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4-04-08

大兴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共6篇)

篇1:大兴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十三五规

划全文内容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十三五规划全文内容》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十三五规划建议纲要在重点领域、重大政策的制定方面可谓“众望所归”,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迎接挑战、完成规划。

1、十三五维持中高速增长。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产业迈向中高端。专题十三五(4)中已详细讨论了政策、转型、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政策底线与目标均不低,而转型倾向于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实际稳增长政策面对的则是累积不确定性。

2、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包括:(1)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将互联网+、分项经济、大数据战略等写入公报;(2)产业方面,以“中国制造2025”构建新的产业体系;(3)涉及金融业的要求表述为“有利于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4)价格领域提出“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3、将协调、绿色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城乡区域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富国与强军统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方面,热门思想汇报对环保的要求更加鲜明,构建美丽中国与四大格局(城市、农业、生态、自然岸线),建立绿色低碳体系、构建主体功能区,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等。

4、规划共享的社会目标更加明确,全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坚守底线、注重公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科学的工资

水平决定机制。其中包括保险的全民统筹、健康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食品安全战略、全面二胎应对老龄化等具体政策措施。

5、提出更高水平的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具体还包括培育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化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等。同时规划与十八大、国企改革一样,同样强调党的领导,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网站消息,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党组学习扩大会和全体党员大会,认真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何立峰强调,编制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发改委当前

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总结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

受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委托,何立峰在传达学习会上强调,全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委党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发展改革具体工作中。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习贯彻。全会《建议》及说明等有关文件将逐步公布,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已经制订印发的发改委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学习,逐字逐句理解,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二要勇于担当尽心尽责,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好《纲要》,是发改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必须把《纲要》研究好起草好,同时高质量高效率编好专项规划,加强与《纲要》衔接。

三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今年余下两月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做好今年最后两月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十二五”战略目标,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四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为落实好全会精神提供坚强保障。切实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主要描述发展、规划、精神、纲要、实施、战略、全会、工作,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2:大兴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医药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我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学院对“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全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人才培养

1.突出“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特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依托企业、立足行业、面向全国、围绕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努力探索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挥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2+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链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产品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积极联系拓展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经实地考察协商,自201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有效期 三年)的企业达26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56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省的行业——**、魏桥创业、**、恒邦冶炼等公司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工,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2.强化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学深度融合

学院依托集团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将学院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建设规划,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和生活设施,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开设的2*个专业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多途径、多形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着力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后上手快,工作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

(二)内涵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充分融合相关专业,打造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财经等5大专业群。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效益性的原则,在全院专业群 中遴选设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化工技术5个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完善课程建设,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

学院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为主线,进行全面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精品课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办法,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形成了教研室、系部和学院三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42门;省高校优秀科研计划项目1项、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课题2项、全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项、省教育厅科研成果4项、院级教科研立项14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计划。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师38人。二是完善职称结构。理顺了职称评审渠道,积极开展教师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成立高校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近五年共有19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16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

2.多措并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外出学习培训。近五年组织6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2名教师参加国内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出台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进企业实践。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3.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学院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建设高职院校合格教师队伍的基础。

4.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发挥校企一体、师资共建的优势,选聘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各专业建立了18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校企合作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需求建设相关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教改与合作创新活动。学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依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培训要求,组织学院教师与相应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并对急需项目进行自主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借助集团教育集团的平台,整合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关资源,不断增强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与企业契合度。并通过公司投资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场所,使其基本满足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比武竞赛和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生产、创业、咨询等功能要求。

(六)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的办学特色是“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学院的管理体制与企业高度相融,精干高效。2011-2014年,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了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办法,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加强学生工作改革,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建立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机制。

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坚持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制度,逐步引入企业和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了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处理反馈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院总体就业率95%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85%以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五年达100%。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技术比武,不断丰富参与竞赛活动的类型与级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七)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建立学生竞争力模型,开展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形成大学生教养手册,教会学生“会吃饭”、“能竞争”的两个本事。面向全体学 生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专题系列讲座,使学生掌握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途径,提升学生基础素质;设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主题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推介会、人生观价值观讨论等主题班级活动,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导向,创建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对打造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学术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科技文体艺术十几项精品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效果显著。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行业特色、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与企业和社会的融合能力。学院的各种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舞台,在培养学生特长和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员工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未形成高水平的教科研团队和名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三是学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现状分析

