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2024-05-23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精选6篇)

篇1: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善即知识并把这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任务是确定一种人人必须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观念。为此,他在认识的方法上致力于寻求共同的、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探讨概念作为自己方法的重点,而把探求明晰概念的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其中包括:“讽刺”,即诘难,自己先以一无所知的面目出现,让对方大发议论,然后针对对方议论指出其矛盾 和谬误,使之放弃自己先有的立论;助产术”,即在谈话中通过有意识的发问,把自己的结论从对方的话中引出来;“归纳”,列举各种事例,从中找出其共性;下定义,给归纳出的共性题名,即形成概念。色诺芬《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前者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专论经济的著作,以记录苏格拉底与人对话的形式写的;后者是讨论雅典国家财政的著作。从方法上看,他是力求使用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特别是其中的归纳。也非常注重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归纳,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或者先设定某种一般性结论,然后以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在论述的体系上,其逻辑是严谨、细致的,利用对话体的优点,把诘难和“助产术”的方法发挥出来。柏 拉图《理想国》和《法律论》。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与色诺芬有很大区别,在他这里,一般的理性是前提性存在,是决定一切的,研究的方法在于如何从一般的理性中推论现实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方法以演绎为主,在演绎的过程中论证一些具体的经济联系。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和《伦理学》。其经济思想在方法上与柏拉图有许多差别。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他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形式逻辑)的运用。经济问题研究中根本点说就是探求体现于经济生活中的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为此他很注重感性经验的作用,理性认识是来源于感觉的,是对经验的归纳,但归纳所得来的知识的。感觉经验只能作为诱因而使先验地潜伏于人心中的概念性认识得以发现,这是他未能摆脱柏拉图影响的表现。从他的经济思想中可以看出,对现实生活的事实和经验是非常注意的,力求使结论与事实相符,但又往往掺杂着先验论的成分,特别是在他关于奴隶制的合理性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奎那。托马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典型代表,“神学泰斗”,《神学大全》,其中第七十七和七十八两个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的。三段论的演绎法

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安徒安,德,蒙克来田突出代表着初期重商主义者的方法特点,一方面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某些一般性道理,另方面又依据古代哲人及《圣经》中的某些语录做为论据。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托马斯 孟《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他的经验总结法给人以可靠的印象,其主要论据就是经验和各种事实的结果。缺陷是忽略对概念的规定和运用,不能形成比较系统的学说。詹姆士,斯图亚特《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目的是以新的、超过经验总结法的方法,将重商主义的各种观点概括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让渡利润”说,即从贱买和贵卖,或用斯图亚特的话说,是“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来解释利润。为了建立体系,斯图亚特就不能不规定和使用概念,比如价值、货币、利润等等。也正是在规定概念、建立体系的过程中,宣告了经验总结法的结束,而所建立起来的体系,恰恰从总体上暴露了重商主义的内在矛盾。斯图亚特想用新的方法概括旧观点的尝试无疑是不合时宜的,正是在他的体系中,反映出这样一个趋势:从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向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过渡的必然性。配第的归纳法 皮埃尔.勒.庇逊.德.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得创始人,以总体演绎为方法的主干,即以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一般认识为大前提,据此评论各种具体政策和观点的,但在每部著作的具体论述中,他又非常注重实际的分析,强调归纳的作用,而不是象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建立起一贯到底的大演绎体系。这种情况表明在布阿吉尔贝尔那里,研究的方法尚不系统,还处于政治经济学方法发展的初级阶段。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在方法论上是注重理性的他承继了布阿吉尔贝尔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从重农这个基本点上,对经济运动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他的方法要比布阿吉尔贝尔更为深刻和系统,对于后来斯密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方法《政治论文》承认各经济现象间的联系,但否认其本质性联系,将经济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探寻现象的表面联系上,这种现象描述法的基本点,在休谟那里已经形成,以后在斯密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并通过斯密而作用于所有的庸俗政治经济学,不过后来是以改变了的形式存在罢了。

