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

2024-04-28

国际能源(共8篇)

篇1:国际能源

国际能源署报告预测全球能源图景呈重塑态势

2012-12-14 来源:经济日报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总电力产量的三分之一。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将降低技术成本、提高化石燃料及碳的价格。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一些国家核电供应能力的削减、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等,都有可能进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来图景。

这份题为《世界能源展望2012》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18亿达到创纪录的86亿,由此带动的国际能源需求将超过9900万桶/日,因此国际油价仍将面临压力。在国际能源署实施新政策方案的情况下,预计2035年的平均名义油价和实际油价将分别达到215美元/桶和125美元/桶。如果在发展可替代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限,那么20多年后的名义油价和实际油价将有可能分别突破250美元/桶和145美元/桶,几乎与4年前的峰值相当。

报告预测,到2017年美国将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到2035年美国将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在之前的报告中,国际能源署曾表示,在2035年之前沙特都将保持全球第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然而最新的报告彻底转变了之前报告的观点。

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能源进口量大约占其需求总量的20%,按净值计算几乎已经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预计未来的进口量将持续减少。到2030年,北美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国际能源署预计美国2015年和2020年的石油产量将分别上升到1000万桶/日和1110万桶/日。然而到2035年,预计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回落至920万桶/日。与此同时,沙特的石油产量在2015年、2020年和2035年将分别达到1090万桶/日、1060万桶/日和1230万桶/日。

国际能源署在这份报告中也特别表示,美国能源发展较快,其影响已超出北美地区本身以及能源领域的范畴。能源产量提高带动的天然气和电价走低有利于加强美国工业竞争力,促进其经济发展。此外,美国石油产量激增将加速国际石油贸易方向的转变,预计到2035年中东地区90%的石油出口将流向亚洲市场。

篇2:国际能源

国际篇世界能源变法

当代世界能源法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生变革.其主要标志是: 各国能源法的调节模式逐步从国家垄断和所有的.传统模式或具有特许权垄断与严格规制的私人所有模式,向有限的能源市场化转换;

作 者:金岩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石油企业英文刊名:CHINA PETROLEUM ENTERPRISE年,卷(期):2007“”(9)分类号:关键词:

篇3:国际能源

关键词:新能源,建设,高技能型,应用型

1. 新能源基地建设具体问题

(1) 新能源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开发的能源项目, 高新技能型符合人才的培养成为首要任务。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学院更少, 没有成型具有指导性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开发应建立在区域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职业能力和教学等四个分析基础之上, 就高职院校组织开发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3) 新能源属于新兴产业, 尤其在培养新型产业人才时, 没有相应的先进实习实训设备, 且培养培训员工的费用较高, 通过新能源的研究结果推动新能源基地的建设。

2.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意义

(1) 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确立, 中国迎来了新能源飞速发展的契机。其中优化能源结构, 加快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长期规划中占有重要分量, 同时强调了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的原则。而《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 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偿并网合法化, 这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打开国内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投资第二大热点, 中美在可再生清洁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对于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与国际接轨带来更大的机遇。

(3)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 (特别是化石能源) 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基于《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大的背景下, 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 (风电方向) 的建立为依据, 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人才需求, 依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大环境下, 建立新的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基地的建设。

3.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研究价值

(1) 能更好地应对国际能源战略,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

(2) 能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性意见。

(3) 能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基地建设, 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实操性。

(4) 能为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服务, 使能源企业节省更多的财力物力, 保障企业有更多的经历用在生产和新产品的开发上。

(5) 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能与新能源企业工作岗位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6) 本基地一旦使用, 势必更好地解决新能源企业尤其是风能领域的技术应用人才缺乏的情况, 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础。

4.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设想

(1) 主要研究新能源基地建设, 来解决新能源企业在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 同时, 也为全国各高职院校新能源应用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指导。

(2) 由于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较少, 远远满足不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 通过本课题对在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着产学研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5.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实用特点

(1) 以新能源基地建设方案为主, 依托学院为哈尔滨职教基地, 力求形成黑龙江新能源企业链人才培训基地。

(2) 以新能源人才培养方案为辅,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将以现阶段应用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 面向相关企业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

6.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现状:国内新能源专业及产业都刚刚起步, 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高职院校困惑是如何培养高技能新型人才适应现阶段新能源企业的需求, 而企业也困惑于如何培训企业员工成为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以达到适应企业高新技术的要求。

