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05-03

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篇1: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是一块有着845万人口、3.9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红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演绎了中国革命最为悲壮、最为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赣州革命老区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9月,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

定》,对系统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并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主要内容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简称“五新一好”。通过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把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规划到2010年,使赣州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一、目标任务村庄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从赣州实际出发,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是: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底以前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三是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圩镇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村庄改造面实现60%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四是按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民房建设,使60%的民房达到方便生产生活、凸显风格特色、一户一厕、人畜分离。同时,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宅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以规划为龙头,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体系总体发展规划,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

二是群众为主、政府扶助。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投入机制。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意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区别,凸现农村特色,避免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

四是量力而行、分步到位。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注意因时、因地制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新村镇建设。

三、主要做法

(一)政府推动。一是宣传发动。二是物力财力文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截止2005年12月份,全市己累计投入新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其中财政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亿元,社会筹措资金(包括农民自筹)5.1亿元。三是加强指导。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与村庄整治相关的部门参与其中,并分别制定支持参与方案。各个乡镇成立建设管理所,负责日常管理。我们还与高校合作,邀请其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规划编制工作。

(二)农民自主。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在村庄整治中的参与权。如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提高农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及今后的执行度。二是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对群众自愿申报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村庄,不列入整治改造范围。三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把政府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与农户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挂钩,多完成多补助,少完成少补助,不行动不补助。

(三)理事会运作。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成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主持村庄整治和调解矛盾纠纷。理事会成员由群众民主推选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中青年积极分子组成。政府指导理事会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会昌县西江镇河背村唐屋小组实施“空心村”整体改造时,依

靠理事会做工作,涉及三个姓氏的54户搬迁户很快就达成了统一拆屋、统一规划、统一新建的协议。

(四)全社会支持。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地为村庄整治提供支持和服务。如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等等。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干部下基层帮助新农村建设,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下一步,我们还将按一村一名的标准,大规模地培训和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帮助新农村建设。

(五)选准切入点。我们首先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的“三清”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清”起步后,我们重点抓好村镇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的“三改”工作。“三清三改”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比较顺利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我们注意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

(六)建章立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规范操作,使新村镇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先后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赣州市农村建房施工质量指导手册》等纲领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文件。其中《发展纲要》还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四、主要体会

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整治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场深刻的农村变革任重道远、艰巨复杂,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以推进。

(一)要创新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只有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避免政府包办,村庄整治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赣州在村庄整治中,政府虽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但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从而使村庄整治很快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村庄整治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同时干部群众认识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选准工作切入点,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赣州从“三清三改”起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事情,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特别是“三清”工作,简便易行,立竿见影。“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又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建设上来。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思路符合赣州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村庄整治的客观规律。

(三)要创新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首先,要突出农村特色。如,在编制规划时,我们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同时,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我们对村庄改造实行“一村一策”,采取“空心房”整治、村庄整治改造、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多种建设模式。此外,我们还设计提供了150多种户型供农民建房参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要创新机制,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要创新方法,坚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内容。但是,村庄整治不能涵盖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防止“三个倾向”:一是防止村庄整治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的倾向。要在突出村庄整治这个重点的同时,注意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各方面工作。二是要防止政府包办的倾向。三是要防止急躁冒进的倾向。同时,还要注意防止以点带面变成以点代替面。

一年多来,全市村庄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整治改造村庄4025个;累计完成264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及1046个行政村、16794个自然村规划的编制;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18个,改厕10.3万座,受益人口达74万;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改变,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指导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启动并推动这项工作,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正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我们始终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确保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赣州村庄整治尽管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全面、扎实、稳步地把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篇2: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一项战略举措,也是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建设部门承担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职责,如何始终以规划为引领,以村庄整治为抓手,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现依据我县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村庄规划建设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新农村村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整建结合的原则,由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编制全县228个中心村庄规划,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多方论证修改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审批,成为村庄建设的蓝本,通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采取多种建设方式,全力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可归纳为4种类型:

1、城镇社区型。如大渡口新桥村镇荣村、大桥村等8个新农村建设点,均属镇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占地800余亩,计划安置3000余户。这类新村与城镇融为一体,是农民转为市民的标志。

2、拆迁新建型。这类新村一种是利用灾民建房、移民建镇或新农村建设设试点村等项目奖金建设起来的。如尧渡镇禾丰村、胜利镇江心新村等5个新村,是拆迁安置所建的新村。如香隅同心新村,东流城东新村、尧渡毛田村、东山新村、梅山新村等10个新村。

3、村庄扩张型。属于自主新建的村庄,有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咀上村危家新村等10多个新村。

