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有感

2024-05-03

读《三国》有感(精选8篇)

篇1: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三国》有感1

曾几何时,思想在千军万马中驰骋;曾几许时,思想在帷幄之中运筹;曾几何时,情感在桃园之中唏嘘。

那是一份荣誉,因我考了全班第一,老师赠我一本书。《三国演义》是我的一桶金子,比珍珠更珍贵,我手不释卷,反复阅读。

在此之前,我只看漫画,见到这本书很新颖,就无意中翻来浏览,却不曾想,一看就陶醉其中,宛若凡人品尝玉露琼浆。开始的开始,我还懵懂无知。对书中所写的内容就像盲人摸象。不过,在反复看过几遍后,终于看懂一些。

本书讲述的就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间的斗争,终被晋朝统一的故事。书中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各个性格不同。蜀国的关羽忠诚,曾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千里寻主。他也知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最终败走麦城,一代武将就此陨落。蜀国的孔明智慧过人,曾草船借箭戏曹操,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他也忠心耿耿,在白帝城立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言。吴国的周瑜是位智才,曾与孔明齐抗曹军,但他小肚鸡肠,终被气死。孙策早对孙权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读了三国,心中有许多疑惑:如果草船借箭曹操放火箭,那么孔明可能早逝了。为什么关羽会败走麦城……

对我来说,曹操是个奸雄,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寒了多少臣子的心。在赤壁之战后,他又说:“如果郭嘉在,就不会失败!”这一句话又寒了多少老臣之心,我认为他失败不在于别人,在于自己。在大病之时,囚禁华佗,最终害死名医华佗,也害死了自己。曹操也是很聪明的,知道忍,在杨修之事中,他早就想杀杨修,但怕军心不安,最终找到把柄,借“鸡肋之事”最终杀死杨修。

通过这本书我也明白了许多:在“三顾茅庐”中知道谦逊的好处,在“青梅煮酒”中明白该低头时须低头……

这本书启迪了我的思想,从此以后,我很少翻漫画。我是狼,一匹饿狼,需知识充饥。我一直在阅读,在积累,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学富五车。

我在书中与孔明一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与关羽一起千里取敌首级过。在书中,我收获甚多。

跨越千年的距离,我品读《三国》。

读过,无悔;

未读,有憾。

读《三国》有感2

三国演义的诞生,让很多人都为之震惊,桃园三结义,诸葛亮空城计在现在还是广为流传。可以说三国里的故事已经影响到了很大一部分人,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能让三国演义更继续流传下去。

三国之三英战吕布,当时在虎牢关,刘关张大战吕布的故事让人们都感觉到了吕布的强悍,战斗力超群的吕布居然能够以一敌三,那种英勇的身姿,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赵云出现之后,常山赵子龙也被人誉为当时能战之人,长坂坡救下幼主,独战曹操大军,这种英勇的表现也是很多人都为之敬佩的人物。

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说,到底是吕布厉害还是赵云厉害。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拿这两个人做比较,可是赵云和吕布真的有可比性吗?说的也是,毕竟赵云和吕布两人没有真正的交手过,谁也不知道他们谁更厉害。不过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之后,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说赵云能征善战,但是和吕布的战斗力相比较还是不行,也就是说赵云要是和吕布单挑,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吕布胜利。

其实吕布的战斗力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都承认过的,虽然赵云在大战长坂坡的时候被曹操称为猛将,但是还不足以和吕布相媲美。吕布在当时就被誉为是当世猛将,在后世也被称为当时无人能敌的猛将,想想也知道了,评价如此之高的战将,怎么可能有人能和其相提并论呢?

