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新版《三国》有感

2024-04-17

观新版《三国》有感(精选13篇)

篇1:观新版《三国》有感

闲话三国电视

重拍电视版三国的消息我一年前就有所耳闻了,因为本人对任何有关三国题材的东西都十分热衷,因此从去年开始就在盼着这部《新三国》能带来些新的惊喜和感动。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部前期火热宣传,令我非常期待的长达95集的大型史诗电视剧终于横空出世了,我也第一时间守着电脑,每天两集更新追着看。遥想当年我上小学时每天守着电视机看中央电视台的《三国演义》,痴迷热衷得浑然忘我,时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又重新燃起了那一份执着。

然而看着看着,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完全没有了欣赏的兴致和动力。看《新三国》必然会拿它与老《三国演义》作比较,很多人说《新三国》就是《新三国》,看《新三国》不能受其他三国题材电视剧模式的影响,要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的电视用全新的眼光去欣赏。我认为这个观点很站不住脚,有比较才能分出优劣,尤其是艺术作品,同题材同形式的作品只有经得起比较推敲,才算是优秀合格的作品。我个人的感觉是,新版的《三国》远不如老版《三国演义》精彩。

就拍摄水平场面等技术方面来说,新版肯定是占优势的,战斗场面运用先进的特技效果,武打动作激烈刺激,画面精致优美,十多年的技术差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相比之下,老版三国的画面就显得朴实的多,没有什么特效场景,战场上大家刀来剑往靠的是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服装道具的使用,新三国服装精美,道具华丽,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拍摄使用的场景也是亭台宫阙美轮美奂。老板三国华丽程度远远不及新三国,但是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资料,老板三国所使用的服装道具,包括人物穿着的冠冕衣履、腰带饰玉、盔甲佩剑,使用的酒器茶具、坐垫桌椅、瑶琴编钟,都是剧组人员认真考据汉代史料设计的,基本真实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生活风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的纶巾鹤氅,飘飘然有出尘脱俗之感,还有其他的各式铠甲,帝王将相的朝服,都蕴藏汉风,令人悠然神往。如果说新三国是一只制作精美华丽的现代花瓶,那老三国就是一只古朴凝重余味深远的汉代瓷器。

花瓶再好,也只是陪衬,关键是花瓶里的花。新三国的内涵实在是不敢恭维,小到演员的动作台词,大到整场戏的气势底蕴,我觉得新三国确实远不如老三国。造成这个的原因首要是在编剧,如果这部电视剧不是以三国为背景,而是架空历史,我倒觉得这未尝不失为一部好的电视剧,可它偏偏取名就叫三国,还打出了大型史诗电视剧的名号,这就显得有点不明智了,树大招风,过于高调的宣传,带来的骂声必然要多于掌声。果然,我浏览相关网页,几乎都是对新三国负面的评价,虽然有很多无聊的谩骂,但也不乏中肯的批评。,其中大多数矛头都是指向编剧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对话,情感纠葛;故事情节上浓墨重彩渲染曹操倒也无可厚非,但很多经典桥段一带而过,比如桃园结义,既不交代来龙去脉也不重点描写细节,似乎对于广大三国迷来说这实在是不能接受,而对于想通过这部片子了解三国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误导。相比之下,老版三国无论从人物对话还是故事情节来讲都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半文半白的台词处理的恰到好处,让看过和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艺术人生有一期节目叫《三国演义再聚首》,节目中把参与拍摄《三国演义》的导演、编剧及主要演员都请来,聊聊当年拍摄中的故事和拍三国带给大家的感受。老一辈的艺术家确实令人敬佩,拿着几百元一集的薪酬,住的是四个人一间的旅馆,历经五个寒暑,才有了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为了演好诸葛亮,总导演和唐国强沿着街亭、汉中、五丈原一路走来揣摩人物的个性,正是有了这样执着追求的精神,才有了一个个广为人知的荧幕形象。拍摄老版三国让当时剧组人员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道路。欣赏老版三国,了解它幕后的故事,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这是新版所没有的。

少一些浮华绚烂,多一些沉稳踏实,我想这就是新三国、新红楼所欠缺的东西。

篇2:观新版《三国》有感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县城逼近。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他却叫人大开城门,在门旁安排了二十来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的部队赶到城门下,只见城门大开,百姓只管扫地,诸葛亮却坐在城头旁若无人、香烟袅袅,琴声悠悠。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行事谨慎,他认定必有重兵埋伏,于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马撤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手下无兵却敢大胆地设了这样一个“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诸葛亮运筹帷幄,临危不惧,即使司马懿的大军攻来,也丝毫不畏惧,不费一兵一卒,便把司马懿吓退。

这不光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和胆量,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好丞相。

篇3:观新版《三国》有感

然而我们仍能从罗贯中的叙写中体味到一丝微妙的不同。如果认真阅读《三国演义》, 我们会发现, 罗贯中的态度对于吕布的态度是比较公正的, 一面真实刻画了吕布的骁勇威风, 将他的英雄本色淋漓尽致地展现, 略无隐处;一面也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对他的弱点进行了暴露, 这样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艺术形象。虽然碍于主流价值观的限制, 他并没有将吕布抬高到与蜀汉正统同样的地位, 但在字里行间, 对其神勇无敌、浪漫豪情的钦羡, 仍是有迹可循。这其中也体现了一种主流之外的非典型性英雄观。

