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

2024-05-14

心理健康课(通用8篇)

篇1:心理健康课

2012年郫县一中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赛课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班主任老师关注学生的心

理健康,相互交流主题班会课经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特举办此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赛课活动。

二、选课内容版块

班主任老师可主要在以下几个版块内容中选择,课题不宜过大,尽量切口小、内容深。课例应主题鲜明,富有新意,层次清晰,活动性强,体验思考深刻,最好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效果良好。

1、心理适应辅导

2、自我教育辅导(我是谁、自我的成长、自卑与自信、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3、情绪辅导(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与表达)

4、人际交往辅导(与父母沟通、师生交往、朋友交往)

5、青春期心理辅导(身体与性别、异性之间的平等与友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未来家庭生活展望)

6、学习心理辅导(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制定学习的目标与计划、学习的方法和诀窍、提高学习效率、应对考试)

7、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升学观、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制定职业规划)

三、活动要求

1、班会课的主题必须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具体题目各班可以在主题下自行命题。主题深刻鲜明,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本次主题活动必须要有详细的方案(具体格式要求见附件)。方案要全面反应整个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方案设计要能够充分挖掘活动内容的主题,并做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3、主题班会要充分挖掘素材。在素材的准备上要多下功夫,切实达到主题班会的效果。

4、上课教师注意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避免说教式的课堂;

5、全校班主任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到赛课现场观摩至少两节课;

四、参赛教师:

蒲建明、钟林、吴晓菲、易飞、陈俊龙、郭娇

五、活动时间地点:2012年10月17日(周三)、电教厅

六、评价标准 评委参考《成都市主题班会活动课程评价标准》(见附件)进行评价,评价采取100分制,分别从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班主任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七、评奖办法:设置一、二、三等奖并推选一位参加县级心理班会课赛课。郫县一中政教处 2012年9月 附件材料

班会课活动教案格式要求

1、标题:

(属**内容板块)主标题 ——副标题

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邮箱

2、正文(请交详案,不要表格式的简案)主要包括:

设计意图(包括简要介绍:选课意图,学生学情,涉及的基本理论等)活动目标 活动重、难点 适用年级及课时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重点呈现,格式不拘,注意层次清晰,体现活动课特点)

教学反思(反思点包括:教学方法、效果及感受、应注意事项、改进与提升的空间等)

3、附件材料:

附本节课所用到的教学辅助资源,如学生学案、小组活动单;游戏、活动、小品、视频的脚本;故事、案例、绘本等文字材料等。

课例参考:成都市心理健康“1+1教研活动”课例 学习心理辅导专题

成长与跨越 ——走出学习高原期 设计意图: 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的现象,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亦称高原期。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处于高原期的学生备感焦虑,忧心如焚,却又手足无措。若不及时改善这种状况,极易使学生灰心丧气、注意力分散、身心疲惫、甚至自暴自弃。初中阶段,尤其是初

二、初三学生,由于外部条件及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变化,“高原现象”的产生便具有了客观性。学生在度过“高原期”后也许将会跃上一个更高的海拔点,也许是一蹶不振。所以,引导帮助学生们顺利、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蓄势也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活动目标:

1、认识到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学会坦然面对;

2、学会识别高原现象,掌握初步的应对措施平稳度过;

3、坚定走出高原期的信心,实现成长与跨越。活动重点:

掌握相应的走出高原期的方法,坚定信心。活动难点:

正确认识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学会坦然面对 适用年级及课时:初二初三或高二高三,高中更好。一课时 活动准备:多媒体 活动过程:(“暖身活动”此课略)

一、感受高原现象(5分钟)视频播放《马拉松赛跑A》

教师引导: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包括台湾选手在内的其他选手由于体力透支,越来越吃力,而且速度也来越慢,就如我们在登山的过程中,虽然很努力地在攀登,但越往高处,我们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现象,再要上一个新的高度就十分困难,甚至上不去,这就是登山 运动中的高原现象。

今天我们就高原现象这个话题来谈谈实现成长与跨越。

二、识别高原现象(9分钟)

