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24-05-12

海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通用6篇)

篇1:海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5海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教材教法三 【导语】海南教师招聘考试:http://hi.zgjsks.com/。在海南教师招聘考试中,笔试知识点的复习向来是考生复习备考阶段的一大重点,其中中公教师考试网为笔试知识点的复习为考生提供知识点梳理,帮助考生备考!

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运用能力】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其确立(一)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教育界,不同教育家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恩特里的三大分类,他将教育目标分为“求生技巧的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布卢姆从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又分为若干层次。“认知”领域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可以分成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分成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个层次。

(二)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则

1.各层次目标之间的系统性原则

在进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上位目标对下位目标的要求,各层次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设定课时教学目标要联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要与年级教学目标相统一,年级教学目标要与科目教学目标相统一。

2.语文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其他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居于基础地位,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助于课堂教学其他要素的设计。在要素的执行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展开也会对教学目标有所补充或修正。

3.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目标既然是指“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就说明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单指教师的教,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对学生进行充分分析。分析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以及班级整体的状况。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才会有的放矢,目标既不会过高,学生难以达到,也不会过低,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4.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三个维度”的理念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常用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为ABCD表述法。ABCD代表图

英文名称中文对译表述语中的位置 Aaudience学习者主语 Bbehavior行为谓语、宾语 Cconditions条件状语 Ddegree程度 ABCD表述语言

表述语言的要求不规范的表述语言不规范的原因规范的表述语言

A“学习者”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学生为主。编制教学目标的语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

使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会掌握„„ 学生应该„„

B行为动词的选用应具有可观察性和实际授课中的可操作性知道„„

理解„„ 掌握„„

了解„„词语概念含糊、不明确,操作性差 知识与能力:描述、识别、背诵、解释、预测、推断 过程与方法:感受、交流、分享、考查、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欣赏、尊重、抵制、树立

C学习者为达到行为动词所处的环境、条件、时间、设备等限定因素利用电子邮件同老师进行交流„„不属于教学目标结合上下文„„在十五分钟内„„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D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之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达到程度的制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能够背诵指定段落„„掌握虚词“之”“者”的用法„„

例:使用ABCD表述法完成的教学目标。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学生研读文中人生的四种境界,提高对人生意义和道德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对人生意义作进一步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精神追求,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通过对哲学的概念、根本任务及具体内容的质疑思辨,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

3.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讨论,逐渐养成阅读时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习惯。

(选自《名师教案精选》,刘中林《人生的境界》教案)真题点睛

简述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则。

【名师点评】 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则包括:(1)各层次目标之间的系统性原则;(2)语文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其他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原则;(3)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4)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三个维度”的理念。

以上是中公教师考试网为考生备考教师招聘笔试提供知识点集锦,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2:海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答案:D 2.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答案:D 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答案:B 4.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答案:C

5.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答案:D 6.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A.制定政策目标 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 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 D.让学生掌握理论 答案:ABC 7.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 B.路易•拉斯思 C.弗雷德•纽曼

D.科尔伯格 答案:A

二、辨析题

1.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答案:√

2.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答案:×

3.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答案:√

4.“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答案:×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答案要点】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针对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分析说明:

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篇3: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影响因素探析

关键词:教师招聘考试,考试标准,影响

兴国必兴教, 兴教必重师。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成为主要的社会考试之一, 肩负着为基础教育选拔师资、评价高等师范教育质量的职能,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招聘考试标准质量如何, 则关系着上述职能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因此, 探明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确立的影响因素, 对于提升教师招聘考试质量, 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招聘考试标准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更是教师招聘选拔考试标准确定的法规性文件。