斯密的二重方法论他承继了英法两国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把它们系统化,形成了自己二重的方法论,从而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提高到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一、“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抽象法:首先是对现实问题的重视,以当时重大的经济问题为研究的中心,同时也照顾经济过程的系统性;注意收集实际的材料,通过比较、归纳来认识这些材料;进而运用分析找出其中本质性的因素,从本质上

规定概念,后一点是斯密抽象法与配第归纳法的主要区别,也是他吸取魁奈方法的结果,但比魁奈更为全面和深刻,特别是斯密的分析以归纳为基础,在注重理性分析时,并不排斥对经验材料的总结和归纳,这比魁奈更胜一筹。在分析规定概念的前提下,运用演绎来建立论述的体系,与此同时,斯密还注重对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力求探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然,上述这些内容在斯密那里还都是不成熟、不全面的,因而不能不表现出科学抽象法在初级形态上的各种缺陷。虽然有这些缺陷,但斯密的抽象法却比以前所有的方法更为深刻而且系统,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二、现象描述法现象描述法对于揭示经济运动的本质是无能为力的,而且也到了掩饰本质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并非完全没有合理性的,斯密运用现象描述法,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间的一些相关的联系,并提出一些政策上的建议,以及管理经济的措施。这些也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现象描述法的实用性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维护自己利益所必须的,也正因此,斯密的现象描述法不仅在他的体系中得以存在,而且会被以后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所坚持和发展

李嘉图对斯密抽象法的继承与发展,他准确地发现了斯密二重方法论的矛盾,并选择了抽象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在将抽象法与现象描述法分离,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论的过程中,他不仅要对现象描述法进行批判,而且也使抽象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抽象法的缺陷概括起来说,李嘉图抽象法的缺陷主要有:

一、否认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绝对的、永恒的;

二、未能全面贯彻科学的抽象原则,既没有系统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转化,也没能将从抽象到具体概念运动系统化;

三、在论述过程越过必要的中介环节,用抽象的概念规定直接解释具体的现象。

西斯蒙第对抽象法的贡献《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在研究的方法上,西斯蒙第从斯密那里所继承的,主要就是抽象法,他也和李嘉图一样,对斯密的现象描述法及有关结论作了批判,但他的批判与李嘉图的批判在 角度上有很大区别。他很注重以现象揭示本质,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就是以各民族的历史为基础,在对事实进行细致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才能形成对本质的原理性认识。也只有从这种原理性认识出发,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方法中的消极成分: 首先,西斯蒙第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来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而是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把财富与人口的关系看成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而且把消费看成是高于生产、决定生产的。其次,西斯蒙第在方法上的狭隘,并不仅表现在对小生产方式的留恋,更主要是体现于他不能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西斯蒙第虽然能够使用抽象法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但在他那里,并没有真正突出概念的主导作用,这样,虽说他已经能使用归纳和分析,以及综合等思维形式,却不能将第四,突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是西斯蒙第方法论的主要特点,但由于他社会观上的消除因素,他的这种批判往往是突出道义,忽视对经济因素的客观分析,因而虽说尖锐,但不深刻。它们很好地集中于概念的运动上。第五,西斯这无疑是一个很蒙第强调方法上的“综合推理”,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长处,但在这方面他并未做得很完善。“综合推理”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其含义大体上是说要对各种经济因素进行总体的考察,从分析的结果进行论证。

早期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对抽象法的“批判”《政治经济学定义》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尔萨斯几乎没有对任何问题提出过新的科学的见解,也没有认真规定一个新概念,他所做的,就是用上述“定义”的方法,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探讨的各主要经济问题,再做出自己的定义,以此达到为地主贵族阶级辩护的目的。发现了李嘉图的矛盾,使李嘉图在方法上的缺陷得以暴露,这就在方法论发展史上起到了两重作用:一是促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摈弃劳动价值论和抽象法,走向全面的系统化的现象描述,二是为抽象法的科学化、系统化提供了一个条件和要求,即进一步克服李嘉图方法中的缺陷,马尔萨斯的批判暴露了李嘉图方法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原因还在于抽象法自身的不系统上,唯有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抽象法,才能真正解决李嘉图体系的矛盾。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对现象描述法的发展:马尔萨斯虽然使用现象描述法批判李嘉图的抽象法,但他无意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因而对现象描述法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作用,萨伊则不同,他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就在于在法国及欧洲大陆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由于法国大革命使社会矛盾的性质有了重大转变,他也不可能象李嘉图那样坚持抽象法,而是从斯密的二重方法中取出现象描述法,为资本主义的矛盾进行辩护,并建立起第一个系统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詹姆士.穆勒从形式逻辑对李嘉图体系的修正

