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循证护理

2024-04-12

便秘的循证护理(精选8篇)

篇1:便秘的循证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循证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的影响。方法 9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肺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23例, 有效1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显效17例, 有效20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2.2%,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 临床控制7例, 显效20例, 好转1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1.1%, 对照组临床控制5例, 显效15例, 好转1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0.0%, 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 改善肺功能,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循证护理;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上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逐渐扩张、过度充气, 最终出现肺泡壁的破坏,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科针对本病采取中西医治疗, 给予循证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1月~10月9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观察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42.9±6.9)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 女16例, 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3.6±4.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 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 如卧床休息、持续吸氧、氨茶碱解痉平喘、三代头孢抗炎、脉络宁和激素治疗, 7 d为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1. 2. 2 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机制、疾病特点、治疗和护理, 发动科室的护理人员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评价资料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制定如下护理措施:①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要保证病房内环境安静、整洁, 由于患者较多, 再加上探视的来访者, 都会导致房间内空气污浊, 每天按时开窗通风, 以保证空气清新。患者通气功能不足, 机体处于缺氧状态, 要叮嘱患者每天多休息, 以减少组织耗氧量。②病情护理。一般情况下患者采取半卧位,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取让患者感觉舒适体位, 给患者定期翻身拍背, 鼓励患者咳嗽以促进痰液排出,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以稀释痰液。由于患者每天气道内丧失水分比较多, 这类患者每天要摄入充足的水分。③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要热心接待患者, 向患者介绍科室一般情况, 通过热情的服务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 初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熟练地护理操作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在服务中要始终注意态度要和蔼, 对患者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释, 充分尊重患者, 利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④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本病的诱因、防治措施, 让患者加强营养, 戒烟酒, 适当运动, 加强呼吸肌功能锻炼。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徐春燕[1]制定的标准, 观察患者的疗效和肺功能改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显效23例, 有效1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3%(42/4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 显效17例, 有效20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2.2%(37/4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 2 两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临床控制7例, 显效20例, 好转1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1.1%(41/4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临床控制5例, 显效15例, 好转1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0.0%(36/45), 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中医上属于“肺胀”范畴, 以肺虚为主, 持久感染外邪, 病情恶化影响脾、肾、心等[2, 3]。在临床上该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般给予患者卧床休息、抗炎平喘、解痉化痰西医治疗。脉络宁注射液能够扩张肺毛细血管、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肺功能[4]。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更佳。

循证护理的核心是以科学依据为基础的护理模式[5], 制定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最佳护理方案[6], 为患者提供最经济、最高效的护理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后,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肺功能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 改善肺功能,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春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循证护理观察. 国际护理学杂志, , 32(11):2483-2484.

[2] 马成芳, 潘林娟, 王卿.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 , 24(9):853-854.

[3] 李福东, 陈化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 , 30(7):736.

[4] 邹敏.脉络宁在治疗慢阻肺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中国护理杂志, 2008, 6(2):80.

[5] Kleinpell R. Evidence-based review and discussion points. Am J Crit Care, , 19(2):147-148.

篇2:便秘的循证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循证医学以及个体化医学思维。方法通过选自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三年制、、届100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n=50名)和观察组(n=50名)。对照组学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施以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学生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个体化医学思维的培养。结果对照组学生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以及病情三个基本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以及教师的整体满意程度均差于观察组。结论在肺癌临床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循证医学的培养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体化医学思维,增强学生的个人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具有临床实习教学意义。

【关键词】肺癌教学;学生循证医学;个体化医学思维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病症,占恶性肿瘤病症的15%,此病的死亡人数占癌症死亡人数的30%,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我国当前肺癌的发病率已经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递增12%[2]。随着生物医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方式,使得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逐渐转换为以证据为教学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3]。此种教学模式的创立,对于肺癌病症的复杂性以及诊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患者的肺癌病症存在诸多不同,在生物学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需要对于每一个肺癌患者依照询证医学制定相应的病症治疗方案[4],以此来成为肺癌病症诊治的有效工具。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在肺癌临床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循证医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个体化医学思维。基于此选取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三年制2012、2013、2014届100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肺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循证医学以及个体化医学思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12月,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三年制临床医学2012、2013、2014届100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n=50名)和观察组(n=50名)。对照组学生中包括了35名女生和15名男生,年龄为20~25岁,平均年龄为(22.19±1.84)岁;观察组学生中包括了38名女生和12名男生,年龄为20~24岁,平均年龄为(22.01±1.56)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学生的临床教学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且两组学生的教学总课时数以及大小课的所占比例也是均等的,带教老师不存在变动。对照组学生施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或者患者的具体肺癌病症为教学核心,带教老师利用自身的临床治疗经验,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进行指导,对其施以指导性的临床治疗教学。观察组学生施以循证医学法展开教学,学生分为小组为单位,每5个人为1组。在肺癌临床教学课程中,借助患者的病症详细资料以及病区的典型病症或者模拟病症患者、实验室的具体检查结果,开展循证医学法教学,培养学生的个体医学思维。在针对肺癌的治疗中,通过依照患者的肺癌基本病理、临床分期症状以及病症的具体发展趋势,合理的对肺癌患者施以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在对观察组学生施以循证医学的肺癌临床教学中,帮助学生对肺癌的治疗方法进行不断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之上能够通过案例学习新的知识与治疗方法,对肺癌治疗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规范。与此同时,教师依照不同病理特征的患者,制定出合理科学化的治疗方案,使其获取最为有效的治疗成果。由教师针对肺癌病症的临床问题,施以针对性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讨论与分析。此种方法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医学教学的具体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进度,将肺癌病症临床治疗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制定一定的教学纲要。引导学生针对临床问题,利用课后时间查找相关病例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得出结果,发表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占据了辅助位置进行引导性教学。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成效评价:通过采用书面性考试以及临床具体操作性技能进行教学评估。理论考试采用选择或者问答题的方式,临床技能考核内容具体包括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以及病情三个基本点的掌握情况、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内容。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主观上对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方法的具体评价及满意程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病历书写、病例分析能力评分比较

