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1

2024-04-17

歙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1(精选9篇)

篇1:歙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1

歙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修改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我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的活动和管理秩序,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和国务院“先照后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改革方向,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是指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校外举办的,受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固定场所。

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性质:属于社会工作范畴,包括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和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依据国发„2016‟13号)

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按服务方式和业务范围等实行分类管理。分类为全托管和半托管服务包括:

提供住宿和餐饮及其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的全托管服务;

提供餐饮或住宿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的半托管服务;

非提供住宿或非餐饮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的半托管服务。

融入或提供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的,符合社会工作机构规定资格条件的,可参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办理。

专门开展教育辅导服务的应纳入教育和工商登记管理。第三条

本县范围内的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社会服务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第四条

社会服务机构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强化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实行“乡镇为主,属地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县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民政部门设留守儿童保护处)。

第五条

民政部门负责对社会服务机构的规划,登记审核和年检,依法监管;针对社会服务机构服务功能、服务情况确立进退制度。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门负责督促学校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选择经相关部门许可的就读学校附近的机构托管,指导或配合校外社会服务机构对托管的留守儿童有针对性的加强安全教育及防火、防震等逃生演练;禁止在职教职员工私自开办或兼职于托管社会服务机构。

第七条 卫生部门负责全体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核发健康证;督促指导社会服务机构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措施。

第八条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帮助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完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第九条

公安部门负责落实治安管理职责,指导社会服务机构配备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指导消防安全应急和逃生演练,加强社会服务机构使用车辆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十条

物价部门负责对社会服务机构的收费情况实施备案和监管。

第十一条

安监部门负责督促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落实对社会服务机构住所和活动场所的安全监管。

第十二条

交通部门配合公安交管部门做好对社会服务机构使用车辆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乡镇政府和村居履行属地管理职责,负责辖区内社会服务机构日常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臵并反馈相关部门。

第十四条

妇联、共青团、关工委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关爱活动,服务留守儿童,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第十五条

举办者新申请举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预核名称。举办者须持以下材料向民政部门办理申请社会服务机构名称预先登记核准:

1.合法有效的场所证明(房产证或竣工验收证明、租赁意向合同等);2.具备法人登记条件(不低于3万元人民币)的流动资金有效证明;3.举办者身份证明、包括曾经无剥夺政治权利处罚证明或有犯罪刑罚的、刑罚执行完毕逾期年限证明或无在押治安处罚的记录证明)。民政部门对场所、资料等现场勘察初审同意后,核发社会服务机构名称预核通知书。

(二)注册登记。举办者持民政部门核发的名称预核通知书到举办的所在地村(居)社区委员会和乡镇政府办理属地管理备案意见及食品监管、公安消防部门预审意见(统一表格式样加盖公章原件),同时提交齐全的有关登记材料(权力清单内),到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刻制印章、开设银行基本账户及办理税务登记(或减免税证明)。

审批程序

(三)开业许可。举办者持民政部门核发的法人登记证书,办理并取得以下法律法规规定的前臵审批证件,向民政部门申请正式开业。民政部门按规定核发开业通知书,举办者方可正式开展业务活动:

1、到卫生部门进行从业人员(动态全员)体检并办理健康证;

2、提供餐饮服务的到市场督管部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3、提供住宿服务的到公安部门申请消防安全检查并取得消防许可证明书;

4、新成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应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提供助理社工师以上资格证或社工培训证书),已成立登记的同类社会服务机构可以以聘用等其他方式取得相关资格证明,设立社工岗位;

5、提供托管服务协议书样本;

第四章

申办条件及要求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力量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可以申请开办社会服务机构。在职教职员工除外。

第十七条

社会服务机构必须远离污染区和危险源,禁止在厂房、危房、地下(半地下)室、仓库、三层以上楼房、违法建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场所内开办社会服务机构。

第十八条

每个社会服务机构至少有三室一场地,即:学习室、宿舍(或午间休息厅)、厨房、活动场地。

第十九条

社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配备主管1名,持社工资格证1名,其他工作人员至少按l:20的比例配备(留守儿童在40人以下不得少于3名)。社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要定时体检,严禁慢性传染病患者、精神病史者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

第二十条

社会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悬挂上墙,包括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家访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业人员和托管儿童建档及变更备案制度。

第二十一条

社会服务机构应当与托管儿童监护人签订托管服务协议书、安全协议书,明确托管期限时间、收费项目及标准、双方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保证托管儿童生命安全。

第二十二条

社会服务机构应当履行以下安全保障义务:

(一)根据托管儿童安全协议书的条款保障儿童在学校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社会服务机构与学生家庭住所之间的在途安全;

(二)托管儿童未按时到达社会服务机构的,应及时通知托管儿童监护人和儿童所在学校,并积极查找,必要时立即报案;

(三)托管儿童在托管时间内必须始终有工作人员看管,同时加强对女生休息场所的安全管理;

(四)出现突发事件时,应立即保护、救助托管儿童,并及时通知监护人和所在学校。

(五)建立社会服务机构责任保险制度。

第二十三条

社会服务机构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方可提供餐饮服务,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操作,必须做到:

(一)保证托管环境、生活用品的卫生,严防传染病;

(二)保证食品安全卫生,预防食物中毒;

(三)就餐环境、餐具等设施要符合卫生要求,实行分餐制;

(四)配餐要合理,营养标准应符合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营养标准,每周制定食谱并在就餐场所公示;

(五)建立食品留样制度、餐具消毒制度,配备食品留样、消毒的专用容器和专用设备;

(六)不得制售冷荤凉菜及其他容易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自行加工餐饮的,应当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及其原料,做好采购台账记录并保留1年,不得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和原材料。

(七)选择接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提供餐饮的,应当与有资质的餐饮企业签订配餐协议,并索取对方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备存,为托管儿童提供安全卫生的饮食。

(八)餐饮器具、洗涤用具每人一套,有标识、不得混用。每日清洁,灭菌消毒。

第二十四条 社会服务机构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或其他突发卫生事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立即向教育、食品药品监督、卫生部门及属地乡镇政府报告,同时通知托管青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及其所在学校。

