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微课教学设计

2024-05-15

《木兰诗》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木兰诗》微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2借鉴文中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进行练笔运用。

学习重点: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借鉴文中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进行练笔运用。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你对“好”字的理解。老师觉得,是女子就挺好,尤其是这样的女子,她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不爱武装爱红妆。

(二)巧树靶子

那么,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别人是如何夸赞她的呢?

(三)自主学习

顶针句

爷娘说:女儿花木兰,兰心可馨天。

天下说传奇,奇孝我家演。

2问答句

姐姐答: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家有兰小妹,耕织一肩担。

代父从军去,华年因此耽。

3互文句

弟弟唱:东市买好猪,西市买肥羊。

南市买鲜果,北市买美浆。

吾有兰姐姐,慈爱胜爷娘。

疆场征战归,路长情更长。

4复沓句

战友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行十二年,不知沙场是妆场。

临战不惊忙,关山若等闲。

木兰小女子,羞煞众儿男。

(四)小试身手

请选用本文学到的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来赞木兰。

篇2:《木兰诗》微课教学设计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读到木兰是一个xx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

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

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六、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完成课后习题二。

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八、板书设计:

木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兰巾帼英雄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九、教后反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一直以来,它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绝对是一篇经典。

篇3:《木兰诗》创新教学谈

首先, 我让学生了解久远的封建时代,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等情况, 然后再以“假如你是木兰, 又是处于那样的情况和那样的时代, 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 让学生进入剧情, 并顺利进行了角色转换, 学生的创造兴趣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我一定要想办法, 帮助家庭度过这个难关。”

“我可以代父从军, 正如祝英台男扮女装去读书!”

“我也要上书可汗, 改变只许男子当兵的现象, 并建立一支女子部队。”

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展议论之后, 我便以“_____的木兰”的填空题来启发学生概括:代父从军的木兰是深明大义, 勇敢无畏的木兰。

在“踏上征途”中, 学生会在“不闻……但闻……”的句式中深深地体味出木兰的女子情态与心态, 并自然地归纳出“思念亲人、热爱家乡的木兰”这一特点。将“旦辞……暮宿 (至) ……”的句式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联系, 得出路途遥远、军情紧急这一特殊情况。

在“克敌建功”的十年中, 始终未露女子情态的木兰那真是够谨慎、机敏、坚强的了。在“归见天子、辞官还乡”中可窥见木兰那不图高官厚禄的品格。在“亲人团聚、恢复女装”中又一次发现木兰内心的女子情态, 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伙伴惊忙”的感叹。

这样, 经过抓住情节特征设计教学,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从而对故事也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教师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 抓住诗歌叙事情节上具有戏剧性的艺术特征, 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创新的兴趣。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 在教学中, 我抓住本诗的戏剧性这一艺术特征, 去诱发学生思维, 引导创新。首先我简介了戏剧知识并让学生明白:没有矛盾, 就没有戏剧。于是以找到矛盾为由, 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艺术成分, 这样, 学生便纷纷质疑:

“可汗点兵,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这是不是矛盾?”

“在从军途中, 从军与思亲也是一种矛盾。”

“多年征战, 克敌建功, 木兰还朝还是一种巧合!”

“归见天子, 功高赏多, 天子要她做官, 而那时女子是不能做官的, 这又是一种矛盾。”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趁机引导, “木兰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学生的兴致再次高涨, 很快找到了方法, 并总结戏剧的高潮与结尾:亲人团聚, 恢复旧装, 伙伴惊忙。有的学生还按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予了归类。

这样, 通过抓住诗歌的艺术特征, 实施的创新教学, 整个课堂都是在积极思维、发现创造中进行,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 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自行质疑, 开拓学生的创造之路, 引导学生去研究诗歌。

学生对诗有了感性领悟后, 我采用了自行质疑的方式, 让学生对《木兰诗》进行理性的探讨, 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打开研究之门。我让学生从生活情理、时间等方面去学习探讨。学生这一次发言少了, 但很有见地:

“诗没有写木兰练武功, 她没有武功, 怎会建功立业?”

