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024-05-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精选十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篇1

对盈利有影响不可否认但无需夸大

火电亏损的声音在火电上网电价下调尘埃落定之后旋即传出。尽管这种喊亏之声不免有些夸张, 但现实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数据显示, 2012年全年全国火电发电量为38137.51亿度, 按照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下调1.4分/度来计算, 总计对全行业的利润影响为534亿元左右。因此, 有电力行业分析师表示, 仅从2013年来看, 由于上网电价下调导致的利润损失与总利润相比较, 可以说是毛毛雨。也就是说, 此次上网电价下调, 对于2013年度火电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小, 而对2014年的利润有较大影响:证券分析师饶志按照2013年的数据预测, 此次下调电价将使得火电行业2014年收入下降5%左右, 净利润下降约18%。对于喊亏之声, 也可以理解为是火电企业对上网电价下调需要回吐部分利润的不满。实际上, 在煤价仍旧处于低位的状态下, 电企只是盈利空间缩小, 尚不会亏损。

火电喊亏与历史欠账不无关系。火电企业原本想在上网电价不变、煤炭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补一补旧账, 实现“咸鱼翻身”, 火电企业希望这样的情况多些时日。有电力行业专家表示, 截至2011年底, 火电行业亏损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 即便近两年盈利水平明显好转仍难补历史旧账。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 火电喊亏可以理解, 但在全国治理空气污染不可逆转的大势下, 这种喊亏之声只能被质疑甚至被反对声淹没。还有一种现实的情况是, 水电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大增, 从而可以抵消火电上网电价下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国投电力为例。10月11日晚, 该企业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 预计公司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加245%左右, 上年同期为68375万元。公司称, 雅砻江水电二滩水电站来水情况好于去年同期以及官地、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等水电站新投机组实现效益, 水电业绩同比大幅提高。因此, 因上网电价下调带来的总利润消极影响的确不大。

助推火电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

在火电上网电价下调的同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脱硝达标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的燃煤发电企业, 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1分钱;对采用新技术进行除尘、烟尘排放浓度低于30毫克/立方米 (重点地区低于20毫克/立方米) , 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的燃煤发电企业, 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2分钱。中信证券分析师吴非表示, 对燃煤机组脱硝和除尘的环保电价共计0.4分钱的上调, 以去年的发电量来计算, 共计152亿元, 而这部分是为了促进火电企业达到环保标准设立的, 随着各大发电企业火电厂脱硝和除尘的达标, 该部分资金最终将通过补偿形式归还给燃煤电厂。此消彼长是为了火电的清洁生产的进一步实现。

根据2012年火电发电量测算, 提高除尘和脱硝补贴标准后, 补贴规模在156亿元左右。基于目前脱硫改造已完成90%, 而截至去年底脱硝改造完成比例仅为27%, 除尘设施改造尚未呈现规模化, 现阶段政策的环保意义重于对电力行业本身的意义。而从调整的环保电价补贴来看, 有业内专家表示, 此次除尘为首次提出给予补偿, 标志着由脱硫、脱硝、除尘为主要内容的火电环保电价体系基本形成, 将加速推进火电生产清洁化, 与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保持一致。

调价对火电企业利润构成负面影响, 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相对有利。国家发展改革委原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在一次论坛上说, 截至2012年末, 可再生能源资金缺口超过200亿元。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对其补贴标准从0.8分/千瓦时提到1.5分/千瓦时, 虽略低于此前1.6分/千瓦时的市场预期, 但按照2012年底的用电需求测算, 将带来约300亿元的资金增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通知》所采取措施的理解是, 此次火电上网电价下调, 并不完全是因为煤炭价格下跌而下调上网电价, 更有扶持新能源行业发展、减少火电发电以降低污染, 提升环保水平的意图。从整个能源发展规划来说,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将迅速提高, 降价也有利于筹集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基金, 因此整体看利好环保行业中的脱硝设备和新能源的光伏行业。

需关注价格传导对煤企的影响

火电上网电价下调可能影响本来在冬季可以涨价的煤企。在业内人士看来, 虽然此次电价下调无关煤电联动, 但火电利润受损将难以避免 (至少不能完全避免) 地传导到煤炭企业, 煤价或再度承压。今年以来, 由于煤价不断下跌, 煤企日子难过, 电企收入却大幅增长。此次上网电价下调, 导致电企盈利下降, 电企或希图在煤企身上寻找平衡:极有可能出现的是, 此次上网电价下调后, 电企和煤企将再次进入博弈。但在煤炭市场供大于求, 煤企与电企的博弈中煤企本就处于下风的格局下, 煤企将会更加雪上加霜。

金银岛煤炭分析师蒲晓花表示, 电企将压力传导给煤企是一定的, 只是多少的问题。当前煤价在冬储拉动下刚有所回暖, 受电价下调影响, 煤价上涨过程中或会遭到电企的抵制。事实上, 煤价持续下跌已一年有余, 电厂不积极采购, 库存偏低。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煤炭行业最近处于难得的复苏期, 随着冬储的需求放大, 加之大秦线检修在即, 电力企业的采购积极性较之前明显提高, 所以大型煤企抓住时机调涨价格, 短期内其他企业也会陆续跟进。煤炭价格复苏在这个冬季到达之前正在缓慢爬升。有消息人士透漏, 神华集团近期的多个煤种出现了每吨3元~5元的上涨;中煤集团等几家在北方港下水的煤炭企业也在同步提价。在供过于求, 电企压力向下传导的多重压力下, 煤企能否实现冬季煤价持续爬升的现实只能拭目以待。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篇2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发展目标

产业化体系建设

预期效益分析

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政策与实施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制订的《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则进一步明确,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建设步伐。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 篇3

