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背影散文

2024-05-21

远去的背影散文(精选9篇)

篇1:远去的背影散文

远去的背影散文

下午,那个几乎从不闪动的QQ头像精灵一般地骤然弹跳在我的电脑桌面,我的心倏地一惊,忙点开。一个笑脸之后,她说:”妈妈,我在上课。“就那么简单的几个字,我就听见了自己的心跳,那感觉很像情窦初开的少年蓦然惊见悄悄喜欢的那个人突兀而来的身影时心头漫过的.悸动。

与女儿的距离是百余公里,每周一次的相聚让我充满思念。而她,却坚持在这分离的期间不与我通联。她说,这是为我好,想又没有用,不还是见不到。这家伙,和我压根就不是一个星球的,理性得像个机器人。所以,突然间收到她的消息,我可不就欣喜若狂了。我知道她一定是在上电脑课,平时在家,她自己的iPad上,QQ她也是几乎不动的。她的账号是多年前申请的,记得小时候,她总喜欢看QQ,常常在QQ里和人说话,最经典的一句开场白就是“我不是我妈妈”。哈哈,那时,她才五岁吧。后来,她有了QQ,自己设置了头像,一张她调皮地衔着花的可爱照片,那时,她六岁。

不觉间,就十岁了。她寒假的某日晚,我突然在空间动态里发现她的签名改成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我给她纠正是“惘然”,她说,就要“茫”,不改叫引用,改个字就成原创了,你们这些作家不都喜欢这么干么?百度里找点东西,改改就署上自己名字了,真丢脸。好吧,我承认的确有人这么干,但我没干过这丢脸的事。今天,我看见她的头像不再是那张衔着花的可爱照片了,换成了一张在西安酒店大堂里她翻书时我给抓拍的照片。我很想让她换回来,但转念一想,真是幼稚,难道让她把头像换回来,她就不再长大了么?她已经早就不是那个我觉得可爱的小宝贝了,用她自己的话说,人家是美少女,一米六的小少女了。而我,多么想念那个伶牙俐齿和我一起参加聚会的小姑娘呀。我的好朋友们也都还记得三、四岁时她说的那些“金句”,可是,那都成了过去。岁月一点点把她塑成了她自己想要的样子,她不再是那个洋娃娃一样任我带来带去的小东西了,她有了自己的思想、好恶,让我感觉,在更多的时候我能看见的只是她的背影。是的,她在渐渐地离我远去。

说着说着,她的头像蓦地黑了。我知道,她是在电脑课上偷偷和我聊天呢,那时,应该是下课或老师交代任务了。她下线了,我还是舍不得关闭那个和她对话的窗口,这感觉也许就像妈妈在我开车绝尘而去后还站在小区门口迟迟不走一样吧。所有的孩子,留给父母的,其实更多的都是背影。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用夹着几分忧伤的期待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矛盾地希望他们高飞又渴望那背影在视野里停留久一点,更久一点……

篇2:远去的背影散文

父亲在世时和我的交流很少,以前刚出外务工时,在电话里,父亲没有嘘寒问暖,只是直接开口问工作的事情。后期我在南京务工有一些小小建树时,我主动打电话次数逐渐多了起来,可每次父亲总是很忙碌,对于我的关心问候,总是一句“知道了”,然后匆匆挂掉,慢慢地我也习惯了父亲的个性,时常在夜间想念的激烈,却又不敢再去打电话,因为我知道父亲对长途话费的昂贵很是计较。

20XX年9月30号,时值金秋,赶上国庆开始放假,正好单位里需要办些入党手续和结婚证明。父亲接到电话听说新媳妇要回来,很是开心,话题也多了起来。我简单收拾下行李,晚上8点多,就和女友一块坐上开往阜阳的列车,没有坐长途班车是因为假期有限,如果批假的当天夜里就出发,凌晨6点多到阜阳后,再到西站转车上午就可以到家的,这样就可以增加在家的时间。

一路上随着列车窗外高楼大厦的逐渐消失,当年离家的心情与熟悉的场景再次浮现出来。我和女友坐的是卧铺,但同样和硬座的乘客对回家的感觉都有着说不上来的愁。我们下车时与硬座票的人们不期而遇,他们低着头拉着或轻或重的行李,在拥挤的通道里发出沉闷的轰隆声。我和女友各自背个小包,慢慢的跟在他们后面,出站口检票时,一个小男孩趴在父亲的肩膀上醒来后大哭不止,操着武汉口音的检票员大声地呵斥着那个父亲,让他把票快点拿出来。小男孩的父亲满脸歉意的回头望着已经静止的人流,把小男孩举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卡好,一只手扶着,另一只手慌乱的在口袋里摸索着,还一边哄着孩子,三四件蛇皮袋装的行李杂乱地摆在栅栏口。女友若有所思的欠着脚伸手摸摸小男孩的头,递给他一袋两片装的达能饼干,小男孩不哭了,用脏兮兮的小手接过饼干,揉了揉眼睛,充满了好奇,扭着头望着我们。

我帮小男孩的父亲拎了一个蛇皮袋,里面应该是一床被子,尾随着人流徐徐走出检票口。小男孩的父亲言语中极力维持着自尊,只是再三感激。我趁他说话间打量了他。他与我相仿的年纪,没我个头高,一米六多的样子,却比我结实许多;或许工种不同,没我白皙,疲惫不堪的眼神在三七分的长发下坚持着男人的隐忍,上身穿了一件褪去光泽的夹克,裤腿卷得老高,像是农忙季节从地里插秧刚上来。他把小男孩放在广场上,重新整理行李,并让小男孩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示意孩子把饼干装起来,用俩手紧紧抓住自己的头发,然后手拎行李,驼着小男孩向车站的另一个方向慢慢远去,身后的影子在广场探照灯的光线下,拖的很长、很长……