一、英雄的不同待遇

(一) 何谓英雄

英雄的概念, 发源于汉代, 生成于三国时期, 并广泛运用于魏晋时期。“英雄”一词最先出现在西汉经学家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夫鸟兽鱼犹知相假, 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 则岂不病哉!” (1) 东汉班彪作《王命论》, “英雄陈力, 群策毕举, 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此处“英雄”可以解释为“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汉末三国时, 出现了王粲《英雄记》和刘劭《人物志·英雄》这两部专门论述英雄的作品。王粲的英雄概念非常宽泛, 大凡汉末三国时较有能力、智慧和勇气的人都可入选, 不以家世、成败和善恶论英雄。刘劭认为, 英雄是创造帝业的帝王。

归结起来, 英雄大致有以下几点含义:1.是一种人才评价标准;2.泛指一切识见、才能、勇气过人的人;3.文武双全的创业帝王。

本文所提到的“英雄”的概念则要狭窄许多, 指的是具有才能、个性, 对历史发展有影响, 值得推崇和尊敬的人。

(二) 英雄的不同待遇

在《三国演义》中, 关羽从开始就作为一个绝对正面的人物而登场。“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八个字便突出了他的正面形象。“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 被吾杀了;逃难江湖, 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 特来应募。” (2) 这里一句短短的自叙, 便奠定了他“义”的基调:杀人, 是因为豪强仗势欺人;今来应征, 也是为杀天下贼。除了这里所体现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小义和心怀天下之大义, 他对刘备的“忠义”也是为后世所称道的。被困下邳之时, 虽然环境险恶, 力量悬殊, 在张辽的劝降下退无可退, 他仍斩钉截铁地说:“吾仗忠义而死, 安得为天下人笑!”最终虽然投降曹操, 仍“约法三章”, 曰:“一者, 吾与皇叔设誓, 共扶汉室, 吾今只降汉帝, 不降曹操;二者, 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 一应上下人等, 皆不许到门;三者, 但知刘皇叔去向, 不管千里万里, 便当辞去。” (3) 三者缺一, 断不肯降。在这段时间里, 他时刻不忘探听刘备下落, 以重回其麾下, 继续效力。此后, 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 便不辞而别,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终于与刘备会合。之后《演义》又通过“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情节, 突出其正面形象。最终虽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 死于孙权手下, 罗贯中仍将他的失败美化, 认为他是中了“奸计”才落得如此下场。在死后, 关羽又于玉泉山“显灵”, 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在现实中, 关羽也经历了“侯而王, 王而帝, 帝而圣, 圣而天”的过程,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遍布各地, 是中国神明中拥有祠庙最多的一位。他受到了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尊崇, 并引起了更多行业例如军人、武师、金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的关注, 被尊为“武王”、“武圣人”、“武财神”, 与孔子比肩而立, 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 能和关羽相媲美的英雄不在少数。少年才俊的江东之主孙权, 鞠躬尽瘁、智定天下的诸葛亮, 溃围突袭、威震江东的张辽, 英姿飒爽、骁勇善战的吕布, 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 火烧连营的儒生雄才陆逊……这些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所称道的英雄。但这些人已然淹没在关公的光环之下, 虽获得认可, 却不具备走上神坛的条件。

二、矛盾的两方面———典型与非典型

关羽和吕布之流的地位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 并不是罗贯中个人一时兴起的主观想法。这源于他创作上的一个思想矛盾。矛盾的是, 他对于吕布这样的人物持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但他走不出自古以来的主流价值观的束缚, 跳不出宣扬封建正统思想的立场。“主流”对于思想的钳制、对作品的限制, 就算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今天, 也依然存在, 遑论是在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大的明朝了。

何谓主流, 何谓典型?在前文对关羽形象的叙述中可以看出, 就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控制和价值宣传要求。从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始, 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它所提倡的“仁义忠孝礼智信”, 就是君子的道德准则, 后来也成为评判英雄的重要标准。典型的英雄也和统治阶级的理论是相适应的。因而集忠义礼信为一体的关羽成为一个理想的典型, 一旦有了这个模板, 在他身上继续添加理想人格的元素, 并且越来越神。

事物总有其另一面。典型英雄虽深入人心, 但毕竟是巩固统治的制造品, 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识和富有个性的想象却让那些不完美的英雄更受青睐。于是又引申出另一个相对的概念:非典型英雄。

吕布作为非典型英雄的代表, 实则是罗贯中表达内心深处浪漫主义的英雄观念的一个载体。这是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表露“真性情”、反映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的“非典型”英雄观念。因而在叙述描写之中, 作者是带着微妙的“偏爱”的, 我们试从吕布身上来探寻一下这种“非典型”英雄观念的体现。