食用菌产业是庙耳岗村的主导产业。2001年,由该村实施的“食用菌加工生产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市级星火计划。该项目是通过村食用菌产销协会的建立和自主经营,实现从良种引进、繁育、栽培技术指导及产后加工,销售等服务一体化,带动全村及所在乡镇食用菌的发展,形成规模效益。2005年,北京市、房山区科委针对庙耳岗及其周边村食用菌生产技术需求,为推动“一区一品”优势产业开发,推动该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了”首都星火富民科技下乡工程”活动,邀请中国食用菌协会食用菌专家林彩民授课,并向种植专业户赠送科技图书,食用菌栽培技术光盘。到目前,该村已有食用茵标准化基地150亩,日光温室150栋,建有占地6亩的菌种厂和年产8800万棒的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菌棒生产示范基地。先后开发出白灵菇、杏孢菇、茶树菇、双孢菇、草菇,猴头菇等16个品种。初步形成了集“引种一制种一试验”、“示范推广一培训一菌棒生产配送一种植一产品回收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为进一步促进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化,北京市科委支持房山区实施“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包括实施“房山区食用菌科技服务体系”课题,该课题包括建立和完善产品配送体系,信息与培训体系以及建立食用茵协会等内容,将庙耳岗食用菌协会发展以及食用菌菌袋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实现专业制种,菌袋生产与配送,产品配送销售一体化的目标,逐渐形成集引种,制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条。

开发利用新能源

产业做大了,堆积起来的几千吨废弃菌棒成了问题,不解决就是新的污染源,庙耳岗村面临着新的课题。在房山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太阳能、秸秆气等新能源的利用,填补了能源的不足,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庙耳岗村把食用菌产业与能源建设结合起来,以食用菌废弃菌棒、玉米秸等为主原料生产秸秆气。投资544万元,建成日产气能力2万立方米的秸秆气站,铺设输气管线8000米,让全村215户村民都用上了秸秆气,取代了煤炭、液化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庙耳岗村现有菌棒生产基地1处,年产8800万棒(袋)食用菌菌袋。食用菌大棚220栋,每年产生菌棒废料300万公斤。秸秆气化站的建成,实现菌棒、玉米秸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让农民每年节约了生活支出600元以上,减轻了农民生活负担。

废菌棒还是城市屋顶绿化新材料——佛甲草的生长肥料。庙耳岗村为充分利用废菌棒,引进了佛甲草种植场,年消耗废菌棒100余吨。

为了让农村的夜晚也亮起来,庙耳岗村实现了村主要道路的亮化。2007年已完成安装125盏,其中太阳能路灯64盏,太阳能庭院灯61盏。

庙耳岗村采取村民投资,村集体补助的方式,让215户村民家家安装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在不增加村民负担的前提下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内涵,使村民一年四季都能在家洗上热水澡。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水,是庙耳岗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亮点。原来村里基础设施差,到处污水横流。现在路面全部硬化,在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下,铺设了安全饮水的管网,做到一户一表。村里实施节水灌溉、雨洪利用、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不仅收集雨水,还建起日处理能力达25吨的污水处理站和中水回用泵站。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即村民的生活污水经地下排水管线排放到污水处理站,在经过污水设备处理后、成为中水,中水存储起来,用于绿化和农业灌溉,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篇4

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2010年全球CO2排放总量303亿吨, 中国排放总量72.6亿吨, 约占全球份额的24%。而我国行业又数电力行业的排放总量最大, 约为33亿吨。我国《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6亿吨。其中, 2015年煤电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25克/千瓦时, 比2010年降低8克/千瓦时;2015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615.6克/千瓦时, 比2010年下降12.5%。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 虽然至少在2020年以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绝对总量的减排。但是同时, 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 , 发达国家如果完不成减排任务, 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 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作为自己的减排量。这种既减排又赚钱的CDM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免费午餐”。因此, 电力工业CO2减排对于我国实现中长期减排目标、乃至于全球碳减排努力而言,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适用于电力工业的主要减排方式分析

(一) 减排方式。

总体上看, 电力生产过程中的CO2减排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针对化石燃料电站的各种碳减排措施, 包括:节能技术、以天然气联合循环 (CCGT) 为代表的低碳燃料发电、CO2捕获与封存 (CCS) 等;第二类是指采用非化石能源的CO2近零排放发电技术, 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发电技术等。

(二) 适用于化石燃料电站的减排方式。

1. 节能技术。

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 从而在生产相同电能的同时,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与CO2排放, 即“节能减排”。这是一种成本低、思路合理、综合效果好的“一举多得”的减排方式, 目前在我国电力工业中受到高度的重视与推广。电力生产中节能通常以提高发电效率为目标, 常见方式包括:一是改变发电机组构成, 以大容量高参数的先进机组替代落后、高耗能的小机组, 业内称“上大压小”:二是现役机组以节能为目标的技术改造, 例如以热电联产方式运行的热电厂的应用, 使电厂的热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并较之分别生产电、热能的工艺节约燃料;三是积极发展各种先进高效的发电方式, 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 以及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发电等。

电力工业通过节能来实现CO2减排的效果显著, 以上大压小为例, 600MW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的供电煤耗可低至280~290g/ (k W·h) , 相对于传统亚临界机组可节约标煤30g/ (k W·h) ;按年运行5, 000h计算, 则一套600MW机组每年可节约标煤9万t, 减排CO2约25万t。同时, 由于容量扩大带来的规模效益, 这使得大容量、高参数先进机组的单位造价往往与小机组持平甚至有所降低;而很多节能技术改造和运行优化的资金投入并不高, 所节约的燃料费往往可以抵消投资甚至有盈余。因此一般而言, 节能减排不仅减排效果好, 而且其经济性能通常也较好, 是发电技术升级、走现代电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行业通过“上大压小”等节能措施, 已将供电煤耗从2010年的333g/ (k W·h) 降至2012年的326g/ (k W·h) , 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4, 620万吨, 可实现约1.24亿t CO2的减排量, 对全国减排目标贡献巨大。

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现役机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节能减排的潜力有减小的趋势;另外, 由于电力工业火电装机容量增长很快, 因此虽然节能减排降低了CO2排放强度, 但电力工业总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与CO2排放总量仍可能快速增长。

