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背影

2024-05-11

电视散文背影(共9篇)

篇1:电视散文背影

《背影》有关资料:《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

如何选择表现角度?这是散文创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文苑中,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者,往往流入下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这个特殊的一面,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正面的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感到呆板乏味。契诃夫给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契诃夫/论文集》)《背影》则另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作为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的一刹那,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伯子/论文》)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

.写作对象的素材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艺术家如何找到特定的角度,便于把这些光束进行聚合,从而形成艺术的焦点。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抓住这特殊的一点,似乎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挑选什么角度,除了便于将分散孤立的东西化为凝聚的一点外,还要注意能否表现事物的本质方面。有些角度,只能表现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的表象,有些角度,甚至可能丑化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次要的、局部的东西表现为主要的整体的东西。这样的角度就不足取。倘若刻画人物,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呢?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然而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却也同画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观察,不仅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洞察到他“神”方面的种种本质特性。那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石火,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

背影的表现角度,给人以驰骋想象的艺术境界。

特定情景下的父亲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想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人们还会想得更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而这背影,实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如果读者鼓起想象的双翼,那么,还会从中看到千万旧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看到这个社会暗无天日的巨大阴影。由于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写得隐而不露,约而不繁,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所以它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经得起读者反复鉴赏。记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美学原理》)朱自清先生选择这个特定的角度写背影,也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象的诱发物。如果表现角度平直浅露,写足写满,势必束缚了读者想象的翅膀,限制读者的艺术再创造,使笔下的形象变成失去艺术生命的“死物”。为此,选择角度,要从有利于给读者创造想象的艺术天地着眼。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妍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散文的表现角度既是技巧问题,又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有关,渗透着他们的美学理想。愿我们的散文爱好者,从《背影》的可贵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吧!

《背影》有关资料:《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电视散文背影

每天下班在回家的路上,就会远远看到老妈的背影,满头白发,佝偻着背脊,拄着那只拐杖,在马路上吃力地前行,走一段她就会站下,休息一会儿缓一口气。每到此时我的眼流就会在眼眶打转,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妈妈老了,可那慈祥的面庞,和对儿女的心永远没有改变。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活百岁永远在妈妈身边,得到妈妈的呵护,该是多么幸福的事,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吧”。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听《妈妈的吻》这首歌。“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妈妈多么温馨的名字,只有在您的怀抱了我才睡得那样甜。我从小体弱多病,头大脖子细,越看越生气“外号病秧子”妈妈背了我整整3年,连工作都耽误了。她把全部的爱给了我,教会我生活、教会我做人。不过我现在挑食的坏毛病也是那时养成的。渐渐的我长大了我疑惑了,现在我带一个孩子都费劲,当时妈妈拉扯我们5个孩子是怎么过来的?想着母亲背着生病的我走过泥泞的小路上,连摔几个跟头,脸碰破了,我却在她身上安然无恙。她被大雨淋湿咳嗽了好几天,可为了照顾我就这样扛着。想着冬夜里妈妈在油灯下,一晚上纳鞋底为我们做一双双棉鞋。母亲把摘来的一把桑葚全部分给我们,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甜吗”“真甜”我觉得这是世上最甜的果实,它甜在我们的心里。

60年代初妈妈在团场工作,是生产班妇女班长,每天白天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挖排渠、割麦子总是冲在最前面。她从不服输,有些男职工都比不过她。家里墙上贴满了她获得的奖状,什么“三八红旗手,优秀团场职工”可她从没把这当一回事,有时把奖状做了鞋样。到了夜晚我们一觉醒来,她还在灯下为我们补裤子,织毛线袜子,长年的劳动让她患上了严重的血栓性脉管炎,右手已不能干活,望着她那满上伤疤的手,我们都掉泪,她却笑笑 没事……

就这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新疆。妈妈现在您老了,可您又让我的孩子趴在了你的肩头,让人间真爱得到延续。当女儿会跑路的时候总是闹着要跟奶奶睡,“奶奶我长大了养着你”“奶奶没有白疼这个孙女”那时的妈妈脸上笑开了花。这就是一个母亲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望着您满头的白发,我懂得了慈母恩深的含义。其实世上所有的母亲不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吗?用伟大的母爱褒奖他们当之无愧。我觉得很多赞美母爱的诗句都无法表达此时我对母亲的感激。就让我抱紧你大声说出:“妈妈我爱您!”