这正是逆向思维, 理性探索的开始, 我的眼前不由一亮, 探索之门已开始打开, 同时引进了北朝的民歌《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 赛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途?”学生便明白了北朝人民尚武风气盛行, 感觉一来, 学生开始议论, 然后再质疑: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卷卷不合生活情理。”

“壮士十年归”与“同行十二年”。时间前后不一致。

于是, 我肯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 便告诉他们, 这就是对《木兰诗》的研究, 并让学生写《木兰诗》的课后作文, 让学生继续探讨新的问题。

事后作文, 有的学生是从木兰形象上评论, 也有的是从诗的缺点上探讨, 还有的是从艺术特征上进行研讨……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赏析诗的能力, 又让学生逐步走上研究之路。

篇4:《木兰诗》教学设计

关键词:《木兰诗》 教学设计

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课文四种功能:“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指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作为“定篇”的《木兰诗》是要求教师透彻讲解、学生彻底理解的篇目。笔者翻阅了大量关于《木兰诗》的教学设计,没有一篇设计像孙绍振先生一样点出了这首诗的之所以经典在于重构了“英雄”这一概念,换句话说《木兰诗》在教学中没有被透彻地理解过,“定篇”作用没有根本地实现过。笔者依据孙绍振先生对《木兰诗》的精妙独到的分析设计本次教学,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

教学目标: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女英雄形象;2.了解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分析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花木兰的非英雄姿态。

教学创新:尝试将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介绍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初中学生,而初中与小学最大的区别就你们要开始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这表现在语文课上就是要求你们要能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甚至能够点评文章的美丽之处。我们已经弄懂了《木兰诗》的字面意思,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文学欣赏课,欣赏《木兰诗》为什么传唱了千年,它到底美在哪里,花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在我们民族中屹立千年,她又美在哪里。同时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方法。这个可能会高于一些同学现有的理解力、接受力,但是如果你跟着老师的步伐节奏一起思考,我相信你能够听懂。

二、看木兰的英雄气概

1.进入正课之前,大家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英雄?用词语概括这些英雄共同具有的特点。

岳飞、关羽、武松等。保家卫国、会打仗、很勇敢……

2.那在你心目中花木兰是不是英雄呢?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请找出直接表现花木兰是英雄的相关语句。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行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宿营)

将军百战死(非正面描写,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壮士十年归(凯旋)。

明确:打了十年,经历了上百回战斗,将军都牺牲了,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就这么区区一行,可以说是敷衍性的笔墨,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想不想写她浴血奋战?她在战争中的英勇是全诗的重点还是“轻点”?(不想“轻点”)

三.看木兰的女儿情态

《木兰诗》写英雄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不写英勇场面,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听老师示范朗读《木兰诗》,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同时思考这首诗写了木兰的哪些品格特点?

(乖巧、懂事、勇敢、恋家、不慕名利、爱红妆、爱亲人……)

好,同学们把我们的视线再次回到英雄这个词来,“英雄”这个词本来是指男性,英是花朵、杰出的意思,像花朵一样杰出的男性。而我花木兰也叫做英雄,花木兰是个女的,还要叫她“英雄”,如果一定要叫花木兰英雄,在前面加一个字合适,女英雄。那么花木兰作为女英雄与那些男性英雄是不是一样的呢,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木兰诗》会告诉你答案。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一个字,“女”。如果“会打仗、勇敢、保家卫国”总结为英雄气概,那么“乖巧、恋家、爱红妆……”便概括为女儿情态,这些诗很明显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可以解释这样安排的唯一理由就是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女英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试想不爱红妆的木兰还会不会可爱呢?

