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描述景物的优秀作文

2024-05-08

初中生描述景物的优秀作文(精选14篇)

篇1:初中生描述景物的优秀作文

公园真美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现代人的眼睛对于美的事物已经麻木了,只晓得游览电子产品中的世界。其实,美,无处不在——一只刚出生的小猫;一朵在风中摇曳的野花;甚至一滴溅起的小水珠,都有着它独有的美丽。今天,我将带你们走进一处琼瑶仙境。

凌晨,天空微微呈现出带点灰的蓝色。我轻轻走进公园。

公园里,静悄悄的,弥漫着奶白色的浓雾,手指划过,留下丝丝冰凉。

高大的树木垂着头,满树的叶子耷拉下来,好似盖上了一层被褥;树上,小鸟把头埋在翅膀里,均匀地呼吸着,偶尔发出“啾啾”几声梦呓;树下,小草蜷缩着身子,惬意地打着鼾;花儿睡着它们的美容觉;荷叶为荷花撑着遮荫伞,自己也打着盹;鱼儿潜在水中,似乎陷进了柔软的羽绒被里,一动也不动。

东方泛起了鱼肚白,花儿们渐渐苏醒了。它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换上最精致的鞋子,坐到梳妆台前,将花瓣梳理得整整齐齐,如丝绸一般,闪着光泽,末端的蕾丝花边微微卷曲。接着,它们将一颗颗露珠镶嵌在花瓣上,又仔细审视一番,准备接受阳光的洗礼。

渐渐地,天边泛起了红霞,群山背后,一个红点若隐若现。它挣扎着,跳跃着,竭力想挣脱束缚。最后,那个深红的圆东西奋力一跃,冲出了大山的束缚,踏上了光明大道,周身放射出兴奋的光芒。

阳光照射到树叶上,大树醒了,挺直了腰板;鸟儿欢快地奏起了“晨光曲”;花儿们得到了洗礼,心花怒放,“扑啦啦”绽出了笑脸,带着红晕;小草贪婪地吮吸着清晨的甘露,感到心满意足;鱼儿们被小鸟轻快的乐声唤醒了,一跃而起,在池中嬉戏;荷叶与荷花饶有兴趣地看着,窃窃私语。

哦!一切都那么美丽!只要你用心体会,便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与它带给你的愉悦!我们也应爱护环境,守住这一处美景!

独特的美

5月10日中午,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我正在忧愁这么大的雨还要去上课。校方突然来了通知,告知我们下午停课半天。收到这条消息,我立刻转换了心情,兴致勃勃地看起雨来。

豆大的雨珠倾盆滚落,在天和地之间串起一帘珠帘,远远望去,仿佛一个个晶莹的冰雹,一大串雨珠一起落下,淅淅沥沥,没有要停的意思。马路上蕴有一个个的水洼,水洼上还有雨滴在不停胡点着圈儿,煞是好看。水洼表面有着一纹一纹的波,像丝绸一样柔美的波啊,虽然有些许水是浑浊的,但也丝毫不影响水波那柔美的质感,水波依旧一纹一纹地舞动着。突然,一辆电动车从水洼上驶过,水洼在电动车的轮胎两侧,溅起两道水帘,一时间,那个水帘仿佛是马路上喷薄而出的两扇翅膀,在空中肆意的舞动着,当电动车过完了水洼后,那两扇翅膀便化作点点水滴,又落回水洼中,就这样,马路上不断生出“翅膀”,又不断的淫灭成水滴,落回洼中……

我转移了视线,随即就看到了一丛绿色,仔细一看,原来是屹立在风中的树,绿色的树,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下,仍旧顽强地摇曳着。在灰蒙蒙的天空下,顽强绿树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绿树的枝叶随着风摇曳,可根部仍旧稳稳地扎在泥土下,纹丝不动。枝像一条绳子般晃动着,叶像一张网,网住了落下来的雨珠,却又被狂风夺走了,就这样接接落落,不停地制造着水帘。

灰色的天空,明明是正午,却让人感到了一丝困意。因为灰蒙蒙的天空,凉爽的风,以及那如钟摆一般的雨声,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打个盹儿。我打起精神,盯着天空看,天越来越黑了,我却愈来愈看出韵味了。灰黑的天空和仄在天空中的乌云,却让我看出了几分优雅和神秘。灰黑的天空像一袭乌黑的袍子,闪烁的黑光,让人觉得既优雅又神秘,不再感到倦怠了。

今天,我在看雨的过程中,明白了:美景属于大自然,换个心态去看,你得到的可能是更好的,不要蜷缩在屋中,应多出来看看大自然,无论什么景色都能看出美好。

我的学校

我的学校是xxxxx学校,它是以茅以升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是我成长中停歇的站点,是我知识的源泉,学校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一步。

学校是快乐的天堂。你看,早晨的校园,是那么的宁静。映山红、海棠花、桂树……错落开季节开放,美化了校园也洁净了空气。校园的走廊里砌着淡黄色的瓷砖,还有那一排一年到头都干净得不染一丝灰尘的石凳,可以让同学们休息、看书。而树枝间偶尔的几声鸟叫,更让充满了童心的我们欣喜不已。

学校是学习的乐园。一走进教学楼,就能看见教室里摆放着整整齐齐的桌椅,它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好伙伴。每天,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坐在这里聚精会神地听课,争先恐后地发言,专心致志地学习……在教学楼里,每天能听到琅琅书声,清脆、悦耳;做作业时齐刷刷的“沙沙”写字声让人陶醉;音乐教室时时传来阵阵优美的歌声,愉悦我们的身心;一件件精美而富有创意的小制作出自我们一双双灵巧的手,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在操场上尽情展现我们精神抖擞的面容,以强健的身体迎接每一天的挑战。课余时间,同学们会跑着跳着去玩耍嬉戏,玩得很是开心。可上课铃声一响,教室的诱惑就像是一台“吸尘器”把我们全都“吸”了进去。

我觉得学校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爱我们每一个人,更极力张开双臂拥我们入怀。当我们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她都看在眼里,并用轻柔的手抚摸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心灵的激动与喜悦;当我们犯错、落后的时候,她会投来既有些责备又心存宽容的目光,用春风化雨般的爱来滋润我们迷惘的心灵。

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学生,每一点进步都浸透着学校的心血。“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崖乐做舟。”学校让我们找到了学习的窍门,更让我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我们是一条要远航的小船,而学校给了我们一张帆,靠着帆我们可以走得更远,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我爱我的学校,因为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值得我留恋和牵挂!

