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2024-04-09

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共16篇)

篇1: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它让我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简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

例如扫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为了让孙权帮助他们,迫不得已的答应了孙权手下大将军的`难题——三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知道他们肯定造不出来,所以让士兵第一天造船,第二天造稻草人,到了第三天,也就是东风来临之时,才让船漂向曹营。曹兵用弓箭向草船射去,箭射进了稻草人里之后,船又漂了回去。就这样十万多支箭就得手了。

我还明白了许多俗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挨”,“肚子里唱空城计”等的含义。

读了这本书,我懂了做人要心胸宽广,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励志做一个知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篇2: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红脸的关羽身高九尺,面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他是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当初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来曹操将三兄弟杀散。关羽没办法,投降于汉朝。曹操一直想收降关羽,但关羽并未投降,而是千里走单骑寻找到了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

黑脸的张飞身高八尺,燕颌虎须,声音如雷,气如奔马,专好结交天下豪杰,非常有勇气。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敢于和天下第一勇将吕布对阵;在当阳桥上,面对百万曹军,他大喝一声,桥梁断了,水也倒流了。我很钦佩他这种气魄。

舞台上的曹操是白脸,代表着奸诈。其实他并不奸诈,开始他是为了汉王朝行刺董卓,虽然没能成功,但他发表讨伐董卓的檄文,并聚集了天下十八镇诸候征讨董卓。在他担任丞相之后,统一了北方,更想统一中国,可是“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做法被人称为“汉贼”。我觉得他是个有功也有过的人物。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书中的人物各有特色,故事情节更是精彩纷呈,如草船借箭,赤壁大战,水淹七军等。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觉得《三国演义》很有意思呢?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哦!

更多《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阅读:

1、读三国演义有感3篇

2、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四篇

3、《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范文二篇

4、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4篇

5、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篇

6、《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3篇

7、《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4篇

8、三国演义读后感(4篇)

9、三国演义读后感150字5篇

篇3: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隋唐演义》是暑假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 读了这部小说, 我被书上的英雄身上特有的精神深深感动。瓦岗寨众兄弟为了推翻当时的封建社会, 创造一个民主的世界而招兵买马, 与另十七路反王一同征讨隋朝。瓦岗寨众兄弟这种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王伯当虽然跟错了人, 但他一心为自己的主人效劳, 他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雄阔海托住千斤闸, 让十八路反王安全逃离, 让我从中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 不管他人的性命。我想如果世上每一个人都学他们的一个优点, 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在隋唐时期, 中国可谓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曾使多少人引以为豪。然而, 到了清代, 统治者沉醉在即成的果实上, 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的时候, 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 “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走到了尽头。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 也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

篇4: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小时候说起曹操这个名字第一个反应就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觉得他只是个乱臣贼子只是个奸雄,从小就听过曹操杀董卓未遂后投奔故人,却又疑心故人磨杀猪刀是要杀他最后杀了故人全家的故事,这显而易见他是个疑心病及重的人。而曹操后来杀杨修、杀华佗、“梦中杀人”等等行为都再次印证了他的残忍、不信任他人。再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看:“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是一个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可以牺牲其他任何人的人:为了稳定民心杀了看护粮仓听信他的话小斗放粮的王垕,为了验证自己“梦中杀人”的谎话故意杀死平日深受自己喜爱的侍卫,其实在曹操心里哪有什么深受喜爱呢,他喜爱的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罢了。

但是读过《三国演义》后发现其实他也有雄的一面,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而反映了曹操抓住时机的果断英明。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主要也是突出了他的这一面。他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但是虽说曹操爱才可在他手下做事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千万不能像杨修一样什么都往外说,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却也丢了自己的命。

篇5:对话曹操——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翻开这本厚厚的名著,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景象,战场上兵戈铁戟,马蹄声隆隆作响。战士的勇猛,军师的机智,统治者的野心勃勃,所有的一切都在作者生动的文字中穿梭。

书中所描绘的战争场面浩浩荡荡,使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对一些决定三国兴亡的重大战役的描绘更是令人读来惊心动魄。同时,作者也非常擅长描写人物,对故事核心人物的刻画可谓是栩栩如生:机智过人的孔明,重情重义的关云长,一心复国的刘备都是书中脍炙人口的人物。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代奸雄——曹操。

由于作者是以汉室为正统作书,所以书中的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诈小人。在《煮酒论英雄》一回中,曹操谈到“望梅止渴”一事时洋洋自得,看出他是一个非常自大的人。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更是自信于自己的军队,落入了孔明的圈套,最后一败涂地,狼狈逃走。曹操为人谨慎,也心狠手辣。曹操患有头痛,请来神医华佗医治,华佗建议做开颅手术,听闻后曹操认为华佗这是借口谋害自己,便下令斩杀华佗。由此曹操的“杀人不眨眼”也可见一斑。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曹操这个人物,我们会发现曹操这个人有两面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曹操的诗赋作品不多,但是单单《步出夏门行》和《观沧海》两部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并且具有一统中华的雄心壮志。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更朝换代也是必经之路,如此一想,曹操也就成了推进民族发展的大英雄了。

