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路工人先进事迹

2024-04-24

养路工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

篇1:养路工人先进事迹

高志奎,男,1951年10月出生,汉族,1970年3月参加工作在蛟河县乌林公社,1978年4月调入沈阳军区后勤部十二工地工作,1981年10月调入蛟河县公路管理段,1974年4月入党,20xx年1月退休。

高志奎同志是蛟河市公路管理段机修车间电焊工人,近二十年来,他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工作不讲价钱,不计报酬。他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制作出的“回砂路刮”就有40多副,使用旧钢板有10多吨,电焊条2吨多。

当年,单位花1.2万元买一台公路除雪机,不适合砂石路上使用,他就制成一台“土造”的除雪机,很适用,成本才花20xx多元,这样他就一连制做出8台,基本满足了该市砂石路的除雪需要。

拖拉机拖车的“转盘磨”经行驶颠簸后,机器易损坏,全段有22台这样的拖车,坏一台,他就用自己设计的新结构改造一台,现已改造了9台。一台改造费200多元,可节省此部位的修理费上千元。他还为单位下属经济实体制成一台“水泥制管机”、一台“水泥搅拌机”,这两台机器可为单位节约资金10余万元。

20xx年,公路段采石场的维修工作多而繁重。大家都知道,如果石子中的粉尘大,就会降低产品的价格,而且也不符合用料标准。而该段采石场恰恰就出现了此问题,高志奎主动担起了改造机器的任务,将粉尘吹风机设置到了石子下降经过处,此做法大大减少了石子中的粉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0xx年4月份,该段桥涵维修队一台汽车发生故障,司机找到高志奎时已近中午,高志奎二话没说,拿起焊枪就开始操作,由于着急,零件没装牢,一根铁棒飞了出去,恰好打在高志奎的脸上,眼睛上方划出个大口子,鼻梁骨骨折,伤口涌出许多血,同志们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包扎,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可他说什么也不干,一是怕影响工作,二是怕单位花钱,同志们都强不过他,进行简单处置后,他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还是经领导再三劝说,他才回家休息,可没过两天,他又上班了。

20xx年他看到冬季拖拉机除雪时,驾驶室内气温很低,他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将拖拉机排气管改变走向,让排气管从驾驶室司机脚旁通过,此举解决了司机驾驶取暖问题,大大改善了司机驾驶室操作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高志奎同志为蛟河市公路管理段技术革新节创资金37万元。

高志奎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薄名利。1989年7月22日蛟河发生特大洪水,在抢修302国道桥梁时,他三次路过泡在洪水中的哥哥家门而没有去探望一下。公路管理段盖起第一栋职工家属楼,领导班子集体批准,不要他的集资款,分给他一套住房。几次给他,他都没有要。妻子患心脏病,到100公里外的吉林去住院治疗了42天,他四次看望,都是利用休息日,没请一天假,没耽误一天工作。他为单位制成水泥搅拌机和制管机,单位里奖励他奖金他不要;下道班补助费他不要;生活补助费和职工自愿为他捐款他都不要;技术竞赛他获得了300元奖励,他也买了两把工作用的精密卡尺。

几年来,先后获得吉林公路运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金桥奖;1996年被评为吉林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全国交通系统学习包起帆标兵;1998年荣获全国劳动技术能手、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199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被吉林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篇2:养路工人先进事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xx,是xx县xx乡公路管理科的一名职员。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几年的公路养护中,我把全部的心血、汗水都倾洒在所热爱的公路事业上,作为一名年轻的公路养护人,我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我的业绩突出,近年来一直受到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被xx县交通局评为先进个人,下面是我的点滴先进事迹材料:

1.具有心在路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爱岗敬业,时刻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公路养护工作,扎实苦干,确保大广高速公路的畅通。刚来到单位时,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由于我的业绩突出,领导委派我担任车队的小队长,负责xx西片的道路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将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新的工作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道班工作中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完善的工作、考勤、学习、机具等管理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约束、规范道班工人的行为。由于我认真贯彻全面养护的精神,我管理的片区路容大为改观,好路率连续几年在90%以上。

大广高速的正常通车,车流量明显加大,这无疑给我们路段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xx收费站是大广高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处下衔接黑龙江省大庆市,上接双辽、风华方向。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省公路管理人的形象。我带领班组成员,栽花除草,保持路面的整洁,给过往旅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2.舍家忘己,现身公路的奉献精神

大家都知道,公路养护是个辛苦的工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资又低,社会上没人愿意参加这项工作。但我干一行爱一行,执着于公路养护事业。

妻子深深地为我的敬岗爱业精神所感动,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我一心扑在养路事业上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我夜以继日地在公路上巡查,掌握所管路段的路况变化情况,及时处理险情。

我家住在大石村的柏油路边,由于建房时间比较早,地基很低,遇到大雨天气,积水经常涌到院子里。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日突降大雨,我和妻子正在全力排水,单位来电话说在收费站北五公里处舍字井路段的路肩坍塌。我二话没说,扔下家中的事情来到单位,与同事们一起火速赶往出事地点,早一分钟感到,国家财产就少蒙受一点损失,晚一分钟,都是对养护工作的亵渎,大家齐心合力,及时排除了险情。等我回到家里,房间中早已灌满了水,许多东西被水浸湿,一片狼藉。虽然家里的东西有些损失,但我和妻子的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几年来,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今年清明节,在外地上班的女儿特地回来扫墓,家里人难得有一次团圆的机会,妻子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宴。饭菜摆在桌上,还没等拿起碗筷,单位同事打电话说,有一台小解放车机油底壳进水,急需修理,否则影响正常工作。我马上赶到单位,拆卸安装了几个小时,排除了故障。