(2) 国外现状:国外的新能源专业及产业虽然比中国早2~3年, 但是也没有太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所有的也都是在摸索中。如:韩国京畿科学技术大学 (韩国政府设立的产学研合作中心大学) , 它设有新再生能源系, 主要是通过模块化的项目教育, 将属于绿色再生能源领域的风能、太阳能等相关能源变化基本原理及应用实务分门别类地传授学生, 培养学生实操和适应能力, 并就业在绿色能源企业。它主要的专业设置方向是新能源设备制造加工, 而新能源设备维修维护等新技术实训基地没有现成的方案, 一切也都是在逐步的探索阶段。

7.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目标

(1) 主要研究新能源基地建设, 探索解决新能源企业人才需求问题。

(2) 主要研究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新能源企业接轨的有效模式, 期待解决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职业理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要求, 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 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时效性。

(3)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着产学研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4) 依托国家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的扶持, 建立新能源企业培训及校企研合作项目, 更好地解决新能源企业人员缺乏的问题。

8.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内容

(1) 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新能源基地建设方案, 解决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及新能源企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实操能力的培养。

(2) 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的成功经验,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开发应建立在区域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职业能力和教学等四个分析基础之上, 就高职院校组织开发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 拟将专业教学计划的两个关键部分, 即课程框架结构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桥梁课程的组合) 和专业教学计划的比例关系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 将提出了可行的观点。

(4) 在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着产学研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5)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将以现阶段应用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 面向相关企业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 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 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 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

此外, 新能源基地建设以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为主要政策导向, 以新能源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主线, 依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实习实训基地, 针对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大众化的情况下, 培养目标为新型能源科技技能型职业人才, 有必要对新能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期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打开国内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

篇4:国际能源

摘要:在当今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源于各国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的增加,世界各国积极制定能源安全政策来应对全球性能源短缺的现状。为了保护能源安全,不管是能源生产国还是消费国,他们纷纷通过OPEC和IEA联合起来,积极的开展多邊框架内的对话与合作。不能否认,在维护能源安全方面,政府间国际能源组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能源安全;IEA;对话与合作

一、能源安全及国际能源现状

1、能源安全的概念

能源安全指,为维护一国社会、政治、经济、国防的发展的能源提供可靠供应的措施,防止能源局势恶化的其他政治法律等保证措施。

2、国际能源现状

1985年以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不仅是能源工艺问题,国际社会更加注重对可持续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使能源安全被纳入能源安全概念的范畴。而且,有些学者也开始认识到,能源安全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维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能源资源状况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威胁时对能源的具体关切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各国对能源安全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欧洲各国目前最担心的是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而美国的能源安全目标主要是减少对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的自主性,保护美国经济免受能源供应中断的威胁。当前能源市场呈现出全球性,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现阶段,全球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不再仅仅是能源供应安全还包括能源运输、能源需求、能源使用、能源供应、能源价格等综合性的威胁。所以,能源安全体系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应对目前的形势。

二、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既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更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长强劲。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2008年石油进口则首次突破2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2%。目前,中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IEA预测,中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有专家预言,到2050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将超过8亿吨,因国内产量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将达75%。这一严峻的形式表明,保障石油供应将是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且,我国能源的现状是煤矿储存量很丰富,天然气的储存量相对少一些,而石油的储存量特别的少,这样一个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煤炭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产生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也使我国能源使用安全面临严峻挑战。①

三、全球性主要能源组织的国际法律机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1、国际能源机构

世界上特别重要的能源国际组织之一是国际能源机构,国际能源机构是一个独立的政府间组织。国际能源机构的宗旨是保证工业国家的能源安全。它可以改进和维护石油供应中断问题的系统;国际能源机构积极倡导能源技术的国际合作,努力实现能源、环保政策的整合;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改善全球能源供求与需求的结构;通过与非成员国、国际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关系,在全球环境下倡导合理的能源政策等。IEA的基础条约《国际能源计划协定》及其在成员国的适用丰富了国际争端解决法的内容;IEA维护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合作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本身也推动了国际法的新分支——国际能源法的产生和发展。

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则是在1960 年 9 月 14 日,沙特、科威特、等国家在巴格达举行了一项会议,会议中他们对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达成了决议。其主要目标是:“协调并统一政策;把保护成员国共同利益和他们各自的利益做为最佳途径,把寻求稳定世界石油市场做为手段;保障石油消费国获得有效、定期的供应;保障石油工业的收入与投资。”

