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创伤急救培训试题

2024-05-20

急性创伤急救培训试题(精选8篇)

篇1:急性创伤急救培训试题

摘要:目的:对急性创伤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有效降低死亡发生率。方法: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院前及时急救和转运,48例病人中有41例被安全的送进医院治疗,43例脱险,其中7例发生死亡,2例在赶达现场前已经死亡,2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3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于急性创伤休克病人而言,有效及时的急救、转运过程中病情的监测和对病人合理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及时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可以使抢救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2:急性创伤急救培训试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9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5.8岁。受创伤原因:道路交通损伤26例,钝锐器损伤9例,砸伤8例,其他创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受到损伤的18例,胸部受到损伤的14例,腹部受到损伤11例,多发伤的15例。本组病人全部处于休克期,中重度休克的有12例。

1.2 方法 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院前抢救和转运

2.1 院前急救

2.1.1 反应快速 医院中的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对呼救病人的病史和受伤的经过进行简单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迅速通知出诊人员,并立刻赶到事故现场。

2.1.2 病情评估 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依照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判断伤情,同时对其进行有效合理地抢救。对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地处理,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并对病人的休克程度进行评估。

2.1.3 呼吸道保持通畅 医护人员对病人口咽部的异物实施迅速清除,解开病人紧身的衣服,对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吸衰竭的行气管插管等,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呕吐物吸入[3]。

2.1.4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急性休克病人的有效循环血量,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准确地在短时间内建立几条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方便快速输液,通过输血扩充血容量。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的休克,应当以快速、足量的输液为主[4]。

2.1.5 止血、止痛 在创伤中,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控制出血是最为必要的措施,是减少死亡必要步骤。依照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大血管止血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疼痛可以加重休克,须及时处理。依照病情适当给予病人止痛药。

篇3:急性创伤急救培训试题

1 临床资料

本组155例, 男91例, 女64例, 年龄19~81岁, 平均 (44.6±3.1) 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9例, 挤压伤22例, 坠落伤24例, 刀刺伤11例, 爆炸伤15例, 其他14例。损伤部位:胸部损伤55例, 腹部损伤33例, 颅脑损伤27例, 多发性骨折并合血气胸21例, 其他19例。均经有效院前救护, 5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7例转送途中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 有效率92.3%。

2 院前急救护理

2.1 迅速评估患者病情

护理人员接到120指令后应该询问求救人员现场得情况, 初步了解发生创伤原因、受伤人数、伤者情况等等。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伤员的情况, 对伤者意识状态、面色、瞳孔、呼吸、心率进行观察, 评估其病情和受伤程度, 对实施抢救做出有效、合理的安排。

2.2 开放气道, 维持生命体征

维持生命体征是抢救患者生命,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 头偏向一侧,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略抬高头部, 防止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心律等, 观察神志、面色、皮肤温度、尿量和周围循环等情况;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 根据患者创伤休克程度迅速扩容, 补充血容量, 选择静脉通道时应选择浅表粗大的外周静脉, 使用Y型浅静脉留置针, 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因静脉通道不畅而影响患者的抢救, 遵医嘱快速给予扩容药物, 观察其病情变化。

2.3 检查引起休克原因, 迅速止血

检查引起休克的原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 维持有效循环是缩短抗休克时间, 减少死亡的主要措施。患者由于休克早期病情不突出, 常常延误病情, 我们护理人员应有预见性的对患者进行检查护理[2]。 (1) 出血是创伤性休克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应迅速检查出血部位, 压迫出血肢端的主要血管, 加压包扎, 并抬高患肢, 以减少出血。当患者四肢发生血管破裂时, 医护人员应用止血带暂时止血, 准确记录止血时间, 每1小时解松一次, 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和损伤局部皮肤。对有胸腔大出血或肝、脾破裂出血者, 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快速输液同时通知医院做好手术准备, 尽快手术止血。 (2) 疼痛也是引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原因。患者由于创伤, 剧烈疼痛可加重休克的程度。应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 缓解患者由于疼痛带来的恶性刺激, 可给予肌肉注射哌替啶50~100mg,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及反应。

