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

2024-05-03

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精选6篇)

篇1: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

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

(一)无助的求助

20xx年9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一个瘦弱的中年妇女在亲友的带领下,从宿松县慕名找到我,哭哭啼啼、神情恍惚,请求我为其丈夫“伸冤”,救救一家老小!我在办公室里接待了他们,一边安慰她要冷静,听她断断续续的叙说;一边接过她手中的材料,详细地看了起来…… 她叫严雪红,丈夫朱全华,夫妻两人均没有正式工作,上有年迈的父母双亲;下有年幼的一双儿女;家庭困难,租房居住。为了养家糊口,丈夫朱全华受个体老板祝英雇佣,为其开车送货!

20xx年2月26日21日,朱全华饭后驾驶祝英所有的皖HWS569号微型客车在送祝英儿媳回家后,返回自己家的路上,在宿松县孚玉镇沿孚玉路由东向西行驶时,与对向行驶的欧建军驾驶的二轮摩托车相撞,造成欧建军特重度颅脑损伤(植物人状态),事故发生后,朱全华驾驶车辆逃离现场。

次日,主动投案自首。朱全华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宿松县公安局刑事拘留,羁押在宿松县看守所。宿松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为朱全华驾驶机动车在紧张掉头或者禁止左转弯标线的地方转弯时,未注意其车道内行使的车辆情况,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认定朱全华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欧建军未戴安全头盔醉酒后驾驶机动车上路行使,是造成事故的次要原因,负事故的次要责任。

20xx年6月18日,欧建军由妻子黄某作为法定代理人,向宿松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肇事车辆驾驶员朱全华、车主祝英及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宿松支公司,要求共同赔偿267万元!

20xx年6月20日,宿松县人民检察院向宿松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要求追究朱全华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20xx年9月3日宿松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书》,判决认定原告欧建军的各项损失共计元,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宿松支公司赔偿62万元(交强险12万元、商业险第三者责任保险50万元);朱全华、祝英连带赔偿元(朱全华赔付元、祝英赔付元),原告欧建军自行承担元。同日,宿松人民法院还作出作出《刑事判决书》,认为朱全华造成受害人欧建军的直接财产损失无能力赔偿数额超过80万元,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且交通肇事后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案经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判决朱全华有期徒刑四年。

看完全部材料,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一场惨烈的事故,造成两个家庭惨不忍睹!看到当事人渴盼无助的眼神,我无法推却,也无法保证,只能说一句:“我会尽力的”!

(二)无言的困惑

随着对案情的逐步深入,随着对涉案各方当事人的了解,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预感到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恶战”!一方面,伤者欧建军现为宿松县某乡副乡长,妻子黄某为宿松县法院在职副庭长,岳父黄某某曾是宿松县法院的老院长,而该案一审民事、刑事均是在宿松县法院承办;另一方面,伤者欧建军的伤情为特重度颅脑损伤,呈植物人状态,经司法鉴定属一级伤残,仅前期医疗费就高达38万元,后期每月约需XX元6000元,并且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两人日夜护理,各项费用高达248万元!而委托人朱全华作为一个普通打工者,一家四口,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本来就家徒四壁,何以筹措巨额资金进行赔偿? 一个是奄奄一息的病人,一个是锒铛入狱的贫民!作为律师,我很困惑、很矛盾!如何处理好情与法的冲突?如何使两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升腾起生的希望?我时常陷入无言的深思!

(三)艰难的突围

鉴于案件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就是依法提起上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精心为委托人朱全华撰写了在《民事上诉状》及《刑事上诉状》,交由委托人朱全华签字确认后,在发定上诉期限内,邮寄到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提起上诉。刑事上诉案很快就移送到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但民事上诉案却迟迟没有音讯,等来的却是同是一审被告的车主祝英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宿松支公司的两份《民事上诉状》!

车主祝英的上诉理由是发生交通事故时,车主祝英是无偿将车辆借给朱全华使用从事其他活动,非工作范畴和内容,自己无过错,依法不应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宿松支公司的上诉理由则为因肇事司机朱全华肇事后逃逸,属于商业险第三者责任保险中的免责条款,因此认为一审法院在商业险第三者责任保险中判决保险公司赔偿伤者欧建军50万元错误,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很显然,无论是车主祝英,还是保险公司,上诉的矛头均指向肇事司机朱全华!后经查询获悉,原来是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收到朱全华邮寄的《民事上诉状》后,向羁押在宿松县看守所的朱全华送达《缴纳上诉费通知书》,要求限期缴纳上诉费6500元,朱全华考虑到家庭困难、无力缴纳上诉费,在没有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决定放弃上诉,没有如期缴纳上诉费,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视为朱全华自动撤回上诉!获悉这一消息后,我无奈地摇摇头!本来,从诉讼技巧上,如果委托人朱全华二审民事上诉,至少还有改判的希望和谈判的筹码!然而现在,根据“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不可能对朱全华的辩解理由进行审理,只能被动地进行“防御”!

针对刑事上诉,我根据事实和法律,整理了书面的《辩护词》,递交到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提出以下几点辩护意见:

(一)一审法院认定上诉人朱全华造成受害人欧建军的直接财产损失,上诉人无能力赔偿数额超过80万元,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缺乏证据,属于主观推测。一审法院依据尚未送达、更没有生效的所谓的松民一初字第00548《民事判决书》,认定上诉人造成受害人欧建军的直接财产损失,上诉人无能力赔偿数额超过80万元。事实上,一审法院自相矛盾,基本假定松民一初字第00548《民事判决书》是正确的,但该判决书仅判决上诉人赔付受害人欧建军元,扣除上诉人已经赔付的XX0元,仅需赔偿元,一审法院何以认定上诉人无能力赔偿数额超过80万元?

