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设计毕业论文

2024-04-30

滨水景观设计毕业论文(共8篇)

篇1:滨水景观设计毕业论文

设计说明

镇江古运河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摘 要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从生态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当地绿色景观的缺乏进行治理规划,改善该区域景观环境匮乏现状,有效地防止生态的破坏欲恶化。提高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满足市民对户外活动的需求。同 时将该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向联系起来,打造成城市对外展示的门窗,运用滨水公园设计主题中蕴含的交流合作思想与充实的文化底蕴,来树立城市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既迎合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城市景观欣赏的眼光需求,同时运河文化也得以延续和体现。

1.现状分析

如果把城市比做人体,那么古运河就是人体的血脉,古运河在城市中蜿蜒流淌了1300多年,滋润着城市的一草一木,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该地块位于古城风貌区内,周边有众多的历史古迹、人文传说。随着城市的开发,周边地块已经规划为城市高尚住宅区、商业区等,该地块在城市规划中控制为城市滨水公园。

2.设计理念与构思

2.1.设计理念:滨水公园景观设计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来展现运河的文化,对规划用地进行合理的绿色有机设计,从而改善生态与景观的缺乏,提高规划地的绿化覆盖率,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科学的娱乐活动景观场所。

2.2.设计构思:2.2.1.主题思想立意于镇江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采用较为抽象的手法来表达主题设计理念。主题由两环相叠贯穿于景观轴线的造型来分别表示两条弧形主干道和 中心凸起的主广场以及一条与运河相通的溪流的穿于主广场的构思来营造公园的主体空间结构。寓意镇江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

2.2.2.人流由弧形主干道汇聚到中心广场。市民从中观赏景观、参与各项娱乐活动与广场景观相结合,展现人为鱼,路为水,两环相叠的柔畅动态美与石材坚韧美的意境。

寓意镇江的经济、文教、医疗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谐顺畅,如鱼得水。2.2.3.(1)广场中的水体是从运河引流而来穿过广场再流向运河,使水体循环流动于整个滨河公园,营造出整体动态景观的气势,暗语悠久的水上发展历史与未来前景。

(2)中轴线地面铺装采用米花色、橘红色、赤红拼花(传统花纹)铺设。暗寓玉米之乡的美誉和镇江发展的未来之花,将传统与现代化发展再次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结合更好的表达主题设计思想。

3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滨水公园的设计应使之成为市民良好的场所,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间,还是幻彩期房的夜景,都使市民感受到功能使用的便利和无度的舒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休闲场所。

3.2.自然优先的原则: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的情况下,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关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做工过程与布局的协调来减少设计中对生态的影响。

3.3.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统一以适应场所功能需求的自然过程。就地取材植物主体是用乡土树种,合理与当地自然背景想协调,便于分期建设和日常的管理维护。3.4.公众参与性原则:更好的使人们参与各项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从而提高场所活动的内容,进一步的加强活动的广泛性和深化。在符合人们户外活动的意愿的情况下,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规划场所更富有弹性。3.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以生态性的生活方式为中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尊重自然发展的战规律,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3.6.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情况下,以统筹发展的前瞻性进行规划,创新,发展,并保留有发展空间。通过各个景观的细部片段内容隐喻,来传达城市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的信息。

4.总体布局规划设计

根据规划要求和立地条件,将本区环境分为八个小的功能区,即主广场景区,文化展示区,亲水景观区,老年活动区,花卉观赏区,健身区,儿童活动区。

人流由主入口进入沿着景观轴线到达主广场景区,主广场右侧分散的支路可到达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健身区。由主广场继续向前可见到与广场形成对景的运河大桥。沿着桥下的樱花道可来到亲水休闲区。亦可从广场左侧的分布的支路到达活动区,观赏区、亲水区及次入口广场。由次广场左侧的主路可到达观景平台,观景平台的南向为富贵亭,北向是花卉区。满足人们的休闲游赏需求。5.景点分析

5.1.主广场景区:主广场为椭圆形与圆形造型相结合的中心活动场地,在中心的圆形表演区的地面铺装中采用米花色、橘红色、赤红拼花(传统花纹)铺装,以及广场中间加入了地面浮雕,充分体现了镇江的特色“鱼米之乡”的文脉和运河文化的展示。四株10cm胸径棕榈展示出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建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人们在休闲廊架里休息观赏景观。5.2.文化展示区:由入口广场至主广场之间为文化展示区,即在景观中轴线处有两道弧形的文化展示景墙,迎合整个设计的主题设计。