标准, 即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标准化工作指南》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一般而言, 标准文件的制定都经过协商过程, 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 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 选择运用有关资源, 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 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广义上理解, 考试标准是根据考试目的, 对考试设计、考试实施、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按照考试的方式划分, 考试标准可分为笔试标准和面试标准;按照考试的流程划分, 考试标准包括考试设计标准、考试实施标准和考试评价标准;按照考试运行的要素划分, 考试标准可分为考试的时间标准、考试的数量标准、考试的质量标准;按照考试的类别划分, 又可分为目标参照考试标准和常模参照考试标准。狭义的考试标准, 是从考试运作的规范性和原则性要求来看, 由国家考政机关发布, 对考试目的、考试设计、考试内容、考试时限、考试难度、考试题型、分数结构、考试结果的解释等作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规定, 一般以考试大纲的形式呈现, 是指导考试设计、实施、评价的法规性文件。

教师招聘考试属于社会性选拔考试, 是国家教育行政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学校教师缺编情况,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而举行的考试活动。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招聘与选拔方式不同, 本研究仅以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教师招聘考试为研究对象。教师招聘考试标准是指, 由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 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目的、考试设计、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限、考试难度、考试题型、分数结构, 以及考试结果的解释等作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规定, 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设计、实施、评价的法规性文件, 其呈现文本应为考试大纲。

二、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价值主体诉求

考试是测度、甄别和评价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的社会活动, 作为常模参照测试的初中升学考试, 它在基础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 是由其对不同价值主体的满足程度所决定的。这些价值主体主要有4个。

1.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必须从源头抓起, 把好教师入口关。作为教师管理的行政主体, 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拔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 通过科学的考试激励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才奋发学习学科专业新知识, 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新方法, 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 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因此,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对教师招聘考试的价值需求是传导国家意志, 为国家选拔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 进而把教师招聘考试作为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源头工程,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小学和幼儿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从小学到初中, 从初中到高中, 其毕业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时下屡禁不止的择校风、补习风即是这一问题的社会反映。作为相对独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只有生源充足, 才能办下去;只有招到优质生源、扩大办学规模, 才能提高办学效益。

3. 教师教育机构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各级师范教育, 同时也有取得教师资格毕业生所在的非师范专业高校。考试具有评价功能, 教师招聘考试的结果, 客观上为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提供了评价依据。所以, 在毕业生就业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情况下, 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招聘考试最大的价值诉求是, 以毕业生的录用情况间接证明自己办学的成功, 于是便把教师招聘考试纳入评价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之中。

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体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学生家长为主的社会主体对办学质量尤其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尤为关注。与此同时,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引起社会职业结构、职业标准、知识更新和人才标准不断变化, 它对教师招聘考试的价值诉求是, 考试的标准和内容能反映这些变化和现实需要, 以期教师教育机构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进而实现对人才市场供求的有效调节, 合理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

三、影响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 教师招聘考试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等方面, 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由此可知, 影响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1. 考试行政管理

教师招聘考试属于国家成文法规考试, “既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对于“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教师招聘考试的管理, 对考试的标准产生影响。一是制定政策法规, 调控教师招聘考试运行的内外关系, 规范教师招聘考试主体的履职行为, 使教师招聘考试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尽责行权, 确保教师招聘考试的设计、实施、结果处理等科学、规范、有效。二是加强监督控制, 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 使初中升学考试在监督协调下运行。

2. 科技文化发展水平

教师招聘考试标准是否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客观需求, 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否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 是判定教师招聘考试质量优劣的基本标准。“考试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其种类、规模、标准、内容、程序、方法、结构与功能等, 均随生产力水平、经济机制、社会分工、生产者职能、劳动过程社会结合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招聘考试必须反映社会需求, 改变传统模式, 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考试方式上综合运用笔试、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 力求做到以用为本、考用一致;在测试内容方面精心设计、慎重选择, 冲破侧重知识、记忆能力测度的狭小圈子, 全面检测主试欲测的内容;在考试规程设计上做到严密而科学, 能有效控制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在考试结果的处理上做到客观公正, 使考试成绩能准确反映被试者在知识、能力、教师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为教师的选拔聘任提供可靠依据。

