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艺人-作文

2024-04-27

卖艺人-作文(共14篇)

篇1:卖艺人-作文

在繁忙的大街中,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我一眼瞧见那位卖艺人。

卖艺人很多见,有时走一条路,可能两边便有好几位卖艺人。我不是很在意卖艺人,倒不是缺乏同情心,而是人实在太多,这开支给不起。

但我在这位卖艺人跟前站住了。

周围已有些许人。

其他卖艺人常穿一身黑色闲服,都比较懒散,或是留长发,或是松松垮垮,或是不修边幅。

但他不同。

一个年轻小伙子,干干净净,穿着洁净的白衬衫,黑色西服裤,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

就是文人一样的小伙子,肩上背着一把吉他,在那儿说唱。

阳光,大方,没有一丝腼腆。

就放开嗓子在那儿唱,虽没有名歌手们的各种技巧,但有着一种唱入人心之感。

唱入人心,只有对音乐完全的喜爱,才能多出这样一种声音:心声。

见多了卖艺人,大多乍一看,便有一种沧桑感,落魄感,唱的也多是老掉牙的,凄凉的情歌,拉的也多是哀怨之音的二胡。我认为这与乞讨者区别不大,他们的歌声或乐曲,都有着求人给钱之感。

我一直看不起卖艺人,只有同情。

但是,这位小伙子,我无法从他的歌声中听见求,我听见的是给。

想起古代卖艺常说的一句话:

认为好,就给钱,不好,嘘一两句,没事。

怎样的一种自傲,一种自豪!

卖艺人就应这样,卖艺,是一种表演,不是乞求。

早应这样!

可我见太多太多人了,如乞丐般,失去了尊严,不为自己掌握一门技艺而骄傲,只是颤颤巍巍地表演,失去灵魂般的表演,他们,只不过是高级的乞讨者。

用眼看,都是人,用心看,我看前面站着一个灵魂,以前所见却已是一具躯壳。

这种卖艺人才是为技艺而活,并不专盯着金钱,只求唱出心声,给观众享受,让观众不能不酬劳他。

多快活的卖艺人,多快活的灵魂,不看重金钱欲望,心便上升一个层次,才不会像奴隶一样活着。

想到这儿,我悲哀地发现,这样的灵魂太少太少。

篇2:卖艺人-作文

不禁,我的同情心便开始泛滥了,我把我买书仅剩的五元钱拿出来,放在了那个破烂的袋子里。他深遂的眼睛无力的望着我,好像在向我诉说着一个欲说还休的故事……

我站了许久,倾听他用琴声诉说的故事,如一滴雨,如一片云,轻轻落在我的心上。使我在这被太阳晒的黑乎乎的城市,拥有了一丝清凉。尽管他汗水打湿了衣衫双手累的又酸又痛,可是为了生计,他还是用那被琴丝磨的红肿的手指,用他那干渴的嗓子,继续了他的唱。那种念天之悠悠的孤独悄然迎来。感慨着世情薄人情恶,感慨着风霜饱历的生活。

不知不觉,夜幕降下,揉揉蒙的双眼走向回家的路。卖艺人却还在繁华的大街上游荡。他并没有浑浑噩噩的白活,为了家人他饱经苍桑。他虽丑陋显露无遗,但是他身上却有美丽者难以企及的美。

篇3:写人作文方法指导谈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 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 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 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 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下面我就如何写人谈谈个人看法。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 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 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并把这件事写好。在写事情的时候, 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 选择典型事例, 要着眼于小事, 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 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 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 也叫肖像描写, 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 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 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 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 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 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 切忌脸谱化, 反对那种不分主次, 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 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 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 把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 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 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 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3. 动作描写

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 因此, 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 展示人物精神面貌, 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 最难的不是写动作, 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 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 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 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 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 要客观、谨慎, 不能以己之心, 度人之意。

总之, 写人作文与叙事作文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叙事之中离不了人物, 写人之时少不了叙事, 但二者之间也有着区别。我们只有多阅读, 多练习, 才能真正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才能把文章写好。

摘要:写人, 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 人和事是不可分的, 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 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 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 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 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 虚实要求完整, 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篇4:广场边的卖艺人

那是广场边上的一位卖艺老人,他埋着头,在兢兢业业地营造着那份苍凉。

很小的时候,我跟着妈妈到市中心的书店买书,就见过这位卖艺老人低着头坐在那儿,自顾自地拉着一把二胡。当时我对二胡一窍不通,加之年龄尚小,便对那胡子拉碴的老爷子由衷地生出了一股崇拜之情——以为他是一位很有水准的艺术家。

于是,带着这最初的印象,听着这不甚了了的二胡声,度过了许多岁月……

一天的音乐欣赏课上,老师郑重地捧出一盒珍藏已久的磁带:“这是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着那凄切、忧伤且婉转的旋律,我不禁悲喜交集:喜,是因为卖艺老人所拉的,正是这首曲子;悲,是因为我不曾料到卖艺老人的技艺与大师竟是如此悬殊!