自从三年前父亲突然病逝,离开了我们,妈妈一下老了许多,有时我都不敢面对她。我知道她心底的忧伤,和父亲生活了快60年,那种感情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到。80多岁的母亲现在病了,而且病得非常严重。心脏病发作有时会呼吸困难。今年春天的脑梗差点让她永远躺在床上,看着她因病透明浮肿的脸,我好害怕.我怕突然失去她,怕永远看不到她那慈祥的面庞。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我必须紧紧拉着母亲的手,它是那么枯槁,消瘦,曾经是这双手,支撑起我们整个家.支撑起我们几个女儿的希望和幸福.我只想能更多的握着母亲的手,不想放开.因为,我怕......我按摩着母亲的背和腰,感受着它的弯度和温度,这温度还是我儿时趴在母亲背上的温暖母爱,可是它的弯度,却让我心酸,生活的重担让她再也无法直起.我揉搓着母亲的腿,感受着它的僵硬和浮肿,我希望那条腿快点软化,让母亲好受一点.再好一点。现在由于工作原因。我只能在她身边呆很短很短的时间,不管任何原因我知道,那都是借口,我会歉疚一辈子,因为我给予母亲的时间,太少,太少.....

今年夏天朋友要拍一张,孝亲敬老的`照片,首先想到了我,我和妈妈在一起看过去的照片,老妈戴着老花镜在照片中回忆过去的艰苦岁月,她的慈祥坦然让我又看到了她的身影。最后这张图片还获了奖。每当提起这件事老妈还挺自豪。为了让妈妈摆脱病痛,我们就鼓励她每天出去走路,不去坐轮椅,刚开始她需要两个人搀着走路,走不了几步就会停下,我们就鼓励她在坚持走几步,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妈妈就可以自己拄着拐杖走路了,我们为她的坚持高兴,平时我们兄妹几个就乱换陪着她,让妈妈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我觉得,能在妈妈有生之年做点什么那就是孝道。

朋友,在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多抽点时间,多陪陪我们亲爱的父母亲,别忘了帮她们做顿饭,给他洗洗脚,听他们聊聊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哪怕听他们一万遍唠叨,用儿女的孝心给老人永远的回忆。我在努力,相信大家也在努力,为了我们心里那无可替代的爱,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到永远......

篇3: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人性美

关键词:《背影》,人性美,感情质朴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和散文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他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 可以说写出了风格, 写出了特色。朱自清的散文, 追求一个“真”字, 以真挚的感情,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评论朱自清散文, 引用杨振声的话:“他文如其人, 风华是从朴素出来的, 幽默是从忠厚出来, 腴厚是从平淡出来。”这话自然评的中肯, 把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 从人格论到文风。朱先生为人处世的忠厚、老诚、朴实, 归结起来是一个“真”字, 所以, 也就形成了他散文的率真的特色。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 这是朱自清散文中追求的东西, 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背影》的魅力在与它结构的凝练精美, 以此体现人性美。即人间最真贵, 最持久的亲情。作者抓住瞬息的生活感受, 以“背影”为线索, 四次提到“背影”。

第一次“背影, 体现父子思念之情。写冬天所经历的一段往事, 祖母的死给不当家的“我”带来的多是情感上的悲痛, 而对身兼一家经济重担的父亲来说, 除了悲痛而外更添了一层筹措丧费的困苦, 何况现在又失业了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父亲也没有想让在北京上大学的“我”辍学谋职业的念头, 而是丧事一完便匆匆奔波到南京, 自己去挣扎谋生, 送儿子到北京继续那需要花费好多钱的读书。在这两段里, 打徐州——扬州——南京, 由远而近写了, 四次重复祖母丧事和父亲的失业、亏空, 把“背影”的凄惨背景在读书者心头渲染得深重起来, 然而对与老父这一片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却觉得无所谓, 甚至觉得多余, 父子的心情形成对照, 反衬出老父的爱, 爱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搅得我们怜悯的心波荡漾了。