对于曹操,褒贬不一,这只能留给历史去做评判了。但是,曹操还留给我们很多。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奠定了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这一切都是因为曹操拥有远大的志向和超人的远见。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旦我们立下了志向,无论大小,就已经是一半的成功。曹操的成功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不需要曹操那样的文采和雄心,只需放眼下一步,那么,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篇6: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品三国•说曹操――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南开(融桥)中学初级15班 毛旭川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篇7: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一、一哭一笑, 一阴一豪

在我看来,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承受力的最佳时刻便是他面临绝境之时,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正做到了这一点, 他把刘备与曹操分别放在危境之中, 写出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统治者的气度风范。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当时的刘备可以说是一个有贤相、武将辅助, 有人民跟随的一代枭雄, 虽然他缺少根据地, 但他有着传统民本思想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民心。《三国演义》一开始便借张角之口说出:“至难得者, 民心也, 今民心已顺, 若不乘势取天下, 诚为可惜。”此时的刘备在危急之中紧紧抓住的便是“民心”二字, 当他在船上望着两县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 滚滚渡河, 两岸哭声不绝, 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 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至襄阳而不得入城, 过刘表之墓时便哭告:“辱弟备无德无才, 负兄寄托之重, 罪在备一身, 与百姓无干, 望兄英灵, 垂救荆襄之民。”当众将建议暂弃百姓, 先行为上时, 玄德曰:“举大事者, 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 奈何弃之?”当百姓并糜竺、糜芳、简雍、赵云一干人不知下落时, 玄德大哭曰:“十数万生灵, 皆因恋我, 遭此大难, 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 虽土木之人, 宁不悲乎!”

面临危难之时的哭可以说是真实可信的, 他的哭有着悲愤, 有着彷徨, 有着自责, 也有着希望, 从他的哭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百姓的宽厚仁慈, 对百姓来说他是仁君、明主。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民心”是他此时唯一的资本, 是他内心的支柱。他的哭也有着功利的一面, 他的哭换来的是百姓的同情, 百姓的支持, 得到的是百姓的心。刘备以真诚、动情的哭声感动百姓与将士, 渡过危难, 而曹操呢?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最为狼狈, 几乎陷入绝境的一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乌林之西, 宜都之北, 操见树木丛杂, 山川险峻, 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 “吾不笑别人, 单笑周瑜无谋, 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 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 如之奈何?”……操坐于疏林之下, 仰面大笑:“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 就这个去处, 也埋伏一彪军马, 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 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 我是以笑之。”又行不到数里, 操在马上扬鞭大笑。……在虎窟逃难之时曹操三次大笑, 虽三笑被人所破, 但他的笑表现出他的自信, 他的从容, 他的气度, 他的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定军心的作用, 他用笑掩饰了内心的疑惧。他的大笑是一种极至的表现, 从某一侧面可见他的豪气。

一哭一笑两相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刘备与曹操的个性区别,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刘备是哭对人生, 而曹操可谓笑面人生。”一哭一笑、一阴一豪, 正是两位权术家个性区别所在。刘备的哭是其阴柔、软弱、犹疑一面的表现, 而长期以来其阴柔的一面是和他的宽厚、仁慈的形象相连的, 从一定程度上, 他以哭得到了民心。而曹操虽有其残忍的一面, 可是从他那豪气冲天的大笑, 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自信与果断, 可谓一个热血男儿。

二、流动的美感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都不能给我们以完全的英雄的感觉, 而相反是那些文臣武将诸如单骑救主的赵子龙、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 给我们一种完全英雄的形象, 令人看后心潮澎湃, 崇敬、羡慕之情油然而起。曹操、刘备这两位“英雄”却让我们感到一种英雄价值的失落, 原因何在?在我看来,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具有某种特殊的缺陷或过失, 而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好坏参半的特性, 这一点是阻碍他们表现鲜明自我形象的某种不确定性, 使他们给人以不一致的印象, 但正是如此才造成了人物刻画上流动的美感。当实际和设想的稳定性的美感相对立时, 才引出人物性格的发展、流动。曹操和刘备正是这种人物形象。