(二)一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量刑畸重。本案的基本事实是:

(1)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欧建军)重伤

(2)上诉人朱全华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3)上诉人朱全华在肇事后逃逸;

(4)一审法院做出的未生效《民事判决书》判决上诉人赔付受害人欧建军元,扣除上诉人已经赔付的XX0元,仅需赔偿元。

基于以上事实,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刑法》,分析如下: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另外,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根据以上规定,本案中,如果上诉人朱全华仅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而没有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欧建军)重伤,则不构成犯罪!同理,如果上诉人朱全华仅有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欧建军)重伤,负事故的主要责任,而没有在肇事后逃逸,也同样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正是因为上诉人朱全华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欧建军)重伤,负事故的主要责任,并且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所以,才具有加重情节,才从违法行为,升格为“犯罪”犯罪行为!但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不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本案中,既然一审法院做出的未生效《民事判决书》判决上诉人赔付受害人欧建军元,扣除上诉人已经赔付的XX0元,仅需赔偿元,显然不符合“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一审法院既然想以上诉人造成受害人欧建军的直接财产损失及无能力赔偿数额来作为上诉人是否符合“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进而作为量刑情节,那么,就必须等待松民一初字第00548《民事判决书》依法生效并进行强制执行后,方能确定上诉人无能力赔偿数额,这是个法律常识问题,然而,本案一审《刑事判决书》及《民事判决书》的制作时间均为20xx年8月30日、送达时间均为20xx年9月3日,而《刑事判决书》的上诉期为10日、《民事判决书》的上诉期为15日,一审法院依据尚未送达、更没有生效的所谓的松民一初字第00548《民事判决书》来认定无能力赔偿数额超过80万元,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天方夜谭!一审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三)款,对上诉人朱全华在“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幅度内处罚,显然属于适用法律错误,量刑畸重。

篇2: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

责任认定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定肇事双方当事人民事、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肇事行为构成刑事案件时,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证据之一。本文仅就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谈讨,以供商榷。

一、责任认定的性质及权属

刑事案件中,按照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七大分类,责任认定应归属“鉴定结论”这类。然而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责任认定”结论与其他“鉴定结论”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

1、作出结论的主体不同。伤害案件中法医鉴定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的“法医”或依法聘请的医务人员;而责任认定的主体则是公安机关的交警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2、表现形式不同。法医鉴定在证据形式上表现为“法医”的一种个人行为,它不属于任何机关或部门,而是法医根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对特定的对象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结论和评价;责任认定则直接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是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根据案件情况分析后,所作出的确定当事人双方责任大小的一种行政行为;

3、作出根据不同。法医鉴定是法医根据特定的对象进行评价后得出的结论,具有单纯性的特点;而责任认定则是交警工作人员对整个案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法律意义不同。法医鉴定只是案件诉讼中证据之一,从诉讼角度讲,其作用即是“证明”;而责任认定除具备证明作用外,还具有行政强制性特征。当事人无异议时,应承担履行相关义务的责任,即包括民事责任、也包括行政责任。

5、程序不同。法医鉴定在当事人不服时,可以要求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对人身伤害案件中伤情鉴定有争议时,由省政府指定的医院最后作出权威性的鉴定;而责任认定当事人不服时,只能提请上级交警部门进行复议。由上分析,交通肇事案中“责任认定”在刑事诉讼中的性质可以概括地确定为:由交警部门依据职权作出的具有权威性、行政性等特征的“鉴定结论”。

责任认定的权属,即有权作出责任认定的部门和机关,从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看属于公安机关,是无庸置疑的。但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当事人如果不服责任认定或司法机关在办理涉嫌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时,对责任认定有异议,那么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应有谁掌握呢?笔者认为,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仍是公安机关。有以下两点理由:

1、当事人不服责任认定时,只能向上级交警部门提请复议。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30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这一条证明,上级交警部门是下级交警部门所作责任认定的复议机

关,据《行政复议法》规定,上级交警部门的复议决定,即为生效的决定。

2、对责任认定,当事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和高法、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对当事人因不服

责任认定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归属公安机关。但司法机关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认为“责任认定”不正确时,是否具有变更权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公安机关是作出“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力机关。

那么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呢?根据法发92第9号文件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据此,人民法院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虽然不具有改变责任认定的权力,但却享有对“责任认定”不予采信的权力。检察机关在办理同样案件时,也享有这一权力,即根据自已审查判断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和结论,而不必受责任认定的影响。

二、违章行为、逃逸情节对责任认定及定罪量刑的影响

(一)违章行为

研究违章行为与交通肇事案件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1、违章行为是对肇事者定罪的基础;

2、违章行为与发生交通事故应具有因果关系;

3、违章行为决定责任大小并影响量刑的幅度。这三点是对交通肇事行为正确定罪量刑的关键。但具体案件应当具体分析,笔者根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案件与上述原则进行比较谈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违章行为与定罪的关系。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也即违章。从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看,行为人有违章行为,并且因违章行为而发生交通事故是构成犯罪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如果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即使发生了交通事故也不能定罪处罚。这一观点是法律界共识,也是司法机关办案所遵循的准则。然而,97年刑法修订时,将肇事后逃逸行为作为提高量刑幅度的条件,即“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这一规定,肇事后有逃逸行为的,如果定罪将被处以重罚。但是,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逃逸案件,有时却困绕了办案。例如,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没采取任何措施而是苍慌逃逸,公安机关因肇事者逃逸,难以分清事故责任,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推定逃逸事者负事故的全部责任;而逃逸者在事故发生前是否有违章行为,也相应的难以查清。据此能否认定逃逸者构成犯罪并处以刑罚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对发生肇事后逃