四.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请同学们结合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说说现在你心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总结:到此,木兰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她不仅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更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战争的责任本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阿爷、长兄”这些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若仅仅限于家庭,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铁姑娘,作为支撑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为国而战,立了大功,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批快马以外,别无他求。她要回到故乡,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整个就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更为深刻的是,她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

五、认识文本分析方法

好了,同学们,到此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丰满起来了。刚才我们分析花木兰形象这个过程就叫做文本分析法。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原来这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重构了一种“英雄”概念,这是非常独特的,和我们心目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要防止武松啦、岳飞啦,这些现成的概念把你遮蔽住了。

分析的前提就是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又要采取“还原法”来揭示矛盾,才有分析的对象。还原,就是把“英雄”原来的观念作为背景,它是怎样的?所以老师一开始就让你们讲心目中的英雄,回忆英雄这个概念,他是勇敢的、会打仗的、爱国的。写在《木兰诗》中“英雄”的内涵是怎样的?进而我们发现《木兰诗》并没有细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场面。反而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颠覆了原本的“英雄”观念。那么同时也就丰富了“英雄”这一概念,英雄也可以是温情的女子,也可以儿女情长。因此从文本出发,揭示出《木兰诗》里“英雄”观念的特殊性,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了,也就是要把普遍性英雄和特殊的个别性花木兰的矛盾揭示出来,看花木兰作为女英雄在战争、家庭、功勋和亲情方面所不一样的特点。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篇5: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课文记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的理解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词典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理念

打破传统的“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指导熟读成诵

1、播放PPT:停机叹息,下定决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赛背诵。

2、准备和出征,借助PPT,提示关键词背诵。

3、十年征战生活,可以引导理解背诵

关山飞度

营地苦寒

战争持久

战斗激烈

4、其他段落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篇6:《木兰诗》教学设计

(屏幕显示)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二、朗读课文,明确段意

1、把重要的字词发音读准确

机杼(zhu)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朔气 金柝 策勋 赏赐 溅溅

啾啾 霍霍 旧时裳

2、第一次朗读。要进入情境。

3、第二次朗读,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是写什么呢?

4、师: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就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学生朗读第一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学生朗读第二节。老师概括段意:“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学生朗读第三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学生朗读第四节。自己概括段意:“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学生朗读第五节。自己概括段意:“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学生朗读第六节。自己概括段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朗读第七节。自己概括段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的聪明在哪儿呢?聪明在发现规律了,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段意。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

三、选段品析,介绍写作手法

(屏幕显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节诗分几个层次?——三个。

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了哪些内容,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特别的精致……

(学生思考 做批注 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表现了:

征途之遥

征战之勇

军旅之苦

百战之烈

十年之艰

——字字千金,惜墨如金

师:1、请大家积累一个“戎”字。“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这个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战。“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战。“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指的是一辈子就是在打战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这一辈子就在战斗了,感觉忽然就过去了。“戎机”就是战争、战斗、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2、还要积累一项修辞——互文。大家做笔记。上下句或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句子句与句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

3、还要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惜墨如金。

(屏幕显示)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几个层次?——三个

(屏幕显示)

例说这一节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学生思考 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1、继续积累:一个“阁”

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是指女孩子的房间。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有“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用它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2、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现在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用它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3、刚才讲了一个词语叫“惜墨如金”,现在再积累一个带“墨”的成语——挥毫泼墨,就是不惜用繁笔来描写。

(屏幕显示 学生齐读)

《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泼墨如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篇7:《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 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 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ng,区别:戊,音w&、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区别:署sh(。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篇8: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比较

一.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展示

(一) 中国某老师 《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诗歌诵读, 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2.整体感悟: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概述故事情节。2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 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第二环节:人物赏析, 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3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 并感受其特点。

第三环节: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 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 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 十几年没见面了, 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全班交流解决。

第四环节:总结存储, 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2.拓展延伸: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 (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4我对木兰的新看法;5诗歌凝练的语言分析;6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二) 美国某老师 《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阅读课文, 思考问题:

1.为什么木兰一得知战争的消息就立刻告诉母亲?

2.如果木兰以女性士兵身份申请出征, 可能会发生什么?