此后,我每次路过时,总忍不住多看老人几眼,目光中虽然少了几分崇拜,却多了对其不堪命运的悲悯。我几乎没有看到过老人抬一抬头,他仿佛完全与外界隔绝,一个人完完全全地浸入到了音乐的意境中,浸入到了自己借音乐来宣泄的某种情感里……他是通过音乐来慨叹生活的艰辛,还是抒发对坎坷命运的自怜,抑或表达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茫然?没有人知道。但在那不太圆润的粗糙的乐声中,人人都可以看到:他的须发在一天天变白,他几乎从不更换的破旧的蓝布衣衫渐渐看不出色彩,他那黝黑的脸上,皱纹在一日日变深且爬满了脸部的每个角落……他几乎不抬眼看人,也从不开口说话,搁在面前的布满裂纹的白色瓷碗里总是寥寥地躺着几枚硬币——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贫苦的卖艺人。

但他毕竟是一位卖艺人,卖艺人有卖艺人自己的骄傲。他拥有的不仅是与他风雨相伴的二胡,更有以音乐换取生活的尊严——全不似靠出卖尊严换取同情和怜悯的乞丐!在那匹昂首奋蹄的大铜马下,他拉着他珍爱的二胡,在艰难的生命旅程中坚毅前行。

那曲在他的手下变得有些支离破碎的《二泉映月》,似乎与他的身世极其相配。虽然老人没有阿炳高超的演奏技巧,也无法像音乐大师一样层层铺垫,并最终爆发出情感的洪流,但这又何妨?艺术女神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即便是最卑微的卖艺人,也可以在音乐中显示其独特的亮色。的确,他的音乐生硬、艰涩,难登大雅之堂,但这或许正是演绎他的人生、讲述他的故事的最好载体……

尽管读中学的我变得越来越忙碌,但每次路过广场,我都会稍稍放缓脚步,向卖艺老人投去我关注的一瞥;甚至平时我会少用些零花钱,为的是能在那苍凉的乐声中稍稍驻足,弯腰向那只白色瓷碗中投上一枚硬币。

点评

篇5:卖艺人的作文

狂风呼啸,西北风呼呼的刮着,风儿如一把锋利的刀刃一样,我从地铁口刚出来,所以来不由得将衣服向内裹了裹,忽然一位卖艺的老人出现在我的双眸,只见老人的衣服破旧,薄薄的外衣也有了许多补丁,外衣在风中被拍打,被猛烈的风吹得飞了起来,老人的脸上已皱纹满面,眼睛旁的鱼尾纹使他十分苍老,头发十分蓬松,如一簇簇稻草似的。

他粗糙的手,铿锵有力的拿着琴弦,手上的筋也不由显露出了,他飞速的来回拉着琴弦,琴声婉转连绵,暗暗的悲伤的气息迎面扑来,这似乎是他在叹息自己不幸运的人生,琴声渐渐进入了高潮,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我似乎听到了他倔强的呐喊,激愤的倾诉,我感动了,我不禁从口袋里拿出10元,轻轻的递给他,他并没有接,身体前后仰着,自己似乎沉寂在音乐中,我见他毫无反应,便放在地上,但他丝毫没有反应,啊!他竟然是一个残疾人,我真为他的不幸而惊讶,这也使我联想到阿炳,他也双目失明,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他喜爱的音乐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对美好未来拥有十分的向往,这位老人也是如此吧!

我不禁感叹:如果人生是一首乐曲,苦难就是音符,我们不应该对苦难低头。

篇6:卖艺人的作文

放学时,爸爸来接我,我们一起往家走。忽然我们看见了一位卖艺的老爷爷,老爷爷的头发已经白发苍苍,但双眼依旧那样有神;虽然衣服有些破旧,但是身体依然那样硬朗;虽然他的衣服破旧,那也能看出爷爷的朴素也是一种美。老人正闭着眼睛投入地拉着二胡,啊,这美妙的音乐使我身心轻松,令我心情愉快。

