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2024-05-18

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行政服务中心中介和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规范进驻中心中介和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结合中心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进驻中心的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中介机构,是指进驻中心为中心各窗口进行行政许可、行政确认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成果的机构,及一些提供便民服务的机构,依法设立,并收取相应费用。主要包括工程预算、会计审计、资产(房产、土地)评估、工程咨询、测绘、检测、检验、认证等机构,工商登记、项目审批、税务、房地产等代理机构及电信、移动、数字电视、供水、供气、供油等办事机构,银行服务,商务中心。

第四条 进驻中心的中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以及与其开展中介业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

(二)有健全的执业规则以及其他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本行业内市场占有率高、诚信评估名列前茅;

(三)取得执业资格的专职执业人员不少于3人,原则要求无执业资格人员不得进驻中心,但确有充分理由需进驻的,应经中心认可;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中介机构进驻中心的程序:

(一)相关机构提出进驻申请,提供《中介和服务机构进驻中心申请表》、机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及执业人员资格证书等资料;

(二)中心进行调查审核和决定,并根据工商核准的经营范围确定该机构在中心的服务事项;

(三)签订协议,填报《中介和服务机构进驻中心工作人员登记表》,发放工作牌。

第六条中心与中介机构签订协议,准予其在中心内设置服务窗口,明确其经营范围、经营地点和经营期限,从事营利性中介服务活动;中介机构应接受中心日常管理和考核,自行负担办公、服装等费用。

第七条 中介机构开展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八条中介机构应亮证、亮照经营,其服务内容、服务规范、办理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及依据、监督投诉机构电话等应在窗口公示。

第九条 中介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应当根据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市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由中介机构与被收费单位协商从低收费。

第十条在经营服务中,服务对象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服务;中介机构应以诚实信用的服务宗旨、优质高效的服务质

量,文明和善的服务态度赢得服务对象的信赖,不得强迫、诱使服务对象接受其服务。

第十一条中心审批窗口不得凭借职权为服务对象指定中介机构,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对依法设立的各中介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应当同等对待。

第十二条 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守中心各项制度,接受中心统一管理,并按中心窗口及窗口工作人员要求列入日常考核。

第十三条中介机构有以下行为的,取消进驻中心资格;情节严重的,通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建议依法给予处罚:

(一)虚构事实,仿造资质证明等文件骗取进驻资格的;

(二)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证明文件及其他服务文件的;

(三)串通审批窗口垄断经营或相互拆台无序竞争的;

(四)超越市审管办确定的服务范围的;

(五)自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

(六)中介服务诚信评估未能保持行业前列,中心考核评估不及格的;

(七)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

第十四条中介机构进驻中心工作人员违反中心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令改正、警告、退回原单位的处分;经中心考核连续两次列同类考核末位的退回原单位。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尽快实现跨越式、超常规、规模化的发展,将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艺术品的定价中心,更好地服务全国的现货交易商和合格的现货投资者,方便异地企业和投资者参与交易所的现货交易和投资,提升交易所的现货市场服务功能,汉唐艺术品交易所采用授权服务机构(会员)方式,构建遍布全国的面向交易商和合格现货投资者服务网络。为规范交易所和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的行为,加强对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的管理,制定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及其从业人员。

第三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是指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交易市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有关规定,经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审核批准,在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范围内从事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业务的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条 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两种。

综合类会员,即根据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为交易商和合格现货投资者提供所有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上市品种的市场推广和交易服务的授权服务机构;专业类会员,即根据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为交易商和合格现货投资者提供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某一类上市品种的市场推广和交易服务的授权服务机构。

第五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可从事的业务范围

(一)代理汉唐艺术品交易所进行市场开发;

(二)协助交易商办理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入市交易手续;

(三)代理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为交易商提供交易培训;

(四)代理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推介交易商品;

(五)为交易商提供信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递送结算单、交收通知单及其他书面/电子版单证、通知);

(六)向所开发服务的交易商收取不超过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指导限额的交易服务费。

(七)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书面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严禁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发生以下行为

(一)从事代理交易业务;

(二)从事非法集资等活动;

(三)泄露交易商的交易信息,利用交易商信息牟利;