对两组学生的病历书写以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中包括学生对病例特点的具体归纳、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检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检查结果的诊断能力等。总分值为40分。对照组学生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均差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期末测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比较

两组学生的测评总分值为100分。对照组学生的期末测评成绩及教师对学生的予以评价均差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传统的肺癌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更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将教师作为临床教学的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主体地位[5]。在肺癌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学生每天都要面对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理论传输从而被动的接收的。那么通过对肺癌临床教学中施以循证医学教学方法[6],对学生的个体思维进行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的肺癌病症,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针对性解决方案[7]。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对照组学生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以及病情三个基本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以及教师的整体满意程度均差于观察组。因此在肺癌临床教学中使用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教学成效。综上所述,通过对肺癌病症的临床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循证医学的培养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8],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理论依据,之后完成对理论证据的评价,使用证据后得出临床结论,发散学生的整体思维。循证医学教学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于资料的查阅和吸收。当学生对于知识的准备充分情况下,就会塑造热烈高涨的临床医学教学氛围[9],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思维发散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10]。经过实践证明,通过在临床医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思维,能够有效的取得良好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个体化医学思维,增强学生的个人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具有临床实习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小钦,樊春秋,武剑,等.用循证医学和个体化医学原则指导脑血管病的临床教学[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4,14(6):640-642.

[2]张予辉,胡滨,侯生才.在肺癌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思维[J].中国病案,,11(2):56-58.

[3]兰雷,王科.循证医学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7(17):9-11.

[4]马望.PBL在临床肿瘤教学中培养个体化治疗观念和循证医学思维中的应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5,28(6):547-549.

[5]陈衍,韩晟,刘文超.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中的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0,31(8):5-6,24.

[6]唐晓文,李忠敏,葛玲.循证医学在血液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3,27(3):308-310.

[7]刘喜.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405-1406.

[8]李琴,赵鹏飞,原振龑,等.肿瘤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103-104.

[9]邹燕梅,熊华,胡广原,等.尝试PBL与肿瘤MDT及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79-81.

篇3: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循证护理

1 方法

1.1 评价方法

观察卧床病人排便次数、排便所用时间、大便状况, 询问其排便时感觉。卧床3d内无自行排便或虽有大便但性状干结, 伴排便困难为便秘。卧床1~2d有1次大便或术后3d内有1次大便且不伴有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者为有效。

1.2 便秘原因调查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便秘的发生, 寻找引起便秘的原因, 针对临床护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结构化的确切问题, 经过调查, 病人的心理、饮食、认知、环境、药物、疼痛、卧床及排便方式改变等因素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因素。

1.3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4 观察组

1.4.1 根据调查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查询、求证

通过查询发现引起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常见原因有: (1) 心理因素。骨科病人多属意外伤害, 发病突然, 对预后担心, 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出现胃肠蠕动减弱[3]。 (2) 饮食因素。食量减少, 摄取的水分、粗纤维类食物较少, 食物残渣过少, 大便在大肠内移动缓慢, 水分被吸收过多, 致大便干结;术后进食时间过度推迟也可加重便秘。 (3) 环境因素。大多数人排便都有一定的规律, 并在固定场所进行, 而对骨科卧床病人而言, 原有生活规律被打乱, 不适应床上排便可致便秘。 (4) 疼痛因素。部分病人因疾病所致疼痛、术后伤口疼痛, 或惧怕放置便盆引起伤口疼痛而不敢排便, 使粪便在肠腔蓄积过久加重便秘。 (5) 活动减少。由于长期卧床, 活动量少, 导致胃肠蠕动减慢, 引起便秘。 (6) 药物影响。术中麻醉药应用可抑制排便中枢或不能形成排便反射。术后应用镇痛泵也会使病人肠黏膜应激性减退, 导致张力减退性便秘。 (7) 排便方式改变。正常人排便一般采取坐位或蹲位, 这样能增加腹腔的最大压力并利用重力排便, 而床上排便只能依靠深呼吸增加腹压, 骨科卧床病人多因急诊入院, 入院后即制动, 长期卧床, 未能进行排便训练。病人无法接受床上排便而有意抑制正常便意, 使整个肠道活动受到抑制, 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导致便秘。

1.4.2 根据查询结果制定护理对策

(1) 心理护理。根据骨科病人特点, 进行心理疏导。入院即进行宣教, 讲解床上排便的必要性, 解除思想顾虑。 (2) 饮食护理。术后应告诉病人尽快恢复进食水, 一般局麻手术后即可随病人要求给予进食水;硬膜外麻醉的病人, 术后3~6h可根据需求进食;全麻病人无恶心、呕吐即可进食[4]。主食中粗细粮合理搭配, 保证每日水果蔬菜不少于250g;少食产气食物, 防止腹胀;增加水的摄入量, 成人每日1200~1500ml, 可嘱病人早餐前空腹饮用温开水或蜂蜜水。 (3) 调节情绪和提供排便环境。护士要关心病人, 询问病人排便情况, 了解是否存在排便困难, 对有排便困难者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如告知病人一旦有便意不要克制, 帮助病人建立床边排便方式等。 (4) 疼痛护理。对骨科疼痛病人可采用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使疼痛减轻, 尽量减少止痛药的应用。担心使用便盆导致疼痛加剧的病人, 本组采用尿不湿、无纺布、多层卫生纸共三层依次铺好, 放于病人臀下代替便盆, 大大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 (5) 腹部按摩。护士协助病人采取仰卧位, 两腿屈曲, 使腹肌放松, 双手重叠置于病人的下腹部, 以大鱼际和掌根的力量, 沿升结肠依次向直肠方向顺时针反复按摩约10min, 每日睡前与清晨空腹时各一次, 按摩手法要缓慢柔和。在模拟过程中应将双手压在腹部, 做咳嗽动作以增加腹压, 促进排便[5]。 (6) 定时排便训练。嘱病人每日晨间早餐后10~15min试行排便, 因为此时的肠胃反射可产生最强的便意。 (7) 适当运动。指导病人加强床上功能锻炼, 教会其做提肛收腹运动。 (8) 合理应用药物。对3d未排便者, 要及时采取措施, 如服用促胃肠动力药或腹泻剂, 本组用果导片、芦荟胶囊、麻仁丸等。