4、村庄整治型。这种类型全县最多,如泥溪隐东村、元潘村,香隅镇花山村余舒组、尧渡镇建东小山、老山自然村等40余个村庄。

上述中心村或自然村规划建设较好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支撑。香隅同心新村、大渡口规划范围内8个新村建设主要依据工业园区拆迁安置政策补助,以工哺农。二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泥溪元甲山五个村民小组成立了我县第一农村社区,选举了理事会。在德高望重的“五老”积极支持协调下,从挖掘元甲山王姓家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入手,引导村民建好家园,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老村庄整治。大渡口新丰村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主导、村民代表监督,新村建设实行征地、规划、设计、施工四统一,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农民个体建房的许多难题。三是有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基础。元甲山自然村没有项目支持,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投入,关键是该村的山场上有很大一笔收入可用该村庄的整治与建设。

今年以来,我县加大村庄整治工作力度,整合了各种涉农资资金,加上本县资金共筹集6000余万元用于村庄整治。根据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原则,选择好30个村庄作为村庄整治示范点(最近拟增加10个),由县建设部门统一测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预算;以乡镇统一招标;各村组织施工,群众监督。目前已有19个村庄整治点进入施工阶段,6月底能全部开工建设,8月份基本完工,初见成效。

二、村庄规划建设存在问题成因

1、规划设计滞后

乡村建设规划至少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详细规划等。目前受人力、财力限制还难以做到每个自然村都有建设规划。已编制规划的只占全县自然村庄的5%左右。

2、土地制约突出

在现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三十年不变的大政

策下,农村集体土地分配调剂权在组而不在村,组里也作不到户里主。中心村总是成长性较强,规模要不断扩大的,对土地的需求也必然比较大,而它占用的土地往往又集中在一两个组,这样就带来了发展规划与现实用地之间的矛盾。土地的第二个制约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衔接难度大。

3、服务与管理缺位

在村庄规划建设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队伍,没有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规划也难实施,就算一时

做到了也难以持久,如环卫保洁队伍和资金来源,公共设施管理和经费来源等。

4、资金筹措困难

政府对中心村规划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今年我县政府下大决心整合6000万元,也只能解决30个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0.7%,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很少,且这点收入对于中心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杯水车薪,村庄建设的“五化”工程资金巨大,靠群众的一事一议解决更是不现实。

三、村庄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中心村规划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心村是农村一定地域内区位条件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的新型农村社区。它对于周边自然村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首先,中心村建设虽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它是新农建设中最迫切最现实的形象工程。农民收入增加了,首先考虑的就是倾其所有,择基建房。第二,科学的村庄规划建设是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备条件。农民只有居住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心村才能充分享受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素质,达到全面的小康。第三,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居民过渡,而中心村是农民实现这种过渡的一级跳板。第四,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集约用地的需要,有利于我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五,科学的中心村规划与建设是最大的民

生工程、德政工程,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基础上,选取一批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起带头示范作用,进而全面推动推动中心村建设。

2、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起正式实行,规定无规划一律不得审批建设。因此,要逐步、逐年的编制全县村庄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上,首先尊重民意、科学合理。还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要把住房、道、路、给排水设计好,还要将社会公益事业,公用配套设施,如文化、教育、卫生、公共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这样的中心村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气。第二要区别对侍、分类推进。乡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中心村应经城镇或集镇为标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避免形成城中村,将来又大拆大建,造成浪费。对在92年以来撤并的乡所在地,要做为重点中心村、搞好规划建设,将其建成有一定辐射能力的中心村。对成长性较好的中心村,要优先编制规划。

3、破解宅基地制约瓶颈。土地问题解决不了,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在国家严格的土地管束政策和集体土地承包到户30年不变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多得约束下,解决中心村建设用地确实困难重重。可以在征、调、并、换四个字上做文章。征:也就是采取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兰田村河边新村的做法。调:运用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让被集中征用的组、户土地得到补充:鼓励农户间协商调剂;利用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调整机遇,把中心村建设用地调进来,预留足。并:

通过并村并组,把那些规模过小,适宜合并的村组整合起来,从体制上解决居民跨村组流动问题。换:坚决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政策,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搬迁。积极争取土地复垦项目和城镇土地增加、集体用地减少项目,实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探索挖掘政策的含金量。

4、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家户户和方方面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和方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心地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出台中心地建设的相关文件,完善工作措施,落实扶持和奖励办法,有效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的主体作用。村两委加强自身建

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组建中心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让那些有威望、办事公道的村民出面自己管理自己

篇3: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而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作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 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实现程度,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 直接决定中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我国80%以上的农村人口和90%以上的农村是分布在县域的, 只有通过壮大县域经济, 农村的社会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所改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扎实地向前推进。可以说,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当前,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比较快的地方, 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 都是我国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出现新农村雏形的地区, 大多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 而且都是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底子又比较薄, 还不可能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对农业采取直接的扶持政策;而且, 如果过分依赖政府统筹和行政扶持手段, 也不利于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潜能。所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推动农业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第二、三产业主导型转变, 实现农业产业化,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财源保证。县域经济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县域联结城乡,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创业和就业提供了契机, 有利于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 并能够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了, 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 新农村建设才会受到人们的衷心支持,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使命, 是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要决策, 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 反映了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在人力、物力、财力、科技、教育等方面给予农业和农村尽可能多的支持, 大力建设现代农业,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而这些政策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要兴县富农,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可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契机, 并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陆续进行, 农村市场必然会充满活力, 这将极大地改善县域投资环境, 更加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形成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发展“三农”, 改造“三农”,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让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崛起和农民的致富, 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能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强大的人力支持, 从而推动县域经济更加迅速地发展。所以说, 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者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促进, 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而新农村建设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