(四)从事与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市场开发和交易商服务工作无关的活动。

第七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应对交易商的交易行为进行风险控制

1会员作为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市场开发的授权服务机构,应协助交易所对其所开发交易商的交易行为进行风险控制,具体如下:

(一)有义务每天核对其开发交易商的交易持仓及保证金情况;

(二)与当日(N日)出现保证金不足的交易商进行联系,督促交易商追加保证金;

(三)若该交易商未能在次交易日(N+1日)交易所规定的时间前按交易规则规定入金或采取自行转让措施将保证金差额补足的,授权服务机构应对其持仓执行代为转让,直至补足前一天保证金差额;

(四)代为转让须由授权服务机构在次交易日(N+1日)完成;若次交易日(N+1交易日)因受价格涨(跌)停板限制或其他市场原因制约致使授权服务机构无法完成代为转让的,授权服务机构在接下来的交易日(N+2日)仍应继续执行代为转让;

(五)若连续3个交易日出现同方向的涨跌停板,则指导交易商按《汉唐艺术品交易所风险管理办法》进行风险控制。

(六)若授权服务机构没有按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交易规则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代为转让,则由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对该交易商执行代为转让,但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将对该会员提出公开批评;

(七)若被交易所公开批评累计达到3次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有权撤销其授权资格。

(八)若出现突发或异常事件时,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应协助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做好开发交易商的解释工作。

第八条 申请成为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服务机构的单位,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二)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相关企业或投资类企业;

(三)客户资源广泛,有较强的行业召集能力及市场宣传推广能力;

(四)熟悉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和相关业务;

(五)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市场信誉;

(六)承诺遵守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管理办法和相关业务规则;

(七)汉唐艺术品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授权服务机构经营场所要求

(一)选址要求

经营场所须设立在相关产业集中地区、相关产品交易市场或金融机构集中地区。

(二)办公场所外观要求

办公场所须设置在通风采光条件良好、位置醒目的地方,入口处外墙悬挂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制作的统一格式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服务机构”铜牌,并在室内醒目位置悬挂《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服务机构授权范围》、《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入市流程图》。

(三)办公场所要求室内使用面积至少在200平方米以上,公共接待大厅使用面积60平方米以上,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可逐步扩大。

第十条 授权服务机构人员配备至少达到以下要求

(一)1-2名熟悉交易所业务的经理;

(二)3-4名熟悉相关行业现货贸易业务的专职人员 ;

(三)1-2名熟悉交易所业务的市场交易风险控制人员 ;

(四)2-3名客服人员;

(五)不少于20人的专业市场开发团队。

第十一条 授权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任职条件要求

(一)具备经济、金融、艺术品等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二)具有证券、期货、保险、银行等金融行业从业经历;

(三)熟悉相关行业产品现货贸易模式;

(四)熟知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有关业务,具有向客户进行宣传推介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投资理财知识;

(五)有亲和力、诚实守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十二条 申请成为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服务机构的程序

(一)向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提交下列资料:

1.关于加入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服务机构的申请书(加盖公章);

2.公司简介(加盖公章);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4.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5.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6.企业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7.汉唐艺术品交易所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文件。

(二)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在接到申请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其审核结果。

(三)申请单位在接到审核通过通知后,应于3个工作日内到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签订有关授权服务机构的法律文件;同时向交易所交纳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席位费。

(四)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收到申请单位席位费后,向申请单位颁发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授权服务机构铜牌,申请单位获得为汉唐艺术品交易所进行市场开发和交易商服务的资格。

第十三条 授权服务机构应向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缴纳如下费用:

(一)一次性缴纳的会员席位费:综合类会员500万元,专业类会员50万元;

(二)会员管理费: 综合类会员5万元,专业类会员3万元。

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有权根据情况对相关费用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授权服务机构的有关从业人员须接受汉唐艺术品交易所进行的定期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五条 为促进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的有序发展和适度竞争,保护会员的合理利益,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在全国发展的综合类授权服务机构(会员)总数为100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布局的基本原则为:

(一)各直辖市发展授权服务机构不设限制;

(二)在省会城市发展不超过3家授权服务机构;

