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

2024-05-04

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精选7篇)

篇1: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

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美化村容村貌实施村中道路硬化。现经村三委讨论决定,对村花园坛、小学后小区、黄泥坛、村北凉亭下、大操场瞿兴法住房附近等村中路面进行硬化。村通过招、投标,由任文兴承包工程。通过双方协商特订立协议如下:

以下简称:甲方为河上镇大桥村 乙方;任文兴

一、甲方要求:对村花园坛、小学后小区、永田屋旁、黄泥坛、村北凉亭下,要求路面浇灌高度为18公分。大操场瞿兴法住房附近,要求路面浇灌高度为14公分,工程由乙方负责实施。

二、工程实行包清工,材料由甲方提供,包括水、电。

三、甲方要求乙方严格实施工程质量,包工期、包责保量、包安全,附合甲方要求。工程期间安全问题由乙方自行负责,出现问题与甲方无涉。

四、待工程完工经甲方验收合格后,按实付款。结算按中标价每平方米7.35元计算,并出具国家统一的正规税票。

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待双方签字后方可生效,以备后查。

特此协议

甲方;河上镇大桥村 乙方;任文兴

2009年7月3日

来源: 萧山网 作者:

编辑:杨威

篇2: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

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一项战略举措,也是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建设部门承担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职责,如何始终以规划为引领,以村庄整治为抓手,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现依据我县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村庄规划建设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新农村村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整建结合的原则,由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编制全县228个中心村庄规划,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多方论证修改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审批,成为村庄建设的蓝本,通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采取多种建设方式,全力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可归纳为4种类型:

1、城镇社区型。如大渡口新桥村镇荣村、大桥村等8个新农村建设点,均属镇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占地800余亩,计划安置3000余户。这类新村与城镇融为一体,是农民转为市民的标志。

2、拆迁新建型。这类新村一种是利用灾民建房、移民建镇或新农村建设设试点村等项目奖金建设起来的。如尧渡镇禾丰村、胜利镇江心新村等5个新村,是拆迁安置所建的新村。如香隅同心新村,东流城东新村、尧渡毛田村、东山新村、梅山新村等10个新村。

3、村庄扩张型。属于自主新建的村庄,有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咀上村危家新村等10多个新村。

4、村庄整治型。这种类型全县最多,如泥溪隐东村、元潘村,香隅镇花山村余舒组、尧渡镇建东小山、老山自然村等40余个村庄。

上述中心村或自然村规划建设较好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支撑。香隅同心新村、大渡口规划范围内8个新村建设主要依据工业园区拆迁安置政策补助,以工哺农。二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泥溪元甲山五个村民小组成立了我县第一农村社区,选举了理事会。在德高望重的“五老”积极支持协调下,从挖掘元甲山王姓家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入手,引导村民建好家园,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老村庄整治。大渡口新丰村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主导、村民代表监督,新村建设实行征地、规划、设计、施工四统一,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农民个体建房的许多难题。三是有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基础。元甲山自然村没有项目支持,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投入,关键是该村的山场上有很大一笔收入可用该村庄的整治与建设。

今年以来,我县加大村庄整治工作力度,整合了各种涉农资资金,加上本县资金共筹集6000余万元用于村庄整治。根据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原则,选择好30个村庄作为村庄整治示范点(最近拟增加10个),由县建设部门统一测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预算;以乡镇统一招标;各村组织施工,群众监督。目前已有19个村庄整治点进入施工阶段,6月底能全部开工建设,8月份基本完工,初见成效。

二、村庄规划建设存在问题成因

1、规划设计滞后

乡村建设规划至少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详细规划等。目前受人力、财力限制还难以做到每个自然村都有建设规划。已编制规划的只占全县自然村庄的5%左右。

2、土地制约突出

在现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三十年不变的大政

策下,农村集体土地分配调剂权在组而不在村,组里也作不到户里主。中心村总是成长性较强,规模要不断扩大的,对土地的需求也必然比较大,而它占用的土地往往又集中在一两个组,这样就带来了发展规划与现实用地之间的矛盾。土地的第二个制约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衔接难度大。