在回顾吕布在《演义》中的“传奇”表现的过程中, 我总结出了这种非典型英雄观的几个内涵。

(一) 对高强武艺的崇拜、赞叹

非典型性英雄观是有些孩童式的英雄崇拜思想。最明显的例证就是, 当我们小时候提到英雄, 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都是武艺高强的人, 和惩奸除恶一起, 都是英雄的基本属性。那么这种英雄观相对来说也较单纯, 而且是有些超现实的, 与板正、教条等词都搭不上边。因而, 其最基本的表现便是对高强武艺的崇拜、赞叹, 在三国乱世, 吕布这样骁勇善战, 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英雄, 自然是他首选的表现对象。

罗贯中给予了几乎所有堪称英雄之人以详细、真实又略带艺术夸张的描写, 吕布也不例外。在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中, 吕布首次闪亮登场。“……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 生得气宇轩昂, 威风凛凛, 手执方天画戟, 怒目而视。” (4) 正是这般气势立即镇住了李儒。随后, “卓按剑立于园门, 忽见一人跃马持戟, 于园门外往来驰骤。卓问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义儿:姓吕, 名布, 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卓乃入园潜避”。 (5) 至此, 吕布尚未有所作为, 只通过李儒和董卓的侧面交待出场, 但已然气势逼人, 令人印象深刻, 一代英豪的气质跃然纸上。当双方两阵对圆, “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 披百花战袍, 擐唐猊铠甲, 系狮蛮宝带, 纵马挺戟, 随丁建阳出到阵前”。 (6) 不仅生得威风, 其实力也不容小觑, 一时杀得董卓大败, 急退三十余里。此时董卓也萌生了收为己用的念头, 李肃便携了金银珠宝并赤兔马前去劝说, 成功让吕布杀了丁原, 改投了董卓。

当时天下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 吕布带兵守在了虎牢关。就在这里, 上演了一场“三英战吕布”的好戏。“……见吕布出阵,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 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 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 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 手持画戟, 座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 (7) 这里再一次对吕布进行了肖像描写, 而且是带着赤兔马一起的一次经典亮相, 几处笔墨, 并不比描写关羽的少, 而且语词庄正, 不失偏颇, 足见作者对吕布的肯定。“三英战吕布”一段也尤为精彩, 文后还引了一诗来称赞吕布的勇猛:“温侯吕布世无比, 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 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 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 画戟荧煌射秋水。”

(二) 对真性情的肯定、向往

一个人物如果成为了某种价值观的代表, 他便必然会被注入一些社会人格, 道德人格, 多出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毕竟需要某方面做到极致, 才能成为被推崇的对象, 比如关羽, 便是“义绝”。

吕布在武力上做到了第一, 性格和人格却有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但他在纷乱三国之中, 又是难得的一个不懂权谋, 疏于心计的汉子。

他的行为准则是感性, 在他的世界里, 没有那么多理智, 没有那么多需要经过大脑考虑的复杂问题, 也没有那么多利害关系。他往往是做自己“想做的”, 而不是“该做的”。

轻易地相信别人的话, 永远看不透真相, 吕布一次次中计、被利用, 杀掉旧主, 投奔新主。在徐州的日子里, 不再是寄人篱下, 有貂蝉相伴, 哪里还想得到什么忧患、兴亡。但是他确实也得到了短暂的快乐, 和他短暂的人生一样, 很快便成了滚滚长河中的历史。但这种真性情却如流星一颗, 在沉重的理智的桎梏里, 迸发出一星光芒。

(三) 对浪漫人格的追求

《三国演义》最大的特点是“七实三虚”, 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结合。在小说中, 罗贯中也花笔墨写了一些正史中没有的小故事, 不但增强了故事性, 也提升了小说的感染力。

吕布的故事很短暂, 在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篇幅中, 只占了前十九回。但他的一生又是十分传奇的。

和“大闹凤仪亭”“辕门射戟”等情节相比, “三英战吕布”就显得有些逊色了。自古英雄要与美人配在一起, 方成佳话。全书中, 能和美女结缘也就寥寥几个。孙策、周瑜抱得二乔归, 曹丕纳得甄氏, 剩下值得一提则是曹操与众多女子, 当然这是滥情。唯有吕布貂蝉一事笔墨最多, 描写得格外详细。貂蝉的花容月貌, 吕布的英姿勃发, 正是相称的一对, 虽然其中夹杂着政治阴谋, 但整个故事看完的确让人心潮澎湃, 心生向往。

另外一出“辕门射戟”, 则更具浪漫色彩, 十分大胆。“布都教坐, 再各饮一杯酒, 酒币, 布教取弓箭来。……只见吕布挽起袍袖, 搭上箭, 扯满弓, 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 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 (8) 试想纪灵前来, 袁术、刘备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而吕布在这种紧张的生死关头, 居然能淡定地用近乎不可能的“辕门射戟”来解决危机, 一方面看出他确实臂力惊人, 箭法如神;一方面又能看出他天真烂漫, 有他人所不及的奇想和胆识。

这一点, 在非典型英雄观中, 也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三、不被推崇的原因

前文已经说过, 英雄也有不同命运, 典型英雄如关羽, 非典型英雄如吕布。其渊源何在?