时间一点一点熬了过去,晚点的班车让我伤神不已,这里距离我们那大约还有八十公里左右。眼前的阜阳除了比我们淮滨楼群多些、高些,其他的倒是没看出有多大的变化。小吃摊上黑不溜秋的饸烙面大锅冒着腾腾热气,一家挨着一家。我问女友要不要尝尝,女友微笑着泯了一口农夫山泉,摇摇头。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我拉着女友上了出租车直接向故乡淮滨赶去。一路上,我和女友都不想说话,司机很是热情,扯了一些不疼不痒的话题,打消了一路上疲惫的睡意。我一直想象着此刻的.淮滨大街上又是什么样子?反正见到父亲后绝对不能说我们从阜阳打的回来的。女友知道后嘴巴张了半天,随后不语。出租车的速度还是比归心似箭的心情慢了许多,到达洪河桥时,已将近十点。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父亲说他在小吃街一家饭店里等我们,还有乡下几位叔叔都来看看我和新来的侄儿媳妇,我听后很是羞愧。这是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此时的我目光滞呆地望着手机荧屏,父亲的身影从遥远的记忆中,渐渐清晰……

我一边和父亲通着电话,一边和女友从出租车上下来,示意师傅开着车子快离开,以免被父亲看到。凭着记忆中的地址慢慢接近父亲,看到父亲穿着我前段时间寄回来的西装,脚下穿着一双泥靴,裤子上也有好多泥巴,多么熟悉的身影,父亲此刻正向我们迎面走来,手里拿着一把没来得及打开的雨伞,带着慈祥笑意,1米86的身躯此刻在细雨中意气风发。我微微停下了脚步,怔了怔,好想丢下女友,扑向父亲的怀里,哭泣一番,诉说六年未见的思念之苦。女友挽着我的手臂,按照我事先教好的口语,蹩脚地喊了一声“俺爸”代替我与父亲之间六年未见面的亲情呼喊,父亲高兴地合不拢嘴,说了一句:“我里乖吆,回来就好!”连忙撑开雨伞交给女友。此时,我的泪水模糊了眼睛,双手不停地抹着手机上的雨水,无论内心怎样督促自己,最终还是一句话也没讲出来。也许是父亲弯腰为我们撑开雨伞的那一刻,我发现父亲的黑发已经无处可寻。

父亲说几个叔叔中午让他请客,让我们先进去和几位叔叔聊聊、叙叙旧。他要到前面比较大一点的副食店里拿几瓶“四防伪”白酒回来。我说让我去,父亲不肯,怕我买了假酒影响气氛,女友把伞给他,父亲执意不要,转身耸了耸肩膀,抖了抖别扭的西装,拍了拍裤子,又跺了跺泥靴,穿过萧条的街道向副食店走去。我和女友打着雨伞无声地跟在父亲的后面,远远地看着父亲忙碌的样子,罪孽感油然而生,父亲仿佛在接待远方的客人一样,与我记忆中省吃简用的形象出入很多。父亲很快就从副食店出来,拎了两大包东西,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我轻轻地擦去脸上的雾雨和泪水,呆呆地望着父亲,好想此时变回童年,骑在父亲的肩头撒娇,为他遮去头顶的风风雨雨。

篇3:远去的背影散文

电影《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秉承了他一贯以来的导演风格。吴天明曾这样说过:“在我的作品中,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可以经常变化,但是有一条永远不变,那就是对诚信、善良、正义、勇敢等人类高尚情操的呼唤。”

电影讲述了焦三爷这样一位唢呐匠艺人和众位弟子因为唢呐这门艺术而发生的种种故事。两个小兄弟游天鸣和蓝玉相继来到焦三爷这里学习唢呐艺术,他们或许是为了圆父亲曾经的梦想,或许是为了赢得当时世人敬仰的目光。师傅传授徒弟技艺,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电影中,焦师傅没有选择当时看起来天分最好的蓝玉,而是选定游天鸣为接班人,其实,无论蓝玉的天分再怎么高,他都不可能成为焦家班的继承人,而天鸣最终不管有没有将唢呐继续吹下去,他都已经是能够吹奏《百鸟朝凤》这支曲子的传承人,因为它是对匠心而鸣的。在匠人的眼中,比钱更重要的是原则和品行,即能够让唢呐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品质,是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失的美好品质。因为时代的发展,唢呐虽然不能再以世代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但是它们不会就这样消逝,即使是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也是一种更有时代特色的传承方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传统的中国艺术都和唢呐一样,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发展困境。

二、现实的冲击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幕,游家班在外表演时和人发生冲突,镜头后来扫过满地的狼藉以及地上坏掉的唢呐,让人感到心酸无比,就如同人们内心的坚守被无情地践踏。传统与时尚新旧更替,西洋乐器和唢呐也互不相让,造成了混乱的局面。在曾经的红白喜事丧事中,唢呐吹奏是一种受人尊敬的仪式,但在现代人的眼中,它成了嘈杂的代名词,不被理解。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唢呐艺术受到西洋乐器音乐的冲击和影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对这逐渐远离的经典,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它?