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这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是新型县域经济, 即从以乡村为依托,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 以非农经济为主导、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当前, 我国的县域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 比如, 县域财政比较困难, 很多该办的事没钱办;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相关机制明显滞后;城镇建设进程缓慢, 环境较差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 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就必须尽力解决这些问题。 (1) 关于资金的问题。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就必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塑造县域诚信形象, 尽可能地争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县、乡、村三级的自我“造血”功能, 适应当地形势做亮特色经济, 以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来壮大民营经济;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 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2) 关于县域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问题。发展县域经济, 需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 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以县级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系, 形成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构建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尽快实现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3) 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的问题。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优化经济环境。投资环境是吸引资金的关键因素, 是各生产要素流向的基础条件, 发展县域经济应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 坚持软件硬抓, 硬件精抓, 优化经济环境, 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 做强城镇经济, 从而做强县域经济, 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 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了许多问题, 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 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就必须尽力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载体

参考文献

[1]吕灵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5.

[2]柯文武赵刚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薛保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7)

[4]杨艳姚荣东: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 8)

篇4: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高位推动,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

敦化市城市建设走在了全省县市的前列,相比之下,农村环境建设已明显滞后。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把农村环境整治摆上突出位置,作为市、乡、村三级的“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一是提高重视程度。乡镇党委换届结束后,由市委书记、市长带队,组织各乡镇“一把手”到通化、梅河口等县市进行考察,开阔了视野,认清了差距,增强了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加强领导力量。重新调整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选调年富力强的干部到新农村办任职,并在编制和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为新农村办增设了3个事业编制,保证每年20万元工作经费,并配备一台专用车辆。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同时,在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注重把环境整治业绩突出的干部调整到相对薄弱的乡镇任职,增强环境整治工作力量,切实解决工作开展不均衡问题。三是强化责任落实。采取市级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办法,一级抓一级,共同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同时,按照整体推进、帮扶全覆盖的要求,市直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落实了帮扶责任,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并将包保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畴。

2.突出重点,明确农村环境整治主攻方向

从农民最关心的实事抓起,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突出重点部位。2011年,优先把省级示范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公铁和旅游沿线村屯以及首批确定重点推进村,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力争两年内全部达到“先进村”标准,三年内达到“模范村”标准。同时,按照乡镇区划布局,重点将雁鸣湖镇腰甸村、江源镇寒葱沟村、石头镇二道河村、黄泥河镇大川村和额穆镇公益村打造成样板村,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二是突出村屯特色。坚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村屯自然环境、规模大小、经济强弱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特别是在民居、围墙、广场、绿化和美化等方面,充分展现东部山区地域特色;三是突出重点任务。进一步拓展环境整治内容,提高评比标准,大力实施“五清、五改、五化”三项工程,即清垃圾、清柴草、清边沟、清路障、清积雪,改房、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2011年,完成通村公路89公里,新建文化休闲广场16个,改造泥草房1260户,新修边沟40.5万延长米,新建垃圾处理点200个、卫生厕所5000个,植树40万株,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00盏,清理垃圾18.5万立方米。

3.健全机制,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

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向上争取一些、政府投入一些、部门帮扶一些、村民自筹一些、社会捐助一些”的办法,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2011年,全市农村环境整治共投入资金2.0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800万元,各乡镇投入1505万元,各部门、企业以及农民自筹、社会各界人士捐助共810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9600万元;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先进村和模范村建设标准,明确了农村道路、院墙、边沟、庭院、保洁、绿化美化亮化等重点内容的建设要求,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争创目标、有评价标准。要求各乡镇、村屯制定保持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成立卫生保洁员队伍,划分农户卫生责任区,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日常管理。目前,全市有34个村争创先进村,16个村争创模范村;农村保洁员队伍达到710人,配置垃圾车300余辆,基本做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建立严格奖惩机制。出台了《敦化市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奖励政策》,对获得市模范村称号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满三年的,给予副乡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待遇,年轻优秀的择优聘用到乡镇政府工作。对工作组织得力的乡镇党政正職给予每月300~500元岗位津贴。对被评为模范和先进的村屯、乡镇给予2~20万元重奖。对在帮扶和援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现金奖励,奖励金额为援建额度(资金或物资)的10%,并授予“新农村建设功臣”荣誉称号。2011年,敦化市拿出500万元,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6个乡镇、25个村屯、15个帮扶单位(企业)和15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篇5: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江西省高安市龙潭镇地处江西省中部、高安市西郊,面积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0443人,耕地42649亩,山林43966亩,辖15个村(居委会,156个自然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以引领富民产业、引领村民自治、引领社会风尚、引领能人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工程,开展了一系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让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发生了让群众看得见的可喜变化,村民从内心把党建引领工程称为“群众满意工程”。下面,就将我镇古丰自然村在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发生的变化和工作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了结村民“想富不能富、盼富不会富”的心愿

