择与指标权重,这就要求所选专家必须涵盖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同时,在每轮征询中,专家意见不断集中也会产生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在指标选择中,应充分征询专家意见,不然很难获得培训有关各方的一致,也势必影响评价的结果。另外,笔者还认为,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仅仅尊重专家意见还不够,不管是指标选择还是权重安排过程中,仍须征求培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这才真正符合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从上述两个层面上说,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设计必须也必然是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意志体现。

四、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上述讨论,笔者认为,要能完整反映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达到评价之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考察体系。首先,整个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涵盖培训效果、培训效率、培训效益、培训质量、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培训模式创新与课程组合的柔性等,不然很难说这个评价体系是能完整反映某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的。其次,由于我们的评价不仅是一次培训有效性程度的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性评价,获得决策的充分信息,以便及时决策,因此,整体评价体系应又能覆盖整个培训过程直至培训后的应用效果。第三,每个评价指标均应是培训活动有关利益方的共同协商结果,它应能体现有关各方的共同意志。因此,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必然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目标一致的原则

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决策,根本目的还在于为了提高培训活动的有效性,从受训者角度来说则是以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从培训机构来讲,则是以提高培训与服务质量实现培训效益为宗旨;从委托方来说则是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评价目的与培训目的是高度一致的。评价指标的建立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

(2)可操作性原则

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要为不同评价者所理解并在实践中准确适用,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讲,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首先应能充分体现评价者或决策方的意图,因此,作为评价指标它必须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后的结果;其次,评价指标的语言表述应要简洁、准确、便于操作;再次,应注意评价指标的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等方面要素,以便于评价者使用。

(3)独立性原则

一组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层次分明、同级指标间充分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指标体系。下级指标应能充分准确地说明上级指标,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则必须不能存在任何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能存在因果关系,应是对教师培训有效性的不同侧面进行的评价,同时也应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重叠,彼此干扰,以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4)可接受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被委托方、评价者所接受,而且必须被评价活动的所有主体能够接受,它必须符合教师培训活动的实际情况,必须能够真实反映出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内涵,能够对教师培训活动的真实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

2.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前已论述,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达成度如何是我们评价的最终目标,反映培训有效性有许多个侧面,包括了培训效果、培训效率、培训效益、培训质量、个性化指导与服务、模式创新与课程组合柔性等方面。同时,要保证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它涵盖了培训活动开展前后的一切活动,也就是应有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三个阶段。这些构成了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设计的基础。基于上述,我们认为,可以把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体系分解为三个层次,即总体指标———教师培训有效性,3个一级指标 (培训准备、培训过程、培训结果等3个方面)和19个二级指标。整个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整个培训过程、涉及委托方、培训方、受训学员等三个重要利益相关方。(如表1)

3.指标权重安排

指标权重设计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另一个更重要方面,它比指标设计更难,它直接影响评估结论的合理性;权重分配直接反映各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就目前情况来说,确定权重的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根据计算权数的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按赋值客观性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种为主观赋权法,其特点是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实际问题的判断主观给出。比如二项系数法、环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实际操作中以专家调查法为居多。第二类为客观赋值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研究,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指标与评估结果的关系来进行综合评估。它切断了权重系数主观性的来源,使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熵值赋权法与均方差法等。客观赋值法的缺点是确定的权重系数有时与实际相悖,优点是权重系数的客观性强,可避免人在评价中的主观片面性。

尽管赋值方法很多,但是就我国目前教育评估实然生态来说,与其它行业相比较,评估指标的赋值方法非常单一,常用方法仍以经验性的赋值为主,人为因素很强,很难照顾到各方利益,也因此而备受诟病。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培训任务日趋重要。笔者曾工作于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评价体系方面有过些许探索,然而上文所提及的问题及指标体系构建仅为实践后的一些思考,一方面是就教于各位同行,另一方面希望此文能够抛砖引玉,以推进评价有效性方面的研究。

摘要:在教师培训领域,培训的有效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有人关注提高培训有效性的途径,也已经有人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厘清教师培训有效性之内涵,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对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目标与培训活动有效性评价维度选择作了进一步分析,最后提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关键词: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光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D].高倩倩,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D].冯延平等人.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1)、陈霞.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0).

