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

2024-05-02

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精选9篇)

篇1: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

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

转眼间,八个星期就即将过去,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也将要告一段落。回首这八个星期的课程,我真的从中收获了很多东西。

在开学之初,我本以为心理健康通识教育会是一堂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然而事实上,我却深深地被这种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所吸引。每到周四,就开始期待着中午同学们精彩的心理剧表演。同学们表演的心理剧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看到表演心理剧中的角色,就好像是在看生活中的自己。在我们刚刚进入大学,我们就常常遇到心理剧中表现的种种问题。之前,我遇到这些问题,会感到不知所措,会很彷徨。而这节课的内容,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如何看待自己的心理变化,如何对待大学中的友情和爱情。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有两点很大的收获:一是,在心理剧的排练给我带来的友谊,二就是这节课让我对大学阶段的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这堂课最活泼的部分莫过于同学们一起排练表演心理剧。我是12小组的成员,从剧本的诞生,角色的分配,到多次的排练,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我的小组成员们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小组员们的智慧和勇敢让我敬佩,他们的才干和乐观让我折服。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写剧本,排练,摄像,这都是离我比较遥远的事情,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都变成了我的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让我觉得非常欣喜。每次排练,大家都非常投入,争取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当然,我们在排练过程中也常常遇到瓶颈。我们的排练一般是安排在周六晚上,周六我们通常会选择外出游玩,游玩了一天之后还要去排练心理剧,有时候会特别疲惫,甚至变得有些消极。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机智的组长就会讲上一两个笑话,调解气氛,不多久,大家就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排练之中去。当剧中某个角色状态不佳时,其他组员也会变得着急,当大家都表现的很好时,组员们的脸上就都会挂上灿烂的笑容。就这样,我们这一群人从最初的互不相识,到慢慢熟悉,再到最后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我们的友情一步步加深。

在这节课上,当老师谈到她对于大学中爱情的“背叛”的看法时,我是十分震惊的。在此之前,正如许多女生一样,我也期待着在大学能遇到那样一个男生,有一段美好的初恋,然后携手走完人生的道路。我们大多数都会希望自己的初恋就是将来的人生伴侣,为着这个愿望,许多女孩子对于大学恋情的结束都是非常抵触,非常恐惧的。很多时候,情侣中的一方提出分手时,另外一方都会竭力挽留,尤其是当先表白的那一方提出分手时,另一方就会认为对方是对自己的一种抛弃,应该受到谴责。然而,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男女之间的交往就是为了寻找那个适合和自己共度一生的人,如果发现彼此不合适,那么就应该分开,这不是抛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负责任。这种观点让我对大学男女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体会,男女朋友之间的交往,不是为了不分开,而是为了检验对方是不是那个适合自己的人。这影响了我将来的感情道路。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心中有着许多的不舍。这节课让我对心理学这个学科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即使课程结束了,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多阅读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学会如何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从内心看待自己。

篇2: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

所在班级:

所在学校:

期末论文

要求:请分享学习之后的感悟、收获与成长。字数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心得

月本人有幸参加了

年第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再次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给予本人此次学习机会。我认真学习了各位专家的心理知识讲座,有视频、有理论、有实际案例、练习小测。这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心理健康培训详细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知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专家朱维娜老师的讲座《教师心理教育实践技能》提出关注人的三个状态:“内在儿童”、“内在成人”和“内在父母”,还注重师生在学与教的情绪健康的管理,让师生在学教当中如何有效处理和构建和谐课堂,系统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认识学生世界的方法,如何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辅导,全面系统地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我结合这次的 学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一、要正确理解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健康既代表心理健康,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类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 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 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要学会觉察内在自我状态,学会接纳。每个人都有三个方面的性格:内在成人、内在儿童、内在父母,而且三个方面是可以共存的。大家通过认识内在自我状态,使自己的教育有方向性,有目标性了,并能具体了解其起因,善用“强化与弱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和帮助。这样可以很好的利用孩子和自己的内在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通过内在成人和内在父母约束孩子自己的行为,使老师的教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内在成人和内在父母可以约束孩子自己的行为,通过内在儿童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角色互换等教育,都能很好地提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教师自身而言,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觉察力,能很好地和家人、同事、领导、朋友、及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使负面情绪得到及时地纠正,使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同时知道了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作为教师通过认识内在自我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许多教育界面临的困扰,同时帮助很多孩子,使自己的教育有方向性,有目标性了,并能具体了解其起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和帮助。教师还要学会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以正面的情绪去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辅导和教育,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一个客观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完善。

三、要学会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 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 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 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 , 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 ,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 ,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 特点的必然产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 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 ,一是大部分的学 生心理健康是主流; 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 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 ,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要在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 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 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篇3: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

1 通识教育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公民。”[2]许多学者还认为大学专业教育仅仅是一种提供技能和本领的做事教育。易把学生限制于狭窄的知识领域,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能很好补充其不足。