5.3.老年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利用假山石置石、传统的植物配置和供老年人娱乐休闲的长廊,更好的创造适合老年人的活动空间。

5.4.儿童活动区:活动空间的设置上主要采用木质、塑材及软质铺装为主材进行制造,设置尺度适宜的儿童娱乐活动设施。色彩采用明快鲜明的颜符合儿童的心理。

5.5.健身活动区:活动空间中的地面铺设材料采用强度适中的地面材料,并设置了适量的活动健身器材,在健身活动区西向的涉水开放空间来提供清新的水面空气,形成天然的绿色氧吧,并满足人们户外健身活动的功能需求。

5.6.花卉观赏区:此 景观的特点主要为植物丛植的群落效果与单个的特色园亭来塑造空间氛围,植物以月季、牡丹、贴梗海棠、垂丝海棠为主,展示景观效果。在周边点以玉兰、杜丹、桂花表达玉棠富贵的设计思想。人们可以在传统的六角亭(富贵亭)里进行休息观赏。

6.专项分析

6.1.植物配置:植 物设计在尊重生态基础的原则上大部分采用当地乡土树种,以便苗木供应有稳定的来源保障,降低病虫害的几率,使苗木健康的生长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从植物配 置的整体性原则上,在道路部分采用以对称的方式种植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补充下层空间,中部空间由植物的枝干来表现弥补,以达到视线的通透性,便于对景观的 观赏和控制。

各部分景点与景区则采用散植、孤植和群植的方式表现。利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坪形态和植物属性的差异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来表现植物搭配形成的景观效果。与人们对户外活动的各项需求相协调建立密切的联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6.1.1.观花植物:杜鹃、木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山茶、紫叶李、迎春、樱花、金钟、碧桃、月季、广玉兰等。

6.1.2.观叶植物:红枫、桂花、鸡爪槭、红叶李、银杏、八角金盘等。6.1.3.观果植物:石榴、板栗树、枸骨、火棘、南天竺等。6.1.4.观形植物:雪松、水松、垂柳、棕榈、圆柏、苏铁等。6.1.5.芳香植物:丁香、四季桂、风信子、樱花等。

6.2.景观小品: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

6.2.1.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6.2.2.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6.2.4.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而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

6.3 道路系统:在此景观方案的设计中,对于道路系统的设计采用传统的环形道路系统进行对人流的组织,分级疏导人流,从而改善由于空间小造成的交通疏导困难的因素。使的各景区、景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有序列的循环产生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更好的发挥道路的引导性和交通性。

结 语

“城市是文化的集中体表现,现代化带来了城市文化创新的契机,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应 把城市看作一种文化存在,以自然为底蕴,理性地对待科学技术,使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生息的场所,而且是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李晓敏,建筑绿色景观——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发展例证,新建筑,2002 No.3 [2] 汤振宁,《城市景观河道设计》[A],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J],建筑学报,2006(10)

[4] 沈蔚,《室外环境艺术设计》[A],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 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A],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篇2:滨水景观设计毕业论文

滨水景观设计现状有哪些?

景观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纵观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生境意识:河流、湖泊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阻流、吸收污染物的水体屏障湿地几乎消失,水系消落带的生境恢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小规模水景和人工独立小水景不能满足生物岛屿生境;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美丽的河流、湖泊变得乌黑发臭,

对水系采取的一系列“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几乎没有考虑公众参与的社会性,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篇 一律,其生态调节功能、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将被弱化。

篇3:滨水景观设计毕业论文

1 项目背景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 汾河下游盆地, 由于地上地下文物丰富, 隋唐古城格局保护完好, 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同时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新绛城市总体规划拟在老城北部建设新城, 在此形成新的城市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新城区规划中构建了以西面的城市水系景观区和东面的凤凰岭森林公园为主体的“V”字形空间格局 (图1) , 其中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面积约为46.6hm2。

2 现状分析

规划区现状为一条深约3m的壕沟, 自北向南与凤凰岭斜向交汇。壕沟两侧以农田和荒地为主, 缺少绿色植被, 部分地段土质松软, 雨天存在坍塌的危险。

3 设计原则

3.1 多样化原则

在保证滨水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滨水区规划要容纳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以及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的服务设施, 能够使公众的各种活动需求得到满足。