医药学院始建于1958年,学院办学*年,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开展各类培训50万余人次,是中国*业及中国行业著名的技术人才摇篮之一。

(一)宏观政策情况

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30日,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指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与政府办职业教育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49号文明确指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指出,“2014年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2015年全部落实到位,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支持集团化办学、区域合作办学”。2015年2月份,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出全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11000元,2017年要达到12000元。尽管该意见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办学生均拨款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学院享受生均拨款待遇指日可待。这表明企业办学 尤其是央企办职业教育将纳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内,政策保障与政策支持切实可靠,生均拨款将在近期得到实现。对学院而言,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源情况

我省目前公办高职(专科)院校58所,民办院校19所。我省生源从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2012年到达谷底,2013年开始回升,2018年将到达峰顶,2019年略有下降后进入相对平稳期,为办学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证。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份招生,其中80%面向我省招生,我省2013年普通高考生源47.8万人,2014年达到51万人,2015年后均在50万人以上,为学院办学提供了生源保证。随着发展,学院将向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申请更多招生计划,争取每年3500—4000人计划。同时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生源,加强与有色强省、大省的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扩大生源来源渠道。

(三)就业情况

学院是我国首批试办高职院校,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随着中国行业及我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的批示精神,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发展战略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更加紧密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奋斗目标是全力以赴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高起点谋划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至十年的不懈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认真做好集团职教规划,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署,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培养一流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流员工队伍,用3—5年的时间,建成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全面支撑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如下:一是由学院牵头,整合集团公司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筹建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构建集团公司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整合集团公司现有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构建公司员工培训体系。

以“关爱学生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注社会进步”为主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努力营造勤奋好学、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培养师生良好的职业规范、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以“人才强校”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学校专业群发展,积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 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选树省级、国家级名师,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以专业群发展为重点,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与要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整合的步伐,加强专业群核心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品牌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专业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与要求,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央企办学优势,加快集团职教集团建设步伐,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以建成**新校区为突破口,按照我省高职院校设学标准,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集职业教育、培训、科研孵化、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提升学院硬件办学条件,为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目标

发展总体目标:至2020年,学校办学规模协调发展,新校区全面投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和谐校园并具活力;专业布局与集团公司、行业和我省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彰显优势特色,重点特色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专业带头人队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教育与培训全 面发展,就业水平始终保持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学院成为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易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在行业企业和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型高职院校。

发展具体目标:

1.专业布局结构与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

对接行业、集团公司及我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以省级特色专业、院系重点建设专业和一般专业构成的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招生专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以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10个左右专业群,若干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成为行业企业和区域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

2.生源类型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度扩大全日制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2016年,学历教育在校生9000人,培训收入2000万元;2017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000人,培训收入2500万元;2018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2000人,培训收入3000万元;)到“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以上,各类成人教育在校注册人数3000人,年培训20000人次,收入3000万元以上,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选择部分专业,推进“3+2”本科、高职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和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录取率达100%,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3.师资队伍结构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

满足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大 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全校教职工总数控制在500名以内,专任教师达到350名以上,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比50%,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数超过1/3。教师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横向合作项目数量、到款额有较快增长,各级各类课题和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300万元,省、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立项保持在年均2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所突破,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培养省级名师3-5名,国家级名师1-2名。

4.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

满足“工学一体”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至“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每个专业群建有15个以上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企业实习管理、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等于一体的校内外工作站。

5.资金支持结构与学校发展重点相适应

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学校经费在确保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向重点建设项目与基础薄弱方向倾斜。“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生均培养经费,多方(多种形式)筹措新校区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建成新校区并投入使用,同时保证人员经费和教学建设、日常教学、运行经费等足额到位。进一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展定位

立足行业企业,服务山东半岛高端装备制造业,辐射我省和全国行业企业,把学院建成一所开放性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专业布局合理、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数量足、结构 优、教学模式融工学研为一体、社会认可度高、综合实力强,成为我省同类院校中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五)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教学和管理改革(1)推进专业优化聚集

