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结合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的实际项目,对城市新区绿色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从生理、心理以及精神3个层面全面展现该公园人性化设计的独特之处,以期为其他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户外活动探析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但目前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做到科学地规划设计,导致户外活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城市无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基础设施成为摆设。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的基础上,将其特点以及它和城市户外活动的联系进行探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户外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以达到改善城市开放空间促使更多的市民进行户外活动以丰富精神生活,并促进城市的繁荣。

关键词:城市 开放空间 户外活动 公共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城镇人口与面积以及经济产业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总体上呈现令人欣喜的态势。然而这并不能代表我们的城市是健康发展的,城市开放空间存在着公共游憩空间缺乏,城市中心区域建筑密度过大,为配合政策机械地完成绿地的建设任务。眼下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完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为市民带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城市空间,扩大城市户外活动发生概率,繁荣城市生活。我们必须融入多学科的规划实践,科学地规划设计健康的城市开放空间。

1 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Urban Open Space) 是在由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随工业崛起进而产生城市环境问题这一背景下被提出的概念。最初由伦敦市于1877年在《大都市开放空间法》中将其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 其中没有建筑物, 或者少于二十分之一的用地有建筑物, 其余用地作为公园和娱乐场所, 或堆放废弃物, 或是不被利用的区域”,在此定义中非建筑性与游憩功能被强调[1]。而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则强调其开放性、公共性和社会性,认为“与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与景观均无关系”。亦有学者认为任何人可在其中进行自由活动的空间就属开放空间,可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查宾提出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的待开发空间极具价值,既可为城市的成长积蓄力量,又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游憩场所。由此该概念可描述为城市的公共外部活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公园绿地、滨水地带、步行街等,它们都具有围合性低、对公众开放、生态性强等特点。

2城市开放空间的特征

2.1 城市开放空间组成与划分

城市开放空间按人工参与程度分有自然式和人工式两类[2]。其中自然式包括坐落于城市或其周边的自然山体、湖泊、溪流、山林原野等。它们主要靠自然形成,城市居民活动不十分密集,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自然原貌;人工式开放空间由广场、公园、步行街、动植物园等组成,其人工景观性强,硬质景观多于自然景观,设计以人的尺度打造,生态性不如自然式开放空间好,居民活动相对密集频繁。

按照空间负载的功能与属性划分,开放空间可以分为单功能与多功能体系[3]。单一功能体系指一种类别的形体或自然特征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体系,或某类专属功能的开放空间。其中前者如湖泊、河谷,后者如城市步行街、公园、广场以及道路等构成的廊式空间体系尤为典型,譬如我国西安市的环城公园便属于此类体系。

至于多功能体系,多数开放空间融合多功能于一身,如建筑、广场、公园、街道乃至水域丘陵均可共存于此体系中。例如美国的圣安东尼城对于城市的改造就通过将流经整个城市的圣安东尼河展开了自然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完善的综合景观设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对于某一区域的综合性改造,往往应考虑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并联系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等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2.2 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

(1)开放性,应保持空间区域的通达可见,不用其他方式封闭围合,使人、小型动物能够自由方便并且乐于进入的区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健康生长。

(2)功能性,应满足游览者的游憩和日常活动,休息区、活动区、交通区域等基本功能分区完整。

(3)大众性:对象应为城市大多数居民,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高端私人领域,适合大众或某类特定活动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的或活动,通常具有免费性或门票低廉易于支付的特点。

(4)生态性,城市的开放空间均为外部空间,往往将植物作为最重要的景观营造元素,质量较高的开放空间还有水体、微地形等作为造景要素,其对于城市生态的调节作用不言而喻,能有效调节微气候,吸附尘埃颗粒,净化空气,同时自然式的环境使人的心情得到放松,精神愉悦。

(5)场所精神性:部分开放空间为对所在城市的标志性或特色场所,它蕴含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人们产生对这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城市生命力。