詹姆士穆勒对现象描述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他对李嘉图学说两个矛盾的辩解上。他认为马尔萨斯对这两个矛盾的揭露是有些道理的,但并不正确,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李嘉图的体系中确实有不明确、不系统之处,因而应重新解释,二是马尔萨斯并不理解李嘉图的学说,要通过重新解释使之理解。也就是说,在詹姆士,穆勒那里,名义上还是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但从这个前提出发,他在推论过程上却做了这样的修正:劳动创造价值,价值也就是劳动,资本是价值的积累,因而也就是劳动的积累,积累的劳动也是劳动,因此和大前提中的劳动一样,也能创造价值。这是一个典型的辩护性三段论,大前提:劳动创造价值,小前提:资本也是劳动,结论:资本也创造价值。这里的关键,就是抛开资本的特定社会性质,并将劳动的结果(价值)与劳动本身直接等同,将死劳动与活劳动相等同。有了这种“合乎逻辑”的推论,詹姆士穆勒就开始解释为什么同量资本,可以不看其使用的活劳动比例如何,而拿到等量的利润。詹姆士.穆勒的劳动价值论以“逻辑一贯性”解决了李嘉图体系的矛盾。但实际上,这样的辩解,不但没有解决矛盾,反而使李嘉图学说因这样的辩护而失去其科学价值。麦克库洛赫进一步庸俗化的方法: 在方法上,他不仅采纳萨伊的方法,而且也采取马尔萨斯的方法。

纳骚.威.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论工厂法对棉造业的影响的书信》他把律师的细心和狡辩用到政治经济学上。他第一个把心理因素引进政治经济学,并作为论证前提。在他以前,重商主义者及其他庸俗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也都谈到心理因素,但从来没有提到他这样的高度。而这一点,也就成为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一个基础性因素,以至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派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其主要观点就是“经济和谐”论。方法论上不仅把萨伊的现象描述法作为自己的基本方法,而且进一步补充并发挥了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这方面,他和西尼尔可谓异同工。都把心理因素看成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这种将心理因素引进政治经济学的作法,使现象描述法又拓展了其领域,为后来的心理学派方法论提供了必要的前导。心理因素在经济活动中是起作用的,但若把它绝对化,说成是决定性的基本因素,则又是“坏的抽象”,即用非本质联系掩饰本质联系。从心理现象对经济过程的片面抽象,也成为庸俗方法论的重要一环。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他手上,庸俗方法论的系统化达到一个新阶段。穆勒对政治经济学的究,是在他父亲的指约翰导下进行的,他也是先接受李嘉图的学说,但同时受乃父影响,并吸收了其他庸俗政治经济学家的有关思想,而且还企图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参与进来,这样就形成了他那折哀主义的庸俗方法和体系。他的折衷主义方法,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它的办法,使之避免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历史学派的“历史的方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前驱,就在于他对历史的重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其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他的著作也是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考察作为前提的,进而再论述他的学说,然后又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从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进一步推论各国的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所使用的主要思维形式,就是归纳,这与当时的英法庸俗政治经济学是相同的,但在他手上,归纳并不是概括各种“一般的经济规律”,而是力求说明各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及其各自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说,与配第的归纳法有些相似,但李斯特更为注重国别与历史,这又是配第所没有的。将某一国度作为考察的特定范围,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其经济发展进行归纳,再确定其发展水平,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威廉.罗雪尔“历史的方法”的发展《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国民经济学体系》强调国别经济的特殊性,强调对现象的观察、类比和归纳,注意对历史过程的考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必要的东西,提出这些问题,是罗雪尔的功绩,但他却把它与科学抽象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只存在国民经济的历史,有共同的经济规律。这就使他的“历史的方法”步入现象描述的轨道。在论证“历史的方法”的过程中,罗雪尔注意到一个被前人忽视的问题,即“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关系。认为这是研究国民或社会生活为对象的科学中两个重要问题,只有把两者间的区别搞清楚唯实的)历史方法和理想主义方法的对照就实现出来了。”虽说他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还在于反对抽象法,反对对一般经济规律的认识,要求把“应该是什么”从属于“是什么将“是什么”作为“历史的方法”的重点。但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还是有其启发意义的。