其实在今人的眼中, 吕布也算是一等一的英雄好汉。《说唐全书》甚至说“吕布乃天下第一英雄好汉”。如果认真阅读《三国演义》, 我们会发现, 在武力上, 吕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关于三国中武将的武力排名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 四关五马六张飞, 七许八黄九姜维, 后面还有一大堆”。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从“三英战吕布”和“濮阳破曹操”等情节中可见吕布的武力第一确实是无可争议。虎牢关前, 猛将张飞与吕布酣战五十回合, 不分胜负;关羽提刀助战, 又是三十回合, 依然战不倒吕布;刘备仗剑加入, 三人围攻吕布, 吕布虽有些招架不住, 虚晃一招脱身, 但刘关张三人也并未占到几分便宜。濮阳城外, 典韦、许褚双战吕布, 难分胜负, 最后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四人齐上, 方使吕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

但从古到今, 我们从未听说哪个庙里摆着吕布的神像, 或是有人大规模地参拜他的。这并不是罗贯中的主观打压, 客观上看, 从三国时期起, 直至之后的千年里, 他都无法登上神坛甚至还背负了一定的骂名, 被贴上“三姓家奴”、“有勇无谋”、“轻于去就”等标签。

(一) 自身弱点使然

固然一方面原因出在吕布自身, 他是一个失败者, 而且死得并不光彩, 甚至算不上“壮烈”。他的弱点非常明显且具有典型性。

他败在了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上, 输在了见利忘义、轻于去就、反复无常上。

他先认丁原作父, 在李肃的金银珠宝和赤兔马的诱惑和一番言说之下便毫无犹豫地斩杀了丁原, 改投董卓, 获得了地位, 享受到了荣华富贵。但很快又中王允的离间计, 为了夺得貂蝉, 杀了董卓。他因此背上了“三姓家奴”的骂名, 为人所不齿。在他走投无路时, 刘备收留了他, 他却不念恩义, 强宾压主, 趁机夺了徐州, 毫无“义气”可言, 足见见利忘义的本质。这时候他又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不听陈宫的劝谏, 听信陈登父子的谗言, 结果又失去了立足之地, 最后栽在了曹操手里。在曹操犹豫是否要收吕布为己用之时, 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9) 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在这里, 作者借刘备之口道出了吕布悲剧的根源, 我们也从中总结出了他的各种缺点, 这些致命弱点决定了他在这场角逐中不可能成为赢家, 甚至无法生存, 这样的“下场”也让人一边感叹着必然, 一边为他惋惜。

(二) “正统意识”的主导作用

而另一方面在于“正统意识”的主导。

何谓“正统”?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的社会, 只有由帝王一家子孙相传, 世系统治才算合法, 才是正统。如果有别姓来取而代之, 就不是正统。这种观念往往有着“天命”论的外衣, 因此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三国演义》有明显的正统观念, 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极力谴责曹操欲取代刘氏天下的野心, 认为天下只应由刘氏世代统治, 曹氏要取而代之, 这就构成了封建社会中最大逆不道的“篡”;2.由于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汉景帝阁下玄孙, 具有刘氏帝王的一点依稀可续的血统, 是所谓皇叔, 所以他称王称帝, 就是合法的正统。

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 在这些剧本中, 继续表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今存最早的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也极具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从阶级立场上来讲, 并没有作什么改变, 延续了“尊刘贬曹”倾向。那么小说的阶级立场显然是偏向统治阶级。

关羽由于其“忠义”符合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走上了神坛, 吕布因不属于正统蜀汉, 尴尬地作为群雄的一员而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不仅如此, 吕布甚至还成为了一个反面, 成为封建道德批判的一个靶子。作者写吕布不仁不义, 是因为他把握着封建道德中的“仁义”这一至高标准, 在这一准则的支配下, 歌颂“仁义”之士, 责斥“不义”之徒。他不惜笔墨地写刘备的仁慈, 关羽的忠义, 甚至还有意识地渲染乱世奸雄曹操对关羽一类忠义之人的爱慕, 对不义之人的不容。所有这些, 都与吕布的不义形成对比, 体现了作者的封建道德理想, 揭示了吕布的悲剧根源。

以上这两点, 也为吕布在后世所获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受限于此, 吕布也只能是个武力为人赞叹而道德被人批判的“非典型”英雄。

四、结语

英雄是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英雄观, 即人们对英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 源于英雄人物的实践活动, 以英雄的概念为核心, 并因时代、民族、文化、个人的不同而有差异。

先秦时期, 中国传统的英雄观开始萌芽, 然而在秦汉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 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直到汉末, 内忧外患为英雄人物崛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皇帝权威的丧失为英雄权威的树立提供了契机。同时, 汉魏之际士人矛盾而苦闷的心理为英雄权威的树立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心理动力。因此, 汉魏之际的乱世不仅造就了大量英雄人物, 也孕育了成熟的英雄观, 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英雄时代”。

