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写古代诗句

2024-04-24

如何改写古代诗句(通用12篇)

篇1:如何改写古代诗句

一、导语

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其隽永的意境赢得人们的喜爱。它们有的激昂悲壮,有的凄婉哀怨,有的气势雄浑,有的`奔腾豪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品悟诗人的情感,聚焦诗人的思想,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把你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通俗易懂的记叙文。(板书:古诗改写)

二、明确习作要求

师:首先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谈理解、明要求(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习作要求

1、把你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把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具体连贯地写下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

3、题目自拟,也可立题为“改写古诗《xx》

请大家自读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生1:我认为本次习作的体裁从形式上由诗歌改变成了记叙文。

生2:从内容的要求上看,要写具体生动,叙事完整,尊重诗歌原意。情节要生动,适当展开想象,有创新。生3:借景抒情的古诗重点是景物描写,抒发情感;叙事性古诗重点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叙事完整。

师:同学们对习作要求理解得很好。古诗改写就是对古诗词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使诗词句子更具体、更加通俗易懂。(板书:形式:古诗记叙文内容:保留原意适当想象)

那么怎样进行古诗文的改写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读例文、学方法。(学生齐读)

三、例文引路

(一)

师:请看第一篇例文。《改写暮江吟》。这是一首著名的写景诗。诗人就江边所见,摄取残阳铺水和新月两个小镜头,把黄昏的奇景和月夜的风光组成一幅色彩鲜明、富有立体感的秋江图景。意境优美。那么小作者是怎样改写的呢?请看大屏幕。

(投影出示诗配画以及例文《暮江吟》)

暮江颂

——《暮江吟》改写

落日渐瞑,夕阳的余晖洒满整个大地。

太阳脱去了那件耀眼的外衣,披上了鲜红的披肩,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

清澈的江水宛如一面镜子在余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微风吹来,江面上泛起水波,太阳的倒影也随之颤动,犹如一位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

江边一棵棵垂柳将她们长长的头发伸入水中,好似一个个美丽的公主,扭着细细的腰肢,摆着那翠绿的裙摆在岸边与水中的太阳比美。可惜他们没有分出输赢,反而把江水映得半红半绿,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

江边的花儿虽然没有那么婀娜,却一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我站在岩石上,放眼望去,轻轻的远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异常神秘;灯花通明的村庄像一只只萤火虫成群结队,雾的朦胧使江、地、天连为一线。啊!多么美的九月初三之夜呀!鸟儿在山前啼鸣,田野里散发果香;露珠儿酷似晶莹的珍珠;隐月好似一把精美的弯弓,就连落叶上都写满赞美,风儿都在唱着赞歌。

我爱你这让人陶醉的暮江!

师:写景类的古诗要侧重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时,字里行间要有真情,抒发真情实感。情与景不可分离,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习作要避免有景没情,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妙合无痕,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二)

师:绘景类的古诗同学们领会了它的改写方法,那么叙事类的古诗应该怎样改写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赠汪伦》的改写。

这是一首歌颂友情的叙事诗。也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自古以来,别离的气氛是哀婉凄凉的,很少有欢声笑语。可是诗人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气氛。表达出朋友间的一片深情和临别祝愿。请看原文及改后例文。

(投影出示诗配画以及例文《赠汪伦》)

送别

——改写《赠汪伦》

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身世坎坷,曾经历过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李太白之所以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因为他性情豪爽,好游,好酒。而当时有位名为汪伦的人极为崇拜李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吟诵李白的《赠孟浩然》。得知李白因国事而操劳想出去游玩一番,便给李白写了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汪伦

李白收到此信,心花怒放,心想:游玩,饮酒乃是我的最爱,为何不借此机会放松放松?于是,他第二天就出发了。来到汪伦的家中,李白迫不及待地问“汪兄,十里桃花在何处?”汪伦笑着带李白去看,可却只有一棵桃树,汪伦说:“我们这里只有一株桃树,每逢盛开的季节就飘香十里,所以叫?十里桃花?”。

李白又问:“那万家酒店呢?不如我们去痛饮几杯吧!”可汪伦则领李白去了一个名为“万家酒店”的小酒楼。李白不解,汪伦告诉李白这家酒店的老板姓万,所以就叫“万家酒店”。

