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鲜活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2024-04-25

用鲜活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精选6篇)

篇1:用鲜活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用鲜活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又是一周的连课,打算给学生练一下笔,写一篇关于“淡泊”的话题作文。课前准备了一些有关“淡泊”的名言,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有古人淡泊名利的典型例子,如庄子宁愿曳尾于涂中而不受楚相之位,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居园田。想通过这个话题的演练使学生树立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

原本猜想学生对这个话题应该有话说,这些“淡泊”的名言和例子也会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不料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生反应竟然颇为冷淡,对这些先哲的淡泊名利也好像没有内心的触动与共鸣。当堂完成的文章粗略一看,很不理想,大多没有真情实感,一味地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和思想深度。

在第二个班上课之前中间有一节课休息,对于这次写作的失败我颇感懊恼与困惑,也逐步地反思问题的所在,最终认识到这个话题有可能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实际感受,他们没有内心的触动与感悟。那接下来另一个班级的连课怎么办?正在骑虎难下之时,无意间瞥见了办公桌上放着的2月14号的《光明日报》上的一则新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于13日在北京逝世。

对于王选,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他被称为“当代毕?”和“激光照排之父”,他发明的激光照排改写了我国印刷业的历史,被称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在80年代创立了北大方正集团,在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北京大学对他的突出贡献又奖励了500万,而他却把这1000万全部拿来用于科学研究,创立王选科研基金,以奖掖后学。

王选虽为两院院士,方正集团董事局主席,但平时生活非常俭朴,他的学生肖建国就说过:“王老师生活一直非常简朴。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奢侈品。在我的印象里,王老师似乎只有一条领带,平时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会见外宾或有重要活动,他才拿出来打上。”如此一位潜心于科学研究的院士竟然逝世了,真是令人惋惜。突然一想,王选逝世这个新闻不就可以拿来作为“淡泊”话题的材料吗?这可是最新的话题材料啊!鲜活有意义,同时也可以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感悟王选院士的真伟人风采。于是赶紧上网查找了一下有关王选逝世的消息、生平贡献、网友评论等。然后我从容地走人教室。这个班学生甲,就从隔壁班那里得知今天连课是写“淡泊”话题作文,因此我一走人教室,学生便开始抱怨了:“老师,今天写作文啊!我写不出来啊。”

“今天老师不让你们写作文,这节课给大家介绍一位名人。”

一听不用写作文,个个来精神了:“谁啊?”

“他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家,两院院士,IT界的精英,方正集团董事局主席,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学生一听此人竟有如此多的头衔,纷纷翘首等待要说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问道:“有谁知道此人是谁?”全班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回答是“王选”。我趁机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回答在报纸上有刊登王选昨天逝世的消息,其他学生一听此人竟已逝世,纷纷叹息。于是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便纷纷脱口而出:“老师,他是患什么病而死的?”“老师,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头衔?”“老师,他有哪些贡献和发明啊?”

看来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就把王选的生平、贡献、网友评论,尤其是他淡泊名利的言行详细地介绍了一下,虽带有“满堂灌”色彩,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啧啧称奇。最后,我说对中华汉字有如此贡献的淡泊名利的王选老师,我们难道不应该表示一下自己的尊敬与悼念之情吗?今天我们就以王选老师为对象,以“淡泊”为话题,写出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可以吗?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竟然没有一位学生发出“啊,又写作文”之类的抱怨。

反思:我们有时候指导学生写作时,总是习惯于拿一些比较陈旧的事例来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效果往往不佳。在第二个班引导学生写作时我就及时地改变话题材料,学生对这些新鲜的材料非常感兴趣,王选院士的精神品格也的的确确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而只有真正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写作灵感,写出有思想的个性文章。最优秀的一篇作文《淡泊守严谨》还发表在了校报上。所以由此我认识到鲜活材料在引导学生写作时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话题、热门人物,对拓展他们的视野,积累作文材料,丰富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用的。