第二十五条

社会服务机构应当预防和避免暴力事件,保护被托管青少年儿童,使之身心不受到伤害。

第二十六条

社会服务机构必须履行消防安全职责,配备一人一床,床与床之间有一定间距,不得设臵通铺;每个场所至少配备2个手提式灭火器;安装监控设备。

第二十七条

社会服务机构制定的收费项目及标准应当在服务场所明显位臵上公示。必须按有关规定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单列餐饮费用,做到专款专用。要制定退费制度并告知监护人。

第二十八条

社会服务机构应当对托管儿童登记造册,并将托管儿童名册及对应的接送人员等资料报学生就读的学校、所在乡镇政府及社区居(村)委会。

第二十九条

每个社会服务机构要采用多种形式从营养保健、习惯养成、疾病预防、生命教育、安全防范、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辅导,全年不少于4课时,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且有记录。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由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负责组织县有关部门每年集中对社会服务机构进行不少于2次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责令限期整改;社会服务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有关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理。对社会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由依法核发相关许可证的部门和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

第三十一条

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校外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活动的,有权向当地乡镇政府和县有关部门举报,当地乡镇政府和县有关部门应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

第三十二条

社会服务机构未经许可擅自开办的,或者被撤销许可后仍继续开办的,一经发现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取缔。

第三十三条

学校或在职教职员工不得擅自开展留守儿童托管服务(近亲属儿童除外),一经发现,有关部门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社会服务机构提交虚假材料骗取注册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证照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注册登记。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社会服务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市场监管部门或卫生部门按职责和权限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六条

各有关职能部门在社会服务机构监管工作中出现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未依照本办法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从颁布之日起施行,原《歙县校外流动留守儿童托管机构管理办法》(政办[2014]2号)自动作废。

篇2:歙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1

郭楼镇阳坝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 长:张茂民

副组长:尹燕伟

组员:姜明辉郭玉华各班班主任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

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0537--7913389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和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

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7、开展亲情见面活动

除了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节假日与父母见面外,尽可能地利用电话、网络视频等媒介,开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见面活动,让留守儿童找到回家的感觉,体验亲情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8、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游戏

各班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游戏,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9、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10、进行一次演讲

围绕“健康向上、充满朝气、全面发展”的主题,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次演讲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从而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与管理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篇3:歙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1

留守儿童是指双亲都外出打工或只一方外出打工, 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往往是与隔代监护人、亲戚生活在一起[1]。近年来, 留守儿童问题频发, 触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2015年, 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农村留守初中生高达665.89万人。有学者经过多年多地的调查走访发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自我封闭, 一部分儿童有敌对憎恨的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留守经历关乎孩子一生,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全社会、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更需要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两个样本群体各自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情况, 对比分析两个群体在各自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差异, 以寻求导致差异的因素。Raschke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是, 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支持与关怀。主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便能更好地处理来自外界的挑战。社会支持系统一直是保护个体心理弹性不可或缺的资源。美国心理协会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是:在面对糟糕的境遇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及反弹能力, 不被逆境所吞噬, 反而能很好地处理、战胜挫折。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被试群体为福建省漳州市某县 (该县属工业欠发达地区) 的5所乡镇初中学校的初中生共221名, 自我报告为留守儿童的共计111名。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21份, 收上来有统计意义的调查问卷总共210份。男女分布为102 (含留守50位) 位男生和108 (含留守52位) 位女生。

(二) 方法

1. 研究工具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 由肖水源编制。分三个维度, 即客观支持 (主体所获得的物质支持) 、主观支持 (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关怀) 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主体主动利用所获社会支持的情况) [2]。该量表拥有很好的信度及效度, 可以很好地从各方面测量被试的社会支持情况。由于被试为初中生群体,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修改量表中的部分条目, 如, “同事”改为“同学”, “配偶”改为“老师”等。心理弹性量表 (CD-RISC) , 由Block和Kreman编制并已经过翻译并修订。本次问卷分析采用张建新和余肖楠修订的3维度分法, 分别为坚韧性 (遇到挫折时, 能有意识地整合自己的控制能力、目标设定能力和决策能力去解决问题) 、力量性 (把变故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阻碍, 可以很好地战胜逆境并从中吸取经验实现自我成长与超越) 和乐观性 (用阳光向上的心态对待不如意之事, 并且认识到依靠自己和他人的支持是可以渡过一切难关的) 。

2. 施测方法

将两个量表编排于同一份问卷上, 两量表前均附有指导语。由任课教师担任主试念完指导语并让学生开始答题, 答完后当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答题有缺漏、有明显规律性等。采用SPSS17.0系统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特点

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差异性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对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 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 (1) 在社会支持上, 两群体儿童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01) , 非留守儿童的总分明显高于留守儿童。 (2) 就社会支持的各维度来说, 两群体在三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留守儿童。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性比较

同样采用以上方法对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 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 (1) 在心理弹性上, 留守儿童的总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P<0.05) 。 (2) 在三个维度方面, 只有在力量性维度上, 两样本群体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二)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1. 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 对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 (1)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达到显著的正相关。 (2) 就两量表的各分维度来说, 非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分维度皆与坚韧性和乐观性有显著正相关。此外, 主观支持和力量性间体现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之间的相关也很显著。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下同。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以上统计方法, 对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4。由表可知: (1) 在总维度方面,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 (2) 就各分维度方面而言, 留守儿童只在主观支持和乐观性上表现出明显相关。此外, 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与CD-RISC量表的坚韧性和乐观性也有明显相关。