2、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因此,马克思经济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核心,进而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层关系上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生命力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全部,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还有一些属于具体层面上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就是作为分析方法和论述方法的具体形式,包括科学抽象的方法、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抽象的方法是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学形成所依据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在具体事实或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抽象力发挥作用;叙述方法是一种按照逻辑展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作为研究结果的抽象的、一般的范畴,而它的逻辑进程是一个矛盾发展、解决的演进过程。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把思想逻辑的进程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因为,历史的起点就是思想进程的开始,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实际上,逻辑的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对历史发展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分析与论述方法外,在它的经济学研究中还贯穿着规范经济分析的方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就贯彻着制度分析,并且鲜明地提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制度的目标。而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中采用的公平和效率分析,又把规范分析定位在制度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成就离不开方法论上的开放性和创新性。(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的开放性。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是在批判和继承古典学派的方法基础之上创立发展的。对此,他从不掩饰。他曾经说过,“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这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人类的初始经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表现在对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表面问题的研究上。在马克思这里,他吸纳了经济学史上各学派和代表人物的方法,并对其加以分析,结合自己的心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这种开放性地广泛地吸纳前人研究方法的作法不但成就了马克思自己的事业,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三部手稿到最终统筹的《资本论》,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展示它在形成过程中的这种开放性。具体来讲,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采用比较分析与批判相结合方式,运用辩证法对经济运动和以前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研究,从而体现了其研究方法独劈溪径的开放性一面;其次,他的第二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更进一步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标志马克思的方法论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但发展了自己的方法论,更加大了综合比较分析的力度,使他的方法论更趋于成熟与完善。(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方法论的创新性。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正是李嘉图经济学说处于矛盾之中,迫切需要更系统的科学方法论来解决李嘉图学说的矛盾,以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理论方法上的创新,把实践的对象引进社会经济领域,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一下子突破进入通过经济现象揭示其本质的境地。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创新,使得商品完成从物的属性到社会属性的分离。马克思谈从实际出发,但事实上,与那些西方经济学家有所区别的是,马克思在谈从“实际”出发之时,能从根本上揭示主要经济矛盾,这是马克思的创新。马克思在这里的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方面上的意义并非是普遍的矛盾堆积的一组数字,而是经济事例诸矛盾的特殊表现。在写作《资本论》时,有关地租问题,开始时,马克思依据英国的相关材料,但在具体分析时他发现了英国的这些具体的信息数据不足以体现经济事例中诸矛盾的特殊性,进而又添加了俄国的有关数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方法论的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体系中,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这个体系的“硬核”,围绕这个“硬核”,还有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用来针对具体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和解释。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要坚持它的方法论,但对于具体研究方法,不仅可以调整或放弃,而且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篇2: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需求、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定理;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供给、供给表和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定理;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的关系;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供给弹性的分类;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供求曲线的运用。

二、、效用论

主要内容:效用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恩格尔曲线;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三、生产论

主要内容:厂商的组织形式和目标;企业的本质;生产函数的定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相互关系;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 代率;等成本线;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扩展线;规模报酬。

四、成本论

主要内容: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的概念;各类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短期成本曲线与短期产量曲线的关系;长期成本曲线。

五、完全竞争市场

主要内容:完全竞争的定义;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生产者剩余;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六、不完全竞争市场

主要内容:垄断市场的条件;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价格歧视;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寡头市场的特征;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寡头价格固定博弈以及其他寡头博弈;不同市场经济效率比较。

七、资源市场与收入分配

主要内容: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从厂商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要素的供给原则;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 资的决定;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福利经济学基本概念

