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2024-05-19

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精选8篇)

篇1: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关于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形成原因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初中到高中是一次飞跃。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那么多,老是记不住,学过就忘了。有的还说课本里的内容太简单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试的时候不会做题,题目跟学过的知识点联系不起来。老师也说,想不明白明明很简单的题目搞不懂为什么学生不会做,教学相当的被动。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就是试图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收集资料,了解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从中分析,以便找到适合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指导、训练学生学好高中数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调查报告内容:

调查时间:20010.8.25~2010.9.10

调查地点:临洮县第三中学

调查对象:针对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对临洮三中高一、二年级(10个班)的全部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问卷和谈话相结合,内容分以下问题。

1、对待数学的兴趣与态度;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的态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

2、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学生对新教材的认识;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3、与数学老师的关系;数与学方面的问题。

调 查 人:杜彦雄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对待数学的兴趣与态度:

由问卷及谈话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有一半学生认为数学是有趣的,有挑战性的,有10%的学生觉数学学习中最难学的是计算和应用、有5%的学生认为数学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有20%的学生不喜欢数学是由于数学太难学啦,有15%的学生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有20%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很大,有10%的学生没有一套完善的学习计划,有5%的学生有放弃学习的想法,有5%的学生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有4%的学生觉得在校老师对自己一般,有6%的学生觉得书中的“探究” 问题没什么意思,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厌学的学生中大概有30%的学生的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

2、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而且态度较差,因此感觉数学作业较难,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前面知识的复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得意志,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一些简单的分析,研究能力。

3、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

归纳知识能力差:学生对书中每一章小节一栏的认识还是正确的,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学完相关知识后,大部分同学也都没有意识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知识的接受零乱,不系统且容易遗忘。②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过程的结构,就其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环状结构。它由三个基本环节所组成,即: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也就是说,首先是输入新知识,然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最后学以致用。③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够:高中学生正处在青年期,他们刚从少年期发展过来,身上还带着强烈的少年期学生的一般特征。他们情感多变、好兴奋、易激动,很不稳定。同时也有着青年期学生比较成熟的特点。表现在学生对于作业、笔记记录、上课的注意力等硬任务能比较好的完成。但是对于预习、看书、作业订正、平时的复习等有弹性的软任务来说就要差一些。

4、课外参考书的调查分析及学生对新教材的认识:

找配套练习难,找一本与教材真正配套的练习更难!有不少学生反映:教材中的题目难易程度与配套练习的难易程度不尽合理。因此,使学生对配套练习的态度不够积极,仿佛配套练习是“水中花,镜中月”似的,可望而不可及,更有甚者,一些差生对配套练习产生了逆反心理。

5、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及与数学老师的关系:

对数学学习有信心的占74%,没有信心的占26%,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有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劲头,这是一种好的势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但有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是少数,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很多,容易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把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放在第一位。

6、数学教学方法的有关分析:

对于课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再练习。一旦给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对于实践性、研究性、探讨性较强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就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彻底的解决不了问题。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

四、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突破的对策

1.培养兴趣,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能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活教活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灵活采取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

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会贯通。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连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让学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并提醒学生“活”学,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切入点。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随时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依据新的信息,及时调整思路,避免走进死胡同的被动局面,使思维过程灵活。实践表明,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用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4﹑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走出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

学生运用掌握知识,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这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定势。这种现象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易形成思维定势的地方。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依据新信息及时调整思路,避免走进误区,使思维过程灵活,要解决这一问题,多作一些变式训练是一个有效措施。变式变形,就是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变换其形式和内容。得出不同水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发展中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实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原有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体化,带动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肯定学生、放松身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比如,在课堂的回答问题中,老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即使有些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下去,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到老师尊重自己,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归属感。其次,教师应该构建健康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到情感安全。老师在课堂上的语气委婉、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应该在课堂上多一些鼓励给学生,多一份肯定给学生,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这样教师建立了一种安全的彼此接纳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看法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讥讽和指责。也会被允许犯错误,但不会因此受到惩罚,教师通过友好而公平的方式促进课堂的健康氛围,增进师生关系,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励积极行为,激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力。

6﹑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学习中,要求学生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还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例题的思想、技巧、关键切入点和典型解题方法学生都应该做好笔记、批注,让学生明白“知识在于积累,能力源于动手”的道理,等到一定时候回头再复习时,前面的内容一目了然。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完成课后练习,并针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给予认真的分析、讲解、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做好题目类型的归类、解题方法和习题类型的总结和章节知识的归纳。在归纳总结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这样在不断的归纳和总结中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使整个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张系统的网络图,做到胸有成竹。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高中新教材改革的实施,对于高中的数学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发展教学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作好对学生思维障碍的成因根源的研究,并对症下药的作好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疏导工作,也将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长期任务。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研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体现素质教育在数学中的意义,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让数学不再成为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

篇2: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大学生情绪障碍及其形成原因调适

本文主要就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高要求和学生本人的高期望值,给学生情绪带来的`障碍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调整、克服的建议.