李白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连连叫好。汪伦也十分开心,请李白到家中做客,汪家的人盛情款待。李白在汪伦家中与其促膝长谈,并结为至交好友。

李白在汪伦家一住就是半年,时光飞逝,这一天,李白对汪伦说:“汪伦兄,我在你家已有半年了,明日我就要离开,继续过我那神仙般的生活。”“为什么?难道是我待客不周,你不愿意再住下去了?”汪伦问道。李白挥挥手解释说:“不,您的家人待我像亲人一样,我怎么会嫌弃呢?只是我志在四方,想云游天下。”汪伦见说不过李白,只好答应让他走。

第二天,清晨,李白载着无尽的留恋和惋惜来到桃花潭边边。李白双手握拳,含着泪说:“汪兄,你对我的情谊,李某没齿难忘!”话还没有说完,岸上就传来用脚步打节拍唱歌的声音。李白一眼望去,啊!是村民们在为自己送行,李白向人群挥挥手,大声说:“乡亲们,保重,我李某一定会再来看你们的!”人群中一人说道:“大诗人,您也要保重呀,祝你一帆风顺,咱们后会有期。”这时,一条小船已停靠在岸边,等待着大诗人李白上船。李白踏上小船,深情地对汪伦说了最后一句话:“汪伦兄,桃花潭固然很深,但也比不上你和我的情谊深,让我们撑起友谊的小船,驶向对方心灵的彼岸。”汪伦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地说:“保重!”

船儿渐渐远去,望着李白的身影,汪伦在心底默默地念叨:“李兄,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呢?

师:请大家齐读原诗。(学生读)谁愿意把例文给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

①你认为这篇习作改写得怎样?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不足?

篇2:如何改写古代诗句

师:叙事类的古诗文改写要把事情叙述完整,有故事情节,有时间、地点、人物,也就是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改写。

四、选材构思

通过这两篇例文,同学们基本上领略了古诗的改写方法,下面我们进入第三环节:选古诗巧构思

生:(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

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学过的古诗,同学们可以在这里选,也可以选择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大屏幕出示古诗)

师:你想选择哪一首诗进行改写,怎样改写,重点部分怎样写,把你的构思说给你的同桌听。

生:(选择古诗)

师:下面请大家汇报一下你的构思。

生1:我改写的古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亘古不变的亲情。在改写时我先写重阳节王维在街头漫步,看到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不仅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然后写他回忆从前的时光,怎么与他的兄弟姐妹朝夕相处,最后写抒发自己的感情。重点写登高、遍插茱萸等情节。

师:很好。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的亲情,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亲情也是人类最朴实、最动人的情感在改写时要紧扣这个主题。下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略)

生2:。我想重点写母亲灯下为游子缝衣的母子情深的画面,通过一些细节歌颂伟大的母爱。

师:是啊,母爱是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多少诗人、作家尽情地吟唱。因此改写这首诗时要抓住细节表达这一永恒的主题。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抒发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略)

生3:我改写的古诗是《枫桥夜泊》。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在这首诗的改写中,我想加一些故事情节,有物有人,有情有景。借助寒山寺的钟声衬托诗人的愁绪离索。

师:是的,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通过你的妙笔把诗人张继的感受表达出来。下面请大家帮她参谋参谋。

生:(略)

生4: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我想先叙述时间地点,故事的的主人公登场,然后描写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再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借景物承载一段乡愁。

师:是啊,剪也剪不断的乡愁。对故乡的思念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共同的情结。乡愁难眠啊。下面大家给她提一提建议。

生:(略)

生5:我改写的古诗是《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我想重点写诗人的所见所想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师:是的。思乡之情是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一种最真切的感受。不管身在千里万里,故乡只有一个。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是诗人多年的企盼只能寄情于明月。因此,我建议在改写这首诗时字里行间要突出作者的思乡情结。

生6:我改写的古诗是《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时间地点人物提供得很具体,借景物描写表达友情。

师:这首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感情真挚深切,意境优美动人。这也是送别诗中的佳作,在改写时要表达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家提提建议。

生:(略)

生7:我改写的古诗是《清明》。在改写时,我先写时间、环境、气象等。然后交代清明节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接着写杜牧的所见所感,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引出故事的发展。