2.4 入院途中护理

休克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 变化快, 应快速转入医院进行系统、完善的救治, 在转运途中注意要密切监测体征, 监护病情。转运途中注意维持患者身体平稳, 对怀疑有颈椎伤患者应固定器头颈部, 保持头的中立位, 避免在途中由于不必要的外力因素导致继发性损伤。转运途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神志等变化, 保持吸氧管、输液管的通畅, 防止脱出、扭曲、受压和阻塞, 并注意液体的流量和流速, 防止发生空气栓塞危及生命, 对患者进行全面整体的动态观察。严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尿量、颜色、药物使用名称、剂量、时间等, 为后续抢救和治疗提高有效数据和参考。

2.5 心理护理

急性创伤性休克多是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损伤, 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会产生恐惧、绝望、濒死感, 担心自己的生命和预后。我们护理人员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稳定患者情绪, 给予患者安慰、鼓励的目光, 向其及家属解释急救措施, 消除其紧张心理, 使患者感到重视和关爱, 调动战胜疾病的信心, 及早脱离危险。

3 体会

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性休克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 院前急救护理是保证患者生命, 提高救治率的关键。国内外资料表明, 创伤患者伤后1h是决定患者生命的关键[3]。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 熟练掌握多发伤等引起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 在复杂的情况下迅速完成各项抢救技术, 为后续系统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提高患者生命率, 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先美, 黄雪梅, 纪建波.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11, 12:42-43.

[2]刘娅萍, 杨逢升, 吕静娜.36例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 2010, 6:233.

篇4: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65-02

近年来,社会及城市的飞速发展,急性创伤日趋增多,创伤的院前急救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外灾害事件心理调查的结果表明,重大应激事件可使人为患上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各种心理创伤。所以,各种创伤不仅体现在人群的身体上更是心灵的伤害,如何去预防及急救已成关键。

银川市院前急救网络的日益健全,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成为凤城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目前,银川市急救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分站组成,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城区急救半径缩短3—5Km,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实行“区域划分,就近就急”的治疗原则。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参加院前救治急性创伤患者600例,现将其急救情况及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0例,男420例,女180例;年龄5—74岁,平均37岁。其中20 40岁380例,约占65%。

1.2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交通伤320例,高处坠落伤60例,纠纷打伤180例,其他原因伤40例。损伤部位统计:头面部伤180例,胸部伤100例,腹部伤80例,四肢骨盆脊柱伤160例,其他部位伤80例。两个以上部位伤350例,3个以上部位伤200例,4个以上部位伤50例。

1.3现场及转运途中急救措施

到达现场后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失血性休克者,尽早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治疗;颅脑外伤者,注意防治脑水肿,出现脑疝立即快速使用20%甘露醇及速尿,并监测呼吸情况;胸部外伤给予吸氧,有反常呼吸者,予棉垫加压固定;有张力性气胸者予穿刺排气;腹部外伤者注意腹部体征,疑有腹腔脏器损伤者,监测血压情况,建立静脉通道,腹腔内容物脱出者予无菌器皿覆盖;四肢外伤骨折者,予伤口包扎后夹板固定;颈椎外伤者予颈围固定;胸、腰椎外伤者注意平行搬运。

2结果

本组病例中除20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效宣布死亡,100例伤情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外,余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均快速转送至各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3讨论

3.1创伤院前急救中几个注意的问题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后固:心跳呼吸骤停合并四肢骨折者,应首先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的固定;(2)先止后包:开放伤有活动性出血时,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再进行创面的包扎;(3)先重后轻:遇到较重伤和较轻伤患者时,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员;(4)搬运与医护一致:急救和搬运不能分家,应协调一致,最大程度减少病员痛苦,减少死亡。

3.2关于心肺复苏、休克的相关分析

3.2.1创伤后心肺复苏相关因素的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的直接暴力损伤;大血管、重要脏器等外伤后严重失血引起的全身低血容量;气道堵塞、开放性气胸引起的缺氧、窒息;心脏外伤引起的排血量降低;严重创伤所致的全身低体温;机体内环境紊乱。