(作者单位:温州市任岩松中学)

篇2:用鲜活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孩子们每天都要到学校学习,在这学习的乐园中,常看到老师辛勤地工作,同学友好地交往,还有愉快的课间游戏和丰富的课后活动,这里面都是写作文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关心学校生活,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健康成长,有利于认识生活,也有利于积累更多的生动的作文素材。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要接触许多人,经历许多事,看到许多现象,观赏许多景物,并通过所看、所闻受到启发、教育,有的使人感动,受到熏陶、感染,有的让人深思,琢磨思考„„如果把它们积累起来,把它们写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

其次是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读得多了,我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累,掌握语言的表达、文字运用、篇章结构等,以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懂得文章的组织,积累、掌握写作的知识、方法、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篇3:立足文本,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一、文本渗透, 积累思想素材

教材所选的每篇文章都是编著者精心挑选的名家名篇、大家美文, 有的短小精悍、言微旨远, 有的内涵绵厚、寓意深远。这里有圣人的普世关注, 也有平凡人的生活体验;有哲学家的生命思考, 也有赤子的家国之忧;有真挚动人的爱的呼唤, 有顽强坚韧的生命形态, 也有悠然徜徉的精神享受。学生在文本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下, 会结合甚至超越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习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 如何评价生命的价值。课堂上的碰撞交流会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深化他们的生命内涵, 从而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会沉静我们年轻的思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美丽而忧伤的亲情绝唱怎不让人满心歉疚而心怀感恩?“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罗素深沉朴实的叙述深深感动着我们, 这一颗至诚至爱的博大心灵激励我们摆脱世俗的琐屑, 充满对崇高的追求。“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这掷地有声的宣告让我们铭记了很多很多……

古诗文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信息, 更是中国丰富而厚重的文化遗产。“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意境优美、意味深远。“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相如因持璧却立, 倚柱, 怒发上冲冠。”人物鲜活灵动、栩栩如生, 情节曲折、极尽宛转, 语言生动活泼、凝练精当, 读来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一切宛在眼前。常读古诗文对于锤炼我们的写作语言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好声音》中来自台湾的盲女歌手张玉霞在答谢各位导师的赞扬时用了“谬赞”一词,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谦虚, 让笔者很感慨。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街头歌者能说出这样书面的词语, 应该与台湾地区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是分不开的。

二、文本迁移, 厚实写作底蕴

感动了, 震撼了, 深思了……这样, 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感性的体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内容充实、情感真切动人的?

“汝姊在吾怀, 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日, 大母过余曰:‘吾儿,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比去, 以手阖门,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 持一象笏至。”作者选取最具日常生活特点的画面和事物, 采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手法, 营造真切动人的氛围, 情动于中, 有泪无声地表现了含蓄而有节制的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痛楚之情。

“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 忽然明朗起来, 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我等你好久了。’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 当她把手放到安德莱公爵的肩上时, 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作者通过心理、语言、神态进行个性化的描写, 一个稚气、心直口快, 有着不切实际浪漫的、决定轻率的、意志不坚定的年轻女孩子, 活脱脱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圆润。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 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 常常是故乡的小径, 故乡的月夜, 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 一只小羊还未归家, 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回忆、想象, 使画面逼真。在特定的情境中以有着代表性的画面营造温馨静谧的意境, 唤起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神经。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时无情胜有情, 隐忍而有节制地表达情感, 以景结情等方式使文章更打动人, 更充满人性的温情。

课文亦作文, 对文本的研读多用一点心, 写作就会多一份底气。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写作的滋养, 由内而外地创造出写作的精彩!