基于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综合性或应用型本科大学都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一般从两方面入手:宏观方面, 立足于学制、课程设置改革。采用弹性学制群, 突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 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综合化知识;突破课程以课堂、教师、学科为中心的框架, 追求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发展。微观方面, 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着眼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重视和践行学生的精神心理建设、人格的塑造。宏观方面在我国高校已广泛开展。但微观方面还鲜有所见, 大有用武之地。信息素养课堂教育的功能开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2 信息素养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建设功能开发

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 借助信息检索课的平台, 利用信息素养教育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助人自助, 是本文的宗旨。

2.1 必要性

其一, 这是一个带有本土特色的、较新的课题。有学者在2008年以“信息素养”、“心理”在CNKI和重庆维普中进行题名检索, 获得了3条结果, 无一与此题直接相符。相关文献仅1篇。[3]2010年以后, 相关文献也不多。可见此课题的开发意义。其二, 该学者的调查研究还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渠道, 首选信任的社会关系, 如找朋友、师长谈心。这部分人约占37.1%。其次也很重视独自解决, 如查找资料, 彻底弄明白。或玩游戏、运动、深呼吸。这部分人约占60.9%。表明多数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自我调适倾向。但要把这种倾向转化为信息检索动机的比例却很低。该学者又作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动机调查。发现他们的信息检索意识主要针对学习任务, 比例高达81.5%。为有风险而需要行动去检索的只有2, 2%, 比如用药、消费、旅游等。[4]这说明大学生依靠信息检索来降低心理困惑的比例很小。由此可见, 引导大学生利用信息检索来解除心理困惑, 增进心理健康之必要。

2.2 可行性

将信息素养课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相结合的可行性大, 适合性强。第一, 从信息素养的构成看, 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它渗透在人们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 当然也包括心理调适方面, 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与能力。第二, 再从信息素养的教育角度看, 它的进行通常都是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 通过寻求、分析、比较、评价、整合, 最后找出解答方案或应对措施。心理自我调适, 无论是通过信息检索的途径, 还是其他途径, 大致也是这个步骤。所以, 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过程, 完全可以结合进行。第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检索进行自我解惑、自我心理调节是助人自助最集中地表现。反求诸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是利用信息检索课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

3 心理调适的机理及其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开发流程

信息素养教育如何有效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 必须依据自我调适的机理。

3.1 心理自我调适的机理

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采用什么样的自我调适方式, 其调适的原理和功能, 往往又和他们心理困惑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如属于神经症的强迫症行为。适宜采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冲突模式”。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神经症的极个别。大多属于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如人生价值的迷惘、职业选择的困惑、学习和人际关系的不顺心、爱情的不得志、自我的满意度低, 例如他们在心理咨询中提出:“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理想的阳光和朦胧的现实似乎不可调和而又无能为力时, 惆怅迷惘, 奈何为之。”但是与之相反的, 确立了“永恒追求”为人生价值观的青年却说:“有人认为, 只有结果才是追求, 才是满足。结果总会有成功和失败, 也就有欢乐和痛苦。而追求的过程永远是期待的、振奋的、欢乐的。”可见,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由于缺乏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指导的, 正确的认知评价而引起的;是缺乏社会经验所导致的;是成长过程中呼唤帮助的必然现象。

为此, 我认为新皮亚杰认知学派提出的心理咨询模式:“构造———发展”模式[5]最适合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即通过改变旧的,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来求得心理平衡, 达到健康的发展。其公式如下:

此模式的机理是: (1) 如果人们在认知平衡的时候, 就体验到轻松愉快, 即心理健康。一旦遇到挫折而引起的非理性认知的时候, 便可能紧张、困惑, 甚至适应困难 (不想学习、工作) 。此模式强调心理问题的根源虽在客观, 但直接诱因在主观, 是非理性认识的渗入, 是认知失调的祸害。如果能正确认识与应对, 心理和行为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2) 解惑的真谛是引入新的正确认知评价, 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分化/整合, 使之达到新的平衡。 (3) 重新整合认知结构是个艰难, 甚至痛苦的过程。需要动员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所有成分参加:观点、信仰、能力 (一般能力和信息能力) 、意志力等。这当中的个别差异极大。有的坚强, 有的懦弱。无论坚强的或懦弱的都需要引导、帮助。

借鉴这一模式的机理, 在信息检索课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自我调适, 应紧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3.2 心理自我调适的开发

在检索课中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的过程, 实践性很强。活动中除了借鉴针对性较强的认知学派关于“认知———发展”的模式外, 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咨询模式,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冲突”模式等也可适当引进。

3.2.1 明确心理困惑之所在

用笔或电脑写出自己的困惑, 也就是把自己的怀疑、不满、痛楚等尽情倾诉、发泄。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咨询模式认为, 尽情地倾诉和暴露, 可以体验到现有认识、自我观念及情感的不协调。从而明确困惑之所在, 以及非理性的性质, 并将它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也就是自我激发信息检索的动机。“心理冲突”的咨询模式则认为, 在倾诉中自由联想、自由展露, 可以起到宣泄不良情绪, 缓解心理冲突的作用。