我仔细一看,老人家快有70岁了,他拉的依然是那般动听,老人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一曲过后,热烈的鼓掌声和顺耳的赞美声都起此彼伏,有人赞叹的说:“老人家一大把年纪,拉的比我还好,真是人老经验多。”有人体贴的问:“老人家都是快70的人了,该到养老的时候了,怎么还出来呢?小心别着凉了。”我和爸爸也同样赞不绝口。

在回去的路上,我问爸爸:“你觉得那个老人有尊严吗?”爸爸说:“我觉得他有尊严。”“是啊,他不像那些小偷不劳而获,而是用自己的本事获取自己应得的报酬。”我说,“这种人是有尊严的,他是我们青少年的榜样和楷模。”

篇7:有尊严的卖艺人作文

星期六下午,我和爸爸去超市购物。途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出于好奇,我和爸爸就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个卖艺人在拉二胡。

我仔细端详了一下,他是位白发苍苍,骨瘦如柴,衣服破旧的老人,让人看了很心酸,若不是手上托着被擦得雪亮的二胡,谁见了都会以为他是个乞丐。他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脚前放着自己的行李和曲目表,这位艺人拉得非常投入,似乎感觉不到周围人的存在。一曲拉完后,周围被吸引的路人都不约而同地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再来一曲”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只见这位老人微笑着沉思了片刻,精神抖擞地开始拉另一首曲子,高亢激越的曲调更引得路人安静地驻足静听。一曲终了,一个中学生开始和卖艺人交流自己的感受,中学生说:“你拉得真好!”卖艺人笑着说:“谢谢。”接着又开始拉下一曲,我弓着腰向地上看了看,地上已经有许多听者留下的零钱了,我心里暗暗夸赞:“这个艺人真有本事,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忽然我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叫《尊严》,主要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于是我问爸爸:“你觉得这个人有尊严吗?”爸爸略加思索说:“我觉得这个人有尊严。”我应和道:“用自己的本事来养活自己,就是有尊严!”

篇8:卖艺人-作文

小学阶段的作文大部分是有关写人、记事的, 一般来说, 记叙的事情里必然会出现人物, 那人物描写就显得格外重要, 是使文章出彩的关键内容。人物描写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 使其“鲜活”起来。我们可以订好计划, 一段时间内完成人物描写的专题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平时指导写人片段的一些做法:

一、适时仿写, 写实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有两方面:一是容貌, 二是衣着。容貌和衣着的描写, 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语文教材里不乏数量众多的经典写人段落, 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其中,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欣赏, 并熟读成诵, 而后仿写。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寥寥数语勾画了老人衣冠不整的模样, 衣着的随意透露出他在生活中的不拘小节, 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活生生的科学“怪人”——爱因斯坦。教师教课文时, 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 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 布置为片段仿写。仿写, 不可照抄照搬, 要同中求异, 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 “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照上例, 学习了老人的肖像“漫画”后, 可让学生写有类似个性的现实人物外貌, 既描写其相同之处, 又表现其不同处:爱因斯坦是头发蓬乱, 趿拉着拖鞋, 而现实中也常有不讲卫生不修边幅之人。另外, 写人应多关注他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也曾说过, 刻画一个人, 最好倾尽全力刻画好他的眼睛。

二、情境再现, 抓实人物的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 无论你是字斟句酌, 还是随口说说,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常常体现着一定的思想和心理。人物的语言描写, 可以表现出不同人的不同思想, 更可刻画鲜明的人物个性。所以, 语言描写在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语言要求精炼和个性化。精炼就是言简意赅, 用少量的文字, 表现丰富的内容。人物语言个性化, 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 闻其声便明其性。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爷爷, 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是啊, 杏花开了。’说着, 竺爷爷弯下腰来, 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这样, 竺可桢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了。那么, 我们怎么去促动学生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呢?平时的指导习作中完全可以运用情境再现法, 如学生课间发生矛盾, 找老师评理。我会按照学生的描述, 组织他们表演。表演过程实际上就是展现片段作文的内容, 因为这是学生身边的事, 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同时也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写能力, 培养他们的作文意识。

三、生发想象, 练实人物的行动、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写人物的举止动作, 通过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是揣度人物的心理活动, 直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指导习作时, 我们可以采用生发迁移法, 就是根据课文情节, 合理想象, 生发开去, 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 再造细节, 这比仿写更进了一步。例如, 学习了《祁黄羊》后, 可布置“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后的片段作文”;学习了《第八次》后, 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 你想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当然, 这些内容不必限于课文, 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 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

当然, 上述各法可以交替并用, 并不是作文片段训练的所有教法。我们应结合实际不断加以选用、改进, 保证训练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时效性, 从而让写作教学变得丰富多样。一段时间内专门就某一内容定期进行专项训练, 那么整篇文章质量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写作水平就能竹子开花——节节高了。