[2]泰勒著,施良方译.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效用?.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3]金一鸣.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5.

篇4:扎实的基本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扎实;基本功;有效教学;基础

2014年4月8日,我学区在祁家河小学组织了两节公开课,本人有幸前往,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心中不禁一震,同为偏僻山区的小学教师,她们的课堂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学生,取得那么好的教学效果呢?仔细分析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共性的优点很多,其中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几位教师课前准备都非常充分,专业水平高,无论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还是对生成问题的思考,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如庖丁解牛,条分缕析,紧而不乱。由于她们的努力,两节课都取得了成功,更是我们全学区老师学习的典范。她们何以获得成功呢?笔者认为,她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

周老师讲的是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成功之一就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照搬例题,而是对教材内容做了创新处理,设置了这样一道例题:“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走得又饥又渴,就派孙悟空前去化缘,可是孙悟空只化来了三张饼。四个人化来三张饼,该怎么分呢?唐僧想了想,把第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给了八戒其中的一份;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了四份,给沙和尚其中的两份。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了八份,给孙悟空给了其中的四份。这时八戒不依了,认为是师傅偏心眼。那么,师傅对三个徒弟是否偏心眼了呢?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故事的内容紧扣教材,周老师让学生在对故事的解读中分析、判断的大小,讲解:“是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实际就是取它的一半;是……,也是……”很多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师傅并没有偏心眼,只有少数几位学生还没有搞清楚,于是周老师又让这些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剪成圆形的纸当饼试折一下,在动手与思考后,学生很快明白这几个分数其实一样大,为后面总结分数基本性质的结论奠定了基础。然后,周老师就以这几个数为例,让学生先从左向右看,然后从右向左看,自己分析分子分母的数量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结论,然后老师着重强调了“0除外”这一知识点,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愉快,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郑老师讲的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灯光》,郑老师在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自制了生字、课文中有关问题的幻灯片,下载了天安门广场的音乐喷泉、课文插图等课件。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前导语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及紧扣教材的解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做过多的讲解,主要通过几个事先设计好的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解答。如,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现在,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作者的回忆?“多好啊”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郝副营长不点燃那本书行吗?你从郝副营长的事迹中体会到了什么?几个问题的设计匠心独运,充分体现出郑老师对教学目标及教材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第一个问题重在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第二个问题重在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抓住了全文的要点,第三个问题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生读懂了这三个问题,就是读懂了全文,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学了课文,你一定有话想对郝副营长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读写结合,水到渠成。当郑老师布置完作业后,离下课只剩一分钟时间了。

从周老师和郑老师两位的教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要做一个好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基本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的处理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而文字处理能力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板书的处理等教学行为的全过程。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有些先天的因素,但它和文字处理能力的综合运用,则更多地体现在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上。只有善于学习、博览群书、勤于思考、联系实际,才可以使二者相辅相成,运用自如。

二、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

作为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积淀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打铁全凭自身硬。文化功底不仅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广博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等外围知识。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才能吃透教材,准确领会目标要求,恰当把握重点难点,对所有知识点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不是教师的学识水平。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课堂驾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周金玉老师和郑翠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性,这两节课是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良好的学识水平的完美结合。

四、要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如今,先进的多媒体现代教育设备已经逐步运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各位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并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向传统的“三个一”教学模式(即一张嘴、一根粉笔、一本书)发起挑战。

篇5: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试卷讲评技能指导的体会

课程改革的到来,要求我们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从原来的一味地传授转变为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过去的试卷讲评一般是由教师校对答案,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是一个抄写答案的机器,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他们才能真正的理解,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试卷讲评的特点

考试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试卷讲评则是针对学生考试反馈出的错误进行矫正,对缺漏和不足进行有效补偿的重要措施。如果我们把考试比做对疾病的诊断,那么试卷讲评则是对疾病的治疗。考试是发现问题,而试卷讲评则是解决问题。讲评课除了遵循一般课的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之外,又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有三大特点:针对性、时效性、激励性。

(一)突出针对性

(二)注重效果性

(三)强调层次性

(四)讲究激励性

(五)注重新颖性

二、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

(一)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二)诊断功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三)强化功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示范功能——提高学生的准确性、规范性