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困惑的学生, 可给予其他求询者的个案 (隐去姓名) 。让他们从个案中明确别人的困惑所在, 及其非理性的性质, 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2.2 广泛寻求信息源

大学生要自我解决以上的心理困惑, 必须广泛寻求信息帮助。这就要通过运用各类信息源来获取相关信息, 并理解、综合所获得的信息, 再说服自己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案, 按照接受的方案采取行动。

目前可利用的信息源有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CNKI与超星等数据库资源、相关的心理咨询网、论坛和博客以及图书馆馆藏资源等。从中可检索出相关的文章、图书、讲座与视频资料。在信息检索课的学生作业或在抽样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只用到平时熟悉的百度, 因而, 获取的相关信息有限。即使有部分学生使用了数据库等检索工具, 但是, 由于他们对工具的检索策略、技巧的运用不够熟练, 例如:在取词方面, 学生仅用“心理困惑”进行检索, 其实还有许多近义词、相关词如“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调适”或“自我调适”等不同的检索词可用。此外, 学生使用的检索途径较单一, 如:用全文字段检索的同时, 还可使用题名、关键词的字段检索。由于使用不同的检索词与检索字段, 检索的结果是不完全相同的, 并根据检索结果随时调整检索式与检索策略, 才能完整的获取相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案、心理调适的途径, 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信息。以上的因素会影响到学生搜集信息的完整性。重新确定检索策略也是信息能力强的表现。

实践证明:随着信息素养的提高, 学生心理调适意识得以增加, 自我解决心理困惑的能力得到提升, 更愿意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或找朋友师长聊天、向咨询机构救助、运动宣泄等途径解决。[6]

在信息检索过程中, 获取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需要进行信息整理, 分析。既要分析、评价信息源的权威性、科学性、前沿性, 又要判断其针对性、适合性、简洁性、快捷性。信息素养在这里大显身手。因此, 必须对搜集的众多信息作进一步地鉴别、归类、总结。同时, 还要学会使用信息管理软件、RSS进行新信息追踪, 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取一两篇文献。

除了查阅资料外, 还可到图书馆来找名人传记、小说戏剧、诗歌艺术等书籍阅读, 慰藉你的心灵、解除你的抑郁、帮你走出苦闷。通过阅读疗法进行自助心理治疗。由此可见, 利用各类信息源来获取相关信息, 是开展自我心理调适的基础。

3.2.3 重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将寻求到的信息 (知识、经验或方案) 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反复对接、碰撞、磨合。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知识经验、良好情绪体验参与进来。其目的是:第一, 找到新旧对接的磨合点或生长点, 新旧对接, 使之产生领会、理解。有学者说过, 理解就是用旧经验认识新事物。通过理解、批判, 扬弃非理性认识, 构建新的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第二, 为了有效地建立新的认知评价系统, 应保留原有结构中的优良成分, 不要认为原有的、过去的什么都不好。因为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 每一个层面的上升都会旋转、对接, 返回原来的点或面。也就是每一个上升面都有原有成分的痕迹。

重建认知结构和寻求信息源相比, 更能体现及塑造大学生的的, 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

3.2.4 说服自己接受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案

有的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中, 包含怀疑一切的不良情绪。这是建立新的认知平衡的障碍。为此, 要引导学生接受人本主义的观点, 相信自我的潜力、人类的潜力。对客观事物的把握, 总是从不可控到可控, 再从新的不可控到可控。一个人在自我调适中, 要有乐观自信的情绪, 不要把收集的有用信息当作“别人”, 而是自己帮助自己。是“理想自我”在帮助“现实自我”, 在轻松愉快中事半功倍。

4 结束语

美国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属于通识教育, 而通识教育在国内尚属新的课题, 至于开发信息素养教育新功能, 更是较新的课题。本文企盼在信息素养课堂教育中,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是新的尝试, 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S

参考文献

[1]刘振天, 杨雅文.论通识与通识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2 (4) :17-18.

[2]蒋圣娟, 王松华, 等.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7 (5) :84.

[3]梁灿兴.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心理调适的关系初探:一个来源于实践的“本土特色问题”[J].图书馆界, 2010 (1) :20.

[4]梁灿兴.“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心理调适的的关系”4000例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J].图书与情报, 2010 (1) :81-82.

[5]岳晓东.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冲突模式与构建——发展模式[J].心理科学杂志, 1992 (2) :58-59.