3.2 适宜性原则

舒适、宜人是对高质量空间环境的基本要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强调人在其中的舒适性, 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 通过营造良好的空间品质吸引人使其成为受人喜爱具有归属感的场所。

3.3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滨水区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应该注意加强其自然环境建设与人工环境开发之间的平衡, 确保滨水廊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并促使其与城市其他开放空间联为一体, 形成更大规模的生态网络[2]。

3.4 特色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应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发挥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质。每个具体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和规划设计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应通过缜密的研究与分析, 探寻适宜的方案, 并使人能够区别场所间的差异, 唤起一个地方的回忆[2]。

4 设计构思

4.1 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将其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需求, 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空间形象。

4.2 功能区划分

设计将规划区划分为3大功能区。设计项目北段与城市体育馆相邻, 规划将此区域设计成一个以运动为主题的体育公园, 通过设置网球场、晨练场、环公园慢跑道等活动场地以满足市民运动锻炼等需求, 并且可以利用水面开设多个水上运动项目。设计项目中段周边多为居住用地, 因此规划将此区域打造成为环境宁静优美的休憩游览区, 为市民提供一个日常休闲、散步观景的场所, 在此区域设置一些亲水空间和动态的水体景观, 并结合地形高差营造出一种幽谷娴静的氛围。设计项目南段与凤凰岭相连, 布局结合酒店与会所建筑形成一个休闲娱乐区, 为市民提供垂钓、茗茶、餐饮等服务。通过3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 使滨水空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活动需求和选择, 成为市民室外休闲、运动、娱乐的重要场所。

4.3 景观要素组织

为了形成连续整体的空间形象, 在设计中特别注重了对于点、线、面景点的规划安排。点景即滨水区中的重要观景场所或突出的标志物, 如重要建筑、雕塑等;线性要素以道路为主体;面状要素主要是指由线状要素周围扩展而成的绿化空间或供人们活动的复合空间, 比如广场、集中型绿化等。在规划中, 将点、线、面3要素相结合, 以滨水道路作为串联点状要素与面状要素的主轴, 形成一个步移景异, 连续动态的景观形象。

4.4 护岸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中, 护岸形式影响着人们与水体的亲近关系, 也成为由水面欣赏城市滨水区的第一层界面[1]。为了丰富临水景观, 在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护岸类型。护岸主要分为自然护岸和人工护岸, 自然护岸具有良好的观景效果和最大的亲水性, 除了自然护岸以外, 人工护岸主要采用倾斜式护岸和阶梯式护岸2种方式, 这两种护岸都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观景效果。

4.5 绿植设计

滨水区植物设计应充分结合生态治河的要求, 植物的配置以有利于河流生态安全为原则, 在临水一侧要灵活配置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 而远水一侧可间断性地配置防护林带和树丛景观, 既避免互相干扰, 又留出一定的通透空间[3]。在种植时注意采用分层高低立体种植,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地方性, 形成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6 传统园林要素运用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新绛的历史文化, 适当加入地方传统文化要素, 并将新绛负有盛名的园林景观与滨水景观相结合, 通过假山、曲径、亭、台、楼、阁等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来体现传统造园艺术特色, 并在其中融入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手法, 形成独具风采的城市滨水景观环境。

5 结语

城市滨水地区景观设计通过对功能区的划分和景观要素的合理组织, 将护岸与绿植作为重点设计内容, 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创造一个功能多样、生态良好且富有特色与活力的空间环境, 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室外活动的场所, 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篇4: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关键词: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功能性;美观性;生态性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城市有着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水的动感令人兴奋,水的柔滑另人平和,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也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具有高品质游憩、旅游资源潜质。同时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2 城市滨水景观经典案例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由于城市化发展、雨水径流排放增加,需要改造升级。项目改造将加冷河从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新的河流孕育了很多生物。同时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为碧山公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标识。美丽的生态河岸培养了人们对河流的归属感,人们对河流不再有障碍,恐惧和距离,他们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他们开始享受和保护河流。此外,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紧挨公园的陆地,可以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

