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改写散文

2024-04-15

关雎改写散文(共16篇)

篇1:关雎改写散文

(改写)蒹葭

早晨,天空刚刚有一点熹微的白色。

深秋的晨露在瑟索的冷风中凝成了严霜,白茫茫的一片,分外萧条。

湖上,芦花飘荡,时而扬在秋风里,时而跌落水面上,激不起丝丝涟漪,却无奈地染白了秋水。

岸边,有一男子,独自立于严霜中,望着芦花掩映的湖水,神情漠然,无一丝流动的气息,只是孤独的站着,好似在守候着什么。

对岸,芦花丛外,隐隐约约有一座房屋,浅浅的瓦,淡淡的墙,在纷飞的芦花映衬下,也有了些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或许这座房屋里住着一个风姿绰约娉婷玉立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而她,或许不知此刻在芦花飞舞,银霜凝成一片惨淡的时节,对岸有一个愿倾其一生来守护她的痴心人。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呵......芦苇依旧那么多,优雅地随风飘,舒展着纤细的腰肢。大片大片的白霜渐渐融成了浅露,雾气生起,他依旧是站在哪儿,没有别的神情,也无别的动作,眉宇之间,刻画着——坚定。对岸的房屋,在一片朦胧中变得更加隐约,恍若是海市蜃楼一般,是真实的梦境。她在梦里,可是她是否知道呢?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坻,近了,但是仍然隔着一片湖。秋天,芦花飘荡,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太阳已然露出了脸,芦苇在阳光下享受着温暖的抚摸,雾气渐散,晨露微干,水面上还氤氲着一片朦胧,他仍旧是那样站着,透亮澄澈的眼睛依旧是注视着对岸,那芦花掩映下娉婷的身影,似是闪过一丝黯然。

而她,立于秋风中,乌黑的长发和芦花一样飘荡,望着湖上宛如飞扬的雪海的芦花,那逐渐消散的水雾,却始终未看到那双眼睛,和那些许遗憾……

他和她,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沚,相隔不远,却始终错过……

晚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仍就是站在哪儿,对岸的影子却消失不见。

“夜了,看风景也该回了。”淡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蓦然回头,她转身,他未来得及倾诉自己的爱慕,她离开了……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他怅然…… 他与她,始终隔着一片湖啊!他木然离去。

可是,他忘记带走他的心了,他的心始终在岸的那边啊。

她是他心头最美的景,芦花飞舞的季节,一颗心,破碎了……————————————————————————————————————————————————

篇2:关雎改写散文

参差的荇菜随着流水的方向,在水中随波摇晃就像我的心情一样,啊,勤劳又善良的好姑娘,为何你使我在睡梦中也心旌荡漾。

我就这样白日惶惶夜不能寐地想念着你,就算在梦中也不能遗忘,啊,娴静又能干的好姑娘,请原谅我对你是这般的向往。

篇3:如何将古诗词改写成小散文

如果我们在考场碰到这样的小作文,该怎么写?

我们先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为例,假如有一道小作文要求将这一联改写为一则叙事性小散文,我们怎样开展我们的写作呢?

这一联的字面意义很好理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一个人住在小楼上,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次日清晨,听见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而当我们要将它改写成一则叙事小散文,显然,仅仅翻译是不行的,它必须符合叙事散文的基本要求,有人、景、情等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诗中的人、景、事有哪些呢?第一句写的事件是听雨,听雨的主体是诗人“我”,时令是春天,时间是晚上,地点是小楼,整体环境就是临安某街道春天夜晚的雨景;第二句事件是卖杏花,主体是卖杏花的人,诗句的景是春雨过后的清晨幽深巷子中的街景,两句诗都写得比较清新明快。

但是仔细读读这联诗,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一个春天,而且不是初春,因为已经有叫卖杏花的人了;诗人是一人独居小楼,而且他是一夜未眠,要不然怎么会听了一夜的春雨呢?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一夜未眠?是闲居小楼的百无聊赖?还是感伤春天的易逝?抑或是其他的愁绪?此处正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关键点。

第二句中的字面上“深巷”也可展开合理想象,对深巷中的环境、人物作一番描绘,一夜春雨过后的清晨,深幽的小巷中湿漉漉的,天色尚早,路上行人不多,所以清净得可以听到早行人的脚步声。而“卖杏花”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里可以抓住声音背后的“人”作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这叫卖者是少女、儿童、还是老妪?声音如何?情状如何?挎篮子还是背背篓?这些都是想象和联想的切入点,可以丰富诗歌内容,但不必都一一展开来写,选一两处便于发挥的来写就可以了。