回到家里,满桌的饭菜都变得冰凉,望着女儿失望的眼神,我的心理也很愧疚。在单位我是好同志,在家里,我确实没尽到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既然爱上了养路护路这一行,我别无选择。

3.心怀同志,相互帮助的高尚品德。

大家都说我给予家里人的太少,给予别人的却很多。由于我对工作投入的极大热情和全部心血,不仅在单位同事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而且感化和激励在我们单位,许多同事都家住在松原,一个星期才能回去一次。我经常把他们换洗的衣服拿回家洗净熨平,让他们穿在身上暖在心理。

有一次,单位开翻斗车的司机老吴得了重感冒,我几次往返单位和村子之间,为他抓药、请医生,看着他打点滴。我怕单位食堂的饭菜不合乎他的口味,特意让妻子包了混沌,熬了鸡汤拿到他床前。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老吴的身体很快恢复。老吴家虽然在外地,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兄弟般的情谊。

在工作之余,我努力学习各种车辆的驾驶、修理知识。遇到小毛病自己就能处理,这样,为单位减少了许多修理方面的开支。今年雨季,多出路肩出现缺口,我把自己家的四轮车开到单位拉土,为单位节省了几千元的雇车费用。同时,我把学到的驾驶、修理的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在单位掀起互帮互学的热潮。

篇3:养路工人先进事迹

从目前公路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职工素质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各个方面得到不断加强和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参差不齐,许多职工未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技能上安于现状。这种惰性和陈旧思想影响了职工素质的提高,长此以往将影响公路的改革和发展。因此,要使公路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职工的技能素质。

1 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企业是经济实体,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企业要抓好职工的文化、技术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最积极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来实现。就公路部门来说,公路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促进公路人的发展。随着公路的发展和档次的升级,平整清洁、绿化美观、行车舒畅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公路文化。因此,在公路职工中实施素质工程是推进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2 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是当代公路人的迫切愿望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知识、科技、信息等因素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更新观念的动力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求学、求知的欲望越来越迫切,公路职工刻苦学习、自觉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为实施提高职工技能素质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是保障职工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引导职工提高技能素质,为职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是增加职工收入、从根本上保障职工利益的主要手段。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容易被市场发展所淘汰。企业职工只有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充实自己,通过技能储备,才能增强本领。

4 融水苗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职工技能素质现状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集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计划经济时代,融水苗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管理和养护的公路全部为盘山沙石公路,公路等级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公路人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融水公路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县内四通八达的公路经过拓宽和延伸改造,75%以上的公路实现了“黑色化”,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受公路行业特点的影响,融水苗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管理和养护的210 km公路点多、线长、面广,涉及人员较多且分散。融水苗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职工个人技能素质主要表现出以下5个特点。

(1)全局85名职工中有58%的养路工直接从事公路生产养护工作,路面作业时间比较长,工作劳动强度大,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专业技术不强,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养护站及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学习精力不够充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技能素质的提高。据调查,该局职工中大专、中专以上学历11人,占职工总数的13%;高中学历6人,占职工总数的7%;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有68人,占职工总数的79%。广大职工多数来自沿线农村的小学毕业生,他们一直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日常养护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铁铲和扫把,文化程度很低导致绝大部分一线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强。

(2)知识体系单一,难以适应公路发展的需要。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单一的养护体制使职工只掌握了简单的养护知识,很少涉及管理方面的知识。部分学历较高的职工,实际能力与技术水平不符,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员工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不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3)机关与基层、操作岗位与管理岗位设置不平衡。缺乏一线技术人员;一线职工参与学习的机会少,而机关管理人员学习条件、外培机会相对优越。

(4)职工学习业务技能积极性不够高。有的职工只满足于能干活,缺少提高技能、更新知识的欲望;有的职工宁可干活也不愿意参加学习培训;有的职工不注重学习效果,只为拿证书而学习。生产和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使一些职工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5)职工业务技能学习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的学习培训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生产工作结合不紧密。有的职工虽然参加培训却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不佳。由于职工文化水平较低,在技能培训中对一些基本理论难以完全理解和消化,培训过程出现听不懂、记不住、跟不上的现象。

5 切实提高山区养路职工技能素质水平

(1)要提高山区养路职工的整体技能素质,必须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黄泥拌沙石补坑槽,而是大量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实践与运用。针对山区公路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准确选择路径、科学铺设路面、合理设置险段安全防护设施和加强复杂路段管理等方面,都要求公路职工切实运用好科技知识。因此,必须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丰富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个人素质真正适应公路事业发展的要求。

(2)提高职工技能素质,必须更新观念,以适应公路的发展要求。公路要发展,职工素质要提高,观念的更新十分重要。基层公路职工必须从过去计划经济的陈旧思想中解脱出来,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的分配观念,树立靠自身能力参与竞争的新观念,充分认识素质低对自身、对公路改革与发展的不利,立足岗位努力成才,激励自己不断进取,激发自身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岗位练兵氛围。

(3)建立和完善职工素质培训制度,确保职工素质培训教育的落实。在职工技能培训教育中,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以制度来保证职工素质培训教育的落实。运用有效载体,搭建学习平台。针对山区公路点多、面广和职工流动分散的特点,运用放录像、读书会、交流会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分不同工种、不同对象集中对职工的科学文化、职业技能知识等进行分期、分批培训。要健全激励机制,将职工劳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劳动成果与物质利益挂钩,使在业务中涌现出来的优胜者、先进者得到实惠。