2、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能源合作的程度上还行不高,主要是一般性合作和对话性合作。而且,中国至今都被排除在IEA这个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国组织之外。这种状况与中国的石油消费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既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决策,也不利于中国促进和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加强与IEA及其成员国的合作,参与国际石油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分享市场信息,与IEA国家合作开展能源研发,与跨国能源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在发生能源供应中断时利用IEA的应急机制,并通过这些多边国际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制定有助于协调发展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为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研究IEA能源安全法律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国加深对IEA能源法律和政策的了解,推动中国与IEA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为中国政府制定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所以我国应积极完善保障能源安全的法律体系:第一,我国应尽快提出一个能源安全理念,并把它写入宪法,提高能源安全法律体系在法律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确保能源政策的制定;第二,加快制定能源基本法,把能源战略、行动战略和具体的政策充分结合起来;第三,特别需要完善能源单行法,应当以能源基本法为基础去制定和修改未来能源部门的法律,专业、详细的为能源安全政策的实施提供可行性的规定;第四,加大其他法域对能源安全的支持等。

四、对能源危机的反思与总结

未来,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将会越来越增强,在能源消费国与能源生产国双方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加强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合作,是确保能源安全、确定能源共同战略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②

第一、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市场,全球的石油消费国具有共同利益,各国应该通过常设性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第二、国际能源合作应当致力于降低石油进口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石油供应多样化,积极改进节能措施,开发替代新能源资源,以降低石油进口。第三、能源合作制度应当首先确立石油紧急共享制度,使工业国家平等分担将来可能发生的石油禁运或供应短缺风险。该共享制度和其他合作机制应当由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条约规则来确立,并通过常设性国际组织实施。第四、石油共享制度的运作不应当由成员国事先达成一致同意决定(因为它是一种预先的政治决定),而应当由秘书处来启动,当达到条约规定的供应中断水平时,纸进行供应中断评估的技术程序。第五、秘书处作为新的国际组织的中立机构,应当具有特别的前所未有的权力,包括排除阻挠成员国政府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采取行动的政治压力,以启动石油共享制度。第六、新的国际组织应当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决策制度,投票规则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主权平等原则,而应当反映现代国际组织决策的现实,包括实行多数表决以及根据成员国对决策事项的相对经济利益进行加权表决等。第七、应当建立综合的石油市场信息系统,包括有关石油市场透明度的一般信息和运作石油紧急共享制度所必需的特定信息。(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国际能源机构指出,中国在2007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See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2007,p.196.

②参见国际能源网:“国际能源论坛:油价应让供需双方都能接受”。

参考文献:

[1](英)R.贝尔格雷夫等主编,王能全、李绍先等译:《2000年的能 源安全》,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参见杨泽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第19~20页。

[3]参见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尤金2006年9月18日的讲话:“‘能源安全’的真正含义”。

[4]参见田春荣:“200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载《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3期,第31页。

篇5:国际能源

这些目标带来的是未来40年累计12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在经济性方面,路线图预计到2020年前后,陆上风电成本将与煤电持平。

这份路线图预计,如果将风电上网电价水平控制在0.55元/度以内,2009年规划的七大风电基地的经济可开发量就可达到7亿千瓦的水平。

在陆上和海上风电的布局方面,路线图的规划是:2020年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2021年-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2031年-2050年,实现在东中西部陆上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在解决并网问题方面,制定和实施风电分级和跨省区消纳方案,协调风电、其他电源和电网建设与运行,推进和完成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改革,这些均被路线图称作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篇6:国际能源

2012年12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华信集团旗下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能源政治论坛——暨中国—俄罗斯—中亚—里海国家油气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是在落实中俄两国领导人提出的“深化两国能源全方位合作”这一背景下召开的,以“构建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为主题。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和里海地区等多个国家百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能源公司高层人士参加了本次盛会。

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中国华信集团旗下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行政总裁陈秋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党委书记蒋庆哲和校长张来斌、俄罗斯农业-食品政策与自然资源利用委员会主席戈尔布诺夫、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等中外高层领导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陈秋途总裁代表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席叶简明先生做了开幕致辞。