作 者:吴明群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62刊 名: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年,卷(期):21(4)分类号:B844.2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障碍 原因 建议

篇3:初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及其对策

一、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和旧知识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从而使旧知识分化和重组,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然而作用过程并不是一次成功的.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存在差异, 从而使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又不能进行具体的解决;另一方面, 旧的知识排斥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校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或者新旧数学知识不能完美融合时, 从而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和理解存在偏差, 所以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会存在难以理解并且阻碍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许多学生对初中数学概念以及原理的认识都停留在其表面上而没有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所以并不能理解其本质, 而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能顺向思维, 不会变换思维的方式, 缺少从多方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思维的想象力, 对于一些熟悉的简单的题目能顺利解答, 而对较难或者陌生的问题却缺乏思维扩展和想象.

(二)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每名学生的基础不同, 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偏差, 所以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一方面不能有效抓住问题的隐含条件和确定条件导致问题的解决上存在难度, 另一方面学生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方面分析和探究, 在思维上具有局限性从而造成障碍.

(三) 数学思维定式的消极性

由于陈旧的思维占据着初中学生脑海之中, 因此, 一些学生非常相信自己的想法, 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使思维得不到发展, 往往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由以上可以看出,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 首先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更进一步发展, 而且也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 数学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更加显得重要.

三、突破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对策

1.在课堂上开展开放式教学有助于突破创新思维的感性障碍, 开放型教学使得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过程中, 并且对问题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 从而自己获得感性认识,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开放式的教学, 能更好的启迪学生思维, 让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教学所造成的思维障碍.实践表明, 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更要深究其因, 遵照学生的思维, 想法使学生勤于思考, 能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和提升认识.

2.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情况在初中数学起始时就显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讲解新知识时, 应做到遵循学生的认知程度, 尽量照顾到每一名学生, 并且应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能有效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3.加强数学教学的方法,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结果好坏, 属技能问题, 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时只知道套公式和模仿做过的题目求解, 而对于陌生的题目从而无法入手, 这便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 能让学生有效的将知识运用到解题之中.所以,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4.兴趣的转移, 一些学生在非功课型活动中非常兴奋, 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表现冷漠, 最终对功课失去兴趣.这时应帮助学生提升人生价值观的思想, 并运用教材的特点, 运用学生所感兴趣的资源进行出题, 并且开展数学活动, 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参与讨论并且提出不同的见解, 根据所提出的观点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进行探究和分析, 这样能加强学生的深刻认识.这样能有效的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有效消除消极的思维, 并能有效减少对解题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能有效改变学生按部就班的思维,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扩散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并能运用多方法进行解题,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篇4: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一、思维故障简介

在数学的课堂中,我们会常常听到有学生反映,在课堂上可以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是当自己去解决某一问题时,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待到我们解决完这一问题后,会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悔当初自己怎么没有这么去想。事实上并不是学生所解决的题过于复杂而学生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而是学生在思维方式跟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在数学思维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思维上的障碍,有的并非源自教学过程中的疏漏,而应该从学生自身寻求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结构和思维模式。所以,在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学生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

据布鲁纳关于认识发展的相关理论可以知道,学习究其根本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一定要首先经过自己的内部认知的结构,然后从外到内进行信息的灌输、加工、整理,然后通过一种利于掌握的形式进行相关的存储,亦即学生可以在先前掌握的旧知识结构中提炼出最有效的东西来与新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利用这一媒介与新知识发生积极的作用和联系,进而引起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分化和重新的组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新的知识。但是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学习的状况融入课堂中,而是仅仅按照自己备案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例行公事,一味的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效果可能会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在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与原有的知识必要的联系,无法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内部关联时,这样很容易使得新知识被排斥或者经过“校正“后吸收。所以在老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或者无法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媒介点时,这种结果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存在理解上和掌握上的困难,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会出现思维障碍,进而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

由于学生在产生思维障碍上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学生自身而言,其思维的习惯以及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会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于相关的数学原理以及公式的认识比较肤浅,只停留在其表面,而对于其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深刻的挖掘,无法脱离具体的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因而只把握住了其中的局部事实,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因此,产生的后果可能为:

1.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顺着自己习惯的模式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无法从多方面的出发进行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例如:证明|a|≤l,|b|≤l,则|ab|+√(1-a2)(1-b2)≤1,好多同学都是想通过三角代换的方式来证明,这其实正好印证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将两个毫不相干的(a,b)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