篇4:浅议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关键词:通识教育;内涵;课程;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31-02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于19世纪起源于美国,自其诞生之初起学者对它所代表的涵义就有分歧和异议。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完全的人的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人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要求人在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等各个方面都等到和谐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职业教育的部分,也就是指不直接与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那部分教育,在这种观点中,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1]

从通识教育的“通”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丰富的、宽广的、全面的、多维度的。它应该包含:语言与历史文化、艺术与人文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日常技能与应用、身体素质与锻炼等各个领域。当然,这些领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要给学生们灌输各类杂散零碎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我们可以到图书馆去翻阅百科全书获取。各个领域知识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些学科知识的获取过程,人类进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日后遇到新知识的时候要知道从何处入手掌握,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懂得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才是通识教育中“通”的要义。这些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自身与自然、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环境、自身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完成社会人的全身意义的转化。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1、普适性

通识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应该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不须学生预先修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为前提。通识教育教授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知识,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处到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通过通识教育所获取的知识都不应该成为无用的信息,它教予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乃至一种态度。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内不分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平台,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职业岗位,不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其关注的是大学生基础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非专业”和“非职业”的。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具有普适性。[2]

2、多样性

人类自产生至今,各种学科及生产生活经验门类繁多,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多方位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也是多方位的发展,所以个人的发展也应该符合这样的发展规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人类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与各类知识接触,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身及人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二是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外,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多多采用讨论、志愿活动、社会服务、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学生社团等形式开展,这些非正式的渠道让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三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层次的多样性,除了全校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院系的专业特征开发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识教育课程的出发点,不可将此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混淆。[3]

3、综合性

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具有尽可能多的全面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非某一专业所独占的,而是一种综合的知识体系,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要体现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教授给学生综合知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有综合眼光的人。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人各种能力的组成要素,每种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各要素的搭配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提升学生从知识的整合性视角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地促进发展。

4、通识性

“通识”中的“通”并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通识”的“通”是贯通的“通”。[4]它反对通识教育的课程事事要求实用,但是通识教育又是对所有遇到的问题都具有实用性的。这样的理解看似是矛盾的,其实不然。通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方法论和宽广的思维视野,当问题出现时,学生可以很自然地调用内化了的知识和问题解决思维。通识教育课程对这些能力的训练都不是直接功用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进一步地获取知识能力提供宽厚的基础。

5、深刻性

通识教育不仅是要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一种思考的方式,建立起健康的人格,培养优美的情感,发展完备的理性。所以通识教育的课程不应该是肤浅的知识输灌,而应该在课程实践过程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思考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组成部分,这种内化过程比知识的获取甚至内化的结果都要重要。

6、经典性

根据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教育应该教授学生古典的学科以引出人类天性中相同的要素。个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人类全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经过几千几百年考验流传下来的知识经验必然有其真理性,是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集体的智慧结晶。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其课程的选择必然具有经典性。

7、时代性

通识教育课程要体现文化精华的传承,让学生拥有厚实的文化沉淀作为基石,但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培养方向都是面向未来,面向发展,学生必须要掌握当今时代的新信息、新科技、新成果、新思想,才能让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现实的意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教育的意义,才能真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8、实践性

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各个领域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而这种“方法”的学习并不能从课堂教学中完全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方法论的内化。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应该注意围绕现实,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取真实素材设计和组织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让课程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9、创新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要充分体现创新的精神,这里的创新并不完全是指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技术和专业的创新需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实现,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更多地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实现的完整的“人”的教育,即人才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对新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识教育课程中就要有具有前瞻性、启发创新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创新的思想意识。

10、国际性

随着全球经济交往的进一步加深,带动了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完全脱离其它国家而存在,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识教育课程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国际视野。人才的培养,人最终价值的实现要体现在其对于社会发展及至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上。未来的人才是国际化的,对一些国际性的环境、能源、种族、和平、国际关系与国际历史政治等问题也要有所了解,切实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11、开放性

在通识教育课程的众多特点中,有些特点看上去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其实是相互兼顾和补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博大和兼容并包,在其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之下可以选择众多的内容材料进行搭配组合设计课程以实现不同的针对性目标。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和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并不是在制定之后就固定不变了,其自身也包含着自我完善的要求和属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效果的反馈进行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也都还在摸索阶段。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要注意与专业教育的联结性

基础性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性的专业教育是教育分类中的两个相对应的方面,但不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识教育并没有独立在高等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之外。相反的,通识教育是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之中起到了贯穿综合的作用,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方法论和价值论领域将专业课程联结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2、要切实关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

课程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其育人的作用,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课程实施不力,没有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也是无用功。在通识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增加灵活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理解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创新地思考。教师的素质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担任通识教育课程任务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对于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3、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实施的终点,也是课程改进和发展的起点。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中最基础的部分,其课程实施效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直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识教育涉及人的全身心的发展,其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具有模糊性,高校还应该加强对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

四、结语

通识教育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吻合,符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对通识教育及课程的研究要不断完善健全,以便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

[3]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篇5: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

陈巧艳

所在班级:

三年(1)班

所在学校:

洋里中心小学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学以及它的作用。

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教育与一般文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等,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工作我发现:我教的学生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渐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得

通过通识培训的学习,感觉受益非浅,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丛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学习谈一点学习心得和理解.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

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成为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

篇7:通识教育课程分析论文

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高校转型要实现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以喀什大学为例,分析了转型中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通识教育;转型;构建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应用型高校,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试从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本质等方面,以喀什大学为例,来谈谈地方高校转型中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与问题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高等教育发展亦呈现出不同于往常发展的新态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成为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1.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学,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

“职业取向”是现代高校区别于传统高校的价值追求,职业性是现代高等教育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

本科高校的职业性取向,从本质上说,不是“转型”而是“回归”.