2 病例资料

2009年6-12月我院骨科收治卧床病人100例, 男58例, 女42例;年龄18~90岁。其中脊椎骨折24例, 骨盆骨折18例, 股骨骨折42例, 腰椎骨折16例, 按入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身体状况等方面大体相近。经护理, 观察组有效45例 (90.0%) , 便秘5例 (10.0%) ;对照组有效26例 (52.0%) , 便秘24例 (48.0%) 。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便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53, P<0.01) 。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65-67.

[2]朱丹, 成翼娟, 龚姝.循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2) :102.

[3]赵晓丽, 李宝兰.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5) :463.

[4]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7.

篇4: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循证护理

关键词:脑卒中 住院患者 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6-02

1 关于误吸性肺炎

1.1 问题的提出。脑卒中患者的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为20%~30%,34%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于误吸性肺炎,合并误吸性肺炎是卒中后首月内死亡的第3大原因[2]

1.2 循证。查询发现: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导致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由于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即使是局灶性病变也可以引起严重的吞咽困难。误吸是口咽部分泌物或食物等异物进入声门以下气管内,是吞咽困难的症状及并发症之一[3]

1.3 护理干预。

1.3.1 重度吞咽困难。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经口进食,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和保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给予鼻饲。每次鼻饲后口腔护理和鼓励患者多做空吞咽动作,经治疗训练后,基本完成吞咽过程,应尽早拔除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3.2 中度吞咽困难中度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间接和直接吞咽训练。

1.4 效果。234例脑卒中患者中吞咽困难56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同时采用吞咽和进食功能训练,53例患者吞咽功能基本痊愈,恢复了经口摄食,3例带鼻饲管出院。未发生吸入性肺炎。

2 关于泌尿系感染

2.1 问题的提出:泌尿系感染是老年脑卒中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死亡率的增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2 循证。查询发现原因有:老年人的膀胱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膀胱肌层逐渐变薄,纤维组织增生,膀胱容量减少,排尿收缩能力减弱。排尿中枢神经功能衰退,易使膀胱不不能自主收缩,引起尿失禁,加上膀胱局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减弱。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骨盆底肌肉松弛。留置导尿管等[4]

2.3 护理干预。

2.3.1 注意观察病人小便颜色及性状,勤换内衣,定时更换床单。

2.3.2 尿潴留病人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做好会阴部护理,集尿袋每天更换,每天2次安尔碘消毒尿道口,每2周更换尿管一次。

2.3.3 插导尿管者嘱每天饮2000~3000ml水。

2.3.4 随时复查尿常规,如有异常,应作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2.3.5 尿袋应低于耻骨联合水平。

2.4 效果。234例脑卒中患者中,并发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14例,出院时泌尿系感染已基本痊愈。

3 关于废用综合征

3.1 问题的提出。脑卒中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险,在急性期为抢救生命,常常强调卧床休息,绝对制动;在生命体症平稳后,也没有及时实施康复治疗。久病卧床1~2个月后,由于活动不足,发生关节挛缩僵硬、活动不灵、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有的还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就是很常见的废用综合症。

3.2 循证。查询资料发现:早期活动能减少废用综合症,降低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有效调节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多数研究报告[5],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只要患者全身状态稳定,从发病入院时就可以床上活动,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早期活动对大多数卒中患者无害而有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6],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患者病死率,以早期活动为重点的早期康复训练安全可行。

3.3 护理干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卒中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3.3.1 被动活动。对出血性脑卒中或急性期瘫痪较重患者不宜进行主动活动或无法进行主动活动,宜进行被动活动,首先加强护理,勤翻身,多按摩,勤翻身不但防止压疮,也改善了血液循环,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上肢自手指开始至肩部,下肢自脚趾开始至髋关节处,每日按摩2-3次,每次10-20分钟,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

3.3.2 主动活动。早期坐起有利于排痰,排便及进食,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嘱患者咳嗽排痰,鼓励患者锻炼膀胱功能,指导病人练习张口,伸舌,鼓腮,吹气等动作,以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床上移动,搭桥,起坐训练,指导患者自行用健手握住患手做患侧肢体被动运动。

3.3.3 早期活动禁忌症。一般来讲早期活动安全可行,对大多数卒中患者无害而有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昏迷、神经症状进展,严重直立性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暂不宜进行。

3.4 效果。早期活动促进了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动了患者主观能动性,234例患者有效预防了废用综合症的发生。小结在实践中体会到,循证是临床护理的基础,并蕴含在临床护理之中。针对脑卒中患者我们采用提出问题,循证及护理干预过程,以人为本,对护理对象的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循证护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循证医学实践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全过程地认识问题,全面占有资料,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最新最佳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实践。通过循证护理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护理认识、护理管理及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1]延安.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护理管理杂志.2006.3

[2]刘再新,周树虎.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08,48(17):96-97

[3]冯琼青.200例急性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分析,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9.5

[4]朴福善.老年脑卒中病人合并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护理.中国现代医生.2007.11