2. 使用低碳化石燃料发电。

提高天然气、煤层气等低碳燃料使用比重是控制电力生产过程中CO2排放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以天然气为例, 其单位热值的含碳量仅为煤炭的60%左右, 同时, 燃用天然气可采用效率更高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CCGT) , 其发电效率可达55%~60%, 较常规火电机组提高15~20个百分点, 并有很好的调峰性能。因此天然气发电的单位电能CO2排放可比传统火电机组降低50%~60%。经济性方面, 燃气发电的单位建设投资与常规火电机组相当、甚至较低, 发电成本虽然较高 (主要由于气价较高且年运行时间较短) , 但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尚能接受。

发展低碳燃料发电的主要瓶颈在于资源量的限制和成本的压力。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 可用于发电的天然气资源严重不足, 导致我国的燃气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很少, 其减排作用也相对有限。未来能否以较低成本获得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或者以较低成本获得新能源 (如煤制天然气、沼气、煤层气等) , 是决定低碳燃料发电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天然气的探索和生产形势大好, 为“以气代煤”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可能。

3. CO2捕获与封存技术。

CO2的捕获与封存技术 (CCS) , 是指通过碳捕捉技术, 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CO2分离出来, 再通过碳储存手段, 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CCS技术包括CO2的捕获、运输和封存等环节, 其中CO2捕获主要有燃烧前捕获、富氧燃烧及燃烧后捕获3种技术路线。采用CO2捕获与存储技术可以减少电站CO2排放的80%~95%, 理论减排潜力巨大。但由于CO2化学性质稳定、需回收的量很大, 且电力生产流程中CO2一般已被N2气稀释, CO2浓度很低 (一般15%以下) , 使待分离气体的流量很大。量大、浓度低、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使CO2捕获往往伴随着巨大能耗, 导致能源利用系统效率大幅下降, 例如,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超 (超) 临界机组如捕获烟气中90%的CO2, 其系统效率将由41%~45%大幅下降至30%~35%, 效率降低在10个百分点以上, 这一能耗代价显然难以接受。目前, 国内已有几座CO2捕集示范工程投入运行, 这些小型示范工程基本上验证了CO2捕获流程的可行性, 对我国作为火电技术大国拥有完整的CO2捕获设备与技术储备意义重大;但是显然, CCS目前的能耗和成本仍太高, 尚难以大规模推广运用, 因此需要加强对CCS技术的研发和示范, 以期实现未来CCS在技术上更成熟、其减排的能耗和经济代价进一步降低。

相对于传统煤粉电厂, 煤气化多联产系统在低能耗碳减排方面则更具优势。煤气化多联产系统是指以煤、石油或石油衍生物等固体和液体燃料为原料, 气化后生成合成气, 再以合成气为基础, 同时生产化学品、电能、热等产品的能源转化系统。以气化为基础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 发电系统由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两大部分组成。由于所产生的合成气在燃机轮机中燃烧之前能进行洁净, 去掉颗粒物、硫、氮氧化物, 因此其排放物要比传统电厂少得多, 从而进一步降低碳捕获的能耗和成本。在最近CCGT热效率60%的基础上, IGCC的热效率大约是51%, 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60%。

(三) 非化石能源发电方式。

1.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主要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地热发电等。一般而言, 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 除了在设备、耗材制造中产生CO2外, 在发电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直接的CO2排放, 可视为CO2近零排放的发电方式。不仅如此, 可再生能源发电还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降低多种污染物的排放。虽然可再生能源存在能量密度低、不连续、波动性大、发展初期成本高等问题, 但随着制造、材料与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有望在近期内逐渐得到解决。因此, 根据技术成熟度、资源量等情况, 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是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2. 核能发电技术。

核能发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核电在生产过程中无直接的CO2排放, 是电力生产过程中CO2减排的重要措施, 同时, 其电能质量高、成本具有竞争力;但由于核裂变技术会产生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 核安全成为了核电发展的首要问题。同时核电厂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高、不能用于调峰等缺点, 这些尚需进一步发展。但综合而言,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核电是保证能源供应、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改进能源结构的重要发电方式。2012年全球核电发电量为2, 346TW·h, 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1%, 而主要工业国家, 如瑞典、法国等国的核电比重均超过20%, 分别高达38.1%和74.8%。

近两年我国核电发展很快, 截至2010年底, 我国大陆在役核电机组达到13台, 装机容量达到1, 082万千瓦, 近5年平均增长9.59%, 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1.12%, 在建规模3, 395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 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 000万k W。

三、电力工业碳减排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 减排成本的分析和比较。

对各种减排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时, 减排成本的估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减排成本是指减排单位CO2所需付出的经济代价, 体现某种减排方式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显然, 减排成本越低, 该减排方式的经济性越好, 可行性越高。

对于电力生产过程而言, CO2减排成本可采用式 (1) 进行计算:

其中:Cavd为CO2减排成本, 即平均减排单位CO2所带来的经济代价, ¥/t;Ccoal和Calt分别代表传统燃煤和采用某种减排手段后可替代燃煤发电技术的发电成本, ¥/k Wh;Rcoal和Ralt则分别代表煤电和采用某种减排手段后可替代燃煤发电技术的单位CO2排放量, g/k Wh。

由式 (1) 可以看出, 当作为基准的传统燃煤电厂的平均发电成本和平均单位电能CO2排放量确定时, 某种减排方式的发电成本和单位电能CO2排放量越低, 其减排成本也越低。

表1给出了各种减排方式的发电成本、减排量和减排成本。其中, 部分减排方式在某些情况下的减排成本为0甚至为负值, 表示相对于传统燃煤电厂平均水平而言, 能够在发电成本不增加甚至降低的情况下, 实现CO2减排。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 在4种化石燃料电厂减排方式中, 节能方式的发电成本和减排成本最低, 反映出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安装有CO2捕捉设备的燃煤电厂次之;CCGT因为一般供热, 且气价较高, 这也是阻碍其大规模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 对于各种非化石能源发电而言, 水电的成本最低, 这是水电一直以来稳步发展、成为仅次于煤电的第二大发电方式的重要原因;核电和风电的成本较低、且减排成果显著, 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生物质成本较高但尚能接受;比较而言, 目前光伏和太阳能热发电的成本非常高, 尚需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发展初期高成本瓶颈;而随着发电规模、转换效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 全产业链的成本快速下降, 太阳能发电的技术经济性将明显改善。