回归现代高校的职业性,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在此意义上说,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首先,现代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

“三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经院化到社会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这三个职能以及每个职能可以有所侧重,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活动范围.”[2]253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要着眼于社会效益,要讲究国家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哪一类高校,培养人才就是其最根本的任务,而人才又是职业社会中的一份子,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传统的职业人才,都是以服务为目的,其区别仅仅在于层次和类型不同而已.

因此可以说,所有高校都具有职业教育应有之义.

正如有学者所言,“所有大学都应该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职业人才是各类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素质要求和教育期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遂逐渐为融合模式所取代,即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为一体,“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出,双轨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已很少被区别使用.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无缝链接.

篇8: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课程

一、课程设置

外国语言一直就是国际上通用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在职业技术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架构中, 属于外语系开出的课程有:高职英语 (通识必修课) , 基础日语和外国经典影视欣赏 (均为通识限选课) 。笔者认为目前这个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有关外语课程的设置可以重新审视与调整, 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息息相通的有关课程有待开发与增设。譬如, 相对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传统和成熟的课程而言, “外国经典影视欣赏”就显得过于单薄和偏狭。可以考虑增开“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或用该课程替代“外国经典影视欣赏”课程。随着对外经贸活动的日益增多, 高职英语教育不能不正视文化在技术交流合作、经贸协商谈判等方面的功能。对外交往中的很多误会、冲突、摩擦、危机的出现, 常常就是和不为人所注目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应该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与此有关的课程有“跨文化交际”等。在当代外语教学实践中,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高职阶段开发设置与此有关的课程可以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框架。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可以成为高职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二、课程目标

2002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而在稍早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中有这样的描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 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 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二者对比, 不仅仅只是体现了制订者对课程目标选择和定位上的差异, 更彰显了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有学者把外语教学描述为“以目的语、学生、环境为三维, 而以经济发展为底, 跨国文化交流为顶的立体系统。” (张正东, 2005) 如果缺少了这个“顶”, 其实是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通识课程。应该把高职英语课程目标分为教育和语言两项 (教育目标指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智力开发等方面的追求) , 这样, 高职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和通识课程总体在内容上就进行了整合, 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

三、课程内容

这里所指的课程内容系高职英语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学习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 而且也是对异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过程。笔者认为我们的通识教育既有必要让学生走进母语经典, 也有必要让学生走进英文经典。但目前使用的高职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一味追求“实用”, 基本上与经典绝缘。因此, 高职学生英文经典知识之贫乏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人可能会说经典的东西对高职学生来说太难。确实, 英文经典对任何层次的英语学习者而言都不容易, 但我们可以把经典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让学生了解经典中的核心内容, 类似的教材曾出现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选编有关教材, 在教学中选用有关经典的内容是可行的。有学者把通识教育理解为博雅教育、人文教育是有道理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经典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最持久的魅力就在于它孕育了人文精神, 使心灵获得价值感、皈依感、和谐感、崇高感。只有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辨别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纳入经典的内容是可以承担文化育人的使命的, 因此, 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的最高追求也应当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教育。在英语经典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资源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 从而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涵养。

四、教学模式

在广州开放时代杂志社2004年11月召集的“首届开放时代论坛”上, 学者童世骏坦言, 就通识教育而言, 教学方式和环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的, 民主和谐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无疑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 即把英语课视为知识课, 产生了以教师为中心, 以讲授为主要方法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投入大、效率低、事倍功半的结果。其更大的且为人们所忽视的弊端则是对学生情感的漠视。建立在这种模式基础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滞留在知识输出的层面上, 是单向的, 同时也是职业意义上和功利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及人文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机制为主要策略, 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为基本教学环境的交往教学模式。交往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 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 教学中要创设和谐、民主和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 以加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高职英语基本上是一门实践课, 交流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师生间的交往应该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接合点, 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一方面, 一部分高职学生通过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需要有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使用目的语, 而且, 在课堂环境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能从多方面得到指导和帮助, 更容易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另一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有过挫败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或多或少受到过伤害, 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重新树立学习英语信心的过程。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在我们所设想的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环节。高职英语课程必须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应该改变以往那种只重一时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评价观念, 纠正功利化的只重分数的评价标准, 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学习态度与参与程度。评价机制要在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教师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 而应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即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是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 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英语课程的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 这是体现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口试着重检测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和交际的有效性。听力测试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前, 有一些高职院校已初步开发出计算机英语能力考试系统, 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开展这些测试的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探讨, 提出了整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整体思路, 认为合理设置高职英语课程, 完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能够使高职英语课程、课程群具备更大的张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杜维明.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 2005 (2) .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刘小枫, 甘阳, 洪涛, 等.大学改革和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 2005 (1) .