本组病例有20例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转复,主要原因为创伤严重,其次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太迟。本组另有1例心跳呼吸停止者复苏成功,因到达现场时间较短,且年轻约30岁。另外早期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的应用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3.2.2急性创伤休克的相关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尤其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失血量大,加上创伤的应急反应等原因,休克发生率高。急救人员应根据病员血压、脉搏、皮温、面色判断休克程度,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林格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2000mL在15-20rain内输完,同时快速转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3.3急性创伤的转运救治

急性创伤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尤其是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尽可能与附近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以便急诊科做好危重患者的急救准备。在转至医院急诊科时急救人员应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提供病员受伤情况及院外急救措施,为患者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

篇5:红十字会创伤急救培训总结

2014年9月20日下午,我参加了八一学校组织的红十字会的创伤急救培训。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63年由亨利·杜南创立于日内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中立的组织,其人道职责主要源自1949年《日内瓦公约》。该组织资金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以及国家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自愿捐赠。宗旨是为战争和武装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现在的红十字运动仍然秉承着红会的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和普遍。

这次学校展开红十字活动教育,让我真正认识认知了红十字会,不是天价餐费,不是天价帐篷,更不是郭美美,而是红十字组织崇尚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扶危济困的宗旨,特别是她那“让世界充满爱”的深情呼唤,深深地打动了我。

今年的“世界急救日”的主题是“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围绕这一主题,红十字会救护师在学校大礼堂现场进行了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以及心肺复苏等技能的讲解。我们先看了一个车祸得短片,并认识到创伤是不可不免,人人身上都可能发生。这次活动主要介绍创伤出血、伤口、骨折的现场急救技术和搬运方法。活动中指出,我国车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皆居世界之首位。活动告诉我们:现场救护的目的是

1、抢救、延长伤病人生命 ;

2、减少出血,防止休克;

3、保护伤口;

4、固定骨折;

5、防止并发症;

6、快速转运。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伤后轻伤,先分类再后送。先抢后救,抢中有救,相互配合,各负其责。

台上为我们讲解的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依然邀请我们互动。我们班男生坐在第二排,是离讲台最近的男生,在奶奶讲解如何解救落水的人时我们班所有男生上台互动,我站在讲台底下扮演落水者,在大家把我“救”上来后,奶奶夸奖我说是我自己的求生意识让我自己从台边翻上来的。

时间飞逝,回到班后,每个班级都有红十字会员开展红十字急救知识讲座,下发了绷带和三角巾,仔细讲解了创伤现场救护四项技术中的包扎和骨骼固定,我上台参与的了固定的演示,最后我和我的小伙伴刘渝凡相互包扎、固定完成了要求。

篇6:急救知识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

1.现场心肺复苏包括C、A、B三个步骤,其中C是()A、胸外按压 B、人工呼吸 C、开放气道 2.正常成人心跳每分钟()次 A、50次 B、60-100次 C、110-120次

3.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对成人患者单人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A 30:2 B 15:2 C 30:1 D 15:1 4.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时,吹气的频率为()

A 10-12次/分钟

B 20-24次/分钟

C 5-6次/分钟

D 12-20次/分钟 5.胸外按压姿势要正确:跪在一侧,两上肢垂直,()按压 A掌面

B掌根

C 手指

D 拳头 6.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 C至少5cm D至少6cm 7.简单而迅速地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

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8.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病人胸廓是否起伏

E.剑突下隆起 9.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

A.剑突下 B.胸骨左旁第四肋间

C.左锁骨中线第四肋间

D.胸骨中下1/3交界处

E.胸骨中上1/3交界处 10.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按压次数为()

A.≥50次

B.≥80次

C.≥100次

D.≥120次

E.≥130次

11.手法开放气道时,应给患者()

A.仰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头低足高位 D.侧卧位

E.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12.诊断心跳骤停迅速可靠的指标是:()

A 大动脉搏动消失 B 呼吸停止 C 瞳孔散大 D 血压测不到 E 脉搏不清 13.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中断胸外按压,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A.不超过10秒钟 B.不超过5秒钟 C.不超过20秒钟 D.不超过1分钟 E.不超过30秒钟