[5]澳大利亚国家卒中基金会.《急性卒中处理临床指南》2007

篇5:糖尿病调脂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医学

来源: CHKD期刊全文库《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第5期

(本文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 黄慧等)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非糖尿病个体高2.6~5.2倍,无心肌梗死(心梗)历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的概率与有1次心梗历史的非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梗的概率一样高。其原因除血糖的影响因素外,与糖尿病脂代谢的异常有明显的关系。因此,预防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措施之一就是调脂治疗。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糖尿病血脂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LDL-C)控制的基本目标是<2.6 mmol/L;对于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管其基线LDL-C水平如何,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低30%~40%;对于4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已经通过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但血脂水平未达标,同时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使用调脂药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低30%~40% ,或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到1.8 mmol/L以下。甘油三酯(TG)水平应控制在< 1.7 mmol/L,男性高密度脂蛋白(HDL-C) >1.15 mmol/L, 女性HDL.C >1.30 mmol/L。

1 他汀类药物

1.1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协作研究(CARDS),是第一个专门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试验,入选的2 838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基线LDL-C为3.0 mmol/L,且无确定的心血管疾病,随访3.9年,阿托伐他汀组患者LDL-C水平平均降至2.0 mmol/L,急性冠脉事件降低36% ,冠脉血运重建降低31% ,脑卒中降低48%。同样是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阿托伐他汀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研究(ASPEN),也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国际多中心试验,目的是观察以前有心梗或介入治疗历史,且LDL - C水平低于3.6 mmol/L,或不伴有心梗或介入治疗历史,LDL - C水平低于411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预防作用,结果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脑卒中、血管重建术、冠脉搭桥术、心脏停搏复苏等事件)发生率(13.7% )低于安慰剂组(15.0%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34) ;一级与二级预防亚组分析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盎格鲁一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研究―――降脂目标试验(ASCOT-L IA)纳入10 305例没有冠心病但至少有3种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其中包括2 532例糖尿病患者。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116 例(9.2%) ,安慰剂组发生151 例( 11.9% ) , 风险比是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36) 。但由于糖尿病亚组阿托伐他汀组的冠脉事件的发生数量少,冠脉事件和脑卒中的减少无统计学意义( P = 0.14、P = 0.66) ,文章最后指出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特别是对糖尿病史较长的老年患者。

1.2 洛伐他汀(Lovastatin ) AFCAPS/TexCAPS 研究是一项一级预防试验,目的是观察洛伐他汀对没有冠心病的患者首次急性冠脉事件(心梗、不稳定心绞痛、猝死)的发生是否有预防作用。经过512 年随访,洛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比较,急性冠脉事件分别为183和116 ( P < 0.01) ,心梗发生人数分别为95和57 ( P =0.002) ,不稳定心绞痛发生例次分别为87 和60 ( P =0.002) , 冠脉血管重建人次分别为157 和106 ( P =0.001) , 冠脉事件的发生分别为215 和63 ( P =0.006) , 心血管事件发生分别为255 和194 ( P =0.003) 。糖尿病亚组分析显示洛伐他汀使冠心病的危险减少43%。

1.3 辛伐他汀( simvastatin) 用来评价辛伐他汀对有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影响的4S研究共纳入4 444例有心绞痛或先前有心梗的患者,其中有202例糖尿病患者,随访5.4年,结果显示:辛伐他汀组TC下降25%、LDL-C下降35%、HDL-C升高8%;安慰剂组死亡256例( 12%) ,辛伐他汀组死亡182 例( 8%) ,相对死亡风险比0170 ( P < 0.0003) ;安慰剂组有189例死于冠脉疾病(相对危险比是0.58) ,非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在安慰剂组是49例; 622例(28% )安慰剂组患者有1次或多次重大的心血管事件发生,辛伐他汀组为431 例( 19% ) , 相对危险比为0.66 ( P <0.00001) ;另外还减少了37%的心肌血管重塑。提示长时间应用辛伐他汀是安全的,且对冠心病是有效的。此后, 4S-扩展研究评估了辛伐他汀对正常糖耐量( n= 3 237) 、空腹血糖异常( n = 678) 和糖尿病( n =483)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辛伐他汀使糖尿病患者主要冠脉事件和血管重建手术显著减少( P = 0.001、P= 0.005) ,总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死亡率也减少( P =0.34、P = 0.26) ,但由于样本量小,无统计学意义;显著减少空腹血糖受损( IFG)患者主要冠脉事件( P =01003)和血管重建手术( P = 0.009) ,以及总的死亡率( P = 0.02 ) 和冠心病死亡率( P = 0.07 ) 。一项有5 963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心脏保护研究(HPS)结果显示, 2 985例安慰剂组的糖尿病患者中, 有748 例(25.1%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而2 978名辛伐他汀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有601例(20.2%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相对危险性下降了23% ( P < 0.0001) ;在1 981例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中,辛伐他汀治疗组325 例(33.4% ) 、安慰剂组381例(37.8%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在3 982例非冠心病糖尿病患者中,辛伐他汀组276例(13.8% ) 、安慰剂组367例( 18.6%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所有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冠心病,均从辛伐他汀治疗中获益。在超过5年治疗期的HPS研究中,接受安慰剂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绝对危险性为25.1% , 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使其绝对危险性下降了4.9% ,相对危险性显著下降了23% ( P <0.0001) 。在分组时巳伴冠心病及没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辛伐他汀治疗使其绝对危险性分别下降了4.4% ( 37.8% vs 33.4% ) 及4.8% ( 18.6% vs13.8% ) 。