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的案例,它展示了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娱乐空间等多重功用,同时让人们和水亲密接触,提高了公民对于环境的责任心。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濱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的叠加,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观性十分关键,令人过目不忘。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3.1、规划指导设计,局部服从总体

充分认识项目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项目的建设标准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保证项目服务功能和整体效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远期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构建景观布局,避免功能区进入生态控制线。

3.2、美观与生态并重,坚持可持续的设计方式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破坏为目标,以创建生态绿化项目为核心,规划功能设施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与自然和谐的滨水空间,不破坏自然滨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滨水空间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使之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在水土保护、景观、节能、材料等设计上,全面体现环保、节能、绿化的设计思想。

3.3、体现场地休闲性和亲水性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给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同时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水岸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4 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

项目工程设计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标志,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形成多数都是人类设计的(即所谓规划),但设计者们却并未曾经历过高度的城市化,因此所设计的“现代化”城市在格局上是不可能完善的,特别是与景观有关的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

滨水工程设计配套堤岸、软基处理、景观、给排水、结构等诸多专业,工程内容复杂,为满足工程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需要众多的堤岸专业队伍与景观专业队伍,结构专业队伍协同作战,以解决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众多的配套专业系统需要综合协调和专业系统之间合理衔接。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4.1、遵循规程规范、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严格遵循设计规程规范,合理运用各项技术指标,建成环保、低投资、功能完善的精品工程。工程设计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性、体现技术的先进性,避免工程返工等不良现象,降低工程的造价,减少对沿线生态影响,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4.2、不断优化设计、贯彻动态设计思想

设计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细则、守则、程序执行,提高设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意识,在设计中根据沿线地形、地质特点、不同设计阶段要求,不断完善优化设计,树立精益求精、动态优化设计的理念,确保设计质量。

4.3、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结合本项目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工程投资规模。在设计中要树立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既要充分认识本工程的重要意义,建设标准高、质量好的工程,又要合理使用技术标准,选择技术方案,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通过对自然、人文、社会、城市等多方面文化挖掘和梳理,滨水空间可呈现“水源保护、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经济交流”等多样化主题特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滨水景观元素的设计,合理营造公共亲水空间,务求细心体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综合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出最经济、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余昱主编 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 2008年 ISBN 978 -7-5381-4965-4。

[2]《园林工程》杨至德主编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ISBN 978-7-5609-4175-2

篇5:浅议城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

佘宝旺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城市滨水区域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滨水区域的复兴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概念以及国内外滨水区域的分析,强调了滨水区域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与原则,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滨水区域

景观生态

景观设计城市滨水区域概念及发展概况

1.1 城市滨水区域概念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王建国在《城市设计》一书中写道: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相毗邻的特定区域,它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

滨水区,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并且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1.2 城市滨水区发展概况

20世纪人类科技进步促使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拓展,由此引发种种矛盾,如工业人口聚集改变城市排水规模,城市滨水区防风防汛能力削弱,地基下沉,水体污染,水源短缺,城市滨水区绿化空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城市景观风貌,满足人们游憩休闲的需求,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城市滨水区的潜力,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地段,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场让城市重返滨水的运动:江河沿岸环境治理、历史水路的复兴、滨水开放空间及滨水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并把城市滨水开发作为改善城市景观与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2.1 国外滨水区发展状况

尽管人们对滨水区看法的认识转变在不同的国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其涉及什么因素,都一致关注独特的,地方性的城市环境改善问题,并导致了具体的改造开发行动在英国的伦敦、利物浦,美国的西雅图、奥克兰和旧金山。滨水区规划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具体的开发则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1989年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有90项滨水区项目正在实施。根据“滨水复兴研究中心的资料,在1993年,日本就有63个的城市滨水开发实例”。近年来国外滨水区建设仍是城市建设的重点:美国有75个大城市,其中69个滨水城市中,几乎都有对滨水地区的重建开发项目。在欧洲,英国最早对滨海地区进行了开发重建,被认为欧洲最大城市改建项目的伦敦港区开发,从1981年开始,迄今仍在继续;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德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汉堡也有大规模的滨水开发区。在亚洲,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多所滨水城市的日本,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很重视,大坂、横滨等著名港口城市的滨水开发,无论是规模、设计、管理都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对滨水地区开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2.2 国内滨水区发展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海地区的重要性,并已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较成功的如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天津的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仿古建筑群、合肥的环城公园等。