3.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任何选拔性考试都具有竞争性和目的性, 而这种竞争性和目的性又是在考生同考试内容、方法、形式、应试环境等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要正常体现考试的竞争性和目的性, 达到强化考生竞争意识、引导考生向预期目标进取的效果, 必须使考试的设计与实施符合考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参加教师招聘的应试者刚步入青年时期, 专业知识结构初步形成,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正趋于稳定时期。因此, 只有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与手段等切合这一群体的体力和智能发展水平实际, 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功能, 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动机和意志产生积极的影响, 引导他们把教师招聘考试的目的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内在要求, 以积极的心态参加考试, 把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出来, 为中小学和幼儿园选拔到优质师资。

4. 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和考试是人类社会的“孪生子”, 作为人类两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二者职能各异。但是, 一定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标准, 是教育和考试确立目标的共同依据, 因此, 在人才的培育和选拔上, 二者的目标一致、标准统一。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考试则是通过检测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来督导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培养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选拔的特定关系, 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一规律反映在教师招聘考试上, 对考试的内容结构、能力目标结构、考试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考试的内容上, 必须统筹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高等教育阶段的内容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在能力目标结构上, 要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突出教学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考试的方式方法上, 要坚持笔试首道筛选职能, 更要注重说课、试讲等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些, 都应体现在考试标准中。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学为, 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篇4:海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关键词:师范生 教师礼仪 养成机制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以人格来培养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而且是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的礼仪如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而且还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效果。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这些师范院校是否开设了教师礼仪这门课程,授课教师的方式方法如何,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否能给未来教师带来示范作用,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效果的因素,那么,学校应该通过形成机制促进师范生教师礼仪的养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海南省师范类院校在校各年级各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大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4所师范院校,共计1000人。

1.2 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高校教师礼仪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调查问卷825份,回收率为82.5%,有效问卷814份,有效率为98.7%。该问卷调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②访问调查法:对高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进行访问,了解学生上教师礼仪课程的情况,使调查内容得以深入和具体化。

③数理统计法:对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年级对教师礼仪课程的渴求情况分析

表1是对海南省师范院校各年级对教师礼仪这门课程开课情况的渴求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大一学生399人,占48.4%,大二学生201人,占24.4%,大三学生174人,占21.1%,大四学生48人,占5.8%。

表1 是否开设教师礼仪课程

从表1显示,目前海南省师范生所在院校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占45.7%,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占51.3%,无效问卷占3%。说明,目前只有近50%的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有些师范院校还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位校长在博客中写道:“我很遗憾在我四年的师范学习中,没有看到一本教科书或者一门课程谈到一个教师的修养怎样改变一群学生。但是在几十年的实际工作中,我感受到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文明的礼仪对工作有多大影响。”这说明在师范生的学习中,教师礼仪这方面的知识是缺失的,对师范生而言在校学习对他的教师礼仪养成是相当重要的。

2.2 教师礼仪授课方式调查分析

表2是对海南省师范生教师礼仪授课方式的调查,从调查汇总表中显示,对于教师礼仪这门课程,操作演练法占44.7%,其次是案例教学法31.6%,说明学生更倾向于实际操作的授课方式。

表2 最佳的授课方式

2.3 对教师礼仪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表3 你对任课教师的总体评价

从表3显示,学生对于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比较满意占39.2%,一般占31.3%,说明教师要加强培训。

3 结论与建议

①海南省目前4所师范院校中,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院校虽然有50%,可是并没有达到100%,说明院校方面还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调查中也显示师范生对教师礼仪的渴求强烈,建议师范院校应该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以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②教师礼仪的授课方式不要拘泥于传统理论讲授,要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主要以实践为主,多让学生情景模拟、操作演练、案例分析,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在实践中践行理论。

③教师礼仪的授课教师应该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授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学生对教师礼仪的认识,比如除了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之外,可以通过编写适合师范生使用的教师礼仪教材、开设教师礼仪系列专题讲座等。

参考文献:

[1]南志国.关于师范生礼仪问题及礼仪教育思考[J].大学生时代,2006.11.