(一)PPT呈现心理实验:初学步枪者成绩曲线图

教师提问:这是初学步枪射击者前30天的成绩,从这条曲线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变化?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从这条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最初五天里进步是最快的,成绩一下子提高到50多环,然而从第10天气,成绩就开始出现起伏,进步非常缓慢,到了第30天也只比第10天进步了10多环,我们把10天到30天这段时期叫做高原期,成绩进步缓慢、停滞甚至后退的现象就是高原现象。

(二)我的高原现象

教师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高原现象的体验? 学生交流:打游戏、学绘画、舞蹈、跑步等

教师可做简单的引导: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从不会画到会画,进步特别快,成绩也特别明显。可再从会画到画得好的阶段,进步就不那么快了,成绩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三)名人的高原现象

视频播放:举重运动员张国政的高原现象

教师小结:任何人、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出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特点:进步缓慢、停滞、后退;高原现象总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如烦躁、着急等。

三、认识高原现象(10分钟)

过渡:倒底高原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通过登山活动进一步认识。

(一)教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山脚、山腰的地形、人在这两个阶段生理、心理及登山速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地点

生理(体力)

心理

(兴趣、情绪)

任务

(地形、路况)

效率

(行进速度)

山脚

山腰(更高)

过渡:登山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是由生理、心理、任务难度等因素引起的,那么学习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是不是这样呢?

(二)PPT呈现学习的四个阶段:

过渡: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

开始阶段: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提高速度较慢;

进步阶段: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提高速度较快;

高原阶段: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渡过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和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教师提问:学习的四个阶段说明了什么?(高原期是一个规律性的阶段,渡过了高原阶段成绩就会有所上升),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出现高原现象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三)向学生呈现心理实验的结果:30天后步枪者成绩的变化趋势:

四、走出高原期(10分钟)

过渡:虽然高原阶段是规律性的阶段,但只要我们及时调整,就能缩短高原期,甚至预防高原现象的出现,使成绩尽快有所起色。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回忆(预测)当自己登到山腰或更高的地方时,速度越来越慢,行走越来越吃力时,你会有那些做法?(教师将学生的做法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交流教师进一步引导

休息一下,吃点东西适当放松补充能量 边走边听音乐转移注意力发现乐趣 鼓励自己自我暗示 坐滑竿等等调整方式

2、迁移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方法在学习上如何运用?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劳逸结合、夯实基础、享受学习、积极暗示、调整方法

3、PPT呈现教师的归纳:(学生齐声朗读)

第一,坦然接受,不必焦虑。第二,回到基础,寻找缺漏。第三,学会休息,增加活力。第四,积极暗示,重拾信心。第五,方法多样,灵活学习。第六,戒燥戒急,稳步前进。

五、认知重构(4分钟)

让学生用一句话(一个比喻)表达对高原现象的认识

教师引导:高原现象可能是一支即将离弦的箭,待发的蓄势咄咄逼人,在度过“高原区”后将会跃上一个更高的海拔点;高原现象也可能是悬崖边缘的挣扎,跌落的悬念只在一瞬,摔下去就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结局如何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六、成长与跨越(2分钟)

视频《马拉松赛跑 B》播放教师总结: 无论在是生活、学习、还是在人一生的发展中都会遇到高原现象,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极限。高原阶段往往是人的反思、积累的重要阶段,及时地调整,就能尽快走出高原期,实现我们的又一次成长和跨越!祝愿同学们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跨越!成都市主题班会活动课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分值

得分(小数点后1位)

目标

教育目标明确,既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道德情感,提升生活经验,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促进学生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

10分

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内容,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道德素材,形成满足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易于接受的具体教育内容。

14分

过程和方法

整个过程贯穿活动,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景,师生在情景中参与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生成德性。

8分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用心去看、去想、去做,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8分

班主任行为

遵循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

6分

采用开放的活动控制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6分

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以真情感染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适时、恰当的评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精神境界。

6分

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分

学生行为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

8分

乐于参与,自主体验,有所感悟,从中受益。

8分

体现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共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分

教育效果

活动圆满完成,目标达成度高,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改善态度系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2分

评委签名:总分:

100分

篇2:心理健康课

教育目标:

1、学生能感受理解妈妈的爱;

2、学生知道“爱,不能等待”并积极行动,学会“互换角色、公平、相信”等处理和妈妈或者其他家人的关系;

教育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爱伴成长

1、播放《天之大》。(感受感动心灵的母爱)

2、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妈妈教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说话,为我们进步一点而喜悦,因我们身体不适而担忧······点点滴滴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一起来分享下,好吗?

