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操行评语的面孔鲜活起来

2024-04-25

让操行评语的面孔鲜活起来(共11篇)

篇1:让操行评语的面孔鲜活起来

让操行评语的面孔鲜活起来

秦克波

每到期末,撰写学生的操行评语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评语都是采用第二人称,但有的换汤不换药,把“该生”换成“你”,内容还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干巴巴的标签。这样呆板的评语,自然不能让学生和家长感兴趣,也很难鼓舞人心。

怎样让评语充分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架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并且面孔变得亲切鲜活呢?我先后尝试过这样几种做法,效果不错:

1、情深意浓,诗味盎然。

●赠章濛濛同学:

课间游戏时,你像一只彩蝶,在烂漫春光里,无忧无虑地嬉游。上课铃响,你又变成了辛勤的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快活地奔走。你绽开的笑靥上,酿造着自信的蜜酒。把永不满足作为你的追求,你能创造灿若繁星的优秀!

●赠黄慧妍同学:

没有谁能轻而易举成功,成功者脸上写满智慧和毅力。幸福的童年转瞬即逝,不能让童年留下空白的回忆。你工作踏实有板有眼,尊敬师长小嘴儿涂满了蜜。举手踊跃但话要说完整流利,作业写完检查一定要仔细。让我们在春天播下勤奋,秋天收获在金色的田野里。

用文学味浓一点儿的语言,以及排比、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力争让一则评语就是一首温情的小诗。这种诗化评语,字里行间充满诗意情怀,还朗朗上口,押韵好听,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喜欢?家长朋友怎么可能不珍视?

2、相濡以沫,促膝谈心。

●“大红花,小红花,咱夸一夸朱磊变化大。字迹越变越工整,发言从不羞答答。”怎么样,老师的快板编得还不赖吧。(赠朱磊同学)

●你是一个乐天派,整日嘻嘻哈哈。不爱记仇,与同学发生矛盾,三分钟不到,就和人家勾肩搭背,相逢一笑泯恩仇。嗨,弥勒佛,读到这儿是不是又笑得像你宝座下盛开的莲花?(赠李彬彬同学)

拉家常一般的口吻,营造出一种促膝谈心的效果,师生完全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评语,多用“哈”、“嗨”、“哦”等语气词,以增加亲切感。

3、饱蕴哲理,意味深远。

●没有谁可以阻挡你对优秀的向往,正如严寒不能阻挡种子的力量。

●世上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人,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

●但愿刻苦能成为你的朋友,细心成为你的助手。等你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才发现正是磨难让你变得富有。

这样包含哲理的语句,通常出现在评语的末尾。寄予希望,又意味深长,让学生受益无穷。

4、潜藏姓名,个性飞扬。

●你像一枝优雅的荷花亭亭玉立,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和热情。(赠沈雅婷同学)

●树“林”中一只平“凡”的小鸟,也会唱出动听的歌曲。(赠林凡同学)

●下学期努力让自己成为空“中”一轮灿烂的太“阳”吧,别连自己的名字也对不起。(赠宁中阳同学)

●你不是“雨”中的“奇”葩,是班级一朵朴实无华的倭瓜花。自从被书香偷袭后,言谈举止间,竟透出斯文和优雅。(赠吴雨奇同学)

让姓名成为评语撰写资源,不仅体现了个性化,也让学生领悟到班主任的文采,增加了向师性和崇拜感。

5、幽默智慧,会心一笑。

●元旦联欢会上,大家第一次被你的喜剧才华倾倒。夸张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滑稽的造型设计,事后听说好几个人要找你算账——你把人家肚子笑疼了!

●总的来说,你是一个安静的美男子,虽然偶尔会发点小脾气。错别字大王看中了你,你要当心,万一把你掳去当压寨夫人呢,虽然你身材不算窈窕多姿。

●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假如有只苍蝇从眼前飞过,你肯定心痒痒得想抓住,分出公母。

生活因为幽默而美好,生命因为幽默而感动,学生会因为班主任幽默的评语,体会到智慧和爱心。尤其是指出缺点时,采用诙谐的语言,更易于被评价者接受并改正。

6、婉转评议,关爱心灵。

●你的字迹有点像巡海夜叉,愿你变身哪吒降伏它!

●请你劝劝作业本上大小不

一、歪七扭八的字吧,因为老师警觉地发现,它们有想当敦煌飞天的企图。

●字迹不美观的问题,还一直像顽固的牛皮藓,牢牢纠缠着你,是不是已经成了你的心病?

都是指出字迹丑陋的毛病,但迥异的表达,避免了雷同。婉转的批评,带来会心的微笑,增强改正的信心。

7、近水楼台,明月相伴。

●艄公凭借勇敢、智慧、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假如你拥有了这些品质,同样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赠陈发俊同学)

●冰雪聪明的女孩儿,爹娘眼里的小天使。广泛阅读勤练笔,同学心目中的小才女。遗憾即将转学走,遍插茱萸少了你。滚滚江水唱不休,师生挚情永铭记。鲲鹏展翅九万里,长风破浪定有时!(赠李雪同学)

第一则评选片段中,选择了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立意,鼓励陈发俊同学勇做学习的弄潮儿;第二则评语,化用了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把对下学期就转学的李雪同学的不舍与祝福,涵盖其中!教材资源是近水楼台,利用得当,必能事半功倍。

8、网语给力,耳目一新。

●当一个吃货是你的理想,无可厚非。但你常被电脑游戏勾去了魂儿,必须让大伙儿一起拍砖,才能让你头脑清醒。

●老师代表月亮热爱你,画个圈圈祝福你。

●你是全班公认的自恋哥一枚,老师目光落在“自恋哥”三个字上面的时候,仿佛看见你眯缝着小眼睛洋洋得意的样子。

●“真人不露相”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的心。记得有次你请病假一周,在病愈后的语文测验中,依然拿了第一名。多少人感慨,遇到吴巧这样的学霸,愣是没辙。

“吃货”、“拍砖”、“自恋哥”、“学霸”,这些耳熟能详的网络词汇,为评语撰写吹来一股清新的风。至于第二则评语片段,是套用了这两句网络语言:代表月亮消灭你;画个圈圈诅咒你。而这两句话,原本来自两部动画片里的经典台词,是小学生熟悉喜爱的。

篇2:让操行评语的面孔鲜活起来

写人记叙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较大比重,尤以小学高段最多,其中名人故事类课文更是这些文章的重中之重。纵观这些课文,大部分以记叙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和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把主人公身上优良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教学这类文章时,到底如何“认识”人物,是我们教学的重点。经过笔者多次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着力,才能让这些尘封于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真正鲜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

