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蚕桑产业

2024-05-19

“十二五”蚕桑产业(精选十篇)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1

关键词:蚕桑生产,发展设想,开发方向,建设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努力实现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积极推进兴桑养蚕, 加快主导产业开发,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笔者根据《勉县农业结构调整方案》, 结合我县蚕桑生产实际, 提出了勉县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设想。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1.1 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县政府始终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来抓, 并列为民生九大工程之一,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蚕桑基地建设安排意见》、蚕茧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 鼓励农民栽桑养蚕, 支持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迄今全县桑园面积达0.27万hm2, 分布于全县20个乡镇, 122个行政村, 重点集中在温泉、金泉、镇川、定军、茶店、武候、土关铺、老道寺、同沟寺、周家山等10个乡镇, 25个专业基地村, 其中温泉镇突破667 hm2。近年来,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蚕桑生产出现下滑, 2009年全县养蚕下降到0.66万张, 生产鲜茧仅300余t。2010年全县春夏两季养蚕5600张, 预计全年养蚕1.2万张, 生产鲜茧540 t, 产值可达1500万元。蚕桑产业仍然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货币收入的重要途径。

1.2 蚕桑产业的发展潜力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 汉中盆地西端, 北依秦岭, 南垣巴山, 居川、陕、甘要冲。全县辖25个乡镇, 248个行政村, 总人口41.89万人, 总面积2449 km2。生物资源优势独特, 气候温暖湿润, 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 渠网蛛织, 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 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比较突出。一是蚕桑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润, 适宜桑、蚕生长, 茧形匀整, 解舒优良, 倍受缫丝企业欢迎。二是蚕桑科技普及率高, 群众素有栽桑养蚕的习惯。全县有专业技术干部20名, 农民技术员120名, 农村科技示范户1000户, 全县有8000户蚕农, 其中90%以上的蚕农基本掌握了栽桑养蚕技术, 蚕桑业科技成果普及应用程度比较高。三是服务体系健全。以县蚕桑技术指导站为龙头, 乡 (镇) 蚕技站和重点村蚕桑技术辅导员及蚕桑能手共同构成了覆盖全县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 从桑园规划、种苗供应、技术指导、药具供应、蚕茧收购实行一条龙、全方位服务, 能够满足全县生产发展的需要。四是蚕茧商品率高, 市场前景好。蚕桑生产是一个短、频、快项目, 蚕茧一直处于卖方市场, 特别是“东桑西移”工程的进一步实施, 市场前景一直看好。五是种桑养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项目, 同时对增加植被覆盖, 保护生态环境, 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六是我县宜桑面积近2万hm2, 农业人口35万人, 劳动力富足, 具备发展蚕桑产业的条件。

1.3 存在的问题

我县蚕桑产业化开发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无龙头企业, 产业链条短;二是农户小规模经营,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一定程度上制约生产发展;三是鲜茧收烘设施陈旧落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茧质量, 销售困难;四是生产、经营管理脱节, 不利于蚕桑业的整体发展。

2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2.1 发展思路

围绕“挖潜增效、巩固提高、规模发展、综合开发”的方针, 走内抓挖潜、外抓发展之路。通过以推广桑蚕优良品种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以推进蚕桑综合标准化为契机, 大力普及蚕桑科技;以提高茧质创建品牌为核心, 大力推广方格簇具;以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动力, 增加蚕桑产业的高附加值, 以筹建缫丝加工企业为龙头, 进一步推进蚕桑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做大做强勉县蚕桑产业, 勇当陕西蚕业跨越发展先行者。

2.2 发展目标

全县蚕桑业“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力争达到0.4万hm2, 年养蚕8万张以上, 产茧0.36万t, 蚕茧产值1亿元, 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年增加产值1000万元, 实现全县农村年蚕桑产业收入超1亿元。

3 蚕桑产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3.1 开发方向

全县蚕桑发展应本着"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采取重点突破"的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上档次。以强化服务为手段, 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 努力打造"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新格局, 推动我县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3.2 开发重点

3.2.1 桑园基地建设

到2015年建成温泉、金泉、老道寺、同沟寺、茶店、武侯、镇川、定军山、周家山、土关铺等10个基地乡镇, 每个基地建设桑园面积不低于333 hm2;建成以栽桑养蚕为骨干项目的典型示范村5个, 典型示范户100户, 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形成规模效益。同时, 对新建桑园要坚持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集中连片发展。

3.2.2 规范蚕茧流通体系

根据生产发展需要, 全县有计划的对原有烘茧灶进行改造和规范管理, 做到烘茧灶布局合理, 设备设施完善后实行“一照一证”经营, 坚决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和抬级抬价、压级压价等无序行为, 维护正常的市场公平交易秩序, 切实保护蚕农利益。

3.2.3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在专业基地村, 按每200张的标准配套建设一处小蚕共育室、建设新品种母本接穗园配套设施, 桑苗自育自用, 减少投资成本。

4 发展措施

4.1 政府高度重视, 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推动

蚕桑产业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 该产业的发展除农民本身积极性外, 政府的正确引导, 强有力的行政推动至关重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出发, 突出抓好这一致富农村的特色支柱产业, 出台相关政策, 从涉农项目、退耕还林、蚕室修建上对新发展桑园予以适当扶持, 鼓励蚕桑产业的发展, 县蚕桑技术部门认真搞好发展规划布局与技术培训, 以现场启动、会议促动、示范带动等形式, 推进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

4.2 加速专业基地镇村建设, 形成区域规模

进一步深化认识, 转变观念, 逐步确立蚕桑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地位,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突出抓好蚕桑专业示范村、专业示范户建设, 使之逐步形成区域规模优势。结合本县各乡镇蚕桑产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干群积极性, 按照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相对集中的原则, 加速建设重点镇、基地村, 提高蚕桑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水平。

4.3 推广普及优良品种, 夯实高产高效蚕桑产业基础

当前陕桑305等优良品种的高产、高效益已为全县广大蚕农所认可, 要认真抓好桑、蚕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早春桑树嫁接、育苗等工作, 为推进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建设提供苗源, 使全县80%以上的桑园为陕桑305良种桑园。

4.4 创建蚕茧品牌, 促进产业升级

全县上下从提高蚕茧质量及创建蚕茧品牌入手, 以优质蚕茧参与市场竞争, 赢得市场高占有率。针对我县目前蚕桑生产状况, 突出抓好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和方格蔟的推广工作。县政府在共育室小蚕共育自动加温补湿器方面出台一些激励性扶持政策, 拿出部分资金予以适当扶持奖励, 通过推广小蚕共育自动加温补湿器、省力化蚕

台养蚕和组织方格蔟的使用工作, 使我县蚕茧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形成具有我县特色品牌的茧丝产品。

4.5 培植规模龙头企业, 增加产品附加值

通过引进技术、资金、人才或投资新办等形式, 建设缫制高品位生丝的缫丝企业, 增加产品附加值, 并集缫丝、纺织、服装为一体的规模企业来消化勉县的优质原料茧,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蚕茧市场秩序, 充分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4.6 加快推进蚕桑资源开发, 增强产业综合产出

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篇2

经济林资源状况

科左中旗有林面积380万亩,其中低产林面积100万亩,经济林面积1.2万亩。在经济林中

(1)干果类面积0.1万亩,年产量0.21万公斤。主要以山杏为主,山杏面积0.1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彦塔拉镇、协代苏木,多数刚进入结果期。

(2)水果类面积为1.1万亩,年产水果435.6万公斤。按树种分苹果0.6亩,年产水果225.6万公斤,分布在保康镇、巴彦塔拉镇;葡萄0.1万亩,年产水果1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花吐古拉、白兴吐苏木;李子、杏等果核类0.3万亩,主要分布在保康镇、架玛吐镇;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科技为先导,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强化管理,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经济林快速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规模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实现产销对接。