古丰村有村民45户157人,其中党员4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传统的种植业、粗放的养殖业、外出务工和零散的汽车运输业,村民的富裕程度并不很高。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700多元。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后,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立足自身实际,理清了增收思路,因地制宜搞了几种产业发展模式:一是西杂母牛养殖模式。村里适应牛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新建了西杂母牛养殖小区,成立了专业养牛合作社,一次性购进西杂母牛79头,有23户农户自愿

加入到养牛合作社。第一批西杂母牛就已下仔16头,户平收益2000多元。全国肉牛协会会长在古丰参观时评价说:“我在龙潭古丰,才找到了以户为单位,养3—5头牛的养牛小区模式。”二是“土地银行”模式。为解决以前“有人没田种、有田无人种”的问题,我们在对村里的300亩农田进行园田化改造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实行了土地集中流转,有5户种粮大户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使种田的可以大显身手,不种田的可以后顾无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拓宽了收入来源。一些准备外出务工的村民高兴地说:“把土地集中租赁给种田能手,田地不会抛荒,每亩一

年还能得到300斤稻谷。田不荒,心就不慌,可以安心外出挣钱了。”三是平原造林模式。在现有林地基础上,采取阔叶林杂交、混交方式栽培毛竹157亩,达到“人平一亩竹”的目标,不仅能增加收入,而且可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三大发展模式的运行,加快了村民的致富步伐。到2010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7800多元。

二、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扭转“公益事业无人愿管、集体事务不愿沾边”的局面 古丰村的新农村建设与其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一样,进行了拆建和“三清三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但好景不长,由于群众的自觉性较差,环境卫生又回到了老样子,“墙上蜘蛛网,地上垃圾场,杂草门前生,猪牛随意放,污水到处流,新村变老样”。人人都说要管要改,就是没有人从自己做起。镇里也想了一些办法,但作用不大。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后,我们充分发挥“两组六会”(“两组”指党小组和村小组,“六

会”指产业发展、民主理财、民生工程、文明新风、公益事业和娃娃理事会的作用,让集体的事情大家共同来管理,让集体的难题大家共同来解决,使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更高了。在“两组六会”的组织和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彻底整理了全村杂乱无章的广播、电话、供电线路,清理了房前屋后的杂草和乱堆乱放的杂物,平整了村庄周围的地面,栽上了树木,种上了花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为维护好村庄环境,坚持房前屋后每周一保洁、村庄周围每月一整治,使全村男女老少都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年春节,村里在外务工返乡的年青人都说:“许多城里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都没有我们村里干净,我们村真美!”

三、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改变“村民公德意识不够强、村风民风不够纯”的状况 在实施党建引领工程过程中,我们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一起抓,通过开展“八个一”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即:每日一播诵,自编“文明古丰三字歌”;每周一颂歌,播放革命歌曲;每旬一保洁,由娃娃理事会按“最清洁、清洁、不清洁”三个等次对各家各户整治状况进行评比;每月一升旗;每月一讲座,由专家讲授生产生活知识;每季一恳谈,召开亲情恳谈会,沟通融洽感情;每节一娱乐,节假日看采茶戏、放电影、阅读报刊书籍;每年一评优,年终开展好党员、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好邻居的“五好”对象的评选活动,使村民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了加强,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社

会主义文明新风已渗透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村村民在第一时间内自

发捐款8985元,其中2户村民捐款1000元。如今的古丰村,搞封建迷信的没有了,崇尚科学的更多了;打架相骂的没有了,邻里和睦的更多了;聚众赌博的没有了,勤劳致富的更多了;虐待老人的没有了,尊老爱幼的更多了,呈现出一派和谐文明、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四、实施党建引领工程,解决“党员看不出、群众难交心”的难题

2008年以前,古丰村有党员4人,年龄最大的已满75岁,最小的也有43岁。过去,由于年龄偏大、威信不高,党员干部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理。在党建引领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党员干部实行“双十”星级目标管理,开展履责争星活动,实行“1+1”帮带活动,使党员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展示。村小组长况木生,有一手打井的好手艺,以前只顾外出打井,每天可以赚100多元。履责争星活动开展后,他不但积极谋划全村发展,带头参与具体事务,还经常丢下打井业务,为村里义务做好事。亲友劝他别耽误了赚钱,他总是笑着说:“钱是赚不完的,做好大家的事,才更有意义。”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为群众作出了好榜样,党小组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许多村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去年,村里就培养了4名入党积极分子。过去,镇、村党员干部上门,群众总是冷淡地问:“你们又想要我们什么?”现在,群众都会热情地说:“你们又来帮我们办好事来啦,真的谢谢你们!”