① 分组交流:每人都要讲,然后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到全班面前分享。② 组代表交流。

③ 老师小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啊,母爱如水,涓涓细流,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田,孜孜不倦,年复一年,不求半点回报。

三、爱的迷惑

1、情景剧表演:A场景摔门而出,B场景高兴出门。

2、交流:一样的事情,两种场面,不一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

3、继续交流:我有没有顶撞过妈妈或者爸爸?和妈妈发生矛盾、冲突?为什么?怎样做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4、体验活动:心有千千结。

5、老师小结:因为我们彬彬有礼,出门时告知妈妈出去做什么,并说明回家的时间,能让妈妈少去许多担心。如果我们能做到站在妈妈的角度思考,体察到妈妈的心情,就会觉得妈妈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能相信妈妈,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和妈妈就不会有误会了。

四、我爱妈妈

1、我帮妈妈揉揉肩。

要求:2人一组。一人扮演妈妈,一站一坐。边给妈妈揉肩膀边和妈妈聊天,要达到5分钟。

2、妈妈,让我来帮帮你。

讨论:我们可以帮妈妈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即刻行动

1、爱,不能等待。配乐朗诵思念母亲的诗。

2、播放《重新理解妈妈的爱》演讲。

篇3:如何设计一堂心理健康课

(一)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把教学任务按一定心理意义具体化为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换言之, 指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什么, 是知识与技能, 还是态度与观念, 抑或是全部。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能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面对的困扰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才可以设定出一个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由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而成。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可测评的, 这样可以方便老师检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间的评价。心理健康课要讲究“以需论辅”, 也就是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 都应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中的心理需求而开展的。心理健康课设置的目标可以具体到一种情感体验的获得、一个行为的改变、一个合理信念的建立等。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这节课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引导、还是帮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设计出“我是谁?”、“我听你说——倾听技巧训练”、“老子为什么是一个智慧的人?”等活动。

(二) 教学形式和策略分析:根据主题活动选择活动模式

确定教学内容后, 教师必须考虑使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在心理健康课中主要的或使用频率最高的有以下几种形式:情景体验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等。一般而言, 内容决定形式, 好的教学形式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触动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情境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通常由教师确定主题、安排相应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参与者可以变换自身的身份, 通过换位体验获得新的感受。比如在设计亲子课程时, 通过家长和学生之间身份换位的设计, 可以让双方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彼此,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心理剧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境体验或角色扮演法, 它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来说, 心理剧通常由学生自定主题、自编、自演, 在演出后还可以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这样一来, 心理剧的良好实施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组织得当的话, 所取得的效果也许会比情境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更好。

游戏法。在开展心理活动课的时候, 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游戏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在使用游戏的时候, 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的各个游戏环节始终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使用游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心理活动课中学生是绝对的学习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促进者, 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建立“平等、尊重、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悟性。学生在怎么玩上具有绝对的发言权,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详细考察学生游戏的学习价值, 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游戏开展相关的活动。

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是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模式。班内小组教学是把一个班暂时分为若干个小组, 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 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教学形式。在小组人员的编排上一般以5-7人为宜。小组学习中体验是很重要的, 在开展教学时应以体验为重点, 以活动为载体, “体验”是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触动。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学生的成长要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心理活动课中, 许多教师为了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 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但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如果没有内在体验, 是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要重视分享交流, 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好的心理活动课要体现学生智慧的流动, 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

篇4: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

一、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1.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其主要目的是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情境,学生在这里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发展性原则