(五)纠错功能

(六)知识迁移的功能

(七)合作学习的功能

(八)知识整合拓展的功能

(九)培养能力的功能

三、传统试卷讲评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

(二)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主体参与不够,讲评不够深入

(三)满堂灌式的讲评,盲目讲评,缺乏理论深化

(四)讲评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

四、新课程下试卷讲评的新要求

(一)要心中有数,切忌仓促讲评

(二)要克服面面俱到无重点现象

(三)要克服就题论题不联系的现象

(四)要克服目中无人一讲到底的现象

(五)要克服只讲评不指导的现象

(六)要克服只批评不鼓励的现象

五、新课程下的试卷讲评原则

(一)及时准确性原则,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及时准确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讲评,及时反馈,效果才显著。教师发卷前要统计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卷各知识点归类,分析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对有创见的解法及相应的学生要心中有数,对典型的错误要找出症结,猜测学生受阻原因,这样讲评才有针对性。另外,教师所选择的问题及安排的活动不但要适合于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还要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二)自主合作性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参与

新课程理念中教学是一种交流,而且学生是交流的主体,因此,讲评课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并倡导学生对“评价”作出“反评价”。即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应鼓励他们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清楚地了解其学习中的困难究竟发生在何处,并且只有在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所悟,才能有收获。为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性原则,教师要做到:

1、教师应把要讲评的试卷在做好分析统计后早些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纠错,再通过查阅课本或与同学交流切磋,进一步纠正试卷中的部分错误。

(三)激励性原则,多重视学生的情感

(四)师生互动原则,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试卷讲评中注意以上几种原则,既能使一份试卷发挥好它的教学评价功能,也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和学的不足,为今后教和学指明方向,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篇6: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二 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和操作性,2、说理性与科学性,3、交流性与示范性

4、层次性和预见性。三 说课的功能

1、更新教育观念

2、提高业务素质

3、促进教研结合4、强化备课意识

5、提高群体能力

6、增强教学管理

四 说课的基本要求

1、介绍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3、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

4、教学过程的调节和优化

5、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

6、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

7、说明教学效果的预测。

五 新课程下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3、实效性原则——说课的根本

4、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六 说课的类型

1、研讨型说课:一般有明确的研究课题,是为突破某一教学难点,解决教学中某一关键问题、探究解决方法而惊醒的说客

2、示范性说课:是为了给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树立说课和课堂 教学学的样板,给听说课的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范例,使他们能学到较为规范的说课方法从而提高说课水平

3、评比性说课主要用于教学评比和竞赛活动

4、检查性说课

5、反思性说课

6、案例性说课 七 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一)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上课服务,是上课的准备工作。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形同的。

(二)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

2、对象不同

3、目的不同

4、基本要求不同

5、作用不同

6、活动形式不同 八 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一)相同点:教师说课与上课成正比关系,说好课可以为上好课服务,因为说课说出了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上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而上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提高说课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不同点

1、目的不同

2、要求不同

3、对象不同

4、内容不同

5、评价标准不同

九 说课与听课的关系

(一)相同点:说课与听课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教学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和促进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和熟悉相关的教材内容和钻研教学理论。

(二)不同点;1主体不同

2、对象不同

3、手段不同

十 说课与评课的关系

(一)相同点: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

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有这些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它和说课一样都是指向课堂教学,都具有对课堂教学进行理性分析的因素。

(二)不同点:

1、定义不同

2、内容和要求不同

3、理论重点不同

十一、说课的内容

1、说课程标准,说课程标准要结合本教材准确的说出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本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

2、说教材(1)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2)本课的教学目标。(3)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的确定。

3、说学情(1)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2)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差异(3)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状态(4)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5)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预估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

4、说教法,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

5、说学法,是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说课中的学法,是指学法指导

6、说教学过程

7、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十二、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一、说课前的准备;

1、知识准备。

2、理论准备。

3、技术准备。

二、说课的方法;

1、重视理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2、重点突出,难点清晰。

3、力求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和教程的有机统一。

4、说程序要做到精炼、连贯。

5、注重实效,灵活多样。

6、追求新意,给人启迪。

三、说课的技巧;