美丽的校园

是谁像一艘飞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是谁像慈爱的母亲,哺育我们健康成长?又是谁像一位知心朋友,与我们朝夕相处?她就是我的母校——xxxx学校。

xx春天最美是早晨。当天空泛起鱼肚白,太阳把第一缕金光洒向世间万物,一切显得那么美好!一棵棵高大的树似乎在享受着阳光的沐浴,或浓或淡的新绿让大树那么惹眼!一株株红得胜火,黄得似金,粉得如霞的花苞争奇斗艳,似乎它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小主人。一棵棵小草破土而出,顽强的生命令人情不自禁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xx夏天最美是傍晚。太阳将最后一抹金光洒向世间,天上瞬间变化万千。你瞧,天上的云朵时而像一位仙女舞动美丽的身姿;时而像大海的浪花,一浪接过一浪;时而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徜徉天际……柔和的霞光问候着世间万物,姹紫嫣红的花儿在经过一天的争奇斗艳后似乎也累了,半低垂着头小憩。微风拂过,小草似乎也在闭眼享受这美好的风景。这个时候的同学们不怕烈日炎炎,尽享汗水的冲洗,在操场上你追我赶,欢乐嬉戏,欢声笑语洋溢着整个学校!

xx秋天最美是夜晚。天上的星星犹如一双双明亮清澈的眼睛,一闪一闪地,微风轻拂着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树木扭动着身姿,与风姑娘跳起优美的探戈,风中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美景配上这样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搭上这样的美景,你说能不美吗?

xx冬天最美是早晨。教学楼时时传来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即使是冬天的寒冷,也不能阻挡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做操时,同学们五彩缤纷的衣服,从远处看,就像一朵朵绽放的花。

xx,我为你骄傲!因为你让每一个孩子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xx,我为你自豪!因为你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在这如画的风景中编织美丽的童年梦……

玉龙雪山

我的记忆不是金色的,而是绚丽的银白。

当清晨的太阳把她的金辉抛向这白皑皑的世界,缓缓上升的缆车已渐渐远离我的视线。白雪反射着太阳的光辉,雪山显得那么耀眼,从碧空蜿蜒而来,腾跃于锦绣大地之上,洋溢着雄伟、壮丽的美。望着眼前这片恒古不化的冰川,我们开始了新的征程。

踏上这篇神圣的土地——玉龙雪山,空气中流动着一种透明的质感。此时的我置身在一个如此冰清玉洁的世界,那明亮的白色一直流着,流着,流进我的眼睛。带上氧气瓶,穿着厚重的羽绒服,我和爸爸缓慢的向雪山的巅峰前进——海拔4680米。

太阳照耀着玉龙雪山,淡淡的薄雾已散去,玉龙雪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犹如一条凌空飞舞的玉龙。一片白云缠绕在半山腰上,宛如一条腰带系在玉龙雪山上,给玉龙雪山又平添了几分韵致。雪山十三峰,峰峰晶莹明澈,恰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

那里的空气清新无比,如掺了蜜一样的清甜,轻轻地呼吸一下,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不知何时,天空中飘起了零星的雪花,澄澈湛蓝的天空越发显得高远了。绳索两旁的树木变成了“冰树银花”,我陶醉在一片美景中......

随着海拔的增加,我们前进的步伐越来越艰难。一刹间,一阵眩晕感向我袭来,全身的力气仿佛被枷锁封住了一般。周围的世界开始旋转起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咬着牙继续坚持,向前挪移。

"快了,快了!耳边时不时传来鼓励的声音,我知道自己不能放弃。正午的太阳照耀着玉龙雪山的山脉,她终于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此时此刻,海拔“4680米”的牌子屹立在凛冽的寒风中......

听纳西人说:“玉龙雪山的山顶是神灵居住的地方。”而当我爬上山顶的那一刻感觉到,这里应该是意志坚强的胜利者才能到达的地方。我带着成功的喜悦,用相机拍下了一张象征着胜利的相片,它将激励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玉龙雪山,这美不胜收的景象,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

秋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他不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鸟语花香,也不似“晴日暖风生麦气”的夏日炎炎,更比不上“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白雪纷飞。他没有春姑娘那样步伐轻盈,悄然无息的出现;也不会如夏爷爷如此浩浩荡荡、风风火火的袭来;更不像冬阿姨白衣飘然,给天地带来一片清凉。“一叶落知天下秋”便是对秋天的最好描写。

早晨半明时分,蝉儿还留恋着夏天的余热,久久不愿离去。暗黄的枯叶逐续飘落,与大地母亲热情的拥抱。街道边的花草,山顶上的习风,空中舞动纷飞的秋叶,交织出一副绝妙的秋水伊人图。这时,秋天的硕果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欣喜的人们已经嗅到了秋果的飘香。黎明的阳光直射在大片的麦田地中,刺个青蛙睁不开眼,乐的蝴蝶手舞足蹈,蚯蚓也仿佛受到这一切暖阳的召唤,懵懂的伸出头来。

正午,烈日当空,但风中夹杂着凉爽的气息。人工湖那清澈碧绿的湖面,偶尔有几只鱼翻跃,人们都趁着饭后这一丝的凉爽,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正午的山脉风光依旧,金黄色的风衣披在她那柔软的肌肤上,好像一袭薄纱,有好似一抹长裙。山顶那座孤寂的小亭,在秋风与秋叶的净化下与栩栩如生。也许,秋天是一个可以使万物轮回、天地苏醒、人群稳重的好季节吧。