3、服务与管理缺位

在村庄规划建设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队伍,没有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规划也难实施,就算一时

做到了也难以持久,如环卫保洁队伍和资金来源,公共设施管理和经费来源等。

4、资金筹措困难

政府对中心村规划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今年我县政府下大决心整合6000万元,也只能解决30个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0.7%,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很少,且这点收入对于中心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杯水车薪,村庄建设的“五化”工程资金巨大,靠群众的一事一议解决更是不现实。

三、村庄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中心村规划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心村是农村一定地域内区位条件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的新型农村社区。它对于周边自然村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首先,中心村建设虽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它是新农建设中最迫切最现实的形象工程。农民收入增加了,首先考虑的就是倾其所有,择基建房。第二,科学的村庄规划建设是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备条件。农民只有居住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心村才能充分享受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素质,达到全面的小康。第三,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居民过渡,而中心村是农民实现这种过渡的一级跳板。第四,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集约用地的需要,有利于我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五,科学的中心村规划与建设是最大的民

生工程、德政工程,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基础上,选取一批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起带头示范作用,进而全面推动推动中心村建设。

2、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起正式实行,规定无规划一律不得审批建设。因此,要逐步、逐年的编制全县村庄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上,首先尊重民意、科学合理。还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要把住房、道、路、给排水设计好,还要将社会公益事业,公用配套设施,如文化、教育、卫生、公共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这样的中心村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气。第二要区别对侍、分类推进。乡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中心村应经城镇或集镇为标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避免形成城中村,将来又大拆大建,造成浪费。对在92年以来撤并的乡所在地,要做为重点中心村、搞好规划建设,将其建成有一定辐射能力的中心村。对成长性较好的中心村,要优先编制规划。

3、破解宅基地制约瓶颈。土地问题解决不了,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在国家严格的土地管束政策和集体土地承包到户30年不变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多得约束下,解决中心村建设用地确实困难重重。可以在征、调、并、换四个字上做文章。征:也就是采取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兰田村河边新村的做法。调:运用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让被集中征用的组、户土地得到补充:鼓励农户间协商调剂;利用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调整机遇,把中心村建设用地调进来,预留足。并:

通过并村并组,把那些规模过小,适宜合并的村组整合起来,从体制上解决居民跨村组流动问题。换:坚决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政策,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搬迁。积极争取土地复垦项目和城镇土地增加、集体用地减少项目,实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探索挖掘政策的含金量。

4、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家户户和方方面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和方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心地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出台中心地建设的相关文件,完善工作措施,落实扶持和奖励办法,有效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的主体作用。村两委加强自身建

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组建中心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让那些有威望、办事公道的村民出面自己管理自己

篇3: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

近年来, 随着天台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风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较弱、周边村庄“脏、乱、差”且建筑风格、体量与景区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本次规划目的是通过对景区内外以及进入景区沿线的村庄进行整治, 将其打造成地方特色鲜明, 同时具备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功能的特色村庄。这样既可以缓解景区的接待压力, 弥补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 又能提高景区的整体景观质量, 同时还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实现人与景区的和谐共处 (见图1) 。

一、现状分析

本次规划涉及的四个村位于天台山国清寺景区核心区内, 并且正好处于其景区的入口沿线, 建筑风格、色彩、体量与景区不协调, 严重影响国清寺景区入口视觉形象。加上长期以来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村庄内存在房屋乱搭乱建、禽畜圈舍与居民住宅混杂、环卫设施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见图2) 。

二、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S)

1. 区位优势:

本次规划的四个村位于天台山国清寺景区核心区内, 距天台赤城山景区不到1公里, 距天台县城不到2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 (见图3) 。

2. 第三产业发展优势:

随着国清寺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接待游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促使当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距离国清寺景区最近的村庄, 有着难得的第三产业发展优势。

3. 生态环境优势:

这四个村庄均坐落于山脚下, 生态环境绝佳。其浓郁的乡村气息、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天然景观。

(二) 劣势 (WEAKNESSES)