以专业服务产业为原则,构筑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发展涵盖集团主要产业链的冶金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建筑安装、计算机、财经、商贸、建专业群,以现有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下一步重点发展财经、商贸、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等相关专业,打造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攻坚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群。近五年内在现有2*个招生专业的基础上,依据与区域、行业及集团公司的需求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在10左右专业群的基础上,开拓招生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40个以上,每个专业群4各专业左右,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一般专业,以适应招生人数****人的需求。构筑成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支撑学院各专业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集团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开展课程改革

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展开精品课建设。形成专业团队、教研室、系部和学院四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在现有15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用三个三分之一思路来改造我们的课程,即三分之一理论,三分之一讲座、三分之一企业实践。使我们的课程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在省内及国内 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3)探索招生改革

把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到招生工作中,充分研究市场需求,培育招生市场,打造生源数量稳定、分布合理的招生基地。充分研究社会(学生、家长)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宣传品位与层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各类生源渠道建设,建立起以“我省为主,辐射重点外省”的招生网络。完善招生目标责任制,落实由团队招生逐步过渡为专业团队招生的招生工作机制,按照“优化结构、保证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年招生量稳定在3000-4000人。研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政策,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

(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本着全员考核、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制定下发《2015年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岗位难度、教学质量以及价值贡献度,改革学院教学运行激励标准,推行积分式动态管理;教师的教学运行、企业顶岗锻炼、教学建设和科研工作三项重点工作的行为指标考核与员工基础管理工作融合作为月度基础管理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工作行为。制定《职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职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代理制度、项目总承包与分包制度、可行性报告与备案制度、项目独立核算制度。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划小核算单元,实行项目利润提成考核办法。

(5)推行院系两级管理改革

管理体制由直线职能制向院系两级管理的根本转变、管理机制由 过程管理向目标总控的根本转变、薪酬激励由按劳分配向按价值、按贡献分配的根本转变三大工作目标,制定完善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加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外出学习培训。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其它形式的外出学习培训和国内访学项目。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进一步修订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扎实参加企业培训及企业顶岗。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社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1)扩大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配合各专业群的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继续扩大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与学院专业融合度高的知名企业做为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引进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场地,变“模拟任务”教学为“真实任务”教学,形成校内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达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一。

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调整育人的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劳模、高级工程师、技师及能工巧匠做为客座导师到学院开门收徒,并建立专家、技师工作站,作为先进操作法的传承和创新基地。

4.整合职教资源,推进集团职教集团运作

(1)整合职教资源,以集团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年7月,央企举办的首家紧密型、行业性职教集团在学院揭牌。集团定位于“服务集团、辐射行业”,支撑行业持续发展,圆职教强企梦。学院将依托集团公司,整合目前成员企业的中技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规范化运行集团各项事务,基本建成紧密型、规范化职教集团,构建面向公司的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传授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解决跨区域系统办学体制机制、与地方职业教育规划不衔接及经费问题,实现跨区域办学、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等,形成需求与培养相衔接,培养与使用相统一的工作体系,建成覆盖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成效突出,能够支撑行业人力资源需要的职教集团,成为我国行业职教集团的示范样板。

(2)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构建员工培训体系

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承担集团公司领导力发展和员工知识、素养、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工作;构建集团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员工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和知识管理。将全体员工按管理、技术、操作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培训,将培训覆盖集团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

(3)依托集团大学成立管理技术服务中心

管理技术服务中心要吸收各成员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 和技术拔尖人才以及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和高端研发人员等参与,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公司先进操作技法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传承、推广应用基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

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大培训项目开发力度。根据山铝公司《2015年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及周边各单位培训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针对培训任务,分别成立培训项目组,相关责任教师要深入基层调研,编制培训方案,研发培训课程,使培训项目有计划地向前推进。通过培训项目研发,极大地提高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加大横向项目的参与开发力度。制定《教学科研岗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及《教学科研岗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鼓励并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的研发与实践,以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6.深入开展学生成长成才培养(1)健全学生教育体系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定位与思路,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安全教育,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任职资格准入制,按不低于师生1: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任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为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2)完善学生服务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满意的校园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机制,从学生心理、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诸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学生关爱工作机制等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建立稳定、和谐、优良的校园环境。