第二次“背影”, 体现父亲慈爱与儿子感激之情。《背影》塑造的这个感人的慈父形象, 又汇集于“背影”之上, 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可以说, 父亲的形象之所以那样清晰感人, 是与“背影”这一新颖独特的抒情角度的选择分不开的。正是这“背影”, 一次次在文中牵动起情感的弦索, 朱自清认为, 创作“……惟其‘悉出至诚’, 才能亲切有味。”因而他在创作中, 努力去写真情, 写真意, 力求以至诚打动读者。《背影》正是这样一篇“至诚”作品, 寓情于事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作品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 写出压抑不住的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然后用平淡的笔致, 叙述了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和“我”对父亲感情态度的变化。父亲本已决定不去送“我”, 且已嘱托与人, 但踌躇再三, 还是亲自去送;过江进站, 他尽可放心离去, 却又忙着照看行李, 分担儿子的辛劳, 儿子已经上车, 本应告别, 父亲却又拣定座位, 为儿子铺好大衣, 即将分手, 又担心儿子路上饥渴, 决定去买桔子。这里, 作者并没有说出一个“爱”字, 也未道出一句情语, 但父亲那离别时的恋恋不舍之心和爱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使作品的抒情才能曲尽其妙, 层层拓深。它使作品更具魅力, 更摄心魄, 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第三次“背影”体现离别之情。“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 说, “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将父子别离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次“背影”, 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结尾以父亲来信为感情触发点, 抒发了父亲盼见儿一面, 儿渴望再见父一面的思念之情。“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的再度出现, 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浓烈的感激、自咎与思念的复杂情绪, 通过这些平凡的“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寓于其中, 四次“背影”, 将人间亲情、真情, 真实的再现与读者, 让所有做过儿子和父亲的人, 产生共鸣。使情与事交融, 委婉地抒发和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读朱自清先生的这一类散文, 常常让我从父子间的人性美联想到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我们常讲, 教师要关爱学生。如果撇除教师职业要求的因素, 教师爱学生的理由是什么?我想, 是因为学生身上具备着很多成人已经不具备的美好人性。学生身上的人性光辉有时是显性的, 但更多是隐形的, 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 去激发, 去呵护。让美好的品性在学生身上尽量保存得久一些。

一些年轻的同行常问我, 并且发牢骚说做老师难, 做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更难。是啊, 职业学校的老师更应该去想一想自己是否发现了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如果做到这些, 办法自然会出现。因为此时教师与学生没有了隔阂, 教师是真正在关爱学生, 了解、理解他们。朱自清先生在《背影》里几次写到落泪, 还反思道:“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子间的误会、不愉快或许总有机会解决弥补, 但是师生之间却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扬振声.杨振声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2]朱德熙.朱德熙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篇4:从《背影》谈朱自清散文教育思想

关键词:背影;教育思想;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率真、质朴的浓厚情感,能使读者感受到清静高雅的唯美意境,特别是其抒情方式非常独特,语言丰富,自然清新的表达中还带着一股活力。因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不仅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儒学特点,教育价值极大。

一、典雅优美,脱俗清新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可知,朱先生通常运用简单、朴素的言语,展示着一种典雅、自然的美感。而且,朱先生非常关注修辞手法,为了尽量使用完美的语句,将很多精力倾注于遣词造句。此外,朱先生的散文在兼具诗歌美感和音乐美感的同时,还充斥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朱先生在散文中努力追求的朴实美,是其不虚伪、正直和大方为人的真实体现。朱自清先生认为,写文章要如说话一样熟练、自然,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口语化表述非常典型,特别是在人物对话方面有具体体现,文中父亲朴拙、简单的寥寥几句话,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动、浓重的父爱。其中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将父亲性格中坚强的一面表露出来;而“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表明了父亲在离别时对儿子浓浓的不舍和深切的关怀。杨振声先生曾评价朱先生的作品:风华源自朴素,悠然源自忠厚,腴厚源自平淡。

二、布局巧妙,构思紧密

我们通常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巨大的魅力,原因在于朱先生对散文构思非常严谨。众所周知,文章都有文眼,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某一主旨凸显文章的真实意境,然后将虚实相互结合,进行详略得当的描述表达。散文《背影》中,由于与父亲长时间未相见,难忘其背影开篇点题,然后又通过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和父亲离别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最后直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读者从文中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深情,同时,文章也充斥着各种情感。文中在描写父亲由于不放心而亲自送儿子上车的场景时,循序渐进地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切之情。语句虽然简单,但为描写父亲逐渐远离的背影做足了铺垫,同时也为这一情节描写埋下伏笔,并从情感上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进行了渲染,然后对父亲行动的艰难以及年老憔悴进行了描写,进一步对父亲的关注和关心进行了刻画,这都彰显着浓厚的父子之情。此外,通过生动的描写,还反映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后面对父亲惦记儿孙的描写,又与开头相呼应,将父子之情这一鲜明主旨进行了深刻表达。