1. 规划区内村庄布局分散、建筑形式、色彩杂乱, 致使国清寺景区的入口景观质量较差。

2. 村庄内部交通不畅, 外来游客无法通过机动车进入村庄。

3. 根据《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本规划区内不允许新建建筑, 只许改造现有建筑, 因此村民积极性不高, 整治难度较大。

(三) 机遇 (OPPORTUNITIES)

旅游产业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内旅游者消费能力和层次有很大提高;企事业单位带薪假期的普及为旅游者提供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旅游业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已把旅游业列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首选。

(四) 威胁 (THREATS)

本规划区位于景区核心区, 环境保护的压力大, 任何不恰当的整治都会造成环境的恶化及特色资源的消失。目前村民对住宅整治的积极性不高, 整治所需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如何在符合生态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政府调控机制, 合理调动村民整治改造村庄的积极性,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规划定位

本规划将此四个村定位为休闲产业带动型村庄, 也就是指充分利用国清寺景区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游客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主要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 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 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村庄建设。这样既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又能解决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 接待能力较弱等问题。

四、村庄建设规划

本次规划在分析了本地块所处的地形特征和现状周边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充分利用现有道路, 保留整体风貌, 集中统一规划”的方法。

本规划区以东西、南北两条现状主要道路为骨架, 串连四个村所组成的四个组团;结合上西岙村南侧现有的旅馆设置集散中心, 形成一心两轴四组团的规划结构 (见图4) 。

规划结合集散中心设置中心绿地, 并在每个村接合冲沟、小片农田果园设置1—2处公共绿地, 为村民及游客提供户外活动和交流的场所。规划加强山体植被保护并拆除部分山脚下的违章、破旧建筑, 这样既丰富了村庄的背景景观, 又能有效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作为国清寺景区的组成部分, 本规划区可以分担景区的部分餐饮、住宿功能。规划改造现有村内特色建筑作为特色农家乐的场所, 结合现状一处小型手工木雕作坊形成一个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特色手工作坊, 充分利用和改造现状的小型菜园和果园, 营造富有农家特色的绿色空间, 为游客提供特色采摘等旅游项目 (见图5) 。

五、村庄整治规划

结合村庄内部地形, 以“投资少, 见效快”的整治手段, 从点到面抓好重点地块的整治, 搞好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村庄自然环境优势, 立足现状, 降低实施启动的难度, 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

(一) 建筑整治

将现有的建筑按质量不同分成三类处理, 对于危房、简易厕所及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建议拆除;对于那些20世纪60、70年代所建二层石木结构建筑, 由于其外形庄重典雅, 细部造型丰富, 极具地方特色, 规划保留该类型建筑的样式和材质, 要求加固结构, 按照原有风貌翻新;对于那些质量较好、尺度比例基本合理的新建建筑, 规划使用传统灰、黑色屋瓦将其平屋顶改为坡屋顶, 墙面颜色采用白色 (见图6) 。

(二) 围墙和大门整治

围墙在起到围合与隔离作用的同时对公共景观也存在较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代围墙趋向通透化、低矮化, 并富有装饰性。规划建议采用块石围墙, 这样显得自然、质朴、富有特色。墙体高度宜控制在1.2米左右, 沿墙种植爬藤类植物, 墙根种植花卉, 形成立体绿墙, 植被以当地易成活的植被为主。

(三) 院落整治

现状村民院落混乱、大小形状不一。院落占道现象严重。规划延续现有院落肌理和庭院组织手法, 对于占道的院落加以整治。院落内加强绿化, 硬化地面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四) 绿化景观整治

这四个村位于群山环绕的风景名胜区之中, 自然环境优越, 但村庄内部现状缺少公共绿地。规划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目的, 充分利用现有山丘、冲沟规划公共绿地。村庄绿化应点、线、面相结合, 使村庄绿化与周围山体、农田融为一体。

(五) 道路整治

村间道路以通畅为原则, 适当考虑街景要求, 采取自由式的布局形式。规划理顺村庄内部主要道路, 拆除妨碍道路通畅的建筑物、构筑物, 要求村内主要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 主要道路采用沥青、水泥材料, 步行道采用青石或者块石铺面, 同时结合村内地形, 地势高差太大的部分道路建成梯步形式 (见图7) 。