霓虹灯争先恐后的亮起,太阳匆匆忙忙的沉睡,月亮带着它成群的孩子们升上了夜空。不知怎么的,今夜的月亮格外耀眼,也许是被秋天这美伦美奂的风景所震撼了吧。你会看到五彩斑斓的灯光闪烁着,秃光的树木依旧挺立着;你会听到蛙与蝉的那首绝赞歌,秋风吹动枯草的婆娑;你会感受到这份澄净、温暖而又孤独。

秋风啊!你让大地披上新装,让河水漾起波浪。你不亚于我深爱的任何一个季节。

篇2:初中生描述景物的优秀作文

xx冬天最美是早晨。教学楼时时传来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即使是冬天的寒冷,也不能阻挡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做操时,同学们五彩缤纷的衣服,从远处看,就像一朵朵绽放的花。

xx,我为你骄傲!因为你让每一个孩子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xx,我为你自豪!因为你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在这如画的风景中编织美丽的童年梦……

我的记忆不是金色的,而是绚丽的银白。

当清晨的太阳把她的金辉抛向这白皑皑的世界,缓缓上升的缆车已渐渐远离我的视线。白雪反射着太阳的光辉,雪山显得那么耀眼,从碧空蜿蜒而来,腾跃于锦绣大地之上,洋溢着雄伟、壮丽的美。望着眼前这片恒古不化的冰川,我们开始了新的征程。

踏上这篇神圣的土地——玉龙雪山,空气中流动着一种透明的质感。此时的我置身在一个如此冰清玉洁的世界,那明亮的白色一直流着,流着,流进我的眼睛。带上氧气瓶,穿着厚重的羽绒服,我和爸爸缓慢的向雪山的巅峰前进——海拔4680米。

太阳照耀着玉龙雪山,淡淡的薄雾已散去,玉龙雪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犹如一条凌空飞舞的玉龙。一片白云缠绕在半山腰上,宛如一条腰带系在玉龙雪山上,给玉龙雪山又平添了几分韵致。雪山十三峰,峰峰晶莹明澈,恰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

那里的空气清新无比,如掺了蜜一样的清甜,轻轻地呼吸一下,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不知何时,天空中飘起了零星的雪花,澄澈湛蓝的天空越发显得高远了。绳索两旁的树木变成了“冰树银花”,我陶醉在一片美景中......

随着海拔的增加,我们前进的步伐越来越艰难。一刹间,一阵眩晕感向我袭来,全身的力气仿佛被枷锁封住了一般。周围的世界开始旋转起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咬着牙继续坚持,向前挪移。

”快了,快了!耳边时不时传来鼓励的声音,我知道自己不能放弃。正午的太阳照耀着玉龙雪山的山脉,她终于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此时此刻,海拔“4680米”的牌子屹立在凛冽的寒风中......

听纳西人说:“玉龙雪山的山顶是神灵居住的地方。”而当我爬上山顶的那一刻感觉到,这里应该是意志坚强的胜利者才能到达的地方。我带着成功的喜悦,用相机拍下了一张象征着胜利的相片,它将激励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篇3:初中生描述景物的优秀作文

关键词:景物描写,情感,方法,探究

自然景物能给读者美的印象,将作者特定的情感融入其中,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与感悟。如何采用恰当方法进行景物描写,不断提升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调动感官,多角度感知特征

自然界中景物都有其独特性,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象,通过人的不同感觉器官能产生不同的感应效果。所以在观察景物特征时一方面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人自身的多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面地接触景物,从中把握住景物的相关特性,更好运用这些特性进行情感的抒发,提升文章的特殊感染力。

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百草园一节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值得学生推敲学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这一节中作者充分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官,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将百草园中的景物特征比较全面地描绘出来,作者之所以对景物描写得如此仔细,是由于其中渗透着对百草园的喜爱,表达了作者难忘快乐童年时光的情感。此时及时拓展,指出感觉器官还有嗅觉,就是通过人的鼻孔感觉事物的气味,让学生归纳运用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综合运用,全方位抒发情怀

做任何事情掌握好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可能用到一种或两种写景方法,还可能要将多种写景方法同时使用,如将从远到近、由点到面、虚实结合等手法综合起来,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特定场景中蕴含的不同感情,尽显文章的独特魅力。

如学习《沁园春·雪》一文时,首先指导学生重点朗读上阙,体会景物描写综合手法的运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读后思考,上阙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展示:“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开头前几句就是例证。”

学生可能回答不完整,教师及时补充。

师:“本节还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将静的山、高原看成了舞动的银蛇,奔跑的大象,非常有动感。”

师:“还有虚实结合的写法,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作者展开想想,由茫茫的白雪,想到晴天后的景象会显得更加娇艳美丽。”

师:作者在写景中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魅力?

生:“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对,但其中还有对偶、互文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景物描绘得格外靓丽,极好地突出了北方雪景的魅力,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词中运用了大手笔写法,从面到点,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再加上恰当修辞进行润色,展示了北方独特的雪景及磅礴气势,强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及远大抱负,极具感染力,这是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三、勤于练笔,大面积提升能力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光看不如训练”。这里强调的是,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方法,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就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更好地掌握景物观察的方法,在景物描写中适时渗透自身独特感受,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感悟与体会,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更好地实现自主写作的目的。

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恰当指导学生把握文中的要义,并及时进行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较好促进作用。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小弟身患绝症时,心情异常悲痛,徘徊于院中,忽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想到树由开花到结果再到衰败的过程,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永恒的自然规律。

文中景与情的融合描写非常深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教师:“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停住了脚步,结尾又加快了脚步?”学生分析讨论回答:“作者因弟弟得绝症而烦恼,看到茂盛的紫藤萝花,感到命运对弟弟的不公,所以会停住了脚步,后来又想到花也很快衰败,结出果实,并逐渐消亡这一自然规律,心情豁然开朗,于是又‘加快’脚步。”

教师补充:“文中将花的精彩一生与人的生命历程融为一体,从花中体会到人生的精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练笔。

一位同学在《领悟》中写道:“这次考试糟透了,明明可以争第一,因为一个马虎失去进入决赛的机会,一切都是灰色的。一阵大风让我打了寒噤,赶紧找了个避风处躲闪,不经意间我看到一只叫不出名的小鸟在大风中努力同风抗争着,有时眼看要被吹到地面了,还不停地扇动翅膀顽强支撑着,心中猛然有一种顿悟,小小的生灵也能不屈不挠,而我因小失误就灰心丧气,太不应该了,我要振作起来!”