在影片中,由于现实的冲击,游家班的各个兄弟也都相继离开,二师兄离开时,焦三爷愤怒地将他的行李打乱,镜头后来转到室内,二师兄的家人看着窗外的一切,捂脸痛哭,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对于唢呐的热爱还在,只是抵不住现实的冲击和压力,于是他成了焦三爷眼中的那个不争气的徒弟。在这一段讲述中,笔者看到了遗憾和无奈,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靠吹唢呐为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与其说他们没有良心,不如说因为现实选择了另外的生存方式。在西洋乐器的冲击下,传统的唢呐艺术已然失去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唢呐匠人的生活也饱受考验,无论是西洋乐器的冲击还是生活的压迫,他们的选择都不是大错特错的,只是在那样的一种情形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坚守。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另外一部影片——《百花深处》,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多以仰拍表现搬家工人,而用俯拍表现冯先生,暗示在常人眼中冯先生是个“疯子”,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三、自我的坚守

电影中的焦三爷可以说为唢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一次吹奏中,焦三爷当场吐血,然后他却高喊:“我还没死呢!”那一刻,犹如飞蛾扑火般壮烈。焦三爷的人生中,大部分的快乐和满足都来源于手里的唢呐,最终他因长期嗜烟如命而患肺癌去世。在焦三爷的一生中,他内心的那份自我坚守让人动容,一生为了一个热爱的艺术坚持到底,这份坚守在当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笔者相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有了保护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然而对于观影人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传承唢呐这门艺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接触到不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执着守护的也并不是这些,那么,面对现实的繁杂,我们真正应该坚守的到底是什么?

在那个传统乐器受到西洋乐器冲击的时代,焦三爷和游天鸣依然为了自己内心的坚守选择继续吹奏唢呐,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纷繁复杂,浮生若梦,我们内心是否有一份自我的坚守?不只是为了简单地活下去,而是像吴天明导演的所说过那样:“对诚信、善良、正义、勇敢等人类高尚情操的呼唤”。

摘要:电影《百鸟朝凤》于2016年5月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是吴天明导演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匠艺人对唢呐艺术的执着和坚守,是一部让人思考颇多的文艺片。本文从文化传承、现实冲击、自我坚守三个方面来对电影《百鸟朝凤》的文化情怀进行分析。

关键词:百鸟朝凤,文化,传承,坚守

参考文献

[1]方舟.吴天明口述:努力展现中国人生——吴天明[J].大众电影,2007,(07):42-45.

篇4:远去的背影

简介: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七九级学员,1977年入伍,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1982年7月,为抢救掏粪落池的老农,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中央军委于1982年11月25日发布命令,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描述:1982年7月11日,在西安繁华热闹的小商品市场康复路,69岁的清洁工魏志德在厕所掏粪时,被粪池散发出的沼气熏倒,跌入3米多深的蓄粪池。在康复路附近的第四军医大学就读的张华正好经过,他听到呼救声便赶到现场,迅速脱下军装,沿着竹梯下到粪池救人,谁知,当他拽过魏老汉抱在腰间时,自己也被强烈的沼气熏昏,倒入粪池,当群众把张华救出来送进医院,他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背影: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展开: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和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尽管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张华的救人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其结果却是“不合算”的:其一,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其二,一个大学生的价值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但是,这种观点很快遭到激烈批评,在这场争论中明显处于下风。

简介:山西省吉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解放前做过县委书记,1944年率武工队在晋西南战斗。解放后先后在西康省、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文革”后期,曾担任铜川市市长。1981年,61岁的张铁民来到西安市任市长。

描述:张铁民任西安市市长只有3年,却在西安市民中留下了“铁市长”的声誉,因为他的铁面无私,西安很快摘下了“全国最脏最乱最差城市”的帽子。至今,年龄大点儿的西安人还能记起“铁市长”的故事:他治理好了西郊潘家村的“龙须沟”,铺平了红星小学门前的那条烂泥路……而在铜川,还有棵“铁民松”,有个“怀张亭”……

“当官就要管事,管事就要先管人,而管人最重要的是先要管好自己的人,”张铁民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了一个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优秀品质。

背影:1985年9月17日,张铁民因病在西安逝世,据说西安市民自费为“铁市长”修建了一个墓碑,碑顶上镌刻着“铁市长”心中永远的古城墙,张铁民的故事,不只是印在报刊上,更多的还是在民间口口相传。创作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的作家和谷说,张铁民留给我们一个思考题——一个城市的管理者与一个建设中的城市,该是怎样的关系?一个大写的人在他所处的时代中,该担当怎样的责任?

简介: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4年高中肄业后赴宁夏贺兰县乡村插队务农,1955年到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1993年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

描述:1980年,张贤亮调入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他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奖,九部小说被搬上银幕。

1993年,张贤亮悄然转身商海,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给西部独具特色的古朴、粗犷、苍凉打上了财富的标记。公司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了宁夏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而张贤亮也成为中国文人下海的成功范例。

背影:有人说,张贤亮的30年就是改革开放的30年,张贤亮对这种说法颇为赞同:“想想这30年,我的经历和整个民族的经历是同步的,我们民族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也遇到灾难;当民族开始复苏的时候,我也开始复苏;当民族开始崛起的时候,我也开始崛起;当民族开始向兴旺发达发展方向走,我也朝这个方向走;当民族在兴旺发达的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对于文学和商业上的双丰收,经历几十年人生洗礼的张贤亮并不看中:“文学啊,就是我一生的副产品而已。影城也是。你说主业是什么?快乐,追求快乐,创造性地追求快乐。”

简介:出生于四川省万县(今重庆万州)。1988年9月,他在天津开发区成立了南德经济集团。1992年,他自称资产高达20亿元人民币,被称为中国的首富。2000年5月被判入狱。

描述:1975年,牟其中因为一篇《中国往何处去》的长文,被打成了反革命。4年后出狱时,中国已经是日月换新天,敏感的牟其中马上借300元开办了一家公司,投身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1983年,牟其中在重庆做了一万个仿制的“555”牌座钟,倒卖到上海,赚了7万多元,被四川省万县以投机倒把罪收押,在监狱里足足呆了一年多。

上世纪90年代,牟其中掌舵的南德集团用上千车皮的中国轻工业品换回了4架苏制T-154型飞机,成功地完成了中苏(俄)间当时最大的一笔民间单项易货贸易。这笔飞机易货贸易让牟其中声名大噪。在这次生意中,南德集团以少量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企业随之走向巅峰,牟其中也被戴上了“商界奇才”的光环。1996年1月,随着一本书《牟其中——大陆首富发迹史》的面世,牟其中的盛誉达到了最高点。