从学生身心发展看,心理健康课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成长任务和危机。心理健康课应当围绕这些任务和危机形成系列,一步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3.参与性原则

评价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健康课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课的设计要点

1.主题明确

多个环节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活动目标明确。有的老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注重实效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如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

3.参与面广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有研究认为,课堂中90%的违纪学生是由于没有机会让人倾听或别人不愿意倾听而引发的。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这些学生想发言、敢发言,实现全员参与、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目标。

三、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体验法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评价不稳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所感受和体验。

2.游戏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永远是孩子们玩耍的主题。通过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体验,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容易取得效果。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3.角色扮演法

小学生的具体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强,学生亲自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来导入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触动了他们的情感,使认识更加深刻。

4.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是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模式。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参与,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自助助人的目的。

四、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停留在节奏明快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动画上,因此,为孩子创造鲜活的画面、可爱的小故事、欢快的音乐可以紧紧地吸引住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2.激发参与,情感导入

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或者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获得情感体验。

3.小组讨论,分享交流

针对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教师引导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享感受。

4.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

5.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教师对一些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提供有利于学生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要揭示活动中蕴含的哲理,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华军.如何设计心理健康课[J].云南教育.2004.(32).

[2]黄宝榴,陈智勇.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的探索[J].教学在线.2006.(04).

[3]杨增田.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J].学生发展与管理.2002.(02).

[4]石美英.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议[J].河南教育.2006.(02).

篇5:心理健康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属热爱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针对性很强,非常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也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如何摆在“智力培养”和“劳动教育”的关系。现在不少家长把教育的重心倾向于知识教育和智力培养,凡需要孩子动手、出力、操心的事,舍不得让孩子去做,父母全部承包,天长日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很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少主动性,就连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不愿意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就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便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热爱劳动的教育是分层次的,对低年级学生,首先应该教育他们学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逐步做到生活基本自理。本课着重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

教法建议:

1.建议教师课前做一些调查,了解学生自我服务性劳动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实际表现、家长的态度、家长对学生的有关评价以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等,以便教学有的放矢。

2.教学中,应遵循鼓励性原则,对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坚持去做。对能够认识到不足并有决心改正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增强每个学生的信心。

3.教师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如自己的事自己会做怎么好,不会做有什么影响等;可针对本班学生主要问题增补一些辨析练习;可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如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录像演示给大家看,听家长表扬孩子的录音,给榜样戴大红花等;还可开展相关的活动,如组织穿衣、叠被、系鞋带、洗手帕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情感:

愿意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行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

教学难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说一说(“说一说”中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早晨起床后,穿衣、叠被是你自己做的吗?

师:有这么多同学都自己穿衣、叠被,我们给这些同学鼓鼓掌。

二、学一学:(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出示春生头像),他的名字叫春生,今年也上一年级,请你们听听他的故事。

出图1(背景:春生家中。春生的动作图,随讲故事贴上。)

师:这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四周静悄悄的,春生在被窝里甜甜地睡着。过了一会儿,他家的大公鸡叫了起来,春生被惊醒了。他揉揉眼睛,坐了起来(出示坐起的春生),撩开窗帘(演示撩窗帘),啊!窗外,一轮红日已经从东方升起,大公鸡正昂头叫着,原来起床的时间到了。

1.说一说:春生现在该做什么了呢?(出示衣服,并贴春生穿衣图)他等着别人帮忙了吗?

板书:不等

帮忙

自己

穿(衣服图)

春生为什么不等别人帮忙,自己穿衣服呢?如果奶奶要帮春生穿,他该怎么做呢?

看!他穿得又快又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小结:

穿衣服是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春生每天起床后都自己穿衣,已经养成习惯了。

过渡导语:

还有许多事情也是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来做,比如系鞋带。下面就来看看春生的鞋带开了,他是怎么做的。

出图2(活动图)

师:这天,春生正在上体育课,踢着踢着球,他发现鞋带开了。

1.提问:他用别人帮忙了吗?