作文片断训练是个“积水成渊”的活动, 必须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 逐步提高, 不能求之过争, 不可半途而废, 且每前进一步, 都作一次小结, 写作水平才能竹子开花——节节高。

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努力做好作文片段训练, 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良策。在写人片段训练中, 运用适时仿写、情境再现和生发迁移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篇9:卖艺的孩子作文

今天晚饭后,领着我和妹妹去街上散步,街上的人很多,走到市中心的路旁有一块空地,我们离的很远就看见了很多人在围观,非常好奇钻了进了人群想看个究竟。

原来,是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在表演着什么,其中一个女孩和我差不多大,也就10岁左右,另一个女孩才七八岁那么大,那个男孩稍大一点,他们蓬头垢面,手和裤子上沾满了土,裤子已经磨破了好几个洞,而且又黑又l,那个小点的女孩不停的翻着跟头,然后停下来钻进了旁边一个很小的铁桶里,又从铁桶的另一头蹭出来,象个体操运动员一样双手举起,动作非常熟练。大一点的女孩把一个木箱套在自己的头上,那个男孩用一块木板把女孩的脸挡上,用锋利的`匕首逐一插进小木箱里,这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为她担心啊!小男孩把那块木板抽了出去,哇!好神奇呀!小女孩的头怎么不见了?迎来了围观人阵阵的掌声。最小的女孩拿着小盆向围观人要钱,她什么也不说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我们,我看着她那忧伤而又感激的眼神,把给买雪糕的一块钱给了她,她连声说:“谢谢,谢谢”。

回家的路上心里很不是滋味,是谁这么狠心,不让他们去上学,这正是读书的年龄啊!为什么没有人帮帮他们呢?

篇10:卖艺人-作文

有一个残疾人,趴在地上,手里拿着粉笔,一笔一划地在地上写字,他用诗句的形式,把他的身世写下来,很多路过的`人在他的钱罐里扔了钱,倒不是他的身世怎么凄苦,而是他的字写得实在太漂亮了。我也在他的钱罐里捐了钱,并欣赏了好久他写的字。这字就像是书上的印刷体,看了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下,他字写得很慢,划一笔,顿一顿,很有功力。写一个字将近一分钟,写一行字差不多需要十分钟,每行十个字,一共写了二十多行字,在我看字的时间里,平均每写一行就有5个人扔钱,就算每次一元,二十行字就有一百元,如果一天三场的话,一天三百,一个月就有近万元的收入,哇!收入比一般打工者多了去了!

再看看旁边一个弹吉他的卖艺者,他的生意就没那么好,吉他弹得一般,歌唱得也不咋滴,高音拉不上去,音长也不准,我没看到有人在他那里投钱,只是路过。不过,在另一摊卖唱的吉他手,却有一大群人围着听,人气很高。

看来,不管是做什么,都要有自己拿手的东西啊!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赚很多的钱。不管你是高级白领,还是街头卖艺的。

篇11:卖艺的解释与造句

造句:

1、马戏团进城了,我们成了一队走错地方的江湖卖艺人。

2、通常在在巴基斯坦,跨性别者要么卖艺,要么卖身,要么沦为乞丐。

3、你从一个受人歧视的卖艺的孩子到现在的全球巨星,这得经历多少磨难啊?

4、我们只是街头卖艺的,我们正在排练。

5、卖艺者和动物群游行于街道中。

6、我以前常在街头卖艺,但警察总是命令我走开。

7、鸽子的说话,卖艺人不会唱歌。

8、在英国剑桥,一名游客正给一位在垃圾桶里演唱的街头卖艺者拍照留念。

9、谭盾成功了,但那个黑人小伙却仍在街头卖艺,你从中学到些什么?

10、本人认为,在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中,大致存在着三种主要方式,即自娱式、寄食制和卖艺制。

11、节庆假日,杂耍艺人便在街头卖艺。

12、一家英文报纸甚至蔑视地把他叫做意大利的“不玩猴子的卖艺人。”