3.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 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5.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 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6.木兰和AXEL (《攀援者》 ) 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 他们面对的困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第二环节:表达:写一封信

多少个日日夜夜, 木兰远离父母、家乡, 出征在外, 请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母亲。告诉他们自己离家后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 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提示:请使用生动的词汇描述任务、地点和事件, 可仿照诗歌“五部分”的格式。

第三环节: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

我们知道木兰是一位优秀战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木兰也是这个群体里的领导。讨论并选出你们群体里的领导者, 为他制作一个奖状, 并写上他的名字。

第四环节:课后思考———文本与电影的比较

你已经读完《花木兰》, 现在请你比较书中的观点与电影《花木兰》的不同。

1.使用venn图标, 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 请你选择一个在文本和电影中都很精彩的场景, 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2.上网, 发表评论:1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讲一讲你读完《花木兰》之后的想法。2请你针对花木兰的故事写一个评论, 并把你的作业发到网站上。

二.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差异

(一) 文本使用上的差异

研究中美两个教学设计中对文本的使用情况, 我们发现:不管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 都能结合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 但在文本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教师特别注重文本的使用和挖掘。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中, 前三个环节都是紧扣住文本, 进行朗读、感悟、赏析、品味和反思, 对文本进行深挖细掘。即使第四环节似乎稍稍跳离了文本, 其实也还是在文本基础上展开的写作训练和延伸练习。

美国教师只将文本作为一个抓手, 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例子, 他们更多地给学生遐想与创造的空间。第一、二和四环节和文本有一定联系, 第三个环节和文本联系不是很紧, 文本只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依托。即使是涉及文本较多的第一环节, 也只有问题3和6同文本的联系比较直接一些, 其他4个问题都比较开放, 和文本联系不是特别紧密。

(二) 问题预设上的差异

中美两个教学设计中对问题预设的设计, 都能围绕阅读、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等预设问题展开阅读教学, 但在问题预设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教师教学预设的问题重在对文本的理解, 重在知识的掌握, 而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问题预设体现不够。正因为如此, 教学预设的问题开放性不够, 只要掌握一点阅读的知识, 抓住文本就可以解决, 答案大多具有指向性和唯一性;正因为如此, 教学预设的问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够, 只是紧抓住文本, 就文本而文本, 预设的问题除了第三环节中的“体验反思”是能体现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预设, 其他则都没有体现;正因为如此, 预设的问题的拓展性不够, 第四环节中的“拓展延伸”是想象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这和第三环节“体验反思”中“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 十几年没见面了, 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有重复之嫌, 而且, 即使是第四环节“课外探究”预设的题目, 也大多不用学生动多少脑筋, 上网一查就能解决问题, 还是重了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信息量大, 提供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 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问题既有针对文本的“语文问题”, 也有拓展的“非语文问题”, 教师把文本和当下社会、当代人的观念与作为阅读者个体的“我”结合起来, 使文本中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有了现代的意义, 课文被教活了。这些问题的预设也有梯度, 有可以通过阅读在文本中能找到答案的, 也有需合作才能完成的, 甚至有必须进一步认真钻研才能解决的。

(三) 教学环节上的差异

中美两个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中, 不管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 都注重了阅读基础上的写作训练, 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 但差异依然明显。

中国教师的《木兰诗》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诗歌诵读, 整体感悟———人物赏析, 品读探究———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总结存储, 拓展延伸, 前三个环节由朗读到对文本的理解, 虽然在层面上有识记到理解的跨越, 但基本上还是知识层面的东西, 教学环节是一种平面的展开。即使是“互动释疑”环节, 也仅仅是“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全班交流解决”这样的小互动, 还是叶澜教授所批评的“见书不见人, 人围着书转”的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情况。

美国教师的《木兰诗》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阅读课文, 思考问题———表达:写一封信———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课后思考:文本和电影的比较。分别从阅读理解、表达应用、团队制作实践和思考比较的角度, 教学环节是一种立体式的推进, 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启示

(一) 要实现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一直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阅读教学如何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那就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课堂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课堂。

静态分析的课堂只着眼于文本内容, 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 满足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 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 但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 学生能获得什么?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肢解课文, 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 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 有所体验, 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 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 实现了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 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 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 要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做中学”的美国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体验的课堂, 才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堂, 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所以, 动态体验的课堂才真正是体现课堂主体是学生的课堂。