1999年元月,牟其中因为信用证诈骗被拘留,从“中国首富”变成了“中国首骗”。2000年5月30日,被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2003年中秋,被改判为有期徒刑18年。

背影:牟其中入狱后,一直试图为自己翻案,他坚持认为,自己入狱不是因为经济犯罪,而是受到否定改革的势力的陷害,是一个“企图扼杀我国民营经济的政治事件”。湖北省高院发言人对此予以反驳,称法院对南德集团及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的裁判是正确的,如今已经68岁的牟其中被关押在武汉洪山监狱,据说他每天仍然坚持跑步锻炼身体,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够东山再起。在高墙之内,牟其中仍不忘“放卫星”,说他已经为出狱准备了三个“最宏大也最科学的

发展计划”:即“对称计划”(即发射88颗低轨道卫星)、“开发西伯利亚”、“喜马拉雅耕云播雨工程”。而且还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除去3年的恢复期,10年内他会建成列入世界十强的一家企业二是办一所实习、研究智慧文明时代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大学;三是写一本关于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学著作。

简介:出生于云南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文化。1979年被任命为玉溪卷烟厂厂长,199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掌舵红塔山18年,使其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帝国”。1991年入狱。

描述:褚时健的故事应该从1983年说起,那一年,各地烟厂由原来的轻工部下放到各省管理,企业融资体制由拨款改为贷款,褚时健利用这个机会,几乎揽下云南全部的外汇总额2300万美元,先后购买了英国和美国的设备,到90年代,红塔的设备已经是世界最先进的。

1988年11月,云南澜沧、耿马和沧源三县发生大地震,损失严重,中央财政没有更多的钱给予支援,但却批准云南发展烟草的规模,而且政策上放得非常宽,“从收集原料到销售,什么都可以尝试”。褚时健抓住这个机遇,跳过烟草公司直接和烟农联系,指导烟农提高烟叶质量。好机器再加上好原料,红塔山一举成名。到90年代中期,玉溪卷烟厂固定资产已达到70亿元,年创利税近200亿元,“红塔山”卷烟品牌无形资产被评估为332亿元,褚时健成了中国赫赫有名的“烟草教父”

从1995年开始,褚时健因为一封举报信接受调查,1997年7月被捕。1999年1月9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褚时健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两年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

背影:2002年春节,褚时健因糖尿病保外就医,后来在云南一个叫哀牢山的地方承包了一片果园种植冰糖橙。据说他的果子在市场上很吃香,当地买不到,都销往外地了,2003年,王石到哀牢山看望褚时健,这位当时已经75岁的老人兴奋地向王石讲述着果园的美妙图景。“他简直变成了一个种橙专家。”这令王石嘘唏不已。

有人认为,褚时健是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不健全的牺牲品。近年来,云南烟草业日益滑落,很多人又想起了褚时健,希望他能复出,但褚时健却无此心意“不可能了,力不从心了,局势已经不一样了,即使我出来也没用。”

简介:出生于山东青岛的陈川1958年支边来到宁夏,当过话剧编剧、导演,1984年只身南下深圳创业,创办广夏公司。1994年,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银广夏A”的名字在深圳交易所上市,陈川成为宁夏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兼总裁。2000年2月,陈川因病去世。一年后,“银广夏事件”爆发。

描述:宁夏历史上只有两种电子产品曾在全国销售,一个是“群燕”牌收录机,另一个就是广夏的软磁盘,陈川到深圳后起初做的是录像器材,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他敏锐地感知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录像器材厂抵押,引进日本软盘生产线,在银川经济开发区创办了微型软盘生产厂,实现了广夏公司的成功转身。由于长期从事文艺工作,陈川身上充满了浪漫的气质,加上他山东人粗犷、豪爽的性格,因而在宁夏和南方积累了很丰富的人际关系。1994年银广夏上市后,募集资金一亿多元。有了雄厚的资金,陈川建设了当时华中第一楼的武汉世贸大厦,在北京建起了连锁全国的汽车销售公司,在天津建起卵磷脂生产厂。此外,广夏还涉足保洁用品,清真食品,旅游等领域。

1995年,陈川带领广夏开始在贺兰山下进行生态开发,开发荒地3万多亩,全部种上了中药材和酿酒葡萄。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陈川的举动自然受到各级政府的赞赏和鼓励,广夏因此成为全国有名的公司。

背影:陈川是一个有着浪漫梦想的人,“广夏”这个名称首先起源于宁夏和广东两地的意思,也包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意境,当时有一组数据显示住在广夏农业生产基地附近的数千农民从1996年4月到1999年底,共拿到现金报酬8587万元。

2001年8月,陈川因病去世的第二年,银广夏虚构利润丑闻被媒体揭露。陈川是否参与了银广夏的业绩造假?他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简介;广西上林人,壮族,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从一名技术员一步一步走到高级工程师的位置。1984年出任柳州铁路局副局长,1986年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副书记、代主席、主席,执掌广西8年之久,有“广西王”之称。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0年囚犯受贿罪被判处死刑。

描述:1993年底,成克杰与情妇李平准备各自离婚后结婚,商议趁成克杰在位,利用其职权,为共同生活准备钱财,1994年3月10日,成克杰利用职权,将广西银兴房屋开发公司由原隶属广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改为直接隶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管理,获“好处费”2000万元。1996年上半年至1997年底,成克杰帮助银兴公司承接广西民族宫工程及解决建设资金,成克杰、李平获得银兴公司支付的贿赂款人民币900万元、港币804万元,1997年7月,成克杰利用职权为铁道部隧道工程局谋取承建岩滩水电站库区排涝拉平隧洞工程,成克杰与情妇李平从中收受贿赂款人民币180万元……最终,成克杰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2000年7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