14.现场救治婴儿气道异物梗塞时,应将婴儿置于()下列体位 A.头低脚高位 B.头高脚低位 C.平卧位 15.遇有触电的伤员现场救护时应首先()A.将伤员搬出现场 B.断电C、呼叫120

二、判断题(每题 4 分)

1.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室颤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下降约10%。()2.医务人员检查脉搏不应超过10秒钟,如果在10秒钟内没有脉搏,那么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3.对成人复苏的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按压的幅度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

4.开放气道时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水平线成人为80度()

5.所有救助者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在检查脉搏、分析心律或进行其他操作时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6.成人心肺复苏时,不管单人或双人进行复苏,胸外按压与通气比均为30:2。()7.当有两个或更多施救者在现场的情况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的激活和心肺复苏 必须同时实施()

8.急救黄金时间是8分钟()

9.一氧化碳(煤气)中毒特征表现:口唇呈樱桃红色()10.心跳骤停4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50%()

急救知识培训答案: 选择题:

1-5 A B A A B 6-10 C D D D C 11-15 A A A A B 判断题:1-5 6-10

√ √

篇7:急性创伤急救培训试题

搞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不但掌握安全基础知识和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还要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提高煤矿工人自救互救与现场急救能力。根据十五年从事安全培训自救互救与创伤急救教学工作经验, 谈几点体会。

1 教学时应因材施教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重点突出。结合学员安全意识较差、文化水平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备课时要求精、实用。教学员想学的、要学的, 学会后加强煤矿灾害事故自救互救的能力。

1.1 引入事故案例使学员认识到自救互救重要性

通过对实际案例讲解, 增强自救互救意识。例如: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 华晋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案例中115人生存8天获救之谜:吃松树皮, 喝井下凉水。他们在墙上挂了三天三夜, 后来跳到漂过来了两个矿车里才得以脱险;集中在一起, 轮流用矿灯晃动, 发出求救信号, 一直坚持到了救援人员的到来。他们用自救创造了中国救援史上的奇迹。因此, 学员掌握煤矿灾害事故中的自救互救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同时, 学员也加深了记忆。

1.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观察演示教学法相结合

通过播放的化学氧自救器的使用操作、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操作、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影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形象生动,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增强安全意识, 了解对窒息或心跳、呼吸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的“三先三后”抢救原则。掌握自救互救与创伤急救知识和技能。

2 模拟火灾矿难现场强化技能训练

2.1 井下火灾事故灭火技能训练

在模拟矿井, 准备化学氧自救器20个, 干粉灭火器20具, 汽油、柴油各一桶, 两队为一组训练, 教师、助教各2名。教师讲解演示化学氧自救器和干粉灭火器适用范围及操作方法, 全体人员体验化学氧自救器和干粉灭火器的操作, 分组进行事故现场灭火技能比赛和安全撤离比赛。教师、助教记录并测评比赛结果, 给成绩优异组颁发奖品。

使学员掌握初期火灾佩带好自救器, 马上切断电源的, 利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向调度室汇报, 沿迎风方向撤离, 增进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煤矿火灾事故灭火技能, 减少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国家资源财产的损失。

2.2 现场心肺复苏急救训练

当各种原因造成伤员的呼吸和心脏骤停 (排除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及胸廓畸形或心脏压塞等) , 以致不能维持血液循环, 尤其是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 应该立即进行正确、积极的复苏抢救, 不然病人将在短期内因全身缺氧而死亡。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 学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术。

在模拟矿井, 准备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全身人体模型一具、复苏操作垫一条、打印机一台、教师和助教各1名。教师讲解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利用心肺复苏模拟人全体学员分两组进行事故现场心肺复苏训练。助教打印出学员成绩指导分析。