读《三国》有感3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读后,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中,描述了众多英雄,可是,我最喜爱的只有几人。

先说关羽。他是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个人。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远万里来相投。书中描写他的样子却十分的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执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一个能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凤……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这种人本来应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得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还有赵子龙长板坡单骑救主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三国》有感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部《三国演义》,我常读常新,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诸葛亮是书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物,被后世称为“智慧”的化身。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诸葛亮身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理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缓缓走来。他出山前常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守候在风云际会处,早已预料到“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来。他实在是“时势造英雄”最完美的典型。刘备三顾茅庐后,他选择了明君,羽扇一挥,述出一段《隆中对》。他纵观天下大事,一针见血指出:“外联孙权,内修政理”“赤壁之战”“智取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蓝图一一变为现实。诸葛孔明成为一代人杰。

刘备白帝托孤时,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段话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诺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殚精竭虑,上表刘禅,在没有任何可乘之机的条件下,“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只为“报先帝忠陛下”。他上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每每合卷,叩问际会的风云,喧嚣的历史舞台,究竟何者为英雄?唯有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败固难测,道义实肩荷。他无愧于“人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之千古英名。德才兼备者,方堪称作英雄。

英雄之于时代,犹如火种之于干柴。任何历史永远都只由人民决定,任何时代都需要诸葛亮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透过历史的眼眸,责任和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芸芸众生的责任与担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华夏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这样一个如此不同的春天,全县教育工作者用责任与担当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赞歌。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既扎扎实实做好本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又积极投身小区的防控值班,这是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尚未过去,但开学已经悄然而至。因为疫情,今年的春季开学,安全工作比往年显得更为重要,除了日常校园安全意外,疫情防控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更显的重要。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全县许多学校都实行了封闭化管理。我们坚持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疫情期间学生在校安全,为全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事不避难,责任在心,担当在行,奋勇前进。”

读《三国》有感5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里的一篇文章——孔明草船借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讲了心胸狭隘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孔明处处比自己强,心生妒忌,便以军队中缺箭为由,让孔明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多么存心的刁难呀,可孔明却胸有成足地答应了,并且说只须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务。周瑜暗暗窃喜,以为可以除掉孔明了。结果孔明在三日之内就从曹营“借”出了十万支箭,使周瑜计划落空。

周瑜的妒忌心理很值得我们思索。其实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妒忌心理,比如在成绩没有考好之时不是虚心学习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勇于进取,而是对他人考取的好成绩冷眼相对、恶语中伤。这样的行为不是让人贻笑大方吗?孔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眼里的活神仙,就是因为他面对问题善于思考,遇事镇定。想想自己,经常是碰到一点困难就哭,烦躁不安,不肯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所以常常是遭到打击就一蹶不振了。跟孔明比起来,我真是感到惭愧呀!以后,我一定要端正好态度,不论做什么都要记住,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妒忌会让人心眼变坏,它像一把回旋刀,丢出去的力越大,反弹到自己身上就越疼。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面对别人的优势,应该取长补短,而不是想方设法给别人放绊脚石,只有这样,成功才会离你越来越近。千万不能想周瑜那样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被砸痛了才后悔,就来不及了!

读《三国》有感6

曹操的诡计、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然而却表达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刻画每个人的性格外貌特点。但这篇故事,细细品味仿佛让读者进入到一个境界。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从智和勇来进行概述的。但是我永远赞同智永远是胜过于勇的。

我们要学习见义勇为而不能再去荒唐的傻乎乎的去见义勇为了。然而在古代却不是如此。例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领率的十五万大军……。这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去打败了别人。但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刘禅汉室,他整天花天酒地、饮酒作乐,不管理天下的朝政,自己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国家——蜀国献出。虽然献出是好事,但最后竟然上演了一部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不假思索,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做出这么样俗易的事情来?