师:改写这首诗时,要抓住清明时节气候特点,阴沉沉,雨绵绵以及细雨中的景物,把环境衬托得极为伤感,再用行人愁肠欲断加以渲染,把作者的愁绪满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暗示了主人公思乡、怀旧、苦闷、缠绵的心情。下面大家提提建议。

生:(略)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很好。没有发言的同学也都在小组内谈了对自己喜爱的古诗的理解,说出了自己精巧的构思,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让我们赶快进入第四环节:写草稿共品评(大屏幕出示生齐读)4

五、成文共点评

1、下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妙笔去叙述诗中的事,描绘诗中的景,表达诗中的情。(学生起草)

2、谁愿意把你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听后评议)

3、学生评议(略)

预设点评提纲:

(1)是否符合诗歌愿原意?

(2)再创作时想象是否合理?

(3)故事情节是否完整?

(4)字词句运用如何?有没有特别好的语句?好的修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追寻诗人的足迹,走进诗歌改写的殿堂,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去解读,去感悟。不知不觉中,四十分钟的聚会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让我们相约下节课,共同走完古诗改写的旅程!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训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二.训练学生迁移创新的能力。

教学设想: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唐诗、宋词、元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本课希望通过对古诗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设计:

步骤一:活动准备

1.让3—5名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并说说古诗内容和自己喜欢的理由。

2.为自己喜欢的诗选配一首歌、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与所选歌、曲和画的联系。

步骤二:进入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为古诗选配的歌、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歌、曲或画的原因。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与歌、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口述出来,为进入古诗改写打下基础。

步骤三:写作演练

1.激趣导入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

篇3:中国古代如何养老

先秦时期定义“老人”概念

先秦时期如何养老?首先是关注老年人的饮食。《礼记·王制》曾详细记载:从50岁起,就供给细粮吃;到了60岁,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增加副食;到了80 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至于90 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消费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仲春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有老人的家庭可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 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主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所作出的规定,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

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是四类老人:一是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尤其“实惠”,此即周代起实施的“养疾之政”。当时,在官府编制中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据《管子·入国》所述,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 岁以上3 天一问;80岁以上2 天一问;90 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民间老人,每5天问一次。

对于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国君会安排出时间,亲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这项制度后来名存实亡,成了老人的一种愿望。

汉代出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在汉朝系重罪。

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朝更贴切。因此,汉朝将“老人”的标准定到了56岁。

56 岁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如免除赋税。汉朝规定,13 ~ 56 岁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就可免缴这笔钱。对于90 岁的老人,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减免赋税,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庶老)发放食物。如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就下诏:80 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应该是发放“老年证”。当然,这种老年证不是今天这样的小本子,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

鸠杖,又叫“王杖”,顾名思义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殊权利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予王杖。

唐代已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老制度更出现了新的突破。如北魏,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此制度一直影响到晚清。

存留养亲,就是一种司法缓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要照顾,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存留养亲”,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在唐朝,养老制度很受重视。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多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 次,其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 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际不止73次。

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记载,唐太宗在“即位赦”中曾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思。

唐朝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的制度,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 年)户令规定的配给标准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 年),给百岁老人的护工增至5名。

唐代甚至还有“精神养老”一说。当时,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在古代,子女给老人脸色看、不孝顺,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梁武帝萧衍首建养老院

古代历朝在重视养老的同时,也都会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措施。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高寿皇帝梁武帝萧衍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已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还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来又开设了“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

元朝同样重视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纳汉臣刘秉忠的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养救助制度,当时各路均设立养济院,救助、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继续发展官办、民办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明代朱元璋还恢复了汉朝制度化的“赐杖”与“赐爵”制度,在物质救济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两次颁发诏令,实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清朝则重视古老的“赐食”制度,多次请全国老人到紫禁城内去吃大餐,并取名曰“千叟宴”,其中以乾隆年间最盛。

篇4:说说古代诗句活化的技巧

【摘要】古代诗句往往借淡化语法、拗置语序、巧构时空以及“一”以美之的技巧,求得诗语的纯化与活化的审美效果。笔者试图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关键词】意象 意境 技巧 古典诗词