13、一个卖艺人能在绳子上跳舞,荡大秋鞑、大斛斗等。

14、这可难不倒张飞,他决定到街头卖艺。

15、虽然我还没有成名立万,但也好歹是个卖艺人,弹了十几年琴,也在大学里兼过课,我真的觉得没有必要让琴行赚这笔钱。

16、1935年在街头卖艺时,她遇到第一位帮助她蜕变为传奇人物的“贵人”。

17、其实纽约的很多地铁站都有卖艺的人,但中央车站最多,个人感觉水平也最高。

18、令人愉快的都柏林图片。卖艺人表演行人在繁忙的格拉夫顿街,南边旁道充满有顶级零售店,包括旗舰布朗托马斯百货公司。

19、一魔术师在游轮上卖艺。

20、宋朝的苏黄米蔡四大家都不是靠卖艺吃饭的艺术家,而是朝廷官员,是当代最著名的学者,大文豪大才子。

21、纵容孩子乞讨和街头卖艺,父母将被取消监护权。

22、我在网上看到了你小时候在街头卖艺。

篇12:卖艺人-作文

一、兴趣先行

写人作文自改的起步阶段, 是要学生理解作文自改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学段目标”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可见, 作文自改, 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其次, 古今中外有很多文章修改的名人故事。如唐代贾岛月夜“推敲”的故事千古传诵、宋朝王安石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茶饭不思、鲁迅写作数易其稿等。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 主动修改作品的主观愿望, 是优秀作品诞生的基础。

二、能力引路

培养了写人作文自改的兴趣, 就要在掌握作文自改方法上下功夫。任何一种能力的习得都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过程, 这种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部分来陈述。

(一)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课外人物描写作品。除大范围涉猎人物描写的作品外, 还可以根据课程进度, 结合写人文章的学习进行对应的课外阅读。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 将对文章感悟有更深入体会。如根据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五语下册第四单元四篇“感人至深”故事的课文特点, 鼓励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童年的玩与学》中相关的文章和其他课外的有关书籍, 并在摘抄本上做好读书笔记, 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表达效果。

(二) 以课文为载体进行文章分析并初步实践习作自改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 语文阅读能力是由三类知识构成的。第一类是有关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知识。第二类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 从中获得意义的技能。第三类理解作者的主旨、构思、组材与表达技巧方面的技能, 也称为高级技能。掌握第三类知识正是自改作文基础, 而这种技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尝试训练。

在同类课文中, 将运用以下方法来指导学生以做批注的形式进行文章分析和习作训练:第一步, 善于发现, 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 侧面描写。第二步, 聚焦批注。首先旁批, 抓住关键词写下感受, 以“从 (词语) 中, 我知道了 (人物) 是个怎样的人”, 或“从这句话, 我认为 (人物) 心里想……”的形式写下来。接着补充相关人物描写, 从一种到多种, 避免人物刻画形式单一乏味。最后对句子进行优化, 修改画出的句子, 使其更具体、生动、形象。第三步, 拓展训练。对课文有初步的自我分析后, 有相应的拓展训练。可以是对比阅读, 文段优化前后对比, 进一步体会人物描写效果。可以是课外拓展阅读, 摘录课外文段, 巩固“感悟、补充、优化”训练。可以是片段练习, 通过“感悟、补充、优化”进行片段自改训练。

课文文本分析的过程注重掌握在批注中写下“感悟”的方法, “补充”与“优化”在拓展训练环节体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不可一蹴而就, 而应该根据每一课的训练点, 重点聚焦人物描写两到三种方法, 让学生体会人物描写的好处, 以达到让学生掌握写人作文自改的方法。

三、实践检验

掌握了在课文中以做批注的形式赏析文章后, 便要真正把这种能力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在对单元习作要求认真读透后, 老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本单元文章, 回顾、总结人物描写方法, 如: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自由习作后, 进入作文自改阶段。

(一) 对习作进行初步自改

“反躬而自省”, 学生通读自己的作文, 在字词、标点上有误的先进行修改。然后根据“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补充——优化”四步走流程进行写人作文的自改。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修改。

(二) 在小组内交换修改

互改, 是给同伴初步修改的作文做补充, 做批注时多写写赞扬性的评语, 补充优化时向同伴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既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能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学生在用心读评同伴的作文中, 发挥了自主性, 提高了积极性

(三) 全班范围内自荐, 进行展示交流

这是一个全班交流的环节, 学生自由发言, 肯定优点, 提出建议。作文经过自己与同伴的修改后, 已初步成熟。在全班范围内深入讨论, 使作文自改更全面深刻。

(四) 教师批阅, 反馈

学生修改后的作文, 教师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差异, 对学生批改的内容进行指点、鼓励, 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妥善表达,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写人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作文评改中, 要把自主尝试的权利交给学生, 躬亲而为,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作文自改,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好的训练, 更好地掌握写作方法, 也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语文) [M].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 2009.