3城市户外活动

3.1城市户外活动的类型

据丹麦学者扬·盖尔的研究结论,城市户外活动(Urban Outdoor activities)可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其中必要性活动是无论天气、环境如何都必须要完成的行为如上班、候车、递送邮件等。而自发性活动是指居民有参与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行为,诸如散步,沐浴阳光,驻足观望等。社会性活动则是在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与的活动。问候,交谈,游戏等均属于此范畴。

3.2城市户外活动的发生

3.2.1城市开放空间的促进作用

必要性活动无论天气、外部环境好坏均会发生,然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空间的条件。外部空间的物质条件越舒适,越发地刺激人们走出狭小的单元楼来到外部空间;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一种为大众提供的自由的舒适的外部场所,它能容纳来自周边不同年龄,不同工作背景,不同阶层的各类人群,这些居民在城市的开放空间相遇,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小区住宅所限定的局促的交流活动范围。公园里发生着老年人跳广场舞、年轻人结伴散心、儿童游戏玩耍等活动。另外人们对街道本身形形色色的人活动更感兴趣,人的活动才是兴趣中心。由此我们认识到在有人驻足停留的开放空间中,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活动会超越这个空间本身的吸引力,即物质空间添加了生命力,怡人的开放空间加上活动能够吸引到周围区域的市民前来加入,如此良性循环。精心布置的开放空间为各类人提供着一个绝佳的舞台供他们尽情地活动,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3.2.3 消极开放空间的负效应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认为消极空间是无计划性的,它从内到外扩散性不断增加[5],因而失去了人的尺度。把它延伸到城市开放空间上,消极的开放空间忽视了令人产生愉悦的场地特质,缺少收敛性,并且场地要素使人失去安全感,消失了活动发生的条件。于是空间的使用率愈发低下,街头荒寂,基础设施被破坏。譬如交通道路越宽阔密集的地区活动越少,飞驰而过的车辆令空间安定感下降,行人往往匆匆走过不会停留,活动亦不会发生。

3.3 重视打造高质量的城市开放空间

在我国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的当下,各种建筑物拔地而起,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市中心令城市疲惫不堪;市民常年生活在高压力高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精神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只会令城市永远充满了钢筋混凝土的冷漠。必须打造健康的城市环境,在规划时充分思考公共开放空间的巨大正能量,避免西方社会自1930年以来对待城市形成的“功能主义”的错误认知,为市民提供合理的生活环境,使物质和精神水平同时得到提升。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关注大众的可达性,环境的质量以及开发的协调性。不可单方面追求主体效益最大化,应充分考虑综合的环境效益。开放空间的打造是为了拥有功能良好、城市空间富有特色的环境,以促进更多的城市公共户外活动。其重点为城市中心、街道、公共绿地、广场、城市滨水区等。

3.3.1区位的选定

(1)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区位的选定,应充分考虑场地的自然特性,如地形水文等因素,以及植被等要素。应选择相对平缓的地带,既可满足大众安全进行各种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同时又可节省改造开发的成本,更方便配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3]。

(2)另外开放空间是为城市居民打造的,应选在临近居民区的位置以供更多的人前来游玩,或是位于市中心高密度商业建筑区用以调节灰色和绿色景观的平衡,使视觉感受相对协调不会因密集的高楼大厦而产生视觉疲惫感,同时此区域往往以硬质铺装阻隔了降水的自然循环导致城市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精心布置的开放空间倘若在中心区域以绿色空间成为亮点,势必会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也为其他区域的规划提供范例。