两句诗的背后,透露给我们这样一种情绪:辗转反侧地虚耗了一夜,天又亮了,时间又流走了一天,其中隐藏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时间已逝的感慨。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要使诗歌有意境,就要在诗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这句诗表面上看起来用语比较明快,但实际上透露出一股苦闷的愁绪,这一点前面已经做了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了。在展开写作时也要尽量在字里行间融入诗人所流露出来或想要表达的情绪,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这样改写的作文就有了情味也就更能打动人了。

综合上面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写作大体框架,然后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打磨语言,就可以落笔成文了:

闲居临安这幢小楼多时,春天已经悄悄逝去了大半。这又是一个绵绵春雨的夜晚。春雨呀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不忍春光易逝?还是百无聊赖?抑或是心有不甘?天渐渐明了,幽深的小巷中传来早行人的脚步声。突然,小巷中响起一声稚嫩的童音:“卖杏花咯!”顿时,仿佛鼻尖有了若有若无的杏花香。探出头去,远远望见那簇刚从枝头采摘下来的杏花,粉嫩的开得正盛,如一团粉色的光照亮了这个深幽的小巷。这一声吆喝也仿佛叫亮了天色,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而我又能做些什么来打发时间呢?

短文抓住“一夜”两字,推测诗人的心理,从听觉、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想象小巷中叫卖的稚嫩的童音和若有若无的杏花香气,写出了清新的春光中一种淡淡的愁绪和感伤。

改写时,我们首先一定要读懂诗意,挖掘诗句中透露给我们的相关信息;其次,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意,并体会和揣摩诗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准确把握诗句的意境;最后选择和提炼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形成书面文字,一篇古诗词改写的小作文就完成了。

上面是诗词片段的改写,下面我们来看看整首诗词如何进行改写。整首诗词的改写与某一联的改写大同小异,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一下作者的身世、经历、创作背景,理清写作的顺序和层次,做到有头有尾,有详有略。考查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叙事、感怀三大类,我们就以常见的写景类诗歌为例,看看整首诗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语言平实,看似简单,但是,视角的转换,点与面,动与静,人与景,景与情都是别具匠心的,真正要改写得神形兼备,并不容易,特别要注意诗中暗含的线索或者顺序。首联从整体入笔交代天气、季节、地点,颔联写近景,视线由上而下,感觉上由视觉到听觉,一静一动,表现山中的清幽。颈联写远景,一听觉一视觉。这其中的移步换景、视线的变换,需要我们在改写时理清思路,梳理层次,特别是要考虑前后句的改写如何自然地衔接过渡。

下面我们来看看改写的样本:

雨后,风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和那桂花香的气息,穿梭于发梢耳际之间。信步走在雨后的山谷,抬头凝望,皓月当空,撒下一世界的银辉,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静谧的美,也照得那潺潺的泉水欢快地跳跃着,叮咚地流向溪流。溪的那头,如水的笑声随着风穿越过颤动的竹林飘来,哦,原来是洗衣女踩着月光走来;晚归的渔舟满载着一天的收获,和着“吱吱”的摇橹声,悠悠穿过那晃动的莲叶。就让春天的芬芳消逝吧,这一刻,秋天依旧美丽迷人,如同树叶虽然褪去了绿色,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中,远离了尘世的车马喧嚣,还有何所求呢?(冯悦)

首先,样本将诗的第一联展开联想,由新雨、晚秋联想到诱惑的桂花香(嗅觉)。然后用“信步走在”“抬头凝望”“溪的那头”三个带有指示性的短语贯串起对全诗的改写,层次清晰。作者在描写时细化了多种感官描写:触觉(挟着凉意、穿梭于发梢)、听觉(耳边听到微风的声音、洗衣女的笑声、摇撸声)等;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拟人(空气中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随着风来回地穿梭于发梢之间)、比喻(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美),“如同树叶褪去了绿色,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此句又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加之短文的遣词造句有语言功底,如“踩着月光”的“踩”,使短文行文摇曳生姿,富有韵味和美感。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看出,改写古诗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纯粹翻译。比如《山居秋暝》的第一联,若是直接翻译为“深秋时节,空旷的山里下了一场雨”,与上面所举的改写例子“雨后,风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和那桂花香的气息,穿梭于发梢耳际之间”相比,显然缺少了诗的灵动和韵味。

第二,改写不能脱离原意,胡编乱造。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联,若在改写过程中加入诗人的起居活动或者家庭成员的状况活动,这些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无关,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

第三,在原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地想象和联想、创新,细化景物的颜色、形态、声音、气味,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等,但要与诗的意境相符。

第四,可以使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行文生动,改写中最常用的修辞是比喻和拟人。

第五,所谓文章是山不喜平,也可以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以动衬静或对行文顺序进行适当地改变,使行文生动、别致、有趣味。

第六,可以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地理环境、季节特征、天气状况、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使改写更加具体。