1、说课要追求创新。

2、说课要讲究节奏的适度。

3、说课要体现“美”。

4、说课要整体流畅,层次分明。

5、说课要灵活。

四、说课的语言技巧;

1、语言技巧。

2、解说技巧。

3、议论技巧。

五、说课的心理技巧;

1、情感是说好课的动力(1)说课要有激情,(2)说课要有良好的心境,(3)说课要有热情。

2、意志是说好课的保障(1)坚持力,(2)应变力。

十三、说课的评析

一、如何具体评析说课

1、评析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2、评析教法、学法是否合理、实用,3、评析教学手段是否创新、实用,4、评析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5、评析教学的基本功,6、评析教学效果。

二、如何总体评析说课

1、突出教学理念,2、诠释教学思想,3、体现教学能力,4、展现教学境界,5、展示演讲才华。

十四、听课技能

一、听课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3、有利于促进良好教研风气的形成和教改的深入。

十五、听课技能概述

一、听课的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

2、心理零距离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因人而异原则

6、艺术性原则。

二、听课的基本类型

(一)、包括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

2、观摩型听课的特点(1)示范性,(2)推广性,(3)学习性。

3、观摩型听课的要求:(1)要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堂听课的一种听课方式。

三、听课的内容

(一)关注执教者的教学理念

(二)关注课堂的教学结构

(三)关注教材的加工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关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二、听课的含义;

1、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课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从课堂情境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听课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主观性,3、选择性,4、指导性,5、理论性,6、情境性。

四、听课的基本要求,1、应有明确的目的(1)学习目的(2)研究目的(3)解决问题目的。

2、应了解和熟悉教材,3、应做到看、听、记、思的有机结合,4、应科学的做好听课记录,5、听课者应做好角色定位(1)进入“学生”角色(2)进入“教者”角色(3)进入“指导者”角色(4)进入“管理者”角色。

五、听课的作用

1、监督检查(1)听课可以督查上课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情况,(2)对学生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情况。

2、评估指导

3、探索研究(1)验证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2)研究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4、提高促进(1)提升教师素养(2)提高教学质量。

5、沟通协调,6、听课有激励发展功能。

检查型听课,什么是检查型听课:主要是指评价者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观察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现场调研,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听课方式。

2、检查型听课的特点(1)突然性(2)真实性(3)灵活性。

3、检查型听课的要求(1)要明确检查的目的(2)要在常态下进行(3)要熟悉听课的要求(4)要尽量减少被听课者的戒备心理(5)要准备好与听课对象交换意见(6)要进行总结

(二)评比型听课

1、什么是评比型听课:评比型听课主要是为了对教师做定性评价的听课活动。

2、评比型听课特点:(1)筛选性,(2)公正性,(3)比较性。

3、评比型听课的要求:(1)要认真了解和掌握评比的目的、要求和相关规定,(2)对课的内容要熟悉,(3)要做详细的比较性记录,(4)要客观公正的听每一节课,(5)要对听课人员进行选择。

(三)观摩型听课:

1、什么是观摩型听课:观摩型听课是为了总结、推广、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等而进行的听课活动。的听和看(2)要认真仔细的记录有特色、有创新的地方(3)要与自己的课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四)研究型听课

1、什么是研究型听课:研究型听课是为了研究、探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或了解教学改革实验进展情况而进行的听课活动。研讨课、实验课、为调研进行的听课就属于这个范畴。

2、研究型听课的特点(1)目的性(2)探讨性(3)选择性(4)导向性(5)反复性。

3、调研性听课的要求(1)要做好调研的准备工作(2)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3)要主动和虚心的听取教师的建议和要求(4)写出调研报告

(五)临床指导型听课

1、临床指导试听课的基本思想,是教师评价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到课堂,“诊断”教师教学中的困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具体技术。

2、临床指导试听课的具体过程(1)观察前活动(2)课堂内观察3观察后活动

4、“临床指导试”听课的作用

(六)推门式听课即事先不通知或课前不打招呼,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学校领导或教师、教研员突然推开教室的门,直接进入课要看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2、看教师的知识功底。