会议在主会场发言之后,设置了四场分论坛,分别围绕构建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中-俄-欧盟能源格局“大三角”、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地缘政治、能源安全与上海合作组织建设等主题展开深入地讨论和交流。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增进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之间的能源学术交流,加深了在能源领域上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达成了共同构建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的共识,促进了这些国家能源企业之间的合作。

陈秋途总裁代表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席叶简明致开幕词

首届国际能源政治论坛现场

中美高端对话部分专家观点摘要

(一)能源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1、英曼上将的主题演说

关于选举年的中美关系,英曼指出,两国拥有非常不同的政治系统,美国的政治系统很大程度上被四年一届的总统选举所左右,但他强调,在选举年的政治表述,主要是针对国内的听众,不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任何影响。他表示,三分一的美国选民,都是独立人士,他们真正的关注,是下届总统是否有能力带领美国人走出困境。他指出,美国的总统虽是四年一届,但实际只有两年时间处理真正的问题,因为在选后需要花一年来安置各个职位、并需要预留一年用来竞选连任,双方要把握这两年时间,推动共同合作。

英曼强调,外交上,美国人拥有非常深远的孤立主义的传统,主张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即使是现在,这种传统思维仍在美国相当流行,最近共和党于衣阿华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显示,有20%至25%的选民,仍然有这种思维。他表示,美国在海外的军事部署,只是希望确保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以利于市场贸易和确保世界经济的繁荣,最近奥巴马政府在亚洲的战略部署,相信也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他强调,在军事上,美国目前并无打算将中国视为战略威胁,美国在亚太区的部署亦不会成为对中国的威胁,期望两国能建立合作的框架,并希望在此框架下见证中国的崛起。

英曼又指出,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以确保未来25年的世界繁荣,但同样重要的是,美国与日本的关系。未来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视乎这三大经济体的互动。英曼最后指出,尽管中美双方在政治结构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双方均透过各自的努力,达致经济的繁荣,成为伟大的国家,双方必须互相尊重各自的文化和制度,绝不能让这些差异干扰和平和繁荣。

在能源合作方面,英曼认为化石能源的地位依旧牢固,质疑在现阶段太阳能和风能取代化石能源的可能性,而近期在巴西附近海域发现可燃矿物质,又或加拿大的油砂,都无助舒缓石化能源的紧张,因为开采这些能源的成本,并不符合的经济效益。英曼认为,技术革新才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他指,当他还在海军任职的时候,美国政府曾是技术革新的领导者,由于不用考虑版权问题,可以轻易达致新技术的转移并普及,但现时,国防部在推动技术革新的的角式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私人企业。因此,如何保障私人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推动技术革新,至为重要。他认为,若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就知识产权进行诉讼,将有利推动新技术的开发。

不过,英曼亦认同,中美两国在能源合作上还是有广泛的空间的,他举例指,中美是世界两大产煤国,如何合作改进这种燃料,并减少其副作用,是双方共同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的所在。

2、法伦上将的专题演说

法伦上将在下午的专题演讲中,除了剖析中美两国的共同桃战和机遇外,亦对当天的研究会作出总结性的响应,他认为观念和态度在中美关系中非常重要,两国未来的合作进展,端视乎双方如何看待对方。法伦坦言,中美两国虽然因为现实而走近,因人口与经济等因素的相似而密不可分,但中美之间依旧存在着相当的不信任与猜疑。他认为两国在加强对话之前,需要改变各自一些预设的前提,以有利于两国合作动机的酝酿,而拥有了合作的动机之后,两国便可以利用和自的技术和长处,共同推动双方的发展,确保能源和国家安全。