逸的当事人,依法能够认定有罪而无须查清违章情节。理由是与刑法规定相符,因为“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只要有逃逸行为,就定罪处罚;并且逃逸行为在交通事故中,是非常恶劣的情节,也正是为了更严厉的打击逃逸行为,才制定了较高的法定刑;在多数逃逸案中,查清逃逸者违章情节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无法查清,而如果据此不定罪,刑罚有失公平(与保护现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者比),难以有效扼制逃逸现象的发生。第二种意见则认为,违章行为不清楚的逃逸案,当事人只能承担民事责任,而不能对其定罪处罚。理由是违章是构成犯罪的前提,在前提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定罪处罚,必有错罚无辜之嫌。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前者更加注重实践的合理性,而后者更加注重法律的规定。个人意见同意第二种观点,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前提,必须是行为人有违章行为,这是定罪的必备要件,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对逃逸行为的处罚原则,必须是在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才能给予的处罚。对实践中出现的难以认定逃逸者违章的案件,只能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不以犯罪论处,这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第二,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的关系。两者应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原因与结果、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即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当事人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无因果关系,则不能据此追究行为人的责任。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当然的因果关系,但间接的因果关系能否成为这里的因果关系呢?现依并非操作相当不熟练的无证驾驶员和酒后尚未足以影响其控制力的驾驶员肇事行为为例进行分析,我们暂且称这些违章为“一般性违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违章行为非常明显,与事故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完全由此违章行为而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果关系。那么一般性违章能否成为认定行为人责任的依据呢?笔者认为,这类一般性违章可以也应当成为责任认定和定罪量刑的依据。理由是:

1、这类违章,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章的故意,即明知故犯,在处罚时理应作为从重考虑的情节;

2、虽然不能证明与事故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些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3、从高检、高法《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中第一条第(三)项规定,均将酒后驾车、无证驾车、驾无牌作为从重量刑的情节。可见,这类违章行为必然地影响到对交通事故责任的划分及定罪量刑。当然,实践中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应抓住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以及肇事者发生肇事的主要违章行为,同时也应考虑到这类违章情节,已使案件得到正确处理。

另外,在肇事逃逸案中,能够确定逃逸者违反了例如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等一般性违章行为,但因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致使事故责任难以划分,而认定逃逸者负全部责任时,因肇

事时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违章行为难以确定,能否据这些“违章行为”和“全部责任”对逃逸者定罪处罚呢?笔者认为能认定。因为逃逸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前有违章行为,且事故责任难以划分是因为肇事者逃逸行为带来的,因此在责任认定时,逃逸者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同样,逃逸者对此也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逃逸情节

交通肇事后当事人因肇事行为而根据规定产生了履行相关义务的责任,但逃逸案中,肇事者却不履行义务而逃逸,企图逃避法律追究,从行为上和主观心理上都是非常恶劣的情节,有的被害人还因肇事逃逸造成了死亡的后果,并且这类案件在交通事故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因此正确认定逃逸行为,对于确定当事人刑事、民事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的关系。逃逸行为是否必然地影响责任认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原则应当首先分清当事人的责任,在逃逸案中,只有无法分清责任时,才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由逃逸者承担全部责任。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逃逸行为一般不影响责任划分,特殊情况则影响责任认定。

2、逃逸行为与定罪量刑的关系。首先,逃逸行为是否影响定罪,因为逃逸行为一般不影响对事故的责任划分,因而也一般不影响定罪问题。在对肇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肇事的违章情节和行为人的责任大小,而不能仅凭逃逸行为认定逃逸者构成犯罪。但在特殊情况下,逃逸行为是否影响定罪呢?例如本文中谈到的逃逸案中,能确定肇事前有违章行为,而因逃逸行为又使责任难以划分的情形。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逃逸行为影响定罪。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没有逃逸的,则有可能不够成犯罪。这一观点有待进一步谈讨。

篇3:浅论交通肇事案件的预防及控制

一、交通肇事案件的特点

1.肇事主体呈多元化, 交通肇事发案频繁

以往交通肇事案件的主体一般为本地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驾驶人员,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在本地从事交通运输行业, 外来人员已经成为肇事主体的一部分。同时,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私家车也加入了交通肇事这一“行列”, 如去年舟山市交通肇事案件, 肇事主体是私家车车主的已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随着舟山港口物流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舟山市近几年的交通肇事案件频繁, 跨海大桥的开通也对舟山的交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交通肇事案造成的后果严重

交通肇事案件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也会导致人员的伤亡, 结果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 一些生活境况本来就极其低劣的交通肇事者, 由于交通肇事后车辆损毁、误工损失、民事赔偿、刑事责任等的拖累, 极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甚至萌生其他违法犯罪的念头, 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的交通肇事案件轻者造成受害人残疾的, 重者使许多原本美满的家庭家破人亡, 使受害者老人无人赡养, 孩子无人抚养、教育, 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终身的痛苦。交通肇事的结果, 不论死亡、还是伤残, 也都加重了社会的负担。