(3)应选择交通便利、方便到达的区域作为对象,其辐射面往往更易于突破所在地区的的局限,在更广的范围内吸引使用者,对城市的公共活动产生综合影响。

3.3.2尺度感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只有“人的尺度”才会令处在现代城市空间的公众感到场地的安全和适宜感,过度开阔和与交通干道距离过小的区域势必会使人产生不安与恐慌,从而减弱活动的发生。同时注意与周围建筑体量的协调。固然现代建筑体量一般较为庞大,所以应当规划出与之吻合的场地面积,并且以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如借景等,配之以园林小品进行空间划分[6],创造出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同时在全局尺度与周围环境方面没有违和感,阳光等要素亦可充分利用。这就需要设计师针对场地所处环境进行悉心分析,打造精致开放空间。只有空间尺度真正适宜人的心理需求,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走出室内感受外部的阳光、空气和植被。

3.3.3 完善配套设施

城市开放空间区别于野外的大自然,正是由于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所建造的,因此场地必必需的配套设施如标志牌、卫生间、座椅、照明系统等应完备,使人们在空间中停留有了保障,从而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公共户外活动。虽然当下我们强调城市生态,但也不是彻底地搞绿化搞湿地,一切以人的需求为标准,以人的健康生活和城市的有序发展为目标。

3.3.4关注城市生态效益

城市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斑块、本底、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7]。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景观的异质性越强,城市的生态稳定性就越强。这同样印证了3.3.1(2)中应在高密度中心区规划出一些适当面积的绿地的正确性,如此景观异质性可大大提高。同时所建设的场地也应努力增强生态价值,提高绿化率,以植物造景手法既营造了景观的视觉性,又具有生态功能;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打造水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3.3.5塑造城市精神

城市开放空间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面貌的场所。比如西安市区微黄灯光照耀下的古城楼夜景烘托出浪漫安详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南京市日趋完善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了“玄武泛舟,鸡鸣还愿,石象寻秋”的地方特色休闲文化;即便是历史十分短暂的石家庄市也可以充分挖掘“火车拉来的城市”的铁路历史文化。城市有了文化精髓,这一地区的人们自然也有了对城市的无限眷恋和爱慕,这将带给他们精神上愉悦的享受。开放空间的创建为他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得以在公园绿地呼吸一缕芳香,在广场沐浴阳光的和煦,在步行街道享受着每一个微笑。打造健康的城市开放空间,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8-84

[2] 喻琼,城市开放空间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王建国. 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扬·盖尔 著,何可人 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 姚如娟, 城市开放空间活力场研究--以城市广场为例[D],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7]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张旭东

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2:

人性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摘要结合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的实际项目,对城市新区绿色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从生理、心理以及精神3个层面全面展现该公园人性化设计的独特之处,以期为其他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性化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绿地;生态新城

Design of Urban Park and Green Space from the Respective of Human Nature—A Case Study of Wuhu City Business Culture Center Central Park

YANG Hongbing

(Wuhu Geotechnical and Survey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Wuhu, Anhui 241000)

Key wordsHumanized landscape design;Urban public green space;Ecological new city

城市公共綠地是承载各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脉的生态基底,但近年来盲目的城市扩张带来空间划分不合理、交通组织混乱、忽视人行为尺度等一系列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城市家园沦为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荒漠,人们无法在这种环境下获得身心再生。如何根据城市居民的生理特点、行为习惯、精神需求对城市公共绿地进行设计,让其成为特色的人性空间场所,重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间环境,延续城市场所文脉,成为当下园林景观设计的议题之重[1]。

1人性化景观设计

1.1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不破坏原有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人自身的生理构造、行为需求、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等,对被设计物进行优化提升,使其更适应体验者参观、使用需求。对于景观来说,人性化设计就是站在人本主义的高度对景观设计进行统筹式的研

究实践,综合协调群体而不是个体的人,统筹生态资源与社

会效益,使人与自然、社会在一种动态发展中达到和谐统一的融合,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2人性化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1.2.1