[6]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

[7]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郑继伟, 张继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篇9: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大中华区

近年来,通识教育一直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而书院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形态,也获得了一定关注。2014年,两岸三地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以共同探索书院制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规律,为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贡献。2015年,书院联盟举办了两岸四地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并邀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波士顿大学代表介绍其住宿制学院的特色情况,以为两岸四地高校书院提供借鉴。同时,与会代表分成三组,按照管理人员及教师组、学术研究组、学生代表组进行了研讨交流,细化了讨论内容,并结集出版了《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一书。[1]

书院的通识教育是书院研究的核心,也是书院院本课程研究的基础。文章基于大中华区十五所书院,对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从书院的三种典型模式分析入手,之后根据课程形式进行分类并归纳不同课程类型的特征,从中剖析书院通识教育的启示。

一、书院的三种典型模式

目前,大中华区大学形成了三种典型的书院类型,即精英模式、大众模式和传统模式。三种模式的代表分别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书院。

(一) 精英模式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精英模式的典型代表[2]。元培学院的建立可以追述至2001年。当时,北京大学认为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一所大学成为优秀大学的关键,为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故开办“元培计划实验班”。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录取分数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各省的高考文理科状元或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

2007年,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正式成立“元培学院”,该学院为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不细分专业,只区分文理两个大类,学生入学时主要修读通识课程和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元培学院为学生配备了导师,协助学生选择和安排自己的课程,建构个性化知识结构。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全面了解北京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后,结合自身实际并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专业范围内选择专业。

(二) 大众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是大众模式的代表[3]。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与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不同,面向华东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以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书院秉持学校首任校长孟宪承所提出的“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办学思想。每名学生进入书院后都有双重身份,即既是其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也是孟宪承书院的学生;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与学术发展由专业所在院系负责,第一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与养成教育主要由书院负责。此外,书院专门设立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作为书院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是传统模式的代表[4]。香港中文大学共有九大书院,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之精神推行通识教育,与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相似,其学生身上贴上了两张标签,一张是书院的,一张是学院的,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学科为本”的教学,书院则负责提供“学生为本”的教育。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一同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责任感等。以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为例,创院宗旨在于承续中国传统文化,并使其与现代学术结合。崇基书院则强调学生要对中国及西方的主要文化传统有所体会及评估。

整体而言,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设立书(学)院的形式来推进通识教育的实施。不同之处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式分别有着自己的价值理念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价值理念切实地体现在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

二、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大辞典》对“通识教育”阐述为: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5]。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书院开放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培养个人品德,发展心智,提高综合素质修养,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课程形式一般分为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两种类型。

(一)形式教育

形式教育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的教育。书院承担的课程主要是书院通识课程,其与大学通识课程两者共同组成通识课程体系。

1.课程开设原则

形式教育的开设原则因校而异,分类方式与各书院的培养目标与内容相关联,与一般的大学课程开设原则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院本特征。本文将列举四类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开设原则。

(1)分段而治

香港中文大学的善衡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段:启导课程和总结课程。启导课程旨在明新,引导书院新生了解大学环境,积极投入学习及书院生活;总结课程旨在引导高年级学生及时把握机会,检视大学生活,进而前瞻一生[6]。初入大学的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差异,根据年级段而设置的课程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即启导课程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总结课程对于即将面临职场的学生而言起到指引推动的作用。

(2)因人而异

台湾中正大学的紫荆书院让书院学生自行规划与实施课程。书院学生可以评估本身需求,向书院通识教育中心提出课程申请,通识教育中心将协助规划适当课程[7]。根据学生个人学习兴趣规划课程,对于学生和通识教育中心皆是一种挑战,既要求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也要求通识教育中心有足够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是互相督促与提升的双赢系统。

(3)设块而施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推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方案分为以下六大模块[8]: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台湾中正大学紫荆书院则是以行动与问题解决导向为设计理念,围绕核心能力指标设立课程,核心能力包括十大模块,即思考与创新、道德思辩与实践、生命探索与生涯规划、公民素养与社会参与、人文关怀与环境保育、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美感与艺术、问题分析与解决等[9]。将通识教育分块而设,反映了不同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同时把书院的核心精神融于其中,复旦学院的文理兼并、紫荆书院的多元国际化视野在所设的通识课程模块中都展现分明。以紫荆书院的“思考与创新”模块为例,在第三学期课程中开设“创意思考与实践”,“思考”部分是通过对创造力(包括流畅性、应变性、原创性及精进性)的理论解释,并配合跨界的创新案例,让学生理解创意的内涵并懂得欣赏,“实践”则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作品。这充分体现了紫荆书院“鼓励书院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对于问题的本质进行系统的正、反思考,并进行有意义的开创”的教育目标。

(4)取小而精

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推崇的人生价值是智慧与修养,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思想家、学问家。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只有3~4 门,但每门课需要学生完成大量的课前阅读和课后作业。学生在学期间,需要深度研修中西方经典著作,还必须完成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学习,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等课程[10]。博雅学院在众书院中可谓独树一帜,“小”体现于课程数量较少方面,“精”体现在每年从入校新生中精选30名学生,是一所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这样的课程设置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更强调治学的严谨,课程也始终贯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学理念,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