板书:不用

帮忙

自己

系(鞋带图)

他为什么不用别人帮忙呢?那如果鞋带开了,春生不会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师:我们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不用别人帮忙,这样在生活中会感到很方便。就在春生系鞋带的时候,从远处飞来两只小鸟(出示小鸟图)。小鸟见春生自己系鞋带,会夸奖他什么呢?旁边的老师,同学为什么笑了?

过渡导语:

由于春生年龄小,还有许多自己的事不会做,该怎么办呢?

出图3

(活动图)

1.提问:

图上的春生在做什么?他靠妈妈帮忙了吗?

板书:不靠

帮忙

自己

洗(袜子图)

妈妈就在旁边,春生为什么不靠妈妈帮他洗呢?

2.小结:

春生不会洗衣服,他先学洗手绢、袜子,逐渐就学会洗衣服了。

3.提问:

妈妈和太阳公公为什么笑了?

师:他们也在夸春生呢!春生不仅受到了妈妈和太阳公公的称赞,连同学也在夸他呢!

出图4

1.同桌互相说说:

你知道老师和同学在夸春生什么吗?

2.小结:

他们都在夸春生是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板书课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请同学代表为图4中的春生戴上一朵“爱劳动”的小红花。

师:让我们都来向春生学习吧!

老师领读课文。

三、看一看(“看一看”中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知道还有哪些事也是自己的事。)

1.想想:

图中小朋友做的事,你会做吗?

2.请同学在自己会做的事情的图旁用红色水彩笔画一面小红旗,不会做的事情先空着,以后做到了再画。

四、听一听:(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看书(“听一听”中“小花猫”的故事图)

听录音(课文)

1.小组交流:

小花猫为什么哭了?猫妈妈问他时,他会怎么说?妈妈会说些什么?

听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小结:

如果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又不学,总依赖别人,一旦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不仅自己要吃苦头,别人也不喜欢你。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会就学,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过渡导语: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小朋友做得怎样。

五、说一说(“说一说”中的内容)

1.小组交流:

图上小朋友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小结:

图1、3中的小朋友不让奶奶给自己梳头、盛饭,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图2、4中的小朋友让爷爷替自己拿书包,让爸爸为自己削铅笔,没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六、比一比(“比一比”中的内容)

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

1.请几位同学到前边比赛。

(1)整理书包。

(2)系鞋带。

2.请比赛中表现好的同学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3.小结:

由于这位同学平时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在今天的比赛中他们表现很好。让我们都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七、总结:

1.说说学完这课书,你知道了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2.总结:

篇6:心理健康课教案

教师: 相信很多同学们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或你们称之为心理变态的人才需要听心理课,但其实,心理课对每个人都适用,比如我们生活中会有小压力,会有情绪无法排解时,甚至学习中怎样去记忆、怎样注意力能更集中,心理学都有讲到,它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快乐。

一、我是谁?——认识你自己

一、授课教师:张晶晶

二、授课班级:1

3(五)班

三、授课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理念: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的同一性,如果发展顺利的话会形成自我的统合,而不顺利的话则会造成自我的混乱。而初中生正处于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思想很多关于“自我”的问题,如果能在这时加以引导使通过自己和他人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认识,那么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都有很大帮助。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自己对自己及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2、行为目标:学会思索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并尝试对自我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判断,。

3、情感目标:能接纳自己的优缺点

六、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画像、他画像和填写句子来认识自我.四、教学难点:通过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我.五、措施、手段:自画像、典故、诗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斯芬克斯之谜

向学生讲述斯芬克斯之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被害死。直到有一天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去。

教师导语: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初二学生,已经进入了我们所说的青春期,那么肯定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总是离那个完美的我距离遥远?

为什么总为将来迷惑?

为什么总不能确定未来?

为什么人与人会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大相径庭的表现?

为什么越读书越不知道为什么而读?

为什么我似乎根本不了解自己?