(六) 山体及河道整治

山体整治主要是退耕还林, 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对于主要车行道和步游道沿线两侧的视域范围要重点培育景观植物。同时应加强山体管理, 防止青山“白化”。

河道整治突出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使用功能, 注重绿化、美化、亮化、休憩等功能的综合体现, 力争河道整治与环境、景观、村民生活相结合, 强调人与水之间的有机融合。

六、结语

本规划凭借国清寺景区的旅游优势, 以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为切入点, 把村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进村路、供水设施、排水沟渠、改厕改灶等建设内容作为村庄整治的重点和突破口, 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经过整治后, 村庄内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别具特色。“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国清寺景区的又一大亮点, 风景名胜区的接待压力因此得到缓解。同时村庄的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也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的发展, 还促进了农民的全面增收,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本次规划与实施建设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达到“整治一处, 见效一处, 带动一方”的效果。

当然, 本规划区位于景区的核心区, 任何不恰当的、过度的整治都会造成环境的恶化及特色资源的消失。如何在符合生态和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整治改造村庄是本规划在今后实施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摘要:随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景区内村庄“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景区的整体景观质量。本文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村庄整治为例, 提出以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为切入点, 将其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村庄, 这样既缓解景区的接待压力, 又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实现人与景区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2].李光荣.贵州村庄整治的实践与效果

篇4: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

定》,对系统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并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主要内容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简称“五新一好”。通过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把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规划到2010年,使赣州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一、目标任务村庄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从赣州实际出发,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是: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底以前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三是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圩镇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村庄改造面实现60%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四是按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民房建设,使60%的民房达到方便生产生活、凸显风格特色、一户一厕、人畜分离。同时,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宅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以规划为龙头,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体系总体发展规划,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

二是群众为主、政府扶助。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投入机制。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意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区别,凸现农村特色,避免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

四是量力而行、分步到位。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注意因时、因地制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新村镇建设。

三、主要做法

(一)政府推动。一是宣传发动。二是物力财力文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截止2005年12月份,全市己累计投入新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其中财政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亿元,社会筹措资金(包括农民自筹)5.1亿元。三是加强指导。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与村庄整治相关的部门参与其中,并分别制定支持参与方案。各个乡镇成立建设管理所,负责日常管理。我们还与高校合作,邀请其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规划编制工作。

(二)农民自主。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在村庄整治中的参与权。如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提高农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及今后的执行度。二是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对群众自愿申报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村庄,不列入整治改造范围。三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把政府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与农户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挂钩,多完成多补助,少完成少补助,不行动不补助。

(三)理事会运作。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成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主持村庄整治和调解矛盾纠纷。理事会成员由群众民主推选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中青年积极分子组成。政府指导理事会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会昌县西江镇河背村唐屋小组实施“空心村”整体改造时,依

靠理事会做工作,涉及三个姓氏的54户搬迁户很快就达成了统一拆屋、统一规划、统一新建的协议。

(四)全社会支持。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地为村庄整治提供支持和服务。如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等等。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干部下基层帮助新农村建设,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下一步,我们还将按一村一名的标准,大规模地培训和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帮助新农村建设。

(五)选准切入点。我们首先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的“三清”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清”起步后,我们重点抓好村镇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的“三改”工作。“三清三改”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比较顺利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我们注意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

(六)建章立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规范操作,使新村镇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先后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赣州市农村建房施工质量指导手册》等纲领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文件。其中《发展纲要》还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四、主要体会

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整治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场深刻的农村变革任重道远、艰巨复杂,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以推进。

(一)要创新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只有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避免政府包办,村庄整治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赣州在村庄整治中,政府虽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但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从而使村庄整治很快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村庄整治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同时干部群众认识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选准工作切入点,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赣州从“三清三改”起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事情,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特别是“三清”工作,简便易行,立竿见影。“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又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建设上来。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思路符合赣州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村庄整治的客观规律。