小作者在小鸟与大风抗争中领悟到要积极面对挫折,与宗璞从藤萝花感悟出人生自然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与练的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篇4: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的描述

关键词: 实验描述;初中化学;探讨

由于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因此,让学生细心观察化学实验,再准确描述,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要精心培養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养成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描述化学实验是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现象描述要用术语,不要口语化

许多同学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用词不当,使人啼笑皆非。如“点燃酒精灯”说成“酒精灯烧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描述成“碳酸钙化了,有泡放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描述成“石灰水变白了”等等。这些不规范的语言描述,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讲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如加热与点燃;烟与雾;溶解与熔化;组成与构成;吸水与脱水;酸碱性与酸碱度等。另外,教师要身体力行,作好实验操作示范,语言讲解规范,用语贴切。要向语文老师学文采,向数学老师学逻辑,向政治老师学哲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二、现象描述要面面俱到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感到新、奇、特,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只观察到声、光、热、响等明显现象,而忽略细微变化的情况。如镁条的燃烧,只看到“发出耀眼的白光”,而没有看到石棉网上有白色固体生成。又如钟罩内红磷的燃烧,只看到“冒白烟、发出白光”,而没有看到钟罩内水面上升的现象……细心观察每一个化学实验,再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养成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正如门捷列夫所说:“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

三、描述要正确,防止描述中出现生成物

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现象,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得出的,因此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作为实验现象来描述。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实验现象就不能描述为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同时试管口有水生成。正确的描述应是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内壁出现无色液体。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则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虽有联系,但绝不可能相互代替。描述实验现象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白色粉末产生”,切不可能描述为“有氧化镁生成”,试想,白色粉末一定是氧化镁吗?同时,描述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能说“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而不能说“闻到了有刺激性的二氧化硫气体”。

四、准确描述,防止用词不当

在叙述化学实验的条件,描述化学实验的现象时,一定要注意用词的选择,否则,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镁条、木炭的燃烧需要“点火”,不能说成“加热”;高锰酸钾的分解需要“加热”而不能说成“高温”,更不能说成“点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光”、“烟”、“雾”以及“浑浊”与“沉淀”、“熔化”与“溶解”等等,都是很容易混淆的,只有注意它们的区别,才能正确地描述这类实验的现象。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如果用词用句不恰当就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诸如“看到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看到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实验现象描述都是错误的,因为无色是不可能直接看到或闻到的,无味也同样是看不到的。

五、注意一些细节的区别

烟和雾的不同:“烟”一般指固体小颗粒,“雾”一般指液体小液滴。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而不是“白雾”,因此时产生的产物是白色固体微粒。“光”和“焰”的区别:“光”一般指固体微粒被燃烧的现象,“焰”一般指气体或液体燃烧时的现象。例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出现苍白色火焰,酒精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六、注意不能凭空描述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一实验中,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不能全部表现出来,因此描述实验现象只能依据具体的实验现象,不能凭空描述。如我们在描述加热氯酸钾的实验现象时,就不能这样描述: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而应当把其中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部分描述删掉,因为在此实验中我们看不出生成的气体是否具有这种性质,还需另外的性质实验来论证。正确的描述则为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篇5:描写景物的初中作文

这是二月的个早上,湛蓝的天际随性地飘扬着朵朵白云,小湖从森林边流过,湖岸边遍地开放着色彩斑斓的花儿。惹人怜爱的小动物起得特别早,春天的早晨多好呀!天空中,一些燕子自由飞翔。全身乌黑的羽衣,一对灵巧的翅膀,那白衬衣似的肚囊,除此加上剪刀似的尾,更别提多惹人怜爱了。它们像飞机那样掠过大地、流水。草坪上,一些小兔在尽兴的嬉戏。

它们有全身雪白的绒毛,一对深红的眼睛。顿时,一阵阵大风刮来,把树林吹的“哗哗”响,小兔的耳尖“唰”地下竖起来,找寻声响散出的地方,风渐渐停了,一切又回到正常。

小兔又宽心的低头开始吃。小湖里,许多小鱼儿悠然自得地玩耍。它们有的时候跳到水面上又落在水面上;有的时候在湖里嬉戏打闹;有的时候在水植物中玩捉迷藏。最后,一摆尾,游进深水里不见了。

篇6:秋天的迷恋-初中景物作文

――诗情秋水净,画意远山明

秋天了,又是一个朝花夕拾的季节。像往常一样,我独自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只有在这个时候,我的身心是在轻松不过了。远离了喧闹的人群,远离了充满吆喝声的.市场,远离了车辆往来的马路,这应该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吧!

这里很安静,就连上山的老人们也都不语,似乎在细细地品味着这一辈子。因为是秋天,路两边的花都凋谢了,花瓣飘到地面上,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看上去可真有点仙女身后飘的绸缎一般实在不忍心在上面踏上一踏,可终究是要踩上去的。

爱恨情仇,在这里化为乌有,我在此时此刻,只是一个孤独的灵魂,随着山林间的小风飘着飘着。青草蔓如丝,高处空余鸟,一道孤凉的秋风一划而过,那纤细的双手将我载到山林深处。遍山的苍松翠柏,像是醒来,揉着绿茫惺松睡眼,在秋风的抚荡下梳洗沐浴,说此山如睡美人,也只有这时颇为相像,偶然一抹微云,恰如绿色轻纱,或似一顶青边冠帽,罩住她那托在天边的柔发,只是更显出山色抚媚罢了!

曾经留恋过春日的千里莺啼;夏日的映日荷花;也曾畅想冬日的纷纷暮雪。可此时此刻,我只沉迷在这秋天的美景之中了!