(3)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为重点,以诱发学生兴趣和自信为切入点,建立并不断改进“能力素质提升模型”;通过“能力素质提升模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满意”的毕业生。

(4)推进学生卓越计划

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直到成功的顽强毅力和把小事做到极至的优良品格为目标,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把学生培养成为竞争力强、成才率高的卓越人才。

7.启动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为再造一个新学院奠定基础(1)通过新校区建设解决学院发展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学院现有办学条件是在原来的职工大学、党校、技校及职业中专办学的基础上简单叠加而成,因而布局不够合理,不符合高校建设标准,缺乏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学院品牌、提升知名度的空间。随着后续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考虑学院的长远发展,提出搬迁青岛的设想。

(2)学院先后考察了青岛城阳区、胶州、即墨等地,对新校的占地、规模、硬件设施、建设工期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项目 建议方案,等待定稿后提交领导审阅,尽快形成项目建议书提报立项。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把好入口关,进一步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管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学习型学院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选拔、竞争择优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

(1)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深化学院管理架构改革,精兵简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逐步实现培训业务与后勤保障市场化运作。

(2)加快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机制,明确院系权利和责任,充分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激发院系办学活力。

(3)推进学院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化分配。逐步探索符合学院特点的基薪+绩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封存当前的岗位技能工资,建立基于工龄、职称或岗位、学历的三维基薪制 度,并动态晋级;建立基于课时工作量、企业顶岗锻炼、教科研成果、培训或课题项目利润、基础管理和现场治理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探索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团队建设和质量、效益考核提成机制,实现内外部培训收益梯次激励.3.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深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精神,不断修订完善学院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力量,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制度,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各项办事制度,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完善各类监督制度,顺畅师生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完善职代会、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

学院

篇3:大兴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评审会上,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任云介绍了规划的编制情况,规划编制支撑单位汇报了规划的主要内容。评审组对规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议,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和意见。

评审组认为两个规划以国家、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关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了网络强国、宽带中国等战略要求,在总结和评估四川信息通信业和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四川省发展环境和阶段特征,提出了四川信息通信业和互联网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规划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符合编制要求和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四川“十三五”期间信息通信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管理能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评审组一致同意通过两个规划的评审,进入审批发布阶段。

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邢海英在总结讲话时指出,编制两个规划是四川省信息通信业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四川,服务和支撑四川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他要求规划编制组充分吸纳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规划修订完善过程中要有效衔接《信息通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及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使规划有效支撑四川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助力我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同时,要对规划中制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具体专项任务和工作举措,做到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专人落实,并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4:“十三五”规划三个问句

今年是“规划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亦是“十三五”筹划。

当下的宏观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国家战略必须成为新增长极,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此加以充分谋划、有效布局,且如何增强规划在下一个五年中的可执行性,均是棘手问题。

总体上,“十三五”规划将面对三个问句:一是如何说清“走出去”的钱从哪儿来,国内需求和“走出去”资金如何平衡利用?二是能否一改之前对投资忌讳莫深的态度,科学理顺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如何确定“十三五”期间的GDP增速目标,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三个问句回答好了,下一个五年或许会走得更稳、更扎实。

“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十三五”区别于“十二五”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国家对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态度、方式的改变。

早年,我国强调韬光养晦,经济活动与境外国家之间存有一层“防火墙”,即便提倡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但始终与外界存在隔绝。期间,我国走过一段漫长的“引进来”岁月,并在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开始尝试抵御“引进来”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冲击。

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思索“走出去”寻找新增长极这一新课题。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不再是抵御冲击,而是如何“走出去”影响世界,展现大国风范,扛起大国责任。

这其中,资金问题可谓主要难点——“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去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至今,我国在全球合作以及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中“许诺”出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安排。但事实上,我国境内大到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小到农民工子女教育、医疗改革等民生工程,都对资金充满了渴望。由此,“十三五”规划该如何平衡好资金的内外需求?