三、唤醒自我, 点燃写作激情

人之外的世界丰富无比, 宇宙之大、昆虫之微, 都可调动各种感官, 细致描写其色、形、味等。一粒沙中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 用心去感受, 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豁然开朗, 让我们心灵为之颤动, 让我们变得纯净深刻。这些都是人生海洋中珍贵的贝壳, 一路捡拾, 一定会一路喜悦。

相对人之外的世界, 人之内的世界更是无边无际。“人是思想着的芦苇”, 当现实的世界显得局促而平淡, 我们可以借助回忆来填补情感的匮乏, 更可以以设想的形式更深入地感知。试问, 在《我与地坛》中, 如果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不用心去设想母亲生前所做所想, 那伟大坚韧的母爱怎能浮出平常的世界?

“以至性之情, 写至情之文”, 这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时刻在文中袒露真我, 会日益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并最终带来应试作文的成功。巴金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文章的神奇源自个性的眼光, 即使万物失去色彩, 我们的心灵, 也可以五颜六色!

篇4: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灵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06-01

一、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培养写作灵感

在写作过程中,灵感常常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突发奇想的“顿悟”,常常在无意中出现,但它不会自动找上门来,也不会凭空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积累:积累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

1、在生活中积累。教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存储写作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平时在头脑里积累存储的写作材料和信息,就会像放电影似的,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如一次的习作课上要求学生以“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一堂课下来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对于这种现象,我要求学生回家后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一个星期后我们以同样的题目重新来写这篇作文。结果真令人欣喜很多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并且能从点滴小事出发,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因此应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周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写作者只有深入生活,累积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2、在情感上积累。丰富的情感是文章的基础,文章如果没有情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更不可能感动人心、震撼人心。文章就是有情物,字里行间都表露做作者的情感。孕育写作灵感不仅要积累丰厚的生活、知识,还要在情感上进行积累。如初一的一篇习作就是要求学生写一种植物并体现出这种植物的品质,记得我在引导学生习作时,将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操场周围种满了白杨树,我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白杨,发现白杨的特点,并结合生活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具有白杨品质的人,这堂课同学们发言很积极,将自己的情感完全爆发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灵感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有了丰厚的积累,“上帝”才给你灵感的回报。

二、善于观察,捕捉创作灵感

我们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不断充实自己头脑,陶冶自己心灵,为写出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接触到的事、物、人、景等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成为写作的材料,也是引发学生写作灵感的东西。因此,我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如:春天的花、夏天的夜、秋天的景、冬天的雪;还有一些常见的小动物和工艺品;经常与自己相处的人:父母、兄弟、老师、亲戚、同学等。通过细致的观察后让学生写下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一些细小琐碎的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平时,我还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要有序,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要细致等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就组织了一次野炊活动,但是要求以《记一次野炊》为题写下这次活动。有学生写:“山上煮牛肉面条时,锅上层的面条丝文不动,但以闻到锅底面条烧焦的味儿;当吃着‘焦面时却才记起未下盐巴等调料,这就证明什么事不经过自己实践是难有深刻理解”可见学生多么愿意去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我们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新感受都给予热情赞扬。

三、用想象激发学生的灵感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知事物进行加工改造而创作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艺术家就是常常借助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将已知事物丰富充实起来。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还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读:单车欲问边,蜀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然后让学生在大脑中想象,构思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把这幅画画下来,哪怕画的不好也不要紧。接着让有绘画特长的学生用简笔画把这些画面画到黑板上。这样一幅冼练而生动的大漠落日图就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时只需教师稍加点拨就可引导学生感受到诗歌雄浑悲壮的意境。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诗人轻车简从,深入大漠去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景象?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深入地走进诗歌文字当中,心中的灵感也像黑夜中的星星一样一一闪现,自然而然,一篇篇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改写诗文产生了。

篇5:用作文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的教师或许认为:这有什么样难呢?评价是有标准的呀!的确,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思想健康;2.中心明确;3.内容具体;4.条理清楚;5.详略得当……参照这些条件,我们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可以说是有了标准。但如果按照习惯改法:从错字到病句,从内容到结构,甚至标点符号都仔细批改,既有眉批又有总批,批者可胃费尽心机。况且‘‘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语言生动”诸如此类的评语,对于作文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多么空洞呀!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对‘‘过去”的评价,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发展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这样一来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我认为在作文实际教学中,评价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应该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要播散爱心,关注优生,情系差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使用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就会使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信心,逐步成为差生。作批时要因人而异,在评价上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按照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不一味地去批评,尽量不随意修改,尽量用一些启发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有所适从,看过评语后,茅塞顿开,兴趣盎扬,回味无穷,引爆他们的写作激情。