(4)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合理化建议活动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和实施过程是职工提高业务水平和汇集群众智慧的过程。合理化建议活动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克服重征集轻实施的倾向,坚持与单位生产效益相结合。

(5)创造条件,鼓励职工自学成才。自学是职工提高技能的有效途径,是职工普遍提高文化和技能水平的主要方法,是培养职工队伍良好精神风貌的有力措施。因此,应鼓励广大职工根据单位目标、需求,结合个人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自学成才,从而改变过去只靠培训这一唯一途径的被动局面。

6 对提高公路职工技能素质的体会和探索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为改变职工技能水平较低的状况,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在提高职工技能素质的工作中管理人员深刻体会到,造就一支技能型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抱着科学和以人为本的态度积极认真地探索。

(1)让职工在工作中看到与他人的差距,带着解决问题和不被淘汰的强烈愿望,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技能,让职工明确为什么要学技能。2009年上半年,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养护站职工在新一轮双向选择重组中,有一位女职工谁也不愿跟她组合,该局工会发挥桥梁作用,想方设法帮助其与其他员工组合的同时,与该女职工共同分析原因,让她明白了技能素质相对较低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例如不会使用除草机械,不会记考勤),并为其制订学习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该女职工的技能得到快速提高,在2010年的重组中顺利组合。我们就是通过许多事例来引导职工,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只要有过硬的技能本领,就不怕没出路,激发职工学习技能的自觉性。

(2)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恰当的学习途径,能使培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路职工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但要勤于动手,也要勤于动脑。例如,江口养护站职工经过细心观察,针对山区雨水多的特点,提出用除草剂去除路肩草作业不适应山区公路养护,应改为用割草机割长草,既能除草又能确保路肩泥土不流失。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局养护股的支持,全站职工经过摸索,总结出一套有效去除路肩草的做法,既能稳固路肩有利于行车安全,又能美化路容和保护环境。

(3)提高职工技能要扎扎实实从技能培训做起。要针对公路养护和其他工种技术工人的实际情况,以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生产操作技能、改善技术结构为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对中、青年技术工人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新的技能及知识,逐步适应新形势下养护工作的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公路常出现各式各样的损坏,不同的损坏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与相应的工种。例如,修复一处损坏的涵洞、挡墙,需要泥工、石匠等工种相互配合。从2008年起,融水苗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开展了单项技能培训活动,包括开展挡土墙砌筑、路面养护、沥青洒布与养路机械操作等培训活动,目的是促进职工熟练掌握公路养护的基本生产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4)逐步深化“学本领、讲效益”活动,职工不但具有“一专”技能,而且要向“多能”转变,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养护站通常要对外雇请人员进行水毁路基修复、水沟砌体等施工,既增加生产成本,又经常因雇请不到人员而耽误工期,经过技能培训,如今基本能够实现职工自行承担施工任务。2009年6月,在通往贝江景区施工筋混凝土安全防撞墙的任务中,景区路段盘山险道、弯急坡陡且车辆多,在该路段施工的所有机械、材料都不允许事先堆放在路面上,必须随用随调,以确保公路安全畅通。荣获广西交通系统先进个人的凡日伟同志既是四合养护站站长,又是沥青洒布操作手,他能砌石,懂得钢筋制作安装,善于泥水活。在他的带领下,全站职工从模板安装到钢筋加工绑扎,施工过程井然有序,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文明施工赢得了过往游客的称赞。贝江景区防撞墙工程经过严格检查验收,被确认为合格工程,还为工程节约近6.5%的造价。

篇4:养路工人个人事迹

田宜楷是一名普通的养护工人,他爱他的老婆,爱他的女儿,爱那并不富裕却温馨的家。可一年365天,很多时候,他都要陪着他爱着的公路,只有看着它,陪着它,他才踏实,因为它的平坦、干净、整洁、畅通,能使更多的家庭变得更温馨。

杨九道班,承担县道合牛路杨九段24公路和乡道14公路的养护任务。20xx年成立杨九道班的时候,田宜楷工作勤快,公路养护技术全面,清扫路面、挖排水沟、填补坑洼,他样样都做,被同事们推荐为道班班长。当时合牛路刚新建,乡道还是沙土路,养护任务繁重。他一天得走10多公里,每次上路回来衣服上布满了一层厚厚的尘土,都看不出衣服原来的颜色了。”田宜楷说,那时的护路工作真的是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

随着经济的发展,车的数量比过去翻了好几番,公路养护的任务更加繁重。大部分沙石路改造成水泥路,但刚刚清扫过的路面,很容易就让装载煤炭、水泥、石头等运输车污染了,路面经常会掉有石块、水泥粉尘。公路养护工要经常在路上巡查,一旦发现路上有大石头就要及时清走,避免埋下安全隐患。

20xx年6月,合牛路杨九段遭受暴雨冲刷,山坡坍塌的土掉到路面。当日下午6时许,田宜楷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安排工人到现场清路障,同时向上级汇报并请求增援。当时雨势很大,养护工人在坍塌路段两边设置警示牌让车辆改道绕行后,立刻清理现场,直到当天晚上11时,抢通了一条小通道,让小车可以通行,当时回到家已经是凌晨1点时许,简单洗了澡吃个饭,累得倒头就睡,次日凌晨5时许,他们又上路继续清理路面。