(三)要创新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首先,要突出农村特色。如,在编制规划时,我们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同时,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我们对村庄改造实行“一村一策”,采取“空心房”整治、村庄整治改造、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多种建设模式。此外,我们还设计提供了150多种户型供农民建房参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要创新机制,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要创新方法,坚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内容。但是,村庄整治不能涵盖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防止“三个倾向”:一是防止村庄整治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的倾向。要在突出村庄整治这个重点的同时,注意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各方面工作。二是要防止政府包办的倾向。三是要防止急躁冒进的倾向。同时,还要注意防止以点带面变成以点代替面。

一年多来,全市村庄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整治改造村庄4025个;累计完成264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及1046个行政村、16794个自然村规划的编制;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18个,改厕10.3万座,受益人口达74万;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改变,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指导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启动并推动这项工作,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正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我们始终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确保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篇5:村庄整治工作计划

一.实施方案

1.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貌、改善村庄居住环境。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本着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突出村庄道路、河道、房前屋后的环境好等方面。搞好主要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建设,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村庄垃圾要定点存放,及时清运,建设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改村庄整治的着力点要放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优化居住环境,引导农民住宅按规划进行改造和建设,农民建房按程序进行,杜绝乱建滥占现象,切实保护耕地。2、搞好村庄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村庄整治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村庄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以治脏、治乱、治污为重点,清除卫生死角,着力解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摆乱占问题,对乱堆垃圾柴草、乱占道路、乱摆摊点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家禽家畜实行圈养,人畜粪便得到有效管理,彻底消灭露天粪坑。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提高村庄环境卫生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争取达到以下标准:村容整洁优美;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 90 %;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 100 %,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卫生厕所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垃圾收集设施完善;农村住宅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基本配套。

二、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开展村庄整治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量大。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村里成立有书记任组长的 “ 村庄整治工作 ” 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上下联动,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责任。村根据整治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试点自然村,明确工作目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篇6: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庄园镇是典型的近郊型农业大镇。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8130户、人口3.5万人。镇域面积2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万亩,人均1.5亩。辖区共有主干道路8条,村庄巷道960余条。截至目前,全镇共拆除土坯房3562套,改造和新建坡屋顶砖瓦房3542套,砖瓦房率从原来的不到30%上升到75.7%;“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连片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今年,预计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实现8.26亿元,同比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6064元,同比增长16%。

二、整治效果

为实现村庄整体环境“干净、整齐、优美”,镇党委、政府把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以镇成立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站,实行以村清扫、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模式,严格实施定目标、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限、定标准的“五定”方案,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形成了全镇上下人人讲卫生、户户搞环境、村村抓整治的大好局面。

年内,全镇完成八字渠、白桥、**桥、**、美利、韩闸、瑞应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7处,李姚路、五葡路样板示范路2条。共清理干道及巷道障碍物6560余处,清理垃圾、三堆25500立方,拆除棚圈9170平方。完成农田防护林植树139.3亩株,村庄巷道绿化76条,造林177亩。配备铁制垃圾箱100个、大中小型垃圾清运车49辆;清除乱建、乱占农宅15户,通巷道331条23.6公里,铺垫夹砂石1.2万方,新建和加固桥梁24座,移电杆98处,硬化巷道204条25.4公里,埋设下水管道154条29.8公里;新建垃圾池22个、化粪池126处、沼气池150个、检查井23个;粉刷外墙11740平方米。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责任,实行目标管理

一是建班子。以镇成立了由分管镇长任组长,规划办主任任副组长,规划办成员及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镇设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站,确定保洁人员编制40人,划片包干,以岗定责,统分结合,集中管理。各村也成立相应组织,形成了一条龙、网络化协同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洁组织体系。二是定目标。根据市委、政府及环保部门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了《庄园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整治内容和目标,巷道及主干道路实行一周一清扫、三天一保洁,垃圾清运实行每天定时中转,全镇各庄点环境卫生保证整体清洁、生产生活物资堆放有序、无明显的脏乱差区域。三是严明职责。制定了《庄园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了保洁服务站站长职责、保洁员职责及垃圾运转人员工作职责,村支部书记村庄环境卫生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考核结果纳入村级干部目标考核,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四是强化督查。成立镇督查考核领导小组,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没有认真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的村及保洁人员,采取严格的惩治措施,为全镇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重点区域,加大整治力度