4、坚持选用优质苗木的原则。保证选用一级优种壮苗。

5、坚持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和布局

(一)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旗的林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考察中仍然存在部分残次林、低产林,目前全旗低产林的面积已经达到100万亩,对于这些林地的更新,一方面可以满足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的需要。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重要地理位置,经济林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为解决我旗林业产值和林业收入过低的现状,打破制约我旗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通过这五年的长远计划,我旗就可以实现水果供应自需满足的同时还可进行生产、销售的统一销售服务体系。

(二)建设任务

从2010-2015年完成10万亩的经济林建设,包括巩固原有的经济果木林,力争将残次林、低产林向经济林转变。2010-2015年重点以西部地区为主,结合地理条件、土壤水分条件、交通条件建立几个果树种植示范园区,巩固和更新现有的老果树林地,加强果树园区的建设,选择适应进行更新果树的残次林地,努力将低产值收入转为高产值收入。

(三)建设布局及进度安排

2010-2011年规划巩固、建设果园0.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白音花林场等地。2011-2012年规划建设1.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花胡硕苏木。2012-2013年规划建设2万亩,重点建设

在乌斯吐林场、花吐古拉镇等地。2013-2014年规划建设3万亩,重点建设在花胡硕苏木、舍伯吐镇等地。2014-2015年规划建设3万亩。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根据林业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据本地造林成本和市场相关经济指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投资估算。一般以500元/亩计算。

果树产业总投资为50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拓宽经济林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银行贷款、社会集资。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科左中旗果树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科左中旗果树规划面积10万亩左右,比2010年底净增8.8万亩,年平均增长0.88万亩。按照本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预计25年(生产期)后果品产量将达151.1亿公斤,届时果农单纯年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效益

2015年,科左中旗的果树面积将达到约12万亩。除能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外,生态效益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林木覆盖贡献率将达到24.2%,提高2.1个百分点,进而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果树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降低噪音和调节气温方面不次于园林树种。使果树的生态效应会得到充分发挥。

视听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篇3

“十二五”规划提振行业信心

《规划》指出,未来5年,我国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平板电视(LCD)占彩电产量的比重达到95%以上。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这一比重为79%。

对此,西南证券家电行业研究员李辉认为,《规划》从政策上明确了黑电子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能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从而提振毛利率。

或许是受到《规划》出台的刺激,2月27日,金融行业A股市场黑电板块整体爆发,除TCL集团停牌之外,交易中的四川长虹、海信电器、深圳康佳纷纷上涨,其中,四川长虹和海信电器双双涨停,在港交所上市的彩电企业创维数码收盘时也上涨3.9%。此外,拥有LED业务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德豪润达也以涨停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提到,在规划期内,要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那么这2~3个年收入突破千亿的领军企业会是谁呢?

彩电企业任重道远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发布的调查,三星电子2010年电视机的销售额高达259亿6900万美元(约合30万亿韩元),居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是LG电子,销售额为166亿1300万美元。目前虽然海尔、海信、长虹、TCL、创维、康佳等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某视听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视听产业中,彩电行业较有希望产生年销收入突破千亿元并实现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过要成为其中之一,国产彩电企业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企业需要有全球化战略。国内彩电企业要从原来的产品出口完成向品牌出口的过渡。在国内企业中,像联想、华为等都是国际化探索较为成功的,他们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彩电企业学习借鉴。另外,最近一些日系企业逐步淡出彩电制造业,也给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空间。

其次,要掌握核心显示技术及面板资源。液晶模组占了平板电视制造成本的60%到70%,显示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往往会导致彩电行业的洗牌。因此,彩电企业要做成世界级规模,离不开稳定的面板供应,更离不开显示技术保持全球领先的优势。

再次,要掌握智能电视技术标准。随着电视机产品逐步IT化和智能化,企業已经进入以专利和标准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时代。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也需要拥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才能把自身的技术转变为行业标准,才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以支撑生态系统的运转。目前,国内彩电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企业间形成合作,联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标准,更符合长远发展利益。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4

1 广西蚕桑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回顾

1.1 蚕桑生产呈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十二五”期间, 在我国大多数传统主产区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纷纷减少的背景下, 广西蚕桑产业仍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但发展增速较“十一五”期间有所放缓。2010 年, 全区桑园面积达16 万hm2、蚕种饲养量565 万张、蚕茧产量26.50 万t、蚕农售茧收入67 亿元。2014 年, 全区桑园面积19.30 万hm2、蚕种饲养量705 万张、蚕茧产量32.96 万t、蚕农售茧收入125.65 亿元。据统计, 2015 年全区桑园面积20.14 万hm2、蚕种饲养量725 万张、蚕茧产量36.07万t, 蚕茧收购平均33.47 元/kg, 蚕农售茧收入120.73 亿元。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已分别连续10 年、12 年、11 年位居全国首位, 蚕农售茧收入连续5 年超过百亿元。5 年来, 全区桑园面积增加4.14 万hm2、蚕茧产量增加9.57 万t, 分别增长25.88%、36.11%。

1.2 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

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巩固发展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大市蚕桑生产发展的同时, 进一步推动百色市发展。目前百色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超过了贵港市, 位居全区第五。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 2015 年, 全区种桑养蚕涉及73 个县 (市) 、588 个乡镇、5 848 个村、84.5 万农户;蚕茧产量超过500 t的县 (市、区) 有45 个, 其中超5 000 t的有14个, 超1 万t的有9 个;桑园面积0.67 万hm2以上的县 (市、区) 9 个, 蚕茧产量达千担村1 189 个、达万担乡镇133 个, 养蚕年收入超万元的有52.09 万户, 超5万元的有近3.68 万户, 蚕农户均桑园面积0.238 hm2, 户均收入14 287 元, 涌现出一大批蚕业生产专业村 (屯) 和种桑养蚕专业户;六大优势产区的桑园面积18.86 万hm2, 占全区93.64%, 蚕茧产量34.53 万t, 占全区95.75%, 缫丝生产能力占全区的85%以上, 表现出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规模优势日益突显。

1.3 良种良法推广成效显著

全区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加快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据统计“十二五”期间, 举办各种层次技术培训班33 997 期, 培训294.5 万人 (次) 、印发技术资料489.74 万份。目前, 广西自主创新培育出的优良桑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 号等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6.82 万hm2, 占广西桑园面积的83.81%。推广应用两广二号、桂蚕2 号、桂蚕N2 家蚕品种3 395 多万张, 其中两广二号为全国应用量最大的夏秋蚕品种, 2015 年全区小蚕共育率64.20%, 方格蔟应用率66.40% (部分地区如宜州、环江达到近100%) 。通过培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普及, 全面提高蚕农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 同时也提升了广西茧丝的品质。

1.4 示范基地建设效果明显

重点培育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蚕桑生产基地和专业大户, 通过抓示范、建基地, 辐射带动全区蚕桑生产发展。自治区农业厅于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共740 万元, 在24 个县 (市) 组织实施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建设;于2013—2015 年连续3年投入1 330 万元, 在宜州、环江、横县、宾阳、忻城、象州、鹿寨、柳城、那坡、东兰等20 多个县 (市) 实施造蚕桑标准园项目。广西不断涌现出如宜州、横县、象州、环江、鹿寨、宾阳等基地县和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横县云表镇旺庄屯、鹿寨县寨沙镇下寨屯等示范村屯。认真抓好武鸣里建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一期、二期和扶绥渠黎广西牧用型桑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南宁坛洛金满园杂交桑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 示范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等, 让广大蚕农看有样板、学有示范、做有参考, 辐射带动了广西蚕桑产业发展。