为什么我总寻找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总是成为不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这都说明你已经开始要去认识自己,但我们发现,认识自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所以有一句希腊谚语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自己的某些方面。(二)转换阶段:

通过呈现一些图片和一封十六岁少女的绝笔,并让同学们思考、发言,让同学们看到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重要性。

教师导语: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这几张图,并且思考这些主人公都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接下来请几位同学发言。

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有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情况,猫会把自己看成狮子,少女会认为自己没有用而自杀,这些都不利于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呢?认识自我有四个途径:在比较中认识自我、在反省中认识自我、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通过经历分析认识自我,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小游戏去认识我们自己。

(三)工作阶段

目的:通过自画像和他画像,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自画像:1.每个同学在白纸上画一幅自画像,表现自己的形象,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但是画像一定具有自己的某些特征(内在外在都可以),然后,在纸上书面回答:“我是谁?”.要求写下10个“我是„„”的句子。

(说明:1.写句子不要作太多的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下来

2.句子内容可以很具体,如我是一个男孩,我是一个爱笑的女孩;也可以较抽象,如我是一片云,我是一棵小草等.)

注意:学生之间不可以有交流,不能去对别人写的指指点点。

教师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自画像认识了自我,但是我们都学过《题西林壁》,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且有一个心理学理论叫做“乔(Jone)—韩(Hary)理论”它把自我认识分为四个区域:公开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公开区指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自己的特点,盲目区指别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自己,隐秘区指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某些特点,未知区指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自己的某些特点。接下来,我们通过“他画像”来看看我们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他画像:(1)同桌两人每人在纸上写上十个同桌的优点及缺点.(说明:尽可能写的详细,但要注意用词,不可嘲讽挖苦)

(2)同座位的两人互相交流、比较,我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是否一样,然后想一想,“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导语:我们都看到了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发现,自己的有些优点别人却看不到,有些缺点别人看到了自己却没发现,并且别人的有些评价很出乎我们的意料,但他人的评价完全正确吗?对于别人的评价应该怎样对待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看看他是怎样面对被人评价的。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由于他的外貌很丑陋,常常被政客所讥笑。有一天,他的一位政敌遇到他,开口骂道:“你长得太丑陋了,简直让人不堪入目。”林肯微笑着对他说:“先生,你应该感到荣幸,你将因为骂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林肯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自己丑陋的外貌上,不去发现自己的其它长处,他能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呢? 教师:镜子有平镜和哈哈镜之分.所以他人的意见不可不听,但是要照单全收恐怕也非上策,我们应谨慎的看待别人的评价。

(四)结束阶段

学了这节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仍能不断探索自己,能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自我,并能完全接纳自我,相信你们的明天会更好!

篇7:心理健康课教案

《懂你》——“谈谈如何与父母沟通”

授课人:唐建波

班级: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机械加工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懂得亲情的珍贵

2、增进与父母沟通的意识,掌握一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技巧;

3、让学生反省在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与行为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

活动准备:

1、“懂你”的歌曲

2、案例

3、课前调查:学生与父母相沟通的情况,尤其是矛盾;

4、音乐影片《天下父母心》 活动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

播放歌曲《懂你》,进行小测试: 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在哪天吗? ②你了解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菜吗? ③你为你父母做过什么?

二、创设情景引入

1、引言:曾经有位同学告诉我,他有许多次在回家的路上,骑自行车很慢很慢,希望回家的路很长很长,原因是他认为家是个产生烦恼的地方。下面是他回家后的一幕,请大家看小品《回家后》。

2、案例——《回家后》。

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儿子高兴地拿着试卷往家跑:“妈,我的数学成绩下来了,你看,98分,全班第二名呢。我要去看电视轻松一下。”说完,把书包一放,就到电视机前,开着电视看。母亲却过去阻止儿子:“有那么高兴吗?最高分是99分,你才98分,如果你再努力就会考得更好,你为什么不那样呢?还看电视?去去,到房间里复习去。你看人家×××,样样都比你强。”儿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了解他,不喜欢他,就和妈妈大吵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看到与妈妈吵架的儿子,一气之下,打了儿子,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下,儿子甩门而出……

3、看后思考

(1)假如你是小品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2)生活中,你们和父母在一起时,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矛盾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4、小结:

我们有时会很烦恼父母对自己管得太严,甚至对自己不理解,可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被爱,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心理辅导话题——《懂你——谈谈如何与父母沟通》

三、解沟通难题

1、案例:《我要学电脑》

(1)问题1:为什么小小一张考卷会引发母子俩那么大的矛盾?(和好朋友讨论讨论)集体交流:妈妈的原因;小明的原因

(2)问题2:小明当时是用什么方法来争取自己继续学电脑的权利?这种沟通有效吗?