(二)互信

博比‧英曼上将认为,中美两国在建立互信的过程中,必须对未来的困难与挑战有所掌握,对管理不慎带来的危机有所警惕,同时应避免受短期利益干扰,要将视线聚焦到引领未来20年以上的对话合作之上。他相信,即使在不同经济布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之下,只要双方都能尊重规则,就可以争取合作,并稳定地竞争。他还祝贺上海合作组织成功邀请阿富汗成为观察对象,此举对阿富汗的经济和治安有促进作用,并认为中美两国可以在反恐方面加强合作。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教授认为,中美开展互利合作,取决于双方的意愿与能力。在中美国力对比发生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维护和发展双边关系,依赖于两国如何处理彼此利益,以及如何看待彼此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运用的影响力。双方能否建立互信,可用一个公允的准绳即国际法进行衡量,这包括了中国遵守国际规则,以及外国不宜在中国遵守了国际规则之后依然施加压力。沈教授同时认为,西方不应将很多的个人行为视为国家行为,诸如在中国黑客袭击外国网站等问题上。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宋怡明(SZONYI, Michael A.)教授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特定产物,无法在一时之间消解。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危机的规避和管理机制。他认为,两国应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两国目前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在鼓励中国增加透明度的同时,也应鼓励美国对中国的政策透明度,并在特定议题上积极反思,对个别事件上的国家利益定义保持开放态度。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友法表示,中美关系再度走向低谷,主要原因包括双方对全球事务的不同看法,不同的全球治理目标,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美国对华制约和防范战略等等。中美两国需尊重各自核心利益,保持高层互访态势,充分利用现行对话机制,增加教育与文化交流,妥善解决问题和纠纷。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分校政治学教授傅礼门则指出,中美两国均了解到合则两利的道理,军事冲突不可想象。然而政治板块似乎正无可避免地走向军事冲突,这对两国人民而言均是灾难性的。他认为,此次研讨会致力于建立中美互信,对华府和北京之间的和平与互利合作有着不同寻常的积极意义。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何志平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两国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逐步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尊重。他认为互信是一切外交关系的根本,呼吁与会者真诚对话,防止中美双方因误判对方战略目的而反应过度。

(三)与日本的三边对话

本次研讨会着重针对最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部署、中日钓鱼岛争议以及能源合作等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沱生先生表示,三国领导相继换届,三国未来政策的取向中既有合作因素又有冲突因素。三国应采取一系列近、远期政策,避免误判,增加互信,加强危机管理与机遇管理。而矛盾有三种原因,包括结构性的矛盾、利益分歧和误解。对于结构性的矛盾和利益分歧只能管控,但是误解却可以消除。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潘振强少将表示,亚太地区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中美关系是这一新的力量结构和秩序中一对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他认为日本右翼崛起并非中国的宣传,世界各国的媒体都观察到这点,不久前韩国也曾呼吁日本正视历史。他呼吁美国应该促使日本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这将符合两国的利益,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原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法伦上将(Adm.FALLON, William)认为美国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本土的事情,做好自己的定位。当美国减少对外国的干预,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国就自然对美国有信心。对于近日的中日争端,法伦呼吁媒体在报导时应该持平,不应该激化矛盾。

日本原外务政务次官滨田卓二郎表示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并对主办机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表示感谢。他表示,在二战之后,日本人都根深蒂固的相信不应该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如果安倍内阁违背和平原则,就会失去日本人民的支持。并呼吁应该通过类似这次中美对话的机会,达到双赢的局面。

东京大学情报学教授松田康博认为,中国追求和平崛起,但是和平崛起需要付出相应代价。他也引述日本过去的发展经验,指出发展速度太快会导致一定问题,而现在中国的崛起速度已经过快,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常务理事小山坚博士认为,全球能源价格反复和亚洲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增加等因素,令能源安全对各国愈益重要,尤其是能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如日本、美国和中国。并探讨了三国可能的能源合作范围。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先生则认为,随着深海、非常规油气的开发,石油枯竭的悲观论点已成为杞人忧天。他认为现代的各国已经没有必要「为石油而战」,不应把合理的竞争夸大为对抗。

(四)核心价值与世界秩序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纪宝成表示,和平发展是全球化形式下不可逆转的趋势,中美两国应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包容双方的差异,追求共同繁荣和社会发展。

专研基督教文明的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表示,“经文辩读”必然反对任何个人的优先,种族的优先,文化的优先,意识形态的优先,也包括宗教本身的优先。或许这正是破除狭隘的“身份”立场,在多元处境中寻求价值共识的必要前提。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表示,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启蒙运动最为重要。然而由启蒙运动所形成的启蒙心态却有很大的盲点,例如是从极端的个人主义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他倡议在文化中国的理念下,建立一种超越启蒙心态的、新型的人文主义。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全球化为东方文明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根本上改变了三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失衡的状态。东西方精神文明与价值都内在地具有普遍性,在精神、价值层面,必须承认东西方各文明都具有普遍性,都是普遍主义,只是它们之间互有差别,在不同历史时代实现的程度不同,这就是多元的普遍性。