最热的答案,莫过于动用我国现有的近4万亿元外汇储备,强化其多元化投资。

因此,注册资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就由外汇储备、中投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共同出资,其首期100亿美元资本金中,外储投入65亿美元,为最大出资方。同样,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其中国出资部分也基本由外储“扛大旗”。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中投公司以外储注资成立时,其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是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等值外汇来分期注入的,而非凭空派生货币。

但现今各种战略性资金安排或很少依照上述规矩,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均有外汇储备直接注资。

毋庸置疑,“走出去”意在提升综合国力、寻找经济新增长极,但目前国内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医疗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民生问题,应当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综合考量。

当下,建议多以财政资金为种子来引导民间资本、商业资本进入,避免顾此失彼。

再看投资的重要性

“十三五”规划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该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多目标发展和“走出去”的夙愿,还需要提振决心和信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多目标发展进行很好的梳理,使其成为有效的奋斗方向,而非空谈。

这其中,核心目标还在于稳增长,尤其五年规划这一中长期指导意见,更应强调增长、强调供给。

近两年来,一部分人对投资一词避而不谈,“恐投症”蔓延,转而寄希望于以消费来提升内需,忽略了投资在中短期稳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缺乏投资,消费是无源之水,只能维持经济发展现状。经济要增长,依赖于能否实现和促进必要的投资。

例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就非常重要,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规划,也需要通过PPP等形式来加大民资参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生建设亦非常关键,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规则,在政府给予扶持基金等方面,更多交由市场来选择,一改过去“政府决定赢家”的做法。

再例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亦需要进一步投资,且规模不可小觑。

改革开放初期,为降低工业化的实现成本,我国走过一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五小企业”的历程,上马了一大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和小火电企业,隔断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原本相辅相成的关系,造成了两者长期不配套的特殊国情。

这使得作为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推进难度骤升、“补课”成本攀高,大量民生投资亟待落实。

因而“十三五”规划中,既需要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还需要解决投多少、谁来投、投向哪里等关键问题。投多少,关乎宏观结构调整;谁来投,要捋顺政府与民间投资在不同领域的轻重占比;投向哪,则是既要契合国家对外战略又要顾及民生工程的平衡艺术。

GDP增速的困惑

“十三五”规划中,GDP增速目标如何确定也是难题之一。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曾对外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能够实现7%,则“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必须达到6.56%左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多数估算认为,“十三五”期间GDP增速或在6.5%底线之上,但超过7%的概率不大。

篇5:农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日期:2016-06-03

编辑:农业编辑小组

来源:中国行业资讯网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治有害生物,应对爆发性病虫草鼠害,保障农业增产以及粮食和食品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农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药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编制《农药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是非常必要的,该规划是2016-2020年农药工业行业管理、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指南。

一、农药产业现状

(一)农药产业概况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14年底,获得农药生产资质的企业有近2000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全行业从业人员16万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4年全国农药产量达到374.4万吨,可生产500多个品种,常年生产300多个品种。2014年农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08.41亿元,实现利润225.92亿元。2011~2014年,我国农药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7%,利润年均递增23.9%。

(二)农药工业发展成就

1、产业布局更趋集中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这五省的农药工业产值占全国的68%以上,农药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药企业有28家在上述地区,销售收入在5~10亿元的农药生产企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农药产业集聚取得初步成果,在江苏如东等地建设的农药工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目前进入园区的农药生产企业257家,占全国原药生产企业的46%。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国家法规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提速,行业外资本的进入加快了企业规模壮大的进程。例如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先后进入农药领域,收购或控股一批优势农药企业。2010年我国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农药生产企业有10家,2014年农药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农药企业集团已达到38家。目前已有超过30家涉及农药领域的上市公司,农药企业上市势头正在加大。

3、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我国继续实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了对农业生产需求的满足度。杀虫剂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杀菌剂和除草剂所占比重有所提高。2015年我国农药产量为374.4万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产量占农药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1%、9%和70%,农药产品中,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新品种、新制剂所占比例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1)杀虫剂产品不断优化。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新品种开发和产业化力度,重点支持高效、安全、环境友好新品种的开发和产业化进度,一批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等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杀虫剂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占有率超过97%。