篇7:描写桂林山水的初中景物作文

到了桂林跟着导游走,边听导游解说边欣赏美景。哇!桂林的迷人风景果然名不虚传。天是湛蓝湛蓝的,水是翠绿翠绿的,山是挺拔灵秀的,就连桂林的空气也是清甜的。

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堪称四绝而闻名全国。美景之多举不胜举,但有一处景点我最喜欢漓江。我们乘船游览了漓江。我见过汹涌澎湃的大海,也看过长江黄河的大好风光,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巨大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块未经打磨的铜镜;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像一块琥珀那样可透。我正为漓江的美赞叹不已时,忽然听到妈妈激动的声音:“书洋和弟弟快看,象鼻山”!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头“大象”正站在江水边,那长长的鼻子伸入江中好像要吸水喷一喷游客呢!大家纷纷拿起相机和象鼻山合影留念。

不一会儿,船游到了“九马画山”景点,导游说:“九马画山上面有自然形成的九匹马的形状。据说当年周总理三分钟看出了九匹马,陈毅元帅五分钟看出了八匹马,这就是总理的水平高人一筹啊”!当地还有种讲法,即常人能数二、三匹,数出六匹是榜眼,数出九匹是秀才。呵呵!大家都争当秀才认真地数起来,一匹、两匹、三匹九匹马还未书出来,船已游到另一个著名景点黄布风光,我们中国二十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就是这里,我今天身临其境别提多开心。

游船载着我们继续行驶在漓江上,船前方和两侧的山排着队向我们拥来。它们形态万千,有的像顽童,有的像竹笋,有的像骆驼桂林的山,没有泰山的雄伟,也没有华山的险峻,却透着灵气,露着秀气。它们倒映在漓江中,真可谓是百里漓江十里画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啊!

篇8:作文景物描写例谈

一、色彩的描写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色彩描写。 色彩描写在文章中可起很大的作用,如果缺乏色彩描写,语言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文章就不会感染人。学生们在作文时,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色彩描写:1. 自然环境的描写,大自然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的,抓住它们的色彩特点,准确地勾画,可以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2. 具体事物的描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都有自身特定的颜色, 应该引导学生在相关的作文时,写进文章中的事物的色彩,就应该具备它的独特色彩:3.对动物的描写,不同的动物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在习作时抓住它们的特点,加以准确地描绘,可以使人如见其物;4.对植物的描写,不同植物的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抓住它们的特点,选择准确的色彩词语,就可以把植物描绘得有光彩,使人更加喜爱。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作好色彩描写,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色彩对比, 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

二、芳香的描写

芳香的描写,也就是通过嗅觉这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如果对其独有的芳香进行精妙的用笔,就会起到怡神悦态的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中说芳香是“浅紫色”的, 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如鲁迅的《社戏》 中的第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就有嗅觉的描写,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从芳香落笔的,整段话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充满了梦幻朦胧的味道。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表现了自己看社戏途中的愉悦感受。

三、声音的描写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方面, 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其中也包括声音的描写。同样在 《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其中,“闹”就是从声音方面,描写春天的, 和文章前面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 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木兰诗》中描写黄河流水声和胡骑的鸣叫声,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急迫、心境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斗气氛。

四、形体的描写

形体是指物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如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描写物体,就要抓住其形体特征, 如此写下的文章,才会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抓事物的形体,这是笔者要求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手法。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文,可以使文章 “言之有物”、“言而有味”。

总之,初中生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他们写出写好景物,写好了景物,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 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积累,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整体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让他们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而优秀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篇9:初中生描述景物的优秀作文

摘 要:本文以图片描述为路径来探寻高中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中国环境下的现实可行性。研究发现:1.图片描述中“要求-不要求”“提醒-不要求”“要求-不提醒”组口语表现有显著差异,“提醒-不提醒”“提醒-要求”“不要求-不提醒”组学生的表现没有差异;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高中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老师常用的“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敏感;3.在学生看来,教师的“部分重说法”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纠正性反馈语与图片描述;可理解性输出;高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0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28

1 . 引言

Merrill Swain(1985)基于自己多年对沉浸式教学的实验提出“可理解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理论,认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其他方面(包括语法能力)达不到母语水平原因之一是学习者缺少语言输出机会,缺乏“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机会,继而认为语言形式准确性的获得是在语言形式不断的“确认,澄清与重复中去修正”的。

Swain本人宣称“可理解输出假设”并不对所有,甚至于大多数语言习得负责,并告示“有时,在有些条件下,输出会以不同的方式,或只以加强输入的方式使得二语学习变得方便了些”(Swain and Lapkin,1995:371)。

Krashen Stephen对于Merrill 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提出质疑。他认为:输出,尤其是可理解性输出,机会太少,对语言能力无实质性的贡献,因为高水平语言学习者无须可理解性输出。同时,目前无直接证据证明可理解性输出能导致语言习得;而且有证据表明语言输出时学生不喜欢“强迫”去说目的语,因为学生不常会用上“确认,澄清与重复”这些手段去作语言的有效调整。Krashen(1998:180)最后得出结论: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似乎比增加输出是更为合理的策略。

这些理由多少带有个人色彩,需要验证,但以往这些实验基本没有涉及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过程,因此有必要对Krashen的这种观点在中国的现实性进行探讨。

国内对可理解输出假设的研究停留在理论上(王颖,2005;李红,2002;卢仁顺,2002),郑银芳(2003)等论述了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但不涉及假设的现实性实践检验。

赵晨(2 0 0 3;2 0 0 5;2 0 0 8),X u Shanshan(2012)等人的研究以语料库或实验做基础,但Xu的研究不针对高中生,而赵晨的研究虽基于初高中生的语料库,但研究设计与本文有不同。

本文探讨中国外语习得环境下高中生语言“可理解输出假设”的现实性,旨在求证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下语言输出行之有效的输出方式。

2 .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 1 可理解性输出假设(COH)

Swain基于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实验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他认为语言输入并不是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学习者不仅需要大量接触可理解输入,还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才能达到准确而流利地使用目的语的水平。可理解输出有四种功能:(1)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2)能对目的语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假设检验;(3)具有元语言功能;(4)能促进目的语表达自动性。