3.特殊的时段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案发率高

特殊时段的交通肇事案发率相对较高, 例如夜晚及凌晨时分, 本身路上行人较少, 驾驶人员就容易加快车速放松警惕, 再有可能由于驾驶人员的困倦等原因易造成车祸事故;又比如晚饭后, 醉酒驾驶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近几年连续几起酒后驾驶引起的重大恶性交通肇事案件, 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与愤怒。此外, 特殊的地理环境例如多叉路口等, 也容易造成交通肇事案件的频发。

二、交通肇事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1.法制观念淡薄, 无视交通规则

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不严格遵守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 这不仅仅是指涉案人员, 还包括部分被害人。有相当一部分交通肇事案件是在行人横穿马路、驾驶人员抢车道、开快车等造成, 这些都是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的表现。近几年许多人选择用电动自行车当做代步工具, 但是由于电动车行驶速度快, 防护措施少, 加之人们往往因为电动车小而灵活的特点穿梭行驶, 这使得危险性大大增加, 故而电动车被称之为“马路杀手”;另一方面有的涉案人员对我国刑法中有关交通肇事方面知识的匮乏, 漠视交通法规, 轻视了法律法规对交通肇事的处罚力度。

2.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等违章现象严重

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几起特大酒后驾车, 醉酒驾车导致的交通肇事案件, 性质之恶劣, 影响之巨大, 引起了全国人民对酒后驾驶的强烈谴责。为此交管部门也加强了对酒后驾车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尽管如此, 许多驾驶员明知酒后不准驾车, 但往往抱有侥幸心理, 置交通法规于脑后, 从而导致惨剧的发生;其次, 缺乏经验或无证驾驶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无驾驶证的人或新驾驶员, 自恃会开车或出于好奇驾车, 在驾驶中突遇紧急情况, 往往会手忙脚乱, 采取措施不当, 从而酿成交通肇事悲剧;再次, 超速驾驶也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驾驶员为赶时间, 以致车速过快而发生交通事故;还有驾驶病车也会引发交通事故。

3.重视经济赔偿, 轻视刑法处罚

由于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 在办理时一般多作从轻处理。交通肇事后, 公安机关本着解决赔偿纠纷, 特别注重经济赔偿。对于通过调解达成赔偿协议, 并进行经济赔偿的, 在采取强制措施上一般适用取保候审, 而对无法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 一般才予以羁押, 这样无疑会给人造成一种撞死一个人也没什么关系, 只要赔点钱就行了的错觉。在这种前提下, 涉案人员的经济能力几乎可以决定他的命运, 只要家里有钱就可避免牢狱之灾。这种过分强调经济赔偿而忽视刑法处罚的手段, 助长了有钱有势人对法律的轻视, 对穷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预防控制交通肇事案件频发的措施

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也为了社会的团结稳定, 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遏制交通肇事案件的发生。

1.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力度, 普及公民的交通法律知识

在日常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 要重点加强对车主、业主、驾驶员和群众的交通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常识普及,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 自觉抵制错误的交通行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和广泛的社会教育效果, 通过报道、电台、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报道, 以血淋淋的教训来引起人们对交通法规的重视。要让驾驶人员认识到按章行车, 遵守交通规则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对在校学生可以开展专题活动, 使交通法制观念从小深植心中, 从而使人们不断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严把考证关, 积极提高驾驶员的综合素质

抓好源头管理, 严把驾驶员资格考试关, 保证驾驶员的技能质量, 是“防事故, 保畅通”的重要措施。随着私家车的盛行, 考驾照已成为一大热门。有相当一部分驾校为创造收入, 尽量多招收学生, 忽略了教学质量, 使许多学生驾驶技术不过关。因此, 有关部门应严把考试关;另外有部分领证者在较长时间内并不驾车, 造成技术生疏, 从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建议有关部门规定在适当年限内没有驾驶记录者须复试, 若复试未通过需重新考证。

3.道路建设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同步进行

随着经济发展, 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 交通状况已大大改善。但是, 通过许多交通肇事案件的分析, 我们发现路况是变好了, 但交通事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交通基础设施没跟上。因此, 建议在规划道路建设的同时应规划交通基础设施, 能够做到同时规划、同时投入使用, 从而实现更大限度的交通便捷, 将事故隐患降到最低限度。

4.加强交通管理, 加大对交通肇事犯罪的打击力度

在事故频发时段、地段及主要路口, 常设或不定时设点, 进行交通管制, 从而在人们心中造成威慑作用, 减少违章驾驶、酒后驾驶的情况发生, 发现这类情况能及时处理, 起到预防作用。

平衡经济赔偿与刑事处罚之间的关系。交通事故发生后, 对待经济赔偿问题首先要对双方进行调解、协商, 在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决定赔偿数额, 而刑事处罚则应严格按照我国刑法有关交通肇事罪的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予以定罪量刑。

是否已进行经济赔偿及赔偿比例可以作为量刑时一个酌情考虑情节, 但是, 经济赔偿所承担的只是民事责任部分, 而刑事处罚所承担的是刑事责任, 不能机械地以经济赔偿作为处罚的标准, 造成人们以为出了车祸只要赔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错觉。二要明确交通肇事的刑事处罚标准。在现行司法实践中, 处理交通肇事案的法律依据包括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但其只规定了法定刑, 其中在具体量刑时法院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为了保证裁判的公正, 保证刑法对交通肇事犯罪的威慑力, 应该在坚持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前提下, 确保宽严有度, 公正执法, 切实维护司法权威, 保证对交通肇事的打击力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肇事案件特点的分析, 论述了发案居高不下的原因, 并提出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加强交通管理、严把驾驶员的技能质量等预防控制交通肇事案件频发的措施, 希望以此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交通肇事,经济赔偿,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东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J].中国公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5, 2.