另外, 目前我国除太阳能发电外的大部分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减排成本相对于CCGT及安装有CO2捕捉设备的CCGT电厂而言更低, 这意味着仅从经济性考虑, 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相对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而言更具优势;同时,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应用规模的扩大,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 进一步加强了非化石能源发电在碳减排领域的竞争力。

(二) 减排技术的效益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 与传统燃煤电厂相比, 除了核电和水电, 大多数减排方式的减排成本是相当昂贵的, 即使是增加了CO2捕捉设备的燃煤电厂。但是如果碳交易价格在500元/吨甚至更高的话, 那么企业就会有减排的动力, 然而光伏和太阳能热发电仍是一项昂贵的减排方式。

四、结语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对各种CO2减排方式下的减排成本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力工业减排战略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 应全力提高化石能源电站的发电效率, 积极运用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和整体煤气化 (IGCC) 等先进洁净燃煤发电技术, 大力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在资源保证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 适当发展天然气联合循环等低碳燃料发电方式。

第二, 应坚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战略方针。由于各种非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技术特性、资源量以及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未来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发展很有可能呈现梯队式发展模式。近期, 合理适度地开发水电, 大力发展核电, 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小型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生物质发电等。长远之计, 加强核聚变能、可燃冰、海洋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开发利用, 为今后实现能源升级替代做好储备和技术支持。

第三, CO2的捕获与封存技术 (CCS) 具有很高的理论减排潜力, 但由于成本高、存在较高的技术和成本风险, 且会加剧化石能源的消耗, 所以近期尚不宜在电力工业中大规模推广应用。但在CCS基础研究与技术储备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研究重点应是如何降低能耗和成本, 以及确保CO2运输、存储的安全等。

第四, 在全球减排的总趋势下, 为实现电力工业CO2减排这一目标, 任何一种单一的技术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 而需要重视各种减排技术路线的综合应用。坚持根据各种减排技术的成熟度、规模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CO2的减排技术, 如火电机组集中的地区应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措施, 并加强CCS、CO2综合利用等技术储备与示范;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通过大力发展相关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来实现有效的碳减排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报告[R].2011

[2]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火电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 (2012) [R].2013

[3] .孙德栋.基于碳交易市场下的火电机组低碳电力成本效益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 2013

[4] .姜国庆, 穆东.到2020年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减排成本测算[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再生能源的摩尔定律 篇5

“石油公司应该更像科技公司那样思考。”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雪佛龙公司在2011年的一次公众宣传活动中如此道来。其实,这不仅仅是石油公司该学习的事情,全球各个行业亦值得认真去思索。自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开始因计算机行业而发生巨大的变迁,而这种改变放在以前根本是难以想象的。那么,我们的能源公司,尤其是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公司,是否能够达到与数字时代类似的转变呢?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晶体管要10美元左右,但随着晶体管越来越小,直小到一根头发丝上可以放1000个晶体管时,每个晶体管的价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摩尔定律,描述的正是计算机技术的规模急剧扩张而成本持续下降的现象。1965年,这种动态的描述首次由戈登·摩尔发表在《Electronics》杂志的观察评论报道中。众所周知,戈登·摩尔是半导体产业的先驱和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预测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年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年翻两倍以上,而这个尺度效应将持续至少10年。摩尔在业内的地位和专业素养使得他的这段话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一预测,在1972年被称为“摩尔定律”,并在近50年的光阴里指导着一个蓬勃发展和日益强大的行业。

许多人认为,摩尔定律是由计算机电路内在品质的自动驱动,摩尔本人也同样认为是技术创新的先天步伐。1975年,他在国际电信联盟(IEEE)的演讲中重新校准他的预测,把“每年翻一番”改为“每两年翻一番”。不过,即便是是戈登·摩尔,亦无法看到未来的剧变。因为,当今计算机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纳米技术和半导体材料的突破,而这些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对人类而言是完全陌生且无法预计的,它们与摩尔之前核心的尺度效应并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由于摩尔定律的行业影响,它依然适用且作为一个明确可信并广为接受的指标。它创造了一个计算机电源每两年增加一倍,会产生巨大的金融机会的期望。于是,工程师和企业家开始抱团,以实现这些收益,从而吸引大量的稳定的资本投资,而实际上,这一切反过来又将激发产品的创新。技术成本和价格的下降,无疑会导致更多更高的要求,去推动更多的创新投资,并带来了更多的成本降低。

戈登·摩尔2005年在电视主持人查理·露丝对他的采访中承认了这种力量,他说他的定律其实是“一种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当露丝问及摩尔定律是否将永远成为历史时,摩尔回答说,“浅谈英特尔的技术,技术专家认为他们仍然可以合理清楚地看到未来4代,这比我过去能够看到的更远。人们的创造性的思考是惊人的!他们可以思考清楚那些由于科技进步而限制速度的明显障碍。

此后,就摩尔定律如何普及的问题,摩尔谈到了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ITRS)。ITRS的目的在于确保集成电路(IC)和使用IC的产品在成本效益基础上的性能改进,从而持续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和成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ITRS)能够通过全球芯片制造商、设备供应商、研究团体和consortia的协作努力,一起解决共性技术问题。“联盟组织认为,我们必须不停地去解决问题”,他补充说,“或者做到稍许的超前。”

电力、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都是老行业,用的都是传统基础设施。许多能源技术,包括光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或更早。创新涉及的是液压机械,地质监测,传感,和风能设计等不同领域。但由于相关企业的分散性,他们的利益经常发生冲突。