(二) 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还是能力培养

为什么课堂要实现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因为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还是能力培养。据说, 美国以前确实不太注重阅读训练, 导致公民的阅读能力下降, 2001年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 其中重要的一块是建立“阅读第一”项目, 通过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因此, 在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涉及了一些基础问题, 但教学设计中还提供了较多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 把讨论和活动的机会都留给学生, 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能力。

中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向来是强项, 但从教学设计中看出, 阅读教学有明显的注重阅读结果和考试技能锻炼的倾向, 如环节一和二所预设的问题。因为重视阅读知识点, 中国学生的阅读应试技巧掌握比较好, 考试结果也会好一点, 但教学设计比较单薄, 缺少个性, 在学习以生活为宗旨、语文服务于社会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有欠缺, 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由此得到启发:第一, 应当把学习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要求划一, 在达到目标的具体方式上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二, 在人文性的前提下, 强调语文课的应用性, 与当下社会结合, 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也借此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这也许是当今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

(三) 创新求异是预设问题具有开放性的关键

说到预设问题开放性, 想起一个真实的幼儿教学片断———“花为什么会开?”有一天, 幼儿园老师问小朋友。第一位说:“她睡醒了, 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说:“她一伸懒腰, 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 看谁穿得最漂亮。”第四位说:“她想看看, 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位说:“她也长耳朵, 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 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 , 您说呢 ?”老师想 了想说 :“花特别懂事, 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 就仰起它的小脸, 笑了!”听到这儿, 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 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 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 是因为春天来了。”这个教学片断给人的启迪深远。面对问题, 孩子们的答案那么多, 那么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着浓烈感情色彩, 这当然是因为预设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 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相比较而言, 中国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一、二重视了基础性, 环节三的问题体现了一些开放性, 而美国教师教学设计中各环节的问题大多具有开放性。我们常常说美国教育重创新及动手能力, 这从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也不难看出。美国教师之所以能预设那么多具有开发性的问题, 关键就是具有创新求异思维方式。我们要具有创新求异思维, 那就要摈弃导致我们预设问题开放性不够的“同一”思维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不去关注答案的标准与唯一, 重视创新求异思维的培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 作品的解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独立思考, 从而真正做到“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要预设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而创新求异是预设问题具有开放性的关键。

(四) 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的有效途径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读写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已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 不管是中国教师设计的想象作文还是美国教师设计的写一封信, 都注意到了读和写的有效结合。

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叶圣陶先生说过,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 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 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 要以阅读为基础, 因为这是“写”前的吸收, 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 在阅读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 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同时, 要以写作能力的提高为 外显标志 , 因为这是“读”后的倾吐。所以, 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 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 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 找准读写训练点,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 拓展写的空间, 让学生乐于动笔。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应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读对于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语言、思想的感染与影响, 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吸收、内化阅读材料中的优秀、典范的语言和其中蕴含的思想, 阅读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处理课文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因为读写结合才是提升语文的有效途径。

篇9:《木兰诗》教学设计写真及反思

以往讲授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时,我总是采用“串讲字词——疏通文意——分析归纳”的思路,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吃劲,学生们也觉费力。

近来在教学《木兰诗》时,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给木兰构建一份“履历表”呢?

我思索着,于是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出示了投影:

木兰履历表

姓名、性别、婚否、籍贯

家庭成员、从军原因

生活经历、品德评价

学生们一看到这份“木兰履历表”便兴奋起来,我也趁势抛出话题:谁来替木兰“本人”填写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接着,我们便开始了谈话——

师:张镇同学,你在“姓名”一栏填上了“木兰”,那么你知道木兰姓甚名谁吗?

生:木兰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女英雄,不一定实有其人。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有说木兰姓花,有说木兰姓朱、姓木,但都没有确证,所以还是模糊一点为好……

师:我们都知道木兰是位女英雄,文中哪些语句点出了她的“女”性风采呢?

生:“木兰当户织、惟闻女叹息……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师: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木兰是位未婚女性?