1.5 桑蚕良种管理供应有保障

“十二五”期间, 国家农业部、商务部、自治区拨出超过1 500 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广西桑蚕原种场扩建和河池、来宾、环江、兴业、桂林、宜州等6 家区域性重点蚕种场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 共改扩建蚕种生产房屋设施15 781.56 m2, 购置仪器设备345 台套, 新增蚕种产能30 万张/ 年。全区蚕种业生产基础得到了加强, 蚕种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种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7]。“十二五”期间广西共生产一代杂交种约2 010 万张, 合格率96%以上, 比“十一五”期间多了近600 万张。2015 年自治区桑蚕原种场原种生产能力达到20 万张以上, 年内生产原种19 万张;全区30家一代杂交种场年生产杂交种能力达600 多万张。广西还积极推动蚕种管理条例立法起草工作, 定期开展蚕种市场执法活动, 强化蚕种质量监管, 蚕种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现已建成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种子繁育基地30 hm2, 年生产优良杂交桑树种子约13 t, 可满足每年扩种2 万hm2桑园的需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有力地保障了广西蚕、桑良种安全生产足量供应, 对保障广西蚕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6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广西主要围绕蚕桑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 不断扩展业务, 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方面创新突破。一是先后育成桂桑5 号、桂桑6 号2 个桑树优良品种和桂蚕N2、桂蚕H9、桂蚕3 号、桂蚕4号、玉林一号、玉林二号6 对家蚕优良品种, 促进了广西蚕桑品种的多样化和更新换代;二是创新集成了一套适应华南蚕区高温多湿气候和全年连续多批次养蚕的高产高效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和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自主研发了一批省力化种养机具机械, 并在全区大面积示范推广。“良种+ 良法”的研发普及使广西种桑养蚕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大大提升了广西蚕茧单产和质量。“十二五”期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承担实施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 (课题) 28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 项、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专利9 项、出版著作2 部、发表论文420 多篇, 实现了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 有效的推动了全区蚕桑生产的发展。申报的“超高产杂交桑高效繁育与速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应用”、“广西高产优质高效养蚕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15 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7 蚕桑资源综合应用加快推进

在抓好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 注重抓好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的开发, 通过抓好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宜州) , 辐射带动全区发展。“十二五”期间, 广西重点推进桑枝食用菌产业化开发, 积极开展蚕沙、蚕蛹、蚕丝被和桑果、桑叶食品等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得了较好成效[8,9,10]。2015 年, 全区桑枝食用菌鲜菌总产量18 万t, 产值10 亿元, 为全国最大的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鲜茧缫丝产食用蛹约6 万t, 产值约4.5 亿元, 规模效益位居全国首位;年产蚕丝被约100 万条, 产值约8 亿元。此外, 桑果酒、桑果汁、桑叶茶、桑果桑叶系列食品的相继研制成功并获QS认证, 初步形成了蚕业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产业链, 有效推进了广西蚕桑产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1.8 茧丝绸加工助推蚕桑产业发展

利用政策、资源等优势,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随着一批优良的蚕茧生产基地的集中成型, 一批区外特别是江浙地区的茧丝绸深加工企业到基地县投资建厂, 进一步拉动了地方蚕桑生产[11]。据统计, 2015 年全区有蚕桑合作组织323 个, 入会蚕农72 785 人;共有鲜茧收购站 (点) 886 家;丝绸加工企业96 家, 其中缫丝企业85 家, 丝织企业11 家, 自动缫丝机总规模37 万绪, 自动缫普及率达100%;丝织机800 多台, 其中有梭丝织机600 多台, 进口或合资剑杆织机222台。据初步统计, 桑蚕丝产量4.2 万t, 连续6 年保持全国第一。并有象州广西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宜州市冠华丝绸等企业已通过自治区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联系会议“两高”项目审批建设丝绸印染线。目前丝绸产业链逐步向蚕丝被、绢纺、织绸、印染、家纺等方向延伸, 多数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茧丝产业的迅速发展, 进一步拉动了全区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 当前及“十三五”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形势

2.1 有利条件

2.1.1 国家政策持续向好当前国家正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进一步巩固扩大“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成果, 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12]。广西面向东南亚, 背靠大西南, 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深入推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 这些都给广西蚕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

2.1.2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蚕桑产业发展, 提出了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广西蚕桑产业优化升级、拓展转型的新理念。自治区农业厅将蚕桑产业列为“十三五”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加大蚕桑资源开发力度, 大力推进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给广西蚕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自治区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 蚕桑业作为一项脱贫致富的短、平、快的项目, 将大有作为。

2.1.3广西蚕桑良种和茧丝产品具有较大市场需求广西自主培育的蚕、桑优良品种在国内外试种饲养均表现出较好效果, 推广前景广阔。同时广西生产的生丝大多为4A, 比较适合国际最大丝绸消费市场———印度、东盟等国家的需求, 另有约20%为5A、6A, 也符合欧美等高端市场的需求。

2.2 存在的突出问题

2.2.1 产业比较效益下滑种桑养蚕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 目前广西蚕桑生产依然以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 基础条件和技术装备较为落后, 机械化程度偏低, 生产管理较为粗放, 劳动生产率较低, 每工收益不高。同时因茧丝价格波动较大, 自然灾害、蚕桑病虫害频发等, 种桑养蚕风险加大, 较水果、蔬菜等产业比较效益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农的积极性, 长期下去广西蚕桑产业就会有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可能。

2.2.2 产业链纵向延伸难以突破现阶段广西茧丝绸加工仍以缫丝为主, 织绸刚起步, 产业链不够完整。受资金、技术、环保、人才等条件制约, 以及茧丝质量等级相对较低, 在一定时期内全区的织绸、印染、服装以及绢纺、家纺等深加工环节还不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发展, 也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加上国内外丝绸市场需求没有太大扩增, 工业对农业的拉动较为有限, 甚至出现“茧丝倒挂”的现象。

2.2.3 蚕桑资源用途有待开发目前蚕桑茧丝绸产业仍然是一项以“一根丝”为主的传统产业, 即一直延续“种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制衣”这一传统产业链模式, 而传统的缫丝产业———茧丝实际上只利用了整个蚕桑生物资源的3%, 而桑枝、蚕沙、蚕蛹等97%其他的蚕桑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产业横向拓展不够宽, 蚕桑资源的多功能、多用途未得到充分挖掘, 特别是桑树资源利用率低, 附加价值和潜在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 不利因素

2.3.1 资源优势不再凸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口逐年加大, 同时随着土地资源的逐步减少, 蚕桑与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争地现象将会日渐显露, 未来必将对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的蚕桑产业构成较大影响。

2.3.2 替代品构成威胁现阶段棉、麻、毛等混纺制品以及人工合成等化纤制品种类创新不断, 舒适度等使用性能也不断改善, 已成为桑蚕丝的有力竞争者和替代产品。

2.3.3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现阶段蚕桑产地正逐步向亚热带低纬度地区转移, 印度、巴西、越南、泰国等国加大投入, 并在日本等国的援助下, 竞相发展蚕桑生产。特别是近年来印度茧丝绸产品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升, 生丝进口量逐步减少, 这对于环境气候条件基本相似的广西构成了潜在威胁。

3 广西蚕桑产业的“十三五”展望

广西将以建设蚕桑强省为目标, 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 以“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重点, 推进广西现代蚕桑产业加快发展, 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好传统蚕桑茧丝绸产业的纵向延伸, 另一手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的横向拓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威胁、克服困难, 推进广西蚕桑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努力实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拓展转型, 在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助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3.1 生产规模化