(三)在地级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可视情况发展不超过2家授权服务机构,经济特别发达地区除外;

专业类授权服务机构(会员)根据交易所上市品种的行业特点和现货市场区域特征,发展具有行业和专业背景的专业类会员不超过50家。

第十六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业绩考核要求

为促进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快速健康地发展,鼓励适度竞争,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将在不同时期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授权服务机构的市场开发业绩定期进行考核,对业绩优秀的会员,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给于奖励,对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会员,可要求其限期转让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对于限定期限内没有完成转让的,交易所将撤销其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

第十七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的转让程序

(一)转让方向交易所提交书面转让申请;受让方向交易所提交第十二条要求的相关申请资料。

(二)交易所在收到申请资料后对受让方作资格进行审核,并于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三)交易所批准后,转让方和受让方签订《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转让协议书》,并在10个工作日内到交易所办理如下事项:

1.转让方结清在交易所内的全部债权与债务;

2.转让方退还各种票据;

3.转让方移交授权服务机构铜牌给受让方;

4.受让方到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签订有关授权服务机构的法律文件;

5.按交易所规定应当办理的其他事项。

(四)转让价款由受让方支付给转让方,转让价格由转让方和受让方自行协商确定。转让方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缴纳的会员席位费不予退还。

(五)交易所向转让方收取一定的会员资格转让手续费,具体办法由交易所另行规定。

(六)交易所在网站上更新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的有关信息。

第十八条 会员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不得转让:

(一)由于经济纠纷、违法或犯罪接受有权机关立案调查处理期间;

(二)涉嫌违规,被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立案调查期间;

(三)取得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会员(授权机构资格)资格未满一年的;

(四)已被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取消会员(授权机构资格)资格的;

(五)与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发生债务纠纷尚未了结的。

第十九条 兼并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的法人或与会员合并后新设立的法人承继会员资格的,应当向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提出申请,经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审查批准后,方可承继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兼并会员的法人或与会员合并后新设立的法人,有优先取得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的权利。

第二十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的撤销

(一)授权服务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若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有权撤销其授权服务资格:

1.从事非法代理交易业务;

2.从事非法集资活动;

3.向交易商收取交易服务费以外的款项;

4.从事与授权服务范围无关的活动,损害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形象;

5.授权服务机构向交易商作获利保证或承诺共担风险的;

6.不按照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规定对交易商进行风险管理的;

7.被交易所要求限期转让会员资格,但在规定期限内未找到受让单位的;

8.违反汉唐艺术品交易所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

(二)授权服务机构(会员)接到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取消其会员资格的通知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办妥下列手续:

1、结清在交易所内的全部债权与债务;

2、退还各种票据、退还与交易所签订的相关法律文件和授权服务机构(会员)授权铜牌;

3、按规定应当办理的其他事项。

被取消授权服务机构(会员)资格的,在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网站上将删除该授权服务机构(会员)的有关信息,中止其与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授权关系,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向交易所缴纳的会员席位费不予清退。

第二十一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书面报告: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

(二)变更注册资本或股权结构;

(三)变更名称、住所或者营业场所、经营范围及联系方式;

(四)设立、合并或者终止分支机构;

(五)变更分支机构的营业场所、负责人或者经营范围;

(六)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

(七)发生50万元以上诉讼案件或经济纠纷;

(八)取得其他交易所会员资格;

(九)因涉嫌违法、违规受到有权机关立案调查、处罚或者受到其他交易所处罚;

(十)交易所要求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二条 授权服务机构的对外宣传工作要遵守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统一部署,不得擅自对媒体发布未经交易所审核的任何有关交易所的信息、言论,不得进行虚假宣传,确保有关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对外宣传信息真实、完整和准确。

第二十三条 授权服务机构(会员)应当按照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要求参加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组织的各项活动和交易所召开的各种会议。因故确实无法参加的,应当事先报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同意。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与授权服务机构所签署有关协议执行。

第二十五条 按〈〈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交易市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拥有对本办法的解释权。

汉唐艺术品交易所

篇3: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述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是指提供各类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相关服务, 促进智力成果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资本化、信息化的专业化服务机构。