一、研读数据,体悟品质

列举数据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色。为了突出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课文以具体的数据加以佐证,让读者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艰辛。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等数据来凸显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4万字……

这些数据犹如一盏盏明灯清晰地告诉人们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如何让学生发现并关注这些数据,读出谈迁的伟大呢?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数据让学生读深、读透,读出精神、读出感动。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从哪些语句中能发现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生:我从“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的对比中发现他的不容易。

师:你知道一百多里路大概有多远吗?(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回答)

师:正常人一小时走10里路,从我们学校到刘老庄仅仅六十多里,才相当于谈迁所走路程的一半,一百多里路不吃不喝也要走十几个小时啊!而谈迁仅仅因为这一点史料就走这么远,《国榷》400多万字啊,你想想谈迁又会走多远呢?再读读这句话,从这一百多里你还能读出什么?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迁仍然咬牙坚持着,这不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联系实际生活深刻体会到谈迁的品质,看到了一个为了编写《国榷》呕心沥血的谈迁。

师:你们觉得这组数据用得好吗?

生:这组数字用得真是好啊,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更加体会到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师:(小结)文中像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关注这些数据,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后我们在写人物时,如果也能像作者这样巧用数据,定能带来更好地表达效果。

笔者以为这样教学,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主人公高大的人物形象,同时还习得了文章的言语密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才是高年段学生最需要的!

二、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写人物类文章较常采用语言刻画人物,基本上每一篇写人文章都有人物语言的描写,像《半截蜡烛》、《鞋匠的儿子》、《李时珍夜宿古寺》等,都是通过语言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俗话说“言由心生”,怎样从看似平淡的语言读出深刻的内涵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品读方法。以《半截蜡烛》一课为例,全文语言描写只有三处,但细细品读,却能读出丰富内涵。伯诺德夫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杰克──“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很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在关键时刻,伯诺德夫人沉着冷静,想通过暗示敌人用更亮的灯来代替不亮的蜡烛,从而借机吹熄蜡烛,但没成功,可见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杰克看到妈妈没有保住蜡烛,急中生智,以抱柴生火为由,若无其事地端起蜡烛想走,依然没能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情况已万分危急,保护蜡烛的重任落到了小小的杰奎琳身上。她娇声娇气地语言,毫无破绽地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这一家三人的语言,虽然语句不多,而且看似平常,细读之下,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如在感悟杰奎琳人物形象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杰奎琳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她的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我把教学点预设在“娇声”、“灯”这两处,对于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学生都能够发现,这样更能博得德国军官的好感,容易实现目标,但对后一处,杰奎琳明明想端走的是蜡烛,而她却跟德国人说:“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学生往往发现不了。她明明拿走的是蜡烛,却说的是“灯”,这一处的细节是她说错还是作者不小心写错,抑或是她有意为之,她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这层层剥茧式的追问,学生对人物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学生以后再品读人物语言,一定会反复揣摩、细细品味,从语言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同样,人物的动作、神态也都能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细腻的心,还应像上文那样教给学生细读文本的方法,从而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三、烘托环境,体会情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为了凸显李时珍不怕吃苦,严谨认真地可贵品质,有两处环境的描写,都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情感的作用。如课文第四段对李时珍留宿的古寺的破败描写很详细,如“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厚厚的蜘蛛网”等,这些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古寺的破败,很好地烘托了李时珍为了造福百姓不怕吃苦的可贵品质。同样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时环境的阴森恐怖,从而感受李时珍的不怕吃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写作奥秘: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要把古寺的破败、寺外的环境描写得这样详细?学生经过点拨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如果再能进行相似的读写练习,学生定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时只有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作者独特写作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与伟人心灵对话的同时,又习得文章的言语密码,真正发挥此类文本的育人价值!

篇3:让插图“鲜活”起来

一、“观”插图, 想画意, 理解文本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配有大量精美的彩图。教学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彩图, 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画析文, 以文补图, 让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灵动起来, 变无声的画面为有声的画面, 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孩子》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8幅插图, 讲述故事:下雪啦, 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 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很冷, 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就睡觉了。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小白兔家里着火了, 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白兔, 自己却融化成一朵美丽白云。通过图文结合的故事讲述, 让学生把阅读与看图、想象、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二、“巧”导入, 激兴趣, 借图释疑

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动, 有意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特点。教师要激情导入, 激发学生看图学文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时, 可通过猜谜语:“有个圆盘挂天空, 有时看着像镰刀, 有时看着像小船, 有时看着像圆球。”来揭示课题《小小的船》,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月牙上坐着一个小女孩) 引出文字, 使学生理解“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启发学生结合插图发挥想象, 描绘五彩缤纷的夜空, 从而理解“蓝蓝的、闪闪的”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在借图释疑的过程中了解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

三、“按”顺序, 巧引导, 感悟图意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看图, 看懂图画, 理解图意, 才能让学生完整地讲述课文内容,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有顺序地观察插图, 做到条理清楚, 通顺流畅地讲述课文故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天的景物的。1.巧用呼朋引伴, 欣赏秋天的图画。开头“秋天来啦, 秋天来啦”, 用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 呼朋引伴来欣赏秋天“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从而使人们感受到秋天是美丽的, 秋天给人们带来无比的喜悦和快乐。2.巧用比拟的手法, 描绘秋天的色彩美。“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用“金黄”、“红红”、“金色”的色彩词分别描写梨、苹果、稻子、高粱的颜色美丽;用“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等动词来分别描写梨、苹果、稻子、高粱的动作、神态;同时用“灯笼”、“脸颊”、“稻海”、“火把”来比喻梨、苹果、稻子、高粱的生动形象, 作者用简单的几笔, 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丰收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 令人向往。3.巧用设问, 突出丰收的原因———勤劳的人们。通过“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与“看, 蓝天上的大雁做出了回答……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的回答, 把大家的思路从山野引向人们, 从丰收的景象引向丰收的原因, 让读者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四、“读”诗文, 巧作画, 图文并茂

有些文本内容, 特别是古诗, 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发挥想象, 结合诗文意思画一画, 做到图文并茂, 再现古诗意境,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读写能力。例如, 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草》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弄懂“原”是什么意思,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原野上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画一画原野上的草原, 把“原野”画得大一些, 草要画得密一些、长一些、绿一些, 长得很旺盛;接着, 启发学生想象:草画得绿的是什么季节的草?这些草到了冬天又是什么样子, 被火烧了以后是什么情景?……当学生画出了绿色的原野、金黄的原野与在黑黑的灰烬上露出了小草的尖尖脑袋的原野的图画时, 不但理解了古诗中“离离”、“枯”、“荣”这些抽象词语的含义, 也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和古诗的意境。