见义勇为、有勇无谋,用自己的珍重的生命捐献出去。然后吕布、颜良就是个例子。因为吕布如果不在白楼门上,听随于长某士的策划。那又何必,被曹操生生的吊死在城门上呢?还有颜良把刘备在问北的事情和张飞叙述的清清楚楚,哪会有义气的关羽所被砍呢?这时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转一下嘛。可惜的生就白白结束了。

俗话说的好,“性格决定成就”在三国中,曹操我们是众所周知的。他欺压百姓,疑神疑鬼的。司马懿,阴险狡诈,但是刘备却不如此。他爱民如自己的儿女。孙权被称霸了江东。

在蜀国,我们都很崇拜的.巨星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说明了他有非凡的过人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人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

在吴国里,有位贤将在里面。这个地方是一个人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家,可以算是有才能、有谋略的。周瑜有些价值我们得学习。比如熟读兵书,精神布阵。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当上水军的大机智。但他很可惜的缺点事心机过重,过于嫉妒别人,最后到在二十六岁就离开人世了。

这些都验证了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目标,都想完成目标,都会踏踏实实的去追求成功的每一个角落,相信自己不会远。

然而在我们羡慕别人成功时的收获时,却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前的功夫可所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奶奶所讲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有羡慕她现实的美力明艳,却未看到她在萌芽时浸透的奋斗泪泉,洒遍了全世界,接受给每一个人。

读《三国》有感7

今年暑假,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我读后眼前还浮现着一个个故事,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孔明正焚香弹琴,笑容可掬,使司马懿撤军回城”时。我认识了诸葛亮的儒雅风格。这让我想起了我去年的一件事。一次与朋友玩,有一个朋友受伤了,腿上鲜血直流。大家有的叫大人;有的惊慌失措;有的哭……而我沉着冷静,想了一个办法。我说:“大家不用慌,先用一张纸止血,再拿白布包扎;最后,大家把她送到医院,不就行了?”大家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大家有的拿白布;有的拿纸;包扎好后大家送她去了医院,医生清洗了伤口,敷上药,包扎好了伤口。以后,我们做事不要惊慌,沉着冷静想办法,什么事也会迎刃而解。

当我读到周瑜“为了东吴,诸葛亮必须离开这个世界”一句时。我怎么也想不通:人家诸葛亮又没惹怒你,而你却要杀他,这也太残忍了吧!做人不能向周瑜有嫉妒心,正巧,我的身边也有这么一件事:一次期末测验我的语文考了98。5分,是全班第一。郭子瑄一些朋友为我高兴,而李丞正很是不满,小声嘀咕:“她一定抄答案。”于是,没过几天,我在一堂数学课发言了几次,李丞正没有一次听我讲话。气的赵老师走了出去。李丞正还在背地里说我。杨老师知道后说:“嫉妒心是一条毁灭人类心灵的毒蛇,这样迟早有一天,它会吞了你的。”我不能像李丞正他们一样嫉妒他人,要学会多多向别人请教,使自己的知识充实。

《三国演义》告诫我们:天下不是争来的,而是人与人真诚互信得来的,只有大家和谐相处,真诚待人,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读《三国》有感8

你知道什么是忠诚?你听到或看到过忠诚吗?忠诚就是武圣人关云长被曹操俘获后在名利和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不肯背叛自己的主公刘备。这是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守住底线。在看罢《三国演义》我对忠诚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两个故事最能体现出关云长的忠义。在刘备投靠袁术时,曾奉命去平定叛贼曹操,在一个战斗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被曹操俘获,这时我心里一惊,在想这一员猛将难道就这样牺牲了?但是曹操十分爱才,不忍把这样一员猛将杀害,于是就送给关羽大量的财宝和战马,赤兔就是当时曹操给关羽的礼物,但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封关羽为大将军,关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刘备,后来历经艰辛终于逃了出来。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赤壁之战后,关羽被派到麦城去保护荆州。当时魏国不甘失败,就再次发兵去攻打荆州。去荆州必定要经过麦城,刘备知道魏国要进攻麦城,急忙把关云长召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他说:“我走后,荆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让魏国这只猛虎壮大起来了,我必须留在这里。”关云长真是义薄云天啊!他不顾自己性命也要把曹军打败。不久,魏军进攻麦城,关羽英勇杀敌,杀了一波又来一波,曹军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了关羽,双拳难敌四脚,一代枭雄就这样牺牲了。