“工作辛苦倒没什么,但被人看不起有时挺难受的。”田宜楷说,当养路工常常会受气。有一天清晨7时,养护工人都在路上忙碌开来了。他在路面清扫,一个开小车的男子故意在他前面停了停,打开车窗,往他的方向吐口痰,扬长而去。还有一次,他清扫路肩,不小心把路肩的一块石头扫进旁边的池塘。池塘的主人就大声骂道:“你长眼睛没?快把石头给我捞出来!”“你的池塘那么大,我怎么把石头打捞上来啊?”田宜楷说。但池塘的主人就是得理不饶人,非要田宜楷从池塘里把石头打捞上来,不停怒骂。田宜楷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宿舍,萌生了辞职的念头。但冷静后想想,干哪一行都不容易,都会受气,只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自己就行。“有时要有阿q精神。”田宜楷说。

一直以来,“工人”这两个字就使他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他是个不懂文化的人,看不懂什么芭蕾舞,也不知道谁是巴尔扎克、谁是莎士比亚,但在这修修补补的岁月里,他开始了和公路对话,铲铲填填的日子也使他认识了石子和砂。

篇5:养路工人个人总结

那时候,道班工人养路的运输工具是手推车和马车,有的道班连马车都没有,上路生产靠的是两条腿走路——被我们戏称为“11号无轮大卡车”。比如我在关宾道班9公里处,养护大理县境的19公里砂石路,没有马车,出工和收工都得走10公里远,还要扛着锄头十字镐大锤等生产工具。当时我小小的年纪,瘦弱的身体,每天收工回到道班,都是饥肠咕噜脚打飘。后来,道班有了马车,出、收工能坐上马车,几个小青年高兴得一路风光一路歌,对兼马车驾驶员的班长更是捧得个不行,生怕哪天班长一不高兴,让我们坐不上马车。想不到,有一次马惊出事,班长被马车碾断几根肋骨,开膛破肚缝了几十针,我们又只好重新走路上下班。

下关养护段收编了在西洱河畔的藏族运输社后,马车多了,班班都有。我们养路人组成的“剧团”还乘坐两辆马拉的“专车”,组成“马车剧团”,到道班和各县去演出,大受欢迎。

上世纪70年代中叶,省公路管理局开始推广小型养路机具。如手扶拖拉机、春城牌小翻斗车等。道班工人既拿它当生产、运输工具,又当出、收工的运输车辆。小小的手扶拖拉机和翻斗车上挤满了养路人,有时人多,连翻斗中都蹲上几个人,那时都知道这样不安全,然而,有了翻斗车,谁还想去乘“11轮大卡车”呢?

我在漾濞林校道班当记录员时,当时的县革委会奖励给道班一台手扶式拖拉机,我猜想我要当上人人羡慕的机手了,殊不知,段领导把拖拉机调到下关机修班,让我的愿望落了空。那时候的养路机具技术质量较差,手扶拖拉机和我们喊的“蹦蹦车”出事的还真不少,有许多养路工就被这些简陋的运输工具葬送了年轻的生命。后来上级三令五申,禁止小翻斗车载人,走路上班又成为养路工的家常便饭,在边远支线上养路的工人,又只好重走“长征路”了。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云南的养路工。养路生产经济责任制的落实,一方面把养路职工的心拴在了路上,另一方面也为养路工增加了收入。一些养路职工买了单车,上路生产很方便,养护段抓横向经济有了点钱,便为一线职工配发了交通工具———自行车,这就形成了云南养路战线颇具特色的公路景致:“道班武工队”———也就是道班单车队。后来,年轻一代的养路工嫌单车“低档”,群体买摩托车上路,让沿途群众见识了当代养路工的风采。单车和摩托成为养路人的代步工具,是时代的进步、养路人的幸福。但在现代化交通的条件下也存在着不安全隐患,如我们这支队伍中的先进人物、三塔道班班长杨云斌及几位年轻的路政员,就在一起公路交通事故中不幸丧生。

上世纪90年代,我省公路事业蒸蒸日上,养路职工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小型汽车取代了单车摩托,成为养路人上路生产的交通工具。

回想当年,我参加下关段年终检查,从下关走到顺濞桥,历时3天的路程;第一次参加总段检查,坐在小道奇货车车厢上,下雨坐前排挡水,天晴坐后排挡灰,行程26天的艰辛历程,让我深深地感到,养路人留在公路上的脚步声,曾是那样沉重和悠远。

进入21世纪,云南养路工扬眉吐气,步子迈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自信。省公路局“12435”的发展思路,大理总段的“7171”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养路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站所、石料场、机化站的建设日新月异,一个站所管养的里程不再是10多公里而是30至50公里,甚至100多公里的大区域。养路职工上路生产需要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省公路局、总段和管理段的努力下,都实现了。如今,大站所有了面包车、小客车,甚至是高档的“依维柯”车,养路人靠“11轮大卡车”上路生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些养路人竟还养了家用代步车……

篇6:可敬的养路工人作文350字

今天是国庆节,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可惜天空不作美,半路上下起了大雨。我坐在客车里打瞌睡。忽然,客车猛地震了一下,我一下子就醒了过来。原来路上有一个大坑,客车的`轮胎现了进去。

怎么办?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公路前边出现了一群养路工人。他们正在那里填坑、铺路,一个个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开车的司机跑过去,向他们求助。他们二话没说,就走过来了。他们搬来石块,弄来泥土,用棍子把轮胎与地面之间敲开一点空隙,马上把石块填进去。他们一边干,一边高声喊:“一-----二-----三!”这样干了几次,车轮终于从坑里推出来了。司机心里十分高兴,对那些工人又是递烟,又是连声感谢。