五、“演”动作, 解词语, 培养能力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比较抽象, 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用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事物, 或者用比喻来说明事物, 或者用表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插图以外的相关内容。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文, 第5自然段有一句话:“司马光没有慌, 他举起一块石头, 使劲砸那口缸, 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一年级学生对“举起、使劲、砸”三个动词难以理解, 插图上又没有画出来。这时,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表演, 让一位学生表演司马光, “举起”一块石头, 对着一口“大水缸”, “使劲”“砸”那口缸, 最后“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当大家观看了这场生动、精彩的表演后, 对“举起、使劲、砸”三个动词就能够理解得透彻, 淋漓尽致, 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插图以外的相关内容, 还提高了学生看图想象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六、“解”图意, 教方法, 再现情景

篇4: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

当然,作文知识的掌握,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努力;作文能力的形成,也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今年任教高一年级,高一阶段是高中生增强写作兴趣和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阶段。为了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我尝试进行以下探索。

一、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丰富起来,一定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由闻作文色变到掌握写作的主动权,做到愿写,且乐写。一次,强化班的一个写作能力很强的女生在周记写到:“每次,我对生活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感想,都有写作的渴望和冲动,即使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而老师布置的话题我却无从下手,我甚至感到自己的那些考场作文都是‘垃圾’,即使别人认为很不错。”这段文字深深印入了我的心,我为之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却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写作关键是要兴趣的支撑,作文训练本也可以开展得生气勃勃。新颖的作文课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所以教师在作文课导入时要有特点,让学生对此有兴趣。我在《巧用修辞展风头》一课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看过《巴黎圣母院》吗?为什么心地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弓箭队队长孚比斯,而不是敲钟人伽西莫多。”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伽西莫多太丑啦!”是的,伽西莫多内心善良可外表丑陋,难怪爱斯梅拉达爱上孚比斯。原来第一印象如此的重要啊。爱情如此,作文亦如此。我顺理成章地引出作文的开头给老师的印象极为重要,教授如何巧用修辞润饰开头去打动老师。精彩的导语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作文开头的重要性,学生自觉融入了课堂,收获自然不会小了。

当然,光靠精彩的导入激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真正改变学生的思想。十七八岁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甘于寂寞。通过周记谈心,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潜移默化地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前小故事交流,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二、拓展广泛的选材空间

要使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丰富起来,一定要使学生的见识广起来,才会使作文的内容充实,写出好的文章来。首先,要使学生重视课内阅读,从课内阅读中吸收养料。绝大数的学生把课文和写作分离开来,认为课文不就是读懂,理解就行了。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的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课后的作业处理上,结合课文布置同类型的作文片段写作,有效的将课文和写作联系起来。其次,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于是我在班上设置“班级图书角”,征订了《作文素材》《最文摘》《课堂内外》等课外杂志,并开设阅读课,每两周举行读书交流会,你的感受,他的想法,我的认识,相互补充,产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精心思考,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让生活的点滴汇成点滴的生活。一叶落可知秋之将至,一草生可知春之萌动,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的“世界”便不会枯燥乏味。

三、抒发可贵的真情实感

要使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丰富起来,更要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抒发真情实感。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记得高一开学后,看着学生无病呻吟的闭门造车之作,我有些困惑,更多的是无奈。多年的作文训练到底教会了他们什么。正好教师节刚过,我走进课堂,便问学生昨天是什么日子。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师节”。于是我让他们用几句简短的话,谈一谈教师节。教室里一下沸腾了,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太阳下光辉的职业、感谢老师等等溢美之词有些让我招架不住。趁此机会,我便说看见昨天好些同学去初中看望老师去了。很多同学都抢着说看望初中老师的情节。听着听着我的脸色有些失落,不作声了。大家看到我的转变也渐渐安静了下来。我说看到那天你们手中的礼物我有些伤心。为什么你们都去看望以前的老师,却忽略了身边的我们呢?同学都陷入了思考。有人打破了尴尬的寂静,原来是距离产生了美。老师天天在身边,感觉不到他的好。现在进入高中了,以往的点点滴滴就化成了感动。是啊!我告诉他们如果今天以开始就让写一篇有关高中教师的作文,那么,虚情假意的陈词滥调将比比皆是。无病呻吟,令人厌恶,矫揉做作,难成佳作。

学生作文能否鲜活起来,某种程度上就在于教师能否细心地引导、精心地提升,尤其是对刚刚步入写作殿堂的学生,不加引导的写作愈多,愈适得其反。如能设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并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我们的写作园地一定会奇葩绽放,硕果累累。当然,作文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我仍在路上。

篇5:数学日记让学生的思维鲜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日记;思维;应用;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往往就如纸上谈兵。归根到底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更多的在于学生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数学的习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数学学习成为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日记,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好方法,它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学生的思想,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当一个孩子把生活中的数学用日记的形式、条理清晰的记录下来,他就学会了用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学习、去反思、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学会学习。

篇6:让人物在历史的背景里鲜活起来

——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历史是永不落幕的舞台,上演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题记

(一)学生对历史课堂不太感兴趣,是因为历史课堂学习中只有事,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情感与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即使实现了预设,却很难生成。

所有的过去就是历史,需要教和学的历史主要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对历史的编撰和阐述自古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近代以来的教科书喜欢用章节体,某地、某时发生了某事,某某人参加了,或者是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样的表达,线索明晰、脉络清楚,自然有助于对历史现象的了解,对历史规律的分析、认识和把握,但是历史人物湮没在历史这一大舞台的背景里,暗淡了下去,只有姓名,只有他们曾经说过的只言片语,只有他们曾经参与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人物没有形象,人物没有精神,人物没有灵魂。

常征求同学对教学的建议,他们总提到希望上课能讲讲故事,我们常一笑了之,或苦口婆心地开导:哪能啊,已经是高中生了,历史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历史现象透视历史本质,认识过去,把握未来,还讲故事啊,那只是对历史的再现,历史学习的最低层面,小儿科呢!可是下次仍有人不屈地提出来:讲讲故事吧。就这样,屡禁不止的。