背影:2000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一星期后,成克杰被执行死刑,成为共和国成立以来因贪污受贿被处以极刑的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成克杰案充分显示中共严惩腐敗的坚强决心——腐败问题无论涉及到谁、无论他职务有多高、影响有多大,都必须一查到底,绝不留情,绝不手软,

简介:出生于长沙,从小在贵阳长大,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73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曾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外交官,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职。1986年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经贸部国际联络司司长。1995年调入外经贸部工作,2002年至2003年初担任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描述: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而在此前15年的艰难谈判中,龙永图担任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整整10年。这个冷峻沉稳、难得一笑的男人,曾经在谈判中摔座离席,也曾将美国代表赶出会议室,但是,他最终成为见证中国入世这一历史时刻的第一人,其实,在中国入世之前,龙永图已经被扣上各式各样的“卖国”帽子,因为他曾在谈判承诺上作了“不应该的”让步。

然而,他依然坚定地为中国对外开放辩护,因为正是一纸入世协议,从外部确保了中国不会再走回头路,他说,“我既不是功臣,也不是卖国贼,我只是代表中国做了一场谈判。”

背影:2003年初,龙永图卸任外经贸部副部长后,出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期待这个论坛能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这个曾经推动了中国经济进程的人,依然在以民间身份和民间方式坚持着同样的梦想。

简介:祖籍重庆万州,出生于新疆,中国石油大学退学,新疆石油学院肄业。他创办的德隆从一家发迹于边城乌鲁木齐的小公司,一度成为一个控制资产超过1200亿的金融和实业帝国。2006年因经济犯罪入狱。

描述;同为四川人的唐万新,也有着和牟其中一样百折不挠的劲头。1985年2月底,他第二次辍学,从此正式步入经商之途。他涉及经营过许许多多的项目,是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型。上世纪90年代初,唐万新开始涉足股市,进入第二轮创业周期。1992年,唐万新在西安低价收购精密合金等十余家公司法人股,转卖至新疆和深圳两地,不到一年即获利“5000万至7000万元”。随后,他又转战西安、深圳、青岛、北京、上海等地“一级半市场”,收购公司已发行未上市股票,获利巨丰,捞金成功的唐万新相继成立了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公司,“德隆系”由此开始形成,

1994年间,德隆承包了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的席位,唐万新通过这一金融管道,先后在武汉、北京等地融资3亿多元。从此,唐万新在股市上展出奇手,通过非法运作,使德隆成为“股市第一庄”,到2003年,唐氏兄弟拥有财富已达19亿元,德隆旗下控制的5个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超过200亿元,

2004年4月3日,是唐万新40岁的生日。10天以后,“老三股”(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崩盘,德隆资金链彻底断裂。2004年岁末,唐万新被拘。

背影:2006年1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操纵证券市场价格两项罪名判处唐万新有期徒刑8年,不久,德隆最后的遗产——德隆大厦在上海以595亿元的高价被拍卖。如今,曾在商场上翻云覆雨的唐万新已适应监狱的清净生活,每日坚持锻炼身体,看书读报学英语,还参加了北京大学考古学的函授课程。

简介:山东荣城人,1967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四川绵阳的长虹电视机厂。1985年任长虹电视机厂厂长,1988年6月起任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04年7月退休后任四川省政府顾问。

描述:1985年,机载火控雷达专家倪润峰掌控长虹后,豪气冲天。长虹是国内最早从松下引入彩电生产线的企业,也是最早向外界传达民族产业声音的企业。从1996年起,倪润峰频频发动彩电价格战,举世震惊,在国产彩电与进口彩电的对决中,倪润峰把降价30%作为拼掉日本品牌的“决战线”。他最终获得成功,长虹也由此成了彩电大王。

但是,在企业改制问题上,倪润峰并没有达到他所想要的结果。他曾以为政策明确,彩电是竞争性产品,国有股会逐步释出,让长虹成为民营企业,但他最终还是发出了“长虹没有别人那么好的运气”的感叹。

2000年,倪润峰囤积彩电显像管失利,被迫退居二线。但是,随着长虹效益进一步向低谷滑落,2001年2月,倪润峰重掌长虹。2001年底,倪润峰从美国考察回来后,迅速掀起一场疾风暴雨般的海外攻势,合作对象是一家名称为“APEX”的美国华人公司,但是,这种以超低价抢夺市场的战略,引起国际同行的不满。2003年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长虹彩电在美国倾销;几个月后,美国商务部裁定长虹倾销成立,倾销幅度为45.87%,长虹在美国市场上的疯狂攻势戛然而止,一定程度上为倪润峰二度复出后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

篇5:远去的背影作文

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注定是要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家的那几亩地,爷爷是当做宝贝来侍弄的。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庄稼的丰收,便是爷爷最大的幸福了。

那个周末,我哼着“常回家看看”,和父母一起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想到爷爷像以往一样乐呵呵地端上我最喜欢的红烧肉,我便喜不自禁,差点没在车上跳起街舞来。

一路颠簸,我们终于回到了老家。萧瑟的秋风吹得院子里早已枯黄的银杏叶纷纷飘落,一颗颗银杏光秃秃地裸露在枝条上,本是金黄丰润的果子,却变得棕褐干瘪,活像满脸褶子的垂暮老人。这些银杏怎么还挂在上面?往年不早就打下来了么?莫非……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一种不祥的预感掠过心头。

推开那扇熟悉的大门,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几样杂物散放在地面上。我喊了一声爷爷奶奶,却无人应答。我慌了,连忙跑到屋后,看到奶奶正在田里拔着油菜秧。奶奶的白发被秋风无情地扯来扯去,脸上的皱纹如从土中带出的蚯蚓一般,痛苦地扭曲着。

岁月是无情的。不知何时,可恶的病魔盯上了爷爷。爷爷头疼已经好长时间了,后来又胸闷气短,不能用力。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就一直没有告诉我们。只是病情不见好转,不得不到医院挂水。听了奶奶的话,我的鼻子酸酸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我真担心,爷爷哪一天会一声不吭地离我们而去!