曹操兼具政治家的才能、残忍与诗人的豪气、敏感, 刘备仁义中有着狡诈、柔中带刚。曹操二十岁初任官时便不避权豪;谈论董卓时, 大小官员一个个只是“掩面大哭”想不出除害的办法, 唯有曹操却“抚掌大笑”;他那通文精武的才能在简练经济的作者笔下也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出“大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 直截了当地对刘备表示“今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那份豪气与雄心不能不让我们为之一震。对于深得人心的刘备, 他始终怀着戒心, 但考虑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 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 他未曾杀掉从小沛逃命的刘备, 这位“有权谋”“多机变”的奸雄, 确实让人们看到一个干练的将才, 一个有眼力有魄力的统帅, 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的那样“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当然, 他也有着“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凶残、狠毒的言行, 也有着虚伪弄假、装模作样, 以及杀了人而一再猫哭老鼠的做法, 这又引起人们的鄙视怨恨。但从曹操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的人”, 一个“活的人”。他的身上有一种流光溢彩的光芒, 他的雄才大略, 他的权谋机变, 他的“横槊赋诗”“对酒当歌”的气概与才华, 他的声音笑貌, 都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

刘备作为人民心中的“仁君”“明主”的形象也不是单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有着宽厚仁慈、爱民如子、重义的一面, 但刘备是一个枭雄, 一个欲夺天下的霸主, 他也有着狡诈的一面。他为了自己的生存, 对吕布出尔反尔, 不讲信义, 在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 以韬晦之计瞒过曹操等, 这都可见刘备城府之深, 心机之重, 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

从政治层面看罗贯中塑造的刘备、曹操是基于“拥刘反曹”的倾向, 但从美学观点来看, 却不尽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是从“真的人”的角度来塑造这两位人物的, 二位人物身上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 但都同样善于权术, 同样有着雄心与野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曹操是“真小人”, 刘备是“伪君子”, 性格都是复杂而流动的, 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

三、得时皆英雄

哭也好, 笑也好;真小人也好, 伪君子也罢;奸雄也好, 枭雄也罢;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失为一个英雄。何以如此?从某方面讲人性是一种对人类行为易变性的强调, 任何情况下, 它都特别重视暂时性而不是与之对立的人物逐步变化或永久不变的特性。结果是判断英雄对时势反应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谓“时势所需”是指围绕和引起个别行动的特定的外在环境, “得时”这个术语的确切含义, 包括从抓住幸运的机会, 取得同代人的承认, 到对时代现象的某种高瞻远瞩, 但无论何种情况其含义都是中国英雄与世推移的奇特能力, 也就是遵照时代的要求, 适时地使他的行为和环境协调起来。如果像这样把追随时代而不是把目标如一作为英雄的特性来突出的话, “得时”便成为决定人物性格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 曹操与刘备确实算得上是英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社会动荡的时期, 曹操应时而起可谓理所当然。正如曹操自己所说:“我若不称王, 世上不知多少人要称王称霸。”看似无赖, 实为箴言。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己任, 但最终顺应时势遵从孔明“宜从权变, 先进位汉中王, 然后表奏天子, 未为迟也”的意见, 做了汉中王。谁说不以时势论英雄, 历史上多少英雄不都是应时势而起吗?陈胜、吴广、刘邦、赵匡胤等等。从“得时”的层面上来说, 从实现个人的价值来说, 刘备与曹操确算得上两个英雄, 不失英雄之风。

篇8:读《三国演义》感悟曹操

以前读书时看过《三国演义》原著,后来也看过电视剧。最近再看,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受,尤其是曹操这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纷争的年代,而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描写最为成功的当所小说《三国演义》。在小说中粉墨登场的众多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还是曹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受当时“尊刘反曹”思想的深刻影响,曹操被描写成一个反面人物。而随着《三国演义》的不断深入人心,曹操的坏蛋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允许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曹操是英雄也好,是奸臣也罢,抛开这些不论,单就历史上曹操的军事和政治思想,我想对现今的社会,也是有一些积极的影响的。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能够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统一北方,最重要的就是是“唯才是举”和“赏罚分明”这两点。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曹操一贯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注重从能力方面去考察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大胆起用。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不一定就有才能,而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行。曹操举例说:陈平并不是一个纯厚的人,苏秦也并不守信用,然而陈平辅佐汉高祖奠定了西汉的帝业,苏秦救助了弱小的燕国。因此曹操认为:有才能的人即使有某些短处和缺点,又怎能废置他们不用呢?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主要精神。公元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决心刷新政治,曾给献帝上了一份表章,提出十四条改革建议。他在前言中强调了要富国强兵,必须推行“用贤任能”的政策,体现了他注重从能力这个角度考虑人才选拔的思想,直接激励了将士谋臣们的能力发展。此外,曹操还继承了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用人思想,“拨于禁、乐进于行列之间,取张辽于亡虏之内”,且上表汉献帝,均封三人为将军。这对当时“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同时使将士们都认识到,凡有某方面的能力者,都可受到重用。既满足了将士们的个性心理需要,又考虑到了这种作法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获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忠诚,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并吸引了不少敌人营垒里的名将谋士弃主来投。这说明“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在当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也是曹操势力由小到大,最终取统治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组织发挥较大的群体效能,就必须重视个体的能力。曹操在东汉末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 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与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积极性与分配方法的关系时指出: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曹操在其《孙子注》中也明确提出:“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公元207 年,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集团后,为了激励将士继续为统一战争贡献力量,下令封赏功臣。他说:“吾起义兵,诛**,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 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意思是说,我(曹操)起义兵平叛十九年来,每战必胜,这并不是个人的功劳,都是与将士谋臣的奋勇作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的。现在天下并没有安定统一,我应当同大家一起去为之努力,又怎么能安心地独自享受这些功劳和荣誉呢? 现在要尽快定功行赏,安抚将士。不难看出,曹操在另一方面,曹操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他“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加强部队的组织纪律性,颁布了《败军抵罪令》。他说:“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意思是说,自从我(曹操)派遣将士出征以来,只赏有功的而不惩办有罪的,是不符合国家大法的。众将带兵出征,打了败仗要按法律治罪,造成损失的要免去官职和封爵。这样,使将士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紧张,强化了将士们的责任感。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而且贯彻执行过程中十分严格。曹操这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对于我们现代的管理心理研究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赏罚分明”使人口服心服,就会让下属有较强的进取心,对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篇9:高中作文素材之曹操的故事