故事是什么?故事是过去的事,小事不值一题,大事构成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故事中最不能少的是主角,是历史人物呀,讲故事主要是讲人物,不讲故事主要是拒绝了人物。历史课堂不见的历史人物,电视剧中有,传奇故事中有,金庸武打小说里更是比比皆是,同学们在其中乐此不疲,与古人同悲喜,一点也不反感历史,不管是正说、戏说还是瞎说,来者不拒。我们科学严谨的教科书、我们教师的循循善诱、头头是道、深入浅出却都成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了,送上门的这些精粹,同学们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恐怕要拒之于千里之外的。历 史课堂就这样在同学们清醒的理智中进行着教和学,按部就班,不打折扣,因为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是有效的,一些结论性的认识同学们没走弯路就直接掌握了,并学会运用,用来解题,更好一点的还可以用来分析过去和眼前的事件。然而无论是教还是学总有一种遗憾,只是远远看历史,只是居高临下看历史,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置身事外,事不关己,只有一双透视的眼睛,平静地关注曾发生的一切,历史人物湮没于历史长河,我们与谁同喜?与谁同悲?只能感慨时代的变迁,带走了哪怕是最丰富的情感,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在历史的背景里,幻化成演绎历史规律的一分子,默默地守着生产力决定一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本分。历史的课堂就这样无声无息、无形无象,只有本质和规律在抽象地演绎。不否认这种课堂的有效,但不是最有效的,因为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学习历史就要同历史呼应,时间、地点、事件都是死的,唯有人对人才能呼应,看历史剧、读历史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关注,与历史人物情感的相通,而对历史生成的认识是可以终身不忘的,因为那是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是由内而外的生成,是知识、情感、价值观、认识能力的综合产物,是自己的,是生成决不是对他人思想认识的接受。没有人物命运的历史课堂,只有预设的历史结论,学生可以记住,是否记得记得长久,那就要看具有什么样的记忆品质。

(二)个人的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的潮流中,关注人,就要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以人物的言行、情感和命运来牵动同学们学习、研究历史的热情,这样的学习会更有效。

历史课堂还是不要排斥故事吧,在故事中让人物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不要轻视故事,故事是有鲜活人物活动的往事,即使是高中教学,高考迫在眉睫,正是为了高考,也得让同学们眼中有历史人物,体会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活动。体会在历史人物的审时度势下,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碰撞产生了怎样激动人心的冲击力,历史在那瞬间,在某个历史人物一个似乎有些偶然的决定中体现的必然,如艾森豪威尔断然决定要把握1944年6月6日那阴霾中风暂缓、雨暂停的 2 时间段,欧洲第二战场开辟了,注定的希特勒灭亡刹那间变得屈指可数。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兴的是谁,亡的又是谁,决定人物兴亡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潮流。潮流是什么?潮流就是历史发展趋势,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我们教学中追求的要学生达成的认识目标。人活动在历史的背景里,人要鲜活,背景就要清晰,眼中有人,心中就有了历史,就有了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

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个数得着的人物,课本中(现行人教版)他的出场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此后有洋务运动地方代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中法战争中“不可衅自我开”,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马关条约》中方代表,《中俄密约》中国特使,维新运动中的顽固派,《辛丑条约》中方代表。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梁启超的“ 如椽之大笔”,指导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不可忽视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而了解了这个人物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国近代史。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让李鸿章从框框条条中走出来,不妨描述一下当外国特使在中国的总理衙门里耀武扬威,目空一切时,李鸿章咳嗽声先至,脚步声跟来,特使连忙收敛起嚣张,表现出恭敬;出使日本,在马关被刺,不等伤好,就要重开议和,企图以悲情换取怜悯,少割地、少赔款却也无效;不妨描述他收到馈赠的名犬,烹制了,还专门答谢说味道很好。通过故事,学生会明白,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才、识、遇是什么?是我们学习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目标之一,即李鸿章曾经做了哪些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简评李鸿章”好象是我当年的历史高考题之一。紧接着还可以谈梁启超,看立宪与共和之争,看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历史课不是 3 说大鼓书,如果类似大鼓书的那一套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中学历史,在轻松中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只要目标正确,只要手段有效,就拿来吧。

(三)对人物的教学,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演绎,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可以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通过想象力让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变得感性起来,变得亲切自然起来。

真的要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教学就会与章节体的教材有所冲突,教师需要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决不是仅仅为活跃课堂而哗众取宠。可用的方法和手段有:

第一、教师选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

第二、集中时间,进行人物专题学习,可以先以校本教学,学生选修的的方式进行,再有选择性地推广。我们曾经以“近代风云人物”作为历史校本教学的主题,学生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抱有浓厚的兴趣,后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没能坚持下去,但报名的热烈,足以说明学生对历史人物学习的热情,可见他们并不淡薄历史,只是淡薄我们的教学内容而已。

第三、历史学习中常能产生时世变迁、星转斗移,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学生们会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感慨人物的命运,体会其情感,都有助于我们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学生提出要编演历史剧,自编自导自演。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在他们演绎历史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他们来说是多么迫切和必要,你平时想灌输给他们,他们不爱搭理的道理,这时候对他们来说是如获至宝,当然,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教学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段段再现历史,但是我们也可以假想,我市教研室历史学科曾经多次进行历史文化胜地假想旅游的学生论文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推动了教学的开展。我们可以假想编剧、假想导演、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人物非常集中,很适合选场景排演历史剧。4 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文化领域流派纷呈,思想各异,著名思想家们聚众讲学,奔走呼号,有的愤世嫉俗,有的乐观进取,有的飞黄腾达,有的落寞沉寂。我给学生留一项作业,内容是我们要排演一段“春秋战国君主的人才招聘会”,你打算演什么角色,你怎样理解该角色?

甲说:我想演孔子,在那变革动荡的岁月,他抱着息事宁人的中庸之道,到处兜售仁和礼的学说,惶惶如丧家之犬,却也达观开朗,不信鬼神;

乙说:我想演老子,以一双忧伤的眼睛注视世事变迁,沉沦没落消极叹息,却在玄想中领略万事万物变化的自然,以睿智的眼神去抓捕对立中的统一;

丙说:我干脆演一个小民,获取了属于自己的小块土地,一家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盼望着收获后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但又忧心忡忡,满目忧郁,战乱不已,社会动荡,我也会妻离子散,背井离乡?

丁说:我就做旁白吧,去描述一个个人物的内心,去解释一个个场景的由来,去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去分析一切的是是非非,去话说历史大势„„

历史沧桑感激越着学生们试图穿越时空,去体会古人的情感。这节课是“春秋战国文化”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孔子、老子、战国百家争鸣中主要思想家的主张;他们的思想怎样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百家争鸣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你对各派思想家前途命运的分析;你喜欢哪派学说?