服务机构注册地须在河南省辖区范围内。

第三条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负责省内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和品牌机构推荐、业务指导和管理。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的推荐和管理工作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管理办法 (试行) 》要求执行。

第四条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开展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的申报、评定、培育和管理工作。各省辖市、省直管县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本地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的推荐和业务指导。

第五条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的申报条件

(一) 成立3年以上, 以知识产权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法人单位;

(二) 有15名以上工作人员, 有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对象;

(三) 连续3年以上无投诉、惩戒和诉讼, 或有投诉和诉讼但无责任;

(四) 综合实力强、成功案例多, 或者有突出的行业特色、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 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五) 专利代理机构近三年年度无费视撤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六条申报与评定

(一) 关于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培育机构的推荐省知识产权局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申报通知, 根据各省辖市、省直管县知识产权局推荐情况, 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择优选择申报单位, 报送国家知识产权局。

(二) 关于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培育机构确定

1. 根据省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申报通知, 申报单位向所在省辖市、省直管县知识产权局主动申报并填写申报书;

2. 省辖市、省直管县知识产权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择优选择申报单位, 经公示无异议后, 报送省知识产权局;

3. 省知识产权局组织专家评审, 经公示无异议后, 确定为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单位 (以下简称“培育单位”) 并授予称号。

第七条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的培育期为3年。

第八条培育内容

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培训等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单位要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带头示范作用, 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

(一) 代理类。开展各类知识产权代理服务。

(二) 法律类。开展知识产权维权, 企业上市、并购及重组等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等服务。

(三) 信息类。开展专利检索、分析、管理等软件工具和平台研发, 个性化专利数据库建设, 特色领域专利数据深度加工等服务。

(四) 商用化类。开展知识产权孵化经营和相关产品推广, 专利技术转移, 专利许可谈判, 专利池、专利联盟建设,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运营、保险及证券化, 知识产权价值分析等服务。

(五) 咨询类。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相关环节咨询服务。

(六) 培训类。开展代理能力提升培训、企业发明专利挖掘培训、专利代理人考试推介、知识产权管理培训、知识产权运营培训及知识产权实务技能培训等服务。

第九条管理与考核

(一) 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要求, 配合做好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培育单位和品牌单位的培育、管理工作。对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培育机构的单位, 培育期间,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培育合格, 被认定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机构的单位, 每年给予资金奖励;自认定之日, 连续支持3年。

(二)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与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单位签订培育任务书, 对提供市场化服务的培育单位给予经费支持, 有条件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知识产权局应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

(三) 培育单位应当按照培育任务书所要求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工作, 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度工作要点。

(四)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对培育单位遵纪守法、培育工作进展及示范带头效应等情况进行检查。

(五)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评价考核体系, 组织专家和相关行业协会对培育期满的培育单位进行评价考核, 考核合格并通过公示的, 授予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称号, 考核不合格的, 限期整改。培育单位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 或培育期间自愿申请退出培育, 或在培育期间受到法律和行政处罚的, 终止培育, 取消其称号, 并予以公布。

(六) 获得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称号的服务机构应当珍惜荣誉、诚信经营, 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对于借品牌之名违法违纪经营, 或自愿放弃品牌机构称号的服务机构, 取消其称号, 并予以公布。

(七) 终止培育和取消品牌机构称号的单位, 不得重新申请为培育单位。

第十条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和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承担引导培育、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对于服务机构借培育和评定为品牌机构之名进行的违法违纪行为, 将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4: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案 例

起因和问题

被有关机构派遣到G银行业务中心的H女士, 1993年进入银行从事业务工作。2001年12月31日合同到期后,银行不再续签劳动合同。2002年1月1日,H转到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再由派遣机构派往G银行继续从事原业务工作。

2002年4月,G银行经过技能考试后,认定H不合格而将其淘汰,口头通知H从5月1日开始不用上班。5月下旬,H通过自己的协调重新在业务中心另一分点找到工作。6月底,G银行书面通知派遣机构,由于H所在业务点效益差,人员过剩,决定裁员。随后,派遣机构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H从2002年7月1日起不需上班了。H不接受裁员决定,不接收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经多次协商直至2002年11月11日,H才接收派遣机构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提出异议:1.自进入G银行,有37个月未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要求G银行补缴缺交保险;2.从入职至2002年6月共有9年时间,本人一直在原岗位负责业务,现被裁员,补偿金应为9个月;另外,在派遣机构工作满半年及派遣机构解除劳动合同未提前一个月通知,应补偿两个月的工资,等等。