加强标准化养蚕专用桑园和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建设, 稳定全区桑园种植规模,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蚕茧总产量, 进一步提升全国份额, 2020 年全区桑园总面积稳定在20 万hm2, 力争蚕茧产量36 万t, 占全国总量的55%左右, 蚕茧销售收入150 亿元。同时加快发展饲料桑、食用桑、生态桑等新用途桑园的种植规模, 力争到2020 年全区果叶两用型及饲料兼用型桑园2.67 万hm2以上, 石漠化治理、矿区复垦、重金属污染土壤种桑养蚕生态治理修复等生态桑面积2.67 万hm2以上, 其它用途桑树也有较大规模发展。

3.2 布局区域化

按照最适生态区域和最佳比较效益原则, 稳步推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一方面是稳定发展传统蚕桑生产主产区的同时,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把蚕桑产业作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一项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大建设15 个桑园面积0.67 万hm2以上、年产鲜茧1 万t以上的蚕桑生产基地县, 辐射带动全区蚕桑生产稳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快扩展新用途桑树种植区域, 分类建设饲料桑、食用桑、生态桑示范基地。“十三五”积极扶持和引导南宁、河池、百色、柳州、贵港等地建立专用、兼用型饲料桑种植示范基地0.33 万hm2;在南宁、柳州、桂林、来宾等城市和近郊区县建立果桑、果叶两用桑示范基地0.03 万hm2;在南宁、河池、百色、来宾等石漠化地区、矿区复垦和重金属污染区域建立生态桑示范基地0.10 万hm2, 辐射带动当地乃至全区新用途桑树的发展, 推进桑树多用途产业化开发。

3.3 品种多样化

围绕产业多元化发展需要, 创新蚕、桑品种选育研究, 实现蚕、桑品种的多用途开发和多领域利用。通过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方法, 选育出传统产业发展所需的高产、优质、高抗的优良蚕桑品种2~3 个, 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同时选育出适合人工饲料育、彩色茧、丝胶用等特殊用途和食用蚕蛹等各种用途的家蚕品种, 以及菜用、果用、加工专用等食用桑品种, 适合饲料、生态等多种用途且适应机械化收获的桑树品种3~5 个。

3.4 技术省力化

进一步创新突破, 加大力度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配套集成省力高效节本增效种桑养蚕技术, 加快推动蚕桑生产省力化、轻简化、机械化的步伐。以省力化示范推广为主重点推进桑枝桑叶机械化剪伐收获和干燥粉碎等省力化、轻简化机械机具和相关配套技术, 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工效和规模效益, 以解决蚕区劳动力日趋减少、年龄结构日趋老化的问题。

3.5 产品高值化

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 大力推进桑树的饲料用、食药用和生态用等多用途开发, 积极挖掘拓展桑树的新功能、新用途。充分挖掘蚕桑资源, 将蚕桑生产融入大农业, 树立“种桑不一定养蚕、养蚕不一定采茧”的观念, 改变蚕桑产品用途单一的状况。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桑枝、桑叶、桑果以及蚕、蚕蛹、蚕蛾等系列健康产品。

3.6 市场全球化

现阶段蚕桑产业是广西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要推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需把目光转向国内外, 放眼全球市场, 加大对外开放, 加强合作交流, 与其被动转移不如寻求主动拓展,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创造条件分两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即第一步走向全国, 第二步走向世界。重点是以广西极具竞争力的蚕桑优良品种及种养技术为突破口, 逐步推向全国, 特别是适宜用于饲料桑、生态桑的杂交桑优良品种, 条件具备时再推向东盟、非洲和古巴等加勒比海地区各友好国家, 将我国传统蚕桑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为我国乃至世界蚕桑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陆瑞好, 林强.“十五”以来广西蚕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蚕业, 2012, 33 (4) :58-62.

[2]乐波灵.加强蚕茧收烘管理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J].中国蚕业, 2014, 35 (3) :41-43.

[3]祁广军, 于永霞.广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蚕业科学, 2013, 39 (5) :984-990.

[4]邱长玉, 朱方容, 林强, 等.广西桑树品种选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广西蚕业, 2015, 52 (4) :67-71.

[5]朱方容, 陆瑞好.广西蚕桑品种创新及其繁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 2007, 28 (1) :8-13.

[6]韦炳佩.广西蚕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源——广西蚕业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广西蚕业, 2014, 51 (4) :42-46.

[7]张桂征, 张雨丽, 黄文功, 等.广西家蚕育种十年回顾与展望[J].广西蚕业, 2015, 52 (4) :59-66.

[8]梁贵秋, 吴婧婧, 陆春霞, 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在广西蚕区的应用模式[J].广西蚕业, 2012, 49 (1) :63-66.

[9]陆春霞, 吴婧婧, 梁贵秋, 等.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J].中国蚕业, 2013, 34 (2) :60-62.

[10]何国玲, 汤庆坤, 黄旭华, 等.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SWOT分析[J].广西蚕业, 2014, 51 (4) :47-51.

[11]滕启跃.广西现象:茧丝产业做强离不开质量护航[J].中国纤检, 2015, 36 (23) :1-4.

延吉十二五科技信息产业 篇5

专 项 规 划

延吉市科学技术局编制

2011年3月

延吉市“十二五”科技信息产业专项规划

“十一五”科技信息产业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科技信息产业工作成绩

“十一五”期间,延吉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根据“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安排,秉承自主创新理念,突出抓项目、建体系、筑平台、强能力、兴产业、带队伍,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强市(2009年)、全国科普示范市(2008年)等荣誉。2010年延吉高新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延吉市成功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连创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工作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环境、完善科技政策体系。

制定出台了《延吉市关于激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延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延吉市扶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延吉市专利奖励实施办法》《延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和《延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建立包括人才激励、科技资源共享、家。

(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显著。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我市的产学研发展,在技术源头上加强技术创新建设。先后与延边大学、中科院长春分院、大连民族学院、韩国韩中科技合作中心等科研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合作。合作建立了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延吉分中心,建立了延吉市人民政府与延边大学院地科技合作关系,为我市的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先后对接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其中依兰镇“大豆重茬高产技术”等3个科研项目已在全市进行推广。

(四)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校地合作关系。

“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经费支出累计达5175万元。延吉市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产业开发,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我市先后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及所属各研究所、延边大学等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组织和动员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职能,推动全市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加强科技培训,抓好科普示范。打破以往就技术论技术的传统推广培训模式,采取专家讲技

表现在:

(一)整体科技投入不足。由于受地方财力限制,政府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上,往往更多向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对数和相对数远远低于国内发达地区水平,科技投入呈现边缘化的趋势;企业受融资渠道单

一、效益信用资金状况差等因素影响,限制了企业通过科技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企业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不足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科技人才不够。受总体发展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企业创新人才不够,吸引人才的企业不多,人才聚集的企业不多。

(三)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企业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主动性,企业对人才进行培育、留住机制研究不够,没有进行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企业对资金、技术的储备不够,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发展基础。

十二五”科技信息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科技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

优化升级。

3、坚持人才兴业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才兴业的体制环境。建立吸引、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制度、政策环境,充分激励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智力资源密集度,以优质人才推进强势发展。

4、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原则

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把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支持和动力。

(三)发展目标

1、加强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市本级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发明专利年度申请量、授权量占全部申请量、授权量的比例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拥有量居全国县级城市前列,进入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行列。

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使我市7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研发机构或检测中心。加强市政府与延边大学的校地科技合作,加强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的技术创新机制。