尽管并没有排演,但是既然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难道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正确理解上吗?我们的历史教学,通过让人物鲜活起来这一途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关注人物命运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人物教学,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中可以学到知识、学到能力、学到做人的根本,让人物在历史的背景里鲜活起来吧,历史是丰满的,历史是五彩缤纷的。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宇文树平

篇7:让《思品》教学也鲜活起来

加强对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本次课改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语言与学生一同认识鲜活的教学内容。

一、突破教材限制。

运用教科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差别很大,我们应因地制宜,调整教材,使其为我所用。

重组内容:如教学第7册《诚实待人》、《不嫉妒别人》、《爱惜自己的荣誉》这3课时,我利用2~3节课时间,把内容进行重组学习。通过“做事待人要以诚为本”这条主线,将“陈景润和华罗庚的故事”、“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歌德与席勒的故事”、“李小琦与程小夏的故事”4个事例按时间顺序串起来,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种优势是分散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改换内容:如教学第12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课文是以1969年1月前苏联境内的“黑风暴”问题来说明的,由于此事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远,我就将以上内容改换成“渭河为何干涸?”和“陇西刮起沙尘暴”问题,教育学生“环保”要从身边做起。

增删内容:去年4月份,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在小学《思品》课中及时增加了“预防非典,从我做起”的新内容,从而拉近了《思品》教学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很好地达到了引导的目的。

二、突破教学任务的限制。

一些思品教师因急于完成授课任务,上课走过场,使教学毫无效果可言。其实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如教学《尊敬老师》等课文,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文明礼貌课》课堂录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使学生既懂得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友爱同学,又懂得如何去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友爱同学。

从课堂实际出发:在教《我们爱和平》一课时,一学生意外地提出:“美国、伊拉克为什么要发生战争呢?”我就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一分为二地讨论认识这个国际问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教学内容出发:在教学《助人为乐》、《为人要正直》、《宽厚待人》等课文时,因其与师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道理浅显易懂,我就合并压缩,同样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

《思品》应将不断变化的生活和社会信息补充到课堂中,或者走出课堂,让学生学习到比课本上更加丰富、生动的知识。

实地体验: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时,我让学生调查渭河为什么干涸?街道为什么垃圾成堆?然后再以“爱我家园”、“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写成小论文提交有关部门。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

实践感悟:教学《不乱花零用钱》一课,我通过让学生合理安排春游食品,让学生懂得不乱花零用钱不仅包括不盲目购物和精打细算,还要学会货比三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在生活天地中得以拓展。

模拟情境:教学《讲公德,守秩序》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十字路口红灯亮时,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依然前行,接着一声紧急刹车,此人倒在了路中……这种情境,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淡化了知识的灌输,教师勿需多言,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让学生的习作语言鲜活起来

一、积累书本语言, 让描写更加传神

1. 模仿句式趋规范

课文具有经典性、可读性, 是学生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描写春天的美景, 有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一种植物, 有季羡林的《夹竹桃》;刻画人物, 有《詹天佑》《轮椅上的霍金》……课文的语言充实, 修辞的运用也准确丰富, 或比喻, 或拟人, 或排比……引导学生把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背诵,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进而模仿课文语言进行有效地描写, 就能让学生学着运用各种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构词, 让习作的语言更加规范。

如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描写一段人物的动作来反应人物的特点, 有的学生写“忽而跑, 忽而跳, 忽而唱, 忽而笑”来反应人物内心的快乐;有的学生写“忽而皱眉, 忽而搓手, 忽而抓头, 忽而踱步”来反应人物内心的着急。在描写家乡美食《马蹄酥》时,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式进行了有效地模仿。“马蹄酥甜而不腻, 酥而不黏, 轻轻咬上一口, 香味溢满嘴巴。马蹄酥入肚, 口中仍是甜津津的, 让人回味无穷。有朋友从远方来, 边吃饼边谈心, 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饼香飞溢四周。”

2. 引用名句显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晓声, 观千剑而识器。”同样, 只有广博的语言积累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宝库。特别是一些名句, 如诗句, 名言等, 学生如果能将有用的材料、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 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自如地运用, 就能做到文字洒脱, 彰显灵性。正所谓:“胸藏万卷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有学生在描写自己的阅读体会时这样说:最近我看了一本课外书——《纯真年华》, 收获可真不小啊!古人说的果然没有错,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啊!看样子只有多阅读, 多看书, 才能有收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 我一定要踩着这阶梯一步步前进。书啊, 我渐渐地爱上了你。

二、发现生活语言, 让表达更加生动

1. 巧用俗语显形象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从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中捕捉、积累语言, 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 在写作时, 学生就能信手拈来, 觉得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如在描写生活场景的片段中有些学生这样写:妈妈发现给哥哥订书报的钱被他偷偷地花掉了。哥哥自以为干得天衣无缝, 可是, 纸包不住火, 事情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气得吹胡子瞪眼, 对哥哥说:“你别总是自作聪明。要知道你躲得了初一, 躲不了十五啊。”看着哥哥那垂头丧气的样子, 我悄悄地在一旁说:“哥哥, 你不是常告诉我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吗?怎么这回自己倒糊涂起来了。哥哥难为情地吐了吐舌头。唉, 这个糊涂的哥哥呀!这样的语言表达, 意思明确, 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读来富有情趣。

2. 活用歌词展魅力

歌曲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学生对歌词也有特殊的记忆力, 许多歌词都能熟记于胸。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一些歌词, 能渲染情感, 更好地表情达意, 也能尽情展现语言的魅力。在小学毕业前夕, 让孩子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写下心里的感受。有个学生巧妙地给了《我爱我的家》的歌词进行了改编:在这离别的时刻, 我想说“我爱我的家, 老师同学一家, 爱就是互助, 大家共同进步。我爱我的家, 老师同学我的家, 爱就是感谢, 深深埋藏心底。我一定会记住我们这个可爱的家。”巧妙的歌词改编准确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让他的习作成为了毕业前夕孩子们反复传唱的班歌呢!歌词在习作中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三、学习时尚语言, 让叙写更加风趣

1. 借用广告语现幽默

广告语是有声语言, 读起来朗朗上口, 又很讲究韵律美。在习作中偶尔加以恰当地运用更能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一次教师节, 有位老师突发奇想让孩子们用发短信的方式向老师祝贺节日。孩子们感到新鲜, 一个个自创了很多的祝福语表达对老师节日的问候。习作时学生语句生动。“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短消息”。这一句老师趣编的广告语也成了学生习作中的一大亮点。学生这样写道:今年的教师节, 我们用特殊的形式向老师表达特殊的祝福。一张张贺卡消失了, 一个个给老师发去了短消息。真是“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短消息”。呵呵, 今年的礼我送得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啊!广告语以其特有的广告效应给学生的习作带来抹不去的幽默。

2. 运用流行语添诙谐

眼下, 流行的事物代表着潮流。语言更是以它的流行性深得人心。孩子们也是流行一族, 对这些流行的事物颇感兴趣。小品是老老少少都喜欢看的节目, 孩子们在小品中笑, 也在小品中积累!记得那年刘谦的魔术给孩子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那几句经典的台词更是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了习作中, 就为习作增添了几份诙谐的韵味。记得在写怎样区分生熟鸡蛋这一次实验的时候, 有个孩子这样写:“怎样才能来区分生熟鸡蛋呢?有人说用灯光照, 我看他眯着眼睛对着灯光照了半天, 也没看出什么结果来。他居然说是灯光太暗。我胸有成竹地说用转动鸡蛋的方法一定能行。同学们都屏息凝视。接下来就是由我来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读着孩子们这样富有情趣的语言, 不禁让人哂然一笑。而这样的句子, 是只有智慧的孩子才写得出来的。智慧, 成就了诙谐的语言;语言, 促进了孩子的智慧发展。

语言, 是我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 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 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好的呢?”