关云长的忠诚真让我们敬佩,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要牢记忠义二字,对待知己更要忠义,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倾诉,你如果一时嘴痒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诉了别人,别人会因为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让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这就是对朋友最大的不忠义,我们要时刻警记“忠义”二字,不要让我们失去一个又一个朋友。

读《三国》有感9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还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顾茅庐,请来了军师诸葛亮。打算一统天下,但因为刘备太子刘禅的无能,最后还是被灭亡了。但是,如果没有其中一个人,他们就不能在以前获得这么好的战绩。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有感10

寒假时,我又一次捧起了《三国演义》。这一次,我不再是大致浏览,对细致的描写浮光掠影,满心沉浸在惊心动魄的打斗情节中,而是用心地重温它,在细细地品读中,我还真发现了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美。

它的美,藏在一个个的故事中,似乎拥有无穷的力量,让我热血沸腾,浑身都是正能量。《桃园结义》让我懂得结交朋友应该重情重义;《三顾茅庐》告诉我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必须真心诚意地相待,不能拒人千里、妄自尊大;《草船借箭》使我知道再困难的事情,只要动动脑子,总是会有办法的……

我最喜欢的还是《赤壁之战》。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发挥80万大军的巨大威力,一举夺取江南,吞并中原。面对强敌,孙权、刘备并不气馁,他们采取了抱团取暖的方式,组成了联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长江赤壁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奠立三国鼎立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看了这个故事,我心潮澎湃:面对如此团结的孙刘联军,狂妄的曹操怎能不败呢?因为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啊!

这一点,在我们班今年的秋季运动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了能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我们全班上下,团结一心,拧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比赛前,班主任俞老师为了想一个好口号,一个好花样,一有空就坐在办公桌前思考,就连走路时她的嘴也不停叨念着想出来的口号。在课堂上,她教我们喊口号,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一个又一个地纠正。体育老师王老师在体育课上教我们跳兔子舞,一会儿给我们做示范;一会儿给我们纠正动作;一会儿给我们讲动作要领……她在烈日下东奔西跑,她流的汗水比我们还多!运动员们更是憋足了劲儿,抓紧一切机会练,练,练……

到运动会,运动员们一心想着为班级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用最好的状态来比赛。看台上,有的人当啦啦队,为自己的运动员加油;有的不停地写报道稿;还有的研究各个班级强劲对手在什么时候出场……家长们也为班级出一份力,他们把矿泉水一箱又一箱地搬到班级所在方阵,协助班主任管理纪律。李响妈妈亲临现场为运动员加油并指导动作……

“上下同欲者胜。”这是孙武的名言。大家众志成城,本着同一个目标前进着,这力量,强大无比啊!这不正体现了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吗?

篇2:读《三国》有感

自从我刚读完《中国通史故事》以来,我打算深入了解历史故事,我便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回家读。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三国演义》共120回,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期间96年。这本书开篇描写了汉末昏君无道,人民苦不堪言,这才激起了黄巾起义。先是18路诸侯伐董卓。董卓被杀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犯了滔天大罪,这时大汉皇叔刘备与张飞、关羽决定铲除曹操,但曹操不但削平了北方,还要攻打江南。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与东吴孙权联合火烧了曹操,使曹操83万大军全军覆没,从此三分天下。此后,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归于西晋。