2.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是可以处理比较直观的数学问题,对于那些稍微有点抽象的问题就无法抓住本质,将其转化为已经了解的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行解决。

3.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性,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及解决的方案,在理解数学知识和理论时也存在差异,而在解决问题时,也容易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不知道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这些都很容易使得学生缺乏对于自我思维的调控,从而形成思维障碍。

4.打破思维定势,避免陷入僵局。一部分学生由于解题数量和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使得思维过于僵化,不能将新遇到的问题理性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形成歪曲的解题认识,使得思维陷入僵局。

四、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篇5:生物解题思维障碍分析与对策

学生解题不仅能加强知识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因此,解题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一般有以下3个步骤:(1)识别和理解问题过程,即通过审题提取解题信息;(2)生成解题路径过程,包括思维定向(课题类化)和背景知识再现;(3)评价解题过程和结论过程。

多年来,笔者在对学生的生物练习和统考、会考试卷分析与调查中,发现学生常因知识缺陷或解题技能欠缺导致解题错误。从本质上来看,这是由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生思维障碍,表现为信息提取失真、思维定向失误、知识再现失灵、解题评价失当等,本文拟在分析这几种解题思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一点补救性和预防性教学对策。

1.信息提取失真

信息提取失真是指学生不能从题目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通过审题过程提取解题信息,是解题的第一步,需要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学生审题过程中信息提取失真,主要表现为题意误解型和题意遗忘型。

(1)题意误解型

当学生高度焦虑或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时,时常人为地歪曲题意。例如:一个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AaBb)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类型是。A、4种;B、2种;C、2种或4种;D、6种。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一看到基因型AaBb就认为应选答案A。错误原因就在于他把题意理解为:“一个生物体”而不是“一个精原细胞”。题意误解有时与学生不应产生的问题类化有关。正确地进行问题类化是快速解题的前提,但是学生有时因为题意误解,把新问题归入不应包含它的某类题型中,以致套用此类题型的一般解法,这势必导致解题错误。例如:某四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aa,其配子基因型和比例如何?学生往往将多倍体的分离现象类化为二倍体的分离,把答案写成1AA∶2Aa∶1aa,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2)题意遗忘型

有时学生正确理解与记忆题意之后,在解题过程中却忘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或增加了新的条件,这种凭想当然的臆造题意引发的解题错误称为题意遗忘型。例如: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黑暗密闭系统中培养着乳酸菌、酵母菌、草履虫、蚯蚓、苔藓等几种生物,几天后,还能生活的是()。

A、酵母菌和草履虫;B、酵母菌和乳酸菌;C、苔藓和蚯蚓;D、草履虫和苔藓。不少学生选A,其错误的原因是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注意到“黑暗、密闭”这一隐含条件(无光、无氧)。题意遗忘的原因有两种:其一,动机水平不足或过高。动机水平不足时,由于缺乏对前提条件的精细的认知加工,只是将它们不清晰、不稳定地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因此,这些信息抗干扰性差而容易遗忘;另一方面,过高的动机水平将使背景知识的提取阈提高,并使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降低,这样会使解题中提取前提条件时顾此失彼,也可能忽视考虑某些问题条件。其二,短时记忆能力较差,不能把从题目中获得的条件信息清晰而准确地保持在头脑中,由此很容易引起问题条件信息的丢失。

信息的提取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的前提,教师应十分重视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

1)培养审题习惯通过练习训练和错题分析评讲,提高学生审题的自觉

篇6: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1.遗传因素

由遗传因素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2.环境因素

包括母亲孕期、儿童出生时或出生后受到的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耳毒性药物、头部外伤和放射线等致聋因素。

3.药物和化学制剂致聋

药物致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是我国听障儿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化学制剂:一些工业化制剂如铅、汞等损伤听觉器官,一氧化碳中毒导致血红蛋白携氧障碍,神经缺氧会累及听觉系统,对儿童尤为明显。

4.噪声性耳聋

成人多见,儿童少见。呈双侧或单侧高频听力下降。

5.外伤

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导致外伤,并发耳聋。

临床表现

听觉障碍常见的临床症候有耳鸣、听觉过敏、耳聋、幻听及听觉失认。

检查

听力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及病变的部位。检查方法甚多,可归纳为两类:

1.客观检查方法

听性脑干诱发反应阈值、听性脑干诱发反应潜伏期、稳态诱发反应、声导抗测试、畸变耳声发射、耳蜗电图。此种检查方法不受年龄、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其结果较精确可靠,有以下几种:

(1)通过观察声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来了解听力(如瞬目、转头、肢体活动等);

(2)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或习惯反应来检查听力(如皮肤电阻测听、西洋镜测听等);

(3)利用生物物理学方法检查听力(如声阻抗-导纳测听);