车子终于开动了,车厢里不时传来人们对养路工人的赞叹声。

篇7:养路工人先进事迹

1 资料和方法

以1980~2009年龙岩市公路养路工人10次职业性普查中的X射线胸片检查及诊断档案作为分析资料, 复核职业史, 增补、归类资料,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发病情况

1980~2009年对677名养路工人进行的10次普查, 合计体检6 617人次, 累计检出新发Ⅰ期矽肺患者90例, 男性87例, 女性3例, 平均检出率为1.36%;发病年龄为 (50.25±9.57) 岁, 最小的35.0岁, 最大的75.75岁;发病工龄为 (23.07±8.19) 年, 最短的3.0年, 最长的34.5年。矽肺合并肺结核123例, 平均合并率为1.86%;90例新发矽肺患者中合并肺结核的7例, 占7.78%。I期晋级Ⅱ期13例;死亡17例, 病死率为18.89%。各年普查情况, 见表1。

2.2 不同年代接尘者矽肺发病情况1980~2009年

的10次普查中实际调查677名养路工人, 30年间新发矽肺90例, 发病率为13.29%。其中, 1979年以前开始接尘者矽肺发病率为19.71% (69/350) , 高于开始接尘时间为1980~1989年和1990年以后者,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4, P<0.01;χ2=28.31, P<0.01) ;发病时年龄为 (51.93±9.88) 岁, 与1980~1989年和1990年以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3, P<0.01;t=21.55, P<0.01) ;发病时间工龄为 (24.44±9.14) 年, 与1980~1989年和1990年以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0, P<0.01;t=16.80, P<0.01) 。见表2。

3 讨论

1980~2009年龙岩市公路局养路工人中检出矽肺90例, 平均检出率为1.36%, 略高于本市1980~2004年的平均检出率1.18%[1]。矽肺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0.25岁, 与本市1980~2004年王治国报道的 (50.6±8.3) 岁相近[1];平均发病工龄23.07年, 与孙国庆报道的23.0年[2]和郑宗展报道的23.52年[3]相近, 低于肖方威等报道的平均29.9年[4]。

资料分析结果, 矽肺患者的发病年龄和发病工龄, 1980年以后开始接尘的养路工均较1979年以前开始接尘者有所提早。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责任包干后, 有关部门为了完成任务, 忽视防尘措施;养路工人为了增加收入, 作业时不重视个人防护。

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龙岩市养路工人作业环境存在着严重的尘肺危害, 有关部门在继续改善路况的同时, 应加强健康教育, 指导工人针对不同路况, 采取洒水作业, 配戴防尘口罩, 避开车流高峰, 尽量在上风向作业等防尘措施, 控制或降低粉尘的危害;要定期对养路工人 (包括退休工人) 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以便尽早发现矽肺患者, 及早治疗;对已经确诊的矽肺患者, 要做好随访观察, 发现并治疗肺结核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养路工人矽肺发病25年跟踪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3) :25-26.

[2]孙国庆.公路养路工人职业危害状况分析[J].交通医学, 1997, 11 (2) :256-257.

[3]郑宗展.砂土养路工人健康调查[J].劳动医学, 1996, 13 (1) :35-37.

篇8:女养路工先进事迹

雷艳红同志1997年参加工作,她八年如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公路养护工作,细心地呵护着自己管养的路段,就象公路上一颗不起眼的砂石,平凡、朴实,默默无闻。然而,就因她太象一颗砂石,对工作那么执着、认真,所以又是最令同事们敬佩的:在道班的考勤表中,无论在高坑道班、还是在十里道班,八年来,她的考勤在同事中出工出勤率是最高的;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她的身影如同定格在她管养的路段;她就象公路上一个流动的里程碑、一抹鲜红的方向标,让路过的司机朋友赏心悦目。

当养路工难,当个女养路工更难。养路工作是一项最苦最累的体力活,晴天是灰尘满面,夏天是蚊虫叮咬浑身是汗,雨天毫无遮挡,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这对男同志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一个女同志,难度可想而知,可她有股不服输的劲,从不向困难低头,凭着一颗赤诚的奉献精神,顽强地追求着自已的事业。在养护工作中,她虚心好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养护水平。每次分配工作都要求到最累最艰苦的地方去干,她说父亲也是养路工,自己本来就是农村出身,干体力活吃得消。每天工作下来,她的手常常磨出泡,泡又磨出了血,最后双手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而她从没有叫过一声苦,每次分配的任务她总是最先完成。

正是凭着对公路养护的朴素感情,这项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雷艳红同志一干就是八个春秋。

八年间,她娇弱的身躯不仅每天都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作为妻子、母亲,回到家后,她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她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坚持在9个小时以上,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然而她从未有人有过什么怨言,也从未有人向组织上提出过什么要求,雷艳红曾带病坚持上路作业,在烈日曝晒下晕在路边;曾在晚上下班骑车回家时把脚摔伤,却依旧带伤坚持上路;也曾在大雨中用双手搬石块、清淤泥、疏涵洞,一心一意排险整修公路而顾不上正发烧的女儿;别的女工每月有两天例假休息,可她从未主动休息过女工特有“假期”;特别是在农村“双抢”时节,她家的责任田全部丢给自己的丈夫打理……

人贵有恒。雷艳红同志上路准时、工作守时、干活踏实,八年来,从未有过迟到早退的情况,职工有口皆碑。一位新来分局的领导不相信,心想:现在哪有这么老实的职工?于是,特意坚持一个月时间,每天在上下班时间坐车从她管养的路段经过,连雨天也不放过。最后,不得不佩服地说:“这样的职工真难得,领导在不在场一个样!”