五、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唤醒村民“能作主、敢作主、会作主”的民主意识 过去,村里要办什么事、怎么办,主要是村小组长和几个

党员说了算,村民往往不知情,更插不上手,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无法提。在实施党建引领工程过程中,我们实行了“阳光议事”,规范了集体事务的商议、决策、执行、监督程序,改变了“少数人当家、个别人拍板”的弊端。古丰村周围有十多家养猪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污染很严重,但一直没有得到治理。公益事业理事会把这件事提交村民大会商议。经全体村民表决,决定将养猪场产生的废渣、废料、废水

全部集中收集起来,新建一个集中供气沼气池。由于经过了群众集体商议,在施工过程中,大家积极性非常高,主动出工出力。全村13家养猪专业户还自愿集资10多万元,作为建设经费。仅仅两个多月,一个24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就建成了,实现了联网集中供气,让村民全都用上了免费、方便、清洁的能源。

篇6: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表日期:2006年5月19日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鄂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要要求,积极配合市建委和协调指导规划设计单位,切实做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的原则,以突出抓好我市纳入全省“百镇千村”试点村镇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为重点,扎实开展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引导和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规划编制任务

1、重点开展村庄整治规划编制 村庄整治规划要以《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为指导,围绕实施“三清”工程(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五改五通”工程(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电、通路、通水、通沼气、通电信),“四权”工程(规划参与权、整治决策权、自我管理权、村务知情权)等要求来开展。

(1)今年重点完成31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规划 ①2006年5月底以前确保完成省建设厅确定的我市5个试点示范村:杨叶镇三峡村,葛店镇白浒镇村,华容镇周汤村,太和镇牛石村,沼山镇杨井村。争取再多完成3个示范村:花湖镇华山村、汀祖镇丁坳村、新庙镇将军村。

②2006年7月底以前完成省建设厅确定的我市16个示范村所剩下的12个村:燕矶镇马元村、池湖村、杜湾村,杜山镇三山村,碧石渡镇虹桥村;葛店镇黄矶村、熊塆村;蒲团乡何桥村、上倪村,庙岭镇脉岭村;沼山镇东井村,东沟镇六十村。另外,根据市 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统一部署,新增加3个示范村:华容镇肖叶村;太和镇谢培村,涂家垴镇徐桥村。

③2006年12月底以前完成省建设厅确定的我市31个示范村所剩下的11个村:汀祖镇桂花村,碧石渡镇黄咀村,新庙镇茅草村,杨叶镇团山村;华容镇凉亭村、杨巷村,段店镇灯塘村,临江乡临江村;沼山镇王铺村,涂家垴镇涂镇村,梁子岛生态旅游区刘斌村。

(上述31个示范村省建设厅统一要求2-3年内完成)。(2)从2007年开始,积极配合市建委指导全面开展对全市剩余行政村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村庄整治的规划编制和规划技术指导。力求在2008年内全面完成全市村庄整治规划任务。

2、积极组织修编制和完善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联系的有关规划

(1)完成鄂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调整

按照城镇规划与园区规划和村庄规划相结合的要求,今年要充实、完善和深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完成“四个新城”规划设计

按照不同功能定位要求,今明两年,要分别完成“四个新城”总体规划:

①葛店科技新城; ②花湖工贸新城; ③红莲湖旅游新城; ④梁子湖长岭渔港小镇。(3)完成重点园区规划

按照“产业进园区”的发展思路,今年要编制完成“城东工业园区”和“樊口工业园区”近期发展规划,为招商引资服务。(4)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调整或修编 ①2006年完成:葛店镇、燕矶镇、沼山镇;

②2007年完成:碧石镇、汀祖镇、段店镇、太和镇、东沟镇;

其中省重点镇(葛店镇、燕矶镇、沼山镇)今年要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上述8个中心镇计划分3年编制完成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条件的要编制城镇设计。

(二)规划培训任务

规划培训是我局配合市建委在村庄整治工作中的又一任务。2006年计划分4批为全市320个行政村完成区、镇、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划培训。要通过培训,帮助区、镇、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准确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党的方针政策,理解村庄整治规划的内容、做法、标准、要求以及技术理论,介绍、推荐村庄整治规划中市内外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要通过培训,使全市区、镇、村干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或基本掌握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知识,全面参与领导、指导、管理、协调、服务、实践等环节。

1、第一期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培训对象为各区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区建设局局长、规划办主任,各乡镇街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31个示范村和4个街办全部村党支部书记。

2、第二、三、四期培训班分别到鄂城区、华容区和梁子湖区主办,培训对象为辖区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

(三)规划服务任务

1、开展“三送”活动

(1)送规划。将编制的31个示范村的规划、特色民居建筑方案、住宅设计、建筑物整治改造的要求、标准以及道路、绿化、改水改厕改厨、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等图纸送到农村,送到农民手中。