古代诗词中的警言佳句,往往以“一目尽传精神”,尽显诗句的神采气韵。究其原因,古代诗人善摒弃逻辑解说,超脱语法规范,往往借语法的淡化、语序的拗置、时空的巧构以及“一”以美之的技巧,求得诗语的纯化与活化的审美效果。

一、淡化语法以活化诗句

李白《送友人》句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中“浮云游子意”究竟浮云“是”游子意呢,还是浮云“就像”游子意?由于没有明确的逻辑标示,这就留给了读者一个自由的审美想像空间。倘若插入“是”或“就像”之类的界说词,则语句显得呆板,美感效果也就会顿然削弱了。

再说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中名词并列,无一形容词及连缀词,紧凑到人称为“实装句”。正是由于全无闲言助字,全用事物景象,这就全部保留了语言指意前活泼无碍的境界,真正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梅尧臣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以鼎足对写了九组叠加的实景,带有永恒的鲜活性和纯粹画面的审美效果。结尾添上“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语,整个诗句更显得灵奇而鲜活。

还有一种类似情况,由主谓、动宾之类词组并列叠加,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词组并列,没有逻辑说明,而任景象的画面自由呈现,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地自由发挥审美想象,真可谓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象连,淡化语法却能浓化诗境。

二、拗置语序以活化诗句

李贺《南园十三首》有句云:“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一个千古奇句奇就奇在拗置了语序。该句本意为这藩镇为祸的辽东用武之地,何处有文章的席位?即使有才如宋玉,能赋悲秋,亦何处用之?诗人将“悲秋”、“文章”拗置为“文章哭秋风”,“文章”又被人格化,似乎有一把辛酸泪欲向风洒去。经倒置紧缩而又人格化,句中意象的表达活化而又奇化。

杜甫《秋兴八首》有句云:“香稻琢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奇特的倒装句,原来的语序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倒装后打破了正常的句法关系,破坏了语言的连续节奏,通过别解与歧义,产生了奇化、活化效果。杜甫喜将颜色置于句首,给人以鲜明突出的视觉效果,然后再叙述动作。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绿”、“青惜峰峦过,黄如橘柚来”、“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重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等都是以颜色字活化诗句,融化诗境。

李洞有诗云“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赠曹郎中崇贤所居》),本意是睡梦中听捣药杵的声音,灯影里看茶铛煮茶。王维有句云“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本意当为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韩愈有诗云“舞镜鸾窥沼,行马天渡桥”(《春雪》),是说鸾鸟在池上看到自己的舞影,马过高桥仿佛在天上行走,这些拗置的诗句灵动而神奇,令人折服。

三、巧构时空以活化诗句

承继老子浑沌为一的时空交融互渗的宇宙观,宗白华指出:“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古代诗人往往善于用心灵的眼睛让时间渗透在空间中,空间融合在时间里,创构灵动而神奇的意境。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山别业》)这一佳联被多少小说家用于侠客游士的发隐探奇之中。说白了,不过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席地而坐,看到悠闲的白云飘动之时。为什么让人特别觉得深奥而神奇呢?就在于巧用了文字,前一句写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却被“处”字冲淡而空间化了,后一句写诗人与白云的空间关系又被一个“时”字而时间化了,时空相随互渗,应和着原始自然心态,流动着自然生命韵律。

古代诗人往往借时间飞流的乐声,化为空间上凝聚的美景,为诗句平添了无限鲜活的美感。比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明明是时间中延续而飞动的乐声,却化作广阔的空间,凝固着静止的秋云与青山,造成余音不绝的美感,给人不尽的想象。又如:“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父》)。渔夫美美地橹一声,那时间飞逝的瞬间顿然化作了空间中山水之绿,展现出无尽清鲜的生机与灵美。

古代诗人中要数杜甫最喜欢让时间意象与空间意象相伴相随,互渗互和,诗句灵动而又深邃,仅录数例供读者赏读: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吴楚东南坼,乾坤曰夜浮。

——《登岳阳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其他诗人凭借时空交融而创构佳境的也不乏其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春梦》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李贺《梦天》