对个性化的表达。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关注社会群体的普遍需求,从不同方面的细微之处体现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而个性化的景观表达则是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创造出不同于同类景观的特色和自我风格。个性化也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它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习俗、年龄、性别的人选择不同的功能和风格。如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场地需求:儿童空间的设计尺度更小,色彩风格更活泼,铺装及设施材质的选择上需更加注重安全性,整体环境空间呈流线型等;成人空间的设计尺度更大,色彩风格比较平实,空间的功能分区更加明确,注重环境的宜人性和通达度;老年活动空间需要有清晰的标识系统和沟通交流的场所,在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倾向于保健康复功能(图1)。

1.2.2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城市公共绿地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场所,要能接纳每个人,这些人不仅包括身心康健的人,也包括所有因疾病或行动障碍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程度能够体现出社会文明的发展,这样尊重人性的设计可以体现在诸多细微之处,比如在地铁或公交站台设置缓坡,以便于残疾人轮椅的通行;在建筑门前的台阶两侧设置带扶手的坡道;在景点和服务设施附近采用明确统一的标识系统;人行道两侧避免种植有毒带刺的植物等(图2)。

1.2.3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以人为本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是基于生态性原则的实践。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因此人类本能上就具有向往自然的需求。人类发展进化至今却仍然保留着自然的动物性,这不是说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文明时期,而是人类作为动物的特性没有改变,仍然有本能的求生渴望和对危险环境进行本能的防御、自我庇护,除此之外,人们更加向往纯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和绿意盎然的植物(图3)。城市生态系统保障着居民的幸福和健康,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周围其他有机环境产生联系,因此必须深层次地理解城市居民与绿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重新认识自然、发现自然,才能探索出和谐的城市人地关系。

1.2.4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如果说西方园林景观注重轴线对称的建筑美,那么中国园林景观则偏爱曲折蜿蜒的意境美。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尊重,而且体现在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城市景观是富有灵魂的,它通过空间的组织、植物的搭配、山水的营造、建筑的布置来向人们传递某种情感或精神,使人们在这种意境中找到文化归属感,达到内心与环境的共鸣。景观的施工工艺可以跟随潮流不断更新,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将亘古流传,只有精神层面的人性化才能唤醒人本主义的回归(图4)。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的设计以“山水间的绿飘带”为主题,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铸造适应地形特征的大地艺术,以此来传承展现中国古典园林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精髓。

2城市公共绿地

2.1城市公共绿地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公共绿地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具体分为以下五大种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2]。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作为政务区一处公园绿地与附近居民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它具有场地布局的公共性、服务设施的大众性、景观的异质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等特点,为民众搭建一座城市中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2.2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

城市公共绿地在改善城市景观面貌的同时也执行着一种绿色的基础设施的职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大环境下,以往城市建设中所采用的功能单一化、形式工程化并缺乏生态策略的灰色基础设施日益凸显出弊端。而城市公共绿地作为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从整体上多元化地处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它可以使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威胁时变得富有“弹性”,保障城市秩序正常运作和居民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它能发挥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美化市容、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基本功能。

3以人为本构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

3.1生理层面——注重景观的宜人性和实用性

从人的生理需求角度出发创造适宜人居的城市公共绿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结合人工材料创造生境良好的都市绿地,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在快节奏的城市新区中开辟出舒缓身心的慢生活空间。运用到城市绿地景观的具体实践包括:尊重景观的地域性,运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乡土文化等乡土景观元素来提高绿地的生态适应性与文化归属感;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实现土壤、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开发新能源技术;让自然做功,用与自然的过程格局合作共赢的方法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态环境。

作为城市的高密度开放空间,公共绿地还需具有实用性。这需要设计师对项目场地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开辟出疏密结合、动静相生的园林景观空间,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一处综合性的交流活动场所。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更多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例如景观空间的设计需要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各种服务设施需要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3],铺装材质的选择更加注重安全性能等,对于特殊人群还需针对不同需要分别加以考虑,如为方便残疾人通行,在公园内实行无障碍化设计。