篇13:郝云卖艺的小青年歌词

作为环球音乐20重点推介的唱作人,郝云在历时两年的埋头磨砺中,从最初的整理作品、到规划整张专辑的制作方向、再到每首作品的前期构思编曲、进棚录唱、后期缩混等一系列繁琐工程的投入工作中,将新专辑《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的全部十首新歌最终完整并完美的托出。

整张专辑中,郝云所扮演的已远远超过歌手这单一的角色,每首歌的每一个音符在哪一秒钟出现、每一样乐器的音色调整、和声的搭配走向、混音工程中人声与乐器的配比,这所有的一切,早已烂熟于其心。对于工作的较真程度,郝云在环球音乐内部是出了名的“较劲王”,往往一首歌的混音不来个十几遍过不了自身那关,用他的话讲,“稍有瑕疵都让我如鲠在喉”,因此整张专辑在制作的部分耗时颇久,力求以最完整、最动人的原态示人的每一首作品,都让郝云反反复复的做每一个工序的推敲与修改,对于郝云而言,最大化保留作品的饱满度与完整样貌,是尊重每一个听到这些作品的听众的最基本要求。

新专辑在延续上张专辑音乐风格的基础上,作了更多全新的尝试。整张专辑依然以Folk的音乐形态为主要基调,三弦与口琴的传统乐器大密度的色彩添加依然作为“郝云式”的音乐标签频频出现在作品当中,而歌词的诙谐幽默与怀旧质朴的相互冲撞,则更凸显了郝云表面顽淘、内心赤子的音乐性格特征。

篇14:卖艺人-作文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随意性;注重学生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同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彼此的眼神 你我的友谊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 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谢谢。”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那真诚的、渴望的光芒,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业越来越难,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万分,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没有光明, 也看不到希望。

课间,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蓦地, 我闻到了芳草的馨香与泥土的气息, 顿觉心旷神怡。 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淡淡地说:“看, 有影子的地方便一定有光! ”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那么惬意, 直射入人的心灵。 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和煦的春风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仍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愿记住彼此的眼神, 愿铭记你我的友谊。

课前导学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在这篇习作中, 小作者写了与自己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 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再现了这段美好的经历, 文笔流畅, 描写形象。 同时, 根据这次写作的要求, 小作者注意到了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定线索“眼神”。 但毫无疑问, 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虽已有“线索”意识, 但仍然未能在习作中充分体现。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习作, 该如何修改才能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呢?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孔老师:同学们, 读了这篇文章后, 你们找出它的线索了吗? 为什么?

生1:应该是“眼神”吧, 因为题目、开头、结尾都有“眼神”这个词, 首尾呼应。

生2:我感觉本文的线索不太明显, 如果不是题目中有“眼神”, 就更难确定了。

孔老师:看来你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小作者设置的线索应该就是“眼神”, 只不过未能达到我们此次的要求 “线索清楚”。如何修改才能使得线索清楚呢?

生3:我觉得文中出现线索“眼神”的次数太少了, 如果能多出现几次, 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 自然也就清楚了。

孔老师:非常好。你其实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 那就是一篇文章如果“以物为线索”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篇作文, 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修改。

生4:如果题记保留的话, 里面可以加上有关“眼神”的词语。 第一小节作者的描写很细致, 但没有出现“眼神”, 也可以在写同桌眼中真诚、渴望的光芒时, 出现“眼神”这个词。

孔老师:是的, 这是小作者第一次比较具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眼神来展现人物特征, 说明小作者的线索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当然, 如果能够明确出现“眼神”这类字眼, 线索会显得更加清晰。

生5:老师, 第四小节除了最后部分写到了眼神, 还可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写“眼神”。

孔老师:你的意见很好。 其实, 第二小节也可以虚写一笔, 一带而过。 作为线索, 它就在文章中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 而这也恰恰是线索的重要作用。打个比方, 线索就是一根丝线, 将一堆散乱的珍珠串起来, 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孔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 但是, 老师还要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这篇习作, 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学生思考)

孔老师:作为线索的事物, 除了要在文中反复出现, 还要起到突出人物形象, 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同学们,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

2.医学档案:朱自清的《背影》的启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父亲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 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 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 进了车站……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说道:“爸爸, 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 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孔老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要想达到这一表达效果, 《背影》 这篇文章除了多次出现线索“背影”外, 文章中哪一处描写使得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呢?