合上书,我又细细品味起这本可歌可泣的小说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真的,看惯了武侠片中打打杀杀的内容,再看看这本记载三国时英雄人物“七分斗智,三分勇”的历史故事,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我们以前看的只能用“幼稚”二字来形容了。这部书里有许多的英雄人物:文有诸葛亮、司马懿、姜维等,武有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或冷静、或暴躁、或执着、或浮夸……真是太佩服罗贯中了,能把这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此生动。在书中所谈及的这些英雄人物中,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四百余人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四兄弟。因为刘备伸张正义,一生就是为了一个义字,兄弟之情刻在心里。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处事谦恭、冷静,为能求得贤才,他三顾茅庐,可谓“伯乐”。抚今追昔,当今很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如果,这些领导者都能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真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么,我想这些人才必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这部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告诉我们和平时代是幸福和快乐。在古代战争中,不仅残酷,而且,许多战马战士都会失去生命,还有平民百姓也都有可能会失去生命。而在现代战争中,战争也一如既往的残酷。就拿前几个月的利比亚战争来说。英、法、美等多国联军的战机川流不息地对利比亚沿海地区进行轰炸,尤其对首都的黎波里的轰炸更为猛烈,更为严重。这样,不仅炸毁了许多民房,而且更使许多人无家可归,另外还有许多军民受伤、死亡。据电视新闻报道,在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间,美国有一架F—15战机因故障坠毁。这架战机价值5000万美元。而且在战机炮弹落地爆炸时,产生的硝烟也很污染环境,所以,这场战争不仅死伤了许多军民,而且,经济损失也是一个天文数据。

战争,这样血腥、可怕的场面,令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所以,我呼吁、希望,现在世界各国,不要为了一些土地,值钱的东西,如石油,而发动战争。最后弄得死伤很多军民。总之,战争会造成许多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所以,只有终止战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世界才会美好、和谐!

篇3:读《三国演义》,看关云长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云长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点塑造的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书中描写关羽出场时“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后关羽在战争中勇猛表现和过人的才能更是增添了人物的英雄色彩,先是对付黄巾军时的先斩程远志,后又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的“三英战吕布”,这都是关羽的神勇表现。从古至今,关羽集忠、义、胆、勇、智一身的人物特点使得后人将关羽奉行为“武神”,也是《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唯一一位在死后仍被后世所膜拜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丰功伟绩和忠义性格进行了大量的渲染,也从侧面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缺陷,最后关羽的死更是赋予了人物浓重的悲剧色彩。现在大多文献仍将关羽放在“神”的背景下进行讨论,本文则力求运用辩证的思维来解读关羽这个人物,并对关羽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做综合的分析。

关羽这一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首先,关羽对“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的忠诚在书中便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后,关羽贡献出许多的功绩,无论在战场上的武力贡献还是对刘备集团利益的维护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羽身上的忠更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关羽在投降曹操期间,在曹操尽其所能对关羽实行各种礼遇面前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并且在此期间,对二嫂也依然敬重,凡事都向其禀告。关羽在得知刘备投奔袁绍处后,在向曹操辞别多次未果之后,只身带二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寻刘备,关羽对刘备的忠心可见一斑。但是,在历史上“忠”得一塌糊涂的人又何止关云长一人!也就是说,关羽之所以被后人推崇除了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外,全靠《三国演义》中对关羽“义”的着重渲染。然而反观历史人物中不乏义士,刺秦王的荆轲、精忠报国的岳飞等比比皆是,但为什么唯独关云长这个人物被神化呢?这都与《三国演义》中关羽“义”的独特行为有关。以华容道义释曹操为例,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关羽念及曹操的恩义,又见曹军惶惶,心中不忍,便放了曹操及所有曹军将士。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关羽的一次投降和一次不降两次截然不同的选择更是将“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关羽在下邳附近为曹操大军围困,关羽若不投降而战死的话将有三罪:其一,负当年之盟誓。其二,负使君依托之重。其三,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以逞匹夫之勇。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关羽提出三约,才有了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千里走单骑寻兄”的义举。再看关羽第二次的“不降”。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已正式建立蜀汉,而关羽刚愎自用失守荆州,即使能够再回到蜀汉,便让刘备背上“因私废公”的不义之名,因此关羽的死既成就了国家大义,也是成就了兄弟之义。