同时,推动今天多数能源投资最艰巨的地方,不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而是价格波动、石油储量接替率和政府规章等外部因素——如碳税或邻避(“不是在我家后院”)的限制。高新技术企业会清楚地看到摩尔定律存在的重要性,如果他们不能创新,就失去了机会。但是在能源产业却并不存在没有创新的处罚。因此,一些投资者虽然在推广清洁能源,但他们的紧迫感却很容易消散。事实上,在过去,能源公司往往只支持一种创新,以改善其目前的业务模式的边缘。因此,在2009年,当美国可能通过一项气候法案的时候,煤炭和石油的公司大力支持一种被称为CCS(碳捕获和封存)的技术,其实主要是因为它能投资在石油和燃煤电厂。

然而,在经济,环境和人口发展趋势变化的大背景下,摩尔定律的权威可信度,使得人们产生了摩尔定律亦适用于能源的想法。第一大趋势是全球性的需求。未来40年内,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增至三倍。由于数十亿人进入消费经济,全球每年的能源使用将急剧飙升——根据数据可以估计出,石油需求将从2009年的约3立方英里(CMO)上升到6~9CMO(CMO是由SRI国际公司的起重机工程师休伊特发明的计量单位,衡量各种能源的使用)。与此同时,化石燃料的使用将越来越多。而可再生能源目前只能提供全球能源的一小部分——2009年,风能和太阳能,合计还未占到全球能源生产的1%。所有形式的能源供应放在一起未必能满足需求,没有一个模型,能如摩尔定律驱动的创新去不断地循环。

另一个趋势则是,能源产业将越来越依赖技术创新。传统的石油储备,估计要低于35CMO,在本世纪中叶就很可能会被耗尽,而非常规泥岩及焦油砂储量估计高达300CMO。因此,将会有持续且巨大的投资用于煤炭,天然气和非常规石油生产技术。一些观察家注意到,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尚未对投资者造成风险,但他们已经变得足够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创造新的市场,这本身便能引发新的投资兴趣。

甚至有摩尔定律式的成本在几个能源部门减少的迹象,虽然目前的步伐远不及其在高科技方面那么快。举例而言,用于电厂产生电力的天然气涡轮机,在1955年和1980年间,以10倍每年的能力递增,每次成本减少20%和10%之间。在那些年里,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以天然气为基础的千瓦成本,下降至其原有成本价格的约1/5。

研究人员还考察了日本光伏电池的数据。他们发现,1973年至1995年,每千瓦的成本竟下降了90%之多。而另一个例子则是发现了安装太阳能的商业模式的经济学。多年来,很多商业楼宇业主和管理者推迟安装太阳能系统,因为其预期成本——巨大的前期资本支出和日常操作和维护费用。然而,在2003年,美国光伏企业SunEdison去除了这些障碍,由太阳能提供服务。保障客户在屋顶以外没有资金投入的长期电力合约。这些成功的经济从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允许了SunEdison在未来能提供更多类型的专利装置。

业界仍然在等待它的戈登·摩尔,一个能建立采购能源和使用可行的期望,带动投资和促进创新的可信性和洞察力的人。可以想象,例如,2010和2050年间,每4年太阳能技术所提供的全球能源的份额将增加一倍,每7年风能技术提供的份额将增加一倍,这将与历史记录相一致。根据清洁技术博客作家约翰·艾迪的研究,从1979年至2009年的30年期间,全球太阳能发电能力年增长率为33%,到2020年预计将超过40%。根据风力能源研究小组BTM Consult的研究,2000年和2010年之间,风力发电能力每年增长25%到40%之间。使用这两种技术,成本能始终下降20%,每种发电的能力提高一倍。如果等成本曲线可以被证明是可靠的,那么人们按预期的2050年下降约1/10的现行税率计算,太阳能发电成本将降低到约1/10,风力发电成本将降低到约1/5,不依赖政府补贴。

不过,这种增长并非易事。太阳能和风能均为国土非常密集型技术,它们受控于自身的环境影响。它们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除非开发基础设施来补给,如:无缝并入电网或改善能源储存技术。如果能源部门开展变革,它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对于能源和碳的一致和周到的公共政策可以促进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经济转型,可再生能源也有潜力实现快速增长和创新。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篇6

1 建筑能耗的相关阐述

在生产和制造建筑结构所用的材料时, 会消耗一定的能源, 有一些能源在建筑物的建设施工中被消耗掉, 还有一些能源在建筑物的应用过程中被消耗掉, 总的来讲, 从建设到应用建筑结构, 都会伴随着一定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的施工与应用的整个过程中, 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可以说它是其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就建筑能耗而言, 指的是在应用建筑的时候, 将一定的能源消耗掉, 涵盖家用电器、炊事、热水供应、空调、降温、照明和采暖等。从广义上进行分析, 不但涵盖建筑施工能耗和建筑材料生产能耗, 建筑使用的能耗也被包含于其中, 有着非常广泛的范围, 跨越了民用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多个领域中。

2 具体的应用情况分析

2.1 太阳能的应用

在我们国家, 对于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有20 多年的历史。通过太阳能, 能够节约大量的煤炭和电力等能源。通常利用全年日照总时数和全年总辐射量表示太阳能资源。在我们国家的新疆、甘肃、西藏、青海等地区, 这种能源的覆盖量最高。其中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对能源进行应用:

(1) 太阳能空调系统。就是通过太阳能转换光热, 通过热能制冷, 方法多样, 例如蒸汽喷射式制冷、吸收式制冷、压缩式制冷等。

(2) 太阳房。对太阳能降温、采暖的设计方法进行应用, 令外界环境和房屋内活动主体空间构成缓冲温度区, 进而实现降温和采暖的目的。这种被动式太阳房不需要将特别的动力设备安装出来, 并且应用的非常广泛, 特别是在气候炎热或者寒冷的地区。这种装置能够完成60%-70%的节能, 有20%-40 千克的标煤在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中能够被节约出来。有着极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 同国外进行比较, 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 太阳能供热技术。这种技术方式指的是对真空管集热水器和平板集热水器进行应用, 对其中存在的太阳能进行吸收, 进而对冬季采暖或者建筑中生活热水的需求给予满足。按照应用目的与系统规模的不同, 有这样几种太阳能供热技术: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式太阳能供热系统和家用小型太阳能热水系统。