四、“一”以美之而活化诗句

“一”字,在汉字中的确平常,它既无形象,也不能抒发情志,但是在诗人艺术审美的观照下,一旦与某一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就成了全息的美,蕴含着深厚的情,从而飞跃出鲜灵的意象,创构出全新的境界。

王安石在《咏石榴》中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是的,一曲清歌樱桃破,一声长笛皓月明,那一曲、一声、一笛往往抒写着不尽的情,表达出深深的意: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三绝》

高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

——欧阳修《下陵春》

试想,如用数曲、几声之类,则会兴味索然,情致顿失。类此还有一帆、一片之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另还有以动写静,倍增孤寂感之句,往往借一雁、一鸟、一声来抒写,如: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近延秋夜即事见赠》

岩空岸老松千尺,天静时闻鹤一声。

——张咏《舟中晚望桃源山》

值得一提的“一”还有一种按刘勰所说的“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从而表现无限情怀,创构出含蓄深远的意境。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有句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比起“姹紫嫣红满园春”,意境已够深远,有乘一总万之妙,读来更觉春色的繁盛炽烈,诗句更为奇活而耐人寻味。类似“一枝”、“一叶”以少总多的妙句,如:

无限春愁在一枝。

——高启《梅花诗》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杜牧《早秋》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清平乐》

“一”还有一种反单一之意而为饱满、充实、无尽等意思,用其抒写特殊情怀,极富浓郁的感情色彩。其中佳句众多,略举数例以供赏析: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花溪亭》

好是夜阑人不寐,一帘疏影上梨花。

——吕信臣《春月》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纵观上列,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无不一以美之,一以活之。钱钟书有言,“诗自是文字之妙”,而其运用之妙,全在乎诗人艺术之匠心。

篇5:《诗句改写训练》教学案

1、通过对古代诗句的改写,培养鉴赏和迁移能力。

2、感受古诗语言的特点,在想象中体会诗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训练意图: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蕴含着极丰厚的内蕴。诗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浓烈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课前自学:

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2008年湖北卷22题)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镜头三: 镜头四:

2、将“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改写成散文。

课堂探究:

一、激趣导入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将改写的诗句写下: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诗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二、思路点拨:明确: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1、分析意象

例一:诵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各题: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

③.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

④.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改写:

2、扩展再现

例二:诵读《天净沙秋思》按诗后要求: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扩词成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扩写成一句话。

②.扩句成段:将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等句子发挥想象,扩展成几句语意连贯的话。

③.扩诗成篇:将上述内容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短文。改写:

3、迁移重组

例三:阅读下列诗句,任选一种文体进行改写,并与同桌口头交流。《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取精华,不及其余;②借题发挥,重新演绎;③穿越时空,嫁接现实;

4、再造创新

例四:按诗后要求,口述改写诗文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②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断、精彩对话;

③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三、典型实例:(把握改写重点,分析诗歌意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美在何处?

从诗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情绪、氛围? 主题: 感受语言:

写作建议:着力渲染画面美,品读诗情画意,丰富诗歌内容(描画面品美感)示例:

眼前的,便是大漠。广阔的大漠黄沙漫漫,一望无垠。不远处,一缕烽烟升腾而起,直上云霄,在上空渐渐消失,不见。前方的黄河杳无尽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一轮浑圆的红日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空,班驳的橘红色的光碎落了一地。一种腐骨蚀心的微凉直到心脏,模糊了时光,只剩下落寞与惆怅„„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需要加入什么?

从诗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情绪、氛围?

主题:登楼观感,抒家国之忧及老大伤悲的落寞 感受语言:

写作建议:抓住诗中的主体形象,着力描绘刻画,渗透主观感情。(绘主体渗感情)改写: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重点抓什么写?

从诗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氛围?