篇9:让人物的个性鲜活起来

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就是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从个性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方面去刻画写作的对象的个性。

一、用特定言语方式凸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那么一个人的言语形式则是这个人气质、个性的体现。因此,写人要关注描写对象的言语方式。比如最近流行的“甄嬛体”:

“方才察觉今夜饮茶过甚,无心入眠,若长此以往,定将损肤,他日睡前饮牛奶一杯,方能安心入睡,对睡眠质量也是极好的,携友饮茶虽好,但也要适可而止,方不负恩泽。”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即“我失眠了”。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两种言语形式体现出不同的特质:前者委婉,含蓄,后者直白,明了;一个是心思细密,说话绵里藏针,一个直白,实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个性化言语形式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反映。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学识、地位、眼界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人的言语形式的变化。

九上第五单元的古典小说选段,成了最好的事例。不同朝代的小说,人物的言语形式,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例如《智取生辰纲》中“洒家”“那厮”“端的”等是明清男性言语的特色。再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和张乡绅的一段对话:

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范进和张乡绅言语中的谦词“晚生”“侥幸”“谨”“弟”和敬词“世先生”“久仰”“贵房师”“世弟兄”“华居”“请教”。两个毫不往来的人,一见面就称“世弟兄”;明明是破茅草屋却要说“华居”;刚刚还因中举而喜极而疯,现在却镇定的说“侥幸”;沉甸甸的五十两银子,偏说“谨具贺仪”;东门大街上那实实在在的三进三间,却说“不轩敞,也还干净”;明明是根本无法相识,却说“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这些谦词和敬词的言语形式对照中,体现了范进和张乡绅故意咬文嚼字,附庸风雅,虚情假意的儒林世风。个人的言语形式恰如其分的表现了社会文化环境。

关注描写对象的言语方式,还可以关注语体的差别、句式的长短、习惯语、口头语。于是有学生专门从语气词的角度来凸显人物个性:

“从一个眼保健操就可以看出一个班级的素质好不好呐!”突然之间,一阵浑厚的女中音从身后传来。我顿时下意识地做起了眼保健操。

“既然你们那么不自觉,眼保健操还为我做的话,那就直接上课好嘞!”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例题……因为这个角……所以得出……是这样哇?”

……

喊道:“你们在听哇?一个个莫西西个哦,一动不动地就坐在那里,听天书哦可能在神游是哇!”她眉头皱了起来,“上课给我思想集中,不要懵在那里,我问什么就答什么,脑筋动起来,知道哇?现在大清早的,不要给我趴在桌子上,听见没?”

……

“不会吧,一个人也不会做?这样子嘎?好嘞,那全军覆没勒!”

“你们这波人呐,我是教不会嘞,一个个欧包一样的,瘟鸡知道哇?你们现在就像这样喏,问什么闷声不响咯,这样学习有用嘎?”

“呐”“嘞”“哇”“哦”“咯”“嘎”这些语气词生动的表现了老师说话时声调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一个个莫西西”“脑筋动起来”“这波人”“好嘞”“一个个欧包一样的”“瘟鸡”这些言语体现出老师的心急、无奈、担心,又有点幽默,短句的言语方式又体现了这个老师直率、爽朗的个性。

另外,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每个省份有其独特的言语方式和地域文化。我们可以挖掘方言俚语,感受属于自己地域的文化特色。这样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言语形式就多样了。例如一个同学写爷爷说话:“要的要的,你这是干啥子哦?”用有地域特色的言语形式,凸显了人物个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特质。文章显得更加厚重。

二、用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凸显个性

这里所说的标志性的行为方式,是指写作对象的下意识动作,比较固定的神情,习惯性的做事风格。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刻画了一个爱多管闲事,喜欢背地里说话的村妇个性。而且那“大”的睡姿,又体现了她的粗鄙。《智取生辰纲》里的杨志总是拿起藤条便打,掉过朴刀便打。这个打的习惯性动作,把杨志的粗暴刻画得栩栩如生。《香菱学诗》中“香菱笑道”出现了十五次。这个标志性的笑,传递出香菱温婉的个性,随着对笑的解读,体会到香菱笑中含泪的艰辛、苍凉、隐忍,更加体会到她对诗的追求其实就是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大观园里小姐们美好生活的向往。endprint

三、用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凸显个性

人的个性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同。热情的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就热烈;寡淡的人,情感表达方式就会淡然;心急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会像暴风骤雨;心缓的人,情感表达方式可能会像和风细雨。例如琦君的《髻》中:“她一边梳一边叽哩呱啦地从赵老太爷的大少奶奶,说到李参谋长的三姨太,母亲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母亲的不搭腔”“闭目养神”是她不得已的情感表达方式。多少的愁苦,多少的心事,多少的艰辛在这不搭腔中化为了腹中汩汩的苦水啊。一个痛苦而隐忍,一个默不作声而保持尊严的妇人个性从文字中走来。

四、根据人物的个性,选择适宜的方式

在具体的行文上,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不是平均用力,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写作对象的特色,选择适宜的方式。教师下水文:

阿 明

阿明是我们村里的人,确切的说他是个智力低下的人。他到底几岁,连他亲娘都忘了。他似乎永远是那样,戴着深蓝色的军用软帽,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军绿色的裤子站在村口的小店门口。

阿明的中山装有很多口袋,每个口袋总是鼓鼓囊囊的。那是他的宝贝——废弃的旧报纸。阿明的右耳根总是别着一支笔,有时是铅笔,有时是一根没有油的圆珠笔。他的左耳总是挂着一根烟。阿明总是拿着报纸,神情严肃的念念有词,听别人说那是他的功课——宣读上级的文件。此时你切不可去打扰他,不然会遭到他的瞪眼和怒骂,因为他在传达上级的文件,这是件多么严肃的大事啊。