(2)杀菌剂产品不断更新。近十年来,杀菌剂的品种发生了较大变化,效果更好、残留更低的杂环类、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品种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杀菌剂的骨干品种,在杀菌剂市场中的覆盖面已经超过70%。

(3)除草剂新产品发展迅猛。随着有机磷类、磺酰脲、磺酰胺和杂环类除草剂的发展,它们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达到除草剂产量的70%以上,从而改变了过去除草剂以二苯醚类、苯氧羧酸类、三嗪类等为主的局面。

3、农药出口结构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农药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原药产品为主,近年来高附加值农药制剂产品的出口量增加较多,已经超过原药出口量,并开始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2014年原药出口量为61.68万吨,制剂出口量达到102.49万吨。

2014年农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44.37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达亿41.47亿美元,进口金额为7.70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3.77亿美元。

4、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绩

在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协同作用,应用组合化学等高新技术方法,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并取得了国内外专利,30个创制品种进入了国内外市场,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部分产品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此外,主导品种和中间体绿色生产工艺开发、生产装备的集成化和大型化、工艺控制自动化、水基型剂型加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农药工业化生产,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三)农药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我国现有农药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农药行业至今尚没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2014年总销售额超过10亿人民币的企业38家,全国2000家企业中,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多达1800余家。前10家农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10%,前二十位为15.6%。而2014年世界前六位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世界总销售额的76.5%。

2、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

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支持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农药自主创新。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国外创新型农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10%以上。

跨国公司农药生产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设备大型化,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在个别产品生产中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工艺参数集中显示、就地或手动遥控,产能的增加也大多依靠增加生产线或部分设备的调整。

3、产品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

(1)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毒农药的取代取得了巨大成绩,个别品种因农业生产需求以及没有好的替代品种仍在少量使用。

(2)特殊用途杀菌剂相对较少。我国目前可生产500多种原药,常年生产300品种,杀菌剂仅占6.1%,特别是用于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杀菌剂品种较少。

(3)部分品种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我国农药生产目前仍以过专利期品种为主,部分大宗、热点品种产能过剩,多家企业生产同一个品种,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4)剂型结构不合理,农药助剂开发滞后。我国可生产农药剂型120多种,制剂超过3000种,大部分原药只能加工五~七种制剂,而发达国家一个农药品种可加工成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其中绝大多数是水基化制剂或固体制剂。

农药助剂尚不能满足剂型开发要求。我国农药助剂大多借助其他行业已有的品种,缺乏水基化、微囊剂、缓控释等新型制剂的专用助剂。

4、特殊污染物缺乏有效处理手段

农药原药生产工艺过程较长、原料种类多,副反应和副产品多,废水含盐高、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浓度高,一些特殊污染因子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

二、农药工业面临的形势

(一)世界农药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农药行业和全国其它行业一样,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1、农药销售额增长缓慢,杀菌剂增长迅速,新品种开发速度减缓

1970年到1994年的20多年间,世界农药销售额激增10倍,但自1995年以后,由于环境生态和健康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农药研究开发的费用激增,农药新品种问世的步子放慢,再加上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冲击了常规农药市场,世界农药销售额增长缓慢。1998~2007年全球农药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仅0.9%。近年,杀虫剂销售平稳,除草剂略有增加,杀菌剂有较大增长。

目前,世界农药产品总的发展趋势是开发高活性、高安全性、高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品种。

2、跨国农药公司推动农药生产集约化

由于农药的开发具有高回报、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等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不能承担这样高的风险和投入。因此,近年来世界农药公司之间围绕“生命科学”这一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重组,通过兼并、合并,成立了新的农药公司,使得农药生产更加集中,垄断性更强,也更有实力进行新农药开发。目前,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的是六大农药公司,他们的销售额从2011年的367.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33.7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76.5%。目前,世界农药开发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六大公司全部在这两个地区,其中美国3个、德国2个、英国/瑞士1个。