第七,要注意题目提出的字数限制和其他相关要求。考题中往往会设置不同的要求,同学们在改写时一定要记得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有的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要求用到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求有心理活动描写,要求一定的人称等等,具体表达时一定要留意,并在最后完成后检查一遍,看看题目中的要求是否都完成了。

另外,古诗词往往都是具有古典美的,选择的语言风格也尽量符合原诗的意境,形象优美生动,如若用现代的网络语言去改写一首首诗词,那恐怕是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篇4:关雎改写作文

顺着那一群雎鸠而望,一位清秀的女子映入眼帘。她宁静安详地与那河水一般,怕也只有雎鸠之扰才能披拂下的她的心了!如此淑女,该是多少君子所渴求的呢?

河水里有根根荇菜,长短不一,如舞女般身姿妩媚,扎根了泥中。那女子划船而行。左右手轻柔捞取,有时拭一下前额的发髻,就像在我心里擦拭了一番。心动不已。那宁静美好的样子,让我日日夜夜都想对她百般追求。

我对她也曾有过深情的告白,努力的求爱。却不曾得到任何回报,这让我无时无刻不在心中镌刻下她的容貌,白天想,夜晚念,相思情长。这夜却变得长了起来,辗转反侧,脑中满满的女子,又何谈入睡!

荇菜舞与水,她依然优雅从容,挽起了衣袖露出皙白的手臂,浸于水,采荇劳作。我看着她,觉得她是这事中最美的景,是我心中最大的软肋。只看着她,会让我享受其中,沉醉不已。

我搬来一架琴。于河边弹奏。琴声悠悠、辽远、清美。

这是我最后与她表示亲近的方式了。

弹一曲,又一曲,手中所弹,心里倒想:我挽着那手臂,敲击钟鼓,随着阵阵喝喜,望着她,使她快乐。至此,我便是她擎天之靠,她便为我的娇媚妻儿……

篇5:关雎改写作文

水中的荇菜随着河水的流向运动,向我的心似的飘扬。对她,我有过百般追求,也曾因此日日夜夜翻来覆去睡不好觉。她的皙白的手指,美丽的容颜,亲切的嗓音我不能够忘却。恐怕早已注定无缘。

我将琴瑟搬来这初遇时的河边。明亮的阳光透过白云,照在大地上。又看到,她白嫩的小脸透出粉嫩红晕,犹如枝头花苞,尚未绽放,以露倾城风姿。我对她情意绵绵不尽。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与她亲近,想使她快乐,想娶她为妻。

篇6:关雎改写作文

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闲暇之时总会漫步于湖畔,直至夕阳落半。关关,关关那雎鸠鸟的叫声一次次响起,舒展着羽毛,一对鸟之间相互依偎,诉说着源源不断的依恋。

直至那日,遇见她,一见倾心。

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乌黑的长发挽做髻,点缀着一只黛色的玉簪。声音极柔极甜,双眸闪烁如星。顺水捞取荇菜,初见,便有共度一生的心愿。那日后,便日思夜念。

迟疑纠结,终于表达心意,却被婉言拒绝。独自凭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浊酒入肚,苦涩蔓延不绝。几个夜晚,辗转反侧,苦不成眠,她的一颦一笑都久久在脑中闪现。

她仍如初见般眉眼如画,伊人在此,却只能在对岸久久凝望。独奏一曲,指尖翻飞难安。忽闻身后一句:公子琴艺甚好。倏尔转身,望见她眉目似花。我在为你奏一曲,可好?指尖涌动,伊人夕阳为伴。

篇7:臆说《关雎》

主持人:火龙果

位于《诗经》之首的名篇《关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拂去了蒙于其上的厚厚尘埃,揭开罩在上面的历史面纱,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其本来面目:这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婚恋之歌,一首流动优美的恋爱进行曲。时至今日,对于该诗章节的划分也还有几种不同的理解,笔者不揣浅陋,试臆说之。

这首诗的章节划分历来有分歧,一般分为三章,也有分为四章的,但我认为可以分为五章:

(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四)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五)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理由有三:第一,《关雎》为歌,歌词大都结构匀称,章节整齐,这样旋律重复,便于吟唱、记忆。第二,若分为五章,第一章押鸠、洲、逑韵,第二、四、五章由“之”重复成韵,且都以“参差荇菜”起头,“窈窕淑女”反复。第三章押得、哉、侧韵,章次清晰。第三,从内容上看,分为五章,则更合乎情理。

究其内容,很多人都把《关雎》看成一首男子单恋之歌,认为四、五两章,主人公想入非非,相思的哀愁,在“琴瑟鼓钟”的幻想中烟消云散了。这样在一个层面上的理解,局限了对诗歌意境的开拓,大大减少了诗歌的容量。我们何不成人之美,让幻想成为现实呢?