由此可见,写评语时应在多鼓励的前提下循循善诱,跟踪学生的思路,体察学生的欢乐与苦恼,评语力求真切地表达出教师的情感,教师欣赏什么,反对什么,应让学生明白无误。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才会敢于在下次的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来。当然,也要适时进行写作技法指导。

篇6:学生写作灵感激发方法新探

一.巧借想象法

灵感离不开想象, 灵感的产生, 一般要以想象作为重要的心理条件, 在想象中蕴涵着灵感的因素。激发灵感, 需要让学生串起物、事、人、意、景、情等充分地展开想象, 将种种写作元素糅合成一张无限大的网, 在思维的激烈碰撞和交锋中擦亮灵感的火花。

举个例子:余光中在浙江大学一次讲座上谈到灵感的开关时说:“所谓想象力, 就是要你把木头穿一个洞, 当到了一定的时间, 一定能豁然贯通过去。你说那是灵感, 其实是你后天培养的结果。”余光中说自己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时写了一首名为《山中传奇》的诗, 当时他的宿舍阳台朝着西边, 有一座山, 阳台下面能看到很多松树, 太阳落下去, 落到溪边, 就落到了松树的背后。根据这样的景象诞生了如下的诗句:“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从艳红到炫紫/有效期间是黄昏。”余光中说, 落日不会讲话, 他就派它讲:“你们看这晚霞多么美, 那是我签的名。要看晚霞之美得趁早, 因为我的签名有效期间是黄昏, 到了晚上就作废了。”通过想象, 把人间事跟大自然结合起来, 如此就成为一个诗章, 想象成了这首诗作灵感生发的关键。

二.媒介刺激法

创作灵感的迸发经常需要一些外在的媒介刺激才能产生, 略举几例:中国古代文人如阮籍、陶渊明、李白等人喜欢饮酒, 饮酒一方面可排遣苦闷, 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有助于创作上的文思喷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经常借助于咖啡思考问题;英国诗人弥尔顿总喜欢躺在床上作诗;德国诗人席勒在创作时喜欢闻烂苹果的气味, 据说他喜欢在他的写字台上常摆几个烂苹果。

当然, 在谈媒介刺激时, 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 作家的有些嗜好不适合学生, 比如酒和咖啡等, 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适宜于自己的媒介刺激, 比如清新美好的大自然中的种种奇景美景, 如壮观的日出景象、五彩缤纷的彩虹悬空, 大海浩瀚、溪流潺潺、斜燕穿柳、蝶舞花间等等;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真情真事, 如深沉的父爱、温情的母爱, 同甘苦共患难的友谊, 通过考验历久弥新的爱情, 誓死不屈坚定执着的忠诚, 一人有难万众支援的无疆大爱无私帮助等等。

三.海量阅读法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如果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就能读写双效倍增。但是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仅仅强调阅读显然是不够的,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很多学生书读了一些, 但是作文时依然一脸苦相,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方法:海量阅读法。

海量阅读法强调“海量”, 先阅读, 有了数量再谈质量, 再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再谈收获和感悟。海量阅读法有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海量阅读可以立竿见影在短期内激发写作灵感;长期的海量阅读可以长久地激发写作灵感, 很多名家就是在长期的乃至终身的海量阅读中走向创作之路和创作巅峰。举几个例子:鲁迅先生读书喜欢“随便翻翻”, 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翻阅中博览群书,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精式阅读, 终于写作出了大量的杂文、散文、小说等;钱钟书从启学之时, 就博览群书, 考入清华后, 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终日泡在图书馆内, 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这些为他后来小说及文艺理论创作的灵感的生发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 博览群书, 他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 想得多, 写得多, 问得多”的习惯, 因为海量阅读而启发灵感写出了大量诗词、散文、文艺理论。