一是实施环境整治示范工程。采取点面结合策略,在搞好全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狠抓示范点建设,打造亮点工程。整治出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7处,样板示范路2条,其中**桥村示范点被确认为市级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村。组织开展以“清洁家园”为主题的环境突击整治活动,对重点区域暴露性垃圾、乱堆乱放杂物、杂草等进行集中清除,年内共组织6次大规模的环境突击整治活动,共清理干道及巷道障碍物6560余处,清理垃圾、三堆25500立方,拆除棚圈9170平方。

二是实施示范区域绿化工程。以镇为单位,对全镇50户以上连片整体推进示范点进行绿化,对主要建筑物和沿路单位庭院拆墙透绿、见缝插绿,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方式,立体复合式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化面积。年内完成村庄巷道绿化76条、177亩。

三是实施沟渠环境治理工程。结合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投入劳动力5.89万人次、机械4.52万台次、资金1039.98万元,共清淤支斗农沟845条526.6公里、各级渠道2303条1059.2公里,整修生产路848条456公里,刷白树木98万株。全面完成了辖区沟渠清理工作,达到了沟渠畅通、渠岸无杂物垃圾、渠面无杂草漂浮物,底清、面净、岸绿的要求。

(三)强化宣传教育,规范村民行为

为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镇村环境综合整治,镇上通过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镇村会议、广播、板报、标语、横幅以及干部入户做工作等宣传形式,教育和引导群众增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意识,充分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关注自身和社会利益,从根源上保证农村环境卫生,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四)创新运行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村庄整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在抓好点面结合的同时,不断研究探索村庄环境整治的新思路、新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是以镇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站,以村落实低保户清洁队伍,采取由村低保户每天清扫保洁、镇保洁服务车辆划片区及时清运、应理公司中转填埋模式,目前全镇共落实低保户卫生清扫人员64人、镇保洁人员40人,对各村各场区生产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垃圾清扫收集处理难题,非常好地维护了全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二是建立健全镇规划办、专设保洁站、村环保队伍三级联动工作机构,环境整治工作长抓不懈。三是制订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村容村貌整治等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四是实施农户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巩固好整治成果。

(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整治效果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面广量大,我们一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全民爱护环境的素质,另一方面广泛筹措资金,为环境整治提供经济保障。以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创建工程为抓手,争取项目资金420万元,对曹闸、瑞应村进行生活污水综合处理,并对周边**桥、谢滩、美利等5个村进行垃圾集中收贮转运,使周边环境得到显着改善。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争取道路硬化及排水项目资金396.3万元,硬化主干道路204条25.4公里,埋设排水管道154条29.8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争取“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238.7万元,实施了双渠、**桥等8个村的道路硬化、下水埋设和渠道砌护工程。以专款专用为原则,在全额用好72万元预算内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专项资金的同时,立足稳定低保户清扫队伍,按每户每月征收3元、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营业房每平方米每月征收0.2元的垃圾清运费,全部用于各村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费用。以奖励补贴为策略,对改厕及“一池三改”的重点村,以每户新建一座沼气池镇补800元、新建一座厕所镇补200元进行奖励补贴,全面推动此项工作。通过种种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各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居住环境还有一些区域改善难度大。受财力制约,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公共卫生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现有设施不能满足需要。二是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还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依然存在上边热、村上不热以及前边整治后边破坏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整治效率。三是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有的村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现象,给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四是农村环境卫生保洁车辆日常维修、燃油、管理运行经费没有保障,投入不足,缺口大;村级低保户保洁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五、几点建议

(一)加快新村规划。高度重视新村规划工作,加快新村规划编制进程。结合我镇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及农机具等生产生活实际,在今后的村庄规划建设上,建议市上综合考虑配套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功能因素,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