十六、听课策略

一、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有备无患,(一)思想准备

(二)理论准备

(三)熟悉有关教学内容。

二、课堂听课的基本方法:听、看、想、记、谈。

三、听课的注意事项

(一)听课要有计划

(二)听课要有准备

(三)听课态度要端正

(四)听课记录要详略得当

(五)听课后要交换意见。

四、把握听课的策略:

(一)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听课

(二)带着欣赏与发现的心态去听课

(三)带着更多的关注点去听课,1、关注基础,第一,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本质,第二、知识基础,第三,关注教师基本功。

2、关注本质。

(四)听课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五)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六)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七)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十七、评课技能

一、评课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评价

1、评价教学目标的表述,2、评价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评价学生的学习心境

是否愉悦

2、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健康

3、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端正

4、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是否主动

5、评价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

6、评价学生认识状况是否是高水平的。习惯,促进他们向反思型方向转变。最后评价活动有利于本校研究的深入发展。以课堂为依托的评课活动的扎实开展,能较强教师之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切磋、合作、龄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调整。要注重发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强调基础性、挑战性、实践性的结合。要体现要体现精讲多练,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教师是主导学生是

(五)评价教师基本素质标准

1、教学态度端正、严谨认真

2、有正确的教学思想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用

4、教学组织安排

5、教学语言

6、课堂板书

7、教态:亲切、自然、端庄、(三)教师基本素质的评价

1、教学态度

2、教学方法

3、教学组织安排

4、教学语言

5、课堂板书

6、教态

7、学科专业技能

8、应变能力

9、教学媒体

10、教学设计

11、教学反思

12、教学思想、13、教学特色。

(四)评价学习成效

1、认识领域学习成效评价

2、情感领域学习目标评价

3、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水平评价。

(五)教学内容的评价

(六)教学风格的评价。

二、评课的目的、意义与功能

(一)评课的目的,评课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辨别出课堂教学的优劣;而是分析课堂教学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得失,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评课的意义:首先,评课者能深入分析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总结课堂的教学经验与教训,从而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借鉴,让教师少走弯路,快速的提高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课堂评价有利于教师形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评价就是一种反思,包括对他人的反思和自我反思。经常开展课堂评价活动,帮助教师逐渐养成反思的良好 促进本校研究广泛而有效的实施。

(三)评课的功能

1、判断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三、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

(一)评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

(二)正确把握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三)评课要讲究语言艺术

(四)评课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而强调各自的特点,体现各自不同的目的

(五)评课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六)评课的态度要端正,目的要明确

十八、评课的原则和标准

一、评课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诚恳的原则

(三)重点原则

(四)激励原则

(五)因人而异的原则

(六)艺术原则

二、评课的标准

(一)评价教学目标的一般标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学生实际,教师的素质和现有的教学条件。

2、重点难点把握得当

3、教学目标能成为教学中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能突出教学目标指向、标准和激励作用。

(二)评价教学内容的标准。教学内容准确科学,能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主体的教学观。重点把握准确,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三)评价教学过程的标准

1、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的发展,因材施教,注重班集体的共同成长。

3、课堂容量适中,传授知识的量和技能训练的度比较适宜,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4、能创造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训练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5、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四)评价情感教育的标准

1、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民主平等,其乐融融,教师愿教学生愿学。

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机端正,有顽强的学习意志,遇到学习困难不低头,不气馁,积极探求解决困难的方法,有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学习注意力集中,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

3、能充分利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大方

8、学科专业技能

9、应变能力

10、教学设计能力

11、教学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12、教学特色

(六)评价教学效果标准

十九、评课的形式

一、自我剖析式

二、小组评议式

三、书面材料式

四、个别面谈式 五陈述答辩式

六、调查问卷式

七、点名评议式

八、师生评议式

九、专家会诊式

二十、评课的艺术

一、语言运用的艺术

(一)简洁准确

(二)生动形象

(三)流畅

(四)有激情

(五)幽默

(六)委婉

(七)贴近教师

二、抓住重点评课的艺术

(一)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评价老师是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师生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

(四)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五)评价课堂结构的安排与教学手段的使用

(六)评价教学内容

(七)评价教学风格

二十一、中小学教师试卷编制分析讲评技能的变化与发展

一、)考试试卷的新特点

(一)坚持基本观念的考查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突出新课改理念,关注生

活,贴近学生实际,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从直叙提问走向情景展现,促进学科教学有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切要有情感性,注重人文关怀