1.4 普伐他汀( Pravasatin) CARE研究是普伐他汀对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该研究纳入了4 139例受试者,其中包括586例糖尿病患者(14.1% ) ,安慰剂组中的糖尿病患者的冠脉事件发生率(37% )高于同组的非糖尿病患者( 25% ) ;普伐他汀可使糖尿病患者冠脉重塑的相对风险下降32% ( P= 0.04) ,使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冠脉事件发生率分别下降25% ( P = 0.05) 、23% ( P < 0.001) 。受试者中还包括342例空腹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他们心梗的发生风险为13%,高于空腹血糖正常者10% ,而普伐他汀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P = 0.05) 。结论是:糖尿病和空腹糖耐量受损患者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普伐他汀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之改善。L IP ID研究是一项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该试验纳入9 014例年龄在31~75岁的具有心梗或不稳定心绞痛历史的患者,随机给予普伐他汀或安慰剂,随访6.1年,结果显示普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为6.4%、8.7% ( P < 0.001) ,总死亡率为11%、14.1% ( P < 0.001) ;普伐他汀使心梗的发生风险降低29% ( P < 0.001) ,冠心病或非致死性心梗的风险降低24% ( P < 0.001) ,中风风险降低24% ( P = 0.048 ) ,冠脉重塑风险降低20% ( P <0.001) 。提示普伐他汀可以降低有心梗或不稳定心绞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盎格鲁一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研究―――降脂目标试验(ASCOT-L IA)纳入10 305例没有冠心病但至少有3种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其中包括2 532例糖尿病患者。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116 例(9.2%) ,安慰剂组发生151 例( 11.9% ) , 风险比是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36) 。但由于糖尿病亚组阿托伐他汀组的冠脉事件的发生数量少,冠脉事件和脑卒中的减少无统计学意义( P = 0.14、P = 0.66) ,文章最后指出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特别是对糖尿病史较长的老年患者。

1.2 洛伐他汀(Lovastatin ) AFCAPS/TexCAPS 研究是一项一级预防试验,目的是观察洛伐他汀对没有冠心病的患者首次急性冠脉事件(心梗、不稳定心绞痛、猝死)的发生是否有预防作用。经过5.2 年随访,洛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比较,急性冠脉事件分别为183和116 ( P < 0.01) ,心梗发生人数分别为95和57 ( P =0.002) ,不稳定心绞痛发生例次分别为87 和60 ( P =0.002) , 冠脉血管重建人次分别为157 和106 ( P =0.001) , 冠脉事件的发生分别为215 和63 ( P =0.006) , 心血管事件发生分别为255 和194 ( P =0.003) 。糖尿病亚组分析显示洛伐他汀使冠心病的危险减少43%。

113 辛伐他汀( simvastatin) 用来评价辛伐他汀对有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影响的4S研究共纳入4 444例有心绞痛或先前有心梗的患者,其中有202例糖尿病患者,随访5.4年,结果显示:辛伐他汀组TC下降25%、LDL-C下降35%、HDL-C升高8%;安慰剂组死亡256例( 12%) ,辛伐他汀组死亡182 例( 8%) ,相对死亡风险比0.70 ( P < 0.0003) ;安慰剂组有189例死于冠脉疾病(相对危险比是0.58) ,非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在安慰剂组是49例; 622例(28% )安慰剂组患者有1次或多次重大的心血管事件发生,辛伐他汀组为431 例( 19% ) , 相对危险比为0.66 ( P <0.00001) ;另外还减少了37%的心肌血管重塑。提示长时间应用辛伐他汀是安全的,且对冠心病是有效的。此后, 4S2扩展研究评估了辛伐他汀对正常糖耐量( n= 3 237) 、空腹血糖异常( n = 678) 和糖尿病( n =483)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辛伐他汀使糖尿病患者主要冠脉事件和血管重建手术显著减少( P = 0.001、P= 0.005) ,总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死亡率也减少( P =0.34、P = 0.26) ,但由于样本量小,无统计学意义;显著减少空腹血糖受损( IFG)患者主要冠脉事件( P =0.003)和血管重建手术( P = 0.009) ,以及总的死亡率( P = 0.02 ) 和冠心病死亡率( P = 0.07 ) 。一项有5 963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心脏保护研究(HPS) 结果显示, 2 985例安慰剂组的糖尿病患者中, 有748 例(25.1%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而2 978名辛伐他汀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有601例(20.2%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相对危险性下降了23% ( P < 0.0001) ;在1 981例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中,辛伐他汀治疗组325 例(33.4% ) 、安慰剂组381例(37.8%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在3 982例非冠心病糖尿病患者中,辛伐他汀组276例(13.8% ) 、安慰剂组367例( 18.6% ) 发生主要血管事件。所有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冠心病,均从辛伐他汀治疗中获益。在超过5年治疗期的HPS研究中,接受安慰剂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绝对危险性为25.1% , 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使其绝对危险性下降了4.9% ,相对危险性显著下降了23% ( P <0.0001) 。在分组时巳伴冠心病及没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辛伐他汀治疗使其绝对危险性分别下降了4.4% ( 37.8% vs 33.4% ) 及4.8% ( 18.6% vs13.8% ) 。

1.4 普伐他汀( Pravasatin) CARE研究是普伐他汀对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该研究纳入了4 139例受试者,其中包括586例糖尿病患者(14.1% ) ,安慰剂组中的糖尿病患者的冠脉事件发生率(37% )高于同组的非糖尿病患者( 25% ) ;普伐他汀可使糖尿病患者冠脉重塑的相对风险下降32% ( P= 0.04) ,使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冠脉事件发生率分别下降25% ( P = 0.05) 、23% ( P < 0.001) 。受试者中还包括342例空腹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他们心梗的发生风险为13%,高于空腹血糖正常者10% ,而普伐他汀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P = 0.05) 。结论是:糖尿病和空腹糖耐量受损患者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普伐他汀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之改善。L IP ID研究是一项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该试验纳入9 014例年龄在31~75岁的具有心梗或不稳定心绞痛历史的患者,随机给予普伐他汀或安慰剂,随访611年,结果显示普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为6.4%、8.7% ( P < 0.001) ,总死亡率为11%、14.1% ( P < 0.001) ;普伐他汀使心梗的发生风险降低29% ( P < 0.001) ,冠心病或非致死性心梗的风险降低24% ( P < 0.001) ,中风风险降低24% ( P = 0.048 ) ,冠脉重塑风险降低20% ( P <0.001) 。提示普伐他汀可以降低有心梗或不稳定心绞痛历史的患者冠脉事件的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1.5 血脂康 血脂康是一种天然复合他汀类调脂药物。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 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纳入4 870例有心梗历史的患者,其中包括591例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4年。结果显示:血脂康治疗组冠脉事件较安慰剂组减少45% ,冠心病死亡减少31%,急性心梗减少56%,总死亡减少33%。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的观察结果相似。