一次,我从自家的田地里摘了一小袋桔子,用编织袋装着背回家。背着沉甸甸的桔子,心里早已是吃桔子的畅快了。正当自得其乐时,看到了站在小店门口认真读报纸的阿明。我赶紧放慢脚步,猫着腰,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生怕掀起空气似的。突然,背后传来了“叽里咕噜”的声音,是阿明的声音。我顿时吓了一跳,扔下桔子,头也不回飞也似的狂奔。

正当我渐渐平息内心的狂跳,要向母亲说明事情的原委时。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了深蓝色的军用软帽,“啊——阿明”,我失声惊叫,除了他没有人会戴这种帽子。我顿时慌了手脚,跌跌撞撞地逃到楼上去了。直到楼下的声音没有了,母亲叫我下楼,我才磨磨蹭蹭地下楼。还不时透过玻璃张望,生怕阿明再来。

后来母亲告诉我阿明是来送桔子的,送我扔在路上的桔子。

后来,长大读书了,才知道弱智并非疯子。对阿明的恐惧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薄了。一日回家,在村口又看到了别着笔,拿着报纸的阿明。金黄的秋阳透射他那无忧的眼睛,仿佛给他涂上了一层神秘。

听母亲说,阿明的本名叫“佟文明”,只是农村的人喜欢在名字中取一个字再在前面加一个阿字。日升日落,春去秋来,我已经长大成人,只有阿明永远戴着深蓝色的军用软帽,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军绿色的裤子,右耳别着笔,左耳挂着烟,手中拿着报纸站在村口的小店,沉醉在他的世界里。

对于阿明而言,他几乎没有什么言语方式,因为他说话都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是行为方式,所以行文时特别关注了他的行为方式,那习惯性的装束,那习惯性的动作,习惯性的神情。

让人物的个性鲜活起来,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方式,标志性的行为方式,个性化的情感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让九年级学生的文章更有人物的个性,同时有些许散文的特色。

篇10: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

1.讲究导入, 先声夺人。

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掠, 不敢弃去。”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讲究, 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环节。上课刚开始, 多数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 仍处于课前的激动、兴奋等各种情绪的波动中, 并未进入角色。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就全靠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去感悟知识。因此, 教师就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开场白”, 帮助学生迅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若“导入”设计得巧妙, 则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妙用, 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将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质量。

那么, 怎样上好一堂课的“开场白”呢?本人认为“教无定法”, 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 可以采取悬念式、小品式、故事式、时政式、漫画式、音乐式、情景式等, 或单独运用, 或综合运用, 关键是要选好教材的切入口, 把握好“导入”与新授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切实起到点拨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 能激发出学生乐学、好学、善学的积极心态。例如在讲授《消费及其类型》时, 教师可在讲授课本内容之前先播放一首《走进新时代》, 那优美、雅致的旋律深深地叩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弦,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歌声中, 教师及时依次多媒体导入二组建国60周年来江阴城乡面貌巨变的图片 (江阴城市和江阴华西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1世纪现在的图片) , 然后打出幻灯片:实话实说———作为幸福的江阴人, 近些年你感受到生活消费的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思绪万千, 热情高涨, 热烈讨论起来。此时,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真正的多姿多彩的消费, 除了物质消费有量和质的变化,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 (多媒体展示相关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图片, 如欣赏郎朗音乐会、购买书籍、旅游等) 。随后教师因势利导, 及时引入新课:生活消费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这样不仅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而且在情境中以“小” (地方) 见“大” (国家) , 自然生成了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巧设情境, 引人入胜。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设计教学情境也已成为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可以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渗透”与“融合”, 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因此, 教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必须认真学习和弄清学科课程标准中相应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弄清课程的性质、目标、学习的内容框架, 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教学和评价建议。

例如在讲授《消费及其类型》中教师以“我”买房的心理历程为主线, 通过不断切换蕴含社会热点的教学情景, 自然生发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情景一:多媒体显示两段打油诗:工资好久不涨, 教师也有下岗, 想也不敢多想……工资真的要涨了, 心里更加爱党了, 闲时能逛商场了, 又有买房冲动了!让学生分析对比“我”涨工资前后的心理变化, 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一般来说, 预期收入与预期支出成正比。接着趁热打铁展示情景二:多媒体导入打油诗:工资真的要涨了, 心里更加爱党了, 又有买房冲动了, 可是房价又涨了, 这下我又彷徨了……设问:想一想:为什么我又彷徨了?学生刚阅读完就找到了感觉, 得出结论:房价的变动。通过这两段精心设计的趣味打油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出来了,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 这样就把“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个教学重点很形象地消化在学生的脑海里。

3.借助讨论, 集思广益。

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 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陈旧、僵化、机械、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活跃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深化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有积极意义。课堂讨论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准备式专题讨论课, 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充分准备, 以便讨论时有足够的知识去发挥引导作用, 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发动和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收集资料的工作, 如查阅报刊图书资料, 网上浏览等, 掌握第一手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处理信息, 以便运用所学知识和信息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的结合,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另一种是随堂式讨论或即兴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普遍感兴趣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对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形式, 随堂即兴讨论, “跟着学生走”。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即“名牌消费不一定为过, 即使中学生也不为过。”这一说法在课堂教学中制造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冲突”, 立即让学生兴奋不已, 顿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当然, 在即兴讨论中, 教师要扮好“导演”的角色。在讨论中既要做好引导调控工作使讨论有基调、有秩序地深入展开, 又要做好收尾工作, 对讨论方向、内容程序及课堂气氛进行宏观调控, 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如在上例的总结中, 应向学生阐明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部分人进行名牌消费, 这是公民的权利, 应该予以尊重。作为个别学生在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许可下, 适当适度的名牌消费也不为过, 但不应提倡, 更不能攀比。作为中学生应树立文明、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通过这样的处理, 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又体验到哲学辩证法知识的学以致用,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4.创设空白, 意味深长。

一幅山水画, 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 一首动听的乐曲, 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虽然政治课特定的教学内容严肃、抽象、枯燥, 但本人认为政治课教学也应是一门动静结合、张驰相济、开合有序的动态艺术。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精心设计一定空白, 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消化。它能给学生以宽广的思考和创造空间。如果教师一味地一讲到底、一读到底、一议到底、一练到底, 就不能激起学生想要占有知识的冲动, 学生就会在“等米下锅”的惰性中逐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我们不应把学生当作待灌的瓶, 而是待燃的火。