[2]文涛.论 (道路) 交通肇事罪[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校报, 2006, 3.

[3]黄明儒, 蒋小燕.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范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 4.

[4]傅梧桐.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认定[M].人民检察, 2008, 2.

篇4: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调查

[关键词]交通肇事;特点;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区某县开展公路建设大会战,实现了县与县之间通二级路,村与镇之间通三级水泥路的目标,交通落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观。然而随着路况的好转,道路间通行的车辆也日益增多,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地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统计,2007年至今年8月份,该县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捕的交通肇事犯罪案件有65件65人,其中2007年为22件22人,2008年为24件24人,今年前8个月为19件19人,有逐年上升趋势,遏制交通肇事犯罪刻不容缓。现对藤县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特点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有效预防交通肇事犯罪提供参考。

一、交通肇事犯罪的特点

1.中年人犯罪比例较高。统计显示,两年多来,该县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嫌疑人30岁以下的20人,30至50岁的39人,50岁以上的6人,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59岁。其中2007年、2008年和今年前8个月,30岁以下的分别为8人、7人、5人;30至50岁的分别为13人、14人、12人;50岁以上的分别为1人、3人、2人。无论是从总数还是从各年的数据看,中年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犯罪的人数均为58%以上,比例较高。

2.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偏低,农民身份的占大多数。在统计的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小学文化9人,初中文化50人,高中以上文化6人,初中以下文化占了90%。农民48人,个体户15人,职工2人,农民身份的犯罪嫌疑人比例为74%,占了大多数。

3.本地和外地人犯罪比例相差不大,不捕案件比例高。在统计的案件中,两年多来,本地人犯罪占此类犯罪的55%,外地人犯罪占此类犯罪的45%,相差只有10%。除2008年本地人为16人,外地人为8人相差一半外,2007年本地人和外地人均为11人,今年前8个月本地人为9人,外地人为10人,比例相差不大。批捕案件54件,不捕案件11件,不捕率达到17%,相对较高。

4.肇事后果严重,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占半数以上。据统计,在两年多来的交通肇事案件中,其中造成死亡1人的51件,死亡2人的8件,死亡3人以上的4件,其他伤势的2件,且在造成人员死亡的案件中,往往有多人受伤,有的甚至是群死群伤,肇事后果相当严重。而在责任认定方面,负事故全部责任的34件,占52%,而负事故主要责任的为24件,占39%。其中2007年负全部责任的14件,主要责任的5件,其他责任的3件;2008年负全部责任的13件,主要责任的9件,其他责任的2件;今年前8个月负全部责任的7件,主要责任的11件,其他责任的1件。

5.无证驾驶现象突出。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犯罪嫌疑人系无证驾驶。两年多来,无证驾驶造成交通肇事的13件,占20%,而且无证驾驶的多数是摩托车和货车,轿车的相对较少。

6.村镇公路和二级路是事故高发道路。统计显示,在这65件交通肇事案件中,发生在村镇公路和二级路的共61件,占了94%,是事故高发道路。其中,发生在村鎮公路的29件,二级公路的32件,城区的4件。而且,南梧二级路又是事故发生率最高的道路,两年多来共发生了19件,占29%。一些新建二级路也是事故多发路段,潭太二级路通车不到一年就发生交通事故4件。

7.春节前后是交通事故高发期。每年春节前后,车流量大增,交通事故频发。两年多来,发生在春节前后的交通事故有22件,占34%。其中2007年6件,2008年7件,2009年9件,占了约一半。

二、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发生的原因

交通肇事案件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交通安全意识差。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差。许多驾驶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交通规则,对交通规则知之甚少。有的即使在学习驾驶车辆时知道一些交通规则,但也主要的还是在平时开车时逐渐掌握积累,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未能正确适用。二是行人交通安全意识差。行人对交通规则不了解,平时出行时往往是贪图方便,抄捷径,走近路,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常有发生,给交通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尤其是在一些城区道路和乡村公路,行人横穿道路现象严重。即使是在路况相对改善,车辆行驶速度相对提高的情况下,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没有跟上,也酿造了大量交通事故。

2.驾车技能不过硬。驾车技能不过硬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司机虽然经过正规的驾驶培训学校学习培训,但学习技术不到家,驾车技能不过硬,不能完全做到学以致用。一些学员在教练的陪驾下能从容正确驾驶车辆,一旦毕业离开教练陪驾自行驾驶或遇到紧急情况时,容易手忙脚乱,不会操作或乱操作,导致交通事故。

3.驾驶员违章驾驶。违章驾驶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驾驶员过于自信,自以为驾驶技术过硬,或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置交通安全不顾,违反交通规则,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行驶、超载行驶,有的甚至在车辆不正常的情况下仍然继续行驶,酿成了交通事故。

4.道路设计不合理。道路的铺设、设计不合理,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是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一些乡镇级的道路根本没有配套设施,一些陡坡、弯道、村庄、窄路等危险地段没有设置指示标志,无法提醒司机注意安全驾驶。另外,乡镇公路不分车道,以至行人、牛马、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且经常出现争道塞车现象,如果又没有标志提示,驾车通过村庄、弯道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就是新建的二级路,虽然道路加宽了,但很多是在原来三级公路的基础上改造过来的,一些弯多道路没有彻底改变过来,影响视线的因素仍然存在,诱发了许多交通事故。