3、生物工程技术的影响日益增强

上世纪80年代末,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经有数百种转基因作物取得了登记。目前,除单一性状的转基因作物之外,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已经超过前者。跨国公司加大投资,自己开发或收购种子公司,开发出一批各种性状的转基因作物。近五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已由2010年的188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11400万公顷,年均增长率达40.8%。农业生物技术对世界农药市场的影响日益加大,特别是对化学除草剂、杀虫杀螨剂的影响更大。

4、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从充分利用全球自然、人力和环境资源的角度出发,调整总体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而在其它国家生产和采购。近年来,跨国在我国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过专利期品种采用定制的方法;专利期内品种采用专利授权,进行最后2~3步合成的方法。

5、非贸易壁垒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药出口增长较快,冲击了跨国农药公司的传统市场和既得利益,为此,发达国家设置了一系列的非贸易壁垒,如农药残留标准、产品技术标准和反倾销诉讼等。

(二)国内农药发展环境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对农药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药行业与其它行业一样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农药行业的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1、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对农药行业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需求多样化,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速,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以及林业、城市绿化、家居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农药向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2、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新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监管力度加大,推进农药行业加大开发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力度,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为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地质量,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以及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

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对农药生产工艺技术和组合物的专利申请大幅度增加。在农药生产准入和生产许可过程中,不断有跨国公司和国内生产企业提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侵权企业获得生产许可提出异议。

4、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

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第一重视的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国家不断制定和完善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甚至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促使我国农药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安全、残留更低的新品种。

(三)农药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农药工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加重、人口增长、病虫草害发生频繁、生物燃料推广以及国际游资投机因素等综合影响,农产品平均价格将逐年提高,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压力和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各国将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带动农药需求增加,预计到2015年世界农药销售额将超过640亿美元。特别是南美、东南亚及东欧国家将成为重要的农药新兴消费市场,这些地区农药工业基础薄弱,可以给我国农药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是必要条件之一。此外,随着高毒农药的淘汰,给一批高效、低毒杀虫剂带来了市场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商持续深入涉足农化物资经营,农药行业中的部分企业也开始进军网上销售,提出了“全过程解决方案”,为农药网上销售与售后服务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天地。

2、我国农药工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不能支撑高额的创制费用及国际市场开发,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农药出口自有品牌极少,出口秩序混乱,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与此对应,国际跨国公司则强化了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加快了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进程,进口额从2011年的4.9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70亿美元,增长了57%。由于新品种的研发滞后于高毒品种的替代速度,部分地区和农作物的市场被跨国公司的产品占领。

此外,日益紧迫的资源和环保压力对农药工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以及正在编制的农药“废气排放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将大大增加农药生产企业环保治理成本。

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战略目标。对农药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环境污染,转变农药工业的发展方式,促进农药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高农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推进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实现企业大型化。

2、继续实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农药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开发新助剂和新剂型,支持生物农药发展,积极开拓非农业用农药市场。

3、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药原药生产向工业园区转移,优化资源配置。

4、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环保投入,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三废”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5、加大农药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农药创制体系,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创制品种的市场开发。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1、产业组织发展目标

农药原药生产进一步集中,到2020年,农药原药企业数量减少30%,其中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5个,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有30个。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70%以上。建成3-5个生产企业集中的农药生产专业园区,到2020年,力争进入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农药原药企业总数的8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2、产品发展目标

我国农药工业的产品发展目标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满足度。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占据国内农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全面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创制品种的产业化进程、加强创制品种的市场开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GLP体系及通过相关国际互认。到2020年,农药创制品种累计达70个以上,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农药企业建立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和与之配套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创新研发费用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农药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

4、技术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大型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将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到2020年制剂加工、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宗原药产品的生产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和装备大型化。新开发品种的技术指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友好型制剂将成为我国农药制剂的主导剂型。

5、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目标

到2020年,特殊污染物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三废”排放量减少50%。农药产品收率提高5%,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0%,农药废弃物处置率达到50%。

(二)主要任务

1、着力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1)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集团。

(2)根据市场和资源条件,促进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3)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以原药企业为龙头,制剂加工依据市场、资源、物流适当布局,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

(1)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2)开发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大型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将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加大农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的开发,加大重要农药中间体和环保剂型专用助剂的开发。