5、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精品农业为特点的农业体系建设,重点扶持朝阳川镇有机农业食品基地、绿色大米生产加工基地项目,依兰镇禽业养鸡基地项目,小营镇养猪牧业小区项目,三道湾镇生态养殖基地项目。

6、以特色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支持支柱产业的科技发展 加快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延吉新兴工业集中区的各种特色园区建设。重点围绕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机械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IT产业园、能源工业园、建材工业园、生物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形成“两区多园”差异化错位发展。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在电子信息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软件等若干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壮大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企业。

7、构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发挥学校职能作用大力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

0到“十二五”末,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科研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全省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知名企业和驰名商标产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全市主要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比重达到6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每年降低5%左右;重点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占销售额比重提高到5%以上;企业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率达到90%以上;再建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重点工程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

(二)高新技术

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加强已有成果技术、装备的配套和进一步完善,使其进快转化为生产力。在优势产业和相关领域,大力支持能够拉长产业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在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以重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争取扶持一批带动一批促进相关企业间的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关联企业的集群效应,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形成若干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活跃的产业集群。以延吉芯片科技工业园、能源工业园、建材工业

2优势。

4、高端生物医药制造业

重点支持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延边长白山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中药材加工基地、天瑞中药材饮片炮灸加工项目、大连益善堂生物制药项目等企业和项目。发展现代中成药加工和高端生物制药,申请国家投资设立生物技术(医药、农业、环保)中试研发、孵化基地。

(三)信息产业

1、发展定位

围绕《长吉图规划纲要》,以打造中韩信息产业合作新基地为载体,以建设吉林省东部信息产业中心、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为目标,把信息产业作为我市优势产业集中精力发展。推进延吉中韩软件园建设,打造“对韩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和“中韩软件企业孵化摇篮”两大标志性品牌,将延吉中韩软件园建设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最具实力,对韩软件人才最为集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重点任务

根据延吉市自身特点和优势,重点推进6大基地建设,实现信息产业发展全面越升。

(1)建设对韩、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外包基地

4系统软件、社区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嵌入式软件等应用软件。逐步形成民族特色软件开发基地。

(4)建设韩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

延吉市开发区工业园内引进了20多家韩国的制造医疗器械、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2009年产值达9.87亿元。延吉市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尽快发展成韩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

(5)建设对韩日的东北信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信息产业发展中人才是第一要素。以延边大学和科学技术学院为依托,成立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同时鼓励吸引国内和韩国IT企业以及专业培训机构到延吉投资办学,与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开办国际化、职业化软件人才培训,逐步建立高级人才培训、中层开发骨干培训、软件技术工人培训等多层次结构合理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特别是要建立懂朝鲜语、日语的软件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打造辐射东北亚,国内唯一的对韩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创新用人机制,将人才的长期任用与短期任用相结合,将所用与所在分开,创造有利于最大程度吸引和使用国内外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依托企业引进韩国、日本的高级软件人才。

(6)建设U-city建设示范基地

当今社会从e-时代进入u-时代。韩国从政府角度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数码城市”(U-City)整体输出计划,将其作为“全球经营战略”

6技示范园区基地,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畜牧业科技

(1)重点发展优势畜禽品种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养殖生产规模。以延边黄牛肉用品种的改良建设为重点,加强种牛、种猪、种鸡、种蜂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地方品种,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2)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完善疫病防疫监测、测报和动物检疫体系,降低畜禽死亡率;实施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动物疫病测报防治网络系统,建立健全兽药、饲料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3、农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专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农合组织和农业科技人员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和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培育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稳定的农村培训教育支撑体系。

建立农业行会组织和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组织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行业自律管理。

(五)社会发展

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全市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素质,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

8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培训中心合作,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制定和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

(二)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实施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加强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推行“党政领导科技目标责任制”。

(四)优化科技发展政策环境

重点加强科技政策法规、投融资、科技宣传等环境建设;进一步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

(五)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和科研项目的国外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国外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拓宽科技人才资源引入渠道;完善延吉芯片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和实施,使其成为延吉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典范,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与信息产业论坛、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大力支持国外企业到延吉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合资建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十二五”规划定调,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分析人士认为,这预示着“十二五”时期中国的改革攻坚步伐将明显加快向纵深推进。

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产业升级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重中之重。与简单淘汰落后产能不同,产业升级意味着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产业上的投资。因为对于传统行业,产业升级将涉及提高自动化程度,使用更多新机器设备来提高生产率。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在某些方面大量净进口,或有的行业将有快速发展,产能快速扩张。因此,不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给投资市场带来很大机会。

国务院近日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同新兴产业成长路线图基本绘就,其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也为投资者寻找未来成长性极高的投资标的提供了重要参考。

节能环保投入大

节能环保产业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节能环保产业的机会就在于今后的投入将不断加大。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较“十一五”上升121%,而全国环保产业产值在“十二五”末将达到2万亿元。

另外,到2020年我国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因此,未来节能环保的市场潜力巨大。

进一步看,节能环保中的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都将受益国家政策强力推动,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分析师表示,工业节能设备供应商将受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变频器、余热利用、节能型变压器以及高效节能电机。

另外,智能电网行业也曾受到市场追捧。国家电网曾宣布计划在未来投入4万亿元用于智能电网建设,而电网投资中超过70%是设备和材料,包括输电设备、配电设备以及用户表具等方面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启动意味着相关设备制造商必将迎来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投资者可以继续关注这一行业的发展,抓住投资的良好时机。

物联网复合增产率高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物联网是其中耀眼的明星,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5年内复合增产率超过30%。这么高的增长率,孕育着的投资机会不言而喻。

而三网融合也是一大亮点。分析师认为,三网合一如果对接到3G、4G的平台上去会创造很多新的需求,这一块的市场空间目前远远没有开发完,很多新的产品和很多新的需求会不断被开发。

分析师表示,新一代信息产业是包含多个产业及核心技术在内的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其中某项核心技术一旦取得突破,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综合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涉及3G、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三网融合与物联网等4个板块。

生物行业盈利周期长

生物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

据分析,生物产业发展重点会在:一是升级,包括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保障体系升级;二是占领制高点,包括在基因药物、遗传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等方面。生物育种重点是转基因生物研发的投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前不久表示,中央财政预算今年安排328亿元,推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

分析师指出,生物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盈利周期长的行业,随着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平台的突破,以及长效蛋白的产业化,新的一轮生物医药淘金机会再次降临。

高铁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高端装备制造范围广阔,包括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卫星、高端智能装备、核电、高端机械设备、高速铁路等高水平的装备产业。

据了解,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卫星产业方面,北斗二代、北斗三代卫星组网完成后将成为可覆盖全球的四大导航系统之一,到时与地面设备相关的上市公司将有望受到资金的青睐。

就目前来看,高铁产业具体涉及到建设领域和建设过后的运营设备,主要是机车、信号等。

由于高铁及城市轨道和城际快速通道的建设,铁路产业会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亮点。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目标为12万公里(目前为8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为1.6万公里,电化率为60%,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铁路网络,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铁路建设的大发展需要极大的投入,预计在“十二五”期间铁路投资额将超过3万亿元,加上由此带来的相关投资,必将是“十二五”期间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支撑点。由此,相关板块也将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核电或将重点发展

在新能源方面,各种新能源都面临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核能等,也包括传统能源的升级,比如清洁煤发电、抽水蓄能及水电等。

事实上,我国能源战略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能源需求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减排压力不断加大。分析师认为,在此背景下,核电由于其自身优势而有望成为在能源需求“保增长”的同时实现减排的最佳选择。