生7: 第四小节父亲决定亲自到车站送我这一片段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8:第五小节父亲送我上车, 帮我拣定座位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9:就在第六小节“买橘子”这个部分,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孔老师:找得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六小节, 感受一下。 (生齐读)

孔老师:作者紧扣线索“背影”, 对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艰难、努力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是本文的动情点。 这就使得父亲这一形象更加感人, 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所以, 回到老师最初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生10:我明白了, 还要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孔老师:很好。我们可以学习《背影》的手法, 比较细致地描写小伙伴的眼神, 也使之成为习作的“动情点”。 当然, 这篇习作除了“眼神”这一线索, 还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那就是“我与小伙伴相识相知、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孔老师:当然, 文章的线索有很多种形式, 今天, 我们只是学会其中的一种:如何“以物为线索”来结构一篇文章。 今后, 我们还要学写一些更加复杂的以线索贯穿全文的记事写人的文章。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 “ 线索” 是文章组材之脉络, 是全篇材料安排之总绳。 可以说, 线索具有结构、表达的双重性。

2. “ 以物为线索” 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贯穿文章始终, 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

3.“以物为线索”时, 要在恰当的时候, 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

你的眼神

杜炎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汝之眼神, 伴我成长。 你我友谊, 终生难忘。

———题记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你的眼神我如今仍然铭记于心。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暖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 谢谢。 ”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真诚期待的光芒, 我能感觉到你心中对阅读的热爱和渴望。 于是,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课程更加艰深,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不已,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希望。课间, 你常默默地用柔和的、鼓励的眼神看着我, 我不由得有些感动。

春日伊始, 余寒料峭,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 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樟树清幽的香气扑鼻而来, 夹杂着泥土的气息, 令人神清气爽。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若有所思。 不一会儿, 你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 用睿智的目光望着我, 说道:“看, 有影的地方便一定有光!”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穿透云翳, 直射入人的心灵。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香樟的清香, 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那熠熠的光辉, 直射入我的心灵, 予我力量。

年华似水, 飞逝而去。每每走过香樟树下, 我总会忆起你, 在一片浅绿色的幽香中, 我仿佛又瞥见了你动人的眼神。

师生点评

孔老师: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 说说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11:线索更加清晰了。 题目修改后更简洁醒目, 内容显得更加充实, 人物特点更加丰满了, 突出了小伙伴对我的帮助, 景物描写也比较精彩。

孔老师:同学的评价客观到位, 修改后文章的线索变得更加清楚,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达到了我们这次习作的目标。

【杏林春暖】

下面我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台阶

张文宇

台阶, 是一种奉献。

———题记

小时候, 父亲宽厚的肩膀是我的台阶。

依稀记得有一天, 父亲带我去看马戏。我小小的手拉着父亲大大的手, 在人流中穿梭着, 寻找一个好位子。 可是四面都是高高的人墙, 将矮矮的我围住, 什么也看不见。 我听着那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笑声, 只能干着急。 父亲看到我抓耳挠腮的样子, 便蹲下来, 用健壮的臂膀将我抱起, 托到他的肩膀上, 又慢慢站起来。 骑在父亲的肩膀上, 就像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 看得比谁都清楚。 风从无数人的头顶上方吹过来, 凉丝丝的。 我猛然觉得, 父亲就如同一座大山, 挑着多沉的担子都不会垮。

成长中, 父亲期盼的话语是我的台阶。

那一次, 我在学校偷了同学的书, 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立刻将父亲叫了过来, 当着他的面教训了我一番。父亲一直红着脸, 连连说着“是, 是”, 但我却没有说话。 回到家, 我才大声向父亲争辩道:“是他先拿我东西的!我没有错!”父亲却坐下来, 低着头, 沉默不语。 这时我发现, 年仅三十几岁的父亲, 头上竟然有了一丝银白, 眼角竟然多了几丝皱纹。 过了许久, 父亲抬起头, 看着我, 眼神里带着一丝渴望。 他终于开口, 说了一句:“儿子, 不管别人怎么样, 爸爸只是希望你能够正直做人。”看着父亲的目光, 我沉默了。 刹那间, 父亲的话语像坚实的台阶, 将我托向正确的道路。 我认真地回答道:“知道了, 我不会再这么做。 ”———至今我还记得, 那时我得到的, 是父亲欣慰的笑容。

而如今, 父亲沧桑的背影是我的台阶。

光阴似箭。我一天天长大, 父亲却一天天变老。 在我的眼中, 父亲的身影不再像从前那么挺拔, 而是渐渐变得佝偻。 那天早晨, 父亲送我去学校。 到了校门口, 父亲举起手, 拍了拍我的肩膀, 又敲了敲我的背, 好像还想摸一摸我的头, 但最终没有那么做, 只是轻轻说了声:“好好上学, 再见。”便转过身, 缓缓地离开。 我默默地注视着父亲离去的背影。那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沧桑?父亲一步又一步地走远, 渐渐地在街角消失不见。 剩下一条空荡荡的街, 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强忍着泪水, 心里不断地念着“父亲”二字。 父亲用他的全部, 为我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将我越送越高。 我转过身, 从那一刻起, 我就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让父亲的付出白白浪费。