[2]吴春玲.师范生礼仪课程考核途径初探[J].铜仁学院学报,

2010.11.

[3]郝志峰.高校教师礼仪素质浅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2(02).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师范生教师礼仪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JY125105。

篇5:海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1、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瓦·根舍因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2、暗适应表现为感受性()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暗适应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3、学生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是()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少年期被称为“危机期”,也叫作“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4、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答案】D

5、一名5岁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是6岁,他的智商应该是()A.83 B.100 C.120

D.11O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智龄(6)除以实龄(5)乘以100,等于120。

6、对倔强的学生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是()A.心事倾诉 B.认知调整 C.情绪疏导 D.谈话沟通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认知调整的直接目的在于矫正被认为是导致不适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特殊思想和信念。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影响。A.环境 B.教育 C.遗传 D.成熟 【答案】A

8、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资料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的是()A.波斯纳 B.布鲁纳 C.科顿 D.布鲁巴奇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

10、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A.杜威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卢梭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11、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由动荡走向成熟。研究表明,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阶段。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初中二年级这一阶段。

12、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关键期 B.顺序性 C.可逆性 D.模仿性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不成功是因为个体发展一旦错过关键期,就难以补救。

13、班杜拉认为,()是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A.强化 B.试误 C.观察 D.顿悟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是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14、人们在做事时,通常需要将注意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的这种灵活转换现象体现了()A.选择功能 B.调节功能 C.指向功能 D.组织功能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注意的调节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15、有些学生在考试时,由于紧张,之前已经保持的知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心理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是()A.消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16、“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和“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实践决定论 C.经验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生而知之”和“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遗传决定论的典型言论。

17、教育学的任务在于()A.制定教育方针 B.解决教育问题 C.积累教育经验 D.揭示教育规律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任务所在。

18、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境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复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贫乏的农村地区,同样适用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

20、适用于对违反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学生的惩罚手段或方法是()A.人身罚 B.能力罚 C.财产罚 D.申诫罚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人身罚主要是指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能力罚亦称行为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相对方所采取的限制或剥夺其特定行为能力或资格的一种处罚措施。

二、多项选择题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是()A.结构性 B.目的性 C.认知性 D.序列性

E.假设性 【答案】B,C,D 中公专家解析: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2、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答案】B,D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劝说 D.定势和态度 E.情绪唤醒 【答案】A,B,C,E 中公专家解析: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

4、苟子的唯物主义学习理论有()A.见 B.知 C.行 D.闻 E.省

【答案】A,B,C,D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 请关注

海南教师招聘网

5、下列不属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A.孟子 B.卢梭 C.马利坦

D.涂尔干 E.荀子 【答案】D,E 中公专家解析:涂尔干和荀子都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三、填空题

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答案】体谅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

2、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的方法叫作____________法。

【答案】口语报告

3、班会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生活班会和____________。【答案】常规班会 主题班会

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答案】相互促进

5、___________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答案】领会知识

6、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答案】蔡元培

7、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___________课程和___________课程。

【答案】必修 选修

8、形成攀生的___________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答案】创造美

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_。【答案】集体主义教育

1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____________或反应倾向性。

【答案】内部准备状态

四、简答题

1、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参考答案】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2、简述人格的特征。【参考答案】

(1)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2)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3)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5)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参考答案】(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4、试述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参考答案】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5、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参考答案】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论述题

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答案】

(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4)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2、试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 请关注

篇6:海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一般能力的是()A.色调感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观察力

2.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3.“学不躐等”讲的是教学要重视()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5.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全13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的文件颁布于()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4年

6.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A.讨论法 B.读书指导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7.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两基”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第二次跳跃,其中“两基”指的是()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8.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来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A.负向迁移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9.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A.恐惧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10.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A.《普通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论共产主义教育》 D.《教育过程》