(4) 太阳能制冷技术。尤其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在建筑结构中对热需求很大, 并且没有过高的太阳能辐射强度, 太阳能辐射强度在夏季的时候又非常的高, 这样就很少的需要热量。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太阳能干燥冷却、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蒸气压缩制冷等为太阳能制冷的主要内容。基于可靠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考虑, 当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要属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 在该制冷系统当中, 对于技术的发展上, 太阳能集热器对它的限制较大。在超过了90℃的高温下, 平板集热器的效率会不断降低, 聚焦集热器和真空管集热器在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被广泛的应用, 所以, 在国际上应用最多的还是太阳能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

2.2 在建筑中应用地热能

(1) 地源热泵技术。这种技术为一种新型先进的环保空调装置, 不但能够降低费用, 同时可以有效的节电, 在民用住宅和商业建筑中它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有两种类型的地源热泵, 其一实对热泵技术进行应用, 抽出恒温层内的地下水, 在交换了其中的热量之后, 再向回输送;其二, 土壤热源泵技术, 对地下水中的能量或者浅层常温土壤进行应用, 当做能源, 将管道埋在地下, 进而对其中的能源进行充分的吸收。

(2) 地热发电技术。云南、台湾、西藏等地区是我们国家适合发电的主要高温地热源地区。通过同意大利和联合国开发计划总署等的合作, 西藏对那曲和羊八井等地区的地热源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勘探及应用。

(3) 低温地热采暖技术。将低温地热采暖技术应用到建筑结构中, 将常规的能源可以有效的进行节约, 将大气污染问题减轻, 把采暖所花费的费用降低。此项技术在我们国家也逐渐走向成熟, 现实中的很多设备都已经完成产业化生产与制造。

2.3 在建筑供电中已应用风能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是风力的主要应用范围, 凭借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是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在利用增速机来提升其旋转的速度, 进而带动发电机完成发电。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大型风力发电机为风力发电机的主要类型, 但是, 微型风力发电机或者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在建筑上应用的最为频繁。

但是, 同一般的能源进行比较, 还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存在风力发电中, 因此, 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式进行解决:首先, 连接起电网, 实际上, 电网在其中就发挥着蓄电池的功能;其次, 对大型蓄电池进行应用;再次, 对风力-光伏互补系统进行应用;最后, 对风力-柴油机互补系统进行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发现, 对于后三种方案可以积极的应用到建筑风力发电技术中。

3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 将新能源、开再生能源开发出来并进行应用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我们国家环节能源紧张趋势、环节环境危机和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 在有关政策的带动下,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一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但是, 在我们国家的建筑工程领域中, 对于新能源和开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还不够高, 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总结经验。对此, 文章通过下文就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究。从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 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节能减排的先进理念, 当前, 一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的被应用到建筑工程领域中, 对此, 文章通过下文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应用及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乔广友.绿色能源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应用探析[J].民营科技.2011, (11) :311.

[2]孙桂琴, 王逸凡.谈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3, (32) :178-180.

[3]倪珅, 王全福, 王方.浅谈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 (3) :35.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能源问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交往日趋频繁,英语交流技能的培养在我国各级教育培训中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和强调[1]。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部2001[4]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提出,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 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 “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为适应能源工业的新发展而开设的面向能源、化工类专业的课程,主要讲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技术应用实践,是一门融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结合世界各国的新能源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双语模式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能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先进技术,这对于培养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2-3]。

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双语课程设置背景

新能源也称为非常规能源,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外,刚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与常规能源相比,它们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可以循环使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特点。重视和研究开发新能源,既可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突破当前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又可改善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为未来社会提供更优越的能源。发达国家工科类专业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已开设能源和环境相关课程,如Renewable Energy,Sustainable Energy或单独的Solar Energy,Wind Energy等课程。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也都开设了相关课程[4-5]。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理工科大学生迫切需要具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相关知识。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发展现状,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等,有大量的英文资料可供参考,因此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必要且切实可行的。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知识和主要技术,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趋势和研究进展; 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双语课程实践

2. 1 教材的选取

合适的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内容需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难度适宜,英文表达规范,简明易读。经过多方考察,选取Richard Dunlap编写的Sustainable Energy作为双语课程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且文字阐述清晰易懂,专业难度适宜,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理工科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该书作为教材存在着专业性不突出的缺点。因此,选取Nancy Carpenter编著的Chemistry of Sustainable Energy作为辅助教材,实际授课过程中增加能源化工相关内容,强调课程能源化工专业特点。

2. 2 教学内容

“新能源与和可再生能源”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复杂多样。考虑到课程的专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和补充。教学内容分为九章,分别为: 绪论、太阳能、风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氢能。其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为教学的重点章节,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质的化学转化,以及燃料电池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不同能源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和设备、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工业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教学内容也应随技术发展而更新调整,除了教材和参考书之外,将查阅的文献资料,包括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等,作为补充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学生可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作为课后拓展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和自学能力。

2. 3 教学方法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双语课程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多,其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很快。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分组自学和课堂讨论等形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对专业英语术语和理论知识内容等进行双语教学讲解,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锻炼学生英语口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分组自学和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工协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讲授两个阶段来完成。将学生分组,每组五至六人,并分配组长; 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课后组长进一步组织分配,学生查阅资料并自学,再由组长组织讨论学习,并协作制作课件。课堂讲授阶段,学生按规定时间轮流讲授课件内容,结束后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参与讨论。通过分组自学和课堂讨论,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参加教师相关科研项目,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有意向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科研的学生打下基础。

2. 4 课程考核

考核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平时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平时成绩包含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率;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全英文出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3 结语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篇8