(3)加强农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3、继续调整产品结构

国家通过科技扶持、技术改造、经济政策引导等措施,支持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发展,加快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替代和淘汰,促进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重点发展针对常发性、难治害虫;地下害虫、线虫、外来入侵害虫的杀虫剂和杀线虫剂;适应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变革的除草剂;果树和蔬菜用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用于温室大棚、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杀菌剂;种子处理剂和环保型熏蒸剂;积极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保鲜剂;鼓励发展用于小宗作物的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新制剂。

大力推动农用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支持开发、生产和推广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新剂型,以及与之配套的新型助剂;降低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的比例,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

鼓励开发节约型、环保型包装材料。

4、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

(1)农药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降低企业“三废”处理成本。

(2)鼓励和支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开发和推广水基化等环境友好剂型。

(3)加强农药“三废”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提高原辅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特殊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工作,确保达标排放。

五、产业政策及保障措施

(一)产业政策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对农药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综合运用财税、价格、贸易等方面的经济政策,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农药生产工艺,发展环境友好型农药产品,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促进农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鼓励技术创新

做好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衔接,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农药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研究开发中心,提高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优化生产力布局,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实现有序竞争,促进农药工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农药生产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优先支持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聚,促进形成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化园区。鼓励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和制剂生产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建立有效、常态的合作机制,促进原药和制剂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在优势企业试点建设智能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二)保障措施

1、淘汰落后产能,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限制产能严重过剩的农药品种。建立产业预警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能源的生产工艺。

2、加大对农药科技研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农药行业高浓度废水治理技术的研发项目、重大农药科技项目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农业生产安全的农药投资项目、农药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完善农药产品的研发、分析、评价体系,使之与国际接轨,提高竞争力,摆脱低端产品出口、低价竞争的局面。

3、加强环保和产品质量治理,推行“责任关怀”准则

强化环保和产品质量检查,对于没有有效处理污染物,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经整改仍达不达标的企业取消其农药生产资格。

加大科学用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用水平,避免因农药滥用、误用等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和过期农药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制度和体系。

推行“责任关怀”准则,实现农药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健康。

4、加强农药生产追溯管理

强化农药生产者的责任,建立健全原材料、农药原药进货和检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推进农药生产企业二维码体系建设等,实现农药生产的可追溯管理。

5、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热点品种标准联盟,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6、支持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6:十三五机场规划

论坛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夏兴华说道,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要达到9.1亿人次,货物运输量要达到140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0.4%和8%;运输机场新增68个、改扩建138个;进一步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巩固和培育成都、深圳、昆明、武汉、郑州、沈阳、乌鲁木齐、杭州等区域枢纽,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机场群的布局建设,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机场网络体系;航空服务范围将覆盖我国93.2%的地级市、89%的县、92%的人口规模;中国机场通往国际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将大幅增长,航空运输规模持续扩大。

夏兴华表示,为了认真落实“十三五”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本届机场大会以“面向未来,引领机场发展新常态”为主题,深入探讨民用机场在新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分析机场建设如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重点展望未来10年机场发展趋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特意邀请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并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阐述了对我国未来机场发展的思考。

任虹表示要在推进双向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大框架下看待和思考机场的发展。下一步,相关部门要重点思考如何优化机场的结构,考虑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发展,以及一市两场、一市多场、一区多场的发展,做好机场迁移的工作,加强现有机场的保护,机场扩容优先选择改扩建方案。

本届为期三天,邀请来自国内外近200家机场公司、航空公司、机场建设及设计单位、机场设施设备制造商与服务商等企业参会,规模超500人。大会采用“主论坛-分论坛-主论坛”的组织模式,邀请业界代表就国内外机场产业政策解读和趋势展望做主旨发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兴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大兴小学三年发展规划05-15

北京大兴区房地产市场10-09

北京市大兴区环保局08-03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05-15

大兴信息05-07

大兴中学范文05-16

北京大兴火灾07-31

北京大兴火灾范文05-23

北京大兴火灾事故06-22

大兴学习之风总结06-27

上一篇:做网络营销,你每天的seo计划是什么?下一篇:椎间盘病例书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