我国拥有大量的滨水城市,近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量大面广,城市空间在经历了急剧的外延式扩展后,内涵式提高也越来越迫切,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滨水地带的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的造园追求的是“虽由人做,宛如天成的意境美,而目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却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很多己建或在建的海滨、湖滨广场,不论大小,均铲除岸边的杂草、采用超大尺度的花岗岩硬质铺地,气派的廊柱、亭台楼榭、下沉式广场、登泉流水以及大量的建筑小品并配以名贵的花草,刻意追求平面效果的热闹和线形的流畅,使人感觉仿佛才走出城中钢筋水泥的城堡又步入了水边钢筋水泥的森林,其结果是虽多了几分现代的气派,却少了若干自然的野趣,没有达到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的目的。

现在我国城市滨水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比较系统的城市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和建设,滨水空间被大量建筑所充斥,缺乏足够的开敞空间。

2、用地功能比较单一,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性的组织和利用,很难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需求。

3、不少地方水质污染还比较严重,护坡大多为石块、混凝土垒砌的硬质护坡,滨水生态绿地建设贫乏,水域无法亲近。

4、土地利用的空间纵深不足,更新往往只限于水域沿岸的表层,存在明显的片段化的趋势,与周围环境脱节。

1.3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意义

世界城市的发展正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生态城市的道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由对立正在走向融合、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水区域正在被人们高度的重视,人们逐步的把自然的生态的环境还给滨水区域,将城市滨水区建成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美好家园已成为全世界的愿望和目标。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日趋成为滨水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对水体的简单利用,渐进为高层次的开发,形成了人口、经济向沿江、沿海聚集的倾向。工业的发展、经贸的繁荣、人物的流动,在给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过度捕捞、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建设性的破坏。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和过度的人工作用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行旅所至是千河一面、万镇一统,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一个完整的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同时由于环城的江河与城市发展有密切关系,城市滨水区中保留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设计

2.1 现代城市滨水区域空间特点

现代滨水区域建设从空间环境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适用性

功能上能满足城市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形式和功能上与环境相互协调,且对公众全年开放。

2、多样性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有限的滨水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

3、开敞性

水边的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4、可接近性

所有的人包括行动不便者均可步行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安全抵达滨水区和水体边缘,而不为道路或构筑物所阻隔。

5、延续性

林荫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滨水区联贯起来,且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2.2 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特征

2.2.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首先是对环境、生态的分析与理解

建造城市滨水带是为了更加美化这个城市,而不是掠夺性、侵入式开发湖、河地带,现代滨水景观理论尤其重视这点,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主要分为保留与保护两大方面。

2.2.2功能的要求与受大地艺术的影响而呈现出的大尺度倾向

古典园林只为少数社会特殊阶层服务,其一个设计原因就是“小中见大,咫尺山水”,即“人在画外以观画”,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因而这决定了它是要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规划设计的,同时,受60, 70年代西方大地艺术思潮及手法的影响,注重设计空间与大自然的自然力、自然空间的融合,在广域空间中创造作品,即“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设计思路,这样决定了尺度的定量优先于局部的设计原则。

2.2.3注重现代与传统的触合,体现地方色彩与文脉精神

即虽然在进行现代式景观设计,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整体上仍沿用传统布局,在材料及节点处理上呈现一定现代感和现代工艺、手法。另一种做法是在设计中汲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移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2.2.4受人文主义及亲水哲学思想影响的垂直、多层次设计理念

受现代人文主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体现“垂直设计”原则,在以往,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现代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较好的控制水的四季潮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

2.2.5新材料、新技术对滨水设计的影响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具备了超越传统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只有现代景观设计才能具备的质感、透明度、光影等特征。

2.3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通常由于自然条件较好而成为城市发源地,水陆生态系统交汇是这一地区明显的生态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城市滨水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生态系统,滨水区域的土壤、水体、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因子以及促进滨水生态平衡的方式都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区域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原则,协调好人与滨水自然环境、人与滨水人工环境、滨水自然景观与滨水人工景观的关系。

2.3.1 系统与区域原则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江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而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江河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保障。

2.3.2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的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游憩机会,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系统工程意识为指导,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巧布观赏游览线,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2.3.3 自然生态原则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以绿为主,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3.4 文脉延续原则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总结