我们再仔细分析五个章节,会很清晰地发现,这首诗所反映的不是某个时刻或某一段时间里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恋爱发展过程。全诗把漫长的时间运动,用跳跃而连贯的形式表现出来,全面而细腻地展示了主人公从萌发感情到求爱、受挫、相处和成婚的全部过程,其中有一见钟情的欣喜、相思的忧愁、受挫的痛苦、相处的快乐和成婚的幸福。全诗共五章,每一章恰好反映了爱情发展的每个环节。

(一)动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环境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情景: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和风习习,绿意宜人,河中碧水缓流,沁人肺腑,不远处对对水鸟嬉戏,相伴相依,或栖于洲上,成双成对;或以声相召,婉转互答。在这美好的春天里,青年女子谁不善怀春,少年男子谁不善钟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谈情说爱的好时机,此时,一少年乘兴而来,观鸟赏春,感物动情,于是一种兴奋的冲动油然而生,对爱的渴望使之激动不已,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把目光落到了一个少女的身上,她的美貌使少年为之倾倒,而少女端庄、娴淑的神态更让他一见钟情,还犹豫什么,向她倾诉衷肠吧!

(二)求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随着事情的发展,少年由春情萌动,开始向她的意中人求婚了。首章以雎鸠和鸣起兴,本章以采荇作比,以水中荇菜随水而左右漂浮、摇摆不定来比喻女子心思不定,难以捉摸白天向她求婚的情景归而形诸梦,久久不能释怀,真是“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三)受挫。“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爱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被拒绝的滋味不难想象,其中可能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或挫折,也许是因为女方当初不了解他,看不上他;也许是因为“子无良媒”;也许是来自双方家庭的压力。总之,少年暂时没有得到姑娘的爱情,小伙子为此被折磨得昼夜思念,辗转反侧,真是三餐茶饭无滋味,睡不安稳:想你,想你,还是想你!

(四)相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然而好事多磨,此少年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意志,他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终于打动了姑娘,姑娘答应和他相处了。“采”乃“采取”之意,以采取荇菜来比喻求爱成功。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诗集传》释曰:“友者,亲爱之意也。”其实,亲爱的过程,也是一种交往,是互相了解产生好感的过程,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小伙子在姑娘面前小心翼翼百般殷勤的情状。这短短的16个字,也许融汇了花前月下无数的幸福聚会和甜言蜜语,以及天长地久的海誓山盟。

(五)成婚。“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的“”,《诗集传》的解释是“熟而荐之”之意,这里用来比喻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到了瓜熟蒂落,举行婚礼完成终身大事的地步。“钟鼓乐之”写的是婚庆的热闹场面,不一定真的用上“钟鼓”,也许是动一动金属之物敲出声响、增添一些喜庆欢快的气氛,把喜事办得风光体面一些,表现了小伙子“敲锣打鼓”娶新娘的欣喜之内情,也预示着幸福生活的开始。

篇8:关雎改写作文

——题记

薄云如絮,水声哗哗。参差不齐的荇菜随着风摆动着,沾上几滴耀眼的露珠。几只雎鸠鸟鸣叫着,飞扑而下,惊起了少许水纹。

岸边一位青衣素衫的男子缓缓抬头,顺着那一群雎鸠而望。突然,一道身影撞入了他的视线。他的呼吸滞留一刻:一身素色襦裙,眉如远山,肤色白皙,细致乌黑的长发披于双肩之上,略显柔美。许多长短不一的荇菜浮在水面,她纤纤细手抚摸着荇菜。左右手轻柔的捞取,有时擦拭前额的流发,就像在拨弄我的心一样。柔和的阳光罩在她身上,怕也是只有雎鸠之扰才能拂走她的心了。直到夕阳西下,他才回过神,心却已经跟着她了。

惊鸿一瞥,乱者心曲。夜似乎变长了,翻来覆去,脑中满满她的身影,又何谈入睡?每每想到那女子的一颦一笑,他的嘴角便忍不住微微上扬

荇菜与水,她依旧优雅从容,挽起衣袖露出纤细的手臂,浸于水中。他为取悦美人一笑,搬来了一架古琴。悠悠琴声随风传来,那女子似是注意到了他的目光,抬头微微一笑,带着几分羞涩。那公子脸上便泛起了丝丝红晕。

在长满荇菜的池边,婀娜多姿的女子挑选着荇菜。不远处的他正为她深情的击鼓,他弹的每一个音符都好似蝴蝶流连在花丛中。那女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幻想着与她白头偕老,共享人间欢乐……