2.课程选择原则

形式教育的课程选择原则较为宽松,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同时书院会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课程的改进与增设。另外,课程选择有年级特征,与书院的核心精神相匹配。

(1)个人兴趣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不同的书院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各书院也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开设通识课程,形成一种新的开放式双向选择的通识教育模式。书院根据学生需求开设通识课程是双向课程选择原则的精华所在,其相当于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做一份培养方案,也对学校的课程流动与师资配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2)年级导向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而设立,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年级选择相应课程。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规定,学生大一上学期必修《大学生活与学习》、大二及以上必修《学术与书院生活》系列课程、最后一年第一学期必修《专题讨论》[11]。台湾中正大学紫荆书院要求学生在四个学期分别选修以下课程:中正讲座(第一学期)、生涯知能(第二学期)、创意思考与实践(第三学期)和服务学习(第四学期)[12]。年级导向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划,课程并非独立设置,而是在书院核心精神之下的目标导向性设计,并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相配合。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与书院建立的核心精神与价值相挂钩,属于“院本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着重中国传统文化,故学院的通识课程包括文化、社会、大学、人际关系等,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香港社会、大学生活等的认识与了解[13]。台湾“清华大学”的厚德书院以服务学习、体现社会关怀的精神为主旨,课程主要涉及服务学习、社会探究、生涯探索三个方面[14]。载物书院以跨领域多元学习、培养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为主旨,课程分为新生探索、服务课程和大二学生主题探究式的跨领域课程(如环境与社会)[15]。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是以师范学生为主导的书院,针对师范学生实习和求职的特色,开发了《师范生求职实战演练课》,由书院参与该课程开发的教师担任不同主题课的授课教师[16]。台湾中正大学的紫荆学院体现了“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学习,并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的教育目的,开设生涯规划、服务学习、国际观、创新力、领导力与沟通力等方面的课程[17]。院本课程内容宽且实用,不同于专业课程,更强调学生对于社会的感知、能力的提升、文化的熏陶、未来的规划等,并将书院的价值理念糅合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新路径。

4.课程教学模式

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常规,包括学者引领、经典导读、助教相辅、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等富有特色的形式。

5.学分系统

用学分打通的方式将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统一在一个学分体系中。台湾政治大学的博雅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着重人文和自然通识,学生若修满书院开设的课程,可以抵消大学规定的20个通识课程学分中的人文自然通识类学分。博雅书院的通识课程包括大学之道、日常物理、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世界文明与历史思维等。[18]

(二)非形式教育

非形式教育主要指形式多样,有利于书院精神传递的座谈会、演讲、表演、专题讨论、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非课堂教学教育,一般在课余时间开设。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行知书院为例,该学院强调“教”与“育”相结合,整体构建了由知识课堂、实践课堂、文化课堂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的“实践课堂”就是非形式教育的典型。

1.分类方式

非形式教育可分为体验类(包括慢走、农村体验、与各领域杰出人士对谈、海外参与、文艺团体训练与企业实习等)、服务类(包括非政府组织实习、外籍子女陪伴、社工服务等)、专业类(包括口述史、博物馆志愿者、动物园讲解员等)、学习类(包括海外研修、外语学习营等)和个性类(包括以学生个人意愿为导向,尊重个体的需求等)。非形式教育的分类与一般意义的“课外活动”分类相似,但书院的非形式教育与形式教育相互依存,同时是形式教育的延展,更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

2.特色活动

台湾中正大学紫荆书院的“圆梦计划”是该书院的一大特色,即学生可以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提出申请,内容主要分为国际义工、学生交换以及筑梦计划。筑梦计划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行提出企划书,人数及内容不限,可以是环岛骑行、登山等,只要校方评估该活动对学生有益,便会给予经费补助[19]。诸多书院的非形式教育已形成系统,如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的学生骨干领导力发展特训营、教师暴走授课挑战计划、微公益等[20];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的谦谦君子养成之感恩关怀计划、博学近思计划、学友相携计划和自理自砺计划[21]。复旦大学五大书院的特色文化品牌包括腾飞书院的腾飞论坛、腾飞定向和腾飞月;志德书院的书院日、志德学子高中行、志德登高和志德诗文化节;克卿书院的克卿人节和克卿峰会;任重书院的任重沙龙、任重年华和任重扫除日;希德书院的导师论坛和卿云讲会[22]。特色活动不但是书院的品牌,也是学生进入书院后的功课,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不同的特色活动,使之成为自己校园生活的常态,组织者也在活动策划中吸取经验。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的学生骨干领导力发展特训营为例,从2013年至今已开展了四届,每届特训营的策划者间都互通有无,使特训营的组织更为细致、更有吸引力。