派遣机构处理经过

1.派遣机构于2002年6月30日,根据G银行H被裁员的书面通知,依据劳动法,通知其可获得两个月补偿金,要求其到派遣机构办理有关手续。H不满意赔偿结果,要求首先将缺交的保险费补交后,才来派遣机构办理手续。2002年11月5日,H到派遣机构领取解除合同通知书。根据劳动法,派遣机构出示一份“关于H问题处理的意见”,支付给H裁员补偿金。

2. G银行根据“社会保险历年缴费标准”及“历年职工缴费月工资基数”,以现金形式将缺缴保险金补给H个人。

3.由于派遣机构负责G银行派遣业务主管的疏忽,在办理该批员工的就业登记时,把H的手续遗漏了。直至2002年11月11日,派遣机构才到劳动部门为其补办有关手续。

2002年12月前,经三方多次协商,H不同意G银行和派遣机构的处理意见,向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争议仲裁。H的诉讼请求为:诉G银行补缴37个月的社会保险;诉G银行以欺骗的手段终止劳动合同;诉G银行涂改劳动手册中的劳动合同时间;诉派遣机构未及时办理就业登记手续;诉派遣机构档案资料欠缺;诉派遣机构未能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要求支付赔偿金;诉派遣机构欠发7月到11月的工资。

调解结果

经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多次调解,三方达成一致意见:1.G银行为H补办社会保险;2.派遣机构支付提前解除合同两个月的补偿费;3.派遣机构补发H7月到11月的停工工资。

点评

这个争议中暴露出的管理问题:

篇5: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卫妇社发〔2006〕2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卫 生 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第四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第二章 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第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第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第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章 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第十条

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第十一条

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十二条

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三条

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第十四条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第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第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第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第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第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第二十二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第二十三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第二十四条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第二十五条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第二十六条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第二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第五章 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第二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第三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第三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第三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第三十三条

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第三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第三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第六章 行业监管 第三十七条

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第三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第三十九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第四十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设。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和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篇6: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18〕13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滨发〔2018〕20号)、市府办《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滨政办字〔2018〕85号)和市委办市府办《关于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滨办发〔2018〕21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全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促进我市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服务机构是指市内从事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专业化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机构或高校、科研院所内设机构。

第三条

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业务范围包括:

(一)对技术信息搜集、筛选、分析、加工;

(二)技术转让与技术代理;

(三)技术集成与二次开发;

篇7: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本市的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决定面向社会优选节能服务机构,建立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机构库,依据《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京发改〔2009〕1171号)和《北京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细则(试行)》(京财经一〔2009〕1189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负责监督指导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工作,委托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具体承担节能服务机构的评选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三条 节能服务机构库由符合一定条件的节能服务机构组成。原则上,节能服务机构入选本库后方可承担政府资金扶持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项目单位根据工程情况,一般应从节能服务机构库中选择节能服务机构。第四条 入库节能服务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京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固定办公场所,经营范围与节能服务相关,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二)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含)。

(三)技术状况:节能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3名以上为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5人以上。

(四)应具备一项以上由国家指定机构授予的专业工程资质,如咨询、设计、施工、安装等。

(五)熟悉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从事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或节能改造项目累计合同额在500万元以上。

(六)承诺提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节能服务等要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政策,应优先采用本市“节能节水减排技术产品推广目录”中的技术和产品。第五条 节能服务机构的评选。

(一)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面向社会评选节能服务机构。

(二)按照自愿原则,节能服务机构向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相关材料。

(三)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要求对申报机构进行审核,进行现场调查,组织专家评审,提出评审意见,报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审定。

(四)入选机构名单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等网站及相关媒体上公示。

第六条 承担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改造的节能服务机构,不得承担同一项目的节能量审核。第七条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对节能服务机构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程质量、项目单位评价、管理水平等对机构实行业务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机构,责成限期整改。对有下列行为的节能服务机构,一经发现,将清出服务机构库,并将此行为及发现的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告知相关资质管理部门或司法机关:

(一)申报材料弄虚作假;

(二)与节能改造单位、节能量审核机构串通,虚报工程投资金额、出具虚假报告;

(三)出现较严重的管理、信誉、质量、安全等问题;

(四)考核不合格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者。

入库节能服务机构可自愿提出书面退出申请,经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备案后,在各自网站上公示。

第八条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需求实际情况,适时增补节能服务机构进入机构库,增补机构需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第九条 入库节能服务机构接受社会监督,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等有关部门接受对入库机构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违规行为的举报。

篇8: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1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新要求

“十一五”期间, 全省各级动物疫控工作者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 认真贯彻落实“24字防控方针”, 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 充分履行职责, 切实落实措施, 迄今为止全省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 防控成效显著。但是, 新时期我省动物疫病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1 取得的显著成效

1.1.1 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

患病继续得到稳定控制。近年来, 四川省开展了以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为主, 适时补免为辅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强制免疫工作做到了应免尽免, 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 有效抗体合格率均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同时, 组织开展了仔猪腹泻、猪链球菌病等常见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血吸虫病防治新增4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家畜布病和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 狂犬病阳性率较2010年大幅下降。继续保持了我省猪Ⅱ型链球菌病清净无疫, 无马鼻疽病和马传贫阳性, 保证了省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疫情发生, 实现了基本清净无疫。

1.1.2 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建立了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评估会商新机制。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实现了将监测和流调成果应用于指导疫病防控工作的机制创新。二是设立了定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点。开展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完成了仔猪腹泻紧急调查工作, 为有效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举办了全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应急演练, 进一步提高了全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充分展现了四川兽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业务水平。

1.1.3 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一是通过组织开展防疫技术、实验室操作技能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进一步规范了操作规程, 提升了全省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兽医体制改革以来, 通过公招, 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充实到了各级疫控机构中, 提升了全省疫控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三是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结合四川省畜禽养殖现状和规模养殖场 (小区) 防疫技术从业人员实际, 启动实施了四川省规模养殖场 (小区) 万人培训行动计划, 健全了培训体系。四是完善和规范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规章制度, 并将相关程序固定下来, 转为常态化工作。

1.2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 随着形势的发展, 特别是新型兽医工作责任体系的构建和兽医职能的拓展,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暴露出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软肋”, 主要表现:一是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防控动态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掌握, 影响了防控策略的有效转变和实施。二是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 无法与规模养殖场主、养殖户和兽医从业者建立良好管理体系。这些问题制约了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县级兽医实验室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制约了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预警预报工作的开展。

经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政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一是动物防疫工作观念跟不上形势的转变。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四川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序越来越高, 规模养殖场的防疫已逐渐成为疫控部门工作的重点。然而, 许多基层防疫工作依然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 对规模养殖场防疫工作管理不能真正到位, 使疫病防控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基层疫控机构改革后职能职责履行尚不够到位。兽医体制改革后, 疫控机构的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 但许多地方的防疫工作依然局限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而对非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指导不足, 不履行其他职能职责或只履行部分, 不能真正体现疫控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基层兽医实验室没有真正发挥好作用。由于基层兽医实验室经费保障不足, 除完成定期监测、检测任务外, 不能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诊断, 导致疫控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各养殖场的免疫抗体水平, 也就不能指导养殖场进行及时的补免或加强免疫。1.3新时期对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要求按照《农业部2012年兽医工作要点》, 要积极构建新型兽医工作责任体系, 以有效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为落足点, 调整目标、策略、布局, 紧紧围绕“两大任务”, 着力提高“两个水平”的新要求, 各级疫控机构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 从防控科学化、服务多样化、机制创新化、队伍专业化四个方面着手, 全力提升四川省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水平。

1.3.1 防控科学化。

以各级疫控机构为依托, 依靠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 依据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真正做好科学防控。1.3.2服务多样化。要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公益性服务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工作。各级疫控机构应围绕防疫技术的宣传推广、疫病诊断、免疫抗体监测和驻场兽医的技术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地开展社会化服务, 真正地满足基层动物疫病防疫需要。