2 . 2 纠正反馈语(TCF)

Lyster(1997)对纠正反馈语分类为明确纠正法(Explicit correction)、部分重说法(Recasts)和形式协商法(Negotiation of form),明确纠正法指的是教师公开指出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部分重说法指的是教师部分重复学生的话语,并对学生话语进行重新编排,使之更加准确;形式协商法与明确纠正法和部分重说法不同,它把说话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纠错的机会。它包含诱导法(Elicitation)、元语言信息法(Metalinguistic clues)、请求澄清法(Clarification request)与重复法(Repetition)四种方法。

Lyster和Ranta(1997)区分了以下四种形式协商法:

(1)诱导法,教师通过一些方法诱导学生更正自己的语言错误。比如教师问“How do we say that?”或者通过停顿让学生完成教师未完成的话语等;

(2)元语言信息法,教师提供评语,让学生查找自己的语言错误,比如教师说“Can you find your errors?”等;

(3)请求澄清法,教师要求学生澄清自己话语中的语言错误,如教师可以说“Pardon?”/“I dont understand.”等;

(4)重复法,教师用升调重复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求学生更正。如:

: He is in our class.

: He?

: She.

2 . 3 纠正后的可理解输出(MCO)

纠正后的可理解输出(M o d i f i e d Comprehensive Output)指学生为了响应教师的纠正反馈语而产生的比前一个输出更正确、更接近目的语的输出(Krashen, 1998)。

3 . 研究方法

3 .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学生分为“要求组”“不要求组”“提醒组”“不提醒组”四组,并将他们两两配对对比,期待找出差异,找到高中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的中国环境现实性表现。本研究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组”“不要求组”“提醒组”“不提醒组”四组,两两配对对比,表现是否存在差异?

(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是否提高高中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

(3)学生对于哪种纠正反馈语反应更为敏感?

(4)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哪种纠正反馈语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3 .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被试为江西省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共4名。以协商方式讲解并示范,以是否要求与提醒为分界线,实验可以分为4组:要求协商与不要求协商,提醒协商与不提醒协商,每小组1人。四组学生在平常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及其他重大考试中的成绩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随机挑选的学生,所以英语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当。

3 . 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4个实验组(“要求组”可要求进行语言形式及意义的确认、澄清与重复,而“不要求组”不就确认、澄清与重复的语言形式修正做要求,“提醒组”就语言形式及意义的确认和澄清等提醒,“不提醒组”不作语言形式及意义的确认和澄清等提醒)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为了解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情况,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语言输出表现进行各种形式的纠正。实验结束时老师还对本次实验活动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

3 . 4 实验过程

实验材料与工具:以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图片描述为路径,实验过程中老师用录音笔来记录学生的图片描述的表现,试验后老师和学生的交谈和采访也进行录音。

实验程序:实验前,老师先对“要求组”进行活动前可理解性输入讲述并示范,之后,其中一组在活动前要求;另一组不作上述要求,任由发挥。“提醒组”中一人只是轻描淡写作语言修正提醒,另一人不作任何提醒。实验分为两个阶段:(1)发给学生图片描述示范材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图片描述并示范进行描述;(2)把要实验的另一份图片材料发给学生,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准备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整个实验过程耗时45分钟。试验结束后,除对本次实验活动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外,老师要求受试的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表现作评价并说明原因所在,并就此次实验的效果和实验后学生的感想等进行采访。所有被试的口语总体表现(语音语调、流利性、准确性)由4个老师同时予以评分,满分5分。同时,并对每个被试无提醒录音。

3 . 5 数据收集

对口语输出表现进行成绩统计处理。

对学生口语录音中语言修正及形式协商表现信息进行提取与统计。

4 . 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实验设计,本文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4 . 1“要求组”“不要求组”“提醒组”“不提醒组”四组,两两配对对比,表现是否存在差异?

据表1可以发现,“要求-不要求”“提醒-不要求”“要求-不提醒”三组的口语表现有显著差别,但是他们的均数差表现正常。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要求组本身的口语能力就稍强于不要求组和不提醒组。“提醒”与“要求”的均数差为-0.22500,说明要求组的口语总体表现要好于提醒组,这似乎有违于“语言输出时学生不喜欢强迫去说目的语,因为学生不常会用上确认、澄清与重复这些手段去作语言的有效调整”的假设。也许这与当时的实验情景相关:学生虽然水平相当,但在一定条件下的口语表现会因为口语题材、实验老师的面试态度与学生本人的见识与题材熟悉度等等有关,我们的实验员发现那天的这两位“被要求与被提醒”同学由于题材正好涉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谈论“人的目标不应过高而要着眼眼前实际”时非常兴奋,所以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博得实验老师好评。实验后的个人交谈也证实确实如此。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学生不常会用上确认、澄清与重复这些手段去作语言的有效调整”的假设。这还跟现今城市重点中学高中学生的大胆的学习方式、爱好探索的思维方式有关。

然而,“提醒-不提醒”“提醒-要求”“不要求-不提醒”三对学生的口语表现没有差别,说明同在不要求组的被试间由于不经受压力所以口语表现不存在区别。“不作任何要求与不作任何提醒”的被试的口语表现由于不存在强迫去“形式协商”的情况,所以表现没有区别。在不被要求的情况下,学生没有承受“形式协商”压力,口语表现本色自然,这一点从“提醒-不提醒”组(Mean difference=0.35000,sig=0.218>0.05)也可以看出来。这个结果从反面又验证了我们之前对于学生自身并不情愿在强迫下进行语言协商的假设,这与Krashen的“语言输出时学生不喜欢‘强迫去说目的语”这一观点相吻合。

4 . 2 教师的纠正反馈语是否提高高中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哪种纠正反馈语反应更为敏感?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哪种纠正反馈语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观察表2,可以看到:

(1)实验老师在对学生的口语输出时会有不同类型的纠正反馈语用来提醒学生的错误输出,但也许由于只是图片描述而非对话,所以“元语言信息法”基本不用。纵观全表,可以发现教师在这两人的图片描述中,“部分重说法”用得最多(13次),其次是“明确纠正法”(7次),紧接着是“重复法”(6次)和“请求澄清法”(6次),最后的是“诱导法”(4次,其中一次不成功)。从表中可以发现,对于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学生都可以有效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生成可理解性输出。可见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高中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这似乎与赵晨(2005:35)“教师针对语法错误选用的反馈语根据学生水平不同而变化”,“学生语言错误的性质影响教师反馈语的选择”(2003:V)有了某些呼应。

(2)同时,尽管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重复法”“明确纠正法”这两种反馈语的反应更为敏感些,而对于“诱导法”“请求澄清法”似乎更为迟钝些。这与赵晨(2005:35;2008:30)“形式协商法比其他反馈语更利于引导学生产生修正后的输出”有些不一样,但与他(2003:IV)“教师诱发的学生修正更能引导学生产生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出”观点有某种程度上的呼应。

(3)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部分重说法”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这可能是和高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习特点有关,这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反映出来。“被要求”的2名学生在访谈中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与Xu(2012)的观点相似。

基本上所有学生对于教师的纠正反馈语是有积极的反应的,学生对于“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为敏感些,而对于“诱导法”“请求澄清法”似乎更为迟钝些的原因也许与这些方法本身的形式有关,明白晓畅的提醒比隐晦曲折的提醒当然来得更为直接,对于听力程度与语言表述表现一般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更为直接的提醒与帮助,同时,由于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程序的不一使得结论与以往研究有些不一。

5 . 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

(1)图片描述中“要求-不要求”组等各组的口语表现有区别:“要求-不要求”组、“提醒-不要求”组、“要求-不提醒”组口语表现有了显著差异;“提醒-不提醒”组、“提醒-要求”组、“不要求-不提醒”组三对学生的表现没有差别。

(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高中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敏感,而对于“诱导法”“请求澄清法”似乎更迟钝些。

(3)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部分重说法”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6 . 结语

本研究以看图说话为路径来探寻高中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中国环境下的现实可行性,同时探讨适宜他们有效的外语输出方式,结果有了较好的预期效应,对于教学一定有些启发(版面所限,此略)。不过研究被试较少,推广性有限。同时,如果能从学生口语文本以及语音语调中找到线索,研究会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235-53.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UP, 1995: 125-144.

Swain, M. &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16): 371-391.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Beverly Hills, CA: Laredo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Stephen, Krashen. Comprehensible Output[J]. System, 1998: 26, 175-182.

XU Shansha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ers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hinese EFL Classroom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Quarterly), 2012(10): 488-505.

ZHAO Chen. Recasts as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hinas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J]. CELEA Journal (Bimonthly), 2008(3): 30-34.

王颖.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基础[J].外语教学,2005(7):18-22.

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0-16.

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34-37.

郑银芳.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7-69/85.

赵晨.基于语料库的EFL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片断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篇10:初中生描述景物的优秀作文

去年,妈妈生日还没到,我就开始寻思生日该送妈妈什么礼物?我周末几乎一整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忽然我拍了一下脑门:要不问问同学?我赶紧给同学打电话,可是他们说送的都是花和贺卡之类的,都太俗了,我想送给妈妈一个既特别又让妈妈难忘的礼物。我在客厅里走来走去,随手拿了一本书准备解解闷,我翻了几页,后来竟越读越入迷,陶醉其中。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在他爸生日时送给他“一环又一环的礼物”,送给他自己亲手做的菜,还有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花,让他爸爸感动不已。我忽然灵机一动:要不就按书上办?

说干就干,在妈妈生日当天早晨我就开始准备送给妈妈的特殊礼物。首先做生日蛋糕,我拿出蛋糕胚,在上面挤上巧克力酱和草莓酱,然后找到一大块巧克力,在上面刻上“生日快乐”,立在蛋糕上。看着那诱人的蛋糕,我想妈妈一定会非常喜欢。然后我又剪了一些彩纸,准备欢迎妈妈的时候用。

篇11:家乡的景物作文高中生高考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又回到了那里,刚到村口就听到知了在树上欢快地唱着优美的乐曲,声音越来越响,一个赛过一个,瞬间把我的声音淹没了,好像在说:“欢迎你回来!欢迎你回来!”老远我就看见了奶奶家房前的地,那里种了一些蔬菜,蔬菜们都争先恐后地长出来了,细长的紫茄子、圆溜溜的西红柿、青青的豆角、红艳艳的辣椒……应有尽有,你可以到菜园里随意摘,想吃什么就摘什么,这些蔬菜没有上化肥、打农药,是正宗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这些蔬菜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那一片绿绿的瓜架。奶奶种了一些丝瓜和黄瓜,那些手掌型的叶子,绿得青翠,或浓或淡。长长的藤顺着木架,蜿蜒地向上爬着,一直爬到屋顶。瓜架上结着青青的丝瓜、带刺黄瓜,给整个房子镶上了天然的花边。

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玉米地,但是我并没有见到黄衣玉米,而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又粗又高的玉米秆,秆上长着胖乎乎的“花苞”,我瞅准了一只又肥又嫩的玉米苞,我用力把它从玉米秆上掰下来,玉米稳稳地落在我手上,我仔细观察,这玉米的外

衣是绿里带黄的,脱去外衣,里面还裹了一层内衣,除去内衣,里面还披了一条嫩绿色的纱裙,掀开纱裙再撩起它那金黄的发丝,就露出了它那金黄的果实,粒粒晶莹剔透,像珍珠一样,紧紧挨在一起。我站在路边,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玉米地,似乎没有尽头,太美了!这才是真正的夏日田园风景。

篇12:初中景物作文经典

每当夕阳西下,和父母去管溪畈散步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因为那里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蓝天夕阳下,一丛丛竹林、一排排玉兰树上,有很多鸟儿在引吭高歌,简直就是“百鸟朝凤”。满眼碧绿的稻田间,一阵凉风吹过,霎时“白浪”翻起,成千上万只白鹭时而齐飞,时而齐停,时而在空中波浪似的翻飞,像晶莹洁白的雪花纷飞、飘落,那景象是多么的壮观。爸爸连忙用相机摄下了这奇特的镜头,说是要带回家好好享受。

依山傍水的“白鹭家”

管溪畈是我们家乡的良田基地。这里一块块稻田纵横交错,清澈见底的管溪水分成小股灌溉着庄稼,其中间隔着的一片片“拔地而起”的竹林、玉兰树林就成了白鹭的家。白鹭们只只都是捕鱼高手,细长的双脚往稻田里一插,一低头,鱼儿虫儿就到嘴了。它们体态优美,浑身洁白。不少吃饱的白鹭,扑扑翅膀翩翩起舞,运动运动有助消化。有的估计吃太饱了,站在水里一动不动,偶尔梳理一下自己的羽毛,欣赏一下自己的水中倩影。偶尔你有幸还会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那是数不胜数的白鹭聚集在玉兰树上呢!