据预计,未来10年核电总投资有望接近1万亿元,为核电设备企业带来两大机会:一是未来的行业增长相对确定,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将成为“投资绿地”,相关公司业绩的成长性相对乐观;二是时间周期相对较长,大概有10年的黄金周期。因此,该行业理应享有更高的估值溢价。

nlc202309020902

新材料需求广泛

新材料是高科技的基础和先导,同生物技术、海洋及航空航天工程等一起是未来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领域。

可以预期,在调结构的背景下,新材料有望继续保持高速成长。“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是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尤其是与大飞机、国防军工、核电、高速列车、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相关的新材料,这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给新材料行业带来可观的盈利前景。

新能源汽车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都将是发展对象。而重点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锂电池是投资热点,但目前锂电池最大问题在于成品率低、电池一致性差,国内还面临隔膜、六氟磷酸锂等关键原材料需要进口的问题。瓶颈的突破往往意味着投资机会的来临。其次是锂电池上游,无论锂电池最终采用何种技术路线,都会对碳酸锂带来巨大需求。

充电设备目前无利可图,但由于看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获批土地带来的综合收益,大型央企纷纷开始充电站“圈地运动”,充电设备商将受益于投资的加速。

从整车行业未来看,政府的扶持将加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目前相关规范补贴政策正在积极完善过程中。当政策明确、标准统一之后,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广阔的前景,整车行业将成为未来看点。

据工信部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业内预计《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即将正式推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或将进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

消费行业发展贯穿始终

除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消费行业发展将贯穿始终。从依靠外向需求的经济转向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大消费概念板块包括医药、零售百货、服装、食品饮料等,包括内需的方方面面,这些板块近一年来的表现令人惊喜。

展望“十二五”规划,预计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的前提下,最终消费率将从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55.0%左右,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最终消费率达到65%左右。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政府需要在两方面做出重大决策,一是调整收入分配:包括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等;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这都将形成大量新增需求。基于此,消费行业也将是未来长期关注的焦点。

物流产业“十二五”面临八大机遇 篇7

王微分析说,今后五年,钢铁、汽车、化工、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将加快向沿海地区集聚,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加快向内陆地区集聚,因此,全国大宗商品的流向和流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流通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和配置手段,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将呈现出三个趋势:城市数量继续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城市将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将加快形成。此外,城市带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主流。这两个趋势也将为物流业提供更大机遇。而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启动了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将会形成高效互联快捷的高铁网、高速公路网、航空网和水运网,特别是高速铁路网形成后,原有的普速铁路的货运能力将极大增加,这些都会对物流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十二五”展望 篇8

在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二五”规划在台湾引起了高度关注,台商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打听“十二五”规划的方向,紧跟“十二五”步伐,挖掘“十二五”商机。台湾有关媒体发表点评表示,在两岸经贸关系如此密切的情况下,台湾应妥善应对“十二五”规划,提升两岸产业合作,以便在大陆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为台湾开创最大的商机。

由于“十二五”规划是两岸签署ECFA后,大陆方面出台的首个五年规划,台湾舆论普遍认为,规划“有望惠及台湾多个产业,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也将获得新契机”。未来十年可谓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黄金十年,尤其是两岸都正在规划将来的经济发展策略,双方若能藉由此良机,统合各自拥有的资源,在各领域加强双边的合作,将两岸拥有的比较利益充分加以发挥,相信对于未来两岸经济的发展必然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十二五”七大新兴产业同台湾六大新兴产业,提出两岸合作的政策建议,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大陆七大新兴产业与台湾六大新兴产业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两到三年内,政府将至少引导1000亿的资金投入到这七个新兴产业中来,并计划在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应力争达到15%。

台湾在2009年陆续推出六大新兴产业,分别为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文化创意和新兴智能型产业(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发明专利产业化)。

生物科技产业。

“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将生物科技产业列为领跑产业。方案的四个推动架构包括:强化产业化研发能量,承接上游累积的成果;成立生技创投基金,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推动整合型育成机制,提供整体服务平台;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建置与国际衔接法规环境。2008年,生物科技产业产值1,506亿元,就业人数为4.2万人,预计到2012年,产值将达到2,600亿元,就业人数达5万人。预期效益是:五年产值倍增,并成为兆元产业;启动十年后,生技园区与聚落渐成型,带动外围产业与就业。

观光旅游产业。

2009年台湾当局公布“观光拔尖领航方案”。该方案的推动架构包括:拔尖、筑底、提升三部分,通过魅力旗舰、国际光点、产业再造、菁英养成、市场开拓和品质来实现。主要内容为发展5大区域观光旗舰计划;辅导地方政府创造至少10处具国际魅力的独特景点;推动至少10处无缝隙旅游信息及接驳服务;深化观光内涵,依各区域特色定位,推出独特性、长期定点定时、可吸引国际旅客之产品等。以两岸大三通为新契机,两岸航线增班及未来延远权拓展结合位居东亚中央的区位优势,以其打造台湾为东亚观光交流转运中心、国际观光重要旅游目的地。

绿色能源产业。

在当局公布“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中,该产业包括:能源光点双雄产业和能源风火轮产业,光电双雄指的是太阳光电产业和LED照明光电产业,能源风火轮产业列为一般具潜力产业,包括:风力发电、氢能与燃料电池、生质燃料、能源资通讯和电动车辆产业。5年内台湾当局投入250亿台币推动再生能源与节约能源设置及补助,且5年内至少投入技术研发经费约200亿台币,可望带动民间投资2000亿台币。

医疗照护产业。

当局公布的“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以医疗照护、长期照护作为服务产业,以养生保健、智慧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以及“国家”卫生安全作为加值产业,规划提供完善的医疗照护以促进健康,并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有望带动全期产值952.94亿台币,新增就业27.8万人。

精致农业产业。

“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以健康农业、卓越农业、乐活农业为主轴,打造健康无毒岛、卓越农科岛、乐活休闲岛为愿景,达到开发好的农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促进农村活化进而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预计精致农业到2012年,年产值可达1589亿元,除可创造3万1000个就业机会外,对于“国民”健康、安适“国人”身心、促进社会安定等方面,也创造一定程度的外部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推动以设计、数位、影视、流行音乐、故宫文创育成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明确了立足台湾、开拓大陆市场、进军国际的发展战略。通过电影产业、流行音乐产业、数位内容产业、设计产业、工艺产业、电视内容六大产业旗舰计划,使台湾成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汇流中心。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产业总产值达1兆元,累计增加就业20万人;使台湾成为亚太文创产业汇流中心。

台湾当局致力于推动该六大新兴产业,但该六大产业的表现却迥然相异。2009年绿能、生技及医疗等三大产业,已小有斩获,企业透过不断的资本投资,获得了较高的成长率;反观文创、观光及精致农业,迟迟未能兑现的企业盈余,其商业模式仍有待检验,甚至已有部分企业家失去了继续投资的热情。(表1是从2006到2009年六大新兴产业的营收成长率)。

数据源:中华征信所2010年版“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

虽然六大产业表现迥异,但却都有一个共性:以大陆为依托。大陆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重视大陆市场的开拓,而台湾与大陆有着密切的血缘、地缘和文化联系,对大陆市场倍加关注。这次推出的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中,明确提出对大陆市场的借重。绿色能源产业方案,“藉两岸搭桥计划完善产业价值链,扩大市场,以利全球布局”,实际上台湾的LED市场高度集中于中国大陆;观光旅游产业方案,计划吸引大陆游客,2008年为32.92万人,2012年发展到150万人,占台湾新增游客的70.75%;医疗照护产业方案提出“积极开拓海外侨胞与大陆地区市场”;精致农业方案里提及的新市场为“国外目标市场及大陆高所得地区市场”;文化创意产业方案提出电视剧产业要“抢占大陆电视黄金时段,2014年海外市场销售自9.8亿元”上升到30.62亿元,其中大陆市场版权销售自3.44亿元提升到25.05亿元,大陆电影市场占有率自2.3%上升到6.9%,音乐产业大陆市场占有率自1.47%发展到7.35%。