静静地等了很长时间,爷爷还没回来,牵挂的心绪越来越绵长。夜幕已渐渐降临,星星稀稀疏疏地亮着,就像一盏盏昏暗的路灯,为孤独的行人照着前方的路。我们还要赶回黄桥,父母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准备走了,而我是多么希望那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现在大门口啊!

又等了一会儿,爷爷还是没有回来。我们只好先走了。幸好的是,细心的爸爸在路上发现了爷爷。在摩托车强烈的灯光里,我发现爷爷高兴的脸上有难以掩去的苍老和虚弱。我们问爷爷怎么样,爷爷直说:“没事,没事,你们趁早走吧。”

爸爸发动了车子,可爷爷却没有走,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看着我们,就像一尊慈祥的雕像。爸爸说:“爹,回去吧,这儿冷。”爷爷应了一声,却还是没有动。爸爸又说:“爹,走吧,不要着凉!”爷爷这才在反复嘱咐我们路上慢点儿后,吃力地跨上那辆电动车,走了。看着爷爷那苍老佝偻的背影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6:远去的背影作文

那是前年暑假了,在喧嚣的城市待久了的我们,准备去郊区亲近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于是,我们来到了巫山,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晚上,我们借宿在一个农家中。他们那儿,也有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他面黄肌瘦,全然没有我们同龄人脸上的红润。他们家很穷,连一台电视机也没有,除了两张桌子、椅子和床,就没有别的什么家具了,那时我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家徒四壁”。吃了饭,我在屋里拿出照相机,调出照片来看,他也凑了过来。他对相机非常感兴趣,他长这么大,可能才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神奇的东西!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我们走着走着天空下起了雨,我们便找了一个地方避了避雨。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这雨中的山是那么的美,朦朦胧胧,山间的云雾像缥缈的玉带缠绕在山上,这等美景怎能不留影呢?我把手伸进包里拿相机,糟了,相机掉在那个农家没拿。回去吧,那家人肯定不会承认,他们家那么穷,那孩子又那么喜欢那个相机,他们怎么会承认呢?再加上这天雨路滑,说不定还会摔跤呢!唉~算了吧,谁叫我丢三落四的呢?只好自认倒霉了。唉~

正在我发愁时,远处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哥哥,哥哥……”远处那个模糊的身影渐渐清晰了,原来是那个孩子!

他全身上下都淋湿了,衣服上满是泥浆,他跑过来,把一包东西塞在我的手里,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哥……哥,给,你的相……相机。”相机!我打开裹得严严实实的包,里面装着我的相机,看着一点没湿的相机,再看看全身淋湿了的他,我感觉手里的相机沉甸甸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想想刚才我对他们的怀疑,我心里划过一丝自责,一个人的品质,怎么可以用贫富来衡量呢?

篇7:再见,远去的背影

——题记

“学,学习……不,不来,不打扰……她。没,没事,呵……”就这样,他走了,只留下这样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他,就是我的姥爷。

姥爷年轻时,是一名“光头”司机。一贫如洗的他养活了妻子和五个儿女。虚无飘渺的日子使他害怕,他只是不停的工作,迷恋上了烟酒,病魔也随即而来。从此,他一蹶不振。糖尿病,高血压,脑血栓……一些从没有听说过的痛苦,了无声息地附着在他的身上。看到那一箱一箱的药,鼻子略微抽搐。姥爷,此时我对您不仅拥有同情,还有年老时代的呵护,生怕您一不小心就消失,那时的我真的好怕好怕。慢慢地,我长大了,再也不像童年时那样淘气,挽着您的手走在人烟稀少的小路上。我只是在放假时走进您的房间沉默不语。我不知别人面前开朗的我,为何面对这瘦骨嶙峋的背影竟然如此冷漠。也许我真的长大了。随着病情的慢慢加重,四肢僵硬不能动,说话断断续续,每分每秒都在咳嗽。日复一日,她的身体和心里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然而,5月31日,他就这样走了,卸下身上的包裹,将思念藏进心中,就这样走了,满怀寂寞的走了。

开始,家人不愿意影响我的学习,没有人和我透漏半点消息。可妈妈口中的要事,姐姐眼中的焦虑,姨姨嘴边的泪水。我已猜懂一两分,只是我不愿打破这人群中的寂寞,大家心中的忧虑。一个“孝”字,我顿时醒悟了。还记得我小时候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笑笑对我说:“这是儿女对父母的牵挂”。那时的我还小,我一点都不懂。现在,我明白了,这不仅是一种牵挂,更多的是一种爱。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没有和小时候一样,那么不坚强。只是不由自主的让眼泪掉了下来,没有任何理由。回想着老爷笑的时候那和善模样,听着妈妈不住的啜泣声。他说很对不起,没有让我见姥爷最后一面。我却笑了笑说:“没有关系,毕竟人总有生老病死的一天。我相信我的姥爷会在天上满怀希望的看着我,不是吗?即使再也见不到了也没有关系,毕竟我的生命中不缺少爱啊。”此时的我早已泪流满面。我问自己,怎么会没有关系,怎么会不想念,怎么会没有遗憾,怎么会不缺少爱?即使见了最后一面,心中也不会有遗憾;即使是多看一眼,思念也会多一点;即使是一句断断续续的话,心中也会多一丝温暖。我心中的眼泪是流的那么无助,好希望可以依靠在一个地方,默默哭泣。可是我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疯狂,只是静静的安慰着妈妈,对她说:“姥爷走了也是一种解脱,他并不会像生前那样痛苦。得不偿失呢?即使他走时有遗憾,但我相信他希望离开,至少他会开心一点。”看着妈妈像小孩子一样哭哭啼啼的,仿佛是那样的不习惯。总听别人说亲人离去时这种相思之苦是最不能忍受的,今天才真正体会到这意思。