(二)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完善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分级负担资金筹措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持续长效运行。建议市上增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管理运行专项资金,多方筹措环卫经费,以保障工作运转。

篇7: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起步于2007年底,在2008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村)转运——县(乡)定点处理”的工作思路,并在上半年6个乡镇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工作覆盖面。到目前,农村保洁工作已覆盖了全县14个乡镇,各项工作进展稳步有序,保洁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同。

一是卫生保洁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目前,工作面覆盖了全县14个乡镇、106个行政村,覆盖农户2.62万户、农村人口9.87万。

二是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保障、统一标识、统一装备、统一操作流程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县成立了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办公室、乡镇设管理所,村设管理站,社区配备了保洁员,同时规范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三是建立了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一次性投入了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在全县14个乡镇、406个自然村落,新建垃圾中转站10个、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池406个、垃圾填埋场5个,配备了保洁板车406部、清运垃圾小四轮15辆、摆臂车3台、垃圾中转箱20只、垃圾桶5000只、清扫工具406套、标志服406套。同时,从多种途径解决保洁员的待遇问题,按每人每年1800-3000元进行补助。

四是产生了一系列联动效应,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环境的变化引导了农民精神面貌的改观,形成了比卫生、比健康、比文明的良好风尚。与去年同期相比,试点村落社区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民事案发率下降了23%,刑事案发率下降了68%,上访率下降了43%。

通过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标准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巩固了村庄整治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提高。

二、主要做法

总体按照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要求,以建立农村垃圾整治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以“五个统一”为总纲,建立“六个一、三完善、三实现、五推动”工作机制,即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一支适应工作要求的保洁队伍,有一套严格的督查和奖惩措施,有一套必备的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设施,有一套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教育办法;完善配套保障,完善垃圾处理作业链,完善标准化工作规范;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效益化;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一)统一管理

一是各乡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环境卫生管理所与乡镇规划管理所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有办公场所,并配备了电脑,电脑中有保洁员工资的发放情况表、保洁员的月度考评公示表、各社区农户的月度考评情况表。所有保洁员工作情况在全乡(镇)进行公示。二是制定村规民约。通过召开村民户长会,组织农民群众讨论制定《农村村落社区文明卫生公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理事会与农户签定了“门前三包”责任状,细分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管护包干区。三是制订统一的管理规范。建立了《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考评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和职责》、《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垃圾池管理制度》、《上犹县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中转站管理制度》。采取抽查、上户调查的形式,每月对保洁员的工作表现情况进行评定,评定档为好、中、差,保洁员工资的200%用于浮动,与评定档次挂钩。组建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督查队,进一步明确乡(镇)、村、组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是新农村建设点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工作的具体督查人。四是制定卫生保洁标准。全县统一制定了公共场所和农户家中的卫生保洁标准。要求农村村落社区农户的卫生保洁每天一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具体做到房前屋后“三无”,即无农具杂物、无柴草堆放、无家禽家畜粪源;做到每天“四清”,即清庭院、清檐阶、清沟道、清垃圾。公共活动场所由卫生保洁员坚持每星期清扫两次以上,达到排除公共场所“六乱”,即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排、乱倒现象;垃圾池至少每月清运4次,确保能及时清运。五是制订统一的创评标准规范。开展群众卫生创评活动,巩固卫生保洁成果。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户”创评、“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创评活动。把卫生保洁与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三下乡”和“农民知识化工程”活动等形式,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种卫生知识宣传,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统一装备

一是各乡(镇)牵头,根据本乡(镇)人口、地域、环境等实际情况,选址建好1至2个垃圾填埋场并进行规范化建设,主要用于填埋圩镇和农村村落社区的垃圾。边远地区村落建设村落社区小型垃圾填埋场。二是县财政采取向社会招标的方式,配备了3辆摆臂式垃圾清运车,为每个乡镇配备一辆小四轮垃圾清运车,解决垃圾积压、清运的难题。三是实行规费减免,县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对各乡(镇)的垃圾专用车(每个乡镇限定1辆)进行“两费”减免。四是配备保洁工具,由县财政出资通过政府采购开展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的清扫工具、标志服、垃圾专用板车、垃圾筒、垃圾中转箱等。