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如果她已婚,依照过去的习俗,还乡团聚应该先去夫家再回娘家才合乎情理。

师:木兰的“籍贯”一栏,张镇同学没填上,有谁知道的呢?

生:我认为填“北方”比较合适。理由有二:书下注解说《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另外,文中有“可汗”一词,“可汗”是古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由此可推断“她”肯定是北方人。

师:分析得有理有据。那么,木兰有姊有弟,却为何要由她代父从军呢?

生:这正表现了木兰心忧家国、深明大义的思想品格。这一点可从“愿”和 “从此”两个词看出来。

师:我们该如何评价木兰“代父从军”这一行为呢?

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朴实高洁的品质和爱国情怀;

生:老师,我有一种理解。我觉得木兰代父从军并不是壮举,而是一种贸然行动,是不理智的。

师:何以见得?

生:她年龄太小不宜应征;她女扮男装有欺君之罪;在纷乱的战场上女子有许多不便,恐怕难以自保——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

师:言之有理,这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颇有新意。但老师要补充的是《木兰诗》讲述的是传说故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热爱和平”这一主题思想的。唐人韦元甫说“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我想,今人评价木兰代父从军,恐也缘于此吧。

生:老师,“热爱和平”的主题从哪里能看得出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呀!老师说一个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你能据此描述一下当时的环境吗?

生:远处军中打击金柝的声音从半夜的寒风中传来,月亮寒冷的光辉照在将士们冰冷的铠甲上。

师:是有些美感。可是,如果你当时也身处木兰那样的军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冷,很冷。

师: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1:金属器具敲击的声音,铠甲冰冷的反光给人心理上的冷。

生2:有一种恐惧感吧,对战争中血腥屠杀场面的心悸。

生3:对自己处境的忧虑。

生4:对前途未卜的担心。

师:是的,当我们从前线将士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一片寒冷夜色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他们为什么要辛苦,为什么要担忧了!

生(异口同声):为了家乡,为了国家,为了和平!

师:对呀!此时,我们应该不难想象一个女子为什么能够代父从军,为什么能够驰骋疆场了吧。

生5:老师,我懂了——这就是木兰的形象广为人们传颂的原因!

生6:老师,木兰辞官拒封、还乡团聚之后,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师:你们来回答呀!发挥你们的想象,编一段《木兰后传》,署名嘛,就叫“苏中少年”,如何?

学生每四人一组讲述着那一段段或美丽或离奇或欢快或忧伤的故事,令我赞赏、令我回味……

二、课后反思:

初中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大多比较简单,比较浅显,比较易懂,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大增呢?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所谓对文本的熟悉,不仅是文本本身,还必须熟悉与之有关的背景,作者本人。这是对教师自身学养的要求和规范,缺少了这一点,对文本的理解便常常表现为肤浅,所教课堂便常常显现为照本宣科而不能得心应手。至于上课的突破口,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进行设计。其原则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前提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外,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态。这是一门教学科学,更是一门上课的艺术。

如前所述,以往讲授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时,“串讲字词——疏通文意——分析归纳”的思路,虽实在却无灵气,因呆板而觉费力。给木兰构建一份“履历表”的构想,缘于前一段时间的一次听课活动:一位教师讲授张岱的《于园》(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并未因循守旧地从字词句篇入手,而是仿用虽有多年却仍不失为新理念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手法——于园为何人所建?同学们从哪些句子里能够读出“富人于五”之“富”呢?……一个并不起眼的“富”字被教师牵引得贯通了全文,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后,我就想:教学文言小品文《于园》(带有说明文性质的短文)尚可如此,教《木兰诗》一课不妨也换个角度。于是教学前几日的一次“课外阅读篇目问卷调查”的形式便激发了我的“灵感”,“木兰履历表”也就诞生了,课堂也因这份“履历表”而波澜迭起,学生的思维也因这份“履历表”而互相刺激,互相启发……

课后,有年轻教师问:“徐老师,你在课堂上好像并没有像我们一样讲很多的话,只是提问提得有些意思呢!”