四、讨论

(一)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讨论

本研究显示, 在社会支持总量及其各分维度方面, 两群体儿童的差异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 留守儿童的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 一是来自父母的物质支持较少。二是来自亲朋好友的物质支持少, 父母虽然外出打工, 但多数家庭还是能给予孩子基本的经济支持, 甚至有些父母因为感到亏欠, 在经济上对孩子更加大方。但由于父母不在, 大多数亲戚和朋友可能对留守儿童个体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心, 甚至更容易忽视, 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得到的客观支持较低。三是留守儿童相比较非留守儿童而言, 更容易出现消极的人格, 甚至产生嫉恨心态和暴力化行为。而这一类孩子不容易跟人产生亲密感, 自己也相对不主动, 因此得到的客观支持也较少。在主观支持上, 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儿童可以得到更多更全面细致的关爱与管教。与之相比, 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就相对较低。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看, 非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全面满足的概率比留守儿童大[4]。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甚至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即生理需要可能都无法得到保证。在支持利用度方面, 非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 人格相对健全, 更加自信和主动, 因此对支持的利用度也相对更佳。而留守儿童不仅获得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相对匮乏, 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能也会因为长期留守产生的消极心理而受到影响。

据结果显示, 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也有显著差异, 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而相比其分维度, 两群体儿童只在力量性维度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 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较非留守儿童弱。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留守儿童对自身力量的不确信, 内心深处有更多的无助感, 而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缺乏也可能加剧这种情况。然而, 在坚韧性和乐观性的维度上两群体儿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其一, 个体的性格对坚韧性和乐观性两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后天的环境虽然起很大的作用, 但自身性格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比环境的影响更胜一筹, 所以不存在较大差异。其二, 不排除一种情况是,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寻求社会认可阶段, 迫切想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期望, 所以大多存在防御。其三, 逆境不一定就使留守儿童的心灵都变得脆弱敏感, 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此而更加坚强。

(二) 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相关关系讨论

两群体儿童在主观支持与乐观性的相关上都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此结果表明, 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与否影响儿童的乐观性。而对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的相关也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这表明支持利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坚韧性。不同的是, 在心理弹性的其他分维度上, 留守儿童的乐观性与对支持利用度上只有明显正相关, 非留守儿童则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上体现出显著正相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在主观支持上得到的满足较少, 处于较低的心理弹性, 所以对主动去利用社会支持存在畏惧心理, 不会积极参加活动、不主动找他人倾诉以及寻求帮助等, 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会降低个体的乐观性。相比之下, 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之间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 非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相对较高, 所以内部的情感需求得到相对好的满足, 因此更注重外部世界的客观支持。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支持越多, 非留守儿童的乐观性就越强。

今天留守儿童的伤痛, 也是社会的黯然。而我们更不愿看到的是, 低社会支持度与低心理弹性间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不仅需要外界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也需要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为自身构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要先入为主, 以为别人不愿意帮助自己而不敢迈出第一步向别人提出请求。树立正确认知, 摆正态度, 不吝助人、不惧求助, 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才能更好地生活。

五、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摘要:目的:研究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SSRS和CD-RISC量表在福建省某乡镇随机抽取221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210份, 其中包括留守儿童102名与非留守儿童108名。结果: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在力量性上与留守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只在支持的利用度上与乐观性上存在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60-65.

[2]Block J.Kremen.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 and separateness[J].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 (2) .

[3]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23-26.

篇4:东欧留守儿童成社会隐患

专家指出,这一现象不但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创伤,还可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国际移民组织发言人杰米尼·潘地亚表示:“他们在学校滋事或者辍学,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官方数据并不确切,因为一部分孩子得到亲戚朋友的照顾,而临时监护人并不愿意将情况报告给有关部门。但另一些孩子却因遭父母遗弃而不得不进入孤儿院。

有数据表明,多数留守儿童来自乌克兰、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据估计,300万罗马尼亚人因工作问题而背井离乡,留下35万留守儿童。该国曾有报道称,一个12岁女孩因遭父母遗弃而轻生,还有很多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专家表示,如果有一方家长留在国内,情况就不会这么糟糕,但如果双方都离开了,孩子们通常都会受到很多影响。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严重下滑,或者在学校惹是生非。如果没有人与他们沟通,这些孩子就很可能走上犯罪或者吸毒的邪路。

罗马尼亚就此通过了一项新法规,决定对出国打工而没有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朋友的人处以2500欧元的罚款(相当于该国公民平均年工资的三分之二)。法规也适合于那些即将出国打工而没有提前40天通知社会福利部门的人。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在东欧國家摩尔多瓦,20%的孩子的父母有一方在国外,10%的孩子父母全在国外。根据该国的官方统计,大约有34万摩尔多瓦人在外国工作。在某些地区,几乎所有青壮年都选择出国打工,而将孩子留给老人照看。

篇5:歙县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1

情况汇报

新乡县妇联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妇联《关爱行动》各项工作任务,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县留守儿童情况

按照省市妇联要求,对全县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进行了一次以村(社区)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各乡镇妇联为留守妇女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单亲母亲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信息档案,建立贫困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联系卡,定期更新,做好服务工作奠定基础。由于我县地处中原地带,地势优越,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加上当地工厂企业较多,外出务工者很少。经过排查,全县共有留守儿童60多名,留守妇女160多人。

二、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关爱行动。

充分发挥“妇女之家”在服务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方面的阵地作用,根据建立档案和掌握的个人情况,加强对她们的服务工作,为提供法律政策宣传、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家庭教育、维护稳定等方面咨询服务。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实现“邻里互帮、农活互助、技能互学、情感互通、安全互保”的目标。同时,每逢节假日期间,将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单亲母亲作为慰问对象,对她们送去慰问品、慰问金,与他们进行谈心,了解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联合关工委开展 “关注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题的留守关爱行动系列活动,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环境。

三、多措并举,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开展宣传活动。一是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活动周等有利时机,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妇女儿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联合县关工委、团县委等单位到留守儿童较多的古固寨镇、合河乡三所幼儿园、小学慰问小朋友及幼教工作者,并将慰问品送到小朋友手中。

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县妇联把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各项关爱活动,每年至少免费为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一次妇科疾病检查。其次,通过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捐资捐物、生产生活帮扶、维护权益等形式的“真情关爱留守家庭”活动,利用节日之际到村组、社区走访慰问贫困留守妇女儿童,帮助留守妇女儿童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1、春节前夕,在贫困儿童中开展“迎新年、送温暖”活动。积极向县帮扶中心争取贫困儿童资助资金8.08万元,发放到219名贫困儿童手中。在这此资助活动中,我们将13名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的资助标准提高到了800元,其它的提高到500元,真正为贫困儿童解决了实际困难。