2.3 井下烧伤现场急救训练

煤矿井下的烧伤, 多数因瓦斯煤尘爆炸的火焰及电气火花等引起, 少数因酸碱引起的化学性烧伤。

在模拟矿井, 准备担架两副, 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全身人体模型一具、复苏操作垫一条、打印机一台、剪刀两把, 教师和助教各1名。教师指导学员分两组进行烧伤急救训练。训练学员尽快使伤员脱离热源, 进行全面检查。为保护被烧伤皮肤, 用清洁的被单、衣服等覆盖创面, 防止感染。剪开工作服, 避免再损伤局部, 也不得弄破水泡。化学性烧伤, 可用清水冲洗。为避免伤员因疼痛恐惧引起休克, 应服用止痛药。若伤者呼吸、心跳微弱甚至停止时, 应立即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伤员病情平稳后, 轻轻搬动伤员, 头摆放在担架后面, 伤处向上再转送医院。

通过烧伤急救训练, 要让学员掌握在煤矿发生烧伤事故初期, 及时采用正确的急救措施, 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才能转危为安, 同时为转送医院治疗做好准备。正确开展自救与互救, 可以降低事故危害程度, 减少人员伤亡。

3 讨论

在煤矿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 救护队不可能立即到达事故地点, 因此煤矿职工现场进行自救和互救, 遵照“积极抢救”的原则, 争分夺秒, 抢救被困及遇险人员, 才能使自己和他人安然脱险。通过安全培训中模拟火灾矿难现场化培训, 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技能性, 使学员了解抢救伤员“三先三后”原则, 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干部、职工安全意识, 掌握了现场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技能。在煤矿灾害事故发生初期及时采取措施, 正确开展自救与互救, 减少国家资源财产的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使煤矿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才能让煤矿职工真正“高高兴兴上班来, 安安全全回家去。”

参考文献

[1]王明晓, 赵映宏.煤矿创伤院前急救[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10[1]王明晓, 赵映宏.煤矿创伤院前急救[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10

[2]谭业祥.煤炭企业职工安全培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2.[2]谭业祥.煤炭企业职工安全培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2.

篇8:急性创伤性颅脑外伤的急救护理

颅脑损伤现已成为当今最威胁人类生命的疾患之一,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有突变、易变、多变的特点,死亡率高,且多合并复合伤[1]。如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往往预后差,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在急诊条件下做好对此类患者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 病例概况

选取2010年3月-2010年6月期间我科接诊急性重型、特重型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10例,年龄18~55 岁,平均35 岁, 多为青壮年。致伤原因:交通事故、摔伤、砸击伤等。其中开放伤4 例,闭合伤6例。入院时意识状况按格拉斯哥评分法进行评分:评分在4~8 分。均有合并伤,颅骨骨折5例,发生耳漏、鼻漏3 例,四肢骨折2 例,内脏损伤2 例,血气胸1 例。在急诊科经抢救处理后,收入病房。

2 接诊

2.1 对意识清醒或有知情人的患者, 要详细了解受伤情况和时间、头部着力部位、伤后是否清醒、有无中间清醒期、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 对判断脑挫伤、颅内血肿有重要意义。

2.2 分清主次处理, 仔细观察, 为医生提供鉴别诊断依据。对复合伤的患者, 首先要分清以颅脑损伤为主, 还是以颌面损伤为主, 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或呕吐等。护士要密切注意意识和瞳孔变化, 为医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2.3 检查有无合并伤。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昏迷而不能提供主诉, 其痛苦表情也因意识障碍而掩饰、呼吸困难与脑干伤、脑疝等表现相混淆。要全面检查, 配合医生果断处理。

2.4 测量生命体征以及观察神志, 瞳孔的情况, 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测量血压、脉膊、呼吸、并记录。

3 急救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常因颅内压的变化而出现喷射状呕吐,极易造成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应迅速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咽部的分泌物、呕吐物、血凝块等。如遇不能吸出而呼吸困难者,应行气管切开;如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有停止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有效通气。