05年9月份,市电视台记者听说她的事迹后,前来采访她,特意躲在远处实地拍摄,看是不是事如其实、人如其闻。记者头顶烈日、汗流夹背地跟踪拍摄了两个多小时。镜头里的雷艳红同志不顾中午天气炎热,顶着烈日、在路面高达四、五十度的气温下连续清扫路面、清挖水沟,在没有同事在场的情况下,雷艳红同志中途只休息了五分钟,喝了一口自带的凉茶,其敬业精神着实让记者心服口服。她就是这样顶烈日、冒风雨,八年如一日在公路上锄、修、铲、扫,尽职尽责,细心地呵护着公路,甘愿充当“马路天使”。她说:“路要好,人要勤;养路工尽好职责,司机才行得安全。再说,工作上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啥!”普通的女工,高尚的情操,真实的镜头,朴实的语言,《烈日下的女养路工》专题节目在市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唤起了群众对养路工的深深理解之情。

篇9:公路站养路员先进个人事迹

初冬时节,我们在XX市平营线店子镇棘子嶂段见到了正在进行公路养护的尹秋芳。朴实憨厚、笑容可掬又不善言辞是尹秋芳留给我们的初步印象。对于养路工作的艰辛,59岁的尹秋芳苦中有乐,她表示干到70岁不是问题,将一直干到不能动为止。

29年坚守在公路上

尹秋芳自1986年担任XX分局大泽山公路站养路工,一直负责着平营路棘子嶂前后 两公里 的公路养护工作。“我们两口子都是农村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外出打工也是不现实的事。”尹秋芳告诉我们,“1986年,我老伴听说这边招养路工,就带着我一起过来报名了。”尹秋芳表示,因为公路养护耗时太长,眼看着家里糊口的7亩地就荒了,老伴只能选择回家种地。

据介绍,每位养路工大致都负责着 两公里 左右的养护范围,包括整边坡、垫路面、清扫路面及边坡除草等一系列的活,这些活干下来一天至少要花上五六个小时,而且越是下雨、下雪、刮风等恶劣天气,养护工作就越重要。为此,养

路工们每天都会花费时间对自己负责的路段进行整修,风雨不误。

“我家住在距离这边大约两公里的李家寨,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就骑自行车赶过来,忙的时候带着午饭和一天的水。累的时候,随便找个树荫,吃上几口东西,喝点水,稍作休息就不感觉累了。”尹秋芳笑着说,“既然领导把这两公里路交给我,我就得干好了。看着平整的路面,自己也有成就感。”

“家人支持,我干劲充足”

尹秋芳表示,自己能在这条路上一干这么多年,多亏了家人的支持。“今年,已经是我干的第29个年头了。说实话,养路工这份工作收入并不高,这两年才涨到每月700元,每天耗在这边的时间还很长,家里的活也干不了。”尹秋芳说:“地里的活全部都是老伴在做,家里的老人、孩子,我也只能晚上才照顾上。但是,老伴和孩子都很支持自己,因此,我也干劲充足。”

尹秋芳还告诉我们,孙女今年6岁了,自己照顾她的时间不多,多亏了孙女的姥姥平日照看着。“想想这些,我心里就会不舒服。”尹秋芳有些哽咽,“但一想起全家人都支持自己,我就又来了干劲。再说,自己每月挣点,贴补一下家用,也算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

我们了解到,尹秋芳之所以坚持公路养护29年,除了家人的支持,还源于她苦中作乐的良好心态。“现在这样的生活水平,每月700块的工资确实不算高。可这29年的公

路养护工作让我锻炼了一个好体格。”尹秋芳说,“想想别人健身还要花不少钱,我不但不用花钱,还有钱拿在手里,这不是很划算的事嘛!”

心声: “要一直干到不能动”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的养路工以男性为主,且平均年龄近70岁以上。“尹秋芳是我们站上仅有的两位女养路工之一,也是我们所有养路工中最年轻的一位。”大泽山公路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跟记者说,“因为养路工的工作周期长,待遇又不高,年轻人基本没人愿意干,这些养路工中年纪最大的一位都74岁了。”

篇10:优秀养路工责任敬业先进个人事迹

29日下午3时,**市殡仪馆内,老母妻儿来了,昔日的领导和同事来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了,素不相识的人们也来了。翠柏拥着鲜花依偎,泪水伴着哀乐奔流,“半百年华堪典范,一生奉献留英名”、“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一副副挽联,寄托了人们对**同志无限的崇敬与哀思。

一、勤奋的人总有机会得到认可

1958年,**出生在**山下一户普通的农家,小时候贫寒淳朴的农家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也成就了他胸怀坦荡、好学上进的品质。

1976年,高中毕业的**被推荐到**区水利站当了一名技术员,两年后,又被推荐到**道班,成了一名临时养路工。从此,这个农村孩子的人生就和脚下的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养路工赵继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道班,**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上路的,扫路面、清边沟、补坑槽,从不间断。会做的,他一声不吭主动做完;不会做的,他嘴不住口虚心求教。收工的时候,别人是工具一背,拔腿就走,而他总是留下来,先帮助还没有完成任务的工友把工作做完,再认真清理好现场,最后一个收工下班。由于**有文化,脑子活,工作又肯吃苦、肯用心,干起活来有章有法,加上他为人直率,乐意帮人,工友们都喜欢和他一起工作,听他拿主意,所以进步很快,时间不长身为临时工的他就赴了班长的岗位。