2、联合工商银行新乡支行在全县开展为贫困儿童“献爱心”活动,共编织“爱心围巾”100余条,并及时送到贫困儿童手中。

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如何强化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的监护意识,还在各学校开展一系列家庭教育巡回演讲活动,从根本上提高了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和水平。

四、加大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切实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制定下发《新乡县妇联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要点》,将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部署全县妇联系统维权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进一步畅通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的沟通及妇女诉求渠道,认真接待来信来访,热情接待来访妇女儿童,通过调解、自办、联办、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有效途径,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同时,加强社会化维权工作力度,推动从源头上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开通12338妇女维权热线,为妇女儿童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妇女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大量有效地关爱留守妇女儿童、单亲母亲、关爱老人等方面的工作,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妇联系统人少,工作量大,对此项工作的落实有一定的困难;经费的欠缺,没有专项经费,导致扶贫帮困力度不够;心里咨询、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专业人员少,对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影响;留守妇女儿童、流浪儿童、单亲母亲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和关注,还需要各部门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方面还需要加强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在服务社会、服务妇女儿童、服务基层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竭力为留守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当好她们的娘家人。

新乡县妇联

篇6:莫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痛

一、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俗话说: “父母在, 不远游。”我们的留守儿童应该也是这样:“儿童在, 父母不远游。”可是现状确恰恰相反, 现在农村空巢老人, 空巢儿童到处都是, 几乎成为了孤儿, 缺少父母的关爱, 没有父母教育的孩子, 学业上就会难免荒废, 生活上也会诸多的障碍, 有的孩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 更加容易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有的小小年纪就要照顾弟妹, 照顾老人, 成为了少女家长。

这对这一问题, 我们社会要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算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是否有后续的针对措施方针? 本文就通过以下几点分析一下针对留守儿童的举措。

( 一) 政府方面

“少年强则国家强”, 儿童正处在各发面发展的培养阶段, 中国的明天靠的就是这些儿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靠这些儿童。所以, 教育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政府要在农村教育上加大投入, 针对农村的学校要不断的建设新校舍, 招揽青年志愿教师, 给偏远地方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的血液。城市方面, 要一步一步的放宽户籍的限制条件, 购房条件还有廉价租赁房的申请也要逐渐的放开, 教育资源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都要逐步的开放, 以方便跟随父母进城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节不出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这样父母们就不必走出家门去务工, 这样就可以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了。

完善相关的法律文件, 对留守儿童这样一个既特殊又敏感的群体有完善的法律保护, 对于侵犯这个群体的犯罪行为严惩不怠。

( 二) 社会方面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 当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热播的电视, 网络游戏等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为了避免这些现象, 我们共同行动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网吧、舞厅、电子游戏厅等等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一定要严格登记。有关部门一定要严格的查处, 让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落到实处。社会上的企业、组织也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有助于留守儿童的文化活动。

( 三) 家庭方面

留守家庭要注意留守儿童的教育, 进城之前要把孩子的生活交给可靠的临时监护人监管照顾, 一定要和孩子之间保持沟通, 科学的正确引导孩子, 充分的发挥父母的教育功能, 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最好把孩子接到身边, 因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不能缺失。要在言谈交流中表现出对孩子的爱, 让他们有情感上心理上的变化,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随着时代的进步,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拉进了人与人的距离, 利用计算机可以使远在天涯的儿女互相沟通和交流。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 互相增加彼此感情。可以登陆QQ号, 进行沟通, 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填补孩子们的寂寞和空虚。

( 四) 学校方面

校舍方面的投入一定要扩大, 让学校成为让各界都放心的场所, 在具体的师资方面努力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保证在义务教育期间的公平程度。

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保证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从小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 明确人生的追求, 积极向上。

丰富安全教育,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 很多孩子处于不成熟的成长阶段, 学校要加强监管和约束教育, 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 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提高防范违法行为的能力, 教育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结语

总之,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 不仅能补贴家庭收入, 提高生活质量, 更加有助于缩短城乡贫富差距, 但是农民的外出务工打破了传统的家庭结构, 孩子的监管、教育还有安全都成为了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 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注意力, 这关乎着我们中国的发展, 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我们社会、家庭、学校、政府形成合力, 共同地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蒋梦瑶.我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47-48.

[2]郑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青少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87-88.

篇7: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社会化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据国家统计局估计:截至2005年9月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并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劳动力输入大省也存在大量的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在家的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面临城乡分化更为突出,更容易接触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犯罪。尝试通过对仙游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里和情感状况,学校学习状况和社会行为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层面分析探索其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帮助留守儿童顺利社会化。

本次调查从2007年2月开始,以仙游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仙游县人口将近百万,外出人口高达6成以上,留在家里的多为老年妇女和儿童。这次以枫亭,钟山,鲤南等镇为研究样本,每个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村发10份问卷。总计12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达84%,问题全部回答的有92份。除问卷调查外,还采用了社会工作的个案访谈的方法,以及后面的辅导和评估,既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的同时,也对起监护人进行面谈。

一、社会化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影响

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和社会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问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有三个载体: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属于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为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与要求。初始社会化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一)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社会化的影响

1.日常饮食情况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项最为具体直接的指标,直接反映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是儿童正常社会化的生理基础。饮食方面出现的问题将是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上表可以看出,仙游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是否按时吃饭方面,更多的是没有按时吃饭,这对于他们的身体成长是很不利,这方面的影响是多方面: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父/母),无法及时督促孩子去吃饭和按时为孩子准备饭;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疏于对他们的管理,放任自由,觉得他们爱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有的监护人更是认为,如果孩子回家晚了,根本不可能重新给他们做饭,只能给他们吃已经凉了的。