(2)送技术。培训各类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将规划技术送到农村。

(3)送政策。服务农民,将村庄整治规划的有关优惠政策、信息送到农村。

2、服务“两区”建设

“城市规划区(主城区)”和“城市规划发展区(开发区、度假区)”是我局直接实施规划管理的区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为促进“两区”跨越式发展的规划服务工作,通过“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绿色通道”等方式,快捷地为“两区”内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服务。

3、实施“惠民”工程

涉及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行政性费用全部免收。

三、工作要求

(一)依法有序,把握原则

1、依法编制规划

村庄整治以及相关规划的编制依据有:《规划编制办法》、《湖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湖北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鄂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鄂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所编制的规划应在上一层次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注重规划衔接

规划的编制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水利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相衔接。集镇和村庄规划,应在镇域乃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对村镇性质定位、规模预测、总体构思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注重规划的可行性和前瞻性。

3、把握规划原则

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遵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政府引导、民主管理”的原则。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二)明确方法,把握深度

1、工作方法

(1)突出重点,示范引路。选定中心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今年重点完成31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规划任务,同时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修编和完善相关规划(前已述)。

(2)进村蹲点,上门规划。我局组织最精干的技术力量,按技术人员的专业搭配,分5个工作小组分别由局长、副局长、规划院长带队,深入村庄现场踏勘,调查研究,现场规划。

(3)系统思考,创新思维。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要做到:融合三个层次(城镇、园区、新村),注重三个内容(镇、村、自然村),区分三种类型(富裕村、中等村、贫困村),做好三类方案(新建、改造、整治),重视三个时期(长远、中期、短期),明确三个指导(技术、政策、管理)。

(4)实行“五边”,提高效率。边设计,边整治,边完善,边出图,边见效。

(5)农民是主体,政府作引导,培训为手段,共同搞规划。

2、工作步骤

(1)确定对象。示范村先行。

(2)开展调查。对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现状、村庄的独特环境条件进行摸底调查。

(3)初步方案。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现场勾绘草图,拿出初步方案。

(4)规划成果。利用现代技术和基础地理数据,整理出图,公示整治方案,征求农民意见,进行专家评审,修改完善成果,村民大会通过,履行审批手续。

(5)规划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多方筹资,农民投工投劳,试点引路,稳步推进。要通过村庄整治规划的实施,使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种林果树、树文明风”。

3、技术要求

(1)道路系统。以“通”为原则,保证农民出门不沾泥土,道路路幅结合实际,灵活确定宽度。

(2)排水系统。根据地形,就近排放,保证雨水排得出,污水能进池(沼气池、化粪池)。

(3)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根据村庄条件及现状地形,以方便生产生活为原则,合理确定晒场、村级组级和村民经办的产业或作坊场所、村民活动中心、村委会办公场所、商业店面、公共厕所等位置和规模,并拿出设计方案。有条件的村庄结合水塘、山丘、空地设置公共绿地和小游园,以及进行入村标志、牌坊或门楼建设等。

(4)绿化种植。利用“四边”(村边、路边、宅边、水边)种植行道树和块状绿化园,利用家庭庭院种植花草树木,见缝插绿。其品种以乡土树种资源为主,以经济林果为主,以乔木为主。

(5)房屋整治。除完成新建、改造等整治综合规划方案外,要因地制宜地对现有房屋进行综合评估,避免千篇一律,可视不同情形酌情对现有房屋进行修整、粉饰、补缺、拆障、加层、整顶等,力争少花钱,多见效。

(6)改厨、改厕。室外厕所、猪圈集中布置,或结合沼气池协调建设。

4、成果内容

村庄整治规划成果确定为中心村“五图一书”(1)镇域规划图(2)村庄现状图(3)整治规划图(4)专项规划图

(5)住宅设计图(含院落布置)(6)规划说明书

一般村或基层村可在上述成果基础上酌情减化。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民意、规划引导”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组织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特色新村的设计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其研究内容和模式有:

1、城郊街坊型新村;

2、一村一品专业型新村(如:农产品加工、养殖、农家乐等);

3、特色民居型新村(如:山村、渔村、古村落、古民宅等);

4、节地生态型新村;

5、乡村农耕型新村;

6、庭院庄园型新村(结合农业产业化)。

通过深入、广泛、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为全市设计和推荐特色民居建筑方案,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特色风格鲜明”的住宅设计图样。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成立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局长余学谦任组长,副局长李国凡、易春明任副组长,局相关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2、明确分工副局长李国凡具体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成立日常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导、培训、协调等相关工作。

(二)强化督导,顺利推进

1、切实抓好全部规划编制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根据工作进度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督导,做到保质保量,顺利推进。

2、发挥全局科技优势和专业技能优势,集中调配规划人力资源,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三)分级负责,严格考评

1、对承担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从完成时间、规划质量、农民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规划编制单位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2、对局机关和分局工作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行政许可和服务工作,建立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目标管理。