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展望

由表2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两岸规划主要的发展产业中同构型相当高,大陆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除了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外,台湾皆有相类似的规划,足见两岸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大致相同。大陆拥有丰富能源和材料资源,加上政策优惠和市场、资金优势,有较大的优势;而台湾具有长期电子科技的扎实基础,拥有较成熟的研发技术和优异人才,两岸若能优势互补、携手合作,以中国内需市场为基础,再进军国际市场,必能为两岸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提高华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如前所述,大陆七大新兴行业中有五个行业与台湾产业政策相一致,是两岸合作的着手点。故本文认为,未来双方可在下列领域中加强产业合作:

首先,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环保产业是两岸合作的重要突破口。过去不论传统产业或是科技产业,技术几乎都由欧美大厂所占据,开发中国家的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其差距甚远,仅能在后苦苦追赶,而且还经常受制于欧美大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箝制。而新能源产业诸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动车及LED等新兴产业均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落差相对有限,有些技术还能并驾齐驱,正是两岸最值得推动的产业。

台湾具备环保技术优势,台湾LED和太阳能电池制造居全球领先地位,台湾在电动车研发,在锂电池及其它车用电子资通讯领域亦具有世界级技术。相比之下,大陆的市场优势更加显着,以电动车市场为例,大陆拥有全球最大的车辆市场,且积极进军电动车辆产业,市场优势明显。未来两岸倘能通力合作,共同发展新能源产业,相信两岸将能逐步突破技术障碍,抢占全球领先的地位。

其次,大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云端运算和物联网。如前所述,云端运算也是台湾4大新兴智能型产业之一,两岸在云端运算上的合作潜力无限。台湾在ICT软硬体开发和生产实力领先全球,相比之下,大陆在信息网络产业中涉及的传感网和物联网的技术成熟度尚显不足,双方若能在IC芯片、RFID(无线射频识别)、感测器、设备和系统服务方面加强合作,将成效卓越。

再次,生物也是两岸共同发展的重要产业,台湾的优势在于:已建立一定的品牌形象与信誉、具专业导向的临床试验、电子与通讯产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良和进出口便利;此外,目前台湾全面实施的“全民健保”,也为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而大陆的优势在于经济成长快速、资源丰富,原料取得便利、内需市场大和法规更新速度快等。两岸可在此加强合作,以台湾技术和品牌,依托大陆的资源和市场,共同发展生物产业。

两岸产业合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点已经在两岸政府中达成共识。近两年,两岸积极推动“搭桥项目”产业合作,建立两岸产业合作模式。截至2009年底,一共举办过11场次两岸产业交流会议,两岸与会业者达4200余人,促成520余家企业商谈、13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并签订50件合作意向书,已初步达成两岸产业交流扩散目的。与绿能产业有关的产业包括有太阳光电、LED照明、风力发电及电动车等领域,均已经获致初步的成效。这些项目,已使台湾厂商在大陆市场之竞争较其他地区之厂商具优势,深获两岸业界支持及踊跃参与,未来在“搭桥项目”的基础上,强化两岸新兴产业的合作,势必会起加乘作用。

两岸合作建议

产业合作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两岸合作的重要环节,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两岸还应当在科研、专利认可和贸易等领域加强合作,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科研合作

建议两岸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合设新兴产业研究中心,集中两岸尖端人才及资金,研发兴产业相关创技术,研发世界级的技术,所参与之两岸新兴产业企业可共享成果。结合两岸优势产业,建构两岸高附加价值产业供应链,增进双方在国际标准与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实力。两岸若是在这些科技产业方面,能共同研发技术,制定规格标准,合作开发生产,有助于推动两岸科技产业的发展。

2.相互承认专利或审查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版图大幅转变,逐渐突破国家疆界,透过全球贸易经济资源和生产诸要素,包括劳动、资本、产品、服务、科技跨越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同样,专利制度也是如此,全球化下国与国的边境日益模糊,商品不再仅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区域,而是营销至全世界。为保障知识产权,技术拥有者经常针对同一技术,同时或先后向数个国家申请专利。纵然各国专利制度与规范不同,但基本的审查方向是一致的。各国在审查专利的部分过程,是重复无效的,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交流障碍。故建议两岸取消专利障碍,推动两岸企业的投资合作。

3.进一步加强EFCA合作

近年来,由于WTO多边谈判进度缓慢,国际之间两国间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或于区域间成立自由贸易区蔚为潮流。这些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议最大的特色,在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相互给予贸易免税或极低关税之优惠。其中尤其以东协十国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对台影响最为剧烈。加上日韩也陆续加入该自由贸易区又称“十加三”,东协与中日韩三国间的商品贸易将全部免税,而这些国家占台湾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十加三”成形后将重创台湾的纺织与塑化等行业。

对台湾而言,值得庆幸的是两岸已经完成ECFA的签订,此举不仅能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更能初步解除台湾被边缘化危机。但这还不够,台湾仍迫切需要与主要贸易伙伴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以拓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往来,维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针对台湾与其他经济体洽签自由贸易协议或经济合作协议,两岸双方均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大陆充分表现出乐观其成的态度。台湾也仍将在WTO架构下,继续与其他贸易伙伴洽签经济合作协议。双方这种主动友善的合作态度,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总结

如今两岸关系逐渐和缓,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的一一落实。在双方都亟待产业转型之际,合作推动未来的经济发展策略,将有助于加速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和进一步改善民生。尤其两岸在产业上互有优势,台湾具备领先的创新研发能力、国际市场、经营经验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大陆则拥有价廉充沛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与广大市场。未来双方应透过“十二五”规划,促进优势互补、强化合作,必能一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缓控释肥产业化“十二五”提速 篇9

从2008年开始,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布置了缓控释肥推广示范工作。从当年的5个省, 到2009年的10个省, 再到今年的20个省, 短短3年时间, 缓控释肥推广应用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国家科技部也在大力扶持这项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 科技部专门确定了缓控释肥的研究课题。为了促使其在“十二五”加快发展, 今年初又批复成立了国家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首批成员包括20家单位, 其中, 企业6家, 高校4所, 科研机构10个, 均在目前我国缓控释肥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的单位。以这个联盟为牵头单位, 推进缓控释肥的发展。另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去年发布的《石油和化工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化肥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就是重点发展缓控释肥。

据了解, 截至目前, 我国有30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参与了缓控释肥技术引进研究, 从事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目前我国缓控释肥产能近200万吨, 不足2%的化肥市场份额。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10

在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推动下, 我国墙体材料发展迅速, 品种不断丰富。目前, 我国已形成了砖、板、块三大系列多品种的墙体材料产品体系。2008年全国墙体材料总产量折标砖8 500亿块, 新型墙体材料比例51%, 我国墙体材料构成情况详见表1, 其中, 绝大部分为砖和砌块类产品。

在技术进步方面, 我国墙体材料工业在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型的墙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果主要集中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普及等方面。

新世纪以来, 我国粘土实心砖产量逐年下降;墙体材料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基础上, 通过技术创新, 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技术, 如以页岩、煤矸石和粉煤灰为原料的烧结空心制品成套装备及生产技术。

从利废水平看, 我国墙体材料工业利废面广, 利废量大。粉煤灰、煤矸石、矿渣、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作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原料;我国每年仅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就消纳工业固体弃物2亿多吨, 相当于节约资源2亿多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 也减少了因固体废物堆存而占用的土地, 并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