德国是可再生能源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德国能源和水利联邦协会最新统计,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2009年底已占德国电力消耗的16%, 远远超过欧盟为其成员国设立的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消耗12%的目标。

2009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萎缩5%。与此相适应, 电力消耗也比2008年减少5%。在其他行业不景气的同时, 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却由2008年的927×108 kW·h上升到930×108 kW·h。这主要得益于生物质能和光伏发电的增长。

在可再生能源中, 风能占发电量的比重为6.4%, 生物质能占4.4%, 水电占3.3%, 太阳能占1%, 垃圾发电厂占0.9%。尽管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 但是在市场化的情况下, 德国可再生能源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 主要归功于可再生能源法。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 高于市场价格的部分, 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随着气候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对碳排放严格的控制以及对其征税的普及, 传统发电方式的成本将与日俱增。与此相反,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日趋下降。它与传统发电方式成本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从这个意义上说, 今后10年或许是可再生能源迎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根据德国目前的技术, 德国一权威机构预测, 德国的CO2排放到2020年时可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0%为了保险起见, 德国对外承诺减少40%。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 到2050年德国实现零排放应当没有问题。所谓零排放, 实质就是用可再生能源全部取代矿物质能源。

德国提出这一远景设想既有国际政治的考虑, 也有国内经济的因素。首先, 它可以使德国经济逐步减少对国际能源的依赖, 以致减少进口开支。其次, 它可以促进德国的技术进步, 进而产生一个相当大的产业。第三, 这个产业可以创造相当多的就业岗位, 从而确保德国国民的福利。第四, 这个产业在国际上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市场前景极为光明广阔。第五,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可以发挥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意义重大。

据悉, 德国莱法州政府已经决定, 从2010年元月1日起, 80%的公共建筑, 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博物馆、法院和警署大楼等, 全部采用“生态电流”。剩余20%的公共建筑, 在现有合同到期后也全部改用生态电力。这样做的目的有2个。a) 扩大生态电力的市场;b) 给老百姓作个选择清洁能源的样板。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篇9

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 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 不可能再重新产生。可再生能源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 是洁净能源, 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经过多年的发展, 它已经开始在能源供应的战略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 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的区际间均衡发展, 也包括代际之间的均衡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河中, 各代人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 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和生存权。如果每代人都毫无节制地耗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 不对其进行合理分配, 那么人类生活将一代不如一代。二是协调性。可持续发展观视人类社会为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 其核心思想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要相互协调发展, 实现良性循环而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人类通过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与资源代际分配的关系, 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统一。

2.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的内在要求

随着生产制造技术的日臻成熟, 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能源消耗需求量日益扩大。如何合理地解决能源供应, 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调整能源供应结构, 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是近期的重要任务, 可再生能源将对此作出巨大贡献。

3.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选择

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 是造成大气和其他多种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资源的同时, 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与生态, 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可再生能源对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与人类社会友好的能源。

4.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农村边远地区用电和生态建设的有力杠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 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每年约消耗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量。截至目前, 我国仍有400万户, 共约1300万人口没有用上电。由于这些县城、村镇及散居牧户, 地处边远, 远离电网, 用电负荷小而且分散, 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通过延伸电网实现供电。而这些人口中大多恰好分布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 因而, 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既可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的电力需求, 又是改善生态环境一个重要手段。目前, 我国边远地区的农民连基本的生活用能都没有保障, 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资源, 为其提供电力和清洁能源, 不仅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为改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

5.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提高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因素

能源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 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基本走向。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已成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考虑之一。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和石油进口量的增加, 确保国内能源供应安全, 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能源安全的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问题对我国显得越来越重要, 对环境的破坏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当前我国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能源消费总量大, 人均能耗低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 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加速经济的发展, 消除贫困仍然是我国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2.1%,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然而, 我国的能源消费水平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还很低。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08吨油当量,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6%, 是美国人均水平的13.4%, 日本人均水平的26.7%。在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 传统生物质能源占60%以上, 每年生物质能源消费量相当于2.5亿吨标准煤以上。

2.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严重偏离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

长期以来,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 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是客观上造成我国能源经济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产品能源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根本原因。目前,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在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 完成由煤炭向石油的转换后, 正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

3. 能源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大, 新结构危机压力将会增大

我国能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现存的污染, 更重要的是未来潜在的能源需求增长对国内环境的巨大压力。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难于获得现代能源供应和服务, 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 不得不依靠传统的生物质能, 这导致了我国生物质能的过度消耗, 由此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从长远来看, 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受到环境容量方面的制约, 今后如果不采取包括节能减排、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各种伴随能源消费和使用而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将愈演愈烈。尤其令人忧虑的是, 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一旦污染和破坏后果发生, 其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将成为国家将来的经济重负, 这将反过来严重制约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 能源资源相对贫乏, 长期能源供应将严重短缺

由于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人均的能源消费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今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长。从目前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来看, 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低于4吨标准油, 假若2050年时我国的人口维持在15亿左右,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同于现在25000美元的国家状况, 届时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油, 这一能源需求量约为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65%, 为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4.8倍, 这就表明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的需求增长压力。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十分贫乏。从长期来看, 国内能源供应将面临潜在的总量短缺, 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供应将面临结构性短缺。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主要措施

1. 大力发展节能技术, 开展节能运动

一是要切实树立可持续能源发展观。国民经济增长必须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将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双重拉动, 来保障高效、经济、稳定、安全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并认真处理好国民经济良性增长与能源的合理消费的关系。二是要认真制定国家能源开发长期规划。从能源资源和人类技术发展情况来看, 21世纪特别是前半叶人类利用的一次能源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 但核能、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在化石能源中, 石油、天然气在前期仍占主要地位, 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将有较大发展。煤的地位在21世纪后半叶将更为重要。在能源终端利用形式上, 电能的比重将不断增大, 而在移动能源方面, 未来氢的利用有可能将占有重要地位。三是要结合我国资源蕴藏的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 结合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态势, 制定国家能源长期开发计划, 保障国家能源的长期安全。