篇7: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地方形象。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提升本地知名度、美誉度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措施。现在区域发展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生命力。哪个地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周到,人居环境质量高,就能对资本、技术和人才产生强大吸引力,从而把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景北大桥竣工通车以后市县“零”距离融为一体,浮梁已经成为了景德镇市名副其实的北城区和“后花园”;三贤湖景区工程即将竣工,景九衢铁路建设和皖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即将启动,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凸显,浮梁已成为八方客商投资的热土;该县已获省级十佳生态示范县、“江西省园林县城”、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金字招牌,乡镇便民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运行模式,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的充分肯定。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荣誉向投资商树立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形象。因此,必须加强对浮梁的宣传,积极利用已经被确认的“头衔”,如“瓷都之源”、“名茶之乡”、“生态家园”等已叫响的名片,精心设计本地品牌形象,进行整体包装,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外推介,在广泛的社会区域(国内外、省内外)树立浮梁良好的形象。

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形成让客商满意的比较优势。优化软环境各地都在讲,这也是招商引资的竞争点,关键是看谁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谁就能赢得主动。比如,昆山的开发区和各镇都有一个“马上办”办公室,主要职能是为客商提供最快捷的服务。昆山人对客商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追求的服务理念是“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这些服务观念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此,浮梁县建设局进一步完善了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建立了提前发证、限期办结、责任追究等一整套服务机制,在发展提升年活动中这些机制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落实。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创业平台。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企业降低成本、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站在招商、助商、安商、富商的角度,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先配置,比如,我们对于“一园三基地”的工业平台建设和项目引进方面,优先配置了道路、供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把完善的公共服务措施、优良的企业生产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这是浮梁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范例,也充分展示了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的胆识与魄力。又如,对县城已经竣工的几处楼盘——朝阳西大道两侧(滨江明珠、贤湖春天)、三贤街的广场花苑、新昌南路学府花园公共人行道的铺设以及绿化、美化设施建设,就列入了重点工程计划,这就体现了政府的以诚招商。

篇8: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起步于2007年底,在2008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村)转运——县(乡)定点处理”的工作思路,并在上半年6个乡镇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工作覆盖面。到目前,农村保洁工作已覆盖了全县14个乡镇,各项工作进展稳步有序,保洁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同。

一是卫生保洁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目前,工作面覆盖了全县14个乡镇、106个行政村,覆盖农户2.62万户、农村人口9.87万。

二是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保障、统一标识、统一装备、统一操作流程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县成立了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办公室、乡镇设管理所,村设管理站,社区配备了保洁员,同时规范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三是建立了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一次性投入了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在全县14个乡镇、406个自然村落,新建垃圾中转站10个、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池406个、垃圾填埋场5个,配备了保洁板车406部、清运垃圾小四轮15辆、摆臂车3台、垃圾中转箱20只、垃圾桶5000只、清扫工具406套、标志服406套。同时,从多种途径解决保洁员的待遇问题,按每人每年1800-3000元进行补助。

四是产生了一系列联动效应,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环境的变化引导了农民精神面貌的改观,形成了比卫生、比健康、比文明的良好风尚。与去年同期相比,试点村落社区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民事案发率下降了23%,刑事案发率下降了68%,上访率下降了43%。

通过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巩固了村庄整治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提高。

二、主要做法

总体按照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要求,以建立农村垃圾整治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以“五个统一”为总纲,建立“六个一、三完善、三实现、五推动”工作机制,即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一支适应工作要求的保洁队伍,有一套严格的督查和奖惩措施,有一套必备的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设施,有一套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教育办法;完善配套保障,完善垃圾处理作业链,完善标准化工作规范;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效益化;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一)统一管理

一是各乡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环境卫生管理所与乡镇规划管理所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有办公场所,并配备了电脑,电脑中有保洁员工资的发放情况表、保洁员的月度考评公示表、各社区农户的月度考评情况表。所有保洁员工作情况在全乡(镇)进行公示。二是制定村规民约。通过召开村民户长会,组织农民群众讨论制定《农村村落社区文明卫生公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理事会与农户签定了“门前三包”责任状,细分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管护包干区。三是制订统一的管理规范。建立了《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考评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和职责》、《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垃圾池管理制度》、《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中转站管理制度》。采取抽查、上户调查的形式,每月对保洁员的工作表现情况进行评定,评定档为好、中、差,保洁员工资的200%用于浮动,与评定档次挂钩。组建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督查队,进一步明确乡(镇)、村、组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是新农村建设点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工作的具体督查人。四是制定卫生保洁标准。全县统一制定了公共场所和农户家中的卫生保洁标准。要求农村村落社区农户的卫生保洁每天一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具体做到房前屋后“三无”,即无农具杂物、无柴草堆放、无家禽家畜粪源;做到每天“四清”,即清庭院、清檐阶、清沟道、清垃圾。公共活动场所由卫生保洁员坚持每星期清扫两次以上,达到排除公共场所“六乱”,即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排、乱倒现象;垃圾池至少每月清运4次,确保能及时清运。五是制订统一的创评标准规范。开展群众卫生创评活动,巩固卫生保洁成果。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户”创评、“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创评活动。把卫生保洁与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三下乡”和“农民知识化工程”活动等形式,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种卫生知识宣传,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统一装备