数日,一阵阵锣鼓声传入他的耳朵,走过去,却发现她家张灯结彩,门前的火红对联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僵在那里,看着穿着红嫁衣的她走过来央求他再弹一曲……一曲完,她抬头对他笑了笑,却没有当初的羞涩。转过身,一步,两步,三步……她每走的一步都踩在他的心上,他的心在一点点下沉……

空气寒冷刺骨,他无处取暖。

篇9:关雎改写作文

“关关关关……”我从梦中惊醒,但我仍呆呆地躺着,微笑着回忆着之前梦中的一切:亲朋好友都来到我家,家中也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欢喜的乐音从鼓中、琴中飞出,我也早已喜笑颜开,坐在身旁的正是我爱慕已久的女孩儿,她红着脸,羞涩的坐着,一言不发。

“早点起床,去集市中给我买点东西。”母亲的话语打断自己的回忆,我只好穿好衣服,在去集市路上总要经过她家的大宅院。站在宅院门口,叹着气摇头离开了。去的路上思绪不断:她家中富裕,而我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怎么配得上她呢?由于想得太认真,不小心撞到迎面走来的人,我忙说对不起。准备去拉起那人,可在伸手的一刹那,我看到了那一双美丽而深邃的双眼。我开始不知所措,觉得身边有火炉一般热,手也僵在了空中。她的丫鬟在一旁指责着,引来了更多的人,我感到十分难堪。在她伸手想让我拉她起来时,我背着众人指责匆匆开了。离开时我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她一眼,让我吃惊的是她竟然对丫鬟露出不满的眼神。

我回家就再无法思考任何东西,那一整夜我左右翻侧,无法入睡。我看向窗外,想着今天发生的事情,虽然难堪,但我竟然与她撞在了一起,想着想着,我嘴角上扬笑了。

清晨,一阵锣鼓声,让我更是难以入眠,我出门想看看发生了什么。而我看到的是她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她穿着红嫁衣在门口看到我。又转身进了院子。

篇10:《关雎》改写

我望着平静的河面,清澈的河水里,几条鱼儿正在游着,突然,我看到了一朵粉莲的倒影,再仔细一看,那原来是一位秀丽娴静的女子的倒影,你身穿粉裙,阳光为你的裙子打上了金边,你洋溢着那温柔的笑容,让人心生暖意。

啊,美丽的姑娘,我对你一见钟情,我一见你,就不知该做些什么好,你挎着篮子,前去采摘那荇菜,那荇菜有的还没长好,你弯下腰去采摘荇菜,可爱的姑娘,我看着你采摘荇菜,竟想着前去与你谈话,可我怕你不会理我,只能怔怔的站在河的对岸。

啊,秀丽的姑娘,你听,不远处传来的雎鸠们的鸣叫,多么美好动听啊,河岸的两边生长了些小花,我想采摘其中的几朵,别在你的秀发上。

那日没能与你说上话,我每天夜晚无法安然入睡,一闭眼就是你那温柔的笑颜,每天我都在想念你,不论白天黑夜,即使是闭上眼,我也好像能看见你那美丽的双眼。

啊,美丽的姑娘,我多想为你弹奏美妙的音乐,以此来表达我对你的爱恋。

哦,美丽的姑娘啊,我多想为你敲奏钟鼓,以此来换取你那美丽的笑颜。

篇11:《关雎》何为《诗经》首篇

笔者在授课中遇到爱探究的学生质疑:“《关雎》为什么是《诗经》的第一篇?”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次序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本人在翻阅一些资料后,给学生作了如下答复,希望能得到同行商榷研讨,专家学者的指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对《关雎》的题解是“《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也是全书首篇。《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现代研究者多不信此说,认为是描写恋爱的作品。”

我认为古人置《关雎》为《诗经》之首篇,有深意,它吻合古代以礼治天下的思想,就是寄托于母仪天下的周后妃以德范天下的婚姻家庭。这样的编排目的一是明礼,正教化;二是有鼓励婚配,滋生人丁,促进生产的情感蕴寓其中。

一、“后妃之德”:明礼,正教化

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我们始想,刚从蒙昧中建立的帝国,虽是文明的始端,但很多需要建立的东西还未建立,广泛存在的原始婚姻形式与国家需要的规范稳定家庭单元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维护国家政权稳固的物资需求矛盾,恶劣的自然环境、极高的死亡率与人力资源需求矛盾,以及诸侯间、部族间因土地和奴隶争夺战事频繁,这些都不利于王权的巩固,周王室除了用战争,军队来建立和巩固王权外,还积极推崇能束缚个人私欲无限膨胀的法则——礼制,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汉谟拉比法典”,他们在全力否定商纣王的酷刑同时,倡导以“画地为牢”的宽松形式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所以思想上的教化成为礼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广泛流传的《诗经》就是“下以风刺上,上以风查政治得失”的桥梁。上层统治阶级也是有意的利用一些 “风”来明礼,正教化。《关雎》就是其中之一。汉代的《毛诗序》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从诗的主旨来看,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更不是“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诗经》<七月>)奴隶主贵族的强取豪夺。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同时它规范了婚礼的形式及内容。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萌动、“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思慕、到“琴瑟友之”的追求、最后以“钟鼓乐之”隆重而热烈场面迎娶,符合礼制,更有益于改变部分地方仍残留的原始群居杂交的落后婚姻形式,使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更趋于稳定,有利于周王国政权的巩固。所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故史官和乐师就把这份功寄托到分担着后勤,家政内外的周帝国王妃身上,选取这首吟咏正规爱情,婚庆仪式的民歌为“风之始”来教化天下。