2 贝特类调脂药物

贝特类调脂药物理论上纠正糖尿病血脂紊乱有很大优势,与他汀类药物比较,其在减少心血管事件和致死率方面的临床试验不多,循证医学的证据也远不如他汀类药物多,在一级和二级预防试验中都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1 吉非罗齐( Gemfibrozil) 赫尔辛基心脏研究(HHS) 是一项使用吉非罗齐作为一级预防的研究,纳入4 081例中年男性患者,其中有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非高密度脂蛋白2胆固醇( TC 减去HDL-C的胆固醇,包括LDL-C及VLDL-C)的水平均>5.2 mmol/L,随访5年,糖尿病患者的心梗和因心脏原因死亡的发生率为7.4% , 明显比非糖尿病患者的3.3%高( P < 0.002) ,血脂的变化两者无明显差异;用吉非罗齐的糖尿病患者和用安慰剂的糖尿病患者比较,冠心病的发生减少68% ( 3.4% vs 10.5% ) ,由于样本量小,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吉非罗齐在某种程度上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风险。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高密度脂蛋白干预研究(VA2H IT) 也把吉非罗齐作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研究,共纳入2 531例男性冠心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627 例,他们的HDL-C ≤ 110 mmol/L、LDL-C≤ 3.6 mmol/L。采用双盲对照研究,随机给予吉非罗齐1 200 mg/d和安慰剂,平均随访5.1年,吉非罗齐组与安慰剂组比较, HDL-C水平升高6% , TG下降31% ,TC下降4% , LDL-C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吉非罗齐组和安慰剂组的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被证实的中风的发生率分别为17.3%、21.7% ( P = 0.006) ;吉非罗齐使糖尿病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危险降低了24% ( P = 0.05) , 糖尿病患者中的危险减少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24% , P = 0.009) 。研究证明吉非罗齐可以通过升高HDL2C和降低TG水平减少冠心病患者的重大冠脉事件的发生风险。

2.2 苯扎贝特(Bezafibrate) 苯糖尿病调脂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扎贝特梗死预防研究(B IP) 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有3 090例曾患心梗或稳定性心绞痛受试者, 随机分配使用苯扎贝特或安慰剂,平均随访6.2年,苯扎贝特组HDL-C升高18% , TG降低21% ,终点事件的发生率(13.6% )低于安慰剂组( 15.0% ) ,主要终点事件的累积概率减少了7.3% ( P = 0.24) ;亚组分析显示基线TG水平较高患者(TG ≥ 2.2 mmol/L)主要终点事件的累积概率减少了39.5% ( P = 0.02) 。研究表明苯扎贝特可以有效改善脂代谢紊乱,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对于那些基线TG水平较高患者( TG ≥

2.2 mmol/L)的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证实。

2.3 非诺贝特( fenofibrate) 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研究(DA IS) 为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纳入4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年,非诺贝特治疗组TG下降25% , HDL-C升高7% , TC降低10% , LDL-C降低6%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减少40% ( P = 0.017) ,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减少23%。非诺贝特干预和降低糖尿病事件( F IELD) 试验是一项首次用非诺贝特专门针对2型糖尿病临床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纳入了9 795例年龄在50~75 岁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 131例患者有心血管疾病) ,结果非诺贝特组和安慰剂组的冠心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分别是5.2% (256例)和5.9% ( 288例) ,无统计学意义( P = 0.16) ;非诺贝特组和安慰剂组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3.9% ( P = 0.035) ;非诺贝特组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生减少24% ( P =0.010) ,冠脉血管重塑比率下降21% ( P = 0.003 ) 。在总致死率、胰腺炎、肺栓塞发生率方面,非诺贝特组比安慰剂组略高,但没有发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研究评估了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该项系统评价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纳入几乎所有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降血脂的效果,糖尿病和非糖尿患者相同;在一级预防中,他汀类和吉非罗齐使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21% ( P <0.0001) ,使糖尿病患者群降低23% ( P = 0.0003) ;在二级预防中,他汀类和吉非罗齐使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冠脉事件风险降低21% ( P = 0.0005) ,使非糖尿患者群降低23% ( P < 0.00001) 。虽然一级和二级预防降低的相对风险值相近,但它们的绝对风险在二级预防中是明显高的。在一级预防中,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冠脉事件风险是-0.02 ( -0.04~0, P = 0.1) ,非糖尿病患者风险为-0.02 ( -0.04~-0.01, P < 0.00001) ;在二级预防中,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冠脉事件风险是-0.07 ( -0.11 ~-0.03, P = 0.0003) ,非糖尿患者风险是-0.05 ( -0.06~-0.04, P < 0.00001) 。在二级预防中,他汀类和吉非罗齐使糖尿患者冠脉疾病死亡或非致死性心梗的风险降低22% ( P = 0.001) ,而非糖尿患者降低26% ( P <0.00001) ;使糖尿病患者心肌血管重塑风险降低30%( P < 0.0001 ) , 而非糖尿病患者降低23% ( P <0.00001) ;使糖尿病患者中风风险降低36% ( P =0.0008) ,而非糖尿患者降低22% ( P < 0.00001) 。在二级预防中绝对风险相差3倍。当用基线的风险校正后,不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糖尿病患者获益更多。