与牛“结伴”的白鹭

瞧,管溪边,几只水牛悠闲地吃着青草,顽皮的白鹭一会儿跳上牛背,用那又细又长的红嘴啄着什么,一会儿又跳下牛背,紧跟在牛屁股下。我真担心水牛一脚会把它踩死。爸爸说:“你根本不用担心,白鹭正为牛除掉身上的牛虱,驱赶蚊蝇呢!它们在互相帮忙!”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水牛在耕田时,周围有这么多白鹭陪着呢!

我想与白鹭做朋友

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茂密的竹林,白鹭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我喜欢翻飞的白鹭。据资料上介绍: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它们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它们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我多么想亲手抚摸抚摸。但每当我想近距离地接触时,白鹭总是在我离它们十几步时一刹高飞,我甚至有时卧地悄悄爬行,但就在我离它们一二步时还是被他们发现而惊飞而起。我非常难过地向爸爸请教:“为什么白鹭喜欢水牛却不喜欢我们人类?”爸爸安慰我说:“天乐,别泄气!我们家的小狗不也和你成了好朋友了吗?小兔听到你的脚步就会从窝里探出头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篇13:浅谈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学生的作文如何写具体呢?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呢?

一、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

“万事开头难”,学生初练描写,最困难的莫过于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描写的套路。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我曾给学生留过一个作文题目《秋天的校园》,开始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写。于是我给他们提示了一些古诗,让他们思考分别从哪种感觉写的:于是他们从“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懂得了应用眼睛去观察秋天的色彩;从“八月秋高风怒号”懂得了用耳朵去聆听秋天的声音;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懂得了用鼻子去嗅取秋天的味道;从“天阶夜色凉如水”懂得了用身体去感受秋天的温度……很多学生觉得开窍了,写作一发不可收。

其实初一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和第七段关于春夏秋冬的百草园的描写;《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描写都是练习“五觉法”的很好的范例。

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掌握了“五觉法”,只是让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要想增加文章的文采,必须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练习运用修辞,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修改训练。比如把“天空,更加蓝;云,更加洁白;水,更加清澈;大地,更加广阔。我,更加美丽。”加上修辞修改成“小鸟,因天空而更加轻捷;微风,因轻云而更加温柔;鱼儿,因湖水而更加可爱;树木,因大地而更加茂盛。我,因初中生活而更加美丽。”

三、抓住事物的特征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它需要老师的强迫和激发。我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寒冷”的小组对抗,让学生去寻找寒冷时人和动植物的反应,却不允许出现寒、冷等字眼,说不上来或重复的组淘汰,来决出优胜组。结果原本要进行一节课的活动整整延续了两节课,同学们连冷的时候摸到暖气时感觉很热还是没感觉都讨论到了,这一篇“寒冷”的作文写得极其成功。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个季节,却不允许他们在文中直接点明季节,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能体现四季特征的细节,如春季融化的冰雪,待放的花蕾;夏季盛开的鲜花,如茵的树木;秋季累累的硕果,金黄的麦浪;冬季皑皑的白雪……

四、情景交融

会景物描写了,学生往往陷入另外一个误区。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考试没考好,见到蓝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欢唱的小鸟也无心欣赏。”还振振有词的说当时天气确实很好,可如果你真的心情不好,明媚的阳光只会让你觉得刺眼;歌唱的小鸟也会让你觉得吵人才对。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同样面对寒冷的冬天,毛泽东感受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岑参看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妩媚;孔子则体会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

篇14:自然景物作文初中

冬天,万物沉睡,连路旁的草木都在渐渐衰落中。难道不是吗?路边,只见一颗颗干巴巴的树枝,不再有行人在下面乘凉、嬉闹,也不再好像以往那样枝繁叶茂,蝉儿齐鸣。公园里,花儿也不再拥有蓬勃的生机,一个个无力的垂下头,折断了漂亮的腰肢,只有那“凌寒独自开”的雪梅正傲然挺立。

冬天的景色属于风。它起初好像一缕轻烟,从地平线上升起,轻轻的拍打着雪的窗纸,想在有节奏的唱歌。它轻轻的摇曳着纤细的树枝,帮忙摘下最后一片树叶。

冬天的景色属于霜。清晨,玻璃窗上结满了霜花。他们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勾画出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图案。看,上面的是什么?是个种树木苍翠挺拔,地上开满了“野花”。不,唔,又觉得更好像海底世界,一团团“海藻”在摇曳。

冬天的景色属于雪。朵朵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整个世界变得银装素裹了。雪花挂满了树枝,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雪花飞进小河,河面蒙上了白纱,盖满雪花的小河就好像是给大地妈妈盖到肩上一条围巾。雪花落到田野,给小麦盖上了厚厚的雪毯。让麦苗暖暖的过冬。“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冬天啊,你撒下满天瑞雪,裹着春天睡,可是到头来,你去情愿让冰清玉洁的肌体化作万里春水,无私的、慷慨的去浇灌,去滋润大地。在充满对新春的赞誉的时候,你却悄悄的消失了,被那些幼嫩、稚小的青苗吮吸、利用。你,孕育春而不发春,可谓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啊!

上一篇:昌乐二中分档收费标准下一篇:爱国演讲稿——喜迎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