2. 以发展目标为驱动力, 逐步扩大市场规模

首先, 要组织力量逐步完成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中长期远景规划, 而且要定量地确定发展目标。要以实际资源和技术发展潜力为基础, 结合考虑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规划, 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整个能源和电力发展的关系和变化趋势。其次, 要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具体承担者, 国家规划目标要通过省级规划和产业规划落实到每个地区、每种技术直至到每个项目。再次, 要将规划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表上, 分阶段实施, 持续而系统地落实目标的完成进度。最后,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的完成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障, 只有强制性要求承担者完成各阶段的发展目标, 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逐步形成经济规模, 最终步入商业化。

3. 加强能源立法, 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律建设滞后, 尽管先后颁布了《电力法》、《矿产资源法》和《煤炭法》等一系列法规体系, 但大部分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的, 历时太长, 已不符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修订和完善。还有很多重要的法律法规亟待确立。一要为促进我国能源的综合规划和利用, 保证能源效率的提高, 应从法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角度出发, 制定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法》。二要抓紧制定和修订《反垄断法》、《反倾销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等维护公平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三要制定《石油法》和《天然气法》等行业法,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供给, 维护行业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

4. 提高全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增强全社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意识

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要率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并建设公用建筑物 (或设施) 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鼓励大型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 并积极投入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可再生能源生产;对单位和个人自愿认购高价格可再生能源的行为, 采取授予绿色能源标识、节能标识和企业环保评级等方式予以鼓励。建设我国可再生能源人才培训基地, 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和技术人才的国外合作与培训。

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管窥望 篇10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计划,明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达到促进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资达8亿多美元。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光伏发电计划,要求到2000年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到1400MW。同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明确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要比1988年增加75%。丹麦提出2000年风力发电量要达到全国总电量的10%。奥地利生物质能开发量要占到全部一次能源需求量的20%。日本政府制定的《新日光计划》(1994—2030),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和常规能源的节能量要占能源供应总量的1O%,2030年分别达到34%。

巨大的投入

1973年以前,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只有少数国家政府资助光伏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此后,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的拨款急剧增加,1977~1985年累计达70亿美元;1993年为7.16亿美元,占能源研究开发拨款总额的7.5%(不计核聚变),其中美国2 26亿美元,日本1.88亿美元及德国1.13亿美元。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继续保持增强势头,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节能和洁净能源项目预算,1994年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拨款增至3. 47亿美元。欧盟制定的“研究与技术发展计划即RTD计划”,1994—1998年4年间,用于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的总费用增加到580M ECU(欧洲货币单位)。

优惠的政策

政府从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刺激措施,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商业化,提高市场渗透率和经济竞争力重要政策手段。特别是在商业化初级阶段,由于新技术的价格承受力与政府推广目标之间存在差距,政府的支持往往是市场发育的关键因素。

税收优惠。对可再生能源设备投资和用户购买产品给予税额减免或税额扣减优惠。日本,韩国把征收石油进口税的部分收入用来补贴可再生能源项目。丹麦政府根据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阶段和获益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激励政策。德国对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实行投资补助,初期为投资额的30%,以后为24%,现在为17%。

政府补助。日本政府为太阳能热利用装置(热水器和被动太阳房)给予补助:如,民间团体电视宣传费,1994年度补助6995万日元:公共设施购置,安装费用补助50%,1 994年度补助金额为3 75亿日元。

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日本政府对住宅安装太阳能系统给予低息贷款,自1994年10月起,贷款年利率为3.9%,偿还期分别为5年和10年;1994年此项优惠贷款总金额为87亿日元。美国能源部促进私人企业开发利用地热和生物质能,为地热利用项目提供5亿美元贷款担保,为生物质制取乙醇提供2.4亿美元贷款担保。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属于资本密集技术,投资风险较大,需要政府支持。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对高风险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按创新技术项目对待。各国根据其税制采取不同的做法。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促使风电场迅速发展;一些公司还建立了为期10年的住宅太阳能专用基金。

加速折旧。加拿大允许大多数可再生能源设备投资在3年内折旧完毕。美国规定风力发电设备可在5年完全折旧。德国允许私人购置的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折旧期为10年。

开拓国际市场。可再生能源是迅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发达国家为保持其优势技术的领先地位,一般选择一两项技术,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到出口,给予重点扶持。如德国和意大利的光伏技术,丹麦和荷兰的风电技术,加拿大的太阳能热利用,瑞典和奥地利生物质能技术,美国则对所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以支持。目前,美国可再生能源工业有数千家公司,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为开拓其国际市场,成立了可再生能源贸易委员会,主席单位为能源部,成员有商务部,进出口银行,贸易援助署、海外援助署,海外投资署等。

其他措施

重视资源调查与评价。OECD国家政府对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等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建立数据库,为民间开发利用项目的选址和设计提供依据。美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勘查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资源与化石能源一样,分为总资源量、技术可开发储量和经济开采储量三个等级,对其的发展预测,规划,以及项目设计和评估是很重要的。

严格设备的规范和标准。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都制定了太阳能和风能设备,被动太阳房的效率和可靠性标准,规范和测试程序,这对保证用户对新产品的信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必须通过国家检测和鉴定,发给制造许可证。日本通产省根据日本工业标准制定太阳能热水器标准,已实现标准化。

提供信息服务。在可再生能源设备商业化初期,其经济性能、技术可靠性和寿命方面产生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安装和使用不当以及缺乏维护造成的。所有OECD国家都在这方面作出很大努力,建立了广泛而可靠的信息系统,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计划。在加拿大,建立了12个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地区办公室,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每月答复讯问2,2万次。

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为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管理和协调,许多国家和政府设有统一的专职机构,如美国能源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局,印度的非常规能源部等,负责实施和指导扩大可再生能源局生产和利用计划,支持高风险长远研究开发活动,管理指令性援助计划。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负责太阳光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新型电池蓄电系统,地热利用,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开发等。

上一篇:二1煤层下一篇:煤矿采掘机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