请一生深情朗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3)看来,和妈妈争吵,对着干,并不能解决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妈妈同意小明继续他的爱好而且双方又不伤感情?

自由组合4—6人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看来,当矛盾产生时,在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时,如果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6)出示课件,交给学生解决矛盾的方法。首先,换位思考,及时稳定情绪; 其次,自我反思,主动承认错误; 最后,主动表达,商量解决问题。

2、迁移运用:现在,能不能把这个方法用到你们自己的那个事例中,通过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来和平解决问题呢?指名2人说。

有些爸爸妈妈脾气不太好,或者当时实在太激动,我们用了这些办法,可他就是听不进,怎么办?(冷处理,找个适当的时间解释)

3、话沟通,找办法

(1)导语:我们和爸爸妈妈之间产生矛盾已经有方法解决,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这样的矛盾少产生一些,甚至不产生呢?(平时多交流,多沟通)(2)师生交谈,启发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出示课件:与父母沟通之秘笈

4、小结:同学们你看(指板书),我们通过交流知道了(师生一起说:自我反思、主动表达、换位思考)这些沟通的秘决,只有做到这些,沟通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让心靠得更近。

四、订沟通约定

1、小组交流: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沟通的新的理解或感受。

2、出示“亲子卡片”:沟通是双方面的事,为了让大家今后和爸爸妈妈更好地沟通,我特地为大家设计了一张亲子卡,根据你家庭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再联系今天你的收获,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制定一份适合你家的沟通约定,行不行?

五、总结——感情升华

1、结语:同学们,别嫌父母唠叨,别厌父母过时,别恨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是最伟大的,是最无私的,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去关心、去尊重、去孝顺父母吧。

篇8:如何设计一节优质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类似课程是有区别的, 这一点已经有人探讨过, 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学理论课, 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 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 而没有“知”的指导。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 还应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 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因此, 上好心理健康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设计一堂优质的心理健康课?

教学设计, 是根据教学对象,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内容和历程所作的计划、安排。可见, 教学设计主要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有效的实施教学, 涉及到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程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平衡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个有技巧没有思想的空洞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个有内容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能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面对的困扰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可以设定出一个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系列的系统, 由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而成。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可测评的, 这样可以方便老师检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间的评价。心理健康课要讲究“以需论辅”, 也就是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 都应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中的心理需求而开展的。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这节课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引导、还是帮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设计出“我是谁?”、“我听你说———倾听技巧训练”、“老子为什么是一个智慧的人?”等活动。

二、教学形式和策略分析:根据主题活动选择活动模式

确定教学内容后, 教师必须考虑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 在心理健康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有以下几种形式:情景体验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等。

1. 情境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

情境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触动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通常由教师确定主题、安排相应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参与者可以变换自身的身份, 通过换位体验获得新的感受。比如在设计亲子课程时, 通过家长和学生之间身份换位的设计, 可以让双方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彼此,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心理剧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境体验或角色扮演法, 它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来说, 心理剧通常由学生自定主题、自编、自演, 在演出后还可以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这样一来, 心理剧的良好实施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组织得当的话, 所取得的效果也许会比情境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更好。

2. 游戏法。

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游戏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游戏的时候, 应该做到行散而神不散, 设计的各个游戏环节始终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使用游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建立“平等、尊重、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悟性。

3.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是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模式。在小组人员的编排上一般以5~7人为宜。在开展教学时应以体验为重点, 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学生的成长要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学生的心理成长, 如果没有内在体验, 是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重视分享交流, 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好的心理活动课要体现学生智慧的流动, 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

上一篇:每一天都去播种下一篇:2004年报检员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