八、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垄断和反垄断政策;外部影响及其政策;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不完全信息与对策。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GDP的含义及核算方法;GDP与GNP、NDP、NI、PI、DPI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二、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主要内容: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的含义;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各种乘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主要内容:投资的影响因素;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函数;IS曲线、LM曲线 的含义;IS-LM模型。

四、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工具;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工具;挤出效应、自动稳定器、流动性陷阱的含义;货币乘数的原理及计算公式;IS-LM模型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运用分析。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主要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对总需求曲线的解释;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区别;AD-AS模型的运用分析。

六、失业与通货膨胀:失业的定义、类型;通货膨胀的含义、分类和衡量;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七、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主要内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区别;经济增长核算方程;经济增长因素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周期的含义及特征;经济周期的类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注:

1.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微观100分,宏观50分。

2.题型分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判断题、图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

篇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培养学生形成经济道德意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内容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如下几方面基本特征:

1. 教学内容多, 时间紧凑

《西方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为主, 现有的相关教材一般设置十一章内容, 涵盖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内容。当前各高校设置的总学时一般是80学时, 教学中教师普遍感觉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也常抱怨每节课内容太多, 很难完全消化。

2. 课程内容抽象, 数学方法广泛使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广泛使用数学方法, 数学模型、图形、微积分运算在教材很多章节中都有所体现。大一的新生还不熟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高等数学的基础又较差, 导致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相当困难。

3. 流派众多, 理论体系复杂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历经200多年的发展, 又相继形成了新的理论流派, 主要包括凯尔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等。理论流派的众多导致了理论体系的复杂性。同时,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 系统性很强, 各知识环节衔接比较紧密。[1]

4. 实践性强, 与现实结合紧密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科学, 它是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规律的总结, 又为新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就要大量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逐渐理解理论、掌握方法、领会思想、完成教学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的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两个方面原则:一是要因地制宜, 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 由于教学目标设置的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遇到抽象性很强的内容可以将教师讲授、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反复的认知中形成理性认识。

三、常用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其本身所强调的重点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运用时所需注意的事项也不同, 下面选取《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分别讨论:

1. 案例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 进入角色, 再现案例情景, 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的作用包括:一是真实的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实践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做大量准备工作,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如下几方面: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要是合理选择案例和案例切入点, 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积累案例, 有条件时建立案例库;二是有效组织对于案例的讨论, 将案例与理论有效结合;三是做好对于案例教学的讲评, 有理有据的分析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案例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使用, 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可以运用“吃汉堡”数量递增给人带来的满足解释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理论中运用《伊索寓言》中“两只小猴”的故事来解释政府对企业的行为等等。

2. 提问式教学法

提问式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以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为基础, 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提高教学效果。提问式教学的作用包括:一是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侧重点;二是在对话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三是双向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主动性。在运用对话式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主要包括何时提问、如何提问、预期效果等;二是注重激发学生发问,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思考提出质疑;三是合理选择提问模式。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提问, 如在厂商理论中教师可以提问厂商如何确定价格, 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 定价后的结果如何, 引起学生的思考。

3.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 是在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灵活多样的活动为学习载体, 培养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发展教师探索、反思、求精的专业素质。[3]参与式教学的作用包括:一是参与式教学更容易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它是使“学习更好发生”的一种途径;二是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能在更轻松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三是更容易体现课堂上师生双方的平等关系,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冲突, 达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统一;二是逐渐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将学生与自己放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三是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 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运用进行经验整理。

参与式教学的运用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如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中以小组为单位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理论和现实进行探讨, 为更好的理解二者之间关系奠定基础。

摘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多, 时间紧凑、内容抽象、体系复杂及实践性强等特征, 教学中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例分析其主要作用和注意事项对于教学中科学合理选择相应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林素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职大学报, 2007.1.

[2]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 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嘉兴学院学报, 2002.11.