3.2心理层面——行为心理学指导下的景观设计

在罗伯特·阿追的行为理论中,人对所处的环境有3种最基本的需求,即安全、刺激和认同。首先,场所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以满足自身安全感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种植与空间划分上需注意“私密性”;其次,创意性强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探索新事物的渴望;最后,只有那些富有人文情怀的城市景观方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人们在充满压力的工作之余找寻到如家般温暖的归属感、依赖感。利用环境行为学相关知识,积极创造边界空间,提供人们逗留、休息、交谈的场所[4],满足心理层面的景观人性化需求。

3.3精神層面——以更高层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化景观不同于生理和心理层面,通常难以直接表达,它可以理解为人由眼前的景物触发油然而生某种情怀的心理过程。清风、细雨、鸟鸣、花香……这些感官上的丰富体验都会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要让人对所见之物油然而生出一种特定的情感,进而由“情”上升至“意”的层面,由“景”上升至“境”的层面,达到由“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蜕变,在环境的整体意象方面显示出浓厚的人性味[5]。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需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设计者只有充分了解该城市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并且能将这些特征通过具体的景观元素完整表现出来,使观赏者内心深处产生家园感和归属感,才能达到公共绿地设计的最终目的。

4实例分析——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

4.1项目总体设计方案

4.1.1项目区位。该项目位于芜湖市城东新区,是芜湖市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集行政、商务、休闲、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战略要地。项目具体范围包括神山路以北、赤铸山路以南、戈江北路以西、徽州路以东的地区,总设计面积6.6 km2,其中中央公园部分约48.0 hm2(图4)。设计将城东新区建设成充满活力与现代感,绿色生态与红色人文交相辉映的开放型新城区;形成人性化设施完善、多样化、多功能的宜居场所;打造山水文化中的城市休闲空间。

4.1.2设计目标及指导思想。该项目设计理念是“山水间的绿飘带”,其意为站在神山上,仿佛看到一条“山水之间的绿飘带”,从神山上飘然而下,将大自然赋予的“真实片断”带到生活的公共空间里,让人们能够在咫尺间体验大自然的力量和时空变化之韵律。设计旨在以穿梭于山水之间的绿飘带为背景,营造体现天人合一、自然回归、大地艺术、人文展台的大型都市公共空间。实现生态和人文空间互相映照,打造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带状城市公园。

4.1.3项目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对项目场地特点的结构分析,结合上述指导思想进行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以市政广场为中心,西侧设计林荫山地区、生态认知区、水生植物区、雕塑园区,东侧设计民俗园区、体育公园、婚礼园区,创造疏密有致、生态人文相得益彰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使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

4.2项目景观的人性化构建

4.2.1健全绿地生态,改善环境质量。芜湖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旨在为城市新区打造一处全方位、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形成中心区内集中的市民活动空间。设计师根据场地特点筛选出4个景观因子:“河”作为城市水网的载体承担着过滤、净化、屏蔽、源汇等多种生态功能;“道”是绿地交通系统的核心表达;“丘”是顺应自然地形而产生的景观形式;“林”将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生态石笼驳岸”与“生态草沟”等海绵城市实践,让富有“弹性”的城市自身化解自然灾害,从而实现低养护成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植物选配上,生态野趣认知园选用本地乡土树种来“编织”出绿飘带(香樟、女贞等),当地野生的观赏性较强的草本植物被用于花圃,沿水岸两边种植部分耐水湿乔木(如垂柳和池杉等)及水生灌木(如野茭白、芦苇、再力花等),使园区的水岸更富变化(图5)。

4.2.2

注重心理需求,塑造积极行为。在心理层面,公园“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在行为心理学理念指导下深入研究游人对周围环境的反映特征[6],以此为依据对场地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从公园入口空间到湿地认知空间再到亲水平台休憩空间,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将人们逐渐引入一方写意式的风景画境之中。道路的设计也具有明确的分级特征和完整的交通流线,自行车道上单车爱好者既可以听得到潺潺流水,也可以远眺密林景色,同时体验空间的缩放变化,从而达到“移步异景”的视觉变化;紧急安全车道穿插在自行车道和3m宽的人行道中,既不影响生态设计的理念,又为游人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人行道的设计连接起各个空间,营造相互多姿而趣味横生的景观体验(图6、图7)。