汉魏之际, 英雄观经历了名士英雄———王霸英雄———圣君英雄三个发展阶段。 (10) 当时, 英雄就是怀救世拯民之心, 担拨乱反正之任, 聪明勇猛、文武兼备的人。这既是英雄观的核心, 也是英雄和英雄观永久的生命活力所在。

汉魏以后, 英雄观逐渐从政治领域隐退, 转而在文学领域中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英雄的概念逐渐泛化, 英雄文化完成了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

可见, 英雄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不仅体现在历时的方面, 也体现在共时上。固然, 塑造文学的英雄形象, 是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的文学的历史使命。《三国演义》作为封建社会描写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文学, 而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 是不必多加指责的。正如资产阶级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也要塑造本阶级的英雄形象一样, 尽管由于塑造的英雄形象的阶级属性不同, 而使作品具有不可同日而语的价值。我们从《三国演义》中能够看到正统框架之外的东西, 即使它并不成熟, 即使它只是被朦胧地表达出来, 这已经足以让人感到欢欣。

我们受着主流的教育成长, 受到典型英雄观的影响也颇深。但在文学的领域里, 不妨放眼去看那些非典型的英雄, 他们的身上同样有着动人的闪光点。

非典型英雄观也体现出作者敢于发展带有理想色彩的新观念的勇气和魄力, 也在单一的具有阶级和教化色彩的主流偶像之外, 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打破了“传统”的框框, 以及僵化的、处处以忠义、礼仪为教条, 遵循克勤恭俭让的所谓“君子”的准则, 而敢于塑造具有潇洒个性, 散发着美感和个人魅力的新形象, 充分展示出着活泼的生命力量。这对后世的创造、鼓励人们敢于挑战主流思想, 破除所谓“正统”思想的钳制与同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上、下)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湖南:岳麓书社, 2005.

[3]夏文辉.试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吕布[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余竞跃.“天下第一”的吕布[J].文史月刊, 2012, 3.

[5]杨迪, 李莉丽.是英雄还是狗熊?———看《三国演义》中的吕布[J].文学界《理论版》, 2010, 8.

[6]曹文柱.陈寿评价吕布有失公允说[J].中州学刊, 2004, 5.

[7]罗兴萍.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篇4:新版“三国演义”

老妈欺弱怕强,不“联刘抗曹”,反而“捧曹压刘”。有一次,老爸不小心弄坏了我新买的玩具盒,我被气哭了,“曹操”却还在为自己狡辩。老妈见了,不说老爸的错,反倒来劝我:“算了,爸爸又不是故意的。”老爸听后得意地扬起了头,我只好委屈地回到卧室生闷气。

期末考试我得了奖,高兴得要和老爸“煮酒论英雄”。谁知,我一时得意忘形说错了话,老爸马上板起那张“曹操”脸。我好话说了一大车,老爸愣是不肯原谅我,真是顽固。

老妈“居心叵测”,常唆使大姐“鲁肃”整我。如果我没完成作业跑出去玩,大姐就会执行老妈的命令,罚我抄课文,而且铁面无私,从不允许我少抄一个字,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被逼无奈,常请“军师”二姐帮忙才能转危为安。我一直认为有“军师”出主意,开点小差,犯点错误,不怕“孙权”和“曹操”大兵压境。谁知,我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一次,我考试得了88分,怕老妈大发雷霆,就连忙跑到二姐那儿,让她帮我解围。真是不巧啊,“诸葛亮”正在为自己只考了87分发愁呢!“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军师”拒绝了我的求救,让我自己想办法让“孙权”消气。我只好“修书一封”,说自己粗心大意“失荆州”,下次保证不让老妈失望。老妈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用赞许的目光鼓励我。

这就是我的“三国演义”之家,每天都上演着新奇的故事。如果有兴趣的话,欢迎你到我家考察,包你收获一箩筐的快乐。

(指导老师:李敏)

名师点评

篇5:观新版《三国》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长篇章小说,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历史演义中的经典之作。数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 ,魏囯、蜀国、吴国的政治斗争,刘备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空城计” 、“借东风” ……精彩生动的故事,不但流传民间,而且早已成为当今世界戏剧的重要来源。

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 ,这个故事充分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表现出来了,他向众人保证:三天就有十万只箭,众人大为吃惊!三天后,他借着云雾,向曹军借到了二十几万只箭。哦!原来他早知道三天后会有雾,所以他才会夸下海口的,自信满满的。他的神机妙算,让周瑜非常钦佩,我也很钦佩他,他可真是当之无愧的“卧龙先生” ,才华横溢的诸葛军师呀!在三国中我最喜欢黄盖,他使用“苦肉计” ,成功骗取了别人的信任。全天下,恐怕没有几个这样的忠臣呀!黄盖真是百里挑一的!

读完《三国演义》,我似乎还在战争中回荡,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三国时期,因为战斗,有很多死伤无数的老百姓。如果让我回到三国,我一定要将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带给古代的皇帝,让他们懂得互相关心,世界会越来越有爱心,世界会越来越兴旺!!