一天,曹父把他们都叫到书房里,想试试自己的三个儿子哪个更有出息他说:孩子们,你们都快长大成人了,我也老了,以后曹家光宗耀祖的重任就压在你们身上了不知你们这些年学的怎么样?今天我出个题考考他们,看你们谁完成得最快最好两个哥哥听了都跃跃欲试,因为四书五经他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任取其中的哪一篇文章,他们都会脱口而出,考题肯定出不了这个范围的听到此,二人都面露得意之色,唯有曹操在一旁不露声色,非常镇静。

曹父叫人拿来一团乱糟糟的麻团,对他们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你们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把这团乱麻捋直两个哥哥一听都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怪题?大哥哭丧着脸说:爹,这么一团乱麻就是捋三天三夜也捋不完,何况是在一炷香时间内,你能不能另出道题?诗书礼易春秋随便哪一本都行曹父气得瞪了他一眼,让他住口又叫老二来做,老二皱着眉说:真是捋起来,恐怕我死了,也捋不完曹父失望地摇摇头,骂道:你们都是没有用的东西,遇事不肯动脑子,就会叫苦,枉我养你们这么多年气得他连曹操也不问了,就把那团乱麻扔在一旁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曹操忽然冲出了书房,一溜烟跑得没影了曹父和两个哥哥都吃了一惊,不知他要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曹操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把菜刀,不等大家回过神,他就对着那团乱麻,嚓嚓一连几刀,把乱麻斩成数段,两个哥哥在旁大喊:阿瞒,你又在这里瞎捣乱,还不快把刀放下曹父见了却十分惊喜:我儿真聪明,快刀斩乱麻,我曹家有望了!于是曹父把曹操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瞒儿,当今朝廷腐败,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天下必将大乱,汉家必将灭亡乱世出英雄,我儿切记,非常年代宜采取非常手段,尤如快刀斩乱麻,切不可循蹈于常规,拘泥于旧制,如此方能成就大事曹操点头,牢记父言。

篇10: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百年堂阿胶 赵燕

乌巢劫粮成功之后,曹操乘胜向袁绍发起全面进攻。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袁绍的力量还相当雄厚,而且军队集中,一时攻破还颇费时间。

这时,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道:“我们必须分散袁军兵力,才能予以击破。” 曹操说:“怎么分散法?”

荀攸说:“我们可以扬言调兵遣将,一路攻取酸枣、邺郡;一路攻取黎阳,断绝袁兵归路。袁绍听到消息,一定惊惶不安,必定分兵抵抗。我们就可以乘他调兵之际,趁隙大破其军。”

曹操听了非常欣赏,便派出官兵,四下传播流言。

袁军探子听得消息,飞马报告袁绍:“曹操要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攻黎阳去了。”袁绍大惊失色,心想:邺郡、黎阳是我退回河北的咽喉要地,如若有失,我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了?曹操这个老贼果真厉害!我一定要吸取失去乌巢的沉痛教训。想罢,急派袁谭分精兵5万回救邺郡,派辛明分精乒5 万回救黎阳,连夜开拔起行。

曹操探知袁绍分调兵马,便命令自家军队兵分八路,齐头并进,正面冲击袁军营寨。袁军遭此袭击,士气顿失,四散溃逃。袁绍来不及披挂甲袍头盔,穿着单衣包着头巾匆匆上马,曹军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名将领急追不舍。袁绍急急渡过黄河,丢弃金帛车骑,只有800余骑随之逃回河北。曹操大获全胜,缴获战利品无数,杀死袁军8 万余人。

从此,袁绍一蹶不振。

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皆有文采,在文学史上称为三曹。其子曹植曾在《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才高八斗的“东阿王”说的“仙药”就是阿胶,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