4.2.3

尊重场所文脉的延续与“人性化”共存的设计。传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注重发掘本土元素并运用到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中,是大众的心理需求和文化发展趋势[7]。针对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中表达存在的矛盾,芜湖市中央公园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理念和策略,创新性地展示出使传统文化元素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的不同载体和具体手法。景点项目方面,人们喜欢在自然背景中展示创作艺术,体验康体项目和农耕园艺,公园中有不同主题的雕塑展示园、名人文化园,这些都成为青少年的实践教育基地;景观特色方面,生态野趣认知园中的L型钢制廊架提供给游人一个专属的钓鱼空间,特色树阵分隔两边的区域,游人穿过树阵之后可以体验另一种空间;植物配置方面,各个分区用乔木串联起“绿飘带”的设计主题,除此之外,用常绿的背景林分隔城市道路与园区,围合成相对封闭的園区空间,更凸显了该园的生态、自然。

5结语

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环境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和功能层面,应展现出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人性化的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所注入的城市肌理中的关键部分[8]。要建设好青山绿水的宜居家园,必须运用人性化的理念和思维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从芜湖市中央公园和其他优秀景观设计中汲取可行之

处,从而使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安全感、领域感和归属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地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永婷.营造场所精神: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性化思考[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04.

[2] 宁艳,胡汉林.城市居民行为模式与城市绿地结构[J].中国园林,2006,22(10):51-53.

[3] 张俊霞.城市绿地设施人性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4] 李皓,弓弼,樊俊喜.浅谈人性化景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以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景观改造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067-4069.

[5] 吉利利,郑新军.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J].今日湖北,2015(4):116.

[6] 方浩俊.公共绿地游人行为与人性化园林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1-4.

[7] 巴里·W·斯塔克,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8]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杨红兵

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3:

景观铺地中的构成艺术初探

摘 要 铺地作为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城市文化美学价值的同时又具有完整的功能性,是设计者巧妙构思与艺术创作的视觉展现,在现代景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了现代景观铺地的特点,针对景观铺地设计的构成艺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景观铺地 构成艺术 设计层面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景观元素,为人们提供了用来行走、游憩和停留的地面。从广义上来讲,铺地是“地”的表现,不同的“地”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的功能特征,铺地是城市景观空间的根本,对城市的景观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景观铺地的特点分析

1.平面性

景观铺地是空间的底界面的构成主要元素,在形式上,将底界面看做是一块画布的话,景观铺地就相当于是这块画布上的“画”,在设计及观赏使用上,具有平面的基本属性。所不同的是,景观铺地的观赏角度从人的行为视角来看,一般是透视的“平面”。景观铺地的构形是通过平面构成要素中的点、线和形得到表现的,但铺装的图形设计元素是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其运用的材料一般是有规则、有形状的,或者具有特定的属性,场地的不同边界也对景观铺装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制约。

2.谦让性

景观铺装作为空间界面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景观铺地往往是配合其它造景元素来表现空间概念的。一般情况下设计者在做园林设计的时候,先进行空间的处理及根据功能等对空间进行定性,其后涉及到铺地及其它景观要素的设置、风格及形式等等。往往是空间与造园要素从宏观上整体考虑,景观铺地对于空间的整体表现具有绝对的谦让性,同时作为底界面的媒介也是连接各造园要素的衔接体,根据应用手法不同,景观铺地可以对独个造园要素在空间中的景观效果进行提升、融合、削弱,起到一个总体平衡的作用。