然而关羽本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就要辩证地评价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并清楚认识到正是由于关羽的性格缺陷导致了最后的悲惨结局。罗贯中在整个著作中都没有正面提及和评价关羽的性格劣势,但从“攻拔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的描写中不难看出晚年时期的关羽求功心切、自我满足感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达到顶峰,这才使陆逊知趣荆州的计谋成为现实,可见关羽英勇一世最终却被自己打败。关羽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严谨性。关羽性格莽撞早已显露无遗,特别是在问题处理上的不够严谨。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诸葛瑾前来荆州为关羽女儿和孙权之子做媒,希望通过共同联盟来以此对抗曹操。关羽却大怒之下将孙权之子比作“犬子”,首先关羽的表现狂妄,缺乏一个大将应具备的严谨军事战略思想。其次关羽忽视孙权欲意结盟背后的本质,其不谨慎的态度破坏了诸葛亮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此时关羽的狂妄更是激怒了孙权,致使孙权决意与曹操联手攻打荆州,最终导致关羽失守荆州。第二,恃才傲物。关羽倚仗功绩高大,在后期表现出的恃才傲物便越发明显。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中刘备派费诗到荆州封赏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却认为黄忠区区老卒岂能与自己同伍。从这里不难看出,关羽的恃才傲物已影响到局势的发展,后人评价“关羽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也不无道理。同时关羽的骄傲也影响了同僚之间的关系。同样在第七十三回,傅士仁、糜芳饮酒致使帐后起火,军器烧毁,关羽的“稍有差池、二罪俱罚”为二人的叛变投敌埋下了种子。另外关羽的骄横致使不少将领心存怨气,孟达和刘封在关羽败走麦城后的冷眼旁观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三,原则不坚定。关羽的“义”是个人成就的根本,但也成为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不仅破坏了诸葛亮“算计”华容道的战略,反观以后的“三国”天下来看,关羽的这种“报恩”思想,将个人恩怨放在政治原则之上,实际上严重损害了刘备政治集团的利益。

篇4:读三国有感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

篇5:读三国有感

典韦从军的一天,营地的大旗竿被大风刮倒了,一帮人谁也扶不起来,这时,典韦却用一只手就扶起来了,迎风而立,任由狂风怎么刮,旗竿却纹丝不动。

都军校尉夏侯听说了这事,就把他要了过去,让他做前敌司马。他勇猛过人,每次上阵杀敌数量都是最多的。

后来夏侯向曹操推荐了这个难得的人才,编入了曹操的卫队,不久升为帐前都尉,也就是警卫队队长。自此,他就多次为曹操效力。

有一年,曹操出征荆州,来到宛城,宛城侯张绣投降。十几天后,张绣谋反,奇袭曹操军营。典韦知道后,手持双戟,冲上前去,以一当十,敌军攻不上来,使曹操得以逃生。可叛军从别的营门杀了进来,越来越多。典韦的部下只剩十余人,他也身受重伤,兵器都杀得卷刃了,终因伤重不支,怒目大骂敌兵而死。

曹操听说典韦和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一起战死沙场,他不哭其子,独哭典韦。足可见他对典韦的疼爱之心。

篇6:读《三国》有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谁然在有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还读不到万卷书,但读一本好书是很重要的。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那你又真正了解它吗?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水浒传》作者施耐魇的得意门生,就《水浒传》的成就来看《三国演义》绝对是一本好书。

它的亮点还要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说起,东汉末年豪杰幷起。曹操可谓一代枭雄,灭袁绍,后拥百万之众。其诗更是雄浑壮阔,连毛泽东都攒“其人是大英雄”,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哀。

当然《三国演义》中幷非只有曹操一个英雄,占据江东地区的孙权,更是有勇有某的一代豪杰,当年曹操帅大军南下,见孙权的部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某。”

在来说说一直都以贤德著称的“皇叔刘备”,桃园三结义能过五关斬六将的关云长和尽忠尽孝的张飞收入军中,一起打拼天下。刘备摔孩子,收买了单枪匹马勇闯曹操三万大军的赵子龙,三顾茅庐让诸葛亮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可见刘备也可被称为大英雄也。