和西方相比较,中国的宗教产生比较晚,老庄之道只能说是一种文化思想,借助了浪漫手法来表现,不是宗教。而宗教的主要功能是从道德伦理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没有产生宗教,要想束缚人无限膨胀的私欲这就只能依赖政府了。而西周时期反对酷刑提倡文治,所以能广泛流传,收束人心的只有民间歌谣了,所以《诗》便成了教化民众的最佳首选了。正因如此,西方中世纪的发展史都集结在对宗教教条的反抗斗争上,西方人的宗教情结是虔诚的体现在对情欲的压制上,东方则贯穿始终的是反对封建家长专权制,才能有人性的自由,情欲的施放。

从诗的来源和形式分析,也可以发现诗是经过加工整理的,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解释:“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周礼》言象胥属官为“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象胥类似后世的翻译,能雅训语言。他们将各地风歌收集起来,交由行人主持润色。孔子曾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关雎”是诗歌,韵是诗歌之魂, 关于“关雎”篇的押韵形式,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关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三章中的押韵形式是:第一章中为一二四句押鸠洲求;二章中二四句押流求,六八句押服侧;三章中一二四句押菜采友,六八句押芼乐。以上共有韵字12个,其中第一章中的鸠、洲、逑押幽韵;第二章中的流、求押幽韵,服、侧押职韵;第三章中的菜、采、友押之韵。芼字明钮属幽韵、乐字来钮属药韵,明来二字为邻钮,可通借。幽药二韵可旁对转,故芼、乐二字同韵。所表现出来的两个特点:即语言多以开口呼和齐齿呼成音为字;押韵字多为阴声韵字,是人类语言产生最初的基本发音形态。也是《诗经》的押韵范本,其后的“周南”11首诗,“召南”14首诗,全部吻合以上的特点。不难看出,这就是民间歌谣被采到朝廷之中,诗官根据执政者的要求而给予加工,采用“兴”的手法,使以下的由恋到结合的过程变得“合理”,“合理”的阐释是用自然之中鸟儿的成双成对,交颈和鸣来启示周王朝的子民,鸟成双,交相鸣与君子逑淑女同出一辙,合乎礼,合乎自然。因为最初的人类都是师法自然的。这说明,《关雎》之所以放在首篇,是周王室采之于民,由专职乐师予以加工后,又施之于民,起到明礼,教化民众的功用。所以,朱熹又在《诗卷第一·国风一》中说,“旧说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

二、鼓励婚配,滋生人丁,生产强国

西周建立初期,人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仍是生存矛盾,面对自然这个强大无比的对手,人们仍然是弱小无助的,还有部族之间的争斗,这些都依赖人类社会的团结,协作,就是集团作战,这就需要一个基本因素,就是部族成员的多寡,人口众多是取胜的关键。例如,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传说,实质是部落战争,其中,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这八十一的数字就是古人渴求人丁兴旺的直接体现。因此,周王室无论在生产生活,还是部落的争强示威,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鼓励婚配,滋生人丁,促进生产,稳定社会,巩固国防是周王室首要的工作。首先,极低的生产力需求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劳动产品供给周王室国家机器的运转。其二,恶劣的环境、横行的疾疫、极低的医疗水平、过高的死亡率也要求以更高的繁殖率来补偿,西周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人力资源的缺乏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再者,国家机器的运转也对人力资源提出了要求,周王朝的版图已经十分辽阔,巩固边防,治理内乱,筑渠修路都需要人力。周发动有记载的战争有18次,主要是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事,没有记载的诸侯争霸,国都建设,筑路修渠,奴隶主的陵墓寝宫建造等等,都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才能完成,故此,《关雎》才选择鸟儿作兴,因为鱼鸟是多子多育的象征,以赞赏的口吻鼓励青年男女早婚早嫁,并祝愿他们能多生优生,以致在《诗经》其他的篇幅中,不停地咏叹妇女们采摘车前的热烈场面,因为生殖崇拜是关系当时国计民生的关系大事,所以才有周乐师借后妃之口谕,把《关雎》置于首篇。近代学者观点似嫌简单化,未能深究远古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需求,还是更接近诗之源头的毛氏说更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克峰.《上古谏诤传统、献诗、采诗制度与诗歌讽谏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12:《关雎》改写