在饮食结构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广大留守儿童在饮食结构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人们普遍认为饭桌上的荤在多的家庭,经济和生活条件都要好,饮食结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对荤菜的需求更是迫切,可以提供给他们长身体所必须的营养,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同时发现,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营养明显不够,饮食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与监护人的访谈中,许多人多说,很少考虑孩子的饮食结构的搭配问题。

案例1:黄某某:女,12岁,钟山镇梅洋村人,在钟山小学读书,她父母均外出到浙江长兴市打工,家里还有个弟弟,跟她在同个学校念书,姐弟俩由爷爷奶奶照顾。那天去她家访谈的时候,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看着他们桌上就摆着两样菜,腌菜和腌萝卜干,吃着稀饭,据她爷爷说,平时都只能吃这些了,想吃些好点的没有,像肉之类的荤菜,平时吃不起,只有逢年过节他们父母回来的时候才吃的上,父母在外打工不容易,工资低,寄回家的则更少了,她爷爷说到情深处时,眼中夹着泪花地跟我说,“他们都很懂事,家里吃不好,苦了他们了,只能看他们的造化了。”可以看出,父母之外的监护人在对于留守儿童的照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诸如爷爷奶奶,本来都还要靠子女的抚养,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照顾好孙女们,这必将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的社会化。

2.疾病和护理情况和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疾病和护理情况,是衡量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的又一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发生情况和日常饮食结果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关联,疾病发生情况也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的进行。

由上表可以看出,仙游县留守儿童经常生病和偶尔生病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经常生病的比重高达46%。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情感培养,健康心理塑造产生不良的影响。

3.劳动负担和自理情况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出外打工,导致家里劳动力不足,必然给家里留下大量的农活和家务活要做,这些就不可避免地的让留守儿童一起分摊,不可否认的是帮助父母和监护人做家务活和农活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责任心的培养。如果给留守孩子大量的事情做,将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学习和业余活动时间必然减少,这就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

(详见下表3)和(表4)

从表3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做家务方面,经常做家务的儿童占所调查总数的65.4%,家务活可以做,你提倡多度做,很多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活的原因是多方面,他的家庭情况,使得孩子主动要求去做,也有的是监护人逼着去做,很少估计留守儿童的感受和实际需要。过重的家庭负担,使留守儿童疲劳,无力搞好学业,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给他们的社会化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仙游农村留守儿童有着较强的自立能力,能够做到做好洗衣服和做饭,应了这么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就充分地说明了留守分担家务活和农活,如果适量的话,既有利于留守儿童学到生活技能忽然减轻家庭的负担,也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二)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社会化的影响

1.留守儿童在情感和沟通方面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主要从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情况的了解,父母的回家频率和与父母聊天内容三方面来研究他们在情感方面的问题和对他们社会化带来的问题。

首先,关于留守儿童对父母在外务工情况的了解。根据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不清楚父母在哪里工作,对于工作性质的了解却更少了,调查结果(详见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58名留守儿童知道自己父母在哪里打工,占调查总数的58%,不知道的却打到42%,这充分说明了留守儿童跟父母的沟通存在问题。据监护人介绍,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工作的流动性太强造成的,怕自己的工作不体面或有危险,怕他们担心,恰恰相反,这种对父母的不了解使留守更加的担心自己的父母安全,产生情感空虚和心理压力。

上表充分印证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情感沟通的缺乏,使得孩子无法了解父母的实际情况,加深孩子们的思念和牵挂,有的留守儿童有可能滋生诸多不良的情绪。

其次,父母回家的频率情况。这次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常回家看看,可以拉近父母和子女的距离,以利于亲子关系和情感的交流有利于于留守孩子情感的需求和健康成长,同时也减少了他们不良情绪的发生。

最后,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聊天(内容)的情况。聊天是增进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聊天,留守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真实需要,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父母也可以教导他们,注意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这样将有利于留守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而通过聊天,父母可以准确把握自己孩子真实情况,可以揭开他们内心世界深藏的一角。关于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聊天内容,调查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外出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占比例高达40.2%,饮食次之,这两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所关心的重点,却很少关心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的情况,父母和监护人大多认为给他们足够的好的物质生活就够了,没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得不到情感的满足的留守儿童,将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以至于给他们造成各种困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

2.留守儿童的心里方面存在情况和问题。前面谈到的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存在问题对他们成长带来的困扰外,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同样给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带来不利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关心的照顾,性格和个性受到影响,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产生不良的习惯、行为和价值取向。

据调查得知,许多留守儿童希望能 够到父母身边生活,总是存在着各种困难,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这一需要。究其原因,一个是父母的经济收入不允许,另一个是由于户籍的原因,留守儿童很难在城市学习,只能留在老家。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状况存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王秋香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教育和社会化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深远的,而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比非留守儿童要少些,或者说家庭教育随着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而日益弱化。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家是个体社会的第一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庭功能的弱化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社会化。留守儿童的群体出现感情淡漠、学业不佳、劳动习惯缺乏、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人格不健全等普遍特征。据此次访谈,得知大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没能对孩子进行教育,只能讲些大道理或束手无策。

案例2:王某某, 城东镇谭头村人,12岁,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她和弟弟,据与其母亲聊天得知,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上帮不了孩子的忙,家里农活又多,很少去关心她,只要她能按时间回家和写作业就行,至于写的如何,往往只能力不从心了,我真不知道这会不会耽误了她。

帕特森(Patterson)等学者对反社会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教育方式是孩子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在心里面产生对孩子的内疚,于是大把给孩子钱,甚至有些父母还嘱咐监护人,孩子有什么需要都要满足,造成了放任和保护过多,造就了留守儿童不求上进,自私任性,更容易在自身愿望得不到满足时,走上了退缩或者攻击性的犯罪道路。

2.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对其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又一重要途径,它肩负着传递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此次调查从留守儿童受到批评和考试不理想时的反映和成因分析(结果详见表9和表10)。