3.可感知性

景观铺地的感知性是相对于使用者来讲的。人作为园林空间的使用者与受益者,所接受的信息是通过人五感中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来传达的。对于景观铺地来说,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来传达铺地本身的物质及精神信息的。

二、材料与色彩是景观铺地设计的外向表现

1.天然铺地材料

随着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及科研水平的大幅跨越,我国许多发达城市也出现了可供一定量有人进入停留、休息的草地。游人在其间游玩、聚餐、小憩等等,例如与嵌草砖砌块、天然石材、金属笼网等结合使用,既增强了耐践踏的强度,又保持住了观赏性及生态性这种铺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停车场、林下游憩空间、空间边缘等交通量不大的环境中。

2.硬性铺地材料

我国古代园林中对卵石的应用很普遍,传统的花街铺地中,卵石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古代匠人主要是利用勾勒铺地图案线条,到了现代,卵石的应用更加广泛,结合层材料的进步也为卵石铺地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景观园林空间中,卵石路面一般不作为亦园主路,不允许车辆等碾压。另外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道路升级时,往往考虑到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既美化路面又能缓解司机的视觉疲劳。在景观园林中,彩色混凝土的用处也是十分广泛的,一般在园林中的主路、活动广场、滨水道路等常会看见彩色沥青混凝土铺地,具有标识性以及景观观赏性。

3.景观铺地的色彩搭配

景观铺地的色彩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色彩,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在风景自然、优美的风景区、保护区等,考虑周边环境因素的色彩,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适宜的颜色与之相配合。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地域历史原有的文脉、传统色调来进行铺地色彩的设计。例如西北的黄色、东北的白色、北京的红色、苏州的灰色、云南的绿色、海南的蓝色等等,其自然与人文共同创造了具有地域性的色彩认知。在铺地的设计中有意识的运用色彩所具有的变化,可以大大加强空间的气氛。

三、铺地设计中的构成形式

点线面基本元素在景观铺地的构成设计中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不同方式存在或者组合,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点在园路中的应用颇为常见,经常会出现在次干道或游步小道上,以块材或卵石为基本材料进行铺设,增加了道路的趣味性与文化特质,在美化道路的同时也会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线和面往往利用块材或面材来对单调的主次道路进行铺设,从而划分空间,引导行人方向。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 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和统一的秩序感,在景观铺地中富有很强的节奏美感。近似构成主要是形状大小等方面近似形的构成,寓“变化”于“统一”之中,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来求得近似的基本形,在景观铺地中往往表现为铺砌材料或造型上的相近。对称构成给人一种整齐,有条不紊的感觉,在景观铺地中,对称的应用具有动态的美感,会产生庄严肃穆的平静感,同时也有相应的引导作用。渐变构成在现代景观铺地设计中,使得空间有深远之感,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营造出一种很强的韵律感。发射构成在现代景观铺地设计中常用于广场等面积较大的空间,可以调节空间的向心力或离心力,即中心向外扩张,由外向中心收缩,视觉效果十分强烈,具有节奏、韵律的美感。特异构成形式是在较为有规律的形态中进行小部分的变异,以突破某种较为规范的单调的构成形式。铺地中特异构成形式的应用给人以活泼,特别的感觉,这样才能形成焦点,达到强烈的视觉效果。

四、结论

总之,景观设计中铺地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构成形式上来看其利用材料的特性、肌理和色彩,在构成艺术的指导下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的同时保证了市民生活品质,因此对铺地构成艺术的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要素及内容,相关研究还可以从不同类型空间的单体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全新思路、完善的、基于空间基础之上的景观铺地设计方法,为今后景观铺地设计进行具有一定价值的引导及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丙秋,张肖宁.道路铺装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炜民.硬质建材铺装的艺术观[J].开坛有益,2003

[3]沈渝德.现代景观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张宁,1981 06 15,籍贯 : 陕西 商洛,职称: 讲师

作者:张宁

上一篇: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基础教学论文下一篇:林业生产持续发展策略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