5.长时间疲劳驾驶。人的精力有限,在长期的紧张状态下开车,人的体力被过度消耗,精神状态极差,容易出现眼睛模糊、头脑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敏、动作失误等现象。如果这些状况得不到及时的休息消除,会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长时间开车不休息,其精神体力会因不支而进入睡眠状态,此时驾车就会失控导致交通事故。

6.监督管理不到位。近年来,藤县交通飞速发展,随着藤岑路、容藤路、潭太路的通车及村村通水泥路的建成,藤县的道路已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但是随着公路线的延长,车流量的增加,警力却没有相应的增加,本来有限的警力就不能深入到车辆经过较多的二级路进行巡查和监管,更不用说深入到乡镇中的公路上去巡查了,致使无法对这些道路进行有效监管,交通违章行为特别多,事故也就特别多。村镇公路、二级路、春节前后交通事故高发、频发很大程度上就是监管不到位造成的。

三、预防交通肇事犯罪的对策

交通事故频发,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遏制交通肇事犯罪已刻不容缓。但遏制交通肇事犯罪,并不单是交警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只有齐抓共管,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

1.树立以法管车管人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交通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5年来,对交通肇事犯罪起到了很大的遏制作用。特别是一些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细化的相关法规,促进了交通活动和处罚行为的规范。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交通法律法规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订部门要从交通事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制定和完善包括道路管理、车辆管理、交通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规划在内的比较齐全的交通法规体系,使交通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宣传教育全面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交通安全关键在于人,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就会大幅下降。所以,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是遏制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作,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校园、进乡镇等“五进”活动,在广大农村、工厂、机关、学校、街道基层群众中持续开展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加大对驾驶员和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全民树立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主管部门尤其要加强与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多方位合作,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大交通肇事案件进行报道,对群众进行以案说法的警示教育,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防范措施。

3.加强驾驶員的培训管理,从源头上根除事故隐患。从发生的交通肇事案件来看,驾驶员负事故全部责任和主要责任的案件约占了90%,也就是说九成左右的交通肇事案件是由于驾驶员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加强驾驶员的培训管理至关重要。一是要严格驾驶员资质审查考核制度。严格把好驾驶员的培训考试关和驾驶证年审关,坚决杜绝买卖驾驶证现象。对不达到驾驶资格标准的,绝不放过。二是加强驾驶员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通过播放交通安全知识短片、悬挂交通事故现场图片等,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驾驶员的道德素质。三是建立驾驶员长期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驾驶员的驾驶理论知识、驾驶技术水平进行检查测试,对测试不合格的,要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促使每个驾驶员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驾驶水平,练就过硬的驾驶技术。

4.加快道路升级改造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要充分利用公路建设大会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改造路面,提高道路等级,并逐步完善县乡公路和农村地区乡级公路的配套交通安全设施,对危险路段设置永久性警示标志标牌,施划标线,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创造条件。

篇5: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预案

为了即使侦破交通肇事案件,加大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违法犯罪的力度,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了更有效地组织、部署、指挥逃逸案件追缉、堵截、排查统一行动,大队成立逃逸案件侦破工作组。

组长:副支队长钱兴伟

副组长:教导员孙贺军

副组长:副大队长赵柏库

副组长:副大队长孟宇

二、全天候值班制度

大队建立24小时事故值班制度,保障及时受理电话报案、接待上门报案人员和随时接受指挥中心指令。

三、受理案件制度

接到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报案后,事故民警要迅速向领导报告,同时问明和记录下列事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损坏后果;

2、驾车逃逸或弃车逃逸及逃逸车辆类型、行驶方向、车辆号牌;

3、报案人的身份、联系方式与事故的关系。

四、快速反应制度

1、受理报案后,当日值班民警应当迅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走访并对现场进行勘察。

2、逃逸车辆逃跑线索较清楚的,应当立即布置各执勤中队设卡堵截并组织车辆人员进行追缉,必要时请求市局指挥中心指令相关县(区)道口协助拦截逃逸车辆。

3、根据现场遗留各种痕迹、印迹、散落物、附着物、判断车辆类型、逃逸方向,为及时开展堵截和追缉逃逸车辆提供必要的条件。

4、担负设卡拦截的单位或民警不得擅自提早撤岗及轻易放走被拦截的可疑车辆。

五、排查追缉制度

篇6: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2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2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2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2

二、交通肇事罪概述…………………………………………………………………3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3

(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3

三、我国现行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4

(一)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4

(二)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目前的处理方式………………………………………4

(三)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处理中的常见问题………………………………………5

四、完善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6

(一)拓宽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6

(二)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运作原则……………………………………6

(三)积极对待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7

(四)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具体处理程序……………………………………7 参考文献………………………………………………………………………………8

论交通肇事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

[内容摘要]: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和解制度的构建,必须在刑事案件的处理背景下。基于此背景下的案件处理要结合交通肇事案件刑事问题的自身特点,以及刑事案件和解处理的条件综合把握。首先,要回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一般处理程序中;其次,要给交通肇事犯罪一个准确的定位;最后,我们才能得出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案件特有的处理程序。我们既不能漠视私法的当事人意思自治,也不能放弃公

法的适当监督。而在此基础上的两种思路两条法理精神的结合恰是我们处理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案件的基础。同时要看到刑事和解制度的运行成本将再次挑战我们一贯认为的和解节约成本一说。

[关键词]:刑事和解、交通肇事、逃逸、处罚、预防、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

所谓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在作为调停人的第三方的帮助下,使加害人和被害人面对面地直接对话、协商,取得相互谅解,达成协议,最终解决纠纷和冲突的一种制度。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