三、情景相融,诗情画意

郁达夫先生曾以贮满诗意评价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是将文章内容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在表达文章诗意的同时,为读者带来艺术之美。《绿》这篇散文,不仅能让读者品味到梅雨潭的美景,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对梅雨潭的游历场景进行了描写,给人带来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另外,在散文《春》中,作者还运用画笔,深情满满地绘制了很多春日美景,深刻抒发了自己对春季的赞美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之中,这也是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些美景在深刻情感的浸润下,都被赋予生命,春日景象更加生机勃勃。朱自清先生善于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场景更加具象化,而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浓重的情感。

四、追求真挚,情融于事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更加重视情感叙述,特别是作者的内心,充分表达了其内心想法。所以说,朱自清散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在于其抒情手法。写实主义的抒情手法是朱自清先生最常用的手法,更加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另外,相较于一些叙述儿女情感或日常琐事的文章,散文也能通过叙述手法以情感化的方式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经历,而读者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将真实情感融进简单的叙事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时,一定要通过正面描写才行,如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刻画人物动作、表情等。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背影》中,却未对父亲的正面形象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刻画父亲背影的方法进行了描写。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孩子渐渐地长大,不再直接表达对父亲的爱,而是含蓄地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从文中父子离别也能看出,虽然父亲看似毫不在意地转身离开,但通过侧面刻画可以看出儿子不舍与父亲离别。朱自清先生仅通过描写、刻画背影,就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

五、结语

由上可知,朱自清的散文都是基于自然之美进行创新和演变形成的,读者可通过其平淡、简单的语句感受创造之美,文章也因这些美感而吸引读者,朱先生也因此屹立于众多散文大家之中。

参考文献:

[1]谷建.以《背影》为例谈朱自清散文的教育思想[J].新课程·上旬,2015(1):57.

[2]宋惠卿.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2(6):1.

篇5:我的背影散文

走在皑皑白雪中,你送我去上学,你粗糙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一高一低,朦胧在雪中,是路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雪花飞得更欢乐了,你连忙将你厚实的外套披在了我的身上,自己只穿一件白白的衬衣,我拿着你递给我的热气腾腾的早餐,大快朵颐。心中溢满温暖。

我看不见你的脸,但你通红的双手是雪花撕咬的痕迹,看着你的背影,我不禁想流几行感动的眼泪,你高大的身影为我遮风挡雨,谢谢你,温暖了我的冬天。

青色的嫩叶刚出头,一场春天的小雨刚洗刷了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诗书勾勒年华,笔墨书写青春,纸砚洒出了童年,你的一身白衬衫是那么的清新,提笔写下“面朝大海,看暖花开”。趴在桌上,鼻尖总是萦绕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一阵凉风吹过,却让我心潮澎湃。你的侧脸在阳光下格外帅气,你的背影同样让我陶醉其中。谢谢你,温暖了我的春天。

悠悠江水东逝流,一阵雷雨悄然来临,本在外面玩耍的我们,也只能找一个地方蜷缩着。淋了雨的我,感觉头晕目眩,你的包里有各种药品,随时为我准备着。在我冷的颤抖时,你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去给我找水,回来时,雨水已经浸湿了你的头发。身上的水不停地往下滴,而我却若无其事地说马上就好。我喝了药身体立马暖和起来。你站在门外眺望。我的泪又来了,谢谢你。你温暖了我,在这个夏天。

枯黄的落叶,潺潺的小溪,还有你那熟悉的背影。秋风吹过,丝丝凉意。坐在小桌前看着书不时眺望一下窗外,等待着你的到来。秋天丰收的日子。通红的果实挂在零落的枝头,诱惑着一个孩子,让人垂涎欲滴。你不顾危险爬上树为我摘果子,只为让我高兴,我望着你攀爬的背影。准备着接收果实,顾不得萧瑟的秋风。看着你的背影,心中有一种满足,在这个秋天温暖了我。

岁月年华,春夏秋冬,各具酸甜苦辣。任岁月如梭,有你守候在我的年华,前方的路上,抬头可看见熟悉的背影,我便不会惧怕。

篇6:背影散文欣赏

我以为我不会落泪,我会忍住不哭。我以为我会坚强,我不会就此服输。

当你的背影拉长了我的挂念,渐离渐远后,淡出了我的视线,那一刻我的世界坍塌了、荒芜了,变得一踏糊涂。斜倚着冰凉的栅栏,浑身软软的、绵绵的.。泪水早已滑过冰凉的脸颊,潸然成线。