父亲, 感谢你为我做了14 年的台阶。等我长大后, 我也会做你的台阶, 将你高高地托起, 就像你曾经托起我那样。

母爱的秘方

洪国成

冬至到了, 照例要回老家祭祖, 也好看看年迈的母亲。 临行时, 妻关照一定要从老家带点萝卜条。 老妈亲手腌制的萝卜条香脆清甜, 是商场无法比的。 每年妻都会从老家带不少, 只是不易保存, 每每看见萝卜条霉变, 妻直叫可惜。

为了不让母亲着急, 我起了个大早。一路风尘到达老家, 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前。她一边询问我早饭吃了没有, 一边已端来米粥, 还有一碟清炒萝卜条。 这道小菜在我们当地名曰“响菜”。 也就是将腌制好的萝卜剁碎, 下锅翻炒, 起锅后拌入麻油, 吃起来香味入鼻, 甜味入口, 脆响声声。

母亲坐在桌边, 望着我喝粥。母亲真的老了, 虽然染黑的头发掩盖了一点年龄, 但眯起的眼睛已是沟壑纵横。

大冬天喝上一碗热粥的感觉真爽, 更何况还有响菜!

“味道真不错, 老妈的技术又进步了, 该申请专利了。 ”放下碗, 我和母亲耍了个贫嘴。

“真这么好吃? ”母亲笑了, “我帮你准备好了, 回去时记得带上。 ”

其实, 我早就注意到了, 冰箱上放着个大大的玻璃瓶, 里面填满了老妈的作品———腌制的萝卜。 哈哈, 妻子又该发愁喽:这么有味的萝卜条, 恐怕又不免吃到霉变了。

“妈, 给你提个意见。 ”我突然想和母亲开个玩笑, “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你的萝卜条必须攻克一个技术难关。 ”

“什么难关? ”母亲笑了。

“你儿媳妇最喜欢吃萝卜条了, 过了夏天萝卜条就变霉了, 她可舍不得了。 ”

“放心, 这次不会发霉了。 ”真没想到, 母亲技术革新了! 原来, 去年妻子就提过意见了, 母亲知道后, 特地咨询了“专家”。

看着母亲得意的笑容, 我忽然觉得其实她老人家根本就年轻着呢。 “你学到什么绝招了? ”我拉着母亲的手, 好长时间不见了, 在母亲跟前我依然是个孩子。

“其实也没什么, 隔壁王大妈给了我一些东西, 告诉我放了就不会变霉了。 ”母亲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会是防腐剂吧! ”我一惊, 脱口而出。

“你说什么防腐剂? 我们吃了, 味道一点也没变。 ”母亲吓了一跳。

我轻轻地告诉母亲, 防腐剂是什么, 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望着母亲似懂非懂而又似乎有点惶恐的神情, 我突然觉得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母亲曾多么虔诚地向别人请教防腐的秘方, 母亲刚刚多么自豪地向我宣布萝卜条永不霉变! 那是饱蘸母爱的秘方啊!

我不再谈论萝卜条, 开始与母亲东拉西扯。 母亲也不再和我闲谈, 开始忙碌冬至的祭品与午饭。 天很冷, 母亲不让我插手。

例行的程式完成了, 稍作休息, 我便向母亲辞行了, 毕竟还有繁重的工作要做。

照例, 母亲为我准备了一些农家蔬菜, 妻子最喜欢这些绿色的无公害的东西了。看着冰箱上满瓶的萝卜条, 我愣了一下, 还是决定带回去。 看着我的脚步, 母亲连忙把瓶子递给我, 我抱在手里, 沉沉的, 竟有些温热!

“妈, 瓶子怎么是热的? ”我诧异地问。

“你放心, 防腐剂什么的我用水洗了, 怕不好保存, 我到开饼干店的李叔家用烘干机烘干了。 就怕味道差了, 清炒时放点酱油或许会好些。 下回我不放那什么防腐剂了。”母亲一面絮说着, 一面望着我, 就像一个犯了错误被老师抓住的孩子。

我一怔, 泪水快要出来了。

车子到了, 我抱了抱母亲和她告别。

上一篇:制程稽核管理规范下一篇:律师协会副会长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