3.评价方式

学生的参与情况将被列入考核,作为其是否能够继续留宿书院或是评定奖项的依据。非形式教育的评价相对灵活,旨在鼓励学生在课外充实自我,评价准则依据不同书院的培养目标而定。

(三)形式教育与非形式教育交叉

书院致力于发展多元通识课程,教育类型亦有形式教育与非形式教育交融一体的方式。台湾政治大学的政大书院在“新生定位”部分的三门课程是形式教育与非形式教育相融合的方式:第一门为“学习生涯自我定位”,内容包括营期活动及衔接课程(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第二门为“大学入门”,透过定位活动与自我探索,了解生活环境及学习资源(非形式教育);第三门为“新生专题”,以书院教育的精神与重要元素进行设计规划,引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与生活形态(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23]。华东师范大学的孟宪承书院以“生涯规划”为导向,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同时通过规划大赛、个性辅导等形式与课程相配合,也是两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三、启示

在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有诸多不同于学院课堂的有利条件,因此得到不同于学校课堂通识教育的独特效果。书院通识教育在相对固定和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能够达到全方位、全时段的全人教育目的。书院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发展心智,锻炼其为人处事的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等,是形式多样的教育。书院的通识课程设置既能体现书院精神要旨,也能培养学生通用能力。

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形式教育更应突出“院本”核心理念。以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为例,其参考国外博雅学院的经验,学生在本科期间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兼修艺术理论及技能。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着重中国传统文化,学院的通识课程包括文化、社会、大学、人际关系等。在课程选择方面,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学生的要求设计课程类型与内容。同时,书院课程的学分与学校的学分系统应打通:可以混编,即将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融入大学的总学分中;可以抵扣,即在书院所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可抵扣大学其他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分,因校而异;着重学生的外语学习,建立稳固的海外研修项目,基于双方设计,根据书院的院本课程目标建立不同的海外研修项目,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为例,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合作,于寒暑假选派优秀的书院学生出国学习,发挥合作学院的教师教育优势,使海外研修具有充分的针对性。

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非形式教育不只是丰富形式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学院通识教育着重“全人发展”的理念,融合学生的学习社区归属意识及跨学科需要。澳门大学的珍禧书院有高桌晚宴、院长晚宴、由校外嘉宾主讲的专题讲座或座谈会、兴趣小组、楼层活动及其他书院间的竞赛[24];新加坡大学住宿书院则通过大师茶叙等活动来推动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与理解[25]。各书院可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感受真实世界,与知名企业、社会组织、博物馆、书店、艺术馆等签订实践协议,让学生体验优质资源,包括了解这些机构的物理环境、组织文化与人才需求。此外,还可建立书院网上课堂资源库。资源来源可以是已公开的世界知名大学公开课,也可以是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或沙龙,通过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存储在云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每位学生的观看记录都将被后台记录,作为评价方式之一。

注释:

①大中华区泛指所有有华人居住及活动的地区,如包括新加坡等地,本文特指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

参考文献: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EB/OL].http://www.buaa.edu.cn/index.htm,2014-11-05.

[2]北京大学元培学院[EB/OL].http://yuanpei.pku.edu.cn/category.php?cid=1&scid=10,2014-10-09.

[3][16][20]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EB/OL].http://mxcsy.ecnu.edu.cn,2014-11-17.

[4]香港中文大学书院[EB/OL].http://www.cuhk.edu.hk/chinese/college/system.html,2014-11-10.

[5]孔德懿,魏丹.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2015(3):66-68.

[6]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EB/OL].http://www.shho.cuhk.edu.hk,2014-12-05.

[7][9][12][17][19]台湾中正大学紫荆书院[EB/OL].http://www.ccuelite.ccu.edu.tw/home.php,2014-12-05.

[8][22]复旦大学复旦学院[EB/OL].http://www.fudan.edu.cn/channels/view/48/,2014-11-08.

[10]中山大学博雅学院[EB/OL].http://lac.sysu.edu.cn/,2014-12-10.

[11]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EB/OL].http://www.uc.cuhk.edu.hk,2014-12-11.

[13]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EB/OL].http://www.na.cuhk.edu.hk/,2014-12-11.

[14]台湾清华大学厚德书院[EB/OL].http://www.college.nthu.edu.tw/files/11-1090-5273.php,2014-12-10.

[15]台湾“清华大学”载物书院[EB/OL].http://www.college.nthu.edu.tw/files/11-1090-5273.php,2014-12-20.

[18][23]台湾政治大学政大书院[EB/OL].http://college.nccu.edu.tw/index.php?option=com_flexicontent &view=category&cid=147&Itemid=82,2014-12-20.

[21]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EB/OL].http://www.xjtu.edu.cn/bksy/438.html,2014-12-20.

[24]澳门大学珍禧书院[EB/OL].http://www.umac.mo/rc/pjc/sim/index.html,2014-12-21.

[25]新加坡住宿书院[EB/OL].http://utown.nus.edu.sg/about-university-town/residential-colleges/,2014-12-21.

上一篇:道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下一篇:木桩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