1984年农历正月初六,是道班工人报到上班的第一天,原孝感地区公路总段段长江朴生、**县公路段书记王清光等领导到基层道班调查走访。因为是新年,很多工人报到后就去继续走亲访友了,根本没想到总段领导这时候会下来检查工作。领导们跑了一大圈,一连在好几个道班都吃了“闭门羹”。当来到**道班时,同样是“铁将军”把大门,领导们很失望,正准备转身离开时,却发现门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如果有事请到后山找”。一行人将信将疑,悄悄地来到后山,远远地就看见**正带着全班工友挥锄舞锹,干得热火朝天,虽然在大冬天,虽然他们却都脱掉了棉衣,但一个个仍然汗流浃背,身边筛好的沙子、石料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

原来,**是想抓住公路养护的淡季空档,提前备好料子,以弥补养护资金的不足……得知情况后,领导们非常感动,当即通知**县所有基层道班负责人到**道班来开现场座谈会。会上,江段长对**道班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敬业精神大加赞赏,并号召全地区养护工人都来向**同志学习。

在任**道班班长期间,**每个星期都要对辖区的公路巡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经常和工友们一起加班加点。饿了,就啃几口干硬的馒头;渴了,就在附近的塘堰里捧几口水喝;天黑了看不清路面,就把马灯绑在板车上当路灯。有一次,他带领工人们筑路面磨耗层,一直干到深夜11点多钟,因为备好的材料用完了,整个工程仅剩十几米路面未铺,怎么办?再看工人们经过几天的连续奋战,人人早已疲惫不堪。他实在不忍心让大家再继续干下去,就对工人们说,剩下的等到明天再铺,你们都回去休息吧!然而,等工人们走远了,他却独自一人推着人力板车,连夜赶到十几公里外的**道班借来料子,在马灯微弱的照耀下,一个人铺完了剩余的路面。第二天一早,当工人们来到工地时,发现路面已全部完工,路边**正蜷缩在板车上睡得正香呢!

1986年,干了八个年头临时工的**终于被**县公路段录用为正式职工。此后,他先后被调到李店、草店、方店等基础薄弱的道班任负责人。他走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很快就被盘活了。1990年,他调任**养护工区工区长,负责整个**片的养护工作,担负起了更重的担子。

二、干工作不能没有责任心

**常说,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责任心强才会爱岗敬业,才能认认真真地把工作干好。1991年的阴历年底,方店道班接到了绿化107国道的任务,**带领工人们加班加点地给公路两旁植树,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全部栽完后才放假。当天晚上,突然刮起了大风。第二天天还没亮,担心了一夜的**就从家中急匆匆地来到工地上,发现很多树苗都被大风刮歪了,他连忙找来附近的几名工人,一起把歪了的树苗一一扶正、培土,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完工。此时,他们已是饥肠辘辘、浑身僵硬,而远处的农户却是对联高挂、爆竹声声,早已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去了……

龙图腾 乱世巨星 魅惑羔羊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原孝感公路总段领导江朴生曾感慨地说,**的队伍是铁打的队伍。的确,无论在哪里工作,**总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最苦最累的活,他总是一马当先;危急时刻,他总是自己冲锋在前。

**在**工区工作时,李店街上还是一条土路,成天人来车往,尘土飞扬,养护任务较重,他就主动承担了这段公路的养护任务,而让其他工人去养护那一世小说网 http://条件较好的路段。后来,有了油路养护任务,当时烧油还是土法子,在路旁砌个大灶,支口大锅,架上柴禾烧。这活儿又累又脏,油烟子还有毒,这份谁也不想干的工作,**又一个人全包了。有一年的冬天,一名工人驾着养护拖拉机时,不小心翻进了路旁的水塘。虽然工人及时跳车脱险了,但车也是工区的“宝贝”呀,必须捞上来。可望着结冰的池塘,大家都露出了畏难的情绪,**赶来后,二话没说,甩掉袄子,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摸索着将钢丝绳套住车斗,硬是把拖拉机拉上了岸。

他调到**工区任工区长后,有很多工人认为**当“大官”了,坐“机关”了,以后肯定不会再上路干活了,朴素的工人们悄悄地开始与他保持一定“距离”。发现了这些情况后,**便主动找到老工友们交心谈心,他诚恳地对大家说,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永远是一名养路工人!他主动给自己划了责任路段,只要一有空,就上路和工人们一起同吃同劳动,工人们感动地说:“老左没有变,老左还是那个老左!”每逢大型养护检查,工人们都得加班加点地工作,而且没有任何额外报酬,但哪怕是吃冷饭、喝生水,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有老左和他们在一起。

**一直很消瘦,这是常年野外工作、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的结果。在**道班工作的时候,工人们给**取了个绰号,叫“半夜鸡叫”。因为他总是思考着工作,生怕出什么纰漏,常常半夜三更就起床开展工作。当时基层道班为了弥补养护资金的不足,都养了猪,喂了鱼,种了菜。他晚上不是去鱼塘查看情况,就是到猪圈看猪栏栓紧了没有;刮风了,他又担心路旁树木被刮倒折断,挡了道;下雨了,他就背把铁锹,提着马灯,独自一人上路巡查,水沟积水了,他及时排堵疏导;护坡出现了险情,他及时进行排除,如果一个人实在干不了,就在天亮后喊来工人一起干,直到险情排除为止。工人们心疼地劝他:“老左啊!长期这样熬下去会搞垮身体的!”他总是笑着说:“不怕,我的瞌睡少。”其实,他不是瞌睡少,而是晚上不出去转一转,看一看,他心里总象差点什么,放心不下!