篇6:观新版《三国》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看完三国时三十六计之美人计中吴越争霸的故事领悟了很多!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夫差难过西施也,看完三国时三十六计之美人计观后感。风火连绵的乱世狼烟肆起!人就像动物为存活打仗称霸!这世界总那么自相矛盾又顺应自然。一个又一个的人相继死去…因为贪婪因为私欲而成为了可怕的罪人所以死神要将它们的灵魂带走,所以:人,要善待宽恕他人;更不要让嫉妒仇恨蒙弊了心害人害己!自古以来,似乎男人都是一样没有一个能始终如一!范蠡一心复国大计几次把深爱他的西施推向生死边缘,最终失去了一个善良并深爱的绝代佳人。吴王已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可身边的女人像衣服,喜新忘旧不断更新:王后…宁妃…卫姬,直到遇见西施,虽然最爱西施却依然纳了郑旦为妃…再说越王勾践,真是贱跟名字一样贱他的雅鱼王后在他为吴王刷马洗槽的耻辱日子里放弃自由跟随他去忍受苦难的日子可终于盼上了有一天越国复兴时他却忘记感恩于他忍受凄凌的痪难妻子,以至雅鱼王后自愿守寺黄灯相伴此度后日…夫差是幸运的,他对西施的爱没白付出:吴国战败夫差自尽而西施最终选择带着他的首级和肚里的孩子在他自尽的地方跳下城墙黄泉相伴!一个人做到另一个爱他的人没了他也不愿苟活,多幸福的人啊!所以男人们,不要负了真心爱你们的女人,不要让自己悔恨终生,观后感《看完三国时三十六计之美人计观后感》。爱民兼爱敌国民,爱兵兼爱敌国兵!…帝王之心,志存高远。多么了不起的前世古人啊…为后人留下了惊撼的史记

篇7:观新版《三国》有感

我看过《三国演义》连环画,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动画片。前些天听说拍了一部新《三国》,我便又打开电脑,成天熬夜地看新《三国》。我一面看一面想,“三国”里谁是好人?

曹操是好人吗?爸爸说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制强,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可我觉得他不像一个好人。曹操诡计多端,不讲义气。一次,曹操到朋友家去避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嚓嚓嚓”的磨石声,以为人家要杀他了,便一头把门撞开,二话不说,把朋友家十几口人全杀了。杀完人,回头一看,才发现厨房里有一头捆好的猪,这才明白人家磨刀本是为了杀猪招待他。而且,曹操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让天下人负我。”你们说,曹操坏不坏?

我心里又想:那刘备是不是好人呢?我想不见得。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救过刘备,可刘备反倒加害于他。别看吕布英勇潇洒、帅气过人,可是他却为了一匹赤兔马和一位美女貂蝉而两次杀害他的义父,你们说吕布是不是比吕布还可耻、还可恨。

篇8:观《三国》有感

今年寒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很长,共90多集。里面的人物很多,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仁义之君刘备;一代名相诸葛亮;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邪恶又善良的曹操;自私又狡诈的曹丕;卑鄙的司马懿;精于用兵的司马昭;有勇有谋的孙权;知识丰富,忠诚又有谋略的周瑜等等等等。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诸侯割据,斗争不断,曹操、刘备、孙权通过多年的斗争,建立了三国魏、蜀、吴。可是三国之间仍是斗争不断,最终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最后又被司马炎篡位夺权建立了晋朝。

篇9:观《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人性的五味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诡计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于恶。比如说,关羽就是正义的化身,他勇敢、仁义且充满机智,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斗争,也是东汉时期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还有曹操,他拥有奸雄的智慧。电视剧从东汉未期到三国未年,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起与灭亡。在其中,忠臣义士的殉国,人生的不如意生与死的交织深深打动了观众。

每一颗“将星”的灿烂与衰败,都给这碗汤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则是那有着千古盛名的诸葛亮。我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着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着泰山般的顽强毅力。阿斗,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没错,他就是蜀国的后主,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式的人。而诸葛亮用自己的生命暴打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管烂泥扶不上墙,死水成不了活水,他还是用他的生命紧抓着那似乎不存在的希望。在他第一次进攻魏国,胜利遥遥在望时,后主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怀疑,将他召了回来,结果是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责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对抗魏国。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还是以生殉国了。有些人可能会说“诸葛亮太愚蠢了,明知蜀国命不久矣,却还进行无谓的反抗,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但我认为不是。他可能明白这一点,但他却一定不会放弃。因为他至少做到了“问心无愧。”他不进行反抗,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尽力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一群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其中有一个是初学者。他望着球架认真地投。但事与愿违,那篮球架偏偏跟他作对,怎么也不让他进。旁边的同学看到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但他呢,面对这些“笑”,只是抱以微笑。为什么它能以这种心态看事情呢?那是因为:贵在尝试,而不在于胜负。

篇10:观《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表现了渴求和平统一,反对战乱的思想,反映了百姓拥护明君,反对暴君的愿望!此外还宣扬了“忠义”观念!