拭泪的指尖,曾抚摸过你憔悴的脸庞,你的脸上残留着淡淡的疲惫,诉说着你对未来的憧憬与迷惘。我却不能够给予你什么,除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点关爱,别的已是一无所有。给不了你所向往的未来与幸福!那一刻,所有的悲哀在心怀荡漾。

目光穿越拥挤的人流,眼睁睁地看着你越走越远,蓝色的背影渐渐凝成了一颗虚无的点。往事的回忆,不管郁闷的或快乐的,不管愉悦的抑或痛苦的,统统搅痛着我糜乱的心扉,模糊了我的眼帘。

偶尔,瞥見你的目光在人群中茫然地搜巡,多么渴望我的身躯能飘进你落寞的视线,而后,期待你携着惊讶的眸光款步而至,拭去我弹落襟怀的泪滴,将我紧紧揽入你怀里。

只是,一切都仅仅是假设而已,低眉拭泪的瞬间,你已经步出了我能望见的距离。我的瞳孔里盛满了惊讶与惶恐,还泛着点点的忧伤,只一刹那间我失去了你,如同失去了所有。

篇7:背影的情感散文

继《红颜素心》、《闲敲棋子落灯花》之后,陆续写了一点东西,去年年初也曾整理一部分文字,考虑过结集出版的事情,并暂定书名为《一路向西》,但终究觉得分量单薄,搁置了下来。《刹那芳华》一书的出版,实在是我生活中出现的一个大大的意外。而且这次因为出版《刹那芳华》,连带着把那本《一路向西》也一并交付出版社。

《刹那芳华》是我生命中的收获,更是我人生中最痛入骨髓的铭记。我的命运是在年初、确切地说是在农历正月十一那天被颠覆的。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在妈妈的关爱和老公的呵护下,虽然年逾不惑,依然拥有着小女儿一般的梦幻,在柴米油盐的细琐时光里,快乐地享受着文字国度里的春花、夏雨、秋月、冬雪。正月十一日,老公罹患重疾的消息对我们一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在与命运进行56天的抗争之后,他在恋恋不舍中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老公的离去,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痛,但我和孩子们除了伤心、除了哭泣之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承受。

因为嗜字如命,在相濡以沫的24年婚姻生活中,我用文字记录下很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着不同的背景,承载着我们不同的故事。老公离开的日子里,我把自己关闭起来,谢绝一切朋友的来访,让自己任由痛苦煎熬,任由泪水淹没。在万念俱灰的时候,能够给予我安慰和寄托的,依然是文字。我天天抱着手机,在微信里和老公说话,用文字倾吐我的思念,回忆我们的过去,告诉他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向他展示自己新买的一件衣服,或者新添的一根白发。这期间,我在老公的微信里留下了十多万字。生活慢慢回归于正轨之后,我把所有与老公有关的文字整理下来,收集在《刹那芳华》一书中,送给老公,也是送给之后踽踽独行的自己。

接到刘编辑的电话后,我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想法,想让老公的背影淡淡地出现在《刹那芳华》的封面上。老公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却拥有丰硕的收获,他在短暂的48年光阴中,有过如火如荼的人生,有过如痴如醉的爱恋,有过温馨幸福的婚姻,有过牵肠挂肚的亲情,有过辉煌的建树和无奈的抗争,有过成功的喜悦和挫败的失落……当生命走到终点,所有的一切,不得不按照无常的安排,悉数归于尘土。谁说“这不再是我们的江湖?”你不见了,江湖中依然有你的传说。斯人远去,老公以厚重稳健的48岁姿态,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亲人们的记忆里。封面上隐隐约约的背影,是他在刹那芳华之后,最后的谢幕和告白,也是我们永远的铭记和怀念。

可是翻遍了所有的相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公的背影!我们曾经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有在家园的,有在旅途的;有工作花絮,有生活存照;有单人照片,也有与他人合影。一帧帧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姿势各异,但就是找不出一张拍摄老公背影的。

原来啊,原来我一直认为老公会遵循最初的誓言,一直会在我左右,陪伴我走到地老天荒,从来没有想到过有这么一天,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会是一个渐行渐远、并最终会归隐的背影!

在玉门关,可以看到秦汉的背影;在落日的紫禁城,可以遥望明清的背影;可是我在月到中秋的如许清辉中,怎么才能寻觅到你的背影?