1、开考添加“安慰语”

2、中间添加“祝贺语”

3、难题添加“激励语”

4、末尾添加“劝告语”

(五)要有新颖性,注重趣味性

1、度,反应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等层次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四)区分度 是试题分析的一个指标,是指测试题目对学生成绩的鉴别能力,反映了考查为重点,在试题的情景、立意、设问、作答、评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开放的试题形式,该定义揭示了开放性试题考查的目的、考查的重点,开放的实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从纯学科问题的解决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科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五)从知识立意的传统命题走向关注过程,方法和能力立意的题型,促进学科教学由单纯重视双基转向在双基的基础上重视学科意识、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六)开发地方考试资源,突出了地方特色

(七)关注社会热点,重视重大社会热点的考察,彰显学科特色,体现学科价值 二)试卷编制的新变化

(一)指导思想的新变化——从“以分为本”到“以生为本”

(二)主体的新变化——从“教师命题”到“师生命题”

(三)题型的新变化——从“呆板严肃”到“灵活亲切”

(四)视角的新变化——从“小视角少情境”到“大视角多情境” 三)、试卷编制的新要求

(一)突出课程标准的理念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依据

2、凸显三维目标的立体考查

3、重视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查

(二)试题要有开放性,启发思路

(三)要有创造性,注重创新

1、提供多方位的思考角度

2、设计适度的思维距离

(四)试题要新

2、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3、试题要有综合性

(六)题型、题量及难易度要有科学性

(七)应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四)、试卷命题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各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命题的基础性

(二)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三)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突出试题的发展性

(四)注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试题的综合性

(五)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比重逐年增大,突出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乡土内容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试题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十二、试卷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人文性

(一)调整题型、试题设问方式,添加提示性、激励性用语

(二)增设选做题

二、开放性

(一)注意考察内容的均衡,充分挖掘教材

(二)合理改造原有旧题目,变不开放为开放

三、自主、合作性

四、导向性

五、有效性

(一)信度 是指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是试卷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效度 是指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符合性

(三)难度 是指试题的难易程试题对学生素质的区分情况。

二十三、试卷编制的具体步骤

一、进行总体构思,确定试卷的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拟定命题的计划,设计多项细目表

(一)什么是双向细目表,实际上就是教材内容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其中一维反应教学的内容,另一维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选择题型,实施编制

(一)具体编题方法

1、利用变换来编制试题

2、利用类比与逆向思维的方法来编制试题

3、由叠加法来编制试题

4、利用特定背景来编制试题

(二)编制试题须避免三种做法

1、照抄树上的现存试题

2、照搬资料上的试题

3、抄书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

四、编选和审查试题,组编试卷,五、检查、修改、试做、编制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二十四、试卷编制的方法与技能

一、客观题的编制: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

二、主观题的编制: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

三、开放性试题德编制

(一)开放性试题的含义: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以素质考查为目的,以能力方式,它力求全面揭示开放性试题的内涵。

(二)、开放性试题的特点,1、问题内容的新颖性

2、问题形式的生动性

3、问题解决的发散性

4、教育功能的创新性

5、材料内涵丰富,试题设问开口宽泛

6、答案多元、不唯一,而且有的一元答案能独立完成试题的指令,符合并满足试题的全部条件和要求

7、对答案的评价讲求意到、词准

8、设问的意图上一般要求参与某项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方案。

(三)、设置开放性试题的意义

1、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4、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举措

5、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

(四)、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三统一原则

3、三结合原则

4、三坚持原则。

(五)、开放性试题的类型

1、操作型开放题

2、表现型开放题

3、论文型开放题

4、问题解决型开放题。

(六)、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方法:趣味式,竞争式,探究式,思辨式,运用式,角色式,技能式,考查式。

四、操作测验题的编制:

1、纸笔操作测验,2、辨认测验,3、模拟操作测验,4、工作样本操作测验

五、计算题的编制

(一)计算题的共同特点

1、概念性强

2、量化性强

3、方法性强

4、规范性强。

(二)计算题的类型:基本型计算题,一般型计算题,综合型计算题。(1)标题(2)情况概述(3)分析试卷的侧重点。

五、试卷质量分析。

二十四、试卷讲评技能概述

一、试卷讲评的特点(1)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自主合作性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参与