在学习情况方面。很多留守表示喜欢念书,并且学习态度认真,这些儿童的学习却不理想,很多是有好的态度与成绩是成正比的,但所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这很到程度上说是受到他们的家庭情况的影响,全面已经说到了家庭负担随着父母外出而转移到留守儿童身上,这种负担占据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到他们的功课。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有困难表示他们很需要学习和心理的辅导,但找不到这样可以帮助的人,特别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学校教师不足,或能力有限,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的有效辅导。张鹤龙(2004)也认为:目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从老师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要少于父母在家的非留守儿童。

(四)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选择方面和问题对其社会化的影响

1.亲社会行为

指的是儿童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认同和提倡的行为,是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行为。

2.反社会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抵制和反对的行为,这中行为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群体是这种行为发生的高发群体,给他们的社会化带来问题。犯罪学者詹姆斯·布雷和帕雷克·布雷德在其论文《临床治疗中的孩子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状况的关系论》中指出: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在破碎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庭破碎常常有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留守儿童正是生活在这种破碎家庭中的孩子,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极有可能形成这种不良的反社会行为,导致犯罪,给他们的社会化带来毁灭性影响。

3.非社会性行为是种不容易被意识到的,并不具有明晰的社会化特征的行为

对于非社会性行为,张志英认为:“留守幼儿”常常带有一种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胆小、娇气、自私、不合群等。同时林宏等人也认为,有30.3%的中学“留守孩子”存在各种各样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里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这些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孩子”[它与社会性行为相比,更具有隐蔽和模糊性,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的行为,它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这并不能说明就没事,而是其隐藏着的问题和障碍,将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影响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化过程中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法律和制度层面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和其父母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市人口相平等的权力和利益,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减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情况,营造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让留守儿童顺利社会化。

其次,积极推动有利于进城农民工和其子女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如用工、户籍、社保、土地、产权等制度。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入进去,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最后,政府还应该在财政指出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支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低保的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

2.家庭方面

(1)父母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待自己的孩子,即要关注他们的温饱冷暖问题,还有满足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对给予孩子亲情的呵护与交流,社工可以根据这些情况,介入到家庭中,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改善亲子关系,疏通留守儿童的不满情绪,帮助留守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2)社工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家庭的成员提升他们的情感反应能力,如在家庭成员在面对共同的问题和事情的时候能够一家人一条心,营造其乐融融的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这份幸福和健康成长。

(3)改变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或其中一方)和其他监护人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提高认识,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尽量做到父母双方不同时外出务工,如在外务工,也要增加回家的次数,多过问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满足他们心理和情感需求。

3.学校方面

(1)教师改变观念,不要“一刀切”的认为留守儿童是“问题学生”,而应该一视同仁,多关心和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学业。

(2)学校要配备心里咨询室和专业的心里咨询师,特别是引进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在学校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开展小组工作,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认清自我,发掘潜能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3)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面,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认清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他学生的个方面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避免造成“不是学生读书,而是书毒学生”的不良局面。

4.社会和社区层面

早农村社区要多开展公益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娱乐场所条件,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让他们与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一道,做好社区工作。要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并列为乡村学校干部考核的内容。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一方面起着发起和推动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提高素质,顺利社会化。

5.司法方面

这一措施主要是起着预防作用,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在反社会行为和非社会性行为方面出现恶化,导致犯罪,公安、检查、法院、司法机关等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羁押、预审、起诉、审判、辩护、管教“一条龙”工作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和学生的案件和教唆、胁活动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密切配合,违法犯罪共同帮教,并对后进留守儿童和轻微违法犯罪留守儿童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三、结论

1.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在饮食、疾病治疗、护理、劳动负担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化。

2.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普遍不佳。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亲情的交流,时间一久使他们滋生了许多心里问题和人格障碍,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一些不良情绪没及时疏导,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 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父母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的教育功能出现弱化,留守儿童在家是无法得到父母的谆谆教导,在学业方面也没人监督,造成孩子懒散的性格和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在学校,现在农村大部分地区,如仙游县农村,老师严重缺乏,也导致学生的受教机会变少,学校的教育不到位,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问题。

4.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更多的受到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日益功利化和网络媒体的大量负面宣传,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5.在对策上运用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一是用个案的方法,给他们进行学业和心理的辅导,提升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掘自己的能力,做到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二是用小组的方法,开展家庭小组工作,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状况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三是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加入社区建设,加强留守儿童间的交流和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即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社会工作者还要解调留守儿童、外出父母、学校、社区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2]郑杭生.社会科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吴霓等.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教育发展研究部网(http://www.cnier.ac.cn).2004

[4]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2006

[5]吕勤.《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

篇8: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路径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1]。社会化是每个个体在发展阶段都必将经历的过程, 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由于居住的流动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 使其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 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正处于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依赖期, 是其社会化历程的关键时期, 在家庭结构不完整、亲情缺失的情况下, 其生活、学习和情感容易受到影响, 早期的社会化易遭遇更多的困境。

(一) 出现异常行为

相关研究表明, 儿童行为的习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儿童对来自环境的刺激作出的反应, 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留守儿童在其行为习得的过程中, 由于家庭重要成员的缺位, 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 以及一些监护人的功能不到位等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使部分儿童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出现异化现象, 一些儿童会变得放任, 体验不到家庭中的角色转化, 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之这个阶段儿童处于道德认识模糊期, 甚至部分儿童被不法分子误导, 最终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 学习状况欠佳

尽管留守儿童受到不同类型的监护, 但由于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单亲、老人或亲戚, 大多数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或是文盲, 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儿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同样留守的老人和监护人同时要照顾好几个儿童, 加之家里强壮劳动力都到城里打工了, 农村繁重的体力活都由他们承担, 导致他们更多考虑的是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 根本无暇顾及学习, 普遍重养不重教。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辅导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困难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成绩的不理想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其健康的成长。

(三) 人际交往敏感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际关系, 相关研究也认为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 经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 甚至会出现社交焦虑等障碍, 留守儿童因亲子交流较少, 与监护人没有共同的交流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儿童性格内向, 无法融入班集体和同学中, 甚至为了吸引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会通过一些违反常规特别的举动来满足心理需求。如果这些举动没有达到目的, 儿童会产生敌对情绪, 严重的甚至组成团伙。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妥善处理, 不知如何在社会规约范畴内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 不能在日常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