四.聚焦思考法

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聚焦思考, 艰苦卓绝地进行酝酿, 是捕获灵感的最基本条件。德国著名科学家黑姆霍兹在多个科学领域有着重要发现和发明。他在庆祝他70岁诞辰的宴会上, 报告他对创造性工作的灵感问题时说:“首先, 始终必需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覆去地考虑过, 弄到我‘在头脑里’掌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 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自如地从头想到尾。”没有预先的聚焦思考而要达到这一地步是不可能的。

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聚焦思考:确定某个作文题目之后就要抛开私心杂念, 心无旁骛的进行高度集中的思考、酝酿。这种聚焦思考不仅仅限于课堂作文时间, 在某一阶段可以进行时间略长的聚焦思考, 凡是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活动都要纳入自己的观察范围和思考空间, 有时甚至走路、吃饭等时候都不放弃对题目的思考, 这种近乎疯狂的思考状态下灵感常常会不期而至。

聚焦思考也不限于具体的作文题目, 将聚焦思考的方式方法宏观运用于写作, 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察、思考、感悟、生发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写作意识一旦养成, 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提炼成写作素材, 久而久之, 写作灵感就会如温热的泉水中不断泛起的气泡一个个涌现。

五.循循善诱法

教师的循循善诱是学生写作灵感有效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循循善诱法就是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开启写作欲望和灵感。具体做法有很多, 比如在布置作文题目时, 教师巧妙地对题目进行一番自我解读;选择精美的范文让学生学习、欣赏;让学生用“假定身份”、“假定环境”等 (如“假如我是王蒙我该怎么写”、“假如我是写给好朋友的我该怎么写”) 方式展开构思;精心设计写作导语等等。

现就精心设计写作导语略举一例:

有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文:以“勇气”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作文题引用了下面这个故事作为导语:张艺谋来到一个小山村, 问当地村民:“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 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 村民都不敢吱声。这个时候, 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孩站出来:“我想演!”张艺谋让她唱歌, 她当场就唱, 边唱边扭, 村里人都大笑——她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然而, 张艺谋却选择了她, 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的人。导语中的故事很特别, 很吸引人, 也容易引起思考, 进而令学生蹦出写作的灵感火花。

六.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 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 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 深受人们的青睐。头脑风暴法遵循四个原则:1、庭外判决原则;2、欢迎各抒己见, 自由鸣放;3、追求数量;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

语文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用在作文教学中。具体做法是:布置完作文题目后, 教师首先讲明作文具体要求, 然后让全班同学展开思考和讨论, 可要求学生挨个轮流起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构思, 想得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绝不做出否定判断, 而是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赞扬。一句话, 教师根据作文和实际情况需要,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掀起一次又一次脑力激荡的“激波”。这种方法会使作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学生思维会异常活跃, 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充满创意的作文点子。课后, 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课堂的种种意见加以筛选, 富有价值富有灵感的构思可以保留下来, 让学生将之化为具体生动的文字。

灵感无影无形、难以捕捉, 但是教师如能采用高效、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 学生的写作灵感就有可能不断闪现。学生的写作灵感被激发了, 写作就不会再是一件枯燥乏味、辛苦异常的差事, 而变成一件有益有趣的乐事。总而言之,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不断摸索出更多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方法。

摘要:学生写作灵感激发有一定的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名家灵感激发实例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种新的方法:巧借想象法、媒介刺激法、海量阅读法、聚焦思考法、循循善诱法、头脑风暴法。

关键词:学生写作,灵感,激发

参考文献

[1]浦玉生;对灵感激发机制的探讨[J];文学自由谈;1990年01期

[2]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143.

上一篇:纸牌游戏作文下一篇:Unit 7 Foods and Drinks(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