主题:不想在污浊现实中失去自我,渴望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感受语言:

写作建议:抓住细节描写,适当点明主旨,渗透诗歌意境(抓细节点主题)改写:

四、课后达标:

篇6:中国古代经典诗句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中国古代爱情诗句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篇7:赞美西湖古代诗句

1、《平湖秋月》

宋·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2、《双峰插云》

清·陈糜

南北**高插天,两峰相对不相连。

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

3、《苏堤春晓》

明·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4、《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5、《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6、《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7、《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8、《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9、《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3、《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14、《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15、《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篇8:我国古代如何“高考”

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

最高级的考试“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 必须闯过六关:首先参加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 获得“秀才”头衔;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 闯过第四关, 保住“秀才”的头衔;这样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乡试, 连考三场中了“举人”, 才过了第五关, 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 也要礼部 (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主持, 在京城进行, 也要考三场, 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 才最终取得“高考”的入场券。由此可知, 古代的“高考独木桥”比现在要难得多。

应考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 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 共40多万字, 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 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考试的科目

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 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 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 并限定某一韵脚, 以歌颂朝政为内容, 作出诗来。

怎样防止作弊

考场是封闭式的, 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 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 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 封藏应试者的姓名, 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 称为“朱卷”, 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 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 最后唱名写榜。但是, 制度再严格, 舞弊丑闻也时有发生。

“高考”的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称“三鼎甲”, 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 (根据官场需要) , 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 都赐“同进士出身”。

“高考”状元知多少

篇9: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

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改写是一种意境还原的语言实践,也就是将原本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隐含的情感,通过“还原场景”的方法,叙述出来。要改写得具体、充实、活泼,必须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人事发的场景,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学会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实现儿童的“在场”。学生有了“在场感”,再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还原。由于时空的跨越,要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是个难点。就我个人经验,常常采用“拉面”式引导:

一、揉——读出画面

所谓的“揉”,就是像做“拉面”的师傅一样,将大团软面经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这样的面团才会有韧性。每一首古诗就如一个面团,你得让学生反复读,读懂古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出诗中的情趣、意境,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整体地思考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一处景,还是一件事?引导学生把这些景、这些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地放映。

二、捏——聚集画面

做“拉面”的师傅揉好面团,不会直接拿出来拉,因为这样是很费劲的。他们一般是根据顾客需求的量,捏出小面团搓成长条后,才开始拉的。在改写古诗词时,同样是要捏出一个个“小面团”,即要从古诗的语言中提取出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把这些人、事、景提炼出来,就如同一个个小画面展现在面前,写起来就有了一些头绪。比如,改写《牧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从诗中找到的人有牧童、作者吕岩,事有望原野、吹牧笛、望明月,景有原野、晚风、明月。将这些人、事、景进行梳理,就形成了具体可感的一个个小画面,为具体地描述古诗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放大画面

俗话说“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菊花瓣”。这足可见做拉面师傅的功夫,更看出了拉面的光滑筋道、柔韧绵长。古诗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字字珠玑,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古诗要将这些浓缩的语言,还原成生活画面,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因此,在理出诗的人、事、景后,要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通顺、连贯地写下来。例如改写《秋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写信”“寄信”的过程,将诗人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再衬以一些秋景的描写,这样就能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那份绵长的“思乡”之情。

四、煮——整合画面

这是指改写后呈现的文章形式。鉴于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改变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大体整合成这样的两类:一是作品生成式,以诗人为主人公,还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情感,呈现诗人创作的过程;二是体裁转化式,根据文本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改编成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篇10:古代感恩的诗句

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 —— 徐熙《劝孝歌》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 —— 王逊《西夏重阳》

见此不记人,恩情绝云雨。 —— 李白《代赠远》

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 —— 徐熙《劝孝歌》

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 —— 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 沈约《咏新荷应诏》

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 —— 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 —— 徐熙《劝孝歌》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别老母》

篇11:古代爱国诗句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评析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篇12:古代有名的诗句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移。

4、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

5、古之大成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7、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8、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禀然。

12、若要洞房花烛夜;除非金榜题名时。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5、达者兼善天下;穷者兼善其身。

1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1、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2、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23、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须服恶人磨。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6、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7、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28、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29、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30、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31、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2、梅须谦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4、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6、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3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39、品茶听京戏;雅琴亦书画。

4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吾涯。

4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5、贫贱之交莫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46、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4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8、人非草木,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4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52、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

5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4、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5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5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7、志不强者而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58、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9、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60、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61、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6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5、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66、才如江湖文始伟;腹有诗书气自华。

6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8、怕小人不是无能;敬君子方是有德。

69、渊深识鱼乐;树古多禽鸣。

70、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72、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上一篇:毕业班主任感言下一篇:丹朱创业营——师资培训计划(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