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应该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生态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让滨水区域成为一个城市的绿肺、蓝带,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交通系统把市区与滨水区域联系起来,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使滨水景观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采用景观设计的理论与生态保护方面结合在一起,加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生态建设,实现滨水区域安全性、美观性和休闲性等多功能融合。

参考文献

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年第六期 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新建筑,2000.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年第7期

作者简介

佘宝旺,男,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阳新县规划局,城市规划专业,阳新县兴国大道49号。

篇6:滨水景观规划任务书

一、基地位置:澴河与槐荫大道之间

二、设计要求:

1、景观设计与澴河周边环境和谐,并具有现代城市文化气息;

2、场地以市民休闲、健身、游憩为主,要求尊重地形高差,有滨水多样化处理,入口设计应以方便市民和周边居民的使用为原则;

3、以水景及景观小品设计为主,有层次变化。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整体感强;

4、注意结合水的特点,同时考虑各空间组织的合理性;

5、图面表现能力强,设计图种类齐全,线条流畅,清洁美观,图例符合规范;

6、综合考虑周边已有设施、空间形式,做到既有特色,又不重复。

三、图纸要求:

1、图纸内容:

现状分析

总平面图(表明建筑、道路、小品、水体、植物的布局)立面图

分析图:包括功能分区、绿化景观分析、景观视线分析 透视图

设计说明

植物配置表

2、图纸尺寸:750*5003、表现方法:手绘

注:不准用硫酸纸绘图

四、设计时间:

篇7: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很多学者专家认为城市滨水区域建设不仅注重视觉效果,更要重视城市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作 者:陈小锋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期 刊:科协论坛(下半月)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2010,“”(4)分类号:X22关键词:问题 原则 内容

篇8:浅谈滨水景观设计

1. 滨水景观的定义

滨水景观一般是以河流、河道、湖泊等相接的水岸延伸的绿化景观, 包括滨河、滨湖、滨海型景观。其涵盖范围广, 含水、陆及水陆交接区域, 涉及“景观场地规划学”、“景观生态学”, 这两门学科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内容。

滨水景观的突出特点是水资源相对丰富, 植物以耐水湿型为主, 地形较丰富, 生物呈多样性。

2. 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1) 滨水景观是城市中珍贵的自然资源, 受水生、陆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 呈现出生态多样性。具有改善小气候环境、提供游憩空间等功能, 是城市的绿肺。

水对人类有着一种内在持久的吸引力, 滨水景观是引起人们兴致的场地。因此,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滨水景观地大都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聚居地。如苏州、杭州、上海、周庄、昆明等都是旅游胜地。

(2) 人类的历史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滨水景观作为开放空间, 是人类感知自然的活动场所。它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人群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凭借宜人的景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 可见滨水景观设计意义之重要。

3. 滨水景观的分类

(1) 按水域的性质分类

1) 滨江、河景观

结合江、河营造的景观, 如上海苏州河沿岸景观。

2) 滨湖景观

结合毗邻的湖面营造的景观, 如苏州金鸡湖沿岸景观。

3) 滨海景观

结合海营造的景观, 如新加坡滨海湾景观。

(2) 按护坡的形式分类

1) 硬质驳岸

高筑堤岸以防洪为主要目的, 景观性较硬朗。

2) 自然式驳岸

以自然草坡、景石等为主要形式, 如湿地公园类。

(3) 按绿化用地形式分类

1) 带状滨水绿地

沿水系而设计的带状滨水绿地, 如苏州河景观带。

2) 面状滨水绿地

与水面接触较大的公园、绿地, 如金鸡湖、太湖沿岸景观。

4. 几大滨水绿地对比分析 (见表1)

5. 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

(1) 规划为先原则

景观设计必须在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划是从宏观方向上把控, 景观是规划的进一步的深化。以规划为先可, 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优先原则

1969年, 克罗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滨水绿地的一个功能是为城市人群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游憩场所, 另一个功能是改善小气候环境的生态功能。滨水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生态优先”的前提。维护生态平衡,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可达性和亲水性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类, 可达性的好、坏、差, 直接影响到人对景观的参与性。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 应当重视和增强水域景观的可达性, 促进市民与自然之间的接触。