(三)统一标识

所有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的清运车、中转站、标志服、保洁池、垃圾专用板车、垃圾筒、垃圾中转箱等工具都实行统一的农村保洁标识。

(四)统一保障

一是资金保障。由县财政统一筹集农村村落社区保洁资金,解决保洁员工资、清运费用和保洁工具。今年上犹县财政已投入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保洁工作。二是人员保障。以村委会或社区理事会的名义聘请保洁员。1.保洁员数量:原则上35户——40户左右农户配一名卫生保洁员。2.保洁员条件:有责任心,热爱新农村建设;有劳动能力和时间;原则上聘请本农村村落社区的农村特困户或农村低保户。3.聘请程序:实行自愿申报,一年一聘制度。由本农村村落社区理事会组织,村民自愿提出申请,再报乡镇政府把关后,由村委会或社区理事会统一聘请。4.保洁员报酬:每人每年1800—3000元,其中:从农村特困户或农村低保户民政补助600元,不足部分由县、乡(镇)、村、农户共同负担,村里可从村、组集体收入中解决一部分,村理事会可以向农户收取保洁费1.5元/月。三是废品收购保障。为了保证废品的回收利用,各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与废品收购公司签订了废品收购合同,要求废品收购公司每月定期到农村社区收购废品,收购价格比平时收购价格高5~10%,社区理事会把收购时间和价格进行公示。

(五)统一操作流程

制定了统一的农村保洁分层运作、垃圾综合治理操作流程和垃圾处理模式。

1. 注重“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村)转运、县(乡)定点处理”农村村落社区保洁四个环节的分层运作

(1)户集中。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农户应将稻草、动物粪便等可以利用的有机物返田,并将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堆放点。

(2)村落社区收集。在农村人口相对密集(35户以上)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固定的垃圾池。由保洁员把垃圾集中清运至村落社区垃圾池。

(3)乡(村)转运。乡镇要建设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站,配套一辆小四轮汽车负责各村落社区垃圾池的垃圾清运至垃圾集中转运站(垃圾中转箱)。

(4)县(乡)定点处理。县城和部分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批垃圾填埋场等垃圾处理设施,各乡镇按照就近原则集中处理。

2. 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操作流程

主要有三大环节:一是农户进行垃圾分类,一类自行处理,一类扔到小组垃圾池或垃圾桶;二是由村保洁队收集小组垃圾池中的垃圾,送至村庄垃圾填埋场或农村社区垃圾池;三是乡镇保洁队将村垃圾池中的垃圾运至乡镇垃圾填埋场或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

3. 农村村落社区垃圾的主要处理模式

(1)农户自行处理模式。对个别确实无法集中处理的偏远自然村以及农户居住分散的自然村,鼓励推行农家堆肥方式,就地处理垃圾。

(2)村集中处理模式。对边远地区、山区等交通不便的村,以村小组为单位,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

(3)乡镇集中处理模式。对人居较集中又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采用“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镇)处理”的模式,集中到乡镇垃圾填埋场(或中心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理。

(4)县集中处理模式。对县城近郊及交通便利的周边乡镇,统筹规划和建立以户为单元、村为基础、乡(镇)为枢纽、县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四级联运处理系统,即“户集中、村落社区收集——乡(镇)转运——县定点处理”模式。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农村村落社区保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观念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的保洁成效。二是随着工作面的逐步延伸,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乡村两级的工作压力大。三是随着工作面的扩大,资金投入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下一步,上犹县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村落社区长效保洁工作。

(一)

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要我讲卫生”向“我要讲卫生”的转变,把农村村落社区长效保洁转化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二)

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农村村落社区长效保洁工作,要在现有成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县城周边逐步向山区边远乡镇延伸,由公路沿线逐步向偏僻村组延伸,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全覆盖目标。

(三)

上一篇:新)低年级教研组课题研究计划下一篇:明熙小学关工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