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备课记录

2024-05-11

木兰诗备课记录(精选6篇)

篇1:木兰诗备课记录

木兰诗听课记录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 徘徊 栅栏 骊歌 撩起 玉簪花 鸡毛掸子

2.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写手法、情感等

2.老师总结:内容、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参加典礼之前

参加典礼

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

寄钱

住院

爱花

哪些事情属于插叙?文章的线索是谁? 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老师分析:

(1)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说话的语境;

(2)分析“!”;

(3)想象爸爸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篇2:木兰诗备课记录

北朝民歌《木兰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质朴而不失幽默的语言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也因此而成为初中语文课本保留的传统篇目。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品叙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机智、纯朴的优秀品质。

这是一首很唯美的民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鉴于此,我们建议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诵读教学,从整体感受作品的内容,并体会其语言之美。这首民歌语言质朴而生动,长短句相间,换韵自然,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之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张弛有度,很适合学生诵读。因此可以指导学生从朗读课文、感受其语言之美进入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人公女扮男装、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却拒绝赏赐,执意回乡的故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材料的取舍又给人以极大的想像空间,其中戏剧性的场面诙谐有趣,这些都在吸引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概括木兰深明大义、勇敢机智、不慕荣利、勤劳淳朴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

她为什么要女扮男装?

作品为什么反复写她奔赴战场的途中不断涌起思乡之情?

作品是怎样表现她英勇杀敌的?

她为什么拒绝天子的赏赐而执意回乡?

回到家里以后,木兰的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

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木兰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在战场上成为一个英雄,而她凯旋后愿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的特点就突出出来了。

关于作品对材料的剪裁取舍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来解决。在这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取舍不是随意的安排,而是根据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作品主题的需要来决定的。课后“想一想 做一做”中的第三题,就涉及到了这一点,可以结合问题进行分析。

三、作为一首古代诗歌,教学中当然不能忽略对某些实词用法、意义的积累。

其中有: 愿为市鞍马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赏赐百千强 出郭相扶将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篇3:木兰诗备课记录

教师在课前进行的最重要一项工作就是备课, 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 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向学生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所以长期以来讲授、分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反对教师的话语霸权而倡导平等的对话, 师生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 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活力与张力。学生的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 更重直觉, 还喜欢追根究底。如果真正激起了他们钻研发问的兴趣, 往往出现你始料未及的问题, 就像“拔起萝卜带起泥”之“泥”, 你不得不去处理, 颇让你“受困”。不过“困住”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不能蒙学生, 怎样去“解困”, 以期“教学相长”。

《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 似乎无需疑问, 本想一带而过, 偏有一名学生提出, 夏夜里没就寝时, 总闻窗外虫声唧唧, 这里也应是实写吧, 大多数同学附和着肯定, 部分同学说是织机声, 意见不一, 一时竟没有充足的理由, 只好提出摆到课后。经查, 居然三种说法均有例证。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这里是叹息之声。而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余之叹息”, 分明指虫鸣声。舒化龙、商礼群认为“复唧唧”是织布声、是一种兴的写法, 以不停的织布声, 描绘木兰的辛勤纺织、热爱劳动的形象, 这是写木兰“常态”, 因有这种常态, 紧接着“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才引人关注, 使人感到不寻常, 又引出后文“卷卷有爷名”之异事, 由此可见, 前两种说法与此处环境不合, 取后一种恰当。

《木兰诗》的结尾“双兔傍地走”, 解释为“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 不料坐在后排一名大个子学生扑哧笑出来:“我家住在山岭头上, 常常看见兔子出来偷吃豆苗, 从来没有一只贴地面跑的, 都是蹦跳得老高呢!”一石激浪, 教室里七嘴八舌, 我才意识到备课的粗疏, 怎么没有想到呢?我又一次向学生承诺, 待我课后去证实。翻阅古籍, 发现是汉语古今差异造成的, 古汉语中“地”在动词后常作助动词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着”, 刘向《说苑·杂言》中:“齐景公谓晏子曰:‘寡人坐地, 二三子皆坐地。’”意思是:“我坐着, 你们几位也坐着。”这样看来, 《木兰诗》的“双兔傍地走”就是“两只兔子 (雌雄) 紧贴着一块跑”的意思, 能力相当, 也就不辨雌雄了, 而不能错译成一个不合乎事实的病句。