在小河的`对岸的草丛内传出斑鸠的叫声,我举目向河对岸望去,再次看见了美丽迷人的她

她秀丽的面容,乌黑发亮的秀发,婀娜的身姿,处处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我的心急促的跳着,感觉整个世界里只有我和她二人,她弯着腰,伸手采摘着荇菜,动作娴熟而优雅,芊芊细手,仿佛她就是我的梦中情人一般,美丽的可以让人窒息。

她抬起了头,望着温和的太阳,柔和温暖的阳光照在了她的身上,我看见她那灿烂的笑容,我也跟着笑了起来。傍晚回家,在梦里都是遇到她的场景,如此的甜蜜、幸福,我多希望永远都不要醒来,醒来睡去全是她的身影,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喜悦,一切烦恼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我再次来到小河边,她依然在对岸用娴熟的手法采摘着荇菜茎,我多想与她交谈啊,当我试图与她对话时,她委婉地拒绝了我,我回到家,内心被失落感占据,伤心、无望等情绪迎面袭来,就这样持续了几个夜晚。

我鼓起勇气,来到了这个令我失落的小河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对岸采着荇菜,我解下了系在背后的瑶琴,为自己弹一首悲痛的曲子,本想宣泄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之情,却难以压抑爱慕的情绪,我叹气道:是时候该离去了。

谁知这时,那位让我朝思暮想的姑娘竟主动的与我谈话,她笑着问我:“公子,可否再弹一首曲子?”我的内心抑制住了激动感,回答道:“请姑娘赐教。”

在此以后,在黄昏之时,我便会坐在湖边,为她弹奏一曲又一曲美妙的旋律,她也渐渐的跟着旋律欢声歌唱。曲子优美的旋律与她美妙的歌声,回荡在湖面、森林之中。我无意间发现,这里比以往来的时候更加美丽。

篇13:关雎改写作文

忽高忽低,连绵起伏的荇菜,被少女亲手捞取,君子愿做那荇菜,只为触碰你在船左右交替的玉手似水般温柔的少女呐,你是君子夙夜想追求的人儿。

却得不到,叹息半也无用,只能或睡或醒回忆少女朦胧的倩影。悠长的思念无时无刻抨击君子已破碎的心灵,翻来覆去不想入眠看那夜光,只想你。

还看见那随风摆舞的荇菜,享受着被你采摘那般仙遇,貌似羞花的少女呐,我想抚琴只求与你亲近。

篇14:关雎改写作文

我日日夜夜都在想她,无论白昼还是黑夜,无论睡时还是清醒,那一抹清丽的身影挥之不去,那悠悠情思、绵绵愁绪使我翻来覆去难以成眠,带着我在梦中依旧找到了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她采摘挑拣,我已想到我们琴瑟和鸣,夫妻情深,我会敲钟击鼓把她迎娶回来的。可这终究是一场梦,外面锣鼓喧天,我唤来小二问他为何,他望向窗外:客官,您刚来不久,人生地不熟,这是河那岸也是这附近最美丽的女子大婚之时啊。

★ 改写古诗《村居》作文

★ 《村居》古诗改写作文450字

★ 改写古诗《清平乐 村居》

★ 古诗《示儿》改写

★ 改写白鹭作文300字

★ 《智子疑邻》改写300字

★ 关雎教案

★ 关雎课件

★ 诗经 关雎

篇15:浅析《周南·关雎》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关雎 表现方式 音乐美 意境

《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作为国风中的名篇,《关雎》能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传唱的爱情名诗,除了其传达的情感真挚,也与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密切相关。《诗经》在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都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关雎》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些方面的特点。以下,从语言风格、音乐美、意境构筑三方面对《关雎》的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分析。

一、语言质朴直白

真挚的情感最是动人,而自然而然的表达往往最能直击人心,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与后来文人诗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同,早期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受到伦理道德的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思想是朴素简单的,因而所用的语言也是简单、直接的。《关雎》作为古代先民爱情表达方式的代表之作,描写了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女子,为她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强烈的爱慕之情,现实中求之不得,在臆想中对女子的一系列追求过程。从描写女子采集荇菜到表达喜爱之情,通篇采用了质朴直白的语言,用语典雅而不乖张,围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发男子对采集女子的喜爱之情,如儿童般纯洁天真,毫无亵渎之感。孔子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语言的音乐美

《诗经》中绝大多数的诗篇都可配乐而唱,这就要求语言要有韵律,适于歌唱。《关雎》从以下三方面表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一)平仄用韵