也许,我真的长大了。

姥爷,再见了。即使没有看到你最后一面,我想我还是会坚强。是你,从小以来将我当成你的开心果,总是用默默的爱疼我。即使我会哭,我也要在妈妈面前表现的坚强,因为,想你和爱你是他无法控制的事。姥姥,你一定要勇敢的活下去,你的身边还有我,我会一直陪你走下去。冬天再寒冷,温暖的春天也会来到。

我仍旧觉得这一切好像梦境,萦绕在我眼前。我多希望这是一个笑话,而我的人生,又会有多少这样的笑话。我会努力学习,听过这十天,我相信中考场上我依旧会“看到”老爷微笑的脸庞。

篇8: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人性美

关键词:《背影》,人性美,感情质朴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和散文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他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 可以说写出了风格, 写出了特色。朱自清的散文, 追求一个“真”字, 以真挚的感情,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评论朱自清散文, 引用杨振声的话:“他文如其人, 风华是从朴素出来的, 幽默是从忠厚出来, 腴厚是从平淡出来。”这话自然评的中肯, 把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 从人格论到文风。朱先生为人处世的忠厚、老诚、朴实, 归结起来是一个“真”字, 所以, 也就形成了他散文的率真的特色。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 这是朱自清散文中追求的东西, 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背影》的魅力在与它结构的凝练精美, 以此体现人性美。即人间最真贵, 最持久的亲情。作者抓住瞬息的生活感受, 以“背影”为线索, 四次提到“背影”。

第一次“背影, 体现父子思念之情。写冬天所经历的一段往事, 祖母的死给不当家的“我”带来的多是情感上的悲痛, 而对身兼一家经济重担的父亲来说, 除了悲痛而外更添了一层筹措丧费的困苦, 何况现在又失业了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父亲也没有想让在北京上大学的“我”辍学谋职业的念头, 而是丧事一完便匆匆奔波到南京, 自己去挣扎谋生, 送儿子到北京继续那需要花费好多钱的读书。在这两段里, 打徐州——扬州——南京, 由远而近写了, 四次重复祖母丧事和父亲的失业、亏空, 把“背影”的凄惨背景在读书者心头渲染得深重起来, 然而对与老父这一片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却觉得无所谓, 甚至觉得多余, 父子的心情形成对照, 反衬出老父的爱, 爱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搅得我们怜悯的心波荡漾了。

第二次“背影”, 体现父亲慈爱与儿子感激之情。《背影》塑造的这个感人的慈父形象, 又汇集于“背影”之上, 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可以说, 父亲的形象之所以那样清晰感人, 是与“背影”这一新颖独特的抒情角度的选择分不开的。正是这“背影”, 一次次在文中牵动起情感的弦索, 朱自清认为, 创作“……惟其‘悉出至诚’, 才能亲切有味。”因而他在创作中, 努力去写真情, 写真意, 力求以至诚打动读者。《背影》正是这样一篇“至诚”作品, 寓情于事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作品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 写出压抑不住的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然后用平淡的笔致, 叙述了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和“我”对父亲感情态度的变化。父亲本已决定不去送“我”, 且已嘱托与人, 但踌躇再三, 还是亲自去送;过江进站, 他尽可放心离去, 却又忙着照看行李, 分担儿子的辛劳, 儿子已经上车, 本应告别, 父亲却又拣定座位, 为儿子铺好大衣, 即将分手, 又担心儿子路上饥渴, 决定去买桔子。这里, 作者并没有说出一个“爱”字, 也未道出一句情语, 但父亲那离别时的恋恋不舍之心和爱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使作品的抒情才能曲尽其妙, 层层拓深。它使作品更具魅力, 更摄心魄, 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第三次“背影”体现离别之情。“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 说, “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将父子别离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次“背影”, 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结尾以父亲来信为感情触发点, 抒发了父亲盼见儿一面, 儿渴望再见父一面的思念之情。“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的再度出现, 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浓烈的感激、自咎与思念的复杂情绪, 通过这些平凡的“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寓于其中, 四次“背影”, 将人间亲情、真情, 真实的再现与读者, 让所有做过儿子和父亲的人, 产生共鸣。使情与事交融, 委婉地抒发和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读朱自清先生的这一类散文, 常常让我从父子间的人性美联想到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我们常讲, 教师要关爱学生。如果撇除教师职业要求的因素, 教师爱学生的理由是什么?我想, 是因为学生身上具备着很多成人已经不具备的美好人性。学生身上的人性光辉有时是显性的, 但更多是隐形的, 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 去激发, 去呵护。让美好的品性在学生身上尽量保存得久一些。

一些年轻的同行常问我, 并且发牢骚说做老师难, 做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更难。是啊, 职业学校的老师更应该去想一想自己是否发现了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如果做到这些, 办法自然会出现。因为此时教师与学生没有了隔阂, 教师是真正在关爱学生, 了解、理解他们。朱自清先生在《背影》里几次写到落泪, 还反思道:“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子间的误会、不愉快或许总有机会解决弥补, 但是师生之间却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扬振声.杨振声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2]朱德熙.朱德熙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篇9:尚未远去的背影

从21世纪的开始10年,随着四代机的话题被不断热炒,曾经如日中天,代表冷战后空中主导力量的三代战斗机似乎也已步入暮年。但从各原产国依然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诱人的改型和升级促销的势头来看,似乎在未来的20年,三代机依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其中当然不乏苏-27和F-16这样的巨擘,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力飞机的前途依然难以预料,法国的幻影2000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达索公司信心满满地表示,法国空军的幻影2000服役至2030年“完全不成问题”,但根据该机30年来的装备和外销状况来看,似乎不容如此乐观。