阿胶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就被历代名医和道家以及研究养生的学者列为补血、安胎、润肺、养颜、美容、护肤、延年益寿的滋补上品,东阿产的阿胶自唐代以来一直都是被视作滋补圣品,难怪行遍天下的李时珍也感叹“真阿胶极难得”,并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

阿胶又名盆覆胶、驴皮胶,为驴皮熬成的胶块。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驴皮刮去毛,切成小块,加水煎熬3昼夜,待液汁浓稠,取出驴皮块,再加水煎熬。如此反复5~6次后,再将熬出的阿胶汁滤去杂质,用火浓缩至稠膏状,冷凝,阴干结块,方成入药的阿胶。上等的阿胶以颜色乌黑、透明光亮、无腥臭气,经夏不湿软者为佳。

中医学认为,阿胶性味甘、平,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效。据研究,阿胶含有多种蛋白质、氨基酸、钙等,能改善血钙平衡,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此外,阿胶还能升高血压,防止失血性休克,对动物实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现代科技证明阿胶的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等滋补成分比“人参鹿茸”的含量高,难怪自古以来,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商队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以及郑和下西洋,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

众所周知,上好的阿胶必须要选用乌驴之皮(东阿县的驴体壮膘肥,毛色乌亮,皮质特别适宜熬胶),加东阿之水配合极特殊的技艺才能得到。而对于熬胶来说,比驴皮更珍贵的乃东阿之水(阿井水并非普通之水,井水中钙、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每担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3市斤左右)和东阿特殊的气候条件(离开东阿,同样的熬胶师傅,熬出的胶,晾干后质量就是不一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驴皮常有,而东阿水和东阿的气候只有东阿县才有,所以东阿又是“中国的阿胶之乡”,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百年堂人始终恪守遵循“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业训,严格按照“古方、古法、古料、古工艺”的原则制造“最地道的阿胶”,因此,大家选购阿胶尽量选择由东阿出产的地道阿胶【百年堂阿胶】才能确保效果。百年堂一直致力于“国宝阿胶”的形象推广,致力于把阿胶推动为真正的“中国国礼!中华名片!华夏形象!中国的骄傲!”。

寻瑰宝,知其出处,文章的结尾,我们重温阿胶民谣: 百年堂,老胶坊,东阿阿胶王中王,老坊老号老地方,古井古方古工艺,戒欺戒妄戒贪念,守训守规守信誉,修心修性修仁德,丹心济世美名扬,百年堂,阿胶王,益寿延年话吉祥,补钙补鉄补气血,养血养颜养肤发,安胎安神安宫位,止血止泻防辐射,滋脾滋胃滋肝肾,润心润肺润精血,调经调孕调妇科,防病防老防痛经。培元固本滋阴阳,阿胶首选百年堂!

篇11: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曹操 (公元155年—公元220年) , 字孟德,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为魏武帝。

公元174年 (东汉熹平六年) , 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 入洛阳为郎, 始入仕途。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 董卓入朝作乱, 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 合义兵”。①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 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 占了政治优势。后, 徐州擒杀吕布, 官渡大败袁绍, 牢牢控制了北方。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 曹操积极发展实力, 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 曹操下令求贤, 大宴铜雀台, 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正确的农业政策, 广泛开展军屯、民屯, 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 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 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 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于洛阳, 终年六十六岁。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 ②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 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 “奸雄”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

二、曹操的“奸”

毛宗岗评本中所说的“三绝”, 其中第一绝“奸绝”便是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 曹操就表现出“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

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被董卓劫持, 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满目皆是蒿草, ”献帝进退两难。此时, 曹操采纳了谋士荀彧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的建议。这样, 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 “自此, 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 先禀曹操, 然后封奏天子”。 ③

随着势力的壮大, 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转向放肆。“许田打围”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许田打围过程中, 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鈚箭, 误认为是天子射中, 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 遮于天子之前, 以迎受之”。④群臣大惊失色, 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 竟自行悬带。至此, 曹操的奸诈、野心表露无遗。

在用人方面, 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这种权术是与一定的政治手腕结合在一起的。为了网罗人才, 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 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 “上书‘忠义’二字”, 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没过多久, “应募之士, 如雨骈集”。⑤在笼络人心方面, “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是很常见的手法。作为一个有着极大政治野心的人 物, 曹操也具备这样的气度。

曾为袁绍书记、在讨伐曹操的运动中慨然写下“讨曹檄文”的陈琳, 尽数曹操之恶。“操见之, 毛骨悚然, 出了一身冷汗”。⑥当袁绍灭亡后, 曹操不计前嫌, 任命其为从事。陈琳于是走进曹营, 为曹操歌功颂德。

从这些脍炙人口的事例中, 可见曹操之奸非一般之奸诈, 而是有着高超的智慧。

三、曹操的“雄”