在节能减排方面, 据测算2008年由于新型墙体材料较实心粘土砖年生产能耗减少超过l 600万t, 直接减少CO2排放近4 200万t, SO232万t。

总体而言, 我国墙体材料产业仍然是先进技术与落后技术并存, 且以落后技术为主导的格局;从产品结构看, 低端烧结制品及以炉渣为轻骨料的轻质混凝土砌块类等低端产品占据主流, 而代表墙体材料发展方向的各种轻质和复合墙板所占比例极少。多数墙体材料企业规模小, 装备和技术落后, 生产方式粗放, 劳动生产率低, 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消耗大。从建筑业发展趋势看, 我国建筑产业转型, 向现代建筑业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 而以砖或砌块为主流的墙体材料产品体系显然不适合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 墙体材料工业面临转型。

2“十二五”墙体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1 我国继续处在大规模房屋建设阶段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 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几年全国年房屋竣工面积都超过20亿m2, 2008年达到26.03亿m2。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名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达30m2以上。初步预测, 未来30年房屋建设总量有可能达到600亿m2左右, 我国大规模建设时期的峰值可能在2020年左右出现, 整个大规模建设时期有可能持续到2040年左右。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房屋竣工面积仍将维持在每年20亿m2以上, 墙体材料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2.2 构建“两型”社会, 推广节能建筑, 要求大力发展节能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行业是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 每年墙体材料生产消耗各类自然资源20多亿吨、燃煤超过1亿t。在生产中又排放了大量的废气, 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但另一方面, 墙体材料产业是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行业, 目前, 每年消纳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2亿多吨, 进一步扩大利废量仍具有潜力。

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据有关部门根据统计测算2006年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1% (建筑物使用能耗) , 年消耗能源折标准煤4.95亿t, 其中墙体散热占40%左右, 门窗约占30%。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建筑能耗势必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

2.3 现代建筑业要求大力发展以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点的墙材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传统建筑产业升级, 向现代建筑业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建筑业与建材业同属一个大的产业链, 建筑业是建材产品的主要市场:建材业是建筑业的物质基础, 同时又是建筑业的重要支撑产业, 因此, 建材产业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展以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点的墙材产业。

2.3.1 部品化

走建筑工业化之路, 房屋建设由建造向工厂化制造转变, 绝大部分建筑产品通过工厂制造, 建筑施工作业由以现场湿作业为主转向现场安装为主。

2.3.2 绿色化

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对环境负荷的最低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造节能省地型建筑;构建优良的室内外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人体健康。

2.3.3 智能化

智能建筑是当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的产物。智能建筑以各类信息的高效、快捷传输为特征, 向人们提供安全可靠、高效快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以工业设计为龙头, 融建筑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新功能于设计之中, 带动墙体材料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最终实现墙体材料产业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无缝连接, 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柔性生产方式, 为客户提供菜单式的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的全过程服务。

2.4 住宅产业化发展将加快推进墙体材料产业发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住宅产业化”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 提高住宅综合品质, 国家住建部“十五”期间就提出并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是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国家扶植和推广的住宅开发、建设和配套服务方面的示范城市或企业。目前通过的有万科集团、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等11家, 对推动我国现代墙体材料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1) 墙材革新将逐步实现从产品结构调整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

(2) 以集成式多功能墙体为代表的墙体产品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 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节能型建筑墙体, 实现低碳排放, 依然是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主题;

(4) 墙体材料产业发展将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时代;

(5) 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将成为新阶段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鲜明特点。

走建筑工业化道路, 形成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产品;墙体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复合化、装配化、节能化、利废化、轻质化和装饰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柔性生产方式, 墙体生产和集成主要在工厂完成, 建筑施工作业转向现场施工现场安装为主。为客户提供菜单式的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的全过程服务。

4 对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思考

4.1 发挥墙体材料产业在现代建筑业中的支撑作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 建筑产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紧迫任务, 向现代建筑业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建筑业指适应现代建设发展要求, 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 以现代建筑产品 (亦即建筑部品) 制造加工业为主体, 施工安装、装备制造以及其它配套用务业协调发展的建筑产业。建材产业是建筑业的物质基础, 是为建筑业配套服务的产业, 因此, 建材产业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墙体材料是建筑物的主要围护结构材料, 占建筑材料总用量的70%以上, 墙体材料产业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

墙体材料产业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 以工厂化加工集成、现场安装为主要方式生产建筑墙体的产业, 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制造、墙体集成、物流配送及安装服务等环节。墙体产品 (部品) 构成包括:

(1) 主体结构体系: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2) 外围护体系:主材为各类复合型外墙板材、门窗。在功能上满足建筑物采光、保温、隔热、隔声等要求, 墙体产品集成尽可能同步完成建筑外立面装饰;

(3) 内隔墙体系:主材为各类复合型板材。在功能上满足建筑物隔声等要求, 墙体产品集成同步考虑强弱电输送及水、暖、通等设计要求;

(4) 其它围护结构体系:建筑楼板、屋面防水系统等。

4.2 实施“三业联动”战略, 实现产业联动、标准联动、利益联动

建材加工制品产业发展以适应建筑节能和建筑现代化发展要求为出发点, 以发展现代建筑墙体材料产业 (集成式复合多功能墙体) 为龙头, 以发展各种墙板和装饰板材为重点, 配套发展墙体骨架材料、保温隔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材料和产品, 实施墙体材料产业、建筑施工安装业、房地产业“三业联动”战略, 启动墙体材料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最终实现产业联动、标准联动、利益联动“三业联动”战略。

4.3 重视建筑部品产品设计, 建立部品化通用体系

建筑工业化的逐步实施, 房屋建设将由建造向工厂化制造转变, 大部分建筑产品将通过工厂制造完成。建筑所需的构件和部品化产品按照工业设计要求, 使其具备标准化、系列化, 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特性, 同时建造的建筑物又要个性化、多样化, 因此要建立部品化通用体系。

(1) 在行业内建立部品化产品设计目录;

(2) 按照产品设计要求, 根据产品设计目录, 现场进行机械化施工;

(3) 部品化通用体系涵盖建筑物全生命周期。

4.4 推广适用技术,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就是建材加工制品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采用成熟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开发、生产新产品将是我国墙体材料产业的主基调。一是推广应用产业发展中的成套技术。成套技术包括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成熟的生产加工技术、成熟配套安装技术、智能化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等。二是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等方式, 推动现代建筑墙体材料产业、节能屋面系统、多功能幕墙等建筑部品化产业发展。

在推广适用技术的基础上,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在全行业中逐步建立起既有领军力量又有广泛基础, 既有分工又密切合作的“梯次型”科技体系, 推动全行业技术进步, 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与市场竞争。

4.5 整合行业资源, 培育实施主体

(1) 鼓励规模较大、技术能力较强的构件厂调整产品结构, 更新生产线;扶持大型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至预制部品生产加工;支持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大型企业投资预制部品生产。

(2) 鼓励传统建材企业向以住宅产业化为特点的部品生产企业转型。

(3) 鼓励开发、设计、部品生产 (或预制构建企业) 、施工、物流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 或形成优势互补、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

(4) 大型建设施工企业或房地产开发企业延伸产业链, 发展现代墙体材料产业, 积极配套施工工程项目。

(5) 鼓励地方政府扶持建设预制部品生产企业, 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或建筑工业化的需要。

4.6 发挥政府对行业发展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虽然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但对于行业发展的推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规划引导;

(2) 政策鼓励;

(3) 示范推进;

(4) 构建标准体系;

(5) 构建质量监管体系;

(6) 建立能效评估机制, 实施独立第三方能效评估;

上一篇: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下一篇:过励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