一是各乡(镇)牵头,根据本乡(镇)人口、地域、环境等实际情况,选址建好1至2个垃圾填埋场并进行规范化建设,主要用于填埋圩镇和农村村落社区的垃圾。边远地区村落建设村落社区小型垃圾填埋场。二是县财政采取向社会招标的方式,配备了3辆摆臂式垃圾清运车,为每个乡镇配备一辆小四轮垃圾清运车,解决垃圾积压、清运的难题。三是实行规费减免,县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对各乡(镇)的垃圾专用车(每个乡镇限定1辆)进行“两费”减免。四是配备保洁工具,由县财政出资通过政府采购开展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的清扫工具、标志服、垃圾专用板车、垃圾筒、垃圾中转箱等。

(三)统一标识

所有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的清运车、中转站、标志服、保洁池、垃圾专用板车、垃圾筒、垃圾中转箱等工具都实行统一的农村保洁标识。

(四)统一保障

一是资金保障。由县财政统一筹集农村村落社区保洁资金,解决保洁员工资、清运费用和保洁工具。今年上犹县财政已投入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保洁工作。二是人员保障。以村委会或社区理事会的名义聘请保洁员。1.保洁员数量:原则上35户——40户左右农户配一名卫生保洁员。2.保洁员条件:有责任心,热爱新农村建设;有劳动能力和时间;原则上聘请本农村村落社区的农村特困户或农村低保户。3.聘请程序:实行自愿申报,一年一聘制度。由本农村村落社区理事会组织,村民自愿提出申请,再报乡镇政府把关后,由村委会或社区理事会统一聘请。4.保洁员报酬:每人每年1800—3000元,其中:从农村特困户或农村低保户民政补助600元,不足部分由县、乡(镇)、村、农户共同负担,村里可从村、组集体收入中解决一部分,村理事会可以向农户收取保洁费1.5元/月。三是废品收购保障。为了保证废品的回收利用,各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与废品收购公司签订了废品收购合同,要求废品收购公司每月定期到农村社区收购废品,收购价格比平时收购价格高5~10%,社区理事会把收购时间和价格进行公示。

(五)统一操作流程

制定了统一的农村保洁分层运作、垃圾综合治理操作流程和垃圾处理模式。

1. 注重“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村)转运、县(乡)定点处理”农村村落社区保洁四个环节的分层运作

(1)户集中。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农户应将稻草、动物粪便等可以利用的有机物返田,并将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堆放点。

(2)村落社区收集。在农村人口相对密集(35户以上)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固定的垃圾池。由保洁员把垃圾集中清运至村落社区垃圾池。

(3)乡(村)转运。乡镇要建设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站,配套一辆小四轮汽车负责各村落社区垃圾池的垃圾清运至垃圾集中转运站(垃圾中转箱)。

(4)县(乡)定点处理。县城和部分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批垃圾填埋场等垃圾处理设施,各乡镇按照就近原则集中处理。

2. 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操作流程

主要有三大环节:一是农户进行垃圾分类,一类自行处理,一类扔到小组垃圾池或垃圾桶;二是由村保洁队收集小组垃圾池中的垃圾,送至村庄垃圾填埋场或农村社区垃圾池;三是乡镇保洁队将村垃圾池中的垃圾运至乡镇垃圾填埋场或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

3. 农村村落社区垃圾的主要处理模式

(1)农户自行处理模式。对个别确实无法集中处理的偏远自然村以及农户居住分散的自然村,鼓励推行农家堆肥方式,就地处理垃圾。

(2)村集中处理模式。对边远地区、山区等交通不便的村,以村小组为单位,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

(3)乡镇集中处理模式。对人居较集中又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采用“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镇)处理”的模式,集中到乡镇垃圾填埋场(或中心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理。

(4)县集中处理模式。对县城近郊及交通便利的周边乡镇,统筹规划和建立以户为单元、村为基础、乡(镇)为枢纽、县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四级联运处理系统,即“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镇)转运——县定点处理”模式。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农村村落社区保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观念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的保洁成效。二是随着工作面的逐步延伸,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乡村两级的工作压力大。三是随着工作面的扩大,资金投入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下一步,上犹县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村落社区长效保洁工作。

(一)

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要我讲卫生”向“我要讲卫生”的转变,把农村村落社区长效保洁转化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二)

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农村村落社区长效保洁工作,要在现有成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县城周边逐步向山区边远乡镇延伸,由公路沿线逐步向偏僻村组延伸,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全覆盖目标。

(三)

上一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下一篇:惠东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