曾担任美国国防部国防政策委员会中小学组成员的葛来仪(GLASER, Bonnie S.)表示,美国单极时代已经结束,虽然美国在可见的将来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中国将持续不断地缩小差距。一些观察家预测,在2016至2025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中国的崛起得益于现在这个不可能颠覆的国际体系,但中国并不满足现状,这令中国可能尝试寻求改变。和平过渡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是可能的,价值观的对话是促进和平过渡的重要部份。

曾担任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的首席法律顾问罗凤鸣(ROOSEVELT-WELD, Susan),在会上讲解了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研究,尝试从法学的角度理解两国核心价值的异同。

精通中英双语,曾为江泽民、俞正声、李源潮、卡特、基辛格等中美政要做过翻译工作的戴博(DALY, Robert)认为,中国有很多好的价值观值得全世界学习。真正的价值观必定是可以被人评价的,个人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曾担任白宫高级顾问的阿米塔伊•埃齐奥尼(ETZIONI, Amitai)则认为,对话可以带领东西方文明理解双方的核心价值,但问题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找寻到平衡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创系主任李晨阳表示,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一个社会的理想生活可能有所变化,它的核心价值的配置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文化间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会的核心价值,会更有利于互相学习和沟通,也有助于各个社会(文化)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各自的核心价值,更有利于实现各自的社会理想。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国荣表示,我们需要将和谐与趋同性区分开来。中国的哲学在古代就已经注意并开始强调这一区别。趋同性意味着排斥多样性,最终会导致空洞和抽象的状态。但和谐蕴含了对多元性的包容,从而将丰富的来源和现实性的特点赋予给了文化。

(五)世界秩序的转化与能源合作

联合国大会第67届主席耶雷米奇认为,中日关系可借鉴欧洲这段历史,互相让步,以免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东亚圈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原美国中央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也表示,今天中日之间的纠纷可以借鉴欧洲经验,并呼吁中日两国应该向前看。

篇7:国际能源

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推广周

2012 China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Vehicles Industry Promotion Week

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展览会

2012 China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Vehicles Industrial Achievement Exhibition 展览日期:2012年10月17-19日 展览地点: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展览周期:每年一届 详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6号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支持单位:国家发改委 国家工信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财政部 国家商务部 国家能源局

协办单位: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

世界电动车协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车分会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

承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信息部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咨询公司 东都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

二、NEVIP—政府主导的国际化展览平台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探讨、交流各国政府发展战略、政策导向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市场开拓、新技术应用等情况;研讨产业高端及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作为“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推广周”重点活动之一的“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展览会”将于2012年10月17-1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主办,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能源局重点支持;并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举办的唯一国家级、国际性展览会,全面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以集中展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商业模式、智能电网等建设,并积极展出相关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最终致力于推动境内外投资合作、研发与生产互动,全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从而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集展示、采购、交流、合作于一体的世界顶级展览平台。

三、活动背景

2011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推广周于10月12至1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凯宾斯基饭店成功举办。展览会及论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各大部委给予了高度关注与支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信息资源开发部、世界电动车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车分会、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技术分会等行业组织给予了大力支持。美国驻华使馆、波兰驻华使馆、英国驻华使馆、韩国驻华大使馆、中俄机电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等使馆及商协会组织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展览会及论坛为期四天,参加企业420多家,展览面积达10000平米,论坛500人规模。本次活动得到了宝马、大众、日产中国、现代、赫兹中国、戴姆勒、一汽、北汽集团、广汽集团、比亚迪、长安汽车、郑州日产、陆地方舟、大连森谷、山东宝雅、北汽福田、京仪敬业、南京嘉远、紫

金青山新能源、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化、中海油、普天、力神、施耐德、Better Place、韩国KODI-S、ABB、GE、西门子、魏德米勒、拜耳中国、优科利尔、电巴科技、突破电气、上海永乾、嘉兆科技、艾普斯电源、中远通、舜唐科技、通合电子、凯翔科技、怡达电气、南都电源、泰丰汽车、亨通电缆、永泰电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盛装亮相。

作为展览会的互动项目与亮点,现场同期举办的试乘试驾和充(换)电演示活动引人注目,11家厂商提供的15辆新能源汽车参与了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近千名观众的参与。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展商代表和专业观众,均对展览会及论坛的专业性、高规格做出了肯定。论坛期间,组织领导嘉宾乘电动大巴参观了展览会,了解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新的技术、产品与市场,拓展了会议功能与眼界,使得技术、产品、市场三者形成良好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与对接。