三、激励性原则,多重视学生的情感

四、师生互动原则,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计算题的命题建议

1、要有明确的测试目标,对问题情况的描述要准确、新颖、清晰,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认识知识概念,知道所要求解的问题,2、试题的编制要有启发性,富有逻辑性。

六、作文题的编制

七、试卷编制的技巧:1达成信度,2提升效度,3控制难度,4把我区分度。

八、试题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跨学科、多元知识的考查,避免在试题编制中出现误区。

二十五、试卷分析技能概述

一、试卷分析的新要求:理解、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试卷分析的功能;认真做好试卷分析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试卷分析。

二、试卷分析的类型:任课教师的试卷分析;对学生进行的试卷分析;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的试卷分析。

三、新课程下的试卷分析的方法:顺次分析法;归类分析法;问题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二十六、试卷分析技能分析

一、内容分析,二、题型分析,三、试题分析(1)分析出题者的出题意图(2)分析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

四、试卷结构分析 突出针对性(2)注重效果性(3)强调层次性(4)讲究激励性(5)注重新颖性。

二、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1)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2)诊断功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3)强化功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4)示范功能——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规范性(5)纠错功能(6)知识迁移的功能(7)合作学习的功能(8)知识整合的功能(9)知识扩展的功能。(10)培养能力的功能

三、传统试卷讲评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目标不准确,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2)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主体参与不够,讲评不够深入(3)满堂罐式的讲评,盲目讲评,缺乏理论深化(4)讲评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

四、试卷讲评的新要求

(一)要心中有数,切忌仓促讲评

(二)要克服面面俱到无重点现象

(三)要克服就题论题不联系的现象

(四)要克服目中无人,一讲到底现象

(五)克服只讲评不指导的现象

(六)克服之批评不鼓励的现象

二十五、试卷讲评原则

一、及时准确性原则,要

二十六、试卷讲评的方法

一、课前准备

(一)要及时

(二)要统计

(三)要备课

二、课堂讲授

(一)讲激励与鞭策

(二)讲错误典型与错因

(三)讲审题与解题思路

(四)讲方法与技巧

(五)讲发散思维和变化

(六)讲拓展

(七)讲创新

(八)讲方法

三、课后落实

(一)落实好知识消化

(二)落实好知识巩固

(三)落实好个别辅导

二十七、试卷讲评的发展与变化

在上试卷讲评可是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态度积极,采用激励机制,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试卷讲评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上让思维活跃起来。

四、该进常规试卷讲评办法,采用单元测试题的即兴讲析。

五、强调教师的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八、试卷讲评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针对性

二、要有综合性

三、要有启迪性

四、要有诊断性

五、要有重点性

篇7:《有效教学的基本功》的心得体会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学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运用一种教法,学生采取相应的学法与其积极配合时,才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前提下,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要指导学生除与教师的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外,还要使学生在课后复习、完成作业、课外阅读等方面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应贯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复习、课外阅读、自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均要加以指导,才能收到成效。

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师在处理具体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应采取何种方法与我的教法相适应,如发现学生不对头,就要加以指点,使其有正确的方法可循,不走冤枉路。

1.课堂教学是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要指导学生思维跟上自己的讲解,二者是同步的`。当学生不能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要指导学生,暂时把此点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课后根据存疑,向同学请教,或请教师释疑。

2.要善于联想。老师讲授新知识往往联系旧知识,要指导学生认真回忆旧知识,做到由旧达新,以新固旧。联想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知一举三,达到认知更高层次实现知识的迁移。

3.要指导学生养成做简要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对没听懂的知识要做笔记,以备课后向老师请教。做到听、记、练相结合,手脑并用。

4.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教材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复习了所学知识。

5.指导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良好习惯。我通常采取的做法有:

(1)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让学生做单元卷,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2)为检查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小组互相出题或在考书中选择一些有价值的习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让学生对照答案,给自己评分。从中找出不足,再加深复习有关单元,查缺补漏。