可达性包括行为的可达性、视线的可达性和心理的可达性。

滨水景观的可达性和亲水性紧密结合, 亲水性的方式表现在:近距离嬉戏和中距离观动水以及远距离赏水。亲水性的近距离、中距离亲水可归为滨水景观的可达性。现代生活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应该通过景观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4) 文脉原则

滨水景观对城市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展示和传承作用。它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提高滨水绿地的文化品味, 增强人们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 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达到视觉、人文的双重享受。

(5) 可持续性

滨河景观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景观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全球化、人类文明的发展, 能源与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可持续挑战。人们对景观的要求也随之变化, 所以要求景观功能持续发展。

2) 植物造景的可持续性

滨水绿地表现为植物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 所以在设计时, 应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滨水绿地退化的自然生态功能, 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二、滨水景观的营造

1. 营造案例——以保定市府河景观带景观设计为例

(1) 背景介绍

该项目位于保定市老城区外围, 北临天威路, 南临三丰中路。设计面积为48.260 000 m2。基地内沿府河方向, 设计半地下覆土商业建筑, 容积率为0.047, 建筑密度为3%, 绿化率为97%。府河平行贯穿基地, 将府河景观带分为南北两岸, 商业建筑位于北岸。

(2) 项目特点

本案是滨河景观带, 地形复杂, 功能分区多, 绿化环境优美。

1) 地形复杂包括常水位与周边市政道路高差近3 m, 屋顶与商业街有5 m的垂直高差。

2) 功能分区分为刘守庙区、生态府河区、运动府河区、商业府河区。各区凸显各自主体特点, 通过一系列景观元素有机连接起来。

3) 绿化环境是由该区域的坡地景观和河道景观组成的。河岸地两侧绿树成林, 葱郁的绿林组团是其大环境。

(3) 现状问题

1) 生态环境问题

昔日的府河水量充沛、是通往南北运河和京、津、齐、鲁的重要水上通道。河两岸采用毛石驳岸, 防洪等级较高。而现如今水量锐减, 航运功能消失, 驳岸两侧上的硬质护坡外露。所以, 对裸露出的硬质护坡进行改造是设计中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具体来说, 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河槽、水文资源, 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滨河景观带。

2) 文化传承问题

老府河的漕运码头、刘守真医药文化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的文脉。鸡水环清景点作为府河八景之一, 是此区域的设计重点。如何在景观设计当中传承文脉, 打造公共空间的城市形象, 是本次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 市民游憩体验问题

府河景观带现状中民房、危房散落其中, 府河河道近于废弃, 河水臭、绿, 景观价值极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景观要求也随之提升。所以, 对本次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合理进行地形改造、植物配植, 营造宜人的亲水景观空间;如何系统组织交通流线, 解决基地内、外游人交通流线的衔接;如何将市民的商业购物、休闲游憩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这些因素构成了本案需要解决的第三大问题。

(4) 设计对策

1) 设计对策一

利用府河常水位与基地周边市政道路近3 m的高差, 拆除原有的硬质护坡, 将其设计成绿色坡道的生态景观。水面范围在原河槽基础上向外侧扩展, 形成草坪入水的效果。

基地内的商业建筑设计为半地下的商业景观建筑, 建筑界面面向府河。屋顶设计成绿化覆土, 斜坡式绿化的效果与道路自然衔接, 将建筑隐藏在绿化之下。

2) 设计对策二

府河景观带串联文化景点, 展现“府河”的文脉特色。

府河历史源远流长, 为传承府河的地方文化, 是本设计中一系列地方特色的主题景观节点。

生态府河段从红旗北大街到玉兰南大街, 整合了三个重要景观节点:笔墨纸砚、归舟唱晚、德厚流光。另外, 刘守庙地块还原了老府河的漕运码头, 并且挖掘出了刘守真的医药文化。通过自然和谐的景观手法, 来表达生态古朴的府河景观。突出生态理念的同时, 将历史文化融入景观, 营造出了一个适宜人参与的景观空间。

3) 设计对策三

对府河内屋舍进行拆除, 对府河上、下游河流设置匝门改善水质, 科学设计园路系统。本次设计了三级游园道路系统, 使其形成了变幻的游憩、运动、学习景观道路网, 营造出了宜人的生态空间。

(5) 设计内容

本次府河景观带设计以生态为重, 营造出绿树成荫、水绿交融的生态景观空间, 组成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1) 景观空间结构