少女时代,曾经有一个背影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扉。那时,我们还都是整日埋首于书山题海的高中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唯读圣贤书。”忽一日,在校园的大门外,从张贴的考试成绩榜上查找自己分数时,我看到了那个挺拔而瘦削的背影。同桌悄声告诉我,他就是女生们在宿舍常常谈及的那个男孩子。我顾不得听她赘述,突然想起经常在操场上看到的那个着一身天蓝色秋衣秋裤奔跑的身影,我确认,它们是属于同一个人的。

正沉思冥想间,那个背影突然一个急转身,两道如炬目光射向我,我羞涩地低下头来,脸瞬间绯红,急忙快步走开,心里像装了只小兔子,突突地跳,似乎要从胸腔中蹦出来。心如鹿撞的感觉,让我第一次品尝到情愫暗生的喜悦和烦恼。

后来,你告诉我,在我盯着你的背影发呆的时候,直觉让你感受到了背后来自异性的关注。在我疾步离开的时候,留给你的是一个风姿绰约的背影,而且毋需别人介绍,你知道,这个背影,是属于班级里那个最漂亮可爱、成绩最优秀的女生的。

上千名学生的校园上或者人头攒动的食堂里,我们总会用炽热的目光,寻觅彼此熟悉的背影。真正走个对面,却又会迅捷地把目光转向别处,刻意地在青春激扬的面庞上涂抹一层漠然的色彩,连羞怯都不敢有。

终于,从一个校园走进另一个校园的我们,开始恋爱了。那次放寒假,你陪我一起回家。从周楼火车站下车时,已是子夜时分。当时我患了重感冒,脑门热得烫人,偏偏又遇上了雨雪交加的日子。从火车站到我们家有四公里的路程,乡间道路上,全部是泥泞,举步维艰。

看着我病恹恹的样子,你非常心疼,硬要背负起我来。这样的水泥路,对身高180公分,体重只有60公斤的你来说,也许不在话下,但再加上50公斤的重量,每走一步都是异常艰难。后来,你喊开一户人家的大门,把自己的学生证押在那里,借来了一辆自行车。你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自己推车前行。看到我的衣服被雨雪打湿了,你脱下自己的外衣,下命令般地让我穿上,还一个劲地安慰我,别急,我们很快就要到家了。

在呼啸的北风中,在雨雪交加的午夜,在泥泞坎坷的乡间小道上,那个推着沉重的自行车躬身奋力前行的背影,给了我最深的感动和最厚重的依靠。我知道,这是一个能让我托付终身的男人。

携手走进婚姻之后,我在家里开始了长达24年的守望。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你和我们离多聚少,我和孩子们目送你上班,目送你一次次踏上缉拿凶顽的征程。远行的列车带走了你的背影,拉长了我们的思念和等待。

你难得呆在家里的日子,我总喜欢拉上你一起散步。那时的你是那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迈开矫健的步伐,只消虎虎生风地走上几步,便会把我远远地抛在身后,口里还哼唱着我爱听的歌曲。有时候发现我落在身后,你会歉意地招呼一声,在前面等我一会儿。我跑步赶上,可很快又会拉开距离。不过,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你的不与我并驾齐驱,因为,我喜欢落在后面,欣赏你挺拔而伟岸的背影。这个大山一样的男人,给了我最坚实的依靠和有力的支撑,让我不需要为生活烦忧,只消在锅碗瓢勺的交响曲中,做一个快乐的小女人。默默跟随在你身后的日子,静谧而安然,幸福而甜蜜,行色匆匆的你,也许并没有察觉背后的温度。

日子流水一般过去了,我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背影一天天衰弱了下来,散步的时候,渐渐不再和我有距离,渐渐落在了我身后。那个意气风发走在我前面的男人,开始变得步履蹒跚,身影佝偻。你生病了!

外出求医的日子,我们相依为命,日夜守候在一起。在你尚能活动时,我以要你陪我散步的名义,尽量让你减少躺在病床上的时间。我觉得,只要可以走动,你就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缓缓而行的你的背影,让我心痛如焚!不再挺直的腰身,不再矫健的步伐,不再乌亮的发丝,不再洪亮的声音,不再活泼的性格,不再有希望的人生!时间都到哪里去了?我的那个喜欢唱歌、喜欢说笑、喜欢和我一起挽起衣袖下厨、背起行囊出游的祺哥哥呢?