那么, 在什么时候什么环节布白, 留有空间, 让学生自动自发, 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望呢?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 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当然它的方法灵活多变, 可以在导语中“布白”, 在新课过程中“布白”, 在结束语中“布白”, 在板书中“布白”, 等等。其中, 在随堂小结中设置空白, 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我在《消费及其类型》这一节课中传授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时对学生说:“改革30周年以来, 经济稳定增长, 人们收入不断提高, 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那我们的消费行为除了受收入和物价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外, 还会受那些因素影响呢?”这时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我在课堂上随机做一下停顿, 还学生以思维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感悟,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后一边对他们说:“看来同学们对消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这需要我们下一节课来学习。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一课时, 接下来……”一边指导学生粗略翻阅下一课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这样,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继续思维的浪花, 并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以便与下一节课有机地衔接起来。

5.讲究结尾, 画龙点睛。

篇11:让鱼儿鲜活起来

一、激活课堂

课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话说那一年,我有幸成为课改的首轮实验老师,新带的班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面对着全新的稚嫩的面孔,我总琢磨着如何在这一张张洁白的纸上画上成功的第一笔!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师要想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老师,在课堂上做为“平等地位的首席”,应关心、信任、尊重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真挚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其最佳学习情趣,使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做,乐于沟通,善于表达,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的意识和技能。

在新的课程中,课堂上的知识将打破现行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中的知识与教师知识“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的经验也是进入教学情境中的重要知识。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在向学生的经验学的基础开展活动,创造“共生知识”的情况。

本人认为很在理。很清晰地记得那是教“j、q、x ”与“ ü ”相拼这节课,“ü ”上两点的省略规则是这节课的难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应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课前事先做好两个“u”,分别贴在两个学生的背后,其中一位学生还戴着一顶粘有两个圆点的帽子,远远望去就是“ü”!当我说:“现在我给小朋友们介绍j、q、x的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呢?其实它就在我们的中间,我们欢迎它上台!”这两个学生就按原计划跑了上来,教师故意睁大眼睛问:“怎么来了两上了?谁才是它们真正的朋友呢?请大家看看书,四人一个小组讨论!”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大部分学生认为是“ü ”,而小部分则“理直气壮”地认为是“u ”,当双方把理由或对或错地阐述完后,老师进行小结,并强调应是“ü”!抛出口诀“j、q、x ,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ü 和它们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并让学生自编自演“ü”遇到“j、q、x”的游戏,从而加深学生对省略规则的印象。在这节课中学生说得尽兴,演得尽兴,笑得尽兴,学得尽兴!“寓教于乐”是我们新时期工作者们所追求,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加油站,能让学生每天天饱含美好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要的鲜活的鱼!

二、张扬个性

21世纪,是张扬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需要张扬的民族个性。

曾经有那么一次机会,听到徐敏教授讲过一个故事:日本的老师带日本小朋友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恰好安排半天自由活动,日本老师把孩子带到了天安门城楼前,只说了一句“现在自由活动,给你们每人十块钱,5点钟准时到这里集合。”天!让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在北京城转悠,大人都有丢的危险!我们可能会这么想,但请你看看,5点钟到了,孩子们有自己走回来的,有被警察叔叔送回来的,有被农民伯伯送回来的,有坐着出租车回来的,有伸手向老师钱的(十块钱连车费都不够)……总之,不管怎么说,都回来了!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中国民族个性也将决定中国命运,决定个性教育就得从小事抓起!

(一)声音张扬。刚抽完新生名单,就有好心人(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哎呀!陈老师啊,你班生源有你受的了,哪还顾得上课改呢?我一听,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却也不敢无动于衷。仔细观察了几天,确实有“不可忽视”的感觉。孩子很认生,特别是声音,就如蚊子,有时期期艾艾,有的甚至在你憋足了劲想替他说时却嘎然而止,真是“皇帝不急急太监”啊!我突然意识到万事得从“声响”抓起。于是,就有意识鼓励学生声音响亮些,再响亮些,刚开始是耗时耗力的,渐渐的,“响亮些”的意识扎在学生的脑海中。我经常怂恿他们嚷出来,于是就常有“m—ā---pā”“d--i--ni ”等五花八门的拼读,搞得教室里闹哄哄的,“造事者”也像个红脸关公,而后是老师一本正经地给“造事者”贴上红花,而后又是同学们恍然大悟的掌声;有时学生实在是憋着响不出声,我就示意全班一起来嚷,这下真好!终于出声了!再来一次,脆生生的!不是我吹牛,关于声响的遗留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如不信,有空敬请光临!我总相信,响亮的声音是自信的源泉。

(二)思维张扬。创造型人才个性特征是独立性,批判性,冒险性,幻想性,竞争性,求异性,表现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没有张扬的思维,那一切免谈!所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我的教学理念,可是重中之重。虽然从事的是一年级的教学,但总有意无意地流露出高年级教学的习惯。

那次教的内容是给“ü”标上音调。我故意写上大大的字母,再标上音调且去掉两点,孩子马上一阵骚动,我问为什么?正常思路是去掉两点就变成了“u”,但有位学生却说:“金鱼没了眼睛就瞎了,太可怜了!”(是由插图联想到的)还有一次,我习惯性地问孩子“w”像什么?答案实在太多了,让我难以忘记的有“w”像小山,像牙齿……有一次,我出差到福州,回来时,我问学生想知道什么?哇!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问了半节课,那里有动物园吗?有老虎吗?会咬人不?有故宫吗?有天安门吗?那路是不是半圆形的……我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孩子们,让精彩的外面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田,再让那一颗一颗充满幻想的心牵着孩子们走向外面的世界!

(三)竞争意识张扬。看到过很多有关教育的书,特别素质教育时期以来的书,禁止排名次等类似的手段,说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造成压力云云。我可不敢敬同,我们为什么时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呢?“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社会是极具竞争力的,如果把学生当成人,那就应该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所以,班级里到现在没有正式的班长,组长等,我给学生的答复是:谁行,谁来当!组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簿子,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所以我常提醒学生:“谁能多看懂本组组员的名字,谁就当组长!”你瞧,孩子们可是情趣高涨,想尽办法认字,只是为了心中那神圣的组长职务!画画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当我贴上一张漂亮的学生作品时,讲台桌上马上就交了一大叠,我像模像样地从中挑选出一张,告诉孩子们:“这是最美丽的画,其他小朋友再加把劲,好吗?”我想下次,我肯定可以选到两张,再下次我可以选到三张,有一天,会贴满教室,那仿佛是一条条健康、坚强而又有活力的鱼儿,在阳光下晶莹闪亮!

总之,终点只有一个,路却有千条万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衡量我们的教学,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相信教育的春天并不遥远!

上一篇:最新精品作文:低碳生活——从我做起_700字作文下一篇:全聚德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