篇7:读三国有感

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姚树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书中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

利用这个暑假的闲暇时间拜读了这部经典——《三国演义》,并且从中受益匪浅。真不愧是古典文学名著,书中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征战场面惊心动魄,故事情节描写得淋漓尽致。三国演义是艺术与智慧的统一,是一部不朽的小说,更是一部经典的具体化艺术化的兵法。传授人以智慧,塑造人的品格,给人以文学至美的享受。遨游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思维在虚幻与现实,古代与当代间穿梭,不禁惊叹作者罗贯中的鬼斧神工,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才能感慨不已让我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讲一下自己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感悟。一是人物,一是智慧。

首先我想谈一下三国中人物,《三国演义》中,其人物的描述虽有夸张之嫌,但并不能掩盖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每个人的特性格不相同,形体外貌变化多端,个个方面都表现得如此传神,翻越书页之时如见其面,如闻其声。不管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近乎神人的卧龙诸葛先生,还是武艺超群却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儿女情长的吕布。。读完这本名著,对三国面的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简单讲一下自己对书中人物的认识和感悟。

《三国演义》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人物,首先当数曹操,还有一是关羽一是诸葛亮。

先从枭雄刘备和奸雄曹操谈起。曹操有雄才伟略,智勇双全,爱惜人才,虽略有奸诈之嫌,但不失为成就霸业的最佳人选。我认为曹操在三国里应该是一个有野心,有文才的人。他是一开明的人,听的他人意见,但同时也心狠手辣。有气魄,且不拘小结,要说三国里最成功的政治人物也非曹操莫属了。在曹操身上不仅仅体现了刘备这一类被称之为英雄的胆识与气概,更有的是一代王者的气魄;没有妇人之仁,与刘备相比,曹操有着更高超的军事才能。将王侯本就有的自己表现出来,没有刘备的一味儒家天下,且文章做到了正反对比,其他人物的衬托,使曹操这一人物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刘备过于仁德,假如没有诸葛亮的辅佐,以刘备的谋略和才能,恐怕要和曹操参与三分天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想假如诸葛亮辅佐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那么我想是根本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的。当然,这样的话,今天我们也就不大肯能看到这么经典的“三国”名著了。论计谋,三国中恐怕除了诸葛孔明以外也就是曹操了。

曹操有一点最可贵,那就是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曹操对关羽甚是赏识,多次厚待于他。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关羽义释曹操于华容。最后来,当关羽败走麦城时,被孙权所获,斩了首级,送与曹操。曹操厚葬关羽于洛阳,更追封荆王。这也足以显示曹操彻彻底底的是一个赏才敬才的人。

曹操还一点也是值得学习的,那就是乐观。赤壁之战,曹操失误吃了败仗,在逃走的路上三遭劫杀,他却连笑三次“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幸好最后遇到的是关公,才捡回一条命,百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但其笑,却令人回肠荡气,试想千古之中谁能象曹操那样,百万大军被杀得只剩下可怜几千人还能笑得出来,这样的乐观精神真是令人可敬可佩。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当然,《三国演义》也表现了奸雄曹操“奸”的一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那样一个时局动荡的背景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的这种“奸“或许正是他的霸王之气的体现,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能做做大事的人就得像曹操那样,有勇有谋,雷厉风行,不拘小节,礼贤下士,有远见卓识,并乐观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在书中,曹操可算是一个最个性鲜明的人物了。然而罗贯中的笔下将他写成大奸打恶之人,未免有些冤枉吧。

对关羽这个人物最深刻的印象是恩怨分明,刚正不阿,重情重义,勇敢,忠烈。

关羽斩华雄战吕布,后又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而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自此一战成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敬佩关羽的不是因为他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武,而是因为他忠义磊落,知恩图报,是真正的大丈夫。《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关羽外貌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难怪后世都那么推崇,尊称他为关公。自从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关羽至死从未背弃誓言,始终对刘备忠心耿耿,是问光就这一点又有几人能及呢?