生活把你的心磨砺得千疮百孔,病痛让你的脾气变得焦躁不安。现在,你终于不再承受人世间百般折磨了,你带着一丝轻松,三分安详,和那些曾经许给我的誓言一起,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当你的背影伴着灿烂的花朵,伴着清脆的竹叶,伴着和煦的暖风,伴着明媚的春光渐渐消失在我视力不及的盲点时,走得那么决绝、那么义无反顾,任我千呼万唤,也不见你回首。

午夜梦回,那些幸福的日子只能停留在记忆里,只能出现在梦境中。听着《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的歌曲,我一次又一次地泪流满面。在最热闹、最喧嚣的时刻,我却分明感到蚀骨的孤独和寂寞。

篇8:电视散文背影

如果我们把一篇篇经典之作比作一座座美丽的宫殿, 那么只有那些掌握着能打开各个门户的钥匙的人, 才有可能拾级而上, 登堂入室, 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那么打开这些文章的“门户”的第一把钥匙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要找准作者的情感触发点。

其实要找到这个点并不难, 它常常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或关键语句, 如《春酒》中的“家乡味”, 《老王》中的“不安”与“愧怍”, 《背影》中的最后几句话, 等等。所以在上《背影》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在听了课文录音后从课文中找到作者的写作缘由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 ,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篇不见父亲两年之后见信伤情的回忆之作, 再借助多媒体投影补充作者谈写作动机时的原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然后抛出问题:“这是父亲什么时候留给我的背影呢?这让我‘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的背影又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透过那充盈泪水的双眸去追寻那令他无法忘怀的感人的背影。”这样就直接切入了文本的核心部分———文章的第6自然段。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从不同角度感知背影。我要求学生想象并模拟“探”“攀”“缩”“倾”这一系列动作, 然后问:“如果让你去完成这一系列动作, 你会感到困难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 “很轻松”。

“那么对父亲而言呢?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很困难”, “因为父亲年老”“因为父亲肥胖”“因为父亲走平地都步履蹒跚”“因为父亲穿的是不方便行动的棉袍”……

“父亲明知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对自己并非易事, 为什么偏不让儿子去, 一定要自己勉力为之呢?”

……

在朗读、讨论、想象与回放中, 学生充分感知了背影的沉重、蹒跚和艰难, 然后我又深入追问:“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是在平常, 如果这是一个昂首挺胸时的背影, 如果这是一个春风得意时的背影, 也许它就不会令人泪眼婆娑、刻骨铭心。那么这个背影为何会在历时八年之后仍如此清晰地凸显在朱自清眼前呢?请联系相关语段找答案。”这样就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学生迅速地从二、三两个自然段中找到了原因:那是因为父亲的背影出现在家境惨淡, 祸不单行这一不平常的背景下。然后教师总结:“这个背影是在冬日, 是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祸不单行, 奔丧回家时的背影;是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 老境颓唐时的背影。日渐苍老的父亲在丧母失业的悲痛中还要独力承担家庭的重担, 我们可以想见父亲的心头一定郁结着浓浓的愁云。就在这凄凉哀伤、令人禁不住悲从中来的氛围中, 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出现了。一头是谋事养家的重担, 一头是儿子的路途平安, 天平的两头孰轻孰重?父亲选择了儿子。为给儿子送行、买橘子, 他从月台上爬上又爬下, 这一沉重、蹒跚、艰难的背影因不同寻常的背景更彰显出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这一份较之平常更显深挚的父爱怎不令儿子心疼而又感动以致潸然泪下?”至此, 学生已经遵照作者的思路渐入佳境。课堂上凝重的气氛、动情的朗读以及积极的参与说明他们心底的情感之弦已被一次次拨动, 一些相似的体验开始被唤醒, 他们的心情开始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但如果我们对《背影》的解读仅满足于此, 那是远远不够的。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回忆性的散文一般都会涉及到两个“我”, 即“现在的写作时的我”和“所写的事情中涉及到的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在注视着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甚至完全陌生的另一个“过去的我”, 就在这样的一种审视与观照中, 文章诞生了。这两个“我”在文章中有时会以一隐一显的状态出现。就如《阿长与〈山海经〉》中, 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让“我”讨厌, 那是因为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 但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儿时的“我”在文中是显性的, 而现在的“我”则是隐性的, 是需要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理解的。有时这两个“我”在文中会交叉出现, 现在的“我”会站出来对过去的“我”进行评论。比如《背影》中“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和“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是过去的二十岁时的“我”的心态, 但一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却透露出了现在的“我”对那时的“我”的批判和揶揄。有时文中的两个“我”会遵照顺序一前一后出现, 现在的“我”通常会在文末表达对过去的追念或反思。比如《老王》中的“我”在听闻老王的死讯后, 开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在对过去的“我”的言行的一次次审视与反省中, “我”渐渐明白心上的不安源自“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两个“我”在年龄、阅历、心态、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这些文章所寄予的情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它必定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解读文章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肯定只能是浅尝辄止, 甚至还会对作者的情感产生误读。所以我觉得要想准确解读这些文章, 把那一种“蟠结在心中”的“极浓厚的情感”, “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 就必须掌握第二把钥匙, 那就是立足作者的观照点, 循着作者的视角, 披文入情, 探幽览胜, 最终洞察作者的心灵轨迹。