篇4:《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

關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 收入分配 平等 效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是所有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曾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一次次地被人们重新评判,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地进步才能跟上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上这门课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联系实际,介绍理论尽量从问题入手,案例分析服从对原理的把握。现以收入分配的衡量标准及政策为例加以说明。

一、授课时提出的问题

因课前已布置学生预习,因而对教学内容简要地阐述后直接提出以下二个问题,整堂课就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合理的,但有一定限度。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既有损于社会公正的目的,又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悬殊,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应付?

以上两个问题包含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浅出”,这时,联系实际,用案例数据和我们身边正发生的经济现象来阐述。

二、联系教学内容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对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兴趣,为什么有人挣钱多有人挣钱少。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对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人的收入差别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变动的规律是:在经济开始发展时,收入分配不平等随经济发展加剧。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分配才会随经济发展而较为平等。在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收入分配不平等较为严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入分配有平等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的确呈现出收入分配状况的不平等加剧。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镇人口的基尼系数为0.18左右。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而那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其缓慢,效率低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收入分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也从0.18左右逼近0.5。根据国际上的通用标准,基尼系数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如不遏制,任其继续扩大,会给国家、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收入分配状况较为平等,整个社会中产阶级居多,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反而低于我国。

其次,当今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各国,无论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甚至是两极分化。俄罗斯等国在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并不快,曾出现过长时期的停滞,甚至负增长。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却极为严重。中国在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的现象。这其中有打破计划经济下平均主义分配的进步,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由于腐败引起的官员掠取国有资产,以权媒私等问题,比如:电力、石油、铁路等行政性垄断行业。他们自行设立津贴、补贴及福利等,这些工资制度外的收入名目很多,来源隐密,不易监控。很多垄断行业中的普通员工,如司机、清洁工的收入都远远高于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甚至高于其他行业的技术工人。

第三、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还有个人原因。这就是说,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的个体差异是相关的。每个人的能力、勤奋程度、机遇并不相同。就能力而言,既有先天的才能,也有后天受教育程度不同。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受教育越多,能力越强,收入水平越高,这是不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实中,有的人吃苦耐劳而又勤奋,愿意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愿意从事较多的工作,收入自然也高。也有些人怕苦怕累,或在工作中懒惰,这也引起收入不同。此外,不可否认,有的人运气好,赶上好机会,而另一些人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或者是有机会自己没抓住。这也引起收入差别。当一个经济开始发展时,总有少数能力强、勤奋、又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成功了,成为了富人。在市场竞争中,能力差、不勤奋、又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会相对穷下去。这就是每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初期贫富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

再来回答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简言之就是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悬殊,贫富差距较大,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应对。

如上所述,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是按效率优先的市场原则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但每个人在进入市场之前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即每个人的能力与资产不同。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人的机遇也不同。这样,收入差别悬殊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分配状态,不合乎人们公认的伦理,也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就要通过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来缓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政府可以采用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征税,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税收为政府各种支出筹资。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政府运用税收来调节宏观经济。在收入分配中,政府也运用税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手段是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还要征收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

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因为它是根据收入的高低确定不同的税率,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这种累进制,有利于纠正社会成员之间收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从而有助于实现收入平等化。

遗产税、赠予税以及财产税,是为了纠正财产分配的不平等。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征收这些税,也是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消费税,尤其是对奢侈品和劳务征收较高的税,也是通过税收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的一种方法。因为为消费奢侈品与劳务而纳税的,仍然是富人。

如果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的话,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要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因此,我们把社会福利政策作为收入分配平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当前西方各国的情况看,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 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第二、 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

第三、 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

第四、 对教育事业的资助;

第五、 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第六、 改善住房条件等。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一些缩小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不公的措施,包括:连续几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向贫困者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险逐步向所有农村和城镇劳动者覆盖;对师范类学生减免学费;限定最低工资和向城镇低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等。所有这些“民心”工程都是政府实施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给低收入者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

三、归纳总结

分配理论要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阶级。分配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涉及到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效率与公平。

篇5:西方经济学学习方法

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万学海文辅导专家为经济学考生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

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万学海文建议考生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

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这属于基础题是给分的题目,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

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考生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可以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考生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一般应该注意:

1.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灵活的运用。

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再如,从需求量变动就应该能想到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从需求弹性就要能分析不同需求弹性对厂商受益的影响。不仅是这样,还要能将这个专业所要考的课程能联系起来,如由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变动能分析利率决定理论,等等。因而只有通过比较和联想才能真正地学好西方经济学并能在其他课程中灵活运用,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2.要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

对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在脑海中随时可以浮现出这门课程的全貌,而不是支零破碎的,或者很多知识只有当别人提醒时才能回忆起来。把握好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就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和盲点。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于微观经济学,应该知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直接目的,而一般均衡就需要各个市场的均衡。从而微观经济学就花大力气论证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要素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则从两个方面分别推导了均衡价格理论中涉及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样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框架就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我们具体的工作就是补充“肉”了。

同时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还有利于比较分析不同的内容。只要知道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就能比较对应来掌握这两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从理性人假说出发(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运用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来推导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而生产者行为理论也是从理性人假说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运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来推导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这样还可以比较等产量线和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比较理解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等。

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其逻辑结构相对比较容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国民收入的决定。因而从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只涉及一个市场即产品市场来扩张到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来决定国民收入,而AD—AS模型则是在IS—LM模型中加入第三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则是将经济从封闭扩展为开放经济。经济增长理论则是从动态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

3.掌握经济学(包括其他课程)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以及由此得到的最大化原则和实现最大化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一条件。

这对于任何处于完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主体都是适用的,因为这样可以比较清晰的理解概念和理论,同时有助于加深印象,也有助于思维的表达。这一点在经济类学科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在考试中也应该尽量采用图表来分析问题。

4.在考试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因为语言表达往往能给人一种能反映其思想和知识的印象,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体现你的经济学功底。

此外,还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考试三个小时,题目不满十道。如果你一个小时至1.5个小时就做完题闲在那里,那你肯定有问题,能拿50分也是很不错了。这门学科有点像政治,要大段大段的背诵,差不多2.5个小时完成。

2.能配图说明的尽量要用图。

3.最近几年,有些福利经济学的内容上了卷子,这时就要把几本书上关于这些专题的东西好好整理一下,还是背诵,一般不会出特前卫的试题。

篇6:西方经济学教学分析报告

本学期教授了04工商管理和04会计本科班的《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是电大金融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的理论及相关业务;金融市场的分类与认识;货币供求理论及其均衡;通货膨胀的发生及治理;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所选教材(《金融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内容全面翔实,同学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学精实属不易。怎样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里就个人的教学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活动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在金融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应按各章节具体要求了解或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宏观金融调控等范畴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运行规律及其行为主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一体化设计方案,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篇共三章,主要研究货币与货币制度,包括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第二章货币制度,第三章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第二篇共三章,主要研究信用与利率,包括第四章信用的演进,第五章信用形式,第六章利息与利息率。第三篇共三章,主要研究金融机构,包括第七章金融机构概述,第八章银行类金融机构,第九章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四篇共三章,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包括第十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十一章货币市场,第十二章资本市场。第五篇共三章,主要研究国际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包括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及其均衡,第十四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第十五章金融全球化,第六篇共四章,主要研究中央银行与货币供求均衡,包括第十六章中央银行,第十七章货币需求,第十八章货币供给,第十九章货币均衡。第七篇共三章,主要研究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包括第二十章货币政策,第二十一章金融监管,第二十二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三、教学过程及其实践环节

1、自学。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电视课(包括观看录像教材或VCD等)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强调自学是开放教育的基本特点。

2、组织学习小组并经常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组建了大小不等的学习小组,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

3、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这部分辅导一般占到了总学时数的1/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和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学期共安排4次作业。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了这4次作业,辅导教师认真批改了并据以评定成绩。对作业正确性的判别依据了《货币银行学学习手册》进行。

5、教学研讨。既讨论教学问题,交流课程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有机结合。

6、电话答疑:电话答疑分为经常性的答疑和集中性答疑两种。在教学过程中,前者经常进行,后者的具体时间安排提前在网上公布。

7、社会调查。安排了1次大题目为“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社会调查。

8、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为平时作业,后者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平分标准。平时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上一篇:个人半工作总结下一篇:车辆运输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