3 烟酸

一项纳入了146例伴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1000 mg /d烟酸的患者HDL2C增加了13%~19% ( P < 0.05) ,使用1500mg/d烟酸的患者HDL2C 增加了22% ~24% ( P <0.05) 、TG下降28% ~36% ( P < 0.05) 、TC 下降6.1% ( P < 0.05) 、LDL-C下降7.1% ( P < 0.05) ,约59%的安慰剂组的患者联用了他汀类药物,而烟酸组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占40%。该研究指出,临床上不常规选用烟酸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而对混合性脂代谢紊乱不能耐受贝特类药物的患者可以选用他汀类与烟酸联合使用。美国FDA 1995~2005年的他汀类药物和烟酸联合应用的相关不良反应的统计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和烟酸联合使用,与他汀类或烟酸单独使用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致死、威胁生命的、住院、肝毒性、横纹肌溶解)相似。洛伐他汀与烟酸联用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用洛伐他汀或烟酸相似,而比单用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明显减少。洛伐他汀与烟酸联用的肝毒性和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与单用烟酸或其他他汀类药物相似,而横纹肌溶解的发生明显少于单用辛伐他汀( P < 0.01) 。因此认为他汀类药物和烟酸联合是有效的、安全的。

★ 高血压怎么治疗

★ 快速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 治疗高血压5个简单的方法

★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方法有哪些

★ 医学技术(呼吸治疗方向)简历

★ 医师考试辅导:几种疾病的药物治疗

★ 缬沙坦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临床分析

★ 效古诗

★ 高血压注意事项

篇6:便秘的护理常规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约占老年人群的1/3.临床上常见便秘导致心、脑疾病的患者病情变化,甚至猝死。【病情评估】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经常便秘的老人还可以出现全身不适、头疼、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左下腹可扪及粪快或痉挛之肠型。2.辅助检查

结直肠镜或钡剂灌肠,以排除结、直肠病变及肛门狭窄。【治疗原则】

老年人便秘的治疗,应针对引起便秘的因素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适度的锻炼,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的伴随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护理】 1.饮食调节

多饮水,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品。餐后一杯水,量约250ML,每天至少饮水2000ml,包括食物中的含有的水分。因为水分能增加肠内容物,刺激胃肠蠕动,并能使大便软化,同时对排便有刺激作用,反射性地引起排便。2.生活规律

每晚21:00睡觉,早晨7:00起床,每晚睡前一杯热牛奶,晨起一杯温开水,每日进行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做深呼吸等适当的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和轻体力劳动,以强壮身体,增强食欲,1 提高排便辅助肌的收缩力,达到预防和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目的。3.排便指导

目标1次/天,指导患者定时排便锻炼帮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嘱患者在早餐或清晨起床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应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多次;在模拟排便过程中,应将双手压在腹部,做咳嗽动作,以增加负压,促进排便,同时应集中注意力,不要同时阅读报纸或做其他事情,也不要吸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为卧床、活动不便的老年性习惯性便秘患者提供排便环境,对不习惯在床上排便的老年人,应向其解释需要床上排便的理由并给予屏风遮挡,避免打扰排便。4.腹部自我按摩

按摩时由护士操作或指导患者自己进行,将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放于脐上四横指处,适当加压按结肠走行方向,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顺序,顺时针作环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的作用。5.药物治疗

由原发病引起的便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饮食与行为调整无效的慢性便秘,应用药物治疗。温和的渗透性泻药有乳果糖、山梨醇,通过阻止肠腔水分吸收,使肠内容物体积增大,促进肠蠕动;溶积性泻药如甲基纤维素适用于饮食过于精细者,在通便的同时还起到控制血糖、血脂、减低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发生的作用,适宜于心肌梗死或肛周手术后的患者;巨结肠症和结肠扩张者,应改用泻药和灌肠。6.健康指导

篇7:便秘患者的中医护理探讨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C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便秘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施护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便秘;辨证施护

中医认为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排便频率减少一般2~3d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即为便秘[1]。

便秘临床发病率为2%左右,以妇女和老年患者为常见,长期的便秘还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口臭,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我院自8月—9月对45例便秘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施护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8月—209月确诊的便秘患者90例,其中男37例,女53例,年龄50~82岁,平均(62.2±4.7)岁,病程1~5年,平均(3.5±1.8)年。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气虚便秘25例,血虚便秘19例,阳虚便秘18例,阴虚便秘17例,郁热便秘11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年;观察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平均(64.1±4.8)岁,平均病程(3.6±1.9)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和辨证分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Ⅲ便秘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需要用手操作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排便少于每周3次;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便秘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及推拿护理等中医辨证施护。

1.3.1 情志护理

当患者出现痛苦,烦躁,焦虑,抑郁时,主动与其进行谈心,帮助患者分析便秘原因,安抚情绪。

根据病人的喜好调节电视节目,播放音乐或戏曲以化解七情郁闷,使患者心情条达、疏泄、舒畅。

1.3.2 饮食护理

便秘饮食应避免煎炸、酒类、辛辣,不可过食寒凉生冷,指导纠正患者的偏食习惯,食物不宜过于精细,要多食含维生素、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

阴虚郁热者应以滋补肝肾,清热润肠为原则,可用熟地黄、枸杞、山茱萸肉、粳米煮粥同食;气虚便秘者,应予益气健脾膳食,多食黄芪粥、山药粥、扁豆粥等;气滞便秘者,可予理气导滞饮食,可用麻子仁、紫苏子煮粥食用;血虚便秘者应以养血润燥为原则,可食何首乌粥、山药粥、枸杞粥等。

1.3.3 给药护理

服用时嘱患者空腹温服,服药期间忌浓茶,辛辣油腻之品。

服药后注意观察患者排便次数及排便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若有应及时处理。

1.3.4 推拿护理

取关元穴(腹中线脐下3寸),气海穴(腹中线脐下1.5寸),每穴用一指禅手法顺揉20周,逆揉20周,然后用右手小鱼际掌侧顺大肠腑气运行走向自右升一上横一左下揉推20~30周作导引术。

大便坚硬不下还可按大肠穴(脊中线第16椎左右各旁开1寸半)10~20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便秘疗效标准[2]。

显效为每周排便5次以上,便质转润,解时通畅,伴随症状消失;有效为每周排便3次以上,便质转润,排便通畅,伴随症状缓解;无效:每周排便2次以下,排便欠畅,症状无改善。

观察便秘患者护理前后的每周排便次数,用美国胃肠学会制定的便秘评分量表CCS评价便秘程度,CCS总分越高说明便秘程度越严重(总分为3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珚±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便次数比较由表1可见,观察组护理后的排便次数为(7.1±1.4)次/周明显多于对照组的(5.2±1.2)次/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C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护理后的C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护理后的排便困难程度低于对照组.