篇9: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人性美

【关键词】《背影》;人性美;感情质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写出了风格,写出了特色。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评论朱自清散文,引用杨振声的话:“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的,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这话自然评的中肯,把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从人格论到文风。朱先生为人处世的忠厚、老诚、朴实,归结起来是一个“真”字,所以,也就形成了他散文的率真的特色。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这是朱自清散文中追求的东西,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背影》的魅力在与它结构的凝练精美,以此体现人性美。即人间最真贵,最持久的亲情。作者抓住瞬息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四次提到“背影”。

第一次“背影,体现父子思念之情。写冬天所经历的一段往事,祖母的死给不当家的“我”带来的多是情感上的悲痛,而对身兼一家经济重担的父亲来说,除了悲痛而外更添了一层筹措丧费的困苦,何况现在又失业了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也没有想让在北京上大学的“我”辍学谋职业的念头,而是丧事一完便匆匆奔波到南京,自己去挣扎谋生,送儿子到北京继续那需要花费好多钱的读书。在这两段里,打徐州——扬州——南京,由远而近写了,四次重复祖母丧事和父亲的失业、亏空,把“背影”的凄惨背景在读书者心头渲染得深重起来,然而对与老父这一片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却觉得无所谓,甚至觉得多余,父子的心情形成对照,反衬出老父的爱,爱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搅得我们怜悯的心波荡漾了。

第二次“背影”,体现父亲慈爱与儿子感激之情。《背影》塑造的这个感人的慈父形象,又汇集于“背影”之上,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可以说,父亲的形象之所以那样清晰感人,是与“背影”这一新颖独特的抒情角度的选择分不开的。正是这“背影”,一次次在文中牵动起情感的弦索,朱自清认为,创作“……惟其‘悉出至诚,才能亲切有味。”因而他在创作中,努力去写真情,写真意,力求以至诚打动读者。《背影》正是这样一篇“至诚”作品,寓情于事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作品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写出压抑不住的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然后用平淡的笔致,叙述了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和“我”对父亲感情态度的变化。父亲本已决定不去送“我”,且已嘱托与人,但踌躇再三,还是亲自去送;过江进站,他尽可放心离去,却又忙着照看行李,分担儿子的辛劳,儿子已经上车,本应告别,父亲却又拣定座位,为儿子铺好大衣,即将分手,又担心儿子路上饥渴,决定去买桔子。这里,作者并没有说出一个“爱”字,也未道出一句情语,但父亲那离别时的恋恋不舍之心和爱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作品的抒情才能曲尽其妙,层层拓深。它使作品更具魅力,更摄心魄,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第三次“背影”体现离别之情。“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将父子别离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次“背影”,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结尾以父亲来信为感情触发点,抒发了父亲盼见儿一面,儿渴望再见父一面的思念之情。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的再度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浓烈的感激、自咎与思念的复杂情绪,通过这些平凡的“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寓于其中,四次“背影”,将人间亲情、真情,真实的再现与读者,让所有做过儿子和父亲的人,产生共鸣。使情与事交融,委婉地抒发和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读朱自清先生的这一类散文,常常让我从父子间的人性美联想到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我们常讲,教师要关爱学生。如果撇除教师职业要求的因素,教师爱学生的理由是什么?我想,是因为学生身上具备着很多成人已经不具备的美好人性。学生身上的人性光辉有时是显性的,但更多是隐形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激发,去呵护。让美好的品性在学生身上尽量保存得久一些。

一些年轻的同行常问我,并且发牢骚说做老师难,做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更难。是啊,职业学校的老师更应该去想一想自己是否发现了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如果做到这些,办法自然会出现。因为此时教师与学生没有了隔阂,教师是真正在关爱学生,了解、理解他们。朱自清先生在《背影》里几次写到落泪,还反思道:“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子间的误会、不愉快或许总有机会解决弥补,但是师生之间却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扬振声.杨振声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朱德熙.朱德熙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上一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纪实材料下一篇:小学校长综治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