(四) 心理健康失衡

儿童期是个体社会化链条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因各种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无法给予儿童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当遇到冲突的情境时, 很容易产生认知的偏差、价值观念的偏离, 甚至影响到个性的发展, 出现心理异常现象, 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决非偶然, 因为留守儿童大都年龄偏小, 心智发展极不成熟, 加之监护人无法取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致使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上的引导和帮助, 当遇到冲突的情形时, 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原因分析

个体的社会化最早始于家庭, 逐步完成于学校和社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生活状态和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导致其在社会化的历程中可能遭遇更多的冲突。

(一) 体制结构的弊端

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 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非均衡性, 在地域上, 甚至在校际教育投入和资源的占有都是不平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均衡性以及我国教育体制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政策法规, 使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处于不同的教育制度构架中, 并享有不均等的教育资源, 对多数流动人口而言, 将子女带在身边, 进城上学是很难实现的。除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外, 孩子进城入学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以及需要交付昂贵的借读费用, 无力承担高昂的费用, 很多流动人口进城务工时无奈只有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乡。即使把孩子带在身边, 也只能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 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效果得不到保证。

(二) 家庭教育功能的缺位

留守儿童多数来自于不富裕的家庭或者不完整的家庭, 留守儿童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 是由经济现代化演化而来的。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为了摆脱家庭不富裕的状态, 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 造成了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家庭结构上的缺位, 而留守儿童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生活与学习, 其家庭功能的弱化或缺失, 削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家庭的榜样力量, 使原来稳定的核心家庭结构被打破, 导致留守儿童在社会化基本阶段内应该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无法习得。

(三) 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

学校是家庭以外个体社会化的主体, 个体通过正规学校教育, 可以习得社会对他们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并传承下去。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可以了解到社会对个体成员的不同社会角色定位和要求, 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形象, 由社会地位所决定, 扮演某种角色的个体会表现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 力图达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2]。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也被赋予了相应的角色要求, 要按照学生或国家公民的身份去思考与行动。儿童在学校教育里也可以习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可以深刻了解到自己必须学会服从社会规则, 这有别于家庭教育。

(四) 同辈群体的无为

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在某方面比较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3], 成员之间在共同经历、共同爱好、共同情感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亲密群体[4], 同伴群体一经形成, 就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 对儿童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儿童的同辈群体[5]。但现实的情形是留守儿童因年龄普遍偏小, 其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 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 对事物的判断分析缺乏理性, 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同时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关系中的社会化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 在外部监控力度减弱的情况下, 儿童更容易受到不良同辈环境的影响, 导致社会化过程中的盲从性或同质性。

(五) 大众传媒的误导

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 大众传媒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可以让儿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社会对个体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要求, 帮助儿童正常进行社会化。但对于多数农村地区, 缺乏公共活动的场所, 也不具备良好的设施条件, 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儿童一样可以去少年宫、图书馆等儿童活动中心学习, 他们课余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网吧、电子游戏室。加之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教育, 更容易受到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缺乏辨别力的情况下部分留守儿童被一些低级庸俗的影视作品影响, 产生一些扭曲甚至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留守儿童走向不完全社会化, 甚至出现反社会化的危机。

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施路径

如何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保障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而且可以促进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一) 体制结构的完善和改革

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打破目前城乡二元分离的结构体制, 逐渐弱化或取消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政策,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使这些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流动人口, 享受到城市的优质资源, 特别是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使其有机会把子女带在身边进行教育和指导, 保障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均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政府应该适应人口流动发展趋势的需要, 出台相应的人口管理措施, 以现行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 逐步打破医疗、教育和就业等制度上的限制, 从经济层面给予支持, 从政策层面给予导向, 保障人口的合理流动, 特别是家庭的合理流动, 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群体, 保障留守儿童在没有偏见和歧视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二) 家庭教养功能的实施

家庭作为个体存在的“初级群体”, 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 是形成儿童社会性的基础, 在儿童漫长的生活依赖期内, 家庭给儿童提供帮助其成长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以满足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 健康成长。因此, 家庭在满足个体成员基本需求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 家庭的这些功能似乎弱化了, 多数儿童在父母缺位、亲情缺失的环境中度过, 其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不能正常地进行。为了让儿童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留守儿童家庭更应该创造机会, 多与儿童交流、沟通, 给儿童提供最初的情感体验, 逐渐让儿童了解并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指导儿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 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概念和意识。

(三) 学校教育辐射功能的扩散

学校作为个体社会化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是为个体完成社会化专门设立的学习组织机构, 在这个有着规章制度的组织形式里, 儿童习得了社会的规范, 并依据准则来完成社会对个体角色的要求, 理解组织机构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使个体实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并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理性能力, 最终形成个体的认知图式和行为方式。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形下, 学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 学校的帮助和关爱会在一定层面上弥补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但要避免学校过度“标签化”给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群体, 帮助留守儿童扮演好社会角色, 实现社会理想。

(四) 同辈群体互助功能的发挥

同辈群体成员之间以观点和利益共同体为基础, 以情感为纽带, 形成较强的内聚力以及行为的高度一致性。同辈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最初的社会化来自家庭, 但随着儿童的成长, 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逐渐凸现, 减弱和淡化家庭对其社会化的影响。儿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会逐步参与和认同某一个社会群体, 形成该群体共有的文化和准则, 并在该群体中习得社会所要求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使得该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可以帮助儿童脱离成年人的束缚而自立, 也可产生情绪安定感, 群体成员能否得到同辈的认可、尊重或爱戴, 对个体自尊心、自信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五) 大众传媒正面效应的引导