1.3.3 机制创新化。

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 全方位地调动疫控机构、养殖企业 (户) 、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 整合服务资源, 做到设备、人才、信息、成果共享, 使各方资源、力量都主动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中。

1.3.4 队伍专业化。各级疫控机

各级疫控机构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人员素质, 努力打造一支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的社会化服务队伍。

2 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 兽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0年世界兽医协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理念, OIE和FAO也将兽医服务定位为全球性公共产品。我国先后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 也时刻提醒只有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有效供应和食物安全。面对新的形势, 我们要理清思路, 转变工作方式, 创造性地推进工作, 既要做到管理创新, 也要做好服务创新, 切实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2.2 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科学化水平, 就是要求动物防疫工作要加强政策引导, 构建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 着力提高行业自主服务水平。落实各方责任, 构建兽医工作责任体系, 着力提高兽医工作管理水平。只有积极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把管理融入服务中, 在服务中创新管理, 变发现问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解决问题, 才能切实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科学化水平, 推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发展。

2.3 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养殖结构变化后的新举措

四川是全国规模养殖大省, 随着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发展, 禽畜规模养殖比例逐年上升, 2011年全省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4.06万户, 比上年增长11.23%。适度规模养殖出栏量达到56%, 比上年提高5.92个百分点。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逐步成为全省畜牧生产主导形式。同时要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已发生了转变, 抓好规模养殖户的动物疫病防控就是抓住了当前的关键。做好规模养殖场的免疫、监测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当务之急。

因此, 要加快转变兽医工作方式, 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管理手段, 强化为基层服务的意识, 大力探索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的防控规律, 以服务养殖户为立足点, 以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作用为切入点, 构建专业、便捷、多样化的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 形成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二维一体的服务格局, 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科学化水平, 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推进动物疫病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3.1 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进场

规模养殖场驻场兽医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大型规模养殖场有专业兽医, 业务水平较高, 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的驻场兽医水平较低, 有的场甚至没有驻场兽医。因此, 各级疫控部门要以场为单位, 明确责任技术指导员, 对不同规模的养殖场要进行养殖安全和疫病防控技术培训、指导和管理。创立技术指导规模场, 定人帮扶适度规模户, 拉网服务散养户等新模式服务, 以帮助其真正做到科学防控。要结合实验室工作, 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和抗体水平监测, 并对辖区内动物疫病发生趋势和防控要点通报到场。

3.2 实行规模养殖场定点专家联系制

组织全省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和技术骨干到规模养殖场开展定点动物疫病防疫技术咨询服务。先在省内16个猪病监测点和6个畜禽监测点的规模养殖场中设立定点联系专家点, 再逐步推行至全省。定点联系专家根据养殖场饲养品种、规模、管理水平等情况科学指导整个养殖过程中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科学指导用药、疫苗使用, 提升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提高养殖场主抵御市场和疫病风险的能力。

3.3 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 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要结合当地养殖需要, 定期组织辖区内专业技术人员和规模养殖场驻场兽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免疫操作技术、实验室技能和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等, 及时学习新知识并转化成能力, 注重培训的实践和成效, 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提高基层防疫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 特别要注重驻场兽医和村级防疫员的培训。

3.4 激励县级兽医实验室开展疫病检测服务工作

县级兽医实验室是疫控部门服务基层的第一窗口, 要充分发挥县级兽医实验室的作用。应有效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人才优势, 在完成日常工作、定期监测任务的同时, 开展疫病防控咨询服务和血清学抗体检测工作, 逐步创造条件开展病原学检测, 对养殖场内出现的动物疫病进行快速诊断和指导, 为养殖者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

3.5 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

把加强机制创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公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切入点。通过机制创新, 提高各级疫控机构参与和开展动物疫病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 整合服务资源, 促进服务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促进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一是加强动物疫控机构之间的整合与协作, 做到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二是加强与大型养殖企业的合作。建立“中心+养殖企业+农户”、“中心+专合组织+农户”等服务形式, 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 做到技术成果、疫病信息资源共享, 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动物疫病防控事业。

3.6 加强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上一篇:《圆与复习》教学反思下一篇:个性名片设计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