刑事和解是顺应现代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刑事诉讼合意,所以具有其自身特点:

1、刑事和解具有自主性。刑事和解是在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不要和解,通过什么方式和解等一系列与和解相关的事项都是由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支配的,在双方协商达到利益平衡点时和解才能达成。

2、刑事和解具有缓和性。刑事和解的缓和性表现在刑事和解通过加害人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同被害人达到和解,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修复因犯罪行为而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3、刑事和解具有多赢性。犯罪发生后,被害人更加希望自身因犯罪行为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而加害人则希望免除、减轻刑罚,不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得到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社会而言,加害人的人身危险性基本被消除,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和稳定。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

1、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当代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则是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这种制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当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秦拿县的一名年轻缓刑官员说服法官让两名被判处破坏艺术作品犯罪的年轻人同所有的被害人见面,法官责令两年轻人向被害人赔偿所有损失作为其判处缓刑的条件。几个月后,两名加害人再次会见所有被害人并支付相应的赔偿以履行法院判决。随后,加拿大其它地区也纷纷效仿。197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市首次将“被害人—加害人”和解方案引入美国。自此,该和解方案迅速传遍了整个美国和欧洲。

2、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刑事和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早在唐朝时,就以律典的形式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雏形——保辜制度。所谓保辜制度,是指伤害罪在伤情未定时,由犯罪人保养被害人的伤情使之及早平复,以减免犯罪者罪责的制度。在保辜制度的运行中,通过加害方对受害人的积极治疗,实现了双方接触和沟通,在内心感情上恢复和好,消除受害人及其家族因复仇和治疗费可能导致的矛盾。同时,加害人也因对自己行为的真诚悔悟而被减轻处罚,并被社会宽容。由此可见,保辜制度虽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刑事司法制度,但它所具有的和解性功能无疑对立足本土文化,探讨刑事和解具有借鉴价值。

二、交通肇事罪概述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逃逸

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不分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务,均可作为该罪的主休。具体的讲,交通运输人员包括:(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的主体,如非司机违章开车。

2、主观要件。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会发生,导致发生了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但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3、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秩序的稳定。交通运输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失。

4、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擅离职守、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违章行驶等。

(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

(3)违章行为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虽然行为人有违章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但造成的后果不是由行为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则不构成本罪。

(4)行为人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这是交通肇事罪的特定时空条件。

三、我国现行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

(一)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要否定的是刑事自诉案件的法律条款在此处适用的情况。因为那些条款的规定丝毫没有涉及到我国刑法中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一章的任何一种犯罪。其次,要反驳的是实践中有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作为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重要程序法依据的情况。再次,我们公认的那条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十一条规定:“对于下列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工作:……过失致人重伤、过失致人死亡案、交通肇事案;……”从立法学的角度说,该规定虽然能够贯彻刑事和解政策但是法律位阶

未免过低。立法者既然已经将刑事和解作为国家司法制度的弦上之箭,就应当给这支箭一个好的发力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刑事和解的立法位阶已成当务之急。最后,对于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的“微罪”情况,由于其开放性较强,我认为可以适用。

(二)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目前的处理方式

1、双方当事人的主动和解。在理论上,“刑事和解本身被认为是犯罪人在犯罪后,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及社区代表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并经专业法律人员充当中立的第三者的调解,促进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该方案侧重于对被害人的精神安抚和物质补偿同步。

2、交通警察介入的和解。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做出后,交警部门认为属于刑事案件但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情绪、事故的损害状况、肇事者的态度而做出撤消案件,归入和解的情况。

3、检察机关介入的和解。发生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依照自身的不起诉权力对某些危害性不大的犯罪进行有选择的放弃起诉,转入和解的情况。

4、人民法院介入的和解。案件已经进入审判阶段,人民法院综合考虑当事人双方的各种因素和损害程度,社会影响,经当事人申请而将案件转入和解的情况。

(三)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1、一般刑事案件和解程序是否适用的问题。此处的一般刑事案件和解程序指的是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程序以外的和解程序。那些程序因为与交通肇事案件有着相同的法律性质,因此基本的启动方式上应该是相同的。

2、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现实操作中,“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的认定属于法律规定的行政行为。当他们在认定过程中发现涉及交通肇事犯罪时,案件自然要转入立案侦查阶段。

3、交警部门能否参与处理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交通警察显然是有权主持交通事故的和解的。但是这里仅仅限于民事赔偿问题的和解。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上,公安机关所能做的 仅仅是在案件调查清楚之后需要移送审查起诉的,立即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不需要的,则直接撤销案件。

4、和解自愿的问题。交通肇事的刑事和解应当基于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现实中司法机关主动要求双方和解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这一原则,而且极其容易对被害人造成不公平的结局。但是司法机关有义务告知当事人该案件是否可以和解。

5、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无论是否实现和解都应当得到重视。但是在实务中,和解似乎就意味着对被告人而言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对被害人而言只能得到一些财产补偿。基于此种想法,有些被害人或者其亲属常会在和解协议达成之前或者协议达成后向肇事者实施报复,以平衡内心的怨气。这种行为虽然是违法的,受害方之所以会做出此种过激行为,原因还是其精神上仍然未得到真正的慰藉,虽然其在物质上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但作为肇事者的一方所受到的不应有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辜的。