四、展品范围

◆ 新能源汽车展区:电动公交车-纯电动车-太阳能电动车-电动清洁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氢能-生物燃料-天然气等各种新能源、清洁燃料及低排放、环保节能型车;

◆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建设展区:充电站智能网络项目规划及成果展示-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展示-太阳能、风能互补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技术产品-充电站配电设备-直接充电设备-管理辅助设备-充换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停车场充电设施、智能监控-充电站供电解决方案-充电站-智能电网解决方案-充电技术、连接器、电缆等相关技术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动力驱动展区: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燃料电池-电机-控制器-发动机-检测修复设备-有关的测试-监控-防护仪器-相关技术

五、参展费用

A区(标准展位):国内企业:RMB16800元/9 m2 外资企业:USD3500元/9 m2

B区(标准展位):RMB 13800元/ 9 m2 C区(标准展位):RMB 10800元/ 9 m2 室内光地(36m2 起租):国内企业:RMB 1580元/ m2 外资企业:USD 350元/ m2 * 双开口展位加收10% * 光地展位搭建时,须另向展馆施工管理办公室支付施工场地管理费。

篇8:国际能源

一、国际能源新形势

(一) 里海—俄罗斯—中亚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崛起

里海地区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三个国家及俄罗斯、伊朗部分地区。当前里海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在1100 亿至2400亿桶之间, 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8%, 该地区天然气储量保守估计也有20 万亿立方米以上, 占世界总量的35%以上。哈萨克斯坦政府宣布, 计划到2010 年将石油产量提高到1亿吨以上, 2020 年达到1.5亿~1.8 亿吨。2005年土库曼斯坦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2800万吨和1600万吨, 天然气产量和出口分别为850亿立方米和700亿立方米, 并计划到2010 年将石油出口能力提高到5000 万吨。

俄罗斯石油总储量约440亿吨, 探明可采储量约82亿吨, 占世界总量的4.7%, 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目前原油日产量超过950万桶, 出口约700万桶。在天然气方面, 俄罗斯能源大国地位更为明显, 拥有全球32%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 位居世界第一, 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 其周边邻国乃至西欧国家都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供应。

(二) 非洲石油潜力巨大, 国际能源地位稳步提升

尽管当前非洲地区石油产量较低, 但是该地区油气资源却十分丰富, 是大国争夺油气资源的潜在地区。2005年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达870 万桶, 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的11%。2006年, 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2亿吨, 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7%, 仅次于中东和北美, 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资源丰富地区;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3.72万亿立方米, 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9%, 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石油分析家预计, 未来5年内, 国际市场上新的非波斯湾出产的石油将有1/4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

(三) 石油价格剧烈波动

波动成了目前国际石油供应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07年, 在美元大幅贬值及大量避险资金流入石油期货的双重推动下, 国际油价从2007年1月18日的48.2美元/桶一路上涨, 并于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首次突破100美元大关。油价又在7月11日攻上147.27美元的历史新高, 离150美元整数关仅一步之遥。然而2009年1月初油价惊人地跌破35美元。

(四) 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

欧洲风电装机容量再创新高, 总装机容量超过了48000兆瓦, 总价值90亿欧元;巴西年均使用甘蔗生产44亿加仑 (165亿升) 的生物燃料, 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乙醇作为汽车主要燃料的国家;到2006年,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800万平方米, 运行保有量达到9000万平方米。全国有3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 年总产值近200亿元。

(五) 氢能方兴未艾

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 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涉足氢能开发和利用。国外氢能的发展不再单纯停留在技术领域上, 已产生了“氢能经济”新经济模式的理念。

(六) 核能的开发利用重新受到重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降低了人们对核电的热情, 1979年美国发生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后, 曾冻结了新核电站的建设, 但布什政权在原油价格飙升以后, 也开始重新考虑核电站的建造。日本也已经延长了核电站使用年限, 并重新审视了核电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近年来全世界核电发电量维持在总发电量的1/6左右, 达到了可以和煤电、油电、水电、气电平起平坐的地位, 核电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一) 能源总量不够丰富, 人均能源相对稀缺

我国煤炭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900亿吨, 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亿吨, 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 可供开采不过32年。我国储量最丰富的煤炭人均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55.4%, 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 11.1%、4.3%。