有人喜欢武力高强的吕布,有人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人喜欢老谋深算的曹操,而我最喜欢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在我眼中,关羽是一名英雄,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身高九尺,面如重枣,眉似卧蚕,胡长二尺,手持青龙偃月刀,很是威风。我眼中的关羽是勇敢的。关羽被曹仁的毒箭射伤后,华佗说用刀割开皮肉,刮掉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缝合后就会好。关羽答应了,他一面伸开胳膊让华佗刮骨,一面与马良下棋。我眼中的关羽是仁义的。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遇到了看守华容道的关羽。关羽本想杀了曹操,但想起曹操的恩情,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也未派兵阻拦……

篇11:观新版读书心得体会有感

十岁的本,上四年级。有一天,他们班来了一位女生,叫安娜。这位安娜从另一个地方来,插进他们这个班,刚开始,显然,她很不受班里同学们的欢迎。她穿着大家看起来觉得奇怪的装束,老师给她配了个同桌,那个同桌说她身上发出臭味,全班同学都不理她。这种糟糕的局面直到有一天发生了改变!

这个改变是从本开始的。本发现这个女孩子的眼睛里蓄满了“悲伤”,它不该出现在这样的眼睛里,这引起了本奇怪的感觉。

一次课下玩的时间,安娜站在栗树下,‘她活像个惊叹号’,你看她呆呆的僵直的身体,再看看她细细的脚踝,就知道有多么像了!

这个“惊叹号”影响了同学们丢网球玩的兴致,这时候本扔出了球,没想到这球居然砸中了安娜,所有的人都看着她,以为她会号啕大哭,可是,她一声不响。这真令人奇怪!本犹豫着向安娜道歉,安娜说‘也没什么大不了’。本看到她满脸的泪,说‘可是你哭了’,安娜说‘因为大家都不喜欢我’,本没想到自己会说出令自己都意外的话‘可我喜欢你!’。

这以后安娜在班里的生活可就发生了一大通的变化。首先是有同学肯接近她了,管它出于什么原因,而安娜呢,笑容多了,开始加入到所有的游戏中来,不过,她最大的特点是男生总结出来的‘她不像班上其他女生一样动不动就尖声怪叫!’。

篇12: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

初二暑假,照例有着一箩筐的暑假作业,其中一项也照例有名著选读,而且要每天记下心得。那年我第一次接触到那本缺了页还泛黄了的三国演义。读起来甚是入迷,竟然颇有废寝食的精神,为那些 个盖世英雄的前途和命运忧心,甚至睡觉中也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入梦。被那些枯燥的课程所掩埋的精神世界甚是精彩。但惟独让我犯难的是心得,每每举笔都无从下手,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虽被那些攻城掠地,三分天下的情节所俘虏,也经常为那些神机妙算而拍案,但我还真没什么想法,也没什么见地,这该说的罗贯中也都说了啊,于是情急之下,只好无休止的复述情节,有时为了调节一下节奏,就把毛宗岗的批注抄过来,就这样竟然把作业给完成了。小时候也看过老版《三国演义》,但记忆寥寥,只记得关羽死了很伤心,一直盼着他能神明复活,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年迈,为蜀国殚精竭虑,面容清癯,忧国忧民,我也很是心疼,看着他竟然会泪眼模糊。新版《三国》是最近才看,一看便万事俱废,无法自拔。看三国,感触良多,竟至不仅提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虽然学海飘泊,被老师耳提面命教诲数年,但这还是我少有的主动地去写观后感。由此也得出一个心得:三国,非年长不可读也。

战乱之年,诸侯争霸,英雄辈出,枭雄分立。跻身乱世,要安身立命,图谋霸业,自然各人有各人的招数,各人有各人的哲学。观三国学做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得体会,有人看到曹操的胸怀和韬略,有人看到刘备的志向和坚忍。我暂且写一篇:弱者的哲学。

生物学中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无论在战马长嘶、哀鸣不止的战乱年代还是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现代社会,强者凭着强者的心机和谋略占尽先机,独领风骚。人人皆卯足了劲,和对手和命运相抗到底。然而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弓拉得太紧必定有崩断的危险,万事争先必定会劳心劳力。况且山峦尚有起伏,人生亦有低谷。人活一世,谁也无法永远站在最高的那个山头,谁也无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了解弱者的哲学就十分不要。