东汉末年, 社会动乱, 群雄纷争, 曹操“名微而众寡”, 但他凭着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 以及雄才大略, 一跃成为动乱时代的佼佼者, 确立了“乱世奸雄”的地位。尽管曹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但他仍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个政治家, 要在群雄逐鹿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没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是不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平群雄、一北方, 就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目光和胆识。曹操对人才非常重视, 求贤若渴, 极力搜罗, 并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 有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替他运筹谋划, 拼死战斗, 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 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期间, “赤脚迎许攸”。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 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 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 可见一斑。

曹操胸襟开阔、乐观豁达。“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 曹操擒住张辽, 本打算杀了他, 但听了刘、关的劝谏, 马上一改前态, 掷剑而笑, 并“亲释其缚, 解衣衣之, 延之上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 曹操待之甚厚。关羽“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 发现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曹操“命尽焚之, 更不再问”, 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在群雄逐鹿的时代, 他彻底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曹操治军素以“军法甚严”著称, 对百姓颇为爱护。宛城征张绣时, “割发代首”。攻打冀州, 曹操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 “如有杀人鸡犬者, 如杀人之罪”。平定冀州后, 又下令尽免河北百姓当年租赋。这其中虽有伪善的一面, 但更多的却是爱民之举, 毕竟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 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 结果倒好像豪爽多智”。“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故事, 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 曹操总是指挥若定, 胜不骄, 败不馁, 屡出奇计, 或转败为胜, 或化险为夷。

曹操多年征战, 不避箭矢, 常常亲自领兵上阵。身先士卒, 激励全军将士莫不死战, 最终削平群雄, 统一北方。

四、结语

曹操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他的雄才大略和奸诈狡猾有机融为一体。一方面, 他是一个“大奸大诈”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 他是一个知人善任、不计前嫌、极富领导才能与作战方略的军事家。所以说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 是奸贼, 也是英雄。

摘要: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称为“奸绝”。该书从政治、处世、用人及军事斗争等多个角度出色地塑造了曹操这一代雄才大略、精明能干的奸雄。

关键词:曹操,《三国演义》,奸贼,英雄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5.

[3]陈寿.三国志.岳麓书社出版, 2002.

[4]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

[5]白寿彝.中国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篇12: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

百年堂阿胶 赵燕

当年曹操得了荆洲,准备下江南,深知没有水师不行,便悄悄地进入洞庭湖观察,他见有个沙洲,原离湖岸,上边长满了芦苇,不见人烟,十分隐蔽,便让人在中间开出空地,搭棚,备料,暗中建造起战船来,后来赤壁大战中很多战船就是从这里出去的。

曹操没料到周郎和诸葛亮会用火攻,赤壁大战败的很掺,他侥幸脱险,见身边只剩少数残兵败将,不由叹气说,从天上掉下来,一落千仗,摔的重啊,他问大家,眼下怎么办? 有人主张打下去,这样回去难见人,不如破罐子破摔拼了吧.打仗总归有胜有败,没什么丑了,也不可怕.曹操久经征战,不大在乎.有人主张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事大事小,一跑就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为了争天下,到头来,还是要和他们拼死活,分高低的,曹操下棋看几步,不只是望着鼻子地下.既不打,又不闪,难道你就这样呆着?众人象装进了闷葫芦摸不着头脑.曹操笑起来,拿定了注意说,少数人跟我跑,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多数人去洞庭,放火烧了沙洲,船不留敌国。

大家明白了,果然去放了一把火,把洞庭湖照的一片通红。

尽管赤壁一场大火,打败了曹操,可是洞庭的一把大火,却使周郎与诸葛亮到底没得到大利,没能平定天下,所以后来有的老年人就把火攻叫火功,意思是说魏蜀吴,三国能鼎立,就凭着两把火的功劳。

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皆有文采,在文学史上称为三曹。其子曹植曾在《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才高八斗的“东阿王”说的“仙药”就是阿胶,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

阿胶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就被历代名医和道家以及研究养生的学者列为补血、安胎、润肺、养颜、美容、护肤、延年益寿的滋补上品,东阿产的阿胶自唐代以来一直都是被视作滋补圣品,难怪行遍天下的李时珍也感叹“真阿胶极难得”,并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

目前现有的医学研究证明,阿胶是由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所成,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硫酸皮肤素、生物酸及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蛋白质水解后又可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都是人体营养必需的重要物质,它们在阿胶中的含量远远高于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而且比例非常合理,非常易于人体吸收。长期服用可以补血养气、美容润肤,具有延缓衰老、长寿益智的神奇效果。难怪自古以来,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商队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以及郑和下西洋,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