(二) 我国能源储量不均衡, 分布也不均衡

在我国常规能源中煤炭、水电储量丰富, 而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我国能源分布也极不平衡, 差异很大, 华北、西北地区集中了 80%以上的煤炭资源, 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而东北、西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作为能源主角的煤炭资源大量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与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地理错位。

(三) 石油供需缺口大, 对外依存度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1-2003年, 全国石油消费量从1.18亿吨增加到2.67亿吨, 年均增幅达7%, 特别是近两年来, 进一步加快增长势头, 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 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

资料来源: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 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

1.能源的生产结构

从1990年—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构成图可以看出, 煤炭产量比重很大, 一直在75%左右;石油产量比重一直低于20%, 近几年还呈下降趋势, 由1990年比重占19.0%下降到2007年11.3%;水电、核电、风电整体呈上升趋势, 由1990年比重4.8%上升到2007年8.2%;天然气比重很小, 有微小的上升趋势。

2.能源的消费结构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以煤为主, 1990年至2007年煤炭的消费占总比重70%左右;石油的消费量占总比重20%左右;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消费量的比重很小, 近几年比重略有上升。

3.我国行业能源消费不均衡

数据来源:自中宏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来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全部能源消费量的71%, 其次是生活费用, 再次是交通、运输等部门, 其余的行业消费能源很少。

(五) 能源利用效率低, 污染排放过多

能源效率低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我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单位能耗仅能创造不到0.7美元的GDP, 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 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 分别是我国的4.6倍和15倍。

三、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在国家能源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条件下, 中国政府已着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面系统的中长期能源安全战略, 应对国际能源新形势的挑战。

(一) 节能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不可能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中国极为有限的能源并没有充分得到有效利用, 能源使用仍然存在严重浪费, 节能潜力巨大, 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二) 国际能源合作战略

面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 我国政府采取了寻求在全球获取资源, 以来源与投资多元化分散风险的全球能源战略, 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 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 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一来, 我国拿到手的是实物, 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

(三) 石油储备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 已成为近几年国际原油市场的新形势, 目前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除了产油地区政治动荡、民族冲突外, 国际游资投机炒作的因素越来越多。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9.8%, 以前中国没有石油储备体系, 目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 在国际石油处于低价位时无法大量吸入, 油价上涨时又无法减少进口量, 形成“买涨不买落”的现象。为了缓冲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建立石油储备势在必行。

1.石油战略储备

在政治对抗、军事对抗或其他重大危机时, 石油储备能持续稳定供应国内需要;石油储备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 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 在应对石油生产出口国集团欧佩克不时实行“减产保价”和国际游资投机炒作时是一个有力武器。

2.石油期货储备

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的经验看, 除了美国在像海湾战争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曾经动用过外, 一般不动用战略石油储备。

国际投机资本进入石油市场, 利用石油期货工具借机炒作, 增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 加剧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 这是和平时期我国能源进口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 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不会发生拿钱买不到油, 关键问题是在什么价位买油。国际炒家利用石油期货工具加剧石油价格波动, 而我们可以利用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锁定进口石油成本。

(四) 科技兴能战略

要确立国家重大能源技术发展支持体系, 集中力量对影响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在基础能源技术的开发上国家应起主导作用, 用国家的投入聚集和吸引各方的投入;除了能源供应方面的技术研发外, 要重视能效, 加强基础科技和创新技术的开发;要不断扩大国际技术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我国当前要重点发展洁净煤技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海上能源开发技术、可燃冰开发技术、核能技术, 依靠科技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五) 新能源战略

随着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新能源成为未来主导。发展新能源的前景和意义, 已经为世界所共识, 实际上也已经是世界上产业争夺的第一焦点, 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要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

摘要: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应高度重视、全方位确保能源安全。伴随着里海—俄罗斯—中亚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崛起, 非洲挖掘巨大的石油潜力, 国际能源地位稳步提升等国际能源供给格局的新变化, 我国却面临能源总量不够丰富、储量不均衡、石油供需缺口大, 对外依存度高等能源安全问题。因此, 应实施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国际合作, 稳定能源进口;加强能源储备体系, 利用国际金融工具锁定合理的能源价格;大力进行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等能源安全战略。

关键词:能源安全战略,科技兴能战略,新能源,石油期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世界能源战略格局大走势[J].环球政情, 2004 (17) .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课题组.我国能源供求中长期发展趋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92) .

上一篇:四3班家长会流程下一篇:《玲玲的画》第一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