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在学习中,除了任课教师,至少还有三位特殊的“老师”,它们的作用和老师一样重要,也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1.自信

自信就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每个人可供开发的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不可阻挡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学习中的第一位老师。

2.课本

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每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查阅课本。不仅如此,课本还起着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那些平时不重视阅读课本,只把课本当做课后练习的习题本的学生是很难学好知识的。

3.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传递,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因为同学之间的协作更方便。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思维,互相促进。

4.教师

任课教师是我们学习中的第四位老师。这并不是轻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指教师没有课本和同学更易接近、更方便。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关键进行点拨,是学生学习的外围推动力,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8: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紧密联系。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所谓有效教学, 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 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 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 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三维目标”是一个完整、协调、互相联系的整体。同时,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目标, 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 而是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 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 全面实现三维目标, 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 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有效知识量高

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 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 则教学效果也为零, 此时, 教学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 都属于无效教学。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任何知识, 就其存在的价值, 从发生学意义讲, 都是有效的, 有价值的, 但是, 从教学论意义讲, 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传授方法不当, 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 教学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甚至出现负效。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而不是教学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三.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准备充分、组织科学、讲解清晰, 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模式, 代之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1) 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所谓牵着学生走,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以知识掌握为落脚点, 不顾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和问题, 严格按照预设的过程、问题、细节, 引领学生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不同, “跟着学生走”的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和精心准备、设计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 动态生成课堂资源、教学细节和程序,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让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和目标任务, 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树立创新意识, 从而学会学习, 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 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当代有效教学理论强调, 在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的弊端, 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本属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 把本属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 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教材, 就是把教材里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完, 课程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则很少考虑。用教材教则不同, 它把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教学的目的是用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课程目标,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 而不是教材是否教完。有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些理念。综

篇9:有效课堂教学下的教师基本功

一、“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常强调让学生如何“听”老师讲: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强调两方面的“听”:一是让学生“倾听”同学的说;二是老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说。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当学生的“说”受到同学特别是老师的“倾听”、重视与肯定时,学生会很受鼓励,自信心会更强,说的积极性会很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因此,“会听”也是教学基本功之一。

二、“说”。说是课堂的灵魂,说是用嘴来写,说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课堂上,老师通过说来讲授、评价,学生通过说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并与同学交流、汇报、展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有通过说才能表达出来,老师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指导。老师也只有说得清楚、精炼、抓住要领,学生才能听得明白、受到启发、开动脑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说”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练的基本功之一。

三、“读”。读是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读书常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读”得不够,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用较多的时间去讲解、分析课文,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对课文的阅读不够重视,读的要求、层次、目标不明确,指导不具体,示范也不够,不能抓住精彩段落精读,体会作者的内心表达,使教学显得肤、浅、虚。一篇精美的文章学过后,学生铭刻在脑海的东西很少,由读而积累的东西太少,从而也影响到将来无话可说,元语可写。无论哪一学科读都是理解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读”。

四、“写”。写是对知识的巩固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过程。俗语说:“眼过千篇不如手过一遍”。还说“最淡的墨水甚过最强的记忆”,都说明写的重要性。现在媒体、电脑等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也弱化了师生“写”的习惯,现实中,许多年轻老师“写”的基本功弱化。一是字写不好、写不美,使汉字的“美”不能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二是句、段、文章写不精彩;三是对学生的写作点评指导缺乏独到之处,缺乏语言的幽默艺术与感染力,使课堂教学语言呆板,学生思维不积极。因此,能写出优美精炼、多彩的语言,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五、“问”。如何根据学习内容把知识生成的链条变成一个一个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解决问题,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巧妙、引人入胜的问题设计,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能唤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兴趣。从问题的解决中,能时时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对“问题”的反思中,学生的“质疑”、“辩证”思维会慢慢形成。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的时机、方式,甚至语气恰到好处时都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评”。这个“评”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种学习行为进行即性“评价”。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个性方面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学生能否愉快地享受课堂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即时性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情感的作用。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可以产生“激励和期望”的效果。积极的评价、鼓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生从中可以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课堂学习的归属感,由然而外的就是不断的学习动力。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练好各种教学基本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第一小学

上一篇:一句话经典圣诞节唯美语录下一篇:活动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