11.下列不属于校园文化特征的是()A.互动性 B.渗透性 C.传承性 D.显著性

12.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是()A.程序编排的原则 B.激发动机的原则

C.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D.结构主义的原则

13.古希腊的雅典教育特别重视()A.军事体操教育 B.雄辩和演说训练 C.“骑士七技”训练 D.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14.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反映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A.田径和体操 B.田径和球类 C.体操和游戏 D.田径和游戏

15.1958年,我国学制改革曾提出过“三结合”的原则,其中之一是()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相结合

16.下面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17.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A.吃了酸的食物会流唾液 B.老鼠打洞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8.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情境教学法 D.导学式教学法

19.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管理课程是()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0.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智力二因素论的英国心理学家是()A.瑟斯顿 B.加德纳 C.斯皮尔曼 D.卡特尔

二、填空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

2.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___________。3.教师的劳动特点是由其任务和职业角色的所决定的。4.美国的___________倡导“发现学习法”。5.人的智力呈___________分布。6.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___________。

7.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___________。

8.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___________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9.西周以后,学校教育有了___________与乡学之分。10.根据愚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___________和创造性思维。

三、判断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的良好状态。()2.德育就是政治教育。()3.气质和性格都是有好坏之分的。()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条件性知识。()5.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四、简答题

1.简述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角色。2.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3.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五、论述题

1.试述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六、案例分析题

丁某与许某均系某中学初一学生。2008年6月,体育课授课内容为练习投掷铅球,老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一再强调安全问题。体育课中间休息期间,丁某与许某比赛看谁投掷的铅球远,由于没有正确掌握投掷要点和方法,许某投掷的铅球正好击中丁某的头部,造成其颅骨骨折。后丁某的父母要求学校与许某共同赔偿各种经济损失2万元,但学校与许某拒绝承担。最后,丁某的父母将学校与许某告上法庭。

结合相关教育法律知识分析此案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D【中公教育解析】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D【中公教育解析】前三个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3.C【中公教育解析】“学不躐等”是指学习不能逾越等级。

4.D【中公教育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所以突出班、课、时。

5.B【中公教育解析】l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6.D【中公教育解析】实验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属于实际训练法。7.A【中公教育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8.C【中公教育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其他功能的一种心理倾向。

9.A【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所述的是学生社交恐惧的表现,社交恐惧是学生恐惧症中的常见类型。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除社交恐惧外,恐惧症还包括单纯热怛和广场恐惧。

10.B【中公教育解析】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1.D【中公教育解析】校园文化有三个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12.C【中公教育解析】赞科夫强调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13.D【中公教育解析】古希腊的雅典教育重视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14.A【中公教育解析】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田径和体操。

15.B【中公教育解析】学制改革中的“三结合”原则包括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B【中公教育解析】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差异度)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在题中所给的四个事例中,只有B项体现了垂直迁移。因为角和直角、平角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不同,前者高,处于认知结构的上位;后者低,在认知结构中处于下位,这两个概念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了两个层次。

17.D【中公教育解析】A、B、C都是本能活动。

18.B【中公教育解析】发现法属于典型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19.C【中公教育解析】三级课程管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C【中公教育解析】斯皮尔曼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探讨,他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的。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两种因素。

二、填空题 1.多重性(或多样性)2.布鲁纳 3.正态 4.专业人员 5.附属的内驱力

三、判断题

1.√【中公教育解析】心理健康是个心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嘴角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2.×【中公教育解析】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也包括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3.×【中公教育解析】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4.×【中公教育解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陈述性知识。5.√【中公教育解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但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决定着研究性课程实施的成败。

四、简答题

1.(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3.(1)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五、论述题

1.(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适当联系教学实际即可。

六、案例分析题

(1)本案中,学校与学生许某应共同承担对丁某的损害赔偿,丁某自己也有过错,也应对自己的损害后果承担一定责任。

(2)学生许某对伤害事故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其无视教师教授的铅球投掷方法与技巧,忽视教师的安全指导,不当使用体育器材,其违规行为是丁某受到人身伤害的直接原因。

上一篇:小学课件制作原则下一篇:xx镇镇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