作为欧洲第一种主流三代机,幻影2000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为较早些年出现的幻影F-1在国内外备受冷遇,必须尽快开发出一种新机来取而代之。从一开始幻影2000就具备了包括静不安定度设计、电传操控系统和脉冲多普勒雷达等诸多三代机的典型特征,尽管人们很容易将它看做同样采用无尾三角翼设计的幻影Ⅲ家族的余续,但新机的各项性能指标远非后者所能比拟。

第一种真正的实战型号是单座的幻影2000C(歼击型),原型机在1979年3月10日完成首飞,之后装备了第戎的EC1/2中队(EC即Escadron de Chasse战斗机中队的缩写)进行接收性训练。在机载武器和设备上存在欠缺的幻影2000C机群中,有一部分直到最近也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改良(主要是37架S1~S3系列)。早期幻影2000C使用的马特拉530D导弹射程有限,制导精度不高,汤姆森-CSF研制的RDM多普勒雷达更是毛病多多。

对应的双座幻影2000B主要装备作战转换部队,但其中的S4系列515~520号机装备的是RDI J1-1雷达,521号为RDI J2-4雷达,S5系列523~530号则是RDI J3-13雷达,其余均为RDM型,其中有些飞机已经换用了新的M53-P2引擎。504号飞机后来改造成光电试验平台,装备了“红宝石”型前视红外雷达,VEH3020型全息抬头显示器,夜视镜、头盔显示器等一系列为“阵风”项目专门开发,当时尚处于探索阶段的装置。

到停产时为止,达索为法国空军提供了124架幻影2000C/B,在大部分场合下,两者被统称为幻影2000DA(防空型):S3系列只能发射马特拉530F导弹,S4基本普及了RDI雷达,S5开始各类干扰装置逐渐齐备。值得一提的是,驻扎于乍得恩贾梅纳的少量幻影2000C/B在可内侧挂架带227千克炸弹,已经取代了原先的幻影F-1CR执行空对面任务。

在双座幻影2000B基础上研发的幻影2000N侧重于执行核打击任务,早期版本K1的原型机在1983年2月3日对外公开,1987年开始量产。它装有双余度惯导系统,羚羊-5TC地形跟踪雷达和内置一体化自卫系统组件,最大程度地满足飞机超低空接近目标、投放ASMP中程空地导弹的需要。可惜冷战结束,幻影2000N没有核大战可打,却被投入到地区冲突之中,1995年的波斯尼亚战争中,幻影2000N曾被击落,于是在机翼下方后来又增挂了导弹发射探测器(DDM),进一步提高自卫告警能力。

从1988年7月开始,生产线上的幻影2000N按照新标准进行制造,也就是后来的K2。这是一种兼具常规作战和远程战略打击能力的新型号。到1993年生产线关闭,所有的K1飞机都升级到了K2标准,生产项目随之在1998年结束。之后到2003年9月又出现了K3型,实际上主要是围绕机载武器做文章,法国人将新导弹命名为ASMP-A(即Amelicre,改良的意思),但实际上却远不止是一种改良型,它的射程和机动过载能力都大幅度提高,称其为全新武器也并不为过。

但是法国空军改良50架幻影2000N的计划却一路磕磕绊绊,直到2009年都只有30架达到K3标准(飞机全部分配给EC2/4拉法叶特中队)。实际上空军对于幻影2000N一直缺乏热情,认为它难以充分发挥精确攻击手段,缺乏应对现代战争的能力,是一种典型的“冷战遗留物”。3个幻影2000N中队中,1/4海豚中队已经在2010年6月解散,而完成对利比亚作战后不久,伊斯特里的3/4利末赞中队也在2011年9月被裁撤,由拉法叶特中队进驻他们的伊斯特里基地,而该中队可能一直要服役至2018年,才会换装“阵风”。值得注意的是,参加2011年哈麦丹行动的法国空军幻影2000基本上是K2,它们虽然能够挂载GBU-12和GBU-24,但没有激光制导瞄准吊舱,只能依赖第三方照射瞄准。

真正专门为对地攻击量身打造的是幻影2000D型。该机原型在1991年2月19日首飞,两年后在美日尼亚克开始投产,截至到2001年停产,总共制造了86架。1995年9月5日,幻影2000D第一次在波黑战场上亮相。截至到目前,幻影2000D的一线中队总共是4个:EC1/3纳瓦拉:EC2/3香槟:EC3/3阿登(驻扎南锡):EC3/11海盗(驻扎吉布提),另外还有在2010年作为训练单位重新组建的EC2/7阿尔贡。

尽管幻影2000D和幻影2000N外表极为相似(取消机头空速管可算是一个细小差别),但两者内部却存在极大差别。D型带有HOTAS控制系统,“羚羊”5-3C雷达具有全地形参考功能,机载自卫组件也先进得多。它是以AS.30L导弹和美国提供的制导炸弹为主要对地武器的,因此能够携带多种激光瞄准/识别吊舱,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泰雷兹公司达摩克里斯MP系统。1995和2001年,幻影2000D两次接受升级改装(分别为R1和R2),导航系统得以更新,并装备了埃克莱尔一体化自卫组件和用于铺路-Ⅱ和铺路-Ⅲ制导炸弹的阿特里斯-2LDP吊舱,原本还应该有一个R-3终极版,但最后还是放弃,代之以成本更为低廉的R-2改,包涵使用猎头皮-EG防区外对地导弹,采用双模激光制导头GBU-24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武器,以及更先进的电子战装备等等,这种R-2改在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

上一篇:教学模式探索下一篇:注册电气工程师专业阶段最常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