三、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还有一个外号,叫“旗手”,他走到哪里,就把红旗扛到哪里。**道班曾经是当时全县最偏僻、工作最落后的道班,**担任班长以后,短短几年就把**道班建设成了原孝感地区交通系统的先进道班。

有句顺口溜这样说道:“养路工人真造孽,蚊帐破了用纸贴,脸上起皮两脚泡,堰里洗澡庙里歇。”这首顺口溜正是当时大多数道班养路工人工作、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那时侯基本上没有什么施工机械,工人工作是上路靠走、养路靠手,劳动强度非常大,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社会地位低,住的是几间破瓦房,吃的是自种的粗菜饭。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的情绪、道班的各项工作可想而知。**担任方店道班班长后,积极向上级争取了一辆旧四轮、一台拖拉机,这才改善了一下工作条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工人们大搞第三产业,建起了猪舍,喂了几十头猪,养了几塘鱼,利用菜地种上了蔬菜、葡萄,还尝试着养过狗和鸽子。辛勤的劳动最终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工人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三层的办公、宿舍楼盖起来了,篮球场也建起来了,工人们的脸终于绽开了笑颜。这一年,方店道班荣获了“全国百佳道班”光荣称号。

**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旗手,而且他还是一面鲜艳的旗帜。1993年9月的一天,原孝感公路总段举办了一次全市公路养护技术大比武,**作为**队队员之一参赛。在比赛中,他拿出在平时工作中练就的绝活和认真劲儿,挖盒子用尺子量了又量、修了又修,配料子是算了又算、用秤秤了又秤,力求剂量最佳、数量最准,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比赛结果是**获得了个人第一名,**市公路段夺得团体第一名。

跟**一起共过事的人都说,老左是个聪明人。其实,他是好学肯钻、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人。他是一名出色的业余电工,工区里一些电线线路安装、维护,总是他一手承担。他还学会了机械修理。中午,别人在树荫下休息,他总是趴在施工机械下面鼓捣着,一来二去,竟摸索出了门道,成了有名的“左师傅”,连地方上的车辆坏了,有时也来请他帮忙维修,他总是乐呵呵地热心相助。他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开车,像拖拉机、四轮车、卡车他都不在话下。在工作中,他的这门手艺救了不少急,解了不少困,经常代替有事的司机开车施工。

为了实现公路常年“畅通、清洁、绿化、美化、安全”的目标,**结合工作实践,逐步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公路养护方法。一是狠抓预防性养护,抑制路面各种病害。他领导着工人经常上路,做到路面日常清理,破损及时修补,病害及时处理,达到路面平整无病害、路肩整洁无堆积、边坡稳定无堵塞、标志齐全无短缺、绿化到位无空白的省级标准。二是狠抓及时性养护,提升公路路况质量。他经常上路巡查,随时备好路用材料,一旦发现路损病害,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抢修,迅速处理到位,确保道路平安、畅通。他的这套“未病先防”的公路养护方法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四、舍小家爱大家,本质还是爱国家

**家在农村,结婚后也是“半边户”,上有一对年迈的父母,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家大口阔,日子总是过得紧紧巴巴的。由于他一年四季都在工地上忙活着,家里的6亩田地全靠父母和患有类风湿的妻子耕种,只有在农忙季节,他才在下午收工后骑着自行车回家帮忙,摸黑收割、栽种,第二天天还没亮又骑车赶到工地上班。有一年秋收时节,恰好要迎接上级公路大检查,**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看,等他忙完了工作冒雨赶回家里,才发现妻子病情发作,已卧床多日,年迈的父母望着屋外连绵的雨水唉声叹气。到了田里,望着熟落满地的粮食,**既心疼又内疚,心疼的是到手的粮食没有收到,全家的口粮都成问题;内疚的是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却不能为家庭分忧解难,愧对家人。回到家里,他几乎不敢面对妻子哀怨的眼睛,倒是父亲开明地说:“孩子,家里的日子总还是能过的,你回去上班吧,工地上少不了你。”

是啊,工地上少不了他,可家里又何尝少得了他呢?

家庭的困难他从不向领导说起,更不提任何要求和条件。一到工地,他又风风火火地忙开了,似乎忘掉了一切。

儿女们经常说:“我们小的时候一年见不了几次父亲的面,平时不用说,就是农忙的时间回来稍微多一点,但也是晚归早走,还是很难碰面。”在儿女们的印象中,全家人几乎没有在一起吃上几顿团圆饭,因为每逢过年,多有雨雪天气,**总是让工人们回家团聚,只留下自己一人在道班值班。

对家人,**有着太多的歉疚,可对同事,他却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怀。1992年,他把多病的爱人接到**工区一起生活,孩子仍然放在乡下读书。从那以后,工人们就不用担心饿肚子了,生活不好就去找嫂子,吃“小灶”去!其实所谓改善生活,不过就是多了一些小菜、霉豆腐、腌菜,可工人们都吃得十分香甜。工地上灰尘大,**总是一再嘱咐妻子多买些猪血,回家做给工人们吃,说吃了能去灰、能洗肺。

时光流逝,青山依旧。

养路工**走了,操劳一生的他,回归故乡**山的怀抱,倾听着万顷松涛,终于得到安歇!

养路工**其实没有走,那黄杨线路两旁的行行白杨,仍在春风里传唱着他高亢的劳动号子,107国道路旁的块块里程碑,仍在记录着他坚实的脚步……

上一篇:鞋教学设计下一篇:攀枝花学院欢送毕业生晚会-报告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