我说:“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还是少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问题,提问有讲究,这讲究我以为便是角度,‘是否能引导学生探究,是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才是根本。”

是的,课堂教学的成功突破在于角度——换了一个角度,往往能化沉闷为活跃;换一个角度,往往能化难为易;换一个角度,往往能化险为夷;换一个角度,往往是成功的诀窍。

篇10: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木兰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木兰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两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小锋

(在黑板上板书“好”)分析: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印象。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如西汉王昭君戎装跃马抱琵琶出塞和亲,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秋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等等。当然还有花木兰, 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整体感知

四人为一组讨论疏通文意,并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1.听范读,正字音

机杼Zhù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âi 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 2.自由朗读 3.重点字词 通假字 帖:“帖”通“贴”,粘贴。火:“火”通“伙”,伙伴。著:“著”通“着”,穿。古今异

户---古义:门 今义:一户人家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十二---古义:表多数

今义:数词

但---古义: 今义:表转折

不用---古义:不愿做

今义:不必

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忆---古义:思念

今义:回忆 一词多义

帖{tiē帖通贴,贴上

tiě军中的文告

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将{将军百战死:将军

出郭相扶将:扶持

4、全文翻译:

第一节:唧唧又唧唧的声音传来,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在不住地叹息。-------停机叹息

第二节:问木兰想起了什么,问木兰思念着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到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去从军打仗。-----代父从军

第三节: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去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别爹娘离开,夜晚宿营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第四节: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后才胜利归来。-------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第五节:回来去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记了很多次功,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木兰回答)只希望有匹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第六节: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装打扮;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推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的床上,脱下我战时的铠甲,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黄色的面花。走出门看望伙伴,伙伴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和木兰在一起战斗了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第七节: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四、人物赏析

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五、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二、课堂学习

1、诵读课文

2、品读探究:(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鞭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明确:

a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b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战事紧迫。

c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人小组讨论归纳:

从军缘由 ——详写、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 ——详写、亲人团聚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因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冷淡。(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4、找一找诗中出现的各种修辞

互文 比喻

夸张 顶针

对偶 复沓

排比

反问

a.互文,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举例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现在一般叫叠句或重复.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的作用.同时强调了语气和感情.举例: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 :

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d.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e.比喻

举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f.反问

举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j.顶针句 举例: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u.夸张句

举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教师作结:《木兰诗》有着凝练的语言美,它不仅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其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气势酣畅的排比等。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三、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1、当我们说到爱国时可能有同学们会想到:那就是扛枪打仗甚至是为国捐躯,或者是在洪水中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又或者是在更危险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中学生爱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

(学生发言,纷纷讨论,有说助人为乐的,有说好好学习的,有说热爱劳动的,有说与歹徒做斗争的,有说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有说升旗时严肃认真的、、、、、、)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白了如何爱国,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

2、“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

巾帼一般是指妇女(是从女性的头饰来称的); 须眉则是指壮年的男子(也是从头饰的样式而得的称呼);意思是:女子未必就比男子差,或是不比男子差。

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有一个晚会叫“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如果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陈玉蓉、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55岁时患有重度脂肪肝,然而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儿子,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的暴走陈玉蓉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她用行为阐释了母爱齐天,也让陈玉蓉得到了“暴走妈妈”的称号。陈玉蓉的感人事迹也以“暴走妈妈”为名翻拍成一部电影)

木兰颁奖辞:

英姿飒爽,勇武不凡。

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那只是一份虚荣。

当小家碧玉在涂脂画眉时你血战沙场,当千斤闺秀在刺绣抚琴时你捍卫疆土。

这是你自愿的?这是你希望的?

不,那是你的孝,那是你的无奈。

上无长兄,下只幼弟,一纸征兵文书,如山重。

谁能看老父披甲持兵浴血疆场?

与其赞叹花木兰的豪气,不如惊叹她的忠孝。

与其惊叹花木兰的忠孝,不如感叹朝廷昏庸。

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四、课后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上一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足下一篇:个人扶贫工作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