且看刘备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在三国争霸的诸侯中,刘备被称为是刘皇叔,这一名号说是重千金,但皇室衰微,皇帝尚且命悬一线,何况一个不袭官,早已落入民间的叔叔。然而,这一名号说是轻若鸿毛,却也是价值连城,它使刘备出师有名,名正言顺,获得了扶汉士族的拥戴。他成霸业,成则是救助幼主中兴汉室,败则是为大业抛头颅洒热血,进可攻退可守,是最容易得人缘的。然而,在他三人三骑,单枪匹马加入讨伐董卓的盟军,以欲建功立业之时,谁把这个汉室后裔放到眼里。刘备在兴大业之初,是最没家世没背景的。袁绍四世三公,兵多将广自不待言,曹操虽是宦官后人,身世为人不齿,但他的父亲尚且坐拥兖州,在他刺杀董卓不成侥幸逃生回老家之后,父亲尚且变卖家产,助他一臂之力。后来的三足鼎立中的东吴孙权,父孙坚,兄孙策虽然都遭横死,孙家也荣枯数易,但也为孙权在江东积累下了人气和声誉。独那刘备,在创业之初,无非是个贩席织履之辈,上无遮雨之片瓦,下无立锥之寸地,两个兄弟虽是勇武过人,但一个是保安,一个是屠夫。都是出身乡野,人微言轻。刘备在没有得到孔明相助之前,戎马半生,却始终在诸侯中最为潦倒。或者寄人篱下遭人不齿,或者兵败如山倒,丢盔弃甲。没有一座城池以安身,没有一方土地以卸甲。形状之狼狈,胸怀大志的盖世英雄却数次惶惶若丧家之犬,空怀报国志,壮志不能酬。每言及此,无不感伤泣啼。但刘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处事方式从众多诸侯中存活并最终崛起。袁绍大帐中诸侯称雄,人人都能在数万兵甲中翻云覆雨,势单力薄的刘备面对侮辱不卑不亢,面无惧色。被封侯后,刘备不喜不悲,种菜以掩饰雄心,谦卑以遮掩韬略,曹操煮梅论英雄,刘备不敢为天下先,处处自谦。身为弱者,就是要审时度势,不盲目争先,不意气用事,为强者暂时让路,哪怕强者的气焰让自己灰头土脸。是为虚怀若谷,方能海阔天空。喜怒不形于色,慎言独行,才能让人琢磨不透,让人捉摸不透,才能让人找不出破绽,由此才能寻机转败为胜,变弱为强。是故,身处逆境,不可急功近利,急躁最容易让人马失前蹄。

东吴鲁肃,貌似羸弱。论智谋不及孔明,论打仗更不及公瑾。东吴起兵数万攻打荆州,壮士死伤不计其数,战果却被刘备窃了去,损兵折将却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从此一代名将周瑜开始处心积虑地攻打荆州,他不服诸葛亮,在切骨仇恨面前忘了东吴大局,一门心思要与孔明斗智斗勇决一高下,貌似最勇敢确是极愚蠢,并最终天命所归,壮志未酬身先死,遗恨千年。刘备借荆州,以荆州为立身之本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东吴盛年时,刘备还只能偏安新野,但东吴看着刘备踩在自己的尸骨上日益茁壮,恨得咬牙切齿的哪里只有周瑜一人,那每天笑容可掬态度和蔼的鲁子敬就没有想到一雪前耻?但子敬胸中有大局,面对内忧外患,愣是把仇咽到肚子里,为孙刘联盟苦心奔走左右周旋。安抚下炮筒子周瑜,又严词与孔明交涉,但宁愿吞下黄连也不与刘备交恶。针对还荆州一事,多次外交未果,子敬却还一如往常的谨慎隐忍。这貌似的弱者确实拥有如愚的大智慧。是故,人生漫漫,小聪明得意一时,大智慧方能得益一世。

篇13:新版三国 经典语录(精选)

—ZXM  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在这乱世中,只有强者才配谈仁义,弱者只有被抛弃

 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得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那,你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  智者虑远,见微知著

 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1.成大事者,需有志士仁人相助也!大业之本,首在英才 2.曹操,有魄力——舍命刺杀国贼;有口才——一张利嘴天下无敌;有远见——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逃命时什么都不带 3.贤臣择主而事

4.取天下之道在于权谋,权谋所至则英才毕集,上有贤君能臣,下有精兵强将

5.察言以观色,察事以观人

 此人既非囊中物,也非池中鱼,他暗怀大志,岂能为我所用  骄兵必败

 做人要果断。要杀便杀,犹犹豫豫,搞得自己很痛苦

 成大事者不可无钱,却又不完全在于钱,首先是人。得一英雄,胜过万金  不可瞧不起人 1.呆徒莽汉,竖子枭雄,不足以论大事 2.祸物不可占也 3.人心恶毒

4.小心美人计——吕布与貂蝉 5.出师有名,三思后行  用人不疑,重在疑人不用  一山难容二虎

 成大事者不可失信,尤其是对小人 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也

 要果断,不可受妖言惑众,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要快刀斩乱麻1.假的,有的时候比真的更真 2.天下人都让曹操给吓怕了 3.出入万军丛中,犹如观鱼赏花 4.诚可求贤

5.在下五尺开外,便觉一股英雄气扑面而来

孔明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建功,方可有望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不涉他人内政

1.有些事不可做,就真的不能做

2.但凡想对付某个人,就要了解他最想得到什么

3.于百万军中,取敌方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4.所有的千秋霸业,无不是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开始的,我们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关头,此刻,此刻除了项上这颗头颅,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失去的了,只能天天向好,蒸蒸日上 5.旌旗所向,望风归降

 聪明,人皆羡之;智慧,更属难能可贵。有计,你若看破,当装作未看破,依然中计,此谓大智若愚

上一篇:非注射下一篇:月湖漫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