四、完善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

(一)拓宽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

1、从量刑方面衡量是否适用和解。我们知道刑法将交通肇事罪划分为三个量刑档次,分别是一般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除第一档次,其他两个档次的刑期都在三年以上,而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一般都是轻微的刑事案件,因而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交通肇事案件进行刑事和解比较适宜。至于第二档次的交通肇事案件,如果有减轻情节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也可以考虑适用刑事和解。

2、从犯罪情节方面衡量是否适用和解。具有逃逸情节或者因此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不宜适用和解。否定这一情节适用和解的原因并非可能被害人或者被害人亲属怨愤较大。真正的原因在于肇事者在违反法律的恶性结果发生后仍然继续违法,其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危害性也较大。

(二)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运作原则

1、侦查机关积极侦查原则。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侦查机关应当对交通刑事案件严格立案侦查。不能以行政调查代替刑事侦查,对于证据不足无法确定责任人是否承担责任的案件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办理,更不能超期羁押嫌疑人。

2、和解的限制性使用和和解自愿原则。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限制性使用是指:首先从立法上,严格规定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否则极容易导致刑事问题民事化的结果出现。其次,只有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有权决定和解协议的效力.自愿原则主要体现在和解的申请必须是有形受害方的当事人和肇事者的主动做出。

3、检察机关主动监督原则。本类和解问题不仅仅围绕着对肇事者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受害者能否实现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的问题,检察机关还是无形受害方的利益代表。

4、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无论是受害方还是肇事方,其合法权益都应当得到应有的保障。诉讼状态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漠视,从被害人的角度讲,被害人如果采用和解的方式结案,在和解程序中如果没能提出有效的补偿及精神抚慰要求,对受害者而言将是雪上加霜。检察机关有义务在和解程序中对无形受害方的利益保护方式提出具体要求。

(三)积极对待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

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应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各自的诉讼代理人提出。提出和解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平等,不存在先后关系。这是因为该和解结果与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均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权利列为平等更容易使得权利得到灵活行使。有人认为公诉机关也有权提出刑事和解,但必须在查明案情、预计做出不起诉决定并充分建立在是否受理提案并启动刑事和解程序的基础上。我认为公诉机关的这种提出不应当和当事人的提出权等量齐观。公诉机关的所谓提出权更应当理解为是一种说明权。此正如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时候询问当事人是否调解。

在该类案件的受理上,我认为只能由检察机关和法院有权最终决定或者有权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参与到刑事和解中来。我的理由如下:

1、多种机构参与到和解中来,会影响到案件和解的公正效率。很多情况下甚至只会带来两种后果,要么各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权作用,但这样会使案件久拖不决。要么某些结构只是名义的参与,显然又与我们的制度设立目的南辕北

辙。而且很多和解的当事人本来是报着尽量缩小影响才和解的目的,其后果只能是把和解制度最终置于无人问津的地步。

2、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权和不起诉权是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赋予的权力。每一个国家机关都需要接受监督,但是这种监督机制已经由宪法明确做了分工。如果还需要变化的话,只能通过宪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来完成。

(四)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具体处理程序

1、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该认定书的制作过程中或者制作完成后发现有犯罪事实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仅仅是刑事立案的参考,不能是绝对依据。只有在刑事立案之后,才能开始案件的刑事侦查。目前的法律规定已经完全可以支撑这个程序,所缺少的仅仅是有些地方的依法执行。

2、审查是否起诉。当公安机关的侦查完成之后,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在听取当事人双方和侦查机关意见后,承办检察官应全面审查案件肇事方在赔偿问题上表示愿意妥协并积极履行赔偿义务。承办检察官认为可以适用和解机制的,提出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核。经审核批准的,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书。

3、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双方当事人自行沟通,进行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应当接受检察机关的主动监督,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派员直接见习和解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可以由检察机关主持调解。在和解或者调解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应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和帮助。受害人一方需要聘请律师,但经济特别困难的,承办检察官可联系有关部门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4、和解时,肇事方应当做出何种赎罪措施。此处,我认为应当特别强调受害方的意见,因为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受害者的精神抚慰。对于有形受害方,我认为其单方面不宜做出太多的要求犯罪分子悔过道歉的具体措施。因为由于个体上的差异,司法机关提出的要求,未必是有形受害方真正需要的。而受害方出于自身条件提出的要求可能更符合其个人实际状态。

5、制作书面协议书。和解书完成签字后,需要承办检察官及时完成案件审查报告,提出适用不起诉处理意见,报院检委会或检察长决定。该决定可以向上级检察院申请复议一次。申请复议的主体不仅仅限于有形损害方,还包括无形损害方。

6、人民法院主持或者参与交通肇事刑事案的和解。该程序应该发生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双方当事人又申请和解结案的情况下。具体操作与检察机关的操作有诸多相似之处。

7、受害方的自我救济。如果肇事方的行为严重违反和解协议的,受害方可以到检察院申请对其恢复审查起诉。经检察机关核实,检察长批准,可以恢复起诉。和解协议的事后监督工作其实在和解工作中十分的重要。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合法合理解决,依赖的不仅是法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还包括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备。其实,更依赖于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的办案水平的提高以及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全社会对交通肇事犯罪的正确定位。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构建,只有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下才能正常的运转,交通肇事犯罪比率自然可以因此降低。

[参考文献]:

[1] 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 [J],中国法学,2003,(6)

[2] 冯仁强,李益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案件范围[J].法治研究,2007,(3):3.

[3] 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J].法学研究,2007,(2)[4] 吴建雄.刑事和解与检察官客观义务[J].法学家, 2007,(5)

上一篇:六下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洛杉矶之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