一篇老课文, 经历三五次, 不疑处生疑, 教然后才知困。我与学生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对本文的内涵终于似乎“文从字顺”“尘埃落定”, 不由舒了一口气。接下来稍做总结就该圆满了, 我说:《木兰诗》中刻画的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 尤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 木兰女扮男装、“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我话尚未完, 一个爱淘气的学生冒出一句:“中国古代女人裹脚, 假扮不成男人!”惹得哄堂一笑, 我不由一愣, 因为我以前确实对学生讲过古代妇女是裹足的, 只是笼统而言, 这下歪打正着, 又被“困住”了。虽然这一问题有些不着边际, 毕竟学问学问, 不知则问, 有疑而问, 才是正确态度, 我敷衍了一句:“我还真没探寻过中国古代女子裹脚的源起, 课后查找吧。”我实在未料到一节课下来, 本以为精心设计的备课教案用之于教学实践中, 仍然是缺失多多, 下课后如鲠在喉, 几番折腾, 好不容易在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查到了“弓足”:“李后主令宫嫔窅娘以帛绕脚, 令纤小作新月状, 由是人皆效之。”可知妇女弓足起于五代, 而《木兰诗》是南北朝后魏时期作品, 那时女子还未缠足, 我将此根据回答了学生, 心里才踏实。

篇4:《木兰诗》中木兰承载的文化意蕴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可汗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全诗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一家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可贵的是,作者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木兰之事到此收束,但此后结局如何?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却有别于原诗战后归家和一片安详乐观的基调。其中写道:“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如果真有其事,坐明堂的天子不仅将木兰这个女子“赶”上战场(当然也有自愿代父从军的成分),而且得知女子身份后还要进一步占有之,以致功成身不能退的将军未死沙场敌方之手,却死于自己保卫的天子之手,岂不叫人痛心伤怀!当然,还有一个结局。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费时四年,以六百动画师参与其中,并纳中国动画师加入创作的长达96分钟的动画片《木兰》给了一个与上述结局完全不同的结尾。木兰归家之后,与她长达十二年军中作战的李翔将军寻上门来,一直爱他的木兰与之相结连理,这也是现代西方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理解,确实是人之常伦。“谁说女子不如儿男”的木兰是应该有一个大团圆的好结局。

为什么对一个虚构的女子会生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里,历朝历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着实是个奇迹。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也是那些女权主义者作为性别平等的形象代言人。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或者在于该诗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木兰诗》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戎马生涯是木兰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诗作者及历代文人对于木兰十二年的女扮男装经受沙场的辛苦却略去不说便是明证。“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是古人常用来说木兰的句子,如果诚如某些史料所言,木兰对天子尽忠之后有守节之事的话,那么,木兰就成为封建社会“节烈”的代表,便涂上浓厚的礼教色彩,各处对其立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篇5:《木兰诗》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篇6:木兰诗 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源自民间,作者不详。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于北魏,也就是长期处于军阀割据战争频仍的南北朝时期。历代以来,木兰形象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常常成为文人骚客的诗文内容,如白居易《戏题木兰花》中就有诗句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然而,木兰诗是以怎样的形象深入人心的?或者说,在人们心中,她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木兰诗备课记录】相关文章:

概括木兰诗04-26

木兰诗课文05-20

《木兰诗》赏析05-13

新木兰诗原文04-22

木兰诗诵读设计05-09

《木兰诗》的故事05-11

木兰诗复习课件05-12

《木兰诗》教案设计05-12

木兰诗文学常识04-11

用原文改写木兰诗04-23

上一篇:十年之后美文随笔下一篇:考勤打卡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