众所周知,上好的阿胶必须要选用乌驴之皮(东阿县的驴体壮膘肥,毛色乌亮,皮质特别适宜熬胶),加东阿之水配合极特殊的技艺才能得到。而对于熬胶来说,比驴皮更珍贵的乃东阿之水(阿井水并非普通之水,井水中钙、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每担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3市斤左右)和东阿特殊的气候条件(离开东阿,同样的熬胶师傅,熬出的胶,晾干后质量就是不一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驴皮常有,而东阿水和东阿的气候只有东阿县才有,所以东阿又是“中国的阿胶之乡”,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百年堂人始终恪守遵循“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业训,严格按照“古方、古法、古料、古工艺”的原则制造“最地道的阿胶”,因此,大家选购阿胶尽量选择由东阿出产的地道阿胶【百年堂阿胶】才能确保效果。百年堂一直致力于“国宝阿胶”的形象推广,致力于把阿胶推动为真正的“中国国礼!中华名片!华夏形象!中国的骄傲!”。

篇13:读《曹操》有感

此书中的第四章第四节令我感触良多,讲的是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讲来论去,曹操对袁术、袁绍、刘表等人均表示否定,最后他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大吃一惊,筷子都惊落了。隔着文字,我仿佛能看到曹操长歌当啸,豪气冲天的英雄风姿。他的非凡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文如其人,后来我读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豪迈自信,雄姿英发的气质更深入我心。

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自信的重要。

一年夏天,我被逼着去学游泳。步入游泳馆,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我的心像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刚下水,一紧张,就呛了好几口水,便立马狼狈地爬上岸,暗自叫苦。

怎么办?是打退堂鼓,还是迎难而上?

我想起曹刘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一股莫名的勇气注入我的全身。我闭着眼睛跳入水中,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恐惧,在心中不断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在教练的指导下,我认真学习憋气的方法,没过多久便学会了换气。虽然中途还是会呛水,但我再也不会畏惧退缩。我推倒了心中的怯懦之墙,学会了很多泳姿。当我终于可以自如地在水中翻滚,游弋,嬉戏时,我无比地感恩当初那个自信的自己!

篇14:读《曹操》有感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曹操,作者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在课本上和在电视剧中所看到、了解的曹操。

曹操在我眼中一直是一个奸诈狠毒的人,他不信任任何人,因为对自己好友吕伯奢的疑心而杀害了他的全家老小,手段极其险恶。

虽然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有屡屡突破道德底线的时候,但他也有大丈夫正人君子的一面,父亲曾经让他以钱换官,他拒绝了,最终凭自己的实力考取了官名,并成为了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篇15:《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策略

一、树立爱才形象, 确立纳才标准

《三国演义》中, 曹操在起兵创业时就坚定“吾任天下之智力, 以道御之, 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指谋臣, 泛指谋略、智慧;“力”指武将, 泛指军事力量。这就说明一开始曹操就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看到了人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核心作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说到了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横槊赋诗”的情节:“时曹操已醉, 乃取槊立于船头上, 以酒奠于江中, 满饮三爵, 横槊谓将日:‘我持此槊, 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 深入塞北, 直抵辽东, 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 甚有慷慨。吾当作歌, 汝等和之。”

此时所作即为后来传唱千古的《短歌行》, 其中“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吟出了曹操渴望招募贤才的迫切心情, 诗歌结尾处:“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抒发了曹操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曹操不仅用诗歌也通过政府公文布告天下, 接连下了三道“求贤令”向天下的仁人志士传达了他爱才、惜才、纳才的强烈愿望, 树立了爱才的形象;同时, 也借助于三道“求贤令”表现了他独具特色、迥异前人、颠覆传统的人才观, 确立了他招纳人才的标准。鉴于东汉以来选官的弊端, 他放弃“德行”、“名节”、“门第”等冠冕堂皇的标准, 认为所选官吏必须有真才实学, 如果徒有虚名, 迂腐虚伪则有害无益, 因此, 他声称只要有治国安邦之术、经天纬地之才, 都可以不论资历、不问门阀、不计前嫌、不顾尊卑, 甚至不讲德行一概兼收并蓄, 委以重任。

在建安十五年的春天, 曹操发布《求贤令》, 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 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 曹操又下达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 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 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 士有偏短, 庸可废乎!”建安二十二年, 曹操第三次下令求贤, 发布《举贤勿拘品行令》。“负污辱之名, 见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 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 勿有所遗。”在曹操看来,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那些大凡有大才专才之人, 必定会恃才傲物, 放荡不羁, 甚至是“盗嫂受金”之类的毛病, 比如陈平, 但是他却辅佐高祖, 屡立奇功, “成就王业, 声著千载”。因此他命令手下官吏在举荐人才时, 要把才能放在第一位, 即使有缺点, 道德上有缺陷, 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不忠不孝之徒, 只要有一技之长, 都可以任用。在这种“唯才是举”的政策引导下, 大批人才聚集到了曹操身边, 文人有王粲、陈琳、刘桢、徐干、蔡琰等;武将有张辽、徐晃、许褚、于禁、庞德、李典等;谋士智囊则有程昱、崔琰、郭嘉、许攸、杨修、华歆、贾诩等, 可谓人才济济。