以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性和受众群体广泛性著称的大众传媒, 对儿童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其以诱人的表现形式驱动儿童的接受动机, 以强化的权威文化巩固着这种动机, 而且它越来越成为无国界、跨文化的开放系统。它不仅是正向积极文化载体, 也是负向消极文化载体;不仅以直接强化方式成为主导性教育的文化源, 而且它的存在就是在以替代强化方式发挥着潜在教育功能[6]。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个体的价值观念, 暗示个体的行为活动。在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缺失的情境下, 以电视、网络为主体的介质扮演了儿童伙伴的角色, 充当了儿童社会化的桥梁作用。因此, 对媒介内容的筛选和把关, 对儿童进行有效监控和引导, 可以避免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 伴随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 其社会化的过程经历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 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需求问题解决的路径, 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柳友荣.教师心理保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王秋香.同辈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5]石明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

篇9: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62-02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却留下了一个问题,他们的子女怎么办?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外出打工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亲戚家,或者是夫妻双方留一方在家中照顾孩子,而主要留在家中的是孩子的母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且随着问题少年在留守儿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角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越出正轨,并且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不正常的社会化过程造成的,因此本篇的着眼点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对周围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011年5月31日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凸显。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造成这些儿童留守的主要原因有:父母在城市中的收入比较低,并且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和教育孩子;城市中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大都比较差,教学设施落后,政府投入低;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体制因素导致留守,主要表现为教育收取费用不平等。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经历着非正常的社会化:如父母职能的缺失,父母可能无暇关心子女的成长;由于父母去城市打工,照顾隔代长辈(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的重任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这种逆向监护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育都很不利;还有一些留守儿童住在自己的亲戚家里,总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监护人又常常抱着“别人的孩子,自己不能管太严”的心态,对他们乱花钱的行为往往不加干涉,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为他们以后的行为埋下隐患;教师对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评价也趋向消极的一面,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有效进行。此外,留守儿童内部之间形成的同辈群体承载着大量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社会化四个主体之间(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其中,家庭因素是根源,它直接影响着另外三个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在家庭的影响下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来自家庭的问题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教育的方法却不对

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努力学习,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学习。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他们打电话给孩子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成绩怎么样,而对孩子生活上其他细节和心理变化过问很少,而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父母更多生活上的关爱,而非学习上的,因此,由于与父母交流较少,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心理和性格上往往表现的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缺乏自信心。

2.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家里缺乏文化学习的氛围

外出打工人员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子女的教育缺乏正确科学的方法,他们只会在心理上希望自己的子女优秀,但是他们强烈的主观愿望反而会让自己的子女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成长。并且留守儿童经常是跟自己的隔代长辈生活在一起,而隔代长辈的文化素质较之留守儿童的父母会更低,因此家里缺乏文化学习的氛围。

3.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是孩子行为的坐标。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做事情时,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而儿童的是非观念不强,一切错误的行为又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4.重男轻女,家教失衡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留守儿童可怜,留守儿童中的女孩就更加可怜,他们得到家庭和父母的关爱更少,她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权利接受教育,而女孩的心理又较男孩脆弱,正处于青春期的她们很可能会出现问题。例如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未婚妈妈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二)来自其他方面的问题

1.学校社会化不能有效进行

第一,由于家庭的负担,人格上的缺陷,使得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上较差,而教师精力有限,不能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有的甚至放之任之,使得留守儿童的处境更加糟糕。第二,农村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大部分都是乡镇中小学,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投入较低,加之政府机构不够重视,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2.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留守儿童在选择同辈群体时,缺乏父母的监管和引导,致使其加入不良群体,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第二,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存在着普遍的厌学现象,“读书无用论”泛滥,致使这一群体学习成绩整体差于非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价值导向的偏差,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目标的确立和价值观形成初期即发生偏离,这将影响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主要表现为他们往往将进城打工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第四,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部亚文化,特别是反文化的大量存在,致使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3.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作为及错误引导

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作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或发行量,大肆报道或宣传一些色情、暴力、凶杀、犯罪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不利于缺乏自控力和自主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二是大众传播媒介没有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积极组织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没有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同辈群体向成年人学着去泡网吧、赌博、酗酒,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统计,未成年犯罪中有七成是留守儿童犯罪。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很复杂,其中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本人接触的案例中曾有两个小孩仅仅“想练胆子”、“想当英雄”就去抢劫杀人。

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既然问题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四个方面,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分别提出影响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解决措施,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的作用。

(一)从家庭角度看

第一,父母在外要经常与孩子联系,加强于他们的交流,除了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以外,还要耐心地听他们讲心里话,分享他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第二,父母委托监护人时,必须向监护人强调对孩子的监管,并经常与监护人联系,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若监护人年龄过大,则应考虑更换其他监护人。第三,父母应该多与老师及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态。父母应与老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协助老师引导教育孩子,对于孩子表现的方面,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孩子犯的错误,要进行语重心长地教导。

(二)从学校角度看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除了学习方面,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德育教育,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学校应该因材施教,根据留守儿童及其同辈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能对此类群体或个体放之任之。第三,学校应该加强自身改革,努力朝着对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制度方向发展,把留守儿童集中在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时间都转移到了学校,便于老师及时的监护,可以排除儿童心理上的孤僻,可以增强与同学交流与互动。

(三)从社会角度看

第一,社会应该加快发展,尽快消除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使农村青壮年可以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价值,不用进城打工,可以留在孩子身边。公安部门应该解决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农村儿童可以在城市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也可以留在进城打工的父母身边。第二,社会和政府应在农村建立起代理家长制。一些老师、乡镇干部、村干部、乡镇企业家及社会上有识之士可以承担起这项义务,并且由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第三,应净化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积极倡导和传播有利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优秀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传播。同时要以媒体为纽带,把社会的关爱传递给留守儿童,通过媒体的积极作用,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第四,在城市中大型建筑企业等进城务工者较为集中的单位开展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干预以及亲子沟通指导工作,而且在试点省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工作。

四、结语

本研究的主体农村留守儿童是真正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注,他们成了改革开放大潮、社会转型之后所留下的阴暗角落。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过程将直接决定着他们将来生活的幸福程度。因此,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用实际行动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e3ec4edaeaad1f346933ff5.html.

上一篇:学生双创演讲稿下一篇:停牌的公告