依据“文化、生态、功能”突出的原则, 将保定的重要元素提炼, 形成“两轴、三块、五景点”的空间结构。

“两轴”是指横向的府河文化轴, 纵向的保定历史文化轴支撑起府河景观带的骨架。

“三块”是指生态府河、运动府河、商业府河三地块景观, 分别以“生态、运动、商业”为主体进行扩展设计。

“五景点”是指永华大街至玉兰大街设置“鸡水还清、故园香阶、叠瀑踏波、归舟唱晚、剑舞朝华”五个景点。

2) 水系景观

对府河水面梳理设计成有收、有放、有直、有曲的自然水面效果, 将府河打造成为具有景观游览、泄洪等功能相结合的多功能生态景观河。

具体方法是:

(1) 营造湿地绿化群落系统, 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2) 利用雨水回收系统, 多样性的处理水景手法; (3) 增加生态岛, 修复生态体系的同时加强景观效果。

3) 绿化景观

保定气候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少雪。所以, 园林绿化树种选择相对较为丰富。本次绿化设计以保定乡土树种为主, 引种驯化的外来树种为辅。乔、灌、花、草相结合, 辅以景观石组成绿化立体景观构架。

府河两岸景观设计植物配置考虑以下因素。

(1) 模拟自然

水生植物与水岸线相结合, 注重植物色彩、品种的搭配, 形成稳定的自然景观。乔木以刺槐、海棠、枫杨、银杏为主, 灌木以绣线菊、蔷薇、丁香。珍珠梅、连翘为主, 水生植物以菖蒲、鸢尾、芦苇、荷花为主。

(2) 季相变化

季相上追求春韵、夏花、秋叶、冬形, 注重季节变化产生的不同景观效果。如春季的连翘、榆叶梅, 夏季的珍珠梅、荷花, 秋季的枫树、银杏, 冬季的雪松等。

4) 竖向设计

基地内高差较大。本次设计对现状的地形、地势进行梳理, 屋顶形成斜坡式绿化设计。府河河面与商业建筑间营造“山峰式”地形, 满足了防洪要求, 丰富了景观空间。

利用场地高差沿线布置亲水平台、游步路等, 构成了纵向的景观序列, 增加了滨水景观的立体景观效果。

5) 道路系统

本次设计将陆地、水系通过道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明确划分道路等级, 使园内交通有序、流畅。主要将公园道路分为三大系统:游园道路、跨河桥梁、绿道系统。

(1) 游园道路

游园道路分为三级道路系统:即一级、二级游园路和三级游步路。

沿府河纵向上设置三条一级游园路, 即靠近市政道路的人行道、绿化中穿行的道路、河边亲水景观道路;二级游园路沿府河横向上设置与一级道路交叉, 形成游园道路系统的骨架;三级游步路穿插连接各景点与主干道直接。一级道路作为串联各地块间的衔接性道路, 二级道路作为一级道路的补充, 起到分流作用, 三级道路为各园及广场直接的游憩性道路。

(2) 跨河桥梁

公园内设计5座桥梁, 其中4座具有行车功能, 一座为人行拱桥。利用桥体提升滨水景观文化, 在丰富景观效果的同时, 更与基地周边地块紧密衔接。沟通府河南北两岸, 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加强了城市的凝聚力。

(3) 绿道系统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和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本次设计将绿道理念引入保定市, 并以府河为基点向基地左右两侧辐射延伸, 作为城市绿色健康生活的开端。绿道材料采用生态型彩色透水混凝土为原料, 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滨水景观营造的走势

滨水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生态, 开发滨水景观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 营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空间。

个人认为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以生态学为基础, 尊重历史文化。达到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统一, 创造出具地方特色的可持续滨水景观带。

三、结语

本文提出滨水景观的营造方式, 是为了从理念、设计、可持续性上能够形成一体化的机制, 改变目前滨水营造中出现的问题。使滨水景观营造如同其它景观一样, 得到可持续发展。滨水景观的营造也预示着一个精设计、重生态、形象化的绿化时代的来临, 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城市生态化程度的一种象征。

本文只是粗略地简述了滨水景观从概念到设计的过程, 尚有许多需要深化论证的地方。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入, 必然会得到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沙店联校八年级防火自救安全教育课教案下一篇:工具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