二、多方延揽人才, 力求知人善任

曹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寻求人才, 发现人才, 从而进一步来考察技能, 量才使用。

1、布告天下, 寻访高贤

布告天下, 主要指他的这几道求贤令, 通过官府文书的形式, 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要求贤, 并且了解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以及他渴望人才、爱惜人才的态度和决心。这一点上面已有说明, 此处不再赘述。

寻访高贤指曹操派人或本人亲自拜访聘请高士贤才。比如《三国演义》第十回, 曹操曾派人到乡间寻访程昱, “访得他在山中读书, 操拜请之。”又如第三十三回, 曹操攻下冀州后, 听说崔琰是个人才, 立即任命为本州别驾从事。这些谋士又相互荐举, 如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蚧等, 使曹操短时间内就就访得大批人才, 一时间麾下谋士济济一堂。

2、战争中发现人才, 网罗人才

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曹操帐下大将典韦与许褚大战, 曹操听说两人从早上一直战到日暮时分仍然不分胜负, 十分惊讶, 带领众将来看, 只见许褚“威风凛凛, 心中暗喜”, 于是设计收服了他。另外在第十四回, 曹操在回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 “见徐晃威风凛凛, 暗暗称奇”, 为了验证徐晃的能力, 他特地让许褚与之交战, 二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于是曹操叹曰:“徐晃乃真良将也”, 遂派满宠去说服徐晃来归。吕布战败后, 其部将张辽被俘, 曹操知道他是一员猛将, 亲自为他松绑, 并将自己的衣服脱与他穿, 奉若上宾, 张辽大为感动, 于是归降曹操。官渡之战后, 袁绍手下大将张郃、高览投奔曹操, 曹操以诚相待, 信任不疑, 遂使二人死心塌地的跟随。

在这之中, 最为特别的是刘备和关羽, 对于刘备, 曹操很了解他,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青梅煮酒论英雄中, 曹操就说“天下英雄, 惟使君与操耳!”发现他胸怀大志, 于是与他“出则同舆, 坐则同席, 美食相分。恩若兄弟”, 并且积极向皇帝推荐。只是刘备终非久居人下之人, 于是找到机会, 骗取兵权, 叛逃而去。至于关羽, 曹操很早就发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早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 曹操就看出关羽非等闲之辈, “其人身长九尺, 髯长三尺, 丹凤眼、卧蚕眉, 面如重枣, 声如巨钟, 立于帐前。”俨然一位天神, 曹操心中暗喜, 极力支持他出战。在关羽“温酒斩华雄”后, 曹操就更是青睐有加, 后来俘获关羽后, 赠他宝马、黄金、美女、锦袍, 还让皇帝封他为汉寿亭侯, 以金钱、地位加上女色动其心。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关羽在为其斩颜良、诛文丑后还是挂印封金而去, 去寻找他的桃园三结义的大哥刘备。

曹操不仅善于发现人才, 网罗人才, 在得到这些人才后也能够量才使用, 让他们放开手脚去施展才华, 为自己服务。比如荀彧、荀攸叔侄, 荀彧建议曹操迎献帝至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时, 又帮助曹操主持后方政务, 积极出谋划策, 举荐贤才。对此, 曹操高度评价:“天下之定, 彧之功也。”荀攸在曹操对吕布、袁绍、张绣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曹操拜为军师, 相见恨晚。

综上所述, 曹操能够打破常规, 不拘小节, 善于发现人才, 并且能做到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因此使曹魏政权逐渐得以稳固, 并且越来越强大。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也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3]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4]丁学彬.说三国话人生[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篇16:读《曹操》有感

今天,我读了《曹操》这本书,我沉重地合上书本后,对这个臭名远播、遗臭万年的人物有了全新的了解。

以往,人们说起曹操,我就会马上联想起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三国演义》里,人们只认识到曹操阴险和狡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治国有方和才华横溢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很有本事、很有肚量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及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徭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很快的恢复。由此可以看到曹操的聪明才智。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汉末以来宫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虽出身低贱但有专长的人,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曹操的肚量,更是许多人所没有认识到的。他的肚量,可以堪称“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能你会问,“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能用在世称“奸雄”、生性“好忌”的曹阿瞒身上吗?那么,你就错了。在《文和乱武》一章里,曹操曾以一副不咎既往的态度,满腔热枕地接受了宿敌张绣的投降。当年郡县多叛曹应吕之时,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飞头之国,断臂之乡,看我不收拾你。”随着曹操大军的节节胜利,不多久,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押到曹操面前。“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根本没有发过誓。――“唯其才也”,曹操这样解释道。

对我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是曹操的“任人唯贤”这一点。从入学时定下来的班干部,一直到毕业班时,还是没有变化过。一些组织能力差的同学仍连续几年担任班干部,而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同学却不能在班上大显身手。在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借鉴曹操的用人方法。

上一篇:翰林院小桔灯作文测试卷下一篇:同余的性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