3.2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降低颅内压,补充液体。正确处理颅内压与休克的矛盾。出现休克时应早期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谨慎脱水,而颅脑损伤患者限量补液与要求脱水两者有矛盾。失血性休克时,脑组织处于低灌流状态,更易发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引起脑组织水肿,出现颅内高压,外液可以改善循环衰竭并有利于打断脑组织的缺氧-水肿-缺氧恶性循环,改善脑水肿。应抓住危及生命的主要矛盾不必顾虑脑水肿而过分限制补液量。必须利用一切时机抗休克。抢救时首先着眼于稳定循环功能,改善组织灌注,最好采用18号套管针穿刺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及颈内静脉,建立2-3 条静脉通道。禁止在骨折部位下方输液,禁止在下肢输血,以防骨折导致药液丧失。输入流量及速度可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调节,正常值为6-12cmH2O,若低于6cmH2O,说明血容量不足,输血输液速度应加速;高于12cmH2O则说明液体输入过快或心力衰竭,应减慢输液速度。对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强调输入胶体溶液为主,既可以扩容,又可避免加重脑水肿。

3.3 积极排除一切导致创伤性休克的因素,立即止血、止痛或清除出血。疼痛的病因如四肢切割伤有血管破裂者应加压。包扎伤口或用橡皮止血带止血,无效者应结扎血管,四肢或躯体创伤者应给止痛剂。软组织、挤压伤严重影响血循环及神经功能者。可切开减压以达到止血、止痛的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休克因素。

3.4 病情观察:(1) 意识状态:是颅脑损伤程度和反映病情变化趋势最重要的指标,患者神志由清醒转入昏迷或昏迷程度的加深均提示病情加重以及颅内出现了迟发性血肿,而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则提示病情好转。(2) 瞳孔变化:颅脑损伤病人的瞳孔观察非常重要,瞳孔常随颅内伤情变化而变化,所以通过瞳孔的观察能初步了解颅内的情况[2]。而且瞳孔的观察要结合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和意识情况。若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脑疝晚期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短期内死亡可能;若伤后瞳孔正常,一段时间后出现单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提示颅内迟发性血肿导致的小脑幕切迹疝,立即告之医生,及时抢救及手术治疗;若瞳孔大小多变、瞳孔形状改变或眼球凝视,则提示脑干损伤可能。(3) 生命征变化:括体温、脉搏、呼吸压等指标。也是观察颅脑伤情的一项重要内容。若伤后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则提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伤可能;若伤后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点头状呼吸或呼吸频率不规则,常为晚期脑疝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4) 其它:头痛、呕吐、肢体活动情况等,如出现头痛持续加重、呕吐频繁、呕血,肢体偏瘫或痉挛均应及时报告医生。

3.5 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3]。病人不但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又面临着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的实际问题,在躯体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严重创伤。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病情还要重视心情,护士运用交流手段、熟练技术、稳重姿态给病人信任与安全感,同时应注意环境对病人影响,对极危重者应安置在抢救室保证一名护士陪伴,并同时关心家属,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

3.6 转运护理。此类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常需要做一些检查或转送重症监护室或手术室。因抬运带来的波动,病人情况会出现变化,医护人员必须全程陪护。在护送过程中,应注意: ①保持病人平卧位;②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③固定静脉穿刺的肢体,防止留置针外滑;④氧气袋辅助呼吸者用简易呼吸气囊进行辅助呼吸,并注意接头的衔接和气管的通畅情况[4]。

4 小结

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多病情危重,顱脑损伤病变在大脑,累及生命中枢,是一紧迫、操作技能较强的救护过程,护理必须做到: ①)预见性。护士不能单纯被动的按医嘱处置,而因通过对病人的伤情观察、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针对患者转运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早期制订护理措施并实施,使护理工作变得更主动、更系统化,有利于减少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5]。②时间性和协调性。为赢得颅脑损伤急救的时间,护士必须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急救机制,从而使自己逐渐成为动作敏捷、观察能力强、急救技能高的急诊护士。③针对性和准确性。颅脑损伤病人常常合并多发伤,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客观地评价伤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抢救过程中,护士必须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确保护理措施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兵 张建宁 王志涛等.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 (7):496-498.

[2]杨清虹. 略谈脑外伤病人的施护要领. 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2009.

[3]朱怀娣. 3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30(15)1939-1940.

[4]吴耀建,赵国平,张梅清等.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临床军医杂志. 2007,35(5):726.

上一篇:婚礼上真的不错的用词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