(4)利用神经生物学方法检查听力(如耳蜗电图、听性脑干反应)。

2.主观检查方法

如耳语检查、秒表检查、音叉检查、听力计检查、纯音测听、定向条件反射测定和言语识别率测试等,此方法方便快捷。但可因年龄过小、精神心理状态失常等多方面因素而影响正确的测听结论。

诊断

1.按听力损失程度分级

国际卫生组织(WHO-)根据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的平均听力损失将听损程度分级如下:

≤25dB HL 正常听力;

26~40dB HL 轻度耳聋;

41~60dB HL 中度耳聋;

61~80dB HL 重度聋;

81dB HL以上极重度耳聋。

2.按耳聋的发生部位分类

(1)传导性耳聋 凡病变局限于外耳和中耳,并影响导音功能者,均为传导性耳聋。如外耳和中耳的发育畸形、外耳道阻塞性疾病、中耳炎性或非炎性疾病、耳硬化等,都可引起传导性听力损失。

(2)感音性耳聋 直接影响到末梢感受器、听神经传导途径和听中枢的各种病变,都可以造成感音性耳聋。感音性耳聋又可分为以下三种:①耳蜗性聋:病变局限于耳蜗,并影响其感音功能者,即为耳蜗性聋。②神经性聋:病变直接影响到斡旋神经节或发生在听神经传到通路上的,均为神经性聋。③中枢性聋:病变位于脑干与大脑,累及蜗神经核及其中枢传导通路、听觉皮质中枢时导致中枢性耳聋。

(3)混合性耳聋 中内耳病变同时存在,影响声波传导与感受所造成的听力障碍称为混合性耳聋。导致混合性耳聋的原因可以是一种病变同时损伤了耳的传音和感音系统,也可以是不同的疾病分别导致中耳和内耳或听传导通路的功能障碍所引起。

3.按患病时间分类

(1)先天性耳聋 包括外遗传性耳聋、耳道先天性闭锁、中耳或内耳畸形、妊娠期及围产期所致的各种耳聋。

(2)后天性耳聋 包括外耳和中耳各种传导性聋,如外耳道后天性闭锁、化脓性中耳炎、外耳及中耳肿瘤、各种外伤及耳硬化症等;在感音神经性聋中,包括各种传染病所致的各种感音聋、药物中毒性聋、迷路炎、听神经瘤、听神经病、以及精神因素所致的功能性聋等。

治疗

1.传导性耳聋

(1)保守治疗 此种情况指的是各种炎症所致的传导性耳聋,主要以抗菌素为主,可以通过静脉点滴或局部滴药,使炎症消退,也可应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物,减少渗出,使听力尽快恢复。

(2)手术治疗 传导性耳聋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外、中耳畸形、各种压迫咽鼓管疾病、耳外伤均可通过不同的手术方法使听力恢复。外中耳畸形患儿也可考虑骨导助听器或振动声桥和骨锚式助听器。

2.感音神经性耳聋

(1)药物治疗 多在排除或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及早选用可扩张内耳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溶解小血栓、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等药物,必要时可应用抗病毒及抗细菌药物。

(2)助听器 听力损失程度≤80dB的患儿建议选配助听器,并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3)人工耳蜗 是目前帮助重度及极重度聋人获得听力,获得或保持言语功能的良好工具。听力损失程度>80dB的患儿建议人工耳蜗植入,并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3.混合性耳聋

先行中耳治疗,若效果不佳,可考虑选配助听器,并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预防

1.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临床上要合理用药,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及早治疗可能引起耳聋的病因

(1)全身疾病的治疗 对于可能引起耳聋的全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要控制,合理用药,避免累及听功能。

(2)局部疾病的治疗 对于引起耳聋的常见耳部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症以及突发性耳聋要积极治疗,避免引起听力障碍。

3.做好相对噪音的防护

篇7: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溺爱为什么会形成孩子心理障碍影响成长?

一个人的发展,其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心理状态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心理来自自身的优良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外心理学家对做出关于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等论段,从中又可见环境影响和后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主要是在社会成人的教育影响,在脑的高级神经的活动基础上,通过自身活动而实现的.正确的教育能使儿童的心理发展趋于正常,否则,错误的教育造成儿童的心理障碍后,不光是从小培养了一个好吃懒做的无赖,而且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篇8: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衔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思维上的定势,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2.数学思维的片面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而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学习概念,一方面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要明确概念的外延。所谓外延,即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如果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不清楚,无形之中就会缩小或扩大概念的使用范围,造成这样那样的错误。由此造成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或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地观察,细致地分析,才能克服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

(三)高中学生教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更大程度地预防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应该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用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沦,疑难问题引入深思,选样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沦,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上一篇:迎检总结下一篇:学校核算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