《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其用韵方式对我国格律诗的定格有重要的影响。

《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顾炎武认为:“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者,《关雎》之首章是也。”1《关雎》作为一首押韵诗,第一句:鸠、洲、逑,属幽部;第二句:流、求,属幽部;第三句:得、服、侧,属职部;第四句:采、友,属之部;第五句:芼,宵部,乐,药部,宵药合韵。

古体诗相较近体诗在用韵方面比较自由。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要求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所有的韵脚必须来自平水韵的同一个标目,否则就是出韵,而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换韵。《关雎》比起音节上变化的美感更注重情感的流露,在用韵时不拘于泥,灵活变化,根据事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需要自由用词,而正是这种得到情感浸染的语言才使诗歌灵动飞扬,自然饱满。

本诗句内平仄交错,上句尾字和下句首字平仄相对。平声字发音过程音高变化平缓或不变,发音时间较长;仄声字音高变化较剧烈,发音时间较短。这种高低起伏长短不同的平仄变化使得诗歌句内和韵脚既整齐和谐又参差错落,诵读起来韵律和谐、声情并茂。

(二)双声叠韵、形容词的运用

双声叠韵是诗经中常用的用于摹声摹形的用词方式,用于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的生动性。在《关雎》中,双声词有如:“参差”描写荇菜的长短不齐、“辗转”描摹君子相思痛苦难耐之状;叠韵词有如:“窈窕”形象刻画女子形体的动态美;双声叠韵词“关关”则摹拟雎鸠的叫声,形象逼真。

清人李重华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2而褚斌杰在《诗经》与楚辞中也指出双声叠韵最初就是取自动作音响的谐音。3《关雎》中双声叠韵词将诗中意象的特征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语音的叠复也使得唱诵时朗朗上口。

(三)重章复唱的章法形式与关键动词的变换

《诗经》中的诗多是口头唱诵,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关雎》中第二、四、五句句式相同,只是将其中的动词“流、采、芼”改换,从而将采摘荇菜的动作画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同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中对“窈窕淑女”的反复描写和君子臆想的加深有利于渲染情境,一步步深化君子情感的抒发,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便于诗歌记忆和传诵,这也是《关雎》千百年来广为人知和传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意境构筑

《关雎》选择了水为背景。据文献统计,《诗经》“国风”中写到水意象的诗作共有四十多篇,有关婚恋的就有三十多篇,可以说水糅合了爱恨情仇,是承载情感的载体和背景。比如《邶风?谷风》、《卫风?氓》两首诗弃妇诗讲诉新婚前后欢愉的场面是发生在淇水漯河之畔的;《秦风?蒹葭》中所思念的伊人存在于水雾之境,为河所阻等等。而《关雎》,“在河之洲”中,“关关雎鸠”从听觉上引入情境,“参差荇菜”在水中飘摇和“窈窕淑女”左右采摘的描写则从视觉上描绘场景,将人带入君子“好逑”的情境中。

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窈窕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第二章描写女子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君子对女子日思夜想;第三章写君子对女子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相思之苦;第四、五章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和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弹奏琴瑟来亲近她,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雎鸠鸣叫、荇菜飘摇、淑女采摘都是实景,而君子的联想、幻想则是虚景。在描写实景中穿插男子充满期待的想象,虚实结合,达到情境和谐的效果。

综上所述,《关雎》以其真挚的情感内涵及和谐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它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艺术美不是单方面的,表现方式、平仄用韵、双声叠韵和重章叠句的运用、意境构筑和情感深化都是重要的构成因素。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

[2] 洪湛候《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3]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陈铁镔《诗经解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5]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版。

[6] 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

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

顾炎武《日知录?古诗用韵之法》。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5页。

篇16:把关雎改写成情书

悠游的水鸟扬起,带走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风的方向,在水上吹动的涟漪。

牵动我的心弦,想要穿过这河。

告诉我远方的你,所有的心事。

心有线线牵,只为与你化茧成蝶。

水中静淌的荇菜,没有指纹的手掌。

在风中流浪,多想飞到你身边,却怎么也学不会飞翔。

最想看到的是你的笑容,只为你而执着。

看不清你简简单单的美,泪模糊了我的眼。

天上人间两两茫茫,愁断肠。

你是我整个夜晚,知道曙光带来阳光。

现在我才明白,期待也是一种未来。

就算路没了尽头,信心变成信仰,此情不挽。

萋萋荇草多似锦,看不清自己的摸样,

在没有你的世界,早已忘了我是谁。

真的想要能够给你勇气。

多渴望能在你身边陪伴着你。

彼此打开心扉,你是我不可取代的一切。

上红楼,交杯酒,执子之手,看人间繁华。

真的希望你能永远快乐。

上一篇:大客户销售技巧与策略下一篇:眷恋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