2.3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45例,显效38例,显效率为84.4%,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6%;对照组45例,显效29例,显效率为64.4%,有效6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7.8%。

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便秘是机体清除体内垃圾的过程,长期便秘导致毒素吸收,即中医所说的腑气不通,浊气不降[3]。

现代社会,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活动量的减少,便秘患者越来越多。

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的老年入,便秘严重时可因用力排便使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发生急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4]。

文献报道认为,采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不仅解除便秘,而且使紊乱的肠胃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体质[5]。

篇8:预防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循证护理

吉才余, 男, 50岁, 已婚, 工人因“心前区疼痛不适3h”于2008年2月至2007年7月11:40扶入病房, 入院当日上午八时左右, 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 位于胸骨中下段, 伴胸闷、气喘、全身乏力, 四肢发麻, 急诊入院, 门诊拟诊为“胸痛待查”收住我科治疗。入院后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 疼痛消失, 心电图S-T段下降, 心肌酶下降, 于2月14日行冠脉造影术, 示RCA (右冠状动脉) 远端长节段狭窄病变70%, 于2月18日行支架置入术, 术后恢复良好, 继续抗血小板凝聚, 抗凝、改善心肌供血, 稳定斑块等治疗, 于2月21日出院。

2 成立循证小组

王立娟徐琳陈静孙丽

3 提出问题

(1) 入院后如何采取早期预防措施防止便秘?

(2) 怎样进行排便训练?

(3) 如何做好排便相关心理护理?

(4) 首次排便如何干预?

4 查阅资料

AMI与便秘有关的病情变化多发生于便秘后首次用力排便时, 因此我们把患者的“首次排便”作为循证的首要问题, 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 查阅相关资料。对收集到的文献, 本科室循证小组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对证据的真实性, 可靠性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作出了具体的评价。针对该例病人制定了完善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 经评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5 循证护理

5.1 早期预防 (入院0~72h)

患者入院即予意想排便练习指导, 双手重叠轻放于下腹部, 平稳呼吸, 呼气时开始意想排便, 无需用力, 吸气时停止意想, 重复4~5次, 每天数次。进食指导, 先缓慢饮温开150~200m L, 之后进行意想排便4~5次, 距饮水时间30min后进餐。每天合理饮水, 分别在9:00、10:00、15:00、16:00及睡前少量分次饮入。适当推迟早餐时间, 患者醒来后60~90min进餐, 食用如芹菜、韭菜、菠菜、丝瓜、香蕉等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新鲜蔬菜、水果, 适当进食含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 如蜂蜜、芝麻、核桃等。睡前用40~45℃温水浴足, 泡洗15~20min后以掌心做环行顺时针足底按摩, 20~30次/min, 10min/组。

5.2 排便训练

入院72h后, 在病情许可下进行排便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平卧于床上, 双手重叠轻压下腹部, 做轻微咳嗽动作, 每次2声, 若无胸闷、胸痛不适, 间隔1~2min重复1次, 连续3次为1组完整训练, 3组/d。早餐前、午睡后及睡前进行练习。对梗死面积较小且为单侧壁 (如前间壁、下壁) 梗死、血压稳定者, 在医生许可并在严密心电监护下进行简单早期活动。资料表明, 无并发症的患者早期活动是安全的。当患者出现胸闷不适或心率、心律、S-T段出现异常变化时立即终郁程度高的AM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抑郁程度低者高4.9倍。因此, 针对患者的病情、社会背景及嗜好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并保持良好的护患互动关系, 尽可能降低其负性心理。

5.4 首次排便干预

嘱患者首次排便务必告知护理人员, 患者排便过程中, 给予屏风遮挡, 请同病室陪护回避, 只留该患者的妻子 (丈夫) 在旁陪伴。指导家属为患者腹部环形按摩 (沿结肠解剖位置自右向左环形按摩, 可降低结肠内容物向下移动, 并增加腹内压, 促进排便) 。严密监测心电监护仪情况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护士在现场, 患者会羞于放松排便, 因此护士应在屏风外侧观察病情。

6 讨论

卧床是AMI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但同时也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原因。加之饮食结构等原因, 更容易出现便秘。对AMI患者便秘预防的护理报道中, 仍以传统的饮食指导、药物辅助为主, 实际操作中却因受个体差异、心理状态、疾病程度、护理方法等多方面影响, 临床效果并不明显。我们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促进肠蠕动, 推迟进餐时间缓解胃肠道疲劳, 加强对胃肠道正常消化吸收作用的保护, 消除便秘形成的根本原因, 减少首次排便的持续时间;温水浴足及足底按摩, 改善人体血液循环, 增强代谢、吸收、排泄功能促进排便;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外周自主神经对大肠支配的抑制作用, 维护肠道的正常神经支配, 保证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 同时缓解了患者便秘时用力排便屏气导致心室负荷增加, 影响心内膜区域除极并促使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不良因素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 将循证护理 (EBN) 用于预防AMI患者便秘的临床护理实践中, 患者的便秘情况得到了很好的预防与控制, 降低了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从而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常红, 胡雁.心肌梗死的辨证施治[J].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 (9) :406~407.

[2]石桂珍, 孙军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2, 3 (3) :369.

[3]鲁桂鸣, 董淑芳.顽固性便秘中药治疗及辨证施护[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12) :737.

[4]陈国伟, 郑宗鄂.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78.

[5]唐利军, 房爱菊, 王亚平,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时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04, 44 (11) :36.

上一篇:法律六进活动进校园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中可以参考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