“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两个事件之中足可见关羽的忠义。

当初关羽降曹,实属权宜之计。曹操极欲招降关羽,待之甚厚,送美女,赐金银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受了所赐赤兔马。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同刘备见面。由此可见关公忠义。后来曹操赤壁兵败,关羽在华容道截住曹操却又放过他,这也是因为关羽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忠义之人。试想假如不是因为关羽的忠义,恐怕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吧。

然而,人无完人,关羽也有他的不可取的地方。那就是恃才傲物,有些自负。最终导致大意失荆州,坚守麦城,最后不得不落得一个悲剧,让人惋惜不已!

诸葛亮嘛,是一个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很佩服他熟知天文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完全是一个智慧的化身。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的方法也极简单: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这也就怪不得周瑜嫉妒而死,“既生瑜,何生亮”?我想这个问题周瑜最应该问的应该是著作的作者罗贯中吧。艺术表现上有些夸张,尤其描写诸葛亮成近乎超人。不禁要问了,世界上可能会有这么厉害的人吗?

不过三国中对其外貌的的描述还是很简单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诸葛亮虽无武力,但诸葛亮治有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就连司马懿都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刘备对诸葛亮曾三顾茅庐,最后求得卧龙出山才又后来与吴魏三足鼎立,平分天下的局面。“所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来刘备白帝托孤临终前对诸葛亮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

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足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器重和依赖。诸葛亮辅佐刘备和阿斗兴复汉室,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有一点想不明白,阿斗乐不思蜀,很是不才,最后诸葛丞相为何没有“取之”,或许这正表现了诸葛亮对汉室的忠心吧。也或许是他已经看清局势,自知连他也无力回天了。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里面的每个人物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感受很深,像诸葛的“智”,刘备的“仁”,关公的义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很值得我学习。

另外,《三国演义》中还蕴含了许多高深的军事策略和军事思想,发现它就是一部更加有血有肉的《孙子兵法》,里边详细的描述了著名的战例。其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示,发现里面融合了很多古代的智慧,这也正是三国吸引我的地方。当然我们现在是和平时期,并且很可能现代的战争即使爆发了,也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样面对面的厮杀,我们有导弹,有卫星。然而我说这些经典的战略思想和战术不单单是战场上,它是广泛使用的,在很多领域都是通用的。甚至我们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审视它。经典毕竟是经典,注定它含有着好多优秀的不可磨灭的东西在里面,智慧和思想是不会过时的。

以前看过一些孙子兵法的内容。暑假读过三国之后才发现,并且与孙子兵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孙子兵法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精妙的运用和生动演义。从某种角度来说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兵者,诡道也”,当关羽胜利进军樊城时,曹操就采取“亲而离之”的计谋,拆散孙、刘联盟,以 利诱孙权使之袭取荆州,吕蒙则抓住关羽骄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点,用“卑而骄之”的计谋,使其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线,乃“出 其不意,攻其无备”。而后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轻取了荆州。这便是战法和谋略的精妙体现吧。

三国里有智慧,有兵法,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当然,这些东西不是用来教会我们用来与人去勾心斗角的。但是我觉得读了《三国演义》至少应该从中吸取点什么。这也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啊。并且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东西是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或得更好的生存的。从这一点,这种智慧意义深刻,应用也是广泛的。就连国外的好多人都在如饥似渴的研究者我们的《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智慧和谋略,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呢?对古代历史文化经典的冷漠将是国人的悲哀!

以上便是自己在暑假读三国演义获得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浅薄的认识了。《三国演义》不愧为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的伟大奇迹。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理应去欣赏去领悟,保护好继承和发扬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评语:文章从两个方面谈自己读《三国演义》的感悟,条理清楚,文中对一些人物的分析和看法也比较恰当,说明作者是认真读书的